• 99.00 KB
  • 2021-08-26 发布

河南省名校联盟2020届高三6月联考文综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 12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 1 - 文科综合 一、选择题 1. 季康子问政,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季康子患盗,问于孔子。 孔 子对曰;“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又说;“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 必偃。” 在此,孔子强调的是 A. 君权至上 B. 政治主权的归属 C. 克己复礼 D. 政治责任的归属 【答案】D 【解析】 【详解】“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的意思是:政的意思就是端正。统治者自己 带头端正,以身作则、作出表率,谁人敢不走正道呢?“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意思是: 如果您不贪求太多的财物,即使奖励他们去偷,他们也不会干。“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 草上之风,必偃”意思是:在位者的品德好比风,老百姓的品德好比草,风吹到草上,草就必 定跟着倒。孔子从“政”字解释入手,告诉季康子当政者要端正,只有先正自己方能正人, 才能带领百姓走上正道,强调当政者的政治责任,故选 D;材料并不是在强调君权至上、政治 上的主权问题,更不是克己复礼,排除 ABC。 2. 《汉书・武帝纪》记载;“今诏书昭先帝圣绪,令二千石举孝廉,所以化元元,移风易俗 也。 不举孝,不奉诏,当以不敬论。不察廉,不胜任也,当免。”这说明,汉武帝举孝廉的 直接目 的在于 A. 选拔德才兼备人才 B. 进行社会道德教化 C. 巩固君主专制制度 D. 消除王国问题隐患 【答案】B 【解析】 【详解】由材料信息“今诏书昭先帝圣緒,令二千石举孝廉,所以化元元,移风易俗也。不 举孝,不奉诏,当以不敬论。不察廉,不胜任也,当免”可知,汉武帝试图将举孝廉纳入制 度建设的轨道,通过移风易俗和对社会风气的改良来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这说明汉武帝把 社会教化功能作为举孝廉的直接目的,故 B 正确,A 错误;“巩固君主专制制度”是根本目的, 不是直接目的,故 C 错误;王国问题与材料中举孝廉没有直接关系,故 D 错误。 3. 据载,南宋主要统治区域属水乡,交通多用船只。许多地方都设有官办造船工场,能造大 - 2 - 型船只……“广舶”可“浮南海而南,舟如巨室,帆若垂夭之云,舵长数丈,一舟数百人, 中积一年粮”“市舶之利最厚”“所得动以百万计”。由此可以推断,南宋 A. 工商业税收成为政府财政的主要来源 B. 海上丝路发展到极盛时期 C. 造船业的进步推动了海外贸易的发展 D. 交通运输业发生重大变革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交通多用船只”“许多地方都设有官办造船工场”“浮南海而南, 舟如巨室”“市舶之利最厚”“所得动以百万计”,结合所学可知,南宋造船业有了很大发 展,并推动了海外贸易的发展,故 C 正确;材料无法得出工商业税收在政府财政中的比重, 故 A 错误;此时海上丝路并未发展到极盛时期,故 B 错误;材料反映的是造船业的发展进而 推动了海外贸易的发展,并非是交通运输业发生变革,故 D 错误。 4. 作为清朝中央决策的特色机构,军机处自产生后,朝廷在为政方式上采取“本章归内阁, 机务及用兵皆军机大臣承旨”。据此可知 A.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达到顶峰 B. 军机处与内阁权力分配上不对立 C. 清代中央决策中心发生变化 D. 军机处设立之后内阁成为“闲曹”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材料可知,清朝对日常政务和机密重务的处理有原则区分,即“本章归内阁,机 务及用兵皆军机大臣承旨”,这可以说明军机处与内阁在权力分配上并不对立,故 B 正确; 材料主旨不是强调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达到顶峰,故 A 错误;材料中并未体现出决策中心发生 变化,故 C 错误;“本章归内阁”说明内阁不是“闲曹”,故 D 错误。 5. 清末诗文中描写了北京狭袖窄腰的新式服饰,不施粉黛的女学生,“千龙万蛇地下排”的 电线、煤气管与自来水管。这说明 A. 新文化运动蓬勃开展 B. 社会生活体现出中西合璧特色 C. 社会生活出现新形态 D. 新潮人士崇尚奢靡的生活方式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中“新式服饰”“女学生”“电线、煤气管”等反映的是西方物质文明或者西 式的社会现象,这说明社会出现新形态,故 C 正确;新文化运动 1915 年开始,材料为清末, - 3 - 故 A 错误;材料中无法体现“中西合璧特色”,故 B 错误;材料中看不出“奢靡的生活方式”, 故 D 错误。 6. 1900 年,杜亚泉在他主编的《亚泉杂志》序言中称;“实质上,只有靠‘人文和科学’, 政治学上的‘进步’才能实现。”由此可知,杜亚泉 A. 主张传播民主和科学观念 B. 强调民众思想启蒙的重要性 C. 高举五四新文化运动旗帜 D. 积极推动清末预备立宪进程 【答案】B 【解析】 【详解】由材料“只有靠‘人文和科学’,政治学上的‘进步’才能实现”可知,杜亚泉主 张发展人文和科学,强调民众启蒙,故 B 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民主”,故 A 项错误; 材料时间是 1900 年,1919 年五四运动爆发,故 C 项错误;清末新政与材料信息无关,故 D 项 错误。 7. 1933 年 6 月,宋子文代表中国出席在伦敦举行的世界经济会议,并在大会上着重表明了中 国维护外债信用的决心,保证有能力清偿正当的债务,以消除各国对华贷款的顾忌,并声明 日本主张的“亚洲门罗主义”与中国的国际往来观念是对立的。这说明宋子文 A. 呼吁盟国警惕日本的远东扩张 B. 帮助西方缓解经济危机的困境 C. 提出联合欧美抵制日本的诉求 D. 强调中国对日作战的战略意义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材料中信息“着重表明了中国维护外债信用的决心”“消除各国对华贷款的顾 忌”“日本主张的亚洲门罗主义'与中国的国际往来观念是对立的”等可知,宋子文意在表达 当时中国争取联合英美等国家抵制日本的主张和诉求,他说维护外债,实质上是向英美等国承 诺中国有能力维护列强在华利利益,并提醒西方帝国主义日本的动向,C 正确;世界反法西斯 联盟 1942 年初建立,材料是 1933 年,排除 A;帮助西方缓解经济危机不是宋子文的用意,排除 B;材料并未体现中国对日作战的战略意义,排除 D。 8. 由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批准《1956 一 1967 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草案)》,确定了 “重点发展,迎头赶上”的方针,提出了国家建设所需要的 57 项重要科学技术任务和 616 个 中心问题,提出了各门学科的发展方向。这反映了党中央和国务院 A. 一定程度上破坏“百家争鸣”的方针 B. 确立了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 - 4 - C. 要求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加速科技发展 D. 制定引进西方先进科技战略 【答案】C 【解析】 【详解】制定科学技术发展的远景规划,确立“重点发展,迎头赶上”的方针,明确国家建 设需要的重要科技任务、中心问题及各门学科的发展方向等,反映了党中央国国务院要求在 计划经济体制下加速科技发展,C 项正确; 制定发展规划,确定“重点发展,迎头赶上”的方 针等与“百家争鸣”的方针并不矛盾,A 项排除;“科教兴国”战略确立于 1995 年,与材料内 容无关,B 项排除;20 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与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紧张对抗,处于封闭半 封闭的状况,并未制定从西方大量引进科技的战略,D 项排除。 9. 12 世纪初,西欧出现了“注释法学派”和“评论法学派”,促进了罗马法的复兴。据此可 知, 罗马法 A. 为当时社会确立行为规范 B. 代表工业资产阶级的利益 C. 合乎中世纪神权统治需要 D. 适应当时商品经济的发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11 世纪末至 12 世纪初期,随着西欧城市的兴起与商品经济的发展,罗马法的作用与 价值日益受到重视,以意大利为发源地,西欧各国先后出现了研究罗马法的热潮,史称“罗 马法复兴”,故 D 正确;罗马法是罗马奴隶社会时期维护奴隶主阶级利益的法律,不会为 12 世纪的西欧确立行为规范,故 A 错误;12 世纪还没有出现工业资产阶级,故 B 错误;经过罗 马法的复兴,法学蓬勃发展,形成了一个世俗的法学家阶层,改变了中世纪教会僧侣掌握法 律知识的情况,故 C 错误。 10. 16 世纪英国君主权力达到顶峰,但是从 17 世纪开始,议会向君主的权力发起挑战。在这 个过程中,王权起初对抗,引发了内战,后来采取“顺应”的态度,到维多利亚时代完成了 向 “虚君”地位的转变。“顺应”本质上反映了 A. 君主专制不再适应时代的需要 B. 英国历史发展的和平渐进特征 C. 立宪制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D. 君主保持崇高尊严的务实态度 【答案】A 【解析】 【详解】17 世纪以后,面对议会的挑战,英国的君主从对抗到顺应,由“专制”君主向“虚 - 5 - 君”转变,从本质上反映了君主专制不再适应时代的需要,A 项正确;“和平渐进”是英国历 史发展的表象,不是本质内容,B 项错误;立宪制是一种政体形式,不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C 项错误;君主保持崇高尊严的“务实态度”不能说明英国政治变化的本质,D 项错误。 11. 18 世纪启蒙运动时代的法国咖啡馆,使上层社会封闭的沙龙生活走上了街头,成了共和 党人的政治沙龙,成了启蒙主义的信徒传播激进思想和文化上的“便士大学”(进咖啡馆 1 便士即可),成了自由报界新闻来源的俱乐部和诗人、文学家、艺术家相会的乐土。这说明启 蒙运动 A. 提高了底层群众文化素质 B. 改变了封建贵族的政治立场 C. 推动了文化艺术走向繁荣 D. 改变了思想文化的传播方式 【答案】D 【解析】 【详解】由材料中“上层社会封闭的沙龙生活走上了街头”“传播激进思想和文化”“便士 大学”“自由报界新闻来源的俱乐部和诗人、文学家、艺术家相会的乐土”等信息可知,启蒙 运动改变了思想文化的传播方式,D 正确;材料讲的是咖啡馆成为宣传启蒙思想的地方,受众群 体并非是底层群众,排除 A;材料涉及上层社会,但并不能由此说明封建贵族的政治立场已经 改变,排除 B;材料讲的是咖啡馆是当时信息的来源地,但不能得出启蒙运动推动了文化艺术走 向繁荣,排除 C。 12. 洪千帆、林忠凡在《外汇知识与交易技巧》中提出;“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 20 世纪 70 年代初的约 30 年中,这个世界一直是事实上的美元本位制。美元是核心的货币,大多数 国际贸易与金融都以美元结算和支付,汇率的标定也是以美元为基准。”据此可知 A. 美国单方面建立了布雷顿森林体系 B. 美元本位制是美苏冷战的结果 C. 美元本位制有利于经济秩序的稳定 D. 这实现了美国独霸世界的意图 【答案】C 【解析】 【详解】布雷顿林体系确立后,有利于战后世界货币体系的正常运转,为世界经济的恢复和 发展创造了条件,故 C 正确;布雷顿森林体系不是美国单方面建立的,故 A 错误;美元本位 制的确立是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结果,故 B 错误;布雪顿森林体系仅仅是经济领城确立了美元 的霸主地位,无法说明美国已经独霸世界,故 D 错误。 二.综合题 - 6 - 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所谓“富农”阶层,是中唐以来特别是宋代以来崛起的一个新的社会阶层。南宋 叶适 指出;“富人者,州县之本,上下之所赖也。”宋代以来,国家不断推行改革,但一般 来说,均 平赋役和整顿吏治始终是国家改革的两个重点。而这两点又均与“富民”阶层紧密 相关。 “宋王朝对农民的统治是通过户等制实现的”,而乡村组织一级头目基本都由户等靠 前的 富农群体来担任。 ——摘编自林文勋、杨瑞碌《宋元明清的“富民”阶层与社会结构》 材料二 19 世纪的英国中产阶级开创了机会平等和个人自由的现代世界,促生了思想活跃 的知 识分子及其团体。在这一时期,他们展现了对理性和进步的信任与乐观态度,他们开放 而自 由,富有社会责任感,可以说,中产阶级的成长大大促进了知识创新、丰富了思想资源。 更重 要的是,中产阶级代表了一种新的道德规范,在他们的带领下,倡导个人修养和社会责 任的 绅士风范成为社会各阶层努力遵循的标准,人们的生活更加精致而高尚。 ——摘编自裴亚琴、张宇《19 世纪英国中产阶级的社会属性分析》 材料三 1987 年,国务院提出支持和鼓励科技人员“创办各类中小型合资企业、股份公司 等”。 这直接促成了大量民营科技企业的成立,其中的经营者个人收入远远超过其他类型的 劳动者,具备了老中产阶级的特征。随着老中产阶级的发展,经济制度明显落后于社会改革, 这种现象持续到 1988 年,宪法修正案规定“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国家 “对私营经济实行引导、监督和管理”。1991 年 7 月,中央指出私营经济将在相当长的历史 时期内存在和发展,对私营企业主“采取团结、帮助、教育、引导的方针,要求 他们爱国、 敬业、守法”。 ——摘编自赵竹茵《制度变迁视域下的中国中产阶级发展》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以来崛起的“富民”阶层的作用和 19 世纪 英 国中产阶级的影响。 (2)根据材料三指出 20 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在推动中产阶级崛起方面所采取的关键性举措。 根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古今中外中产阶级(“富民”阶层)崛起的 认识。 【答案】(1)作用:为国家稳定和发展提供物质条件;推动了国家改革,有利于提高社会治理水 平;成为国家控制乡村的重要依靠力量。 影响:推动知识创新,丰富了思想资源;推动社会价值观的改善;有利于民主政治的不断完善; 推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工业革命的进行等。 - 7 - (2)举措:鼓励民营科技企业合法经营;承认私营经济的地位;对私营企业主的市场行为加强 引导和规范。认识:中产阶级的兴起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果;中产阶级的崛起受到不同时期国 家政策的推动;中产阶级的崛起推动了国家治理水平的提高;崛起的中产阶级应该承担一定的 社会责任。 【解析】 【详解】(1)作用:可根据材料信息“富人者,州县之本,上下之所赖也”“宋代以来,国 家不断推行改革”、“乡村组织一级头目基本都由户等靠前的富农群体来担任”等和所学知 识,从促进国家稳定以及提高国家治理水平等方面来进行分析。影响:可以结合材料“开创 了机会平等和个人自由的现代世界”“展现了对理性和进步的信任与乐观态度”“倡导个人 修养和社会责任”和所学知识,从政治和经济地位、个人自由和社会进步等方面概括。 (2)举措:根据材料中的关键信息“支持和鼓励科技人员”“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 济的补充”“采取团结、帮助、教育、引导的方针”进行概括。认识:结合所学,可从中产 阶级的兴起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果,中产阶级的崛起受到不同时期国家政策的推动,中产阶 级的崛起推动了国家治理水平的提高等分析总结。 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8 世纪上半期,欧洲的知识分子被许多有关传说中的遥远的中国文明的报道吸引了。他 们在得知中国的历史、艺术、哲学和政治后,更是完全入迷了。中国以其儒家道德 体系、科 举制度、对学问的尊重以及精美的手工艺品如瓷器、丝绸和漆器等,开始被推举 为模范文明。 18 世纪末叶,欧洲人对中国的钦佩开始消逝……这种态度的转变反映在 1776 至 1814 年间在 巴黎出版的十六卷《关于中国人的历史、科学和艺术等的研究报告》中。该书第十一卷于 1786 年问世,里面几乎收录了关于可能会使商人感兴趣的资源―硼砂、褐煤、水银、氨草胶、马、 竹以及产棉状毛的动物的报告。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中 18 世纪欧洲人对中国的态度发生了变化。围绕“18 世纪欧洲人对中国的态度”提出一 个论题,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答案】示例 论题:18 世纪上半期,欧洲人的中国印象促进了启蒙运动的发展。 论述:18 世纪上半期,中国的儒学、历史、政治等在欧洲传播开来。欧洲启蒙思想家相信中国 - 8 - 儒家思想制约着专制主义,相信中国模式对欧洲政治思想的构建有重要影响。他们与中国信念 产生共鸣,反对专制制度,主张开明君主执政,强调资产阶级的自由与平等,推动了启蒙运动的 发展 综上所述,启蒙运动中一些启蒙思想的灵感来自中国印象,中国印象促进了启蒙运动的发展。 示例二 论题:18 世纪末欧洲人对中国的钦佩逐步消逝。 论述:18 世纪末,随着启蒙运动的扩展,欧洲人深受启蒙思想的洗礼,他们倡导理性思考,反 对专制制度,强调自由和平等。这一时期欧洲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已经先后确立了资产阶级代 议制。伴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欧洲人为拓展海外市场,开始对中国的自然资源更感兴趣 综上所述,18 世纪末,随着欧洲社会的发展,欧洲人逐步改变了对中国羡慕的态度。 (“示例”只做评卷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 【解析】 【详解】本题属于小论文题目,先从材料中提取基本观点,然后自行拟订一个具体的论题进 行阐述。从材料可以看出 18 世纪欧洲人对中国的态度发生了变化。提炼的观点可以是“18 世 纪上半期,欧洲人的中国印象促进了启蒙运动的发展”,也可以是“18 世纪末欧洲人对中国的 钦佩逐步消逝”,还可以写“18 世纪欧洲人对中国的态度转变的历程”等。最后,围绕提炼 的论题予以论述,注意史实准确,言之有理,符合逻辑即可。 15. 清末欲通过新政与西方接轨,并力图挽救危局,行政裁判问题便提上日程,都察院 改革势在必行。整顿后,都察院六科给事中为都察院给事中,新设外务、农工商、民政等部 办 理相关事务,并不关报都察院,给事中本无稽查职责,在原科道定额基础上,裁去 16 缺申留 64 缺。至于稽查宗人府、内务府等差一并裁撤。改革后,除激进的“三霖”外,都察 院鲜有 抖道弹劫其他官员。都察院参与处理的案件以及向朝廷提出用人不当、办事不实的参奏几乎 没有。都察院已经由原来的“朝廷耳目”沦为已被弃而不用的“通政司”一类的街门。与都 察院改革同时,朝廷推出《行政裁判院官制草案》,决定建立行政诉讼,都察院与行政裁判院 为两个并行机构,奠定了我国近代行政诉讼的理论和实践基础。这一制度设计对后来北洋政 府以及南京国民政府行政诉讼及行政监察制度变迁产生了导向性影响。 ——摘编自刘志勇《清末都察院改革;方案设计、改革结果及其影响》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都察院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末都察院改革的影响。 - 9 - 【答案】(1)特点:受近代西方宪政的影响;合并、裁撤部分机构;职能大为缩减;地位、作 用显著下降。 (2)影响:奠定了我国近代行政诉讼的理论和实践基础;对后来行政诉讼及行政监察制度变 迁产生影响;促进了近代中国宪政的发展。 【解析】 【详解】(1)特点:根据材料信息“清末欲通过新政与西方接轨,并力图挽救危局”可得知, 受近代西方宪政的影响;根据材料“整顿后都察院六科给事中为都察院给事中……至于稽查 宗人府、内务府等差一并撤”可知,合并、裁撤部分机构;根据材料“都察院鲜有科道弹劾 其他官员”“沦为已被弃而不用的通政司一类的衙门”可知,职能大为缩减。 (2)影响:根据材料“奠定了我国近代行政诉讼的理论和实践基融”可知,奠定了我国近代 行政诉讼的理论和实践基础;根据材料“这一制度设计对后来北洋政府以及南京国民政府行 政诉讼及行政监察制度变迁产生了导向性影响。”可知,对后来行政诉讼及行政监察制度变 迁产生影响,促进了近代中国宪政的发展。 16. 1941 年,战争的天平开始倾斜。侵略英国受阻后,希特勒把目标转向了苏联。希特 勒希望在这一广阔的农业地区为德国殖民开辟空间。德国的袭击开始于 6 月,所有的联盟姿 态都被抛到了一边,德国人轻而易举地侵入了苏联中部。但在失去土地和大量人口的情况下, 苏联军队并未崩溃。他们向后撤,重新建立起了苏联东部的工业。正像一个多世纪以前拿破 仑入侵时一样,天气也帮助了俄国人,盼望着另一场战争快速顺利的德国人被苏联的严冬阻 止了。与英国人民一样,苏联人民的士气大大有助于他们取得战争的胜利。在整个 1942 年.虽 然德国的军队继续向前推进,但他们已经不具备给对手以压倒性打击的能力了。 ——摘编自皮特・ N ・斯特恩斯等著《全球文明史》(第三版)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 1941 年第二次世界大战进程中的重大战争及其对二 战 态势的影响。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 1941 年“战争的天平开始倾斜”的历史意义。 【答案】(1)战争:苏德战争、太平洋战争的爆发。影响:苏德战争的爆发使二战的规模进一 步扩大;太平洋战争的爆发使二战演变为全球性冲突。 (2)意义:1941 年苏联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宣告了希特勒“闪电战战无不胜”的神话的破灭 极大鼓舞了世界反法西斯人民抗击法西斯侵略的决心;为苏德战场的转折一斯大林格勒战役 中苏联的胜利莫定了基础;推动了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 【解析】 - 10 - 【详解】(1)战争:根据“1941 年”这个时间信息,结合“侵略英国受阻后,希特勒把目标 转向了苏联”,再联系二战的进程,可知为苏德战争、太平洋战争的爆发。影响:根据所学 回答出苏德战争的爆发使二战的规模进一步扩大;太平洋战争的爆发使二战演变为全球性冲 突。 (2)历史意义:根据“希特勒把目标转向了苏联”“苏联军队并未崩溃”“与英国人民一样, 苏联人民的士气大大有助于他们取得战争的胜利”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 1941 年苏联莫斯科 保卫战的胜利宣告了希特勒“闪电战战无不胜”的神话的破灭,极大鼓舞了世界反法西斯人 民抗击法西斯侵略的决心;为苏德战场的转折——斯大林格勒战役中苏联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推动了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回答。 17. 材料 王维,字摩诘,唐代诗人、画家。王维多才多艺,又工草隶书法,尤其以诗画著 称。他首创破墨山水画之体,务求淡雅。他曾自题诗云:“夙世谬词客,前身应画师。”他又在 慈恩寺东院,与毕庶子、郑广丈各作一壁画,时号“三绝”。他还在庚右丞住宅的墙壁上画了 一幅山水画并写下题记……“山水松石,妙上上品”。王维所创作的富有诗恋的“文人 画”……以后从者渐多,对他的评价也更高。宋代名家苏轼说:“吴生(道子)虽妙绝,犹以画 工论。摩诘得之像外,有如仙翮谢笼樊。吾观二于皆神俊。又于维也敛枉无间言。”王维被称 为南宗(文人画)之祖。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王维在绘画艺术上的成就,并简析其成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王维在中国古代绘画史上的地位。 【答案】(1)成就:开创了“文人画”。 成因:前代绘画发展奠定了基础;现代诗书画艺术迅速发展的促进;王维具有独特的创新精神。 (2)王维追求文化艺术的全向发展,不仅诗歌艺术水平高超,而且书画、艺术水平也卓越,对 中国古代诗书画艺术的综合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他所创立的“文人画”被后世继承并发扬光 大,丰富了中国文化艺术的宝库。 【解析】 【详解】(1)成就,根据材料“王维被称为南宗(文人画)之祖”可知,开创了“文人画”。 成因,根据所学知识,从文化继承发展的角度分析可知,前代绘画发展奠定了基础;根据所学 知识,从宋代经济文化发展的角度分析可知,现代诗书画艺术迅速发展的促进;根据材料“他 首创破墨山水画之体,务求淡雅”可知,王维具有独特的创新精神。 (2)根据材料“王维多才多艺,又工草隶书法,尤其以诗画著称”以及王维具有独特的创新精 - 11 - 神可知,王维追求文化艺术的全向发展,不仅诗歌艺术水平高超,而且书画、艺术水平也卓越, 对中国古代诗书画艺术的综合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根据材料“以后从者渐多,对他的评价也更 高”、“王维被称为南宗(文人画)之祖”可知,他所创立的“文人画”被后世继承并发扬 光大,丰富了中国文化艺术的宝库。 - 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