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25 MB
  • 2021-08-26 发布

【历史】2018届一轮复习人教版:必修一第14讲 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大业学案

  • 15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第14讲 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大业 一、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1.政治协商制度 ‎(1)形成: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①内容:通过了《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 ‎②作用: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作了准备。‎ ‎(2)职能转变:1954年全国人大召开后,主要职能转变为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 ‎(3)新阶段:1956年,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组成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标志: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体现了人民民主与社会主义两大原则。‎ ‎(2)意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确立:共同纲领明确规定,1954年宪法正式确认其是中国的基本政治制度。‎ ‎(2)意义:满足了少数民族自己当家作主的愿望,实现了民族平等。保证了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 ‎[概念辨析] 《共同纲领》与1954年宪法 ‎(1)《共同纲领》是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它确定新中国的首都、国名、国旗和国歌,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因政协不是普选产生的正式代议制机构,它通过的《共同纲领》只起到临时宪法作用,不是正式宪法。‎ ‎(2)新中国第一部正式宪法是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通过的。延续了《共同纲领》的多数内容,在体现人民民主原则的同时,进一步体现社会主义原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二、“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 ‎1.法律制度: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人身自由失去保障,法律成为一纸空文。‎ ‎2.社会秩序:从中央到地方掀起夺权风暴。‎ ‎3.民主制度:全国人大连续十年没有召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也不能实行。‎ ‎[误区警示] “文化大革命”得以发生的根本原因不是党内制度不健全,而是党的“左”倾错误发展到“以阶级斗争为纲”的结果。中国要避免这样的悲剧重演,主要在于完善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实行并落实依法治国方略,而不单是防止教条主义和个人崇拜。‎ 三、新时期民主与法制的建设 ‎1.法律制度 ‎(1)措施 ‎①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制建设方针。‎ ‎②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2)成就: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使民主政治建设趋于制度化、法律化。‎ ‎2.民主制度 ‎(1)重新召开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2)1982年,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完善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3)1984年,颁布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明确规定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4)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1998年,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轻巧识记] 民主政治建设新发展 四、“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 ‎1.理论 ‎(1)酝酿: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 ‎(2)提出: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3)含义: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2.实践 ‎(1)香港、澳门回归。‎ 概况 ‎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祖国。‎ 意义 ‎①开创了香港、澳门和祖国内地共同发展的新纪元 ‎②标志着中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③为国际社会以和平方式解决国家间的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范例 ‎(2)海峡两岸关系的进展。‎ ‎①1979年元旦,停止炮击金门,实现了两岸30年来的真正停火。‎ ‎②1987年,台湾当局开放台湾同胞赴大陆探亲,两岸长期隔绝状态被打破。‎ ‎③1992年10月,大陆海协会与台湾海基会就“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达成共识,史称“九二共识”。‎ ‎④2008年12月,两岸“三通”终于实现。‎ ‎[误区警示] 民族自治区与特别行政区的区别 主题一 新中国民主政治的本质及特点 史料一 新中国的建立,使中国实现了从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政治、近代以来照搬西方民主政治模式的失败尝试①向新型人民民主政治的伟大跨越。——《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白皮书(2005年)‎ 史料二 新中国成立初,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内容有两项:一是各项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二是对公民进行社会主义民主的相关教育和公民的民主实践。其中,②‎ 各项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主要指国体、政体、政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党内民主制度等的确立。——张荆红《建国初我国民主政治建设评析》‎ 解读 史料主旨 史料一:新型人民民主政治建立的前提和背景 史料二:新中国成立初期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内容 信息解读 史料一:论述了新中国成立的意义。①处表明新中国成立初期建立的民主政治的本质 史料二:阐述了新中国成立后政治构建不断创新,逐步建立起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政治制度。②处论述新中国成立初期民主政治建设的特点 历史结论 实行民主政治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实行民主政治的前提是实现民族独立;民主法制建设是一个过程,须不断改革完善;要建立符合本国国情的民主政治 史料运用 ‎1.据史料一,近代中国“照搬西方民主政治模式的失败尝试”指什么?结合所学分析其失败原因。‎ 答案 指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照搬西方代议制。失败原因: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基础薄弱;专制主义传统深厚;民众教育水平低下,民主意识淡薄;根本原因是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2.据史料二,结合所学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成就。‎ 答案 颁布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建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异同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资产阶级代议制 不同点 经济基础 建立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 建立在资本主义私有制基础上 行使权力的主体 代表最广大人民利益,对人民负责,权力主体是全体人民 资产阶级 活动原则 民主集中制 三权分立制 主要权力机构 立法机关,除受人民监督外,不受任何国家机关制约,集中统一行使国家权力 行政、立法、司法权三权分立,互相制约,以便协调和平衡资产阶级内部各集团利益 阶级本质 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代表最广大人民利益 代表资产阶级利益 政党活动方式 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采取两党或多党轮流执政 相同点 两者都是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由定期选举产生的代表或议员组成;都属于一种间接民主 主题二 “一国两制”的内涵及实践 史料一 孙先生手创之中国国民党,历尽艰辛,无数先烈前仆后继,终于推翻帝制,建立民国。光辉业绩,已成定论。国共两度合作,均对国家民族作出巨大贡献。首次合作,孙先生领导,吾辈虽幼,亦知一二。再次合作,老先生主其事,吾辈身在其中,应知梗概。事虽经纬万端,但纵观全局,合则对国家有利,分则必伤民族元气。今日吾弟在台主政,①三次合作,大责难谢。……评价历史,展望未来,应天下为公,以国家民族利益为最高准则,何发党私之论!‎ ‎——1982年7月24日《廖承志致蒋经国先生信》(节选)‎ 解读 史料一反映了写信者的诚挚愿望,解读史料的关键是对“三次合作,大责难谢”的理解。标注①处表明写信者渴望实现国共两党的第三次合作,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史料二 中央人民政府决定,西方国家如果要同新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就得按平等原则。……保留香港作为大陆的国际通道。……为进一步解决历史遗留问题,邓小平提出,②在一个中国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港澳台作为特别行政区保持原有制度和生活方式不变。——据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等整理 解读 史料二反映了为解决殖民主义造成的历史遗留问题而采取的措施,解读史料要注意结合关键信息“平等原则”“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来分析归纳。标注②处表明邓小平为解决殖民主义造成的历史遗留问题,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构想。‎ 史料运用 ‎1.书信往往带有浓厚的亲情、乡情,反映写信者的诚挚愿望。据史料一,指出作者的政治愿望。‎ 答案 国共再度合作,实现民族的复兴。‎ ‎2.结合上述史料和所学知识,归纳有利于海峡两岸关系发展的积极因素。‎ 答案 两岸同胞的民族感情;国共合作的历史传统;海峡两岸交流日趋频繁(或“九二共识”);“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提出等。‎ 台湾问题与港澳问题政策的异同 台湾问题 港澳问题 不同点 本质 台湾问题是内战遗留问题,属内政问题,反对外国势力插手干涉 港澳问题则是殖民主义遗留问题,涉及国际关系 权力 台湾可以保留自己的军队 港澳则派驻中国人民解放军 相同点 措施 设立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自治权 权力 现行的社会、经济制度不变,生活方式不变 ‎ 全国卷5年考题统计 ‎2012年 ‎——‎ ‎2013年 ‎——‎ ‎2014年 ‎(卷Ⅱ)T41,“文革”时期与改革开放时期对世界近代史开端认识不同的原因 ‎2015年 ‎——‎ ‎2016年 ‎——‎ 例题 (2015·北京文综,19)以下是四幅新中国不同时期的宣传画。按画中主题体现的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豪情满怀迎跃进   女民兵与样板戏 ‎①        ②‎ 第一部宪法颁布   欢庆香港回归 ‎③         ④‎ A.①②③④ B.②③①④‎ C.③①②④ D.④②③①‎ ‎[思路点拨]‎ 定位知识 考查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和祖国统一 解读题干 信息:“新中国不同时期”“宣传画”‎ 主旨:宣传画体现的主题出现的顺序 辨析选项 ‎①据“跃进”可以判断发生在“大跃进”时期(1958年开始),②“样板戏”是“文化大革命”的产物,时间是1966~1976年,③新中国第一部宪法是1954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④香港回归是在1997年。故按时间先后排列顺序为③①②④。‎ 答案 C ‎[答题技法]‎ 解答排序型选择题,一是确定首尾法。对于要排序的几个小项,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能够确定哪一个排在首位或末尾,这可以大大降低这种试题的难度。二是确定某两个或几个小项的位置关系。如果在解答过程中,我们可以确定某个小项和另外小项的先后关系,即可把不符合这种关系的选项排除。‎ ‎1.(2015·安徽文综,17)有学者评价:“它凝结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的心血,又经过反复讨论、修改,所以得到了全国各方面人士的一致拥护。”据此判断,“它”是指(  )‎ A.《双十协定》 B.《论联合政府》‎ C.《共同纲领》 D.《论十大关系》‎ 答案 C 解析 由“凝结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的心血”“经过反复讨论、修改,所以得到了全国各方面人士的一致拥护”可判断“它”是指《共同纲领》,C项符合题意。‎ ‎2.(2013·北京文综)下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某时期政权组织结构示意图。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 ‎①接受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体会议的领导 ②具有新民主主义政权性质 ③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履行职权 ④领导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答案 A 解析 由题干示意图可知,它反映的时间段应该是1949年~1954年,当时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还没有召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大的职权,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1954年,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通过的,③不符合题干;三大改造完成于1956年,排除④,故答案选A项。‎ ‎3.(2012·天津文综)“就在21世纪的钟声即将敲响之前,从神州大地上消除了最后一块帝国主义侵略造成的殖民地的残痕,完整而彻底地完成了民族独立的历史使命。”完成这一历史使命的根本保证是(  )‎ A.“一国两制”的提出 B.“九二共识”的确定 C.中国国际威望的提高 D.中国国力的强大 答案 D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把握材料信息,并将其与所学知识相结合。本题的关键信息是“21世纪的钟声即将敲响之前,从神州大地上消除了最后一块帝国主义侵略造成的殖民地的残痕”,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判断这一事件为1999年澳门回归祖国。而完成这一历史使命的根本保证是中国国力的强大。故答案选D项。‎ ‎4.(2015·四川文综,节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二 高三学生小颂收到外国朋友罗伯特的邮件,他想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希望小颂予以介绍。以下是小颂对相关内容的整理(部分):‎ ‎①1945年4月,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即将胜利,中共七大通过了《论联合政府》的报告,建议成立包括各党派、民主团体和无党派在内的联合性质的民主政府,将中国建设成为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和富强的新国家。这是中国共产党对战后中国的设想。‎ ‎②1948年5月,解放战争进入战略反攻阶段,中共中央发出召开新政治协商会议的“五一号召”,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热烈响应。新政协筹备会两次全体会议的召开,揭开了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团结合作、共同为建立新中国而奋斗的历史新篇章。‎ ‎③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 ‎④1954年12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二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召开。‎ ‎(2)参照①②,帮助小颂同学完成对③④的整理和陈述。‎ 答案 (2)1949年9月,解放战争胜利在即,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大会通过了《共同纲领》等重要文件,选举成立了中央人民政府,完成了建国使命,开启了历史新纪元。‎ ‎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不再代行全国人大的职权。12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二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召开,通过了政协章程,政协作为独立的统一战线组织继续发挥作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成为国家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解析 第(2)问参照①②的表述,按照时间顺序,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职能变化为主线,紧扣两个时间:1949年9月、1954年12月,分别予以整理和陈述。‎ 课时作业 一、选择题 ‎1.面对新中国的诞生,诗人胡风以一句“时间开始了”表达了自己的心声,而这一句话也以其高超的艺术手法被誉为“开国的绝唱”。“时间开始了”是指(  )‎ A.第一个五年计划实施 B.党的工作重心开始转移 C.进入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时代 D.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 答案 C 解析 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于1953年,与材料“新中国的诞生”不符,故A项错误;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决定把党的工作重心从农村转移到城市,此时新中国尚未成立,与材料不符,故B项错误;新中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这与近代以来历届政府不同,故C项正确;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才建立起来,与材料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2.“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实行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不再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在此以后它应作为独立的统一战线组织将继续存在。”这表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 A.由执政机构变为参政机构 B.由主持机构变为监督机构 C.由立法机构变为协商机构 D.由法律机构变为执行机构 答案 C 解析 按照材料,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不是执政机构,而是立法机构,故A项错误;统一战线组织不是监督机构,而是协商机构,故B项错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立法机构,“独立的统一战线组织”是协商机构,故C项正确;“独立的统一战线组织”不是执行机构,而是协商机构,故D项错误。‎ ‎3.(2016·贵阳一模)将卢梭“主权在民”的理论和马克思提出“国家一切权力归属于广大劳动人民”的观点付诸实践,作为我国政权建设根本原则的成功运用是(  )‎ A.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B.建立多党合作的政协制度 C.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建立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答案 C 解析 1912年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建立,形式上确立了民主政体,革命果实被北洋军阀所篡夺,故A项错误;多党合作的政协制度,是一种党派间的合作制度,而非主权在民,故B项错误;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来自人民,而且享有真实广泛的权力,是人民主权在新时期的成功应用,故C项正确;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少数民族在聚居区的一种自治制度,不具有普遍性,广泛性,故D项错误。‎ ‎4.(2016·常德一模)1954年10月5日,董必武向中共中央递交的专题报告中提出:应加紧在中科院设立法学研究机构,建议由中国政治法律学会担负具体筹备责任。此报告的背景是(  )‎ A.社会主义制度已基本建立 B.国家正在准备制定新的宪法 C.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急需法律保障 D.中央提出了发展科学文化的“双百方针”‎ 答案 C 解析 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后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故A项错误;宪法于1954年9月获全国人大通过,故B项错误;1954年处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阶段,特别是经济建设需要法律保障,故C项正确;“双百方针”是1956年提出来的,故D项错误。‎ ‎5.观察下列图片所反映的历史现象,表述不正确的是(  )‎ ‎《把自己最满意的人选出来了》(1953年钱大钧作)和选民证(1953年)‎ A.基层民主选举制度基本确立 B.用普选的方式产生人民代表 C.《共同纲领》是选举的法律依据 D.选举产生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答案 A 解析 基层民主选举制度基本确立于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与“1953年”不符合,故A项错误,符合题意;人民“把自己最满意的人选出来”,采取了普选的方式,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逐级选举产生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是选举的法律依据,故C、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6.(2017·昆明质检)1975年,四届人大一次会议任命了13位政府领导人。其中,劳动模范陈永贵和吴桂贤都是从基层被火速选拔成为副总理的,他们在工作中实行“三三制”,即每年三分之一时间在中央工作,三分之一时间回原单位劳动,三分之一时间到各地调查研究。这说明(  )‎ A.中央工作在全面恢复 B.人大制度开始恢复正常 C.中央注重走群众路线 D.社会秩序全面好转 答案 C 解析 据时间“1975年”可知当时还处于“文革”时期,故A、B、D错误;从基层选拔劳动模范作为副总理并结合“三三制”的内涵,说明中央注重走群众路线,C符合题意。‎ ‎7.通常情况下,修改宪法都以前一部宪法为基础。1982年,我国修订宪法时,邓小平等一些领导人主张不能以1978年或者1975年宪法为基础,而应该以1954年宪法为基础进行修订。这一主张从侧面说明(  )‎ A.1954年宪法确定的若干原则一度被破坏 B.“文革”期间宪法修订违背了社会主义原则 C.新时期法制建设受人为因素的影响较大 D.宪法的修订要敢于突破传统思想的束缚 答案 A 解析 据材料“应该以1954年宪法为基础进行修订”并联系所学可知,1954年宪法体现了两大原则,即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而后来因为“文化大革命”‎ ‎,造成1954年宪法确定的原则一度被破坏,故A项正确。‎ ‎8.下表选项中,材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 选项 材料 结论 A ‎1947年,内蒙古自治区成立 我国确立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B ‎“文革”期间,我国未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遭到彻底破坏 C ‎1982年,中共确立与各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 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初步形成 D ‎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获得通过 我国基层民主得到加强和扩大 答案 D 解析 我国确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在1954年宪法中,故A项错误;“文革”期间我国未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只能说明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遭到践踏和破坏,但不能说彻底破坏,故B项错误;1956年,中共确立与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标志着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初步形成,故C项错误;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获得通过,标志着我国的基层民主得到加强和扩大,故D项正确。‎ ‎9.2012年以来,国家正式启动“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培养计划”,这是一项由教育部、发展改革委、国家民委、财政部、人事部等五部委联合实施的人才培养计划。这一计划的启动说明(  )‎ A.民族自治区自治权从此有了国家保障 B.落实民族平等和发展政策须与时俱进 C.少数民族地区已率先完成了义务教育 D.当前民族政策的贯彻表现为人才培养 答案 B 解析 “从此有了国家保障”的说法有误,故A项错误;据材料“国家正式启动‘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培养计划’”和“五部委联合实施的人才培养计划”可知落实民族平等和发展政策须与时俱进,故B项正确;据材料“国家正式启动‘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培养计划’”可知与义务教育无关,且率先完成的说法与史实不符,故C项错误;材料仅涉及少数民族人才培养计划,只是当前民族政策的一个方面,并不能反映当前民族政策的贯彻表现,故D项错误。‎ ‎10.(2016·内江一模)为了清理改革路上的障碍,让农民尽快分享改革红利,2015年12月27日,全国人大常委会以授权的方式在试点县区暂时调整实施有关法律规定。过去,‎ 耕地使用权、宅基地使用权不能用来抵押贷款;如今松绑了,可以用来抵押贷款。这一改革(  )‎ A.是在法治框架内的改革 B.是先改革再总结经验再立法 C.目的是让贫困人口尽快获得改革红利 D.是不用法律依据的尝试 答案 A 解析 全国人大是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全国人大常委会的授权具有法律效力,因此是在法治框架内的改革,故A项正确;先改革再总结经验再立法不符合材料内容,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贫困人口问题,故C项错误;“不用法律依据的尝试”不符合史实,故D项错误。‎ ‎11.香港回归之际,阿根廷总统梅内姆表示要仿效香港的“一国两制”方式和平解决马岛主权问题。这主要表明“一国两制”(  )‎ A.符合中阿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 B.是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的新模式 C.是反对殖民统治的有效方式 D.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答案 B 解析 “一国两制”不是解决两国问题的,故A项错误;依据材料在香港回归之际,阿根廷利用中国的“一国两制”来解决马岛主权问题,故B项正确;“一国两制”是解决一个国家内的统一问题,不是反对外来殖民统治的有效方式,故C项错误;“一国两制”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稳定在材料中没有反映,故D项错误。‎ ‎12.(2016·石家庄一模)下面三幅图片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 A.新中国的外交政策逐渐走向成熟 B.“一国两制”构想付诸实践 C.中国人民维护国家统一立场坚定 D.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答案 C 解析 台湾问题属于我国内政问题,对台政策不属于外交政策,故A项错误;材料中第一幅图画当时还没有提出“一国两制”‎ ‎,故B项错误;第一幅图反映建国初期坚决统一台湾的决心,第二幅图反映改革开放后推动两岸友好交往以便实现和平统一大业,第三幅图反映了为实现祖国统一走上了法制化道路,故C项正确;材料中并未提到中国在国际舞台的地位问题,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 ‎13.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任务,汲取古今中外法制建设历史上的经验与教训,有助于这一重大任务的实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农民向国家)假铁器,(因使用过多)销敝不胜而毁者,为用书(以文书上报),受勿责……春二月,毋敢伐材木山林及雍(壅)堤水。不夏月,毋敢夜草为灰,取生荔麇卵谷,毋毒鱼鳖,置井罔,到七月而纵之……府中公金钱私贷用之,与盗同法。——摘自《云梦秦简》‎ 材料二 任何人在缺席时不得被判罪。同样,不得基于怀疑而惩罚任何人……与其判处无罪之人,不如容许罪犯逃脱惩罚。——摘自(东罗马帝国)《查士丁尼民法大全》‎ 材料三 这部《宪法》诞生于文化大革命后期,是在“左”的思想指导下形成的。因而,它在指导思想和具体规定上都存在许多缺陷。……因修改宪法的指导思想是“继续开展阶级斗争”,使国家的工作着重点不可能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对国家机构的规定极不完备,并规定不再设置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职位。这部宪法不仅缩小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的范围,而且取消了“公民在法律上一律平等”的规定。——摘自《百度百科·七五宪法》‎ ‎(1)结合所学知识,列举秦代运用法律手段维护经济秩序稳定的相关史实;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秦律中还有哪些值得今天借鉴与提倡的内容?‎ ‎(2)材料二反映的“无罪推定”原则被近现代法学所继承,指出其中所体现的法律观念的名称。《查士丁尼民法大全》是罗马法的集大成者,结合材料二与所学知识,说明它对后世的重要影响。‎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说明针对“七五宪法”的严重缺陷,1982年宪法进行了哪些具体修正?‎ 答案 (1)史实:秦代法律规定明码标价、投钱入器;并规定使用统一的度量衡和统一的货币。‎ 内容:保护生产者积极性;保护生态资源;惩治官员腐败。‎ ‎(2)名称:自然法。‎ 影响:成为近代资产阶级法学的渊源和近现代法律的先驱。其中所蕴涵的人人平等、公正至上的法律观念具有永恒的价值。‎ ‎(3)修正:规定一切国家权力属于人民;规定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强调国家的根本任务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还对国家机构的设置、管理体制等规定做出重大调整。‎ 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所学知识回答;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一“春二月,毋敢伐材木山林及雍(壅)堤水。不夏月,毋敢夜草为灰,取生荔麇卵谷,毋毒鱼鳖,置井罔,到七月而纵之”可以得出保护生态环境;“府中公金钱私贷用之,与盗同法”可以得出惩治官员腐败。第(2)问第一小问“无罪推定”原则体现的是公平公正的自然法精神;第二小问根据所学知识回答罗马法对后世的影响,即回答对近现代法律的影响及其法律理念的影响。第(3)问从材料三“使国家的工作着重点不可能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对国家机构的规定极不完备”“‎ 这部宪法不仅缩小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的范围,而且取消了‘公民在法律上一律平等’的规定”可以归纳出“七五宪法”的严重缺陷,并根据这一缺陷回答1982年宪法修正内容。‎ ‎14.(2016·重庆一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20世纪60年代后半期是中国“文革”的时候,与此同时,美国发生了大规模的群众运动,先从学生运动开始,后来变成全民运动,搞得轰轰烈烈。美国的群众运动有一个大的背景,“冷战”延续到那个时候,大家有些厌倦。如果不认同“冷战”中一切以“共产主义威胁”为借口,那么打越南是没有道理的。这场运动与以前不同,与经济诉求没有关系。当时的经济很繁荣,学生没有失业的顾虑,而且美国社会本身也运转得不错。一些国内外学者以为中国的“文革”跟美国的群众运动是一致的,实际上根本不是一回事。——摘编自资中筠《美国十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的“文革”与美国的群众运动表面上的相似之处,并论证二者“实际上根本不是一回事”。‎ 答案 评分说明:能根据材料结合史实正确指出二者相似之处,并论证其区别,要求史论结合、史实准确、论证充分恰当。‎ 示例:相似之处:从表面上来看,两者都是轰轰烈烈的全民运动,与经济诉求没有关系。‎ 区别:性质不同:美国的群众运动是反战和平运动,中国的“文革”是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 解析 首先指出中国的“文革”与美国的群众运动表面上的相似之处,即都是全民运动,与经济诉求没有关系。同时也要强调二者的本质区别,美国的群众运动是反战和平运动,中国的“文革”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的内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