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经济体制改革 30页

  • 1.45 MB
  • 2021-08-26 发布

高三历史-经济体制改革

  • 30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第20课 经济体制改革 △课标要求: 1、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 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新局面的历史意义。 2、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 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3、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 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第19课经济体制改革 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 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 ——邓小平·1978-12 万里与安徽农村改革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中国有一句广为 流传的话:“要吃米,找万里。”邓小平也说过: 中国的改革是从农村开始的,万里同志是立了大功 的。1977年6月到1980年,万里任安徽省委第一书 记,他率先拉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万里晚年 用了“惊心动魄”四个字来描述这段经历,他说: “安徽的农村改革是在顶着巨大的压力,冒着政治 风险,挣脱着沉重的精神枷锁的情况下进行的,步 履十分艰难!” 周曰礼 :农民呢,在下地的时候爱干不干的,实际上是 一种怠工,我跟万里同志讲,农民的消极怠工情绪很厉害。 他说要拿出80%的精力来抓农业。 头遍哨子不买帐, 二遍哨子伸头望, 三遍哨子慢慢晃。 ——人民公社时农村的顺口溜 人民公社体制,高度集中管理,农民缺乏自主权, 分配搞平均主义,挫伤生产积极性。 改革方向:实行责、权、利统一,给予农民生 产自主权,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一、农业生产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背景: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决策:改革开放、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 意义:揭开了中国经济改革的序幕。 2、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1)为什么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 第一,中国是农业大国,农村不稳定,整个政治局 势就不稳定,农民不脱贫,就是大多数人没脱贫;                     第二,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的高速度发展 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根本条件。 2、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1)为什么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 第三,改革前“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旧体制,经 营管理过于集中,分配上平均主义严重,不利于 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农业生产发展缓慢。 第四、在农村进行改革不会引起太大的动荡和风险, 而城市则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现代化大企业,风 险大。 第五,在党中央确定进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前,有 些地方的农民就已经自发行动起来,实行包干到 户,成为改革先声。 第六,农民生活一直比较贫困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改革措施: ①内容: 是指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把土地长期承 包给各农户使用,农业集体生产变为分户自主经营, 自负盈亏。用农民们的话简单概括就是:“交够国 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的都是自己的。” ②经过: 安徽省和四川省率先在农村放宽政策,鼓励 农民实行生产责任制,随后在全国推广。 82年,全国农村已有90﹪以上的生产队建立了 农业生产责任制 使农民获得了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极大地调动 了农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促进经济的发展。 ③意义        1978年,安徽发生特大旱灾,凤阳县许多人都外出讨饭 了。没有外出的小岗村农民感到与其坐等饿死,不如大胆想 个办法。于是,在1978年12月的一个夜晚,他们聚在一起, 开了个秘密会议,写下了保证书,决定包产到户。 安徽、四川试点: 小岗村部分按手印农民合影改革前小岗村农民居住的茅草屋 安徽凤阳县是一穷乡僻壤之地, 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故乡, 凤阳花鼓闻名全国。当时有一首 广为流传的凤阳花鼓唱道: 说凤阳,道凤阳, 凤阳本是好地方。 自从出了朱皇帝, 十年倒有九年荒。 大户人家卖牛羊, 小户人家卖儿郎。 奴家没有儿郎卖, 身背花鼓走四方。 在实行包产到户后,改变了过去长久以来“凤阳地多 不打粮,碾子一住就逃荒。只见凤阳女出嫁,不见新娘进 凤阳”的状况,1979年凤阳全县粮食产量比1978年增长49%, 卖给国家粮食4450万千克。 凤阳农民打花鼓庆丰收 丰收的小岗生产队农民  结合图片和资料,分析改革前后的不同,想一想,小 岗生产队为什么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 直接原因: 是在安徽省政府鼓励下,农民把生 产队土地划分到户、包干经营,即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根本原因: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使农村的生产关 系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调动 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0 10 20 30 40 50 百 分 比 谷物(%) 棉花(%) 油料(%) 肉类(%) 禽蛋(%) 水产品(%) 1978年-1998年中国主要农产品占世界的比重变化 示意图 1978年 1980年 1995年 1998年 0 500 1000 1500 2000 2500 1978年 1980年 1985年 1990年 1995年 1997年 1998年 1978年-199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情况 示意图 B、发展乡镇企业——调整产业结构 意义: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促进农民致富,有利 于农业的现代化建设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背景:家庭承包责任制普及后,农村出现了大量的 剩余劳动力,政府鼓励他们兴办社会急需的行业, 扶助他们发展多种经营。 乡镇企业的竹编手工业生产。 广东乡镇企业 为什么要对国有企业进行改革? 材料一:1956年,上海天气很热,企业为了不影响生产, 采取购买风扇、鼓风机降温的措施,但是企业即使采取这 样的措施也没有自主权,要经过层层批报,当时要经过十 一个部门审批,盖11个章。等最后的章盖完了,夏天已经 过去了。 材料二:沈阳有两个厂,一个是铜厂,一个是电缆厂,两 厂仅相隔一墙,电缆厂归机械部门管,铜厂归冶金部门管。 所以导致了冶金部把铜调到外地去,而电缆厂要从云南调 进铜,这样就造成了运输上的浪费和时间上的浪费。 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国有企业改革 1、国有企业改革的背景 1)国企存在弊端,严重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 2)农村改革的推动 2、改革的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 3经过: 试点: 78年~84年 简政放权,扩大企业自主权;发挥中心 城市作用,开展综合配套改革;扩大城 市综合改革,实行厂长负责制 展开: 84年10月~93年 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目标:建立社会 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92年,“十四 大”确立深化国企改革的目标 建立 现代企业制度。 93年,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99年又 进行了修改,以适应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需要。 深化: 现代企业制度 •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就是按照“产权清晰、权 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要求,对 国有大企中型企业实行规范化的公司改革, 使企业成为适应市场的法人实体和竞争主体, 以适应发展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的要求。 首都钢铁公司 “二汽”集团生产的新型汽 车 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实力;逐渐形成了一批有实力 和活力的大企业集团;使国有资产大幅度增加, 有利于国民经济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5、国有企业改革的作用 4、结果:截至1999年底全国有81.5﹪的企业进行了改制。 6、存在的问题 下岗职工增加、部分职 工生活困难等。 探究:如何看待国有企业职工 下岗问题?          国有企业改革就是要把企业推向市场,在这 个过程中出现企业职工下岗是不可避免的。这就需 要在改革的过程中,不断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实施 下岗职工再就业工程,以有利于改革的顺利推进, 以利于社会的稳定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计划经济体制建立于“一五计划”末期,随 着三大改造的完成,逐渐建立了生产资料公 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 ⑵基本特征: ⑴建立: 1、计划经济体制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①.所有制形式单一公有制,排斥多种经济形式和 经营方式。 ②.生产经营决策集中在国家手中,企业缺乏自主 权(以指令性计划为主)。 ③.分配实行统收统支,平均主义,“大锅饭”。 ④.否定商品经济的存在,否定市场及价值规律对 经济的调节作用,采用行政手段来调节。 ⑶积极作用: 在共和国早期,对集中人力、物力、财力进 行国家重点建设,促进“一五计划”超额完 成,对经济的恢复,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 会主义改造,发挥过重要作用。 ⑷消极作用: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各种商品的生产计划和 销售价格都由中央统一制定,影响了人们的 生产积极性,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导致商 品供应严重不足,给人们生活带来了极大的 不便。 • 是通过市场来实现资源配置的一种经济体 制。它是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的产物,不以 社会基本制度的变化为转移。是与计划经 济相对应的一种经济体制。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把公有制的优越 性与市场经济对资源的优化配置有效地结 合起来,最大限度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增强国家的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 平。 2、市场经济: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1)概念: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征 基本标志:公有制为主体 根本目标:实现共同富裕 国家能够对市场经济的运行 实行有力的宏观调控 3)、两种经济体制的根本不同 计划经济体制 市场经济体制 特点 资源配 置方式 行政手段在资源配置 中起基础性调节作用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 起基础性调节作用 行政手段配置为主 市场配置为主 材料一: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作出《中 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 决定》明确指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调控下对资源配置中起基础作 用。” 材料二:计划经济体制的主要特征就是以行政审 批配置资源为主,以指令性计划配置资源为主,甚 至有时以长官意志配置资源。 思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计划经济体制的 本质区别是什么? 答:采取何种资源配置方式 ①、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 大会明确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 目标是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992 年 10 月中共十四大 ②、市场经济写入宪法 1993年 全国人大将《宪法》 第15条修改为 “国家实行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 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代表大会会场 4)发展过程: ③、市场经济体制理论的发展 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代表大会 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对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理论有了进一步的创新。 指出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 组成部分。它的提出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非公有制经济主要 包括个体经济、私 营经济、外资经济 等形式。 ④、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 时间:21世纪初 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 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格局基本形成。 解放了生产力,使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真正 接轨,大大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加快了 中国现代化发展的进程。 5)、意义: 从建国初到1958年 从建立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 济,向高度集中、统一管理的计划经济体制的转变。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转变为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 分并存的经济,从计划经济转变为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 调节为辅的经济。 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 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 我国的工业经济体制经历了哪三次 重大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