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72.00 KB
- 2021-08-26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课下能力提升(十四)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满分:50 分 时间:25 分钟)
一、选择题(每小题 4 分,共 32 分)
1.孙中山参照中国原有的衣裤特点,吸收南洋华侨的“企领文装”和“西装样式”亲
自主持设计出中山装,并对其构成赋予了时代精神,如前面五个纽扣代表的是“五权宪法”,
四个口袋代表的是儒家倡导的礼、义、廉、耻。由此可知( )
①中山装体现了近代服饰中西合璧的特点 ②孙中山学习西方的同时不忘中国传统文
化 ③服饰的变迁反映出社会政治、思想观念的变化 ④人们对服装的审美标准发生了一定
的变化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2.1876 年葛元煦注意到,开设在上海虹口一带的西餐馆有“华人间亦往食焉”……到
八九十年代,天津、北京的西餐馆也相继开设,名声愈来愈大。翻阅当时的《大公报》,常
可看到“品升楼”“德义楼”“番茶馆”的广告,称它们专办“英法大菜”“请得巧手外国
厨师精调西菜”。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说明西餐丰富了我国人民的日常生活
B.近代中国广大城乡吃西餐成为一种时尚
C.西餐逐渐受通商口岸和一些大城市上层居民的欢迎
D.西餐已取代中国饮食习俗
3.1877 年《申报》专栏《津门纪略》记载说:“乡间妇女至沪佣工,当其初至时,或
在城内帮佣,尚不失本来面目。略过数月,或迁出城外,则无不心思骤变矣。妆风雅,爱打
扮,渐而时出吃茶……回思昔日在乡之情事,竟有判若两人者。”这一描述实际上反映了
( )
A.作者对女子出外做工持反对态度
B.西方工业文明导致传统道德的崩溃
C.《申报》以宣传传统思想为宗旨
D.近代城市生活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
4.1912 年 3 月,孙中山发布《改元剪辫文告》:“满虏窃国,易于衣冠,强行编发之
制,悉从腥膻之俗……今者满廷已覆,民国成功,凡我同胞……限二十日,一律剪除(辫子)
净尽。”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留辫”与“剪辫”是“专制”与“共和”的根本分歧
B.“剪辫”是革命斗争最彻底的表现
C.“剪辫”是革命成功的外在体现
D.习俗变迁是革命成功的主要标志
5.19 世纪 90 年代以前,西式服装在中国还只是少数猎奇者和洋务买办们的穿着,但
到 20 世纪初期,西式服装开始广为流行,不仅一些大城市中的学生制服日渐洋化,就连一
些穷乡僻壤也不能免俗。20 世纪初期西式服装在中国广为流行的原因不包括( )
A.近代工业文明的影响
B.近代西方思想的传入
C.近代教育的发展促进人们思想观念的改革
D.中国封建制度的结束及社会的进步
6.1919 年,某新潮社社员暨《新潮》杂志主要撰稿人在面临个人婚事抉择时看重八字、
命书,认为“这些命书,无论然否,要之我的婚事,乃听其主持,不得不看为一生绝大的纪
念品”。该事例说明( )
A.新潮社是一个保守社团
B.新式青年仍可接受传统婚俗
C.国人尚未认同西式婚俗
D.八字、命书决定时人的婚姻
7.历史变迁往往可以通过一些社会生活细节来反映。下列选项中能反映我国由计划经
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是( )
A.粮票→股票 B.大人→先生
C.法币→人民币 D.臣民→公民
8.据《票证旧事》记载,复旦大学研究生王春瑜决定当年结婚的因素之一是因为婚后
才有副食品供应证,凭此每周才能买到几块豆腐干、半斤豆芽之类。对这一现象解读正确的
是( )
A.国民经济调整的任务已经基本完成
B.计划经济体制下仍然存在商品交易
C.节俭与奉献成为当时社会风尚的主流
D.“文革”动乱导致日用生活品严重匮乏
二、非选择题(18 分)
9.阅读下列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百日维新期间,康有为上书《请禁妇女裹足折》和《请断发易服改元折》,认
为女子裹足,不能劳动;辫发长垂,不利于机器生产;宽衣博带,长裙雅步,不便于万国竞
争的时代。为了“与欧美同俗”,他说:“非易其衣服不能易人心、成风俗,新政亦不能行。”
材料二 20 世纪五六十年代,“毛式中山装”一统中国服装市场(见图 1);如今,我们
的服装不拘泥于一种风格一种潮流,而能在令人眼花缭乱的服饰上,演绎出许多文化的味道
来(见图 2)。
图 1 毛式中山装 图 2 令人眼花缭乱的当代服饰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提炼康有为的基本主张并分析其目的。(6 分)
(2)结合材料二,说明新中国成立后服饰演变的基本趋势及其主要原因。(8 分)
(3)综合上述材料和问题,谈谈你对我国近现代社会习俗变化的认识。(4 分)
课下能力提升(十四)
1.选 D 本题主要考查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以及与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之间的关
系。孙中山设计中山装时结合了中西服饰的特点,①正确;纽扣和口袋的含义表示②正确;
③④是透过服饰变迁的现象得出的认识,因此答案为 D 项。
2.选 C 材料侧重介绍西餐在中国的影响逐渐扩大,但其影响仍局限于通商口岸和大
城市,故 A、B 两项错误;西餐在通商口岸和部分大城市出现,报刊加以宣传,“华人间亦
往食焉”,说明西餐受到部分上层居民的欢迎,故 C 项正确;西餐馆的出现,不能说明已
经取代中国饮食习俗,故 D 项错误。
3.选 D 本题考查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据材料信息可知,在城市做工的乡间妇
女,过数月后变得“妆风雅,爱打扮”,这说明城市生活影响了她们的思想观念,故选 D
项。
4.选 C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后,提倡民众剪辫具有革命的含义,
因此是革命成功的外在表现,正确答案为 C 项。
5.选 D 该题是逆向思维型题目,注意题干中“原因不包括”,20 世纪初期中国处在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封建制度并未结束,故 D 项错误,符合题意。
6.选 B 题干叙述的是新潮社个别社员的情况,不能据此就判断新潮社是一个保守社
团,也不能就此认为国人尚未认同西式婚俗,故 A、C 两项排除。作为新式青年的新潮社社
员在面临个人婚事抉择时仍看重八字、命书,说明新式青年仍可接受传统婚俗,故选 B 项。
D 项表述错误,故排除。
7.选 A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物资比较匮乏,国家实行凭票供应的计划经济体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物资丰富了,国家逐渐取消票证制度,同时在企业改革过程中实行股份
制企业制度,发行了股票,逐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故选 A 项。
8.选 B 根据题干材料信息“供应证”可知,当时处于计划经济时代,根据信息“才
能买到……”可知,当时仍然存在商品交易,故 B 项正确。
9.解析:第(1)问,主张据材料信息归纳,目的结合所学概括;第(2)问,趋势根据材料
进行归纳,原因要联系时代背景进行总结;第(3)问,紧扣材料主旨回答,言之成理即可。
答案:(1)主张:放足、剪辫、易服。目的:革除固有陋习;启发民众智慧;学习西方
文明;推行变法新政。(答出其中 3 点即可)
(2)基本趋势:由单一性到多样化;由封闭走向开放;由颜色单调到五彩缤纷。主要原
因: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思想观念的日益解
放;审美水平进一步提高。(言之有理即可)
(3)社会习俗的变化与时代要求、政治革命和经济发展息息相关;社会习俗的变化是一
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言之有理即可)
相关文档
- 2019-2020学年高一人教版历史必修2021-08-2610页
- 2019-2020学年度高中历史必修三人2021-08-2619页
- 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三单元检测:第一2021-08-265页
- 2020_2021学年高中历史第六单元现2021-08-266页
- 2020_2021学年高中历史第四单元内2021-08-264页
- 2019-2020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2021-08-269页
- 【历史】山东省泰安市2020届高三42021-08-2619页
- 【历史】陕西省渭南市2020届高三52021-08-2611页
- 【历史】甘肃省张掖市2019-2020学2021-08-2620页
-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2021-08-26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