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86.54 KB
  • 2021-08-26 发布

2020高考历史冲刺提分训练:手工工场时期的西方文明(15-18世纪中期)

  • 13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20 高考历史冲刺提分训练:手工工场时期的西方文明(15-18 世纪中期) 一、选择题:本题共 12 个小题,每小题 4 分,共 48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 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17 世纪,经济发展受到专卖、土地等因素限制的资产阶级,依靠农民群众,发动了英国阶 级革命,但革命阶级内部也充满了矛盾,长老会派、独立派、平等派,分别代表了大财团、工 厂主和乡绅、小手工业者和士兵等,他们之间相互制衡。据此 A.可以佐证未来英国政治基本趋势 B.能证明英国社会结构有利于革命 C.无法划分两大阵营最明显的界限 D.能探讨光荣革命成功的主要原因 【答案】A 【解析】由材料“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革命阶级内部充满矛盾”可知当时革命力量不够团 结,这能够用来分析英国革命的长期性、曲折性以及君主立宪制度最终在英国确立的一些原因, 故 A 项符合题意;材料无法证明英国的社会结构是否有利于革命,B 项不符合题意;划分英国 两大阵营最明显界限主要在于宗教信仰,C 项不符合题意;光荣革命能得以成功有地缘、经济、 政治、文化传统等多方面的因素,D 项不符合题意。 2.1701 年,英国国王威廉三世签署了议会制定的《王位继承法》,规定:在王室担任官职和 领取薪俸的人,不得担任下议院议员;法官为终身制,只有议会有权解除其职务;国家的一切 法律与条例非经议会通过,国王批准均属无效。该法案 A.开创了议会对王权的限制 B.基本确立了三权分立的原则 C.明确了内阁对议会的负责 D.进一步确立议会至上的原则 【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中“……只有议会有权解除其职务;国家的一切法律与条例非经议会通过, 国王批准均属无效。”信息可知,这些措施限制了王权在下议院的影响,凸显了议会的地位, 进一步确立议会至上的原则,因此 D 选项正确。A 选项错误,在该法案通过之前议会已经颁 布《权利法案》对国王的权力进行明确的制约;B 选项错误,该法案突出的是议会的作用,并 未体现三权分立原则;C 选项错误,19 世纪中叶,英国责任内阁制确立,表明内阁对议会负 责的制度形成,并非该法案的作用。故正确答案为 D 选项。 3.正如英国历史学家约翰·坎农所说:“贵族权力在 1761 年达到顶峰”,英国“从外观上看和 原来别无二致,所有稀奇古怪的东西都被保留下来,但实际上它比原来更狭隘、更具有寡头性 质。”材料可用来说明英国 A.资产阶级革命的必然性 B.议会改革的必要性 C.贵族寡头政治的必然性 D.工业革命的必要性 【答案】B 【解析】材料中关键点是时间,材料中给出的时间是 1761 年,这个时间点上对于英国发生的 是非常重要的议会改革,再根据“但实际上它比原来更狭隘、更具有寡头性质”肯定了答案的 正确性,所以本题选择 B 选项。A 选项时间错误,资产阶级革命远早于 1761 年;C 选项没有 理解材料的真实含义;D 选项与此无关。 【点睛】解答本题可以采取排除法,首先根据材料中给出的时间是 1761 年,这个时间点上对 于英国发生的是非常重要的议会改革,由此就可以确定选项为 B 选项,其余选项都不符合要求, 故排除。 4.自 1714 年起,英国的“王权”内涵不再是国王本人的权力,而逐渐演变为现代意义的“行 政权”。内阁成员作为国王的大臣表面上要听命于国王,但实际上却恰恰相反,按英国人传统 的说法,“乔治一世不过是他的大臣的代码而已”。本质上反映了英国 A.君主立宪制开始确立 B.宪政历程艰难曲折 C.政治决策程序的变化 D.国王已无存在必要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自 1714 年英国形成内阁制度开始,英国国王行使现代意义的“行政权”, 内阁成员表面上要听命于国王,实际上却恰恰相反的现象,从本质上反映了英国政治决策程序 发生变化,国王已经成为虚君,C 项正确;君主立宪制开始确立的标志是 1689 年《权利法案》 的颁布,A 项错误;只有 1714 年前后国王与内阁成员关系的变化,不得证明英国宪政历程的 艰难曲折,B 项错误;国王已无存在必要与“王权”内涵不再是国王本人的权力说法矛盾,D 项错误。 5.梁启超在《祖国大航海家郑和》中说:“何以哥氏(指哥伦布)维氏(指达·伽马)之绩, 能使全世界划然开一新纪元,而郑君(指郑和)之烈,随郑君之没以俱逝?”下列哪一句话最 能从根本上解决梁启超的困惑 A.中国人缺乏持久探险、创新的精神 B.郑和船队缺乏强有力的、持久的政府支持 C.支撑东西方航海活动的经济形态存在着巨大差异 D.西方拥有更加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更加强大的武装力量 【答案】C 【解析】开辟新航路是在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情况下进行的,西欧的航海家在 世界各地寻找财富,而郑和下西洋时期的明朝仍然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主导,朝贡贸易追 求宣扬国威和“厚往薄来”,支撑东西方航海活动的经济形态导致中西航海家的远洋航行存在 巨大差异,故答案为 C 项;A 项不符合题干中“根本上”的要求,排除;郑和船队得到了明政 府的支持,排除 B 项;当时西方在科学技术和武装力量方面并不占有明显优势,排除 D 项。 6.自 16 世纪 50 年代开始,欧洲的自然科学家把数千种未知物种进行了分类,确定了适应欧 洲不同气候和土壤的少部分物种,其中的一些食物物种对欧洲人的饮食习惯产生了重要影响。 这反映出 A.科学的发展促进了世界物种交流 B.世界联系加强影响人类物质生活 C.欧洲饮食结构变化引发商业革命 D.新航路开辟促进世界贸易的发展 【答案】B 【解析】材料表明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加强,促进了不同洲际间的物种交流,对当时欧洲的饮 食习惯产生了重要影响,故 B 正确;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加强,促进了不同洲际间的物种交流, A 错误;商业革命引起不同洲际间的物种交流,引发欧洲饮食结构变化,C 因果倒置,排除; 材料反映的是物种交流对欧洲饮食习惯的影响,没有涉及世界贸易的发展,排除 D。 7.导致下面图文材料中的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①新航路开辟及早期殖民扩张 ②中国丝、茶、瓷器等商品享誉国际市场 ③中国已经成为世界金融中心 ④明清时期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并发展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A 【解析】材料表明:白银由美洲流向欧洲,有一部分从欧洲向亚洲,特别是中国。白银由美洲 流向欧洲,其原因是新航路开辟及早期殖民扩张,故①符合题意。流入欧洲的白银有一部分流 向亚洲,特别是中国,原因是中国明清时期农耕经济较为发达,丝、茶、瓷器等商品对外国有 吸引力,使中国在整个世界经济中处于支配地位,故②符合题意。材料无法表明中国已经成为 世界金融中心,故③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反映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关系,故④不符合题意。 故选组合,故排除 BCD,A 符合题意。故选 A。 8.16 世纪的欧洲出现了货币贬值浪潮,贵金属短缺,西欧各国货币的金银成分大大减少。如 图是法国货币图尔里佛中含银量变化图(见下表)。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是 年份 单位货币中含银量比例 50% 39% 1561—1570 11% 1571—1580 17% 1581—1590 18% 1591—1600 5% A.欧洲各国政治局势的动荡 B.亚洲经济的快速发展改变了世界贵重金属流向 C.欧洲海内外市场不断扩大 D.早期殖民战争使流入欧洲的贵重金属数量下降 【答案】C 【解析】由表格数据可知,以法国货币为代表的西欧各国货币含银的比例逐年下降。依据所学 知识可知,除了欧洲贵金属日益减少,这和 16 世纪的欧洲海内外市场不断扩大,经济需求日 益活跃导致货币需求量膨胀有关,故 C 项正确;各国政治局势的动荡与题意无关,故 A 错误; B 项错在“快速发展”,不符合史实;早期殖民战争加速了贵重金属流向欧洲,故 D 项错误。 9.“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共同具有思想解放的性质,然而两者要实现的目标却有所差别。文艺 复兴的目的在于走出中世纪,走向现代文明;宗教改革则是上层建筑领域的一场变革,目的在 于开创现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这反映了 A.中世纪向近代社会转型的阶段性变化 B.文艺复兴为宗教改革奠定了思想基础 C.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作用领域的局限 D.两场运动在不同领域产生的特殊影响 【答案】A 【解析】根据“走向现代文明”、“开创现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可知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反映 了欧洲中世纪项近代社会转型的阶段性变化,故选 A;材料反映的是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共 同影响,不是这二者之间的关系,排除 B;材料反映的是二者的积极影响,不是局限性,排除 C;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都属于思想解放运动,不属于不同领域,排除 D。故选 A。 10.马丁·路德在《九十五条论纲》中阐述了基督教徒有权读《圣经》和理解《圣经》,人人都 可以直接与上帝沟通,这种思想的社会效果是 A.将人们从宗教迷信中解放出来 B.动摇了上帝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C.从神学角度论证了人的自由和独立性 D.天主教势力在西欧各国荡然无存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马丁路德的“人人都可以直接与上帝沟通”是意在强调人的自由 和独立性,当然由于当时资产阶级力量尚小,所以仍然还是从神学角度去论证人的自由和独立 性,故选 C。宗教改革是使人们从宗教神权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而非宗教迷信,排除 A;宗教 改革并未动摇人们对上帝的信仰,现今西方的绝大多数人仍旧保持着自己的宗教信仰,故 B 项说法错误,排除;天主教势力在宗教改革过程中虽然遭遇到了沉重打击,但仍有相当一部分 的信众,故 D 项“荡然无存”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 11.这场席卷全欧的思想运动以其富有理性的观念,唤醒欧洲各国乃至美国等国人民起来反 对封建意识,反对教会权威,给处于黑暗统治中的人民以光明和希望。这次思想解放运动 A.旨在复兴古希腊罗马文化 B.设计出资本主义的社会蓝图 C.反对罗马教皇兜售赎罪券 D.有力挑战了封建神学创世说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这场席卷全欧的思想运动以其富有理性的观念,唤醒欧洲各国乃至美国等 国人民起来反对封建意识,反对教会权威,”可知这场运动强调的是理性和反封建,结合所学 知识可知是启蒙运动,B 选项符合题意。旨在复兴古希腊罗马文化是文艺复兴的内容之一,与 材料无关,A 选项排除。马丁路德反对罗马教皇兜售赎罪券,C 选项排除。达尔文的生物进化 论,有力挑战了封建神学创世说,D 选项排除。 【点睛】启蒙运动指发生在 17-18 世纪的一场资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 文化运动。是继文艺复兴后的又一次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其核心思想是“理性崇拜”。这 次运动有力批判了封建专制主义,宗教愚昧及特权主义,宣传了自由,民主和平等的思想。为 欧洲资产阶级革命做了思想准备和舆论宣传。 12.伏尔泰认为共和政体提倡自由平等,它的原则是正确的,但共和会产生党争,引起无政 府状况和不断的骚乱。伏尔泰希望哲学家做国王,这样在他的领土上,理性越是进步,狂热和 迷信所造成的损害就越小。据此可知,伏尔泰 A.认为政体构建需关注理性发展 B.主张建立以理性为原则的共和政体 C.本质上希望保留封建特权等级 D.强调君主立宪制最能体现自由平等 【答案】A 【解析】考查启蒙思想。由材料“共和会产生党争,引起无政府状况和不断的骚乱……理性越 是进步,狂热和迷信所造成的损害就越小”可知,伏尔泰认为共和政体并不能确保理性,会引 起纷争和骚乱,哲学家做国王可以确保理性,可以使狂热和迷信造成的损害减小,这反映出伏 尔泰认为政体构建要关注理性发展,故 A 项符合题意;材料中伏尔泰虽然认为共和政体的原 则实质正确的,但并没有主张建立共和政体,他认为“共和会产生党争”的弊端,故 B 项不符 合题意;实行君主制不等于保留封建特权等级,故 C 项不符合题意;材料并未强调君主立宪 制体现的自由平等,故 D 项不符合题意。故选 A。 二、非选择题:共 52 分。第 13-14 题为必考题,每个考生都必须作答。第 15-16 题为选考 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一)必考题:共 37 分。 13.(25 分)新航路开辟之后,出现了物种在全球范围内的交流,被称为“哥伦布大交换”, 其影响深远。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美洲被征服的过程中,大量印第安人死于屠杀和折磨。更悲惨的是,新大陆没有天 花、白喉等疾病,印第安人对这些疾病毫无免疫力,欧洲人带来的这些疾病造成他们死亡的数 量可能更大,有的村子因此整个灭绝。据估计原来有 1000 万到 2500 万人口的新西班牙(阿 兹特克帝国),到 17 世纪初只剩下不到 200 万人,同时期印加人从约 700 万减少到只有约 50 万……随着印第安人大量死亡,劳动力来源日趋紧张,于是殖民者又从非洲运来黑人,迫使他 们在种植园里劳动。 ——王加丰《世界文化史导论》 材料二 (欧洲人)不但自己大发其财,同时一手塑造了整个新世界的风貌与历史……看不见 的病毒以外,另一批因哥伦布航行引发的生物大交换,是由肉眼可见的生命形式组成,从南瓜 到野水牛均是。这个大交换的结果——从人类观点视之——也是正负参半……时至今日,两半 球之间的动植物交换并未停止,依然在进行。 ——(美)艾尔弗雷德·克罗斯比《哥伦布大交换》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指出欧洲征服美洲的后果。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欧洲征服美洲的经济动因。 (2)据材料二,概括“哥伦布大交换”的特点。 (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哥伦布大交换”的积极影响。 【答案】(1)后果:大量印第安人被屠杀;新疾病肆虐;非洲黑人被贩卖;种植园经济出现。 动因: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的萌芽;对黄金等财富的渴求。 (2)特点:欧洲具有主导性;内容具有丰富性;范围具有全球性;结果具有两重性(积极和 消极);时间具有长期性。 (3)积极影响:促进了全球动植物(物种)的多样化,丰富了人类经济生活;密切了世界经 济的联系;有助于文明的交流与融合。 【解析】(1)后果:根据材料一“大量印第安人死于屠杀和折磨…欧洲人带来的这些疾病造成他 们死亡的数理可能更大…原来有 1000 万到 2500 万人口的新西班牙…从约 700 万减少到只有 约 50 万…殖民者又从非洲运来黑人,迫使他们在种植园里劳动”等信息,可从人口屠杀、疾 病肆虐、奴隶贸易、种植园经济产生等角度进行回答;动因:结合所学从新航路开辟的背景, 主要从经济根源、社会根源等进行分析阐述即可。 (2)根据材料“一手塑造了整个新世界的风貌与历史…引发的生物大交换…从人类观点视之--- 正负参半…两半球间的动植物交换并未停止…”从欧洲发挥的作用、内容、范围、时间及历史 影响进行分析阐述。 (3)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从物种交流及人类生活的丰富多样化、世界经济联系及文明的交 流融合进行分析阐述即可。 14.(12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胡适在《当代中国的文化走向》系列演讲中,开篇即指出新文化运动“与欧洲的文艺复 兴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其后胡适提出新文化运动有“使人想起欧洲的文艺复兴”的“三个突 出特征”首先,它是一场自觉的、提倡用民众使用的活的语言创作的新文学取代用旧语言创作 的古文学的运动;其次它是一场自觉地反时传统文化中诸多观念、制度的运动,是一场自觉地 把个人从传统力量的束缚中解放出来的运动。它是一场理性对传统,自由对权威,张扬生命和 人的价值对压制生命和人的价值的运动;最后,很奇怪,这场运动是由既了解他们自己的文化 遗产,又力图用现代新的、历史的批判与探索方法去研究他们的文化遗产的人领导的。在这个 意义上,它又是一场人文主义的运动。 ——据胡适《中国的文艺复兴》 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围绕“新文化运动和文艺复兴”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选取一个 或多个角度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答案】示例:论题:新文化运动与欧洲文艺复兴运动都是反传统的运动。 阐述:新文化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反封建思想的运动。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反对愚昧迷信、反 对儒家传统的伦理道德、反对旧文学,倡导西方的自然科学、民主,自由平等的新道德、通俗 易懂的新文学。从而动摇了封建思想的正统地位,起到了思想解放的作用。 文艺复兴运动是西方资产阶级借复兴古希腊罗马文化宣传资产阶级思想的运动。反对中世纪神 学思想,肯定人的价值,主张追求现世的幸福,在当时也起到了思想解放的作用。 所以,新文化运动与文艺复兴都批判传统权威,具有相似性。 【解析】首先阅读问题,明确题目要求,然后阅读材料,根据“它是一场自觉地反对传统文化 中诸多观念、制度的运动,是一场自觉地把个人从传统力量的束缚中解放出来的运动”,可拟 出论题:新文化运动与欧洲文艺复兴运动都是反传统的运动。阐述,结合所学分别阐述新文化 运动与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主要内容和影响即可。新文化运动可从三提倡三反对和动摇了封建 思想的正统地位进行说明,文艺复兴可从提倡人文主义思想以及文艺复兴的实质和影响进行阐 述。最后,进行总结,印证论题。 (二)选考题:共 15 分。请考生从下面任选一题作答。 15.(15 分)【历史—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路德等改革家)提出改革婚姻制度的主张,具体内容是:制订新的婚姻法规,废除 秘密婚姻(秘密婚姻原指男女两人在教士面前互换婚誓后所构成的正式婚姻,它不经过婚礼, 也不需要取得父母的同意和公众的承认),政府的世俗法庭批准婚姻或由经政府授权的教会法 庭来审核批准婚姻登记等。新的婚姻法规定,结婚不再属于宗教七大圣仪之一。 材料二 新教的婚姻改革家们在付诸实践的时候比较保守,往往没有家长同意的签字就不给办 理结婚登记,这使得父母们实际上控制了儿女的婚姻。新教徒视婚礼为大事,强调必须举行公 开的婚礼,并且一定要有证婚人,才算完成了结婚。 ——以上材料均摘自史仲文、胡晓林《世界近代前期宗教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概括新教徒结婚的条件 (2)在婚姻改革前后,婚姻的主导力量发生了怎样变化?上述婚姻改革对西欧社会产生怎样 的积极影响? 【答案】(1)依法登记,家长同意,婚礼公开,要有证婚人。 (2)变化:以教会为主导转变为以世俗力量(政府和家长)为主导。影响:冲击了传统婚姻, 削弱了教会权力,宣扬了人文主义,增强了人们的法制观念。 【解析】本题通过材料考查了宗教改革中的婚姻改革,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概括史料的能 力。 【小题 1】考查学生概括史料的能力,要求学生能够从材料中归纳出新教徒结婚的条件。即依 法登记,家长同意,婚礼公开和要有证婚人。 【小题 2】考查学生比较的能力,要求学生能够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出历史发展的趋势,并评 价该变化对历史产生的影响。综合材料内容可知变化主要体现在婚姻主导力量发生变化。影响 结合所学可从冲击传统婚姻、削弱教会权力、宣扬人文主义、增强人们法治观念的角度进行论 证。 16.(15 分)【历史—选修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柯尔伯是 17 世纪法国国王路易十四最信任和重用的大臣,在任内他先后颁发有关工业 生产的法令达 190 项,通过给工场主发放贷款,封赐特权,颁发补助金,由国家出资兴建皇 家和私人手工工场,招揽国外能工巧匠,发展手工业生产。柯尔伯发现各封建领地设置重重关 卡,于是建立了 14 个省的关税同盟,在同盟内部、撤销关卡,实行商品流通自由。柯尔伯尤 其保护法国对外贸易,支持建立对外贸易公司、发展对外殖民贸易,并通过外交途径与土耳其、 英国等国签订商约、保护法国商人利益。这些政策将重商主义发挥到极致,使法国经济在当时 呈现空前繁荣的景象 ——摘编自刘宗绪《世界近代史》 (1)根据材料,分析柯尔伯重商主义经济思想的具体表现。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柯尔伯经济思想成为 17、18 世纪法国的经济政策的原 因并简单评价柯尔伯经济思想的影响。 【答案】(1)保护和扶持本国手工业;协调内部,统一市场,促进商品自由流通;保护对外贸 易,维护本国商人利益;货币是财富的唯一象征,鼓励出口,追求贸易顺差;强调国家干预经 济。 (2)原因:工场手工业的发展;民族国家的兴起;商业意识和资本观念的发展。 影响:增强了国家经济实力,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缓解了国家财政危机,巩固 了封建王朝的专制统治;国家过度干预经济,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经济的自由发展。 【解析】(1)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柯尔伯重商主义经济思想的具体表现 按照材料分层次概括即可,例如,材料中的“撤销关卡,实行商品流通自由、发展对外殖民贸 易、保护法国商人利益”等均是可以作为答案的。 (2)柯尔伯经济思想成为 17、18 世纪法国的经济政策的原因要从当时的经济状况、国家状 况以及当时人们的思想状况等进行多方面的综合分析,例如,从思想状况看来讲主要突出随着 经济的发展,人们的商业意识和资本观念的增强才会出现重商主义经济思想。柯尔伯经济思想 的影响要分积极方面和消极方面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例如,材料中的“使法国经济在当时呈现 空前繁荣的景象”就属于积极方面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