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9.50 KB
- 2021-08-26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知识梳理]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
1.背景
(1)20世纪初的世界已形成一个整体,各地区之间的联系日益加强。
(2)帝国主义国家争夺殖民地和势力范围的斗争空前激烈,形成了两大军事集团。
(3)20世纪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和科技的飞速进步。
(4)欧洲军国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盛行,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斗争愈发激烈。
(5)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夫妇在萨拉热窝遇刺。
2.过程
(1)爆发标志:1914年7月28日,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德、俄、法、英相继加入战争。
(2)第一阶段:1914年8月至1916年底。主要战役有马恩河战役、凡尔登战役、索姆河战役、日德兰海战等,协约国掌握了战争主动权。
(3)第二阶段:1917年4月至1918年11月。美国对德国宣战;苏俄退出帝国主义大战,中国对同盟国宣战,加速了战争的结束。
(4)结束:1918年11月,协约国与同盟国签订停战协定,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
3.后果和影响
(1)后果:给人类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和灾难;削弱了英法,欧洲国际地位下降;美日崛起;俄国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
(2)影响:推动了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和亚非拉的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是新技术发展的催化剂;促使政府机构改变了职能;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
二、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世界
1.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凡尔赛体系
华盛顿体系
构成
由对德《凡尔赛和约》及对奥、保、匈、土等国的和约共同构成
《四国条约》《五国条约》《九国公约》
实质
列强在欧洲、非洲和中东地区确立的国际关系新秩序
列强在亚洲和太平洋地区确立的国际关系格局
影响
暂时缓和了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但由此建立起的和平并不长久
2.《非战公约》
1928年8月,美、德、法、比、英、意、日、波、捷等15国在巴黎签订《非战公约》,规定了和平解决国际争端或冲突的原则。
3.国际联盟
(1)成立:1919年4月,通过《国际联盟盟约》。
①维护和平的原则。
②实行“集体安全”。
③对战败国殖民地实行“委任统治”。
(2)主要活动:恢复战后欧洲经济;处理国际争端、裁军,加强国际合作。
(3)历史地位:促进了各国的交往和联系;但没有给世界带来持久的和平。
三、第二次世界大战
1.背景
(1)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所隐含矛盾的发展。
(2)帝国主义国家之间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3)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危机的“催化”作用。
(4)局部反法西斯力量未能形成国际反法西斯联盟。
(5)英法等推行绥靖政策,助长了法西斯的侵略气焰。
2.过程
战场
扩大
转折
反攻
西欧
荷兰、比利时、法国先后投降
—
欧洲第二战场开辟
北非
阿拉曼战役
英军与德、意军队展开拉锯战
美、英联军在西北非登陆
东欧
德国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突袭苏联
莫斯科战役、斯大林格勒战役
库尔斯克战役
太平洋战场
日军突袭珍珠港
中途岛海战
瓜岛战役
3.影响
(1)为基本清除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势力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使和平思想深入人心。
(2)深刻影响了战后世界局势。
(3)客观上推动和诱导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4)唤起了世人对战争与和平、生命与自由等问题的重视和反思。
四、雅尔塔体系下的冷战与和平
1.美苏“冷战”局面的形成
(1)原因
①战时同盟解体,雅尔塔体系形成。
②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的冲突,美苏矛盾激化。
(2)表现
①美国:提出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组建北约。
②苏联:成立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组建华约。
(3)特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间进行了除直接交战以外的全面对抗。在双方争夺的重点地区未见“热战”,但局部“热战”并未避免。
2.20世纪七八十年代美苏由紧张对抗到谋求缓和对话
(1)20世纪70年代
①特征:由对峙走向缓和。
②表现:尼克松政府提出“伙伴关系、实力和谈判”的方针,推行多极均势外交。苏联开始推行“缓和”外交。
(2)20世纪80年代
①特征:战略优势转向美国,美苏关系再次缓和。
②表现:美苏签署了销毁两国中程和短程核导弹条约;双方签订了一系列双边协议。
五、烽火连绵的局部战争
1.朝鲜战争
(1)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朝鲜半岛分裂为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和大韩民国两个国家。南北政府之间不断发生矛盾和冲突。
(2)经过
①爆发:1950年6月。
②扩展:美国操纵“联合国军”直接干涉朝鲜战争。
③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鲜作战。
④结束:1953年7月,签署《朝鲜停战协定》。
2.越南战争
(1)背景
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越南独立以后开展抗法战争。
②美国扶植傀儡政权,越南分裂局面正式形成。
(2)经过
①爆发:1961—1964年“特种战争”。
②发展:1965年,美国将侵越战争升级为“局部战争”。
(3)结果:越南取得胜利,美国从越南撤军。
3.中东战争
(1)原因:1947年,联合国大会通过巴勒斯坦分治的决议。
(2)含义:1948—1982年,阿拉伯国家与以色列之间爆发了5次战争,统称为中东战争。
(3)核心问题:巴勒斯坦问题。
(4)曲折的和平之路
①1991年10月,阿以在“以土地换和平”的原则基础上进行和谈。
②1993年,巴以双方签署了《关于在被占领土上巴勒斯坦临时自治政府安排的原则宣言》。
4.两伊战争
(1)原因:各种历史的、现实的、民族的、宗教的矛盾交织在一起。
(2)经过:1980年两伊战争爆发,一直持续到1988年。
(3)影响:两伊战争造成了两国经济的全面倒退,造成了中东的分裂,
为美苏等大国插手海湾地区创造了条件。
5.海湾战争
(1)背景
①伊拉克和科威特在石油、领土和债务等方面长期存在尖锐的争端。
②1990年8月,伊拉克入侵吞并科威特。
③联合国通过决议,要求伊拉克无条件撤军,对伊拉克实施全面制裁,并授权多国部队使用武力解决海湾危机。
(2)经过
①1991年1月,多国部队实施“沙漠风暴”行动,使伊拉克遭受沉重打击。
②1991年2月,多国部队发动“沙漠军刀”的地面攻势,迫使伊拉克接受安理会决议,战争基本结束。
(3)特点
①是冷战结束后的第一场大规模的局部战争,也是第一场真正意义上的现代高科技战争。
②整个战争中多国部队海陆空立体、全面作战,规模大,节奏快,双方伤亡人数悬殊。
③电子战、信息战诞生。
六、和平与发展
1.联合国
(1)建立
①背景:国际联盟破产;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洗礼呼唤新的国际组织建立。
②标志:1945年,51个国家的代表在美国旧金山签署《联合国宪章》。10月24日,联合国正式成立。
③宗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发展国际间以尊重人民平等权利及自决原则为基础的友好关系,以增强普遍和平;等等。
④主要机构:联合国大会和安理会。
(2)活动
①在中东战争、两伊战争、裁军问题上发挥了积极作用。
②《世界人权宣言》和推动非殖民化。
③支持民族独立和反对种族歧视。
④人道主义援助。
⑤维护妇女、儿童权益。
2.和平与发展:当今世界的主题
(1)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主题的依据
①随着生产力发展和全球化,世界成为息息相关的整体。
②两次世界大战的教训。
③在第三次科技革命影响下,优先发展经济成为时代潮流。
④维持持久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成为人类的共同愿望。
(2)当今世界形势发展的总趋势
①战争危险依然存在。
②和平力量不断增强。
(3)和平与发展的辩证关系
①维护和平是促进发展的前提:生产力提高和社会文明进步离不开和平环境。
②促进共同发展是维护和平的有力保证:建立经济联系,形成利益共享;缩小各国差距,实现平等合作。
[经典例析]
1.(2019·海南卷.25)(1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解放战争初期,国民党对解放区大举进攻,国内形势急剧变化,中共中央迅速确立新的工作方向。“具体条件变了,战争打到头上来了,参军参战这时应比群运还重要,一时应成为中心工作。”中共中央发出“后方比着搞生产”的号召,带领各界群众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生产运动,各军区也组织了不同规模的生产支援活动。1946年12月,中共中央决定成立中央城市工作部,“管理中共在国民党统治区的一切工作”。借助各种媒介,广泛发动宣传攻势,连续报道“蒋介石出卖民族利益、破坏和平、发动内战、坚持实行法西斯独裁的罪行”。
——摘编自《军队政治工作历史资料》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解放战争开始后中国共产党为取得胜利采取的主要措施。(10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共产党采取的主要措施对解放战争的意义。(5分)
[解析] 本题考查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为取得胜利而采取的主要措施及意义。第(1)问,主要结合材料中行文的规律,结合关键词句“参军”“生产”“管理中共国统区工作”“宣传”来进行归纳。第(2)问,主要结合上述措施,本着解放战争最后胜利的大方向来进行归纳即可。
[答案] (1)主要措施:参军参战,军事动员;开展生产运动;土地改革;加强在国统区的斗争;发动宣传攻势,占据舆论阵地;正确的战略战术。
(2)意义:壮大了中国共产党的力量;推动了战略转折;为最终胜利奠定基础。
2.(2019·全国Ⅱ卷)(1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蒋介石信心大增,表示抗战到底,并建议各友邦成立军事同盟。美、英、中等国相继对日、德、意宣战。同月,美、英两国首脑在华盛顿举行会议,商讨在远东设立中国战区,包括中国、泰国、越南等地区,由蒋介石担任最高统帅。1942年1月1日,由中、英、美、苏四国领衔的26个反法西斯国家,签署了对德、意、日共同采取行动的《联合国家宣言》,规定:签字国保证运用军事和经济的全部资源,打击共同敌人;相互合作,不得与任何敌人单独媾和。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正式形成。同月,中国战区统帅部成立。中国以多年独立抗日所显示的伟大力量,赢得了世界大国的地位。
——摘编自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设立中国战区的背景。(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战区设立的意义。(9分)
解析:第(1)问,由材料“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正式形成”“中国以多年独立抗日所显示的伟大力量,赢得了世界大国的地位”等信息概括。第(2)问,由材料“中、英、美、苏四国领衔的26个反法西斯国家,签署……《联合国家宣言》”“签字国保证运用军事和经济的全部资源,打击共同敌人;相互合作,不得与任何敌人单独媾和”“中国以多年独立抗日所显示的伟大力量,赢得了世界大国的地位”等信息进行说明。
答案:(1)太平洋战争爆发;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形成;中国抗战地位得到国际承认。
(2)加强中国与反法西斯国家的联系;增强抗战信心,增强中国对日作战能力;沉重打击日本法西斯,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卓越贡献。
[深化拓展]
一、多角度分析认识历史上的战争
战争是人类历史上的经常现象,也是近现代国际关系的重要内容,对战争现象的分析研究有助于对人类历史发展规律和国际关系特点的认识。
1.战争的原因
战争的原因主要在于战争发动者的一方,战争发动者的社会状况、国家实力、统治政策等都对战争的爆发产生影响。
2.战争的性质
战争的性质是由战争发动者的目的决定的,而目的又受战争发动者所处的社会阶段、经济发展水平、国家利益等因素的制约,因而,对战争性质的认识涉及社会历史发展的各个方面。同时,目的的多样性又促使我们必须分清其优劣是非,凡是只为自己国家考虑、对他国构成伤害的目的都是需要谴责的,其战争性质必然是非正义的。反之则为正义的。
3.战争的胜负
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比较多,其中从根本上说是国家的实力,而实力能否充分发挥、能否由弱变强,又受制于社会制度、统治政策、战争性质等各种因素。其次从战争的进程来看,指挥员的素质、军队的战斗力、战役谋略得当与否、战场各部分的配合等也不同程度地影响着战争的结果。
4.战争的影响
任何战争都会造成对人类自身的巨大破坏,造成对社会经济文化的巨大损失。但是,有些战争在客观上会产生积极作用,而且这种积极作用要比其损害大得多。有无这种积极作用、积极作用的大小则取决于战争的性质和规模。
二、地区冲突产生的原因和教训
1.原因
(1)从历史上看,第三世界的许多国家之间,存在着民族、宗教矛盾或领土、边界纠纷。其中有一些矛盾和纠纷,是帝国主义、殖民主义者有意制造而形成的历史问题。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统治的崩溃,新兴的独立国家在历史上形成的种种矛盾和纠纷开始表面化、尖锐化,成为影响国际关系、引发战争的主要原因。
(2)从现实情况看,
地区霸权主义的抬头也是第三世界国家之间频频发生战争的一个重要原因。
2.教训
(1)发生冲突的国家往往两败俱伤,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遭受灾难性的破坏。
(2)维护地区和世界和平,应成为各国的共同目标;国家不分大小一律平等,一切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都应当受到尊重;国与国的争端,应当遵循国际关系准则,本着友好协商的精神加以解决,而不应当诉诸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
[综合检测]
1.有人回顾一战中的一次经典战役时评述:“英德双方均渴盼已久的海上大决战在两国引诱伏击的相同策略中展开。巧合的是,夜幕参与了蒸汽时代这场最大的巨舰大炮战斗。虎头蛇尾的结局让德国欢呼,令英国抱憾。讽刺的是,保全了舰队主力的英国将世界霸主又延续了几年,而德国公海舰队只能坐困愁城,与帝国一同覆亡。”从中可以看出此战( )
A.英国海军战后仍牢牢掌握着制海权
B.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规模最大的战役
C.宣告了德军“速战速决”战略的破产
D.是一战中最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一战
A [依据材料“讽刺的是,保全了舰队主力的英国将世界霸主又延续了几年,而德国公海舰队只能坐困愁城,与帝国一同覆亡”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海军战后仍牢牢掌握着制海权,故A项正确;索姆河战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规模最大的战役,故B项错误;马恩河战役宣告了德军“速战速决”战略的破产,故C项错误;马恩河战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一战,故D项错误。]
2.德国进攻波兰之前,英国政治家反复强调:“波兰作为一个殉难者比作为一个主权国家更有利于英国。”英国考虑的是( )
A.波兰的存亡对英国的利益无关紧要
B.波兰保持独立会打破欧洲大陆均势
C.帮助波兰会导致英国国力大量消耗
D.波兰灭亡后会有利于德国进攻苏联
D [二战前夕,英国奉行纵容侵略的绥靖政策,其目的之一是把法西斯这股祸水引向苏联。材料这段话的意思就是用牺牲波兰换取德国进攻苏联,故D
项正确;A、B、C三项均不符合题干主旨,故排除。]
3.(2019·兰州二模)(1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88年,法国政府公布了华工档案,并在巴黎市中心里昂车站附近的一座广场镶建了华工纪念铜碑,纪念在“一战”中为法国捐躯的中国劳工。据统计,“一战”期间,欧洲战区华工总计约有14万人之巨,尽管他们与协约国并肩工作而非直接参战,但通过此举,中国不仅向世界有力地展示了参与国际事务的渴望,表明中国人有诚意且有能力支持协约国,而且以此方式将中国与协约国战争命运直接绑定,进而助推其他更重要的外交目标之实现,正是这些目不识丁的农民成为中国致力于创建新的国家认同的前驱。他们的血汗、牺牲为中国外交官在巴黎和会上争取列国承认、为中国登上世界舞台和实现国际化提供了重要的凭借。
——摘编自徐国琦《中国与大战:寻求新的国家认同与国际化》
(1)根据材料,概括中国劳工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作出的重要贡献。(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其他更重要的外交目标”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是否实现?为什么?(9分)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与协约国并肩工作而非直接参战”“展示了参与国际事务的渴望……他们的血汗、牺牲为中国外交官在巴黎和会上争取列国承认、为中国登上世界舞台和实现国际化提供了重要的凭借”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回答。第(2)问,第一小问结果,结合五四运动的背景回答;第二小问原因,结合所学知识从国家地位、巴黎和会性质等角度回答。
答案:(1)中国劳工虽然没有直接参战,但他们帮助英法各国在大战中运送物资、抢修工事;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参与国际事务的渴望,进而推动中国外交官在巴黎和会上争取自己的权利和地位。
(2)巴黎和会上,这些外交目标大多没有实现,列强将德国在中国的权益转让给了日本。原因:中国虽然开始融入国际社会,但仍然是一个弱国;巴黎和会实质上是一次分赃会议,具有大国强权政治色彩。
4.(2019·菏泽一模)(1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威尔逊希望通过其十四点和平原则实现其充当国际警察的威望。在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下,英、法两国不得不借助威尔逊的声望和“中立”的地位,
发表一个空洞的声明以抵消布尔什维克的影响。十四点和平原则中第一点大唱“公开外交”令英法大为恼怒。战后“英国想利用日本在太平洋上钳制美国。而美国则想对日本作一定让步,讨取好感,以便拆散‘英日同盟’。因此,双方都不愿得罪日本”。
于是,德国将在中国山东的特权转让与日本。到华盛顿会议召开时,美国提出,“建议各国共同放弃对中国的军事和政治扩张,通过密切的国际合作共同分享中国的原料和市场,维持远东的和平”。1922年2月,中、日正式签署《解决山东悬案条约》并被载入华盛顿会议记录,中国解决了山东问题。
——摘编自冯晖《美国在巴黎和会及华盛顿会议
上有关山东问题的态度研究述评》
(1)根据材料,分别概括巴黎和会上英、美对日的态度及其目的。(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山东问题最终赢得解决的原因。(7分)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英国想利用日本在太平洋上钳制美国……‘英日同盟’”“而美国则想对日本作一定让步,讨取好感,以便拆散‘英日同盟’”等信息回答。第(2)问,根据材料“华盛顿会议召开时,美国提出,‘建议各国共同放弃对中国的军事和政治扩张,通过密切的国际合作共同分享中国的原料和市场,维持远东的和平’”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国际关系、中国的外交因素、民族因素等方面回答。
答案:(1)态度及目的:英国与日本接近,组建“英日同盟”。其目的是利用日本在太平洋上的势力钳制美国。美国对日本作一定让步,其目的是要拆散威胁自己在远东和太平洋利益的“英日同盟”。
(2)原因:欧美列强与日本在亚太地区的扩张方面矛盾激化;美国“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的侵华原则得到列强认可;中国推行了灵活务实的外交方略;五四运动以来,中国民族意识的高涨和民族解放运动的推进。(任答三点即可)
5.(2019·南充二模)(1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41年9月,斯大林就向丘吉尔提出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对德国实施战略夹击的要求。1942年6月,苏美和苏英发表联合公报,达成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的充分谅解和共识。7月,英美伦敦会议,决定1942年秋在北非登陆。1943年上半年,苏德战场形势非常严峻,苏联强烈要求英美在欧洲发动登陆作战。11月,苏美英三国召开德黑兰会议,决定于1944年5
月在欧洲大陆实施登陆,开辟第二战场(诺曼底登陆:代号“霸王行动”)使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略态势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为开辟欧洲的第二战场奠定了基础,对加速法西斯德国的崩溃以及战后欧洲局势都起了重要作用。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美盟军实施代号“霸王行动”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诺曼底登陆战役的作用。(9分)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7月,英美伦敦会议,决定1942年秋在北非登陆。”“1943年上半年,苏德战场形势非常严峻,苏联强烈要求英美在欧洲发动登陆作战”“11月,苏美英三国召开德黑兰会议,决定于1944年5月在欧洲大陆实施登陆,开辟第二战场(诺曼底登陆:代号‘霸王行动’)”等信息并结合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这一事实回答。第(2)问,根据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答案:(1)原因: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苏德战场形势严峻,苏联的强烈要求;反法西斯同盟召开重要国际会议,达成共识;北非战场的胜利,法西斯同盟瓦解。
(2)作用:开辟了盟军在欧洲大陆的第二战场;对德国进行了战略夹击,使德国陷入两线作战绝境;减轻了苏军的压力,扭转了苏德战场的局势;加速了法西斯德国的灭亡,加快了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的步伐。
6.(2019·合肥二模)(1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艾森豪威尔时期,帮助日本开拓国外市场以实现经济复兴是美国对日政策的核心。这既是美国以“遏制中国”为核心的东亚遏制战略实施的必然结果,也与朝鲜战争临近尾声时日本爆发的严重经济危机密切相关。这一政策在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侧重点。美国先把重点放在促使日本面向东南亚发展经济关系之上,旋即改变战略,面向西方市场,全力推动日本加入关贸总协定。艾森豪威尔政府帮助日本经济复兴的措施主要在于贸易计划。无论是促成日本与东南亚的经济整合,还是不遗余力推动日本加入关贸总协定,其政策的着眼点都是帮助日本寻求市场和原料产地。就实施效果而言,这些政策都达到了预期效果,到1968年,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达到1 419亿美元,超过了联邦德国,仅次于美国,跃居资本主义世界第二位。
——摘编自徐建华《艾森豪威尔时期
美国对日经济政策探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艾森豪威尔时期美国对日经济政策提出的背景。(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上述政策对日本产生的影响。(7分)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艾森豪威尔时期,帮助日本开拓国外市场以实现经济复兴是美国对日政策的核心。这既是美国以‘遏制中国’为核心的东亚遏制战略实施的必然结果,也与朝鲜战争临近尾声时日本爆发的严重经济危机密切相关”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世界局势、美国政策、中国、朝鲜、日本等方面回答。第(2)问,根据材料“这些政策都达到了预期效果,到1968年,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达到1 419亿美元,超过了联邦德国,仅次于美国,跃居资本主义世界第二位”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答案:(1)两大阵营的对立(或冷战爆发);美国亚洲战略的调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朝鲜战争的爆发;日本经济危机的发生。
(2)促进了经济迅速恢复发展;提高了政治地位;巩固了美日同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