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69.50 KB
  • 2021-08-26 发布

江西省南昌市2020届2020届高三第二次模拟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 13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www.ks5u.com NCS20200707项目第二次模拟测试在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历史部分 ‎1.“九州”原指九个大型的地理人文区划后来具体化为九个大型的行政区划)最早记载“九州”的《禹贡》虽托名为大禹所作,其中所记的不少地理状况都是战国时的现象。据此可知 A. 战国大量兴修水利 B. 中国古代国家结构趋于严密 C. 史上并无大禹其人 D. “九州”一词不早于战国时期 ‎【答案】B ‎【解析】‎ ‎【详解】《禹贡》所载的不少地理状况都是战国时的现象,说明其成书于战国时期,书中记载的“九州”已经由九个大型的地理人文区划发展成了九个具体的大型行政区划,这说明战国时期中国古代国家结构趋于严密,B项正确;“战国大量兴修水利”在材料中没有体现,A项错误;历史上禹为夏朝的建立者,C项错误;对“九州”的具体介绍始于战国,不能说明“九州”一词不早于战国时期,D项错误。‎ ‎2.汉朝时期国家建立了以察举为主选官制度,由地方向中央推荐人才。曹魏时中央委任中正官为各地人才评定等级,共分九等,朝廷依此授以相应的官职。这种变化 A. 加强了中央权力 B. 保障了公平公正 C. 迎合了豪强地主 D. 催生了门阀士族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由地方向中央推荐人才的察举制,到中央委任中正官评定各地人才等级作为朝廷选官授职依据的九品中正制,说明通过选官方式加强了中央权力,A项正确;九品中正制具有封闭性,不能保障公平公正,B项错误;选官权的上移不是为了迎合豪强地主,C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九品中正制“催生了”门阀士族,D项错误。‎ ‎3.宋朝对土地买卖典当基本不加干预但办理法律手续,缴纳交易税即可。“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成为普遍现象。这表明 A. 义利观念发生根本变化 B. 重农抑商政策发生重大改变 C. 社会贫富差距大幅缩小 D. 国家对经济的控制明显松懈 ‎【答案】D ‎【解析】‎ - 13 -‎ ‎【分析】‎ ‎【详解】宋朝对土地买卖典当基本不加干预,交易双方只须办理法律手续,缴纳交易税即可,表明当时国家对经济的控制明显松懈,D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义利观念”发生了根本变化,A项错误;宋朝重农抑商政策并未发生“重大改变”,B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宋朝“社会贫富差距大幅缩小”,C项错误。‎ ‎4.明朝后期,几部重要科技著作相继问世。李时珍所著《本草纲目》、徐光启所著《农政全书》和朱应星所著《天工开物》,在各自领域对传统科学技术进行了总结。这充分说明 A. 中国古代科技积淀深厚 B. 明朝科技已落后于西方 C. 科技发展依赖国家制度 D. 理论探讨甚于技术发明 ‎【答案】A ‎【解析】‎ ‎【详解】明朝后期,《本草纲目》、《农政全书》和《天工开物》等总结性科技巨著纷纷问世,充分说明中国古代科技积淀深厚,A项正确;材料没有对比东西方科技,不能说明“明朝科技已落后于西方”,B项错误;材料没有分析科技发展与“国家制度”的关系,C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明代后期传统科学对理论的探讨“甚于”技术发明,D项错误。‎ ‎5.林则徐是近代中国最早睁眼看世界的人。禁烟期间,他在广州开办译馆,罗致译员,收集有关西洋各国的消息情报和国际知识,包括国际法知识,汇译成《四洲志》等书稿。此举意在 A. 推动晚清社会变革 B. 深人学习西方文化 C. 改变国人自大的心态 D. 为对外交涉争取主动 ‎【答案】D ‎【解析】‎ ‎【详解】林则徐在广州开办译馆,罗致译员,收集包括国际法在内“西洋各国的消息情报和国际知识”,其目的在于为对外交涉争取主动,D项正确;林则徐睁眼看世界的主要目的不是要推动晚清社会变革,A项错误;“深人”学习西方文化与“最早睁眼看世界”不符,B项错误;改变国人自大的心态不是林则徐关注各国情报和国际法等知识的主要目的,C项错误。‎ ‎6.在洋务运动时期郑观应要办实业,提倡“商战”,认为发展商业能够富国御侮;张之洞也以为发展实业可以强国强民,积极地创办铁厂、兵工厂,并筹办铁路。这说明 A. “实业救国”成为朝野共识 B. 发展民族工业顺应时代要求 C. 洋务派出现维新变法倾向 D. 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答案】B - 13 -‎ ‎【解析】‎ ‎【详解】洋务运动时期即十九世纪中后期,郑观应、张之洞等人重视工商实业,提倡“商战”,积极创办工厂,筹办铁路等言行,说明发展民族工业顺应时代要求,B项正确;“实业救国”是19世纪末民族危机加深时提出的,A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洋务派出现“维新变法倾向”,C项错误;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是在甲午中日战争之后,当时洋务运动已经破产,D项错误。‎ ‎7.1952年2月底,美军悍然对中朝军民投放细菌武器,实施惨无人道的细菌战。毛泽东主席发出号召:“动员起来,讲究卫生,减少疾病,提高健康水平,粉碎敌人的细菌战争”。结合图片我们可以得知新中国 A. 医疗技术突飞猛进 B. 土地改革顺利进行 C. 倡导群防群治卫生爱国 D. 社会主义改造有序开展 ‎【答案】C ‎【解析】‎ ‎【详解】抗美援朝时期,针对美军的细菌战,毛泽东主席发出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的号召,社会大力宣传乡村环境卫生等,表明新中国倡导群防群治卫生爱国,C项正确;医疗技术“突飞猛进”在材料中没有体现,A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土地改革”顺利进行,B项错误;“社会主义改造”始于1953年,D项错误。‎ ‎8.1980年3月,“出口特区”改名为“经济特区”。1990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决策开发浦东,经过四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下图反映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重要特点是 - 13 -‎ A. 全方位 B. 多层次 C. 宽领域 D. 无差异 ‎【答案】B ‎【解析】‎ ‎【详解】题干所列内容显示我国对外开放先从经济特区开始,然后逐步开放沿海城市、中心城市、边境城市,逐步放宽开放区域,这是对外开放多层次的内容,B正确;全方位指的是对所有国家开放,排除A;宽领域涉及的内容是对外开放的领域而非区域,排除C;D不是对外开放的特征,排除D。‎ ‎9.万民法是外事裁判官在司法活动中逐步创制的法律,它吸收了公民法和外来法的合理因素(但又有所发展和突破。它的基本内容主要是关于所有权和债权方面的规范,很少涉及婚姻、家庭和继承等内容。这说明万民法 A. 适应了国家发展的需要 B. 难以调节家庭关系 C. 不适用于本邦公民纠纷 D. 源于民族矛盾激化 ‎【答案】A ‎【解析】‎ ‎【详解】万民法吸收公民法和外来法因素,同时更多的关注经济领域的内容,对于婚姻、家庭和继承等内容涉及很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罗马帝国建立后,经济发展,经济纠纷增多,因此万民法的出现适应了国家发展的需要,A正确;万民法并不关注婚姻、家庭等领域,因此不能证明万民法难以调节家庭关系,排除B;万民法适用于整个帝国,排除C;万民法“是外事裁判官在司法活动中逐步创制的法律”,并不一定是民族矛盾激化的产物,排除D。‎ ‎10.13世纪欧洲大瘟疫的出现和黑死病的发生,导致了上帝万能论的动摇和对人生问题的深入思索。到文艺复兴时期,中世纪里一直潜在着的人学文化因子 ,终于获得了适宜其生长的文化气候。这表明 A. 封建神学孕育了人文精神 B. 黑死病使人们不再信仰基督教 C. 价值观念植根于社会现实 D. 瘟疫肆虐使人们开始思考人生 - 13 -‎ ‎【答案】C ‎【解析】‎ ‎【详解】黑死病爆发动摇了人们对上帝的信仰,同时激发了人们对人生的思考,促进了文艺复兴的发生,由此说明,价值观念根植于社会现实,随着社会现实的变化,价值观念也在变化,C正确;封建神学强调上帝万能,压抑了人性,排除A;信仰动摇不等于放弃信仰,排除B;D错在开始,而且并未凸显出黑死病和文艺复兴之间的关联,排除。‎ ‎11.18世纪英国小说家哥尔德斯密斯,在他的诗歌《荒村》中有这样一段描写:“这片土地正在遭遇厄运,它是来势凶猛的灾.财富在积累,人口在调零这种现象 A. 是专制统治的恶果 B. 导致了革命的爆发 C. 有利于工业的发展 D. 固化了社会的结构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18世纪”“土地正在遭遇厄运”“财富在积累,人口在调零”可知,这是对英国圈地运动的描述,而圈地运动有助于工业革命发展,C正确;圈地运动发生时英国已经确立了民主制,排除A;圈地运动并未导致革命,排除B;圈地运动加速了社会阶层流动,排除D。‎ ‎12.1946年凯南向华盛顿发回封80000字“长电报”,提出美国要依靠实力抵制苏联扩张,又不会引起全面军事冲突。同年9月,诺维科夫向莫斯科发回“长篇报告",断定美国将苏联视为其通往世界霸权的主要障碍。由此可见美苏 A. 出现严重战略误判 B. “冷战”全面升级 C. 争霸形势骤然紧张 D. 由合作转向对抗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凯南认为“美国要依靠实力抵制苏联扩张,又不会引起全面军事冲突”,诺维科夫认为“美国将苏联视为其通往世界霸权的主要障碍”并结合时间可知,美苏两国由合作走向对抗,D正确;两人的判断基本符合当时两国实情,排除A;1947年开始冷战,排除B;题干未体现出形势紧张,排除C。‎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 13 -‎ 材料:一战期间,国家把整个国民经济置于自己的统一管理与监督之下。政府成立了许多临时机构,颁布了一系列的管制法。国家顾问委员会商议国防大计,战争劳工局负责解决劳资纠纷案件,战时海运委员会与紧急船运公司负责轮船制造及其调用……。根据《粮食与燃料管执法》成立的战时粮食管理局与燃料管理局控制了粮食和煤炭的价格。另外一些重要的军需物资的所有权问题通过成立准公司的方式得以解决。‎ ‎——《战时经济法·美国》‎ 材料二:解放战争后期,中共中央作出了调整军事工业的战略决策:兵器工业要从战时工业向国防工业转变。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兵器工业进入紧急战备生产。为了加强对兵工生产和建设的领导,中共中央批准成立中央兵工委员念。1956年4月,毛泽东提出降低军政费用比例,增加经济建设费用。随着国防工业规模不断扩大、工业部门类别复杂齐全,国防科技工业的领导管理体制也相应作出调整。1961 年11月,中共中央批准成立国防工业办公室。国防工办成立后,各省、市、自治区也于六十年代中期成立了一些管理国防工业的相应机构。‎ ‎——《建国初期国防工业管理体制的演变》‎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美国一战期间战时经济政策的实施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新中国国防工业管理体制与美国战期间战时经济政策的异同。‎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中国国防工业管理体制调整的意义。‎ ‎【答案】(1) 背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联邦制的发展,政府权力的扩大;工人运动的发展;世界市场的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完成;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占据主导地位;法治观念深入人心。‎ ‎(2)同: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兼顾国防安全与经济建设;国家集中领导,统筹规划;设立专门机构;异:中国:强调党和政府的领导,实行计划经济休制,保障国家经济建设。美国:国家干预与市场调节相结合,利用民间资本,服务于帝国主义掠夺战争。‎ ‎(3)意义: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国防工业管理系统;推动了国防工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为国家政权的巩固与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适应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解析】‎ ‎【详解】(1) 背景:根据材料“一战期间,国家把整个国民经济置于自己的统一管理与监督之下”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一战爆发后,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根据材料“政府成立了许多临时机构,颁布了一系列的管制法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在1787年宪法中确立了联邦制,联邦制的发展,政府权力的扩大;根据材料”‎ - 13 -‎ ‎ 国家顾问委员会商议国防大计,战争劳工局负责解决劳资纠纷案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工人运动的发展和世界市场的形成也为美国在一战期间实行战时经济政策提供了条件;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一战爆发时,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完成;根据材料“另外一些重要的军需物资的所有权问题通过成立准公司的方式得以解决”可知,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占据主导地位;根据材料“根据《粮食与燃料管执法》成立的战时粮食管理局与燃料管理局控制了粮食和煤炭的价格”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法治观念深入人心。‎ ‎(2)同:根据材料“解放战争后期,中共中央作出了调整军事工业的战略决策:兵器工业要从战时工业向国防工业转变。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兵器工业进入紧急战备生产”“ 一战期间,国家把整个国民经济置于自己的统一管理与监督之下” 可知,中美两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根据材料“国家顾问委员会商议国防大计,战争劳工局负责解决劳资纠纷案件,战时海运委员会与紧急船运公司负责轮船制造及其调用”“1956年4月,毛泽东提出降低军政费用比例,增加经济建设费用。”可知,两国兼顾国防安全与经济建设;根据材料“政府成立了许多临时机构”“为了加强对兵工生产和建设的领导,中共中央批准成立中央兵工委员念”可知,国家集中领导,统筹规划,设立专门机构;异:中国:根据材料“1956年4月,毛泽东提出降低军政费用比例,增加经济建设费用。随着国防工业规模不断扩大、工业部门类别复杂齐全,国防科技工业的领导管理体制也相应作出调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强调党和政府的领导,实行计划经济休制,保障国家经济建设。根据材料“另外一些重要的军需物资的所有权问题通过成立准公司的方式得以解决”可知,美国通过国家干预与市场调节相结合,利用民间资本,服务于帝国主义掠夺战争。‎ ‎(3)意义:根据材料“随着国防工业规模不断扩大、工业部门类别复杂齐全,国防科技工业的领导管理体制也相应作出调整”可知,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国防工业管理系统;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国家对国防事业的重视,推动了国防工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根据材料“解放战争后期,中共中央作出了调整军事工业的战略决策:兵器工业要从战时工业向国防工业转变。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兵器工业进入紧急战备生产”可知,国防事业的发展为国家政权的巩固与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根据材料“1956年4月,毛泽东提出降低军政费用比例,增加经济建设费用”可知,适应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中国国防事业的发展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14.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 - 13 -‎ ‎ 我国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在《关于重建中国史前史的思考》中说:“相对于世界其它几大历史文化系统而言,中国文化是自我一系的;中国古代文化又是多源的;它的发展不是一条线贯彻始终,而是多条线互有交错的网络系统,但又有主有次。各大文化区系既相对稳定,又不是封闭的……中国文明之所以独具特色、丰富多彩、连绵不断,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形成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并在数千年来始终屹立在世界的东方,都与中国文化的传统中国文明的多源性有密切关系。同世界上其它文明古国的发展模式不同,多源、一统的格局铸就了中华民族经久不衰的生命力。‎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迎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得出结论。(要求: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答案】材料认为,多源的中华文明在不断交融中共同发展,绵延不息,形成独具一格的文化体系。我赞同该观点。‎ 中华文明多源交融,和谐共存。中华民族疆域辽阔,民族众多,文化各具特色。古代早期推行分封制、宗法制,家国同构,天下一家的文化认同深入人心。随着中央集权的加强,民族融合的发展,统-的多民族国家日益巩固,华夏文明水乳交融。中华文明独具一格,绵延不息。已从西周礼乐文化的繁衍到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从西汉儒家文化兼采众长、文化-统到宋明理学吸引佛、道,三教合一,中华民族崇德、仁爱、务实、进取的文化性格代代相传,熠熠生辉。‎ 综上所述,中华文明多种起源,博大精深,不断融合,兼收并蓄,形成了强大的凝聚力与顽强的生命力,哺育代代中华儿女,生生不息。‎ 本题还可从“中华文明具有很强包容性”、“中华文明具有顽强的生命力”、“中华文明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等角度论述。‎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中国文化是自我一系的;中国古代文化又是多源的;它的发展不是一条线贯彻始终,而是多条线互有交错的网络系统”可以得出材料观点,多源的中华文明在不断交融中共同发展,绵延不息,形成独具一格的文化体系。对这一观点应表明立场,以赞同为例。根据所学知识,在说明过程中可以列举先秦时期推行分封制、宗法制,家国同构,天下一家的文化认同深入人心。也可以列举秦汉时期随着中央集权的加强,民族融合的发展,统-的多民族国家日益巩固,华夏文明水乳交融。中华文明独具一格,绵延不息。还可以从思想文化方面进行说明,如从西周礼乐文化的繁衍到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从西汉儒家文化兼采众长、文化-统到宋明理学吸引佛、道,三教合一,中华民族崇德、仁爱、务实、进取的文化性格代代相传,熠熠生辉。最后对论证过程进行总结,如综上所述,中华文明多种起源,博大精深,不断融合,兼收并蓄,形成了强大的凝聚力与顽强的生命力,哺育代代中华儿女,生生不息。‎ - 13 -‎ ‎1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夏商时代,仓储不仅具有防灾救灾的作用,也是国防的需要。到了周代,有了相对专业的用于防灾救灾的仓储,按五类区划分级设置,并各有不同的用途。周朝以后,官办仓储功能逐步明确,设立了相应的管理人员制度。战国时期,李悝运用轻重敛散平粜等手段,将固有的民食调节原则具体化、制度化,让国家从中获利。汉朝耿寿昌提出了“常平仓”的方法,是国家以财政补贴的形式,通过增、减谷价来达到目的,让百姓受益。从汉朝开始, “常平仓”历代沿袭,并不断改进。到了清朝,更是规定粮食籴进出粜都要地方官亲自验看,如果仓中粮食霉烂,官吏要革职留任,限期赔偿;有因仓库空虚响救灾的,定罪甚于空亏钱粮,贪污仓中粮食达千石以上,则处以极刑,并不得赦免。‎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仓储制度变革的特点。‎ ‎(2)根据村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古代仓储制度变革的意义。‎ ‎【答案】(1)特点:历史悠久;历代沿袭,不断改进;职能由综合性走向专业化,分级设置、分类管理;利用经济手段调节供需;从为国家获利向让百姓受益转变;实行制度化管理,重视监察。‎ ‎(2)意义:推动仓储制度不断完善;为后世仓储制度提供借鉴;增加国家财政收入;减轻百姓负担;巩固国家政权;为防灾救灾提供物资保障,防止社会动乱;有利于保障民生;防止富商大贾操纵物价,稳定经济秩序和社会秩序。‎ ‎【解析】‎ ‎【分析】‎ ‎【详解】(1)特点:根据“夏商时代,仓储不仅具有防灾救灾的作用,也是国防的需要”可知,仓储制度历史悠久;根据材料“从汉朝开始,‘常平仓’历代沿袭,并不断改进”可知,古代仓储历代沿袭,不断改进;根据材料“夏商时代,仓储不仅具有防灾救灾的作用,也是国防的需要。……周朝以后,官办仓储功能逐步明确,设立了相应的管理人员制度”可知,职能由综合性走向专业化,分级设置、分类管理;根据材料“李悝运用轻重敛散平粜等手段,将固有的民食调节原则具体化、制度化,让国家从中获利”可知,利用经济手段调节供需;根据材料“汉朝耿寿昌提出了‘常平仓’的方法,是国家以财政补贴的形式,通过增、减谷价来达到目的,让百姓受益”可知,从为国家获利向让百姓受益转变;根据材料“到了清朝,更是规定粮食籴进出粜都要地方官亲自验看,如果仓中粮食霉烂,官吏要革职留任……贪污仓中粮食达千石以上,则处以极刑,并不得赦免。”可知,实行制度化管理,重视监察。‎ - 13 -‎ ‎(2)意义:根据材料所列历代仓储制度变化可知,仓储制度不断完善;从制度借鉴角度看,为后世仓储制度提供借鉴;根据材料“李悝运用轻重敛散平粜等手段,将固有的民食调节原则具体化、制度化,让国家从中获利”可得出增加国家财政收入;根据材料“汉朝耿寿昌提出了‘常平仓’的方法,是国家以财政补贴的形式,通过增、减谷价来达到目的,让百姓受益”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常平仓制度可以减轻百姓负担,同时巩固国家政权,为防灾救灾提供物资保障,防止社会动乱,有利于保障民生,防止富商大贾操纵物价,稳定经济秩序和社会秩序。‎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国联的构思源于威尔逊《十四点和平原则》的最后一点成立国际联合组织,各国互相保证彼此的政治独立、领土完整。”一战完结后,巴黎和会通了过建立国际联盟的草拟法案,并在英法的操纵下,派一个以威你逊为首的起草委员会草拟了《国际联盟盟约》。1920年1月10日《凡尔赛条约》正式生效的这一天、在威尔逊主持下国际联盟宣告正式成立。 但美国参议院拒绝批准《凡尔赛条约》及《国际联盟盟约》,并否决加入国联。1922 年国联签发南森护照予无国籍难民,最终被52个国家承认。20世纪20年代,国联曾成功地解决一些小纷争,但对于30年代较大的冲突及二战,则显得力不从心。1946年4月18日国联正式解散,由联合国所取代。‎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国际联盟成立的历史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国际联盟的历史作用。‎ ‎【答案】(1)历史原因:汲取一战的教训,避免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美国实力增强,试图与英法争夺世界霸权;英法试图借以维护-战的胜利成果;国联宣称的宗旨与原则吸引了部分国家的支持。‎ ‎(2)历史作用: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写到具体的作用亦可得分)推动了联合国的建立;其实质是英法操纵下的维护凡尔赛体系的工具;没有避免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解析】‎ ‎【详解】(1)历史原因:根据材料“各国互相保证彼此的政治独立、领土完整”可知,汲取一战的教训,避免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根据材料“一战完结后,巴黎和会通了过建立国际联盟的草拟法案,并在英法的操纵下,派一个以威你逊为首的起草委员会草拟了《国际联盟盟约》”可知,美国实力增强,试图与英法争夺世界霸权,而英法试图借以维护-战的胜利成果;根据材料“1922‎ - 13 -‎ ‎ 年国联签发南森护照予无国籍难民,最终被52个国家承认”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联宣称的宗旨与原则吸引了部分国家的支持。‎ ‎(2)历史作用:根据材料“20世纪20年代,国联曾成功地解决一些小纷争”可知,国联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根据材料“1946年4月18日国联正式解散,由联合国所取代”可知,国联推动了联合国的建立;根据材料“在英法的操纵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联其实质是英法操纵下的维护凡尔赛体系的工具;根据材料“但对于30年代较大的冲突及二战,则显得力不从心”可知,国联没有避免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39年11 月4日开始,柯棣华和印度医疗队的同伴们,出入枪林弹雨之中,走遍了晋察冀敌后抗日根据地。当百团大战进入第二阶段,柯棣华奉军区司令部之命,出发去军区的南线,负责阵地救护工作。在13天的战斗中,他接受了800余名伤病员,其中施行手术的达558人,3天3夜未曾睡觉,始终以最大的热情,坚守岗位。在晋察冀两年多时间里,他不仅从事医疗工作,还从事教学训练,编写讲义,担负着行政和政治工作。在敌人向根据地残酷“扫荡”的情况下,他和同志们经常沿着山谷峻岭,一边作战,一边转移,一边护理伤病员。他以惊人的毅力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克服了一切艰险。他同群众血肉相连,把为群众服务看作自己的幸福。伤病员和群众都敬爱他,亲热地称他为“老柯”、“贴心大夫”和“黑妈妈”。1942年7月,柯糠华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柯棣华纪念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柯棣华赴华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柯棣华为中国所做的贡献。‎ ‎【答案】(1)背景:法西斯侵略战争肆虐全球;日本不断扩大侵华;中印一依带水,睦邻友好:柯棣华个人的奉献精神。‎ ‎(2)贡献:减少了抗日根据地的伤亡,推动了抗日根据地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激励了广大抗战将士;传播了国际友谊。‎ ‎【解析】‎ ‎【详解】(1)背景:根据材料“1939年”“晋察冀敌后抗日根据地”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法西斯侵略战争肆虐全球;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日本不断扩大侵华;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印一依带水,睦邻友好;根据材料“1939年11 月4日开始,柯棣华和印度医疗队的同伴们,出入枪林弹雨之中,走遍了晋察冀敌后抗日根据地”可知,柯棣华个人的奉献精神。‎ - 13 -‎ ‎(2)贡献:根据材料“在13天的战斗中,他接受了800余名伤病员,其中施行手术的达558人,3天3夜未曾睡觉,始终以最大的热情,坚守岗位”可知,减少了抗日根据地的伤亡,推动了抗日根据地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根据材料“他以惊人的毅力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克服了一切艰险”可知,柯棣华激励了广大抗战将士;根据材料“伤病员和群众都敬爱他,亲热地称他为‘老柯’、‘贴心大夫’和‘黑妈妈’”可知,柯棣华传播了国际友谊。‎ - 13 -‎ - 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