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83.48 KB
- 2021-08-26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20 高考历史冲刺提分训练: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秦汉时期)
一、选择题:本题共 12 个小题,每小题 4 分,共 48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
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钱穆先生指出“中国版图的恢廓,盖自秦时已奠其规模。近世言秦政,率斥其专制。然按
实而论,秦人初创中国统一之新局,其所努力,亦均为当时事势所需,实未可一一深非也。”
这一统一的变局还体现出
A.从血缘世袭到宗法世袭 B.从世袭政治到官僚政治
C.从宗法封建到帝制集权 D.从礼乐治理到法律治理
【答案】C
【解析】先秦时期由于分封制下诸侯权力较大,秦朝实现全国统一,推广郡县制,实现权力的
高度集中,故选 C;秦朝政治制度的特点是官僚政治,不是血缘世袭政治,排除 A;商鞅变法
是已经实行官僚政治,排除 B;秦朝实行的君主专制,并不是法律治理,排除 D。
2.公元前 220 年起,秦朝陆续修建了以咸阳为中心的三条驰道:一条向东直通过去的燕、齐
地区;一条向南直达吴、楚地区;一条从咸阳直达九原的直道。驰道宽 50 步,车轨宽 6 尺。
道旁每隔三丈栽树一株。驰道的修建
A.促使国家从分裂走向统一 B.有利于各地经济文化交流
C.削弱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D.导致长途贩运贸易的繁荣
【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可以看出秦朝修建以咸阳为中心的三条驰道,这有利于加强各地区经济文化
交流,故 B 项正确。在公元前 221 年国家就已经统一,故 A 项错误。材料的现象有利于加强
中央对地方管理,故 C 项错误。长途贩运贸易的繁荣出现在明清时期,故 D 项错误。
3.汉武帝时,朝廷制作出许多一尺见方的白鹿皮,称为“皮币”,定价为 40 万钱一张。诸侯
王参加献礼时,必须购皮币用来置放礼物,而当时一个“千户侯”一年的租税收入约为 20 万
钱。朝廷这种做法
A.加强了货币管理 B.确立了思想上的统一
C.削弱了诸侯实力 D.实现了对地方的控制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朝廷这种做法具有强制性、专卖性和暴利性。这从经济上增加了
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同时削弱了诸侯的经济实力。故答案选 C 项;材料没有信息涉及货币
政策或者币种变化,无法得出加强了货币管理的结论,排除 A 项;材料仅涉及经济方面,确
立了思想上的统一的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不符合主旨和史实,排除 B 项;D 项说法不
准确,应该是加强了而非实现了对地方的控制,排除。
4.钱穆在《国史大纲》一书中指出:西汉武帝时,大将军霍光废昌邑王,而丞相杨敝事先并
不知晓,或曰应关白(关白:禀告)丞相。光谓:“此内朝事,无关外朝也”。材料说明当时的
丞相
A.对政事的决策权大大削弱 B.已完全失去位尊权重的地位
C.已完全失去了皇帝的信任 D.开始接受外朝官员监督制约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此内朝事,无关外朝也”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期实行内外朝制
度,用内朝牵制外朝,削弱丞相权力,以加强君主专制,故 A 项正确。B 项中“完全失去”说
法过于绝对,汉武帝时期丞相地位依然较高,排除。C 项中“完全失去”说法过于绝对,且材
料与皇帝是否信任丞相无关,排除。材料没有涉及丞相接受外朝官员监督的信息,而是强调丞
相对政事的决策权大大削弱,排除 D。
5.汉初提倡“清静无为、顺其自然”的黄老学说,“开关梁,驰山泽之禁”,经济上较为开放。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实行盐铁官营等措施,国家强化统制经济的力度,民间
经济自由度弱化。对材料主旨理解最正确的是
A.汉代长期奉行黄老无为学说 B.汉武帝时民间经济无自由度
C.汉代官方统治思想不断调整 D.经济自由度与政府政策相关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了汉初的经济政策。西汉主要是在初期实行黄老无为学说,并没有长期奉行,
故排除 A 项;汉武帝时民间经济自由度弱化,而不是无自由度,故排除 B 项;汉代的官方统
治思想是儒学思想,并未不断调整,故排除 C 项;汉初奉行黄老无为,经济上较为开放,汉
武帝时实行盐铁官营,民间经济自由度弱化,所以说经济自由度与政府政策相关,故选 D。
6.汉武帝统治时期,既采纳董仲舒“独尊儒术”的建议,又任用酷吏开边兴利,还借助“深
酷用法者”摧毁太子的守文集团。面对民众的反抗运动,汉武帝晚年悔过,下轮台罪已诏,改
弦更张、与民休息,避免“亡秦之祸”。据此可知
A.儒家思想与法家思想已经融合 B.汉代以法家思想作为指导思想
C.社会矛盾和民族矛盾非常尖锐 D.汉武帝采用多种思想维护统治
【答案】D
【解析】据材料可知,汉武帝利用了儒家、法家和道家思想来解决不同的社会问题,故体现出
汉武帝利用多种的思想维护统治,故选 D 项;A 项说法明显不符合史实,排除;汉代儒法并
用,并非用法家思想为指导思想,排除 B;C 项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 D。
7.东汉时期,王符认为当时市场上“好造雕琢之器,巧伪饰之”;而“物以任用为要,以坚牢
为资。今竞鬻无用之货,淫侈之弊,以惑民取产。”由此可见
A.奢侈品消费导致社会风气恶化 B.“重农抑商”观念影响商业发展
C.商品贸易发达掠夺了百姓财富 D.市场上手工业产品质量良莠不齐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物以任用为要,以坚牢为资。今竞鬻无用之货,淫侈之弊,以惑民取产。”
可知,王符认为商品应以实用为主,拒绝奢侈浮华之风,故 A 项正确。题干没有体现重农抑
商对经济的影响,排除 B。题干没有体现商品贸易发达对百姓财富的影响,排除 C。材料阐述
的产品的实用性,而非质量不足,排除 D。
8.汉代各地都市中的官府直接管理的手工作坊和商业机构称“市”或“亭”,而在汉代一些平
民墓葬中出土的许多漆、陶器上,往往也有“市”“亭”等戳记,且离产地较远。这说明汉代
A.跨区域长途贩运贸易有明显发展 B.官营手工艺从事一定的商品生产
C.民间工商业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 D.墓葬中存在突破身份等级的趋向
【答案】B
【解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汉代平民的墓葬中出现了官营手工业的产品,这说明官营手工业
的产品在市场上流通过,B 项符合题意。跨区域长途贩运贸易有明显发展是在明清时期,故 A
项错误;C 项从材料中推断不出来,故 C 排除;平民墓葬中出土官营手工业的产品,并不能说
明墓葬中存在突破身份等级的趋向,故 D 项错误。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信息是“市”或“亭”与官营手工业有联系,平民墓葬中出土的产品
上有“市”“亭”等戳记。学生应该排除教材知识的限制,以材料信息为主要的判断依据得出
正确答案。
9.汉初,陆贾告诫刘邦,守天下与夺天下不同,马上得之不能马上治之,“汤武逆取而以顺守
之,文武并用,长久之术也”,他在《新语·本行》中,还提出了“治以道德为上”的观点。据
此可知,陆贾
A.告诫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 B.反对汉初黄老思想的治国方略
C.阐述了社会教化的必要性 D.治国理念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
【答案】D
【解析】根据“治以道德为上”可知,陆贾注重道德教化,符合儒家思想,故 D 正确;A 材
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材料信息只是说明陆贾主张“治以道德为上”,无法体现反对汉初黄
老思想的治国方略,排除 B;材料信息只是说明陆贾提出“治以道德为上”的观点,没有阐述
社会教化的必要性,排除 C。
10.西汉初期,陆贾把阴阳家的“天人感应”说引入了其天人学说中;叔孙通等人把“礼”
与形而上的“大一”“天地”“阴阳”“四时”联系在了一起;贾谊在其《新书·道德说》中则公
开用《老子》的宇宙观作为其儒家道德论的依据。这表明当时儒学
A.发展成为官方正统思想的趋向 B.开始融合道家及阴阳家学说
C.奠定了汉代新儒学的发展基础 D.继承了先秦诸子思想的精华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汉初陆贾把阴阳家,贾谊把道家,叔孙通等人把“礼”与形而上的“大
一”、“天地”、“阴阳”、“四时”联系在了一起,这些思想与董仲舒的新儒学有着很多相同的地
方,因此为董仲舒新儒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故 C 项正确;儒学成为官方正统思想是在汉武
帝以后,A 项材料无法体现,排除;材料不能体现当时儒学开始融合道家及阴阳家的学说,故
B 项错误;依据材料可知,当时儒学主要是吸收了阴阳家和道家思想,故 D 项错误。故选 C。
11.下图是学者对中国古代某一时期思想发展状况的叙述。据此推测他叙述的是
A.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变化 B.汉代儒学的发展
C.宋明理学的兴起 D.明清之际新思想的萌芽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董仲舒的新儒学,以儒学为基础,阴阳五行为框架,糅和诸子百
家思想,进而形成新的儒学体系。其中天人感应有约束君权的一面。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
张,使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推动了思想的统一。结合材料“对君权的限制、儒学的
意识形态化”“思想一致的时代”可知是汉代儒学的发展,B 选项符合题意。春秋战国时期思
想领域处于百家争鸣时期,与思想一统相矛盾,A 选项排除。宋明理学未凸显君主的意义,强
调的是“理”,C 选项排除。明清之际新思想的萌芽在政治上批判君主专制,经济上发展工商
业,与材料无关,D 选项排除。
【点睛】董仲舒的新儒学是董仲舒是为适应汉代一统国家的政治需要,从揉合“六艺之科”和
“孔子之术”入手,而精心炮制的一种专门为政治统一作理论解释的学说。它适应加强一统的
中央集权制的需要,编造了“天人感应”的政治理论;适应加强君权的需要,敷衍了“君权神
授”的神学目的论;适应维护大一统纲常的需要,将先秦多家的相关思想改造成以“三纲五常”
为基础的“忠孝”理论;适应维护和延续一统国家的需要,提出抑制土地兼并,主张限田、薄
敛、省役主张等等。
12.中国古代,“天”被尊为最高神。秦汉以后,以“天子”自居的皇帝举行祭天大典,表明
自己“承天”而“子民”,官员、百姓则祭拜自己的祖先。这反映了秦汉以后
A.君主专制缘于宗教权威 B.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
C.皇权至上促成祖先崇拜 D.祭天活动强化了宗法制度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A 说法本身是错误的,经济基础决
定上层建筑。B 选项正确,皇帝举行祭天大典,表明自己“承天”而“子民”,官员、百姓则
祭拜自己的祖先,说明皇帝与其他人存在等差别。C 说法中的两者没有必然关系。D 说法不是
材料强调的内容。
二、非选择题:共 52 分。第 13-14 题为必考题,每个考生都必须作答。第 15-16 题为选考
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一)必考题:共 37 分。
13.(25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决狱是西汉董仲舒首先提出来的一种判决模式,他认为在法律无明确规定时,可
用《春秋》等六经中的思想作为判决案件的依据。此外,审判除了应根据案件的事实外,还应
重视追究犯罪人的动机来断案,即所谓“原心定罪”。与此有关的断狱案例被汇编成十卷的《春
秋决事比》,该书中有案例如下:
女子甲嫁渔民乙,乙出海遇风暴,船破身亡死不见尸。后,女子甲在其父母的建议下,改嫁他
人。按秦朝以来的法律规定,夫死未葬不许改嫁。否则就是私嫁。律当弃市。
董仲舒则根据《春秋》之义认为:夫死无男(无子女)有更嫁之道,且甲尊从母命所嫁,
并无淫行之心,故而“无罪名,不当坐”。
——摘编自杨健康、黃震《春秋决狱及其现代价值》等
材料二 罗马《十二铜表法》规定:如“恩主诈骗被保护人的(财物)应宣誓充作‘牺牲’,
奉献于神”。夜间窃取耕地的庄稼或放牧.处死以祭谷神。只对有主观故意的犯罪行为人进行刑
罚,如“故意杀害他人”与“不希望杀害他人但不幸发生杀害他人的行为”。前者处予死刑,
后者可通过交一只公绵羊替罪,这一原则长期沿用。进入帝国时期,出现了大量包括宗教犯罪
在内的新罪名,罗马私法发达、公法相对不发达的状况深刻地影响了古罗马刑法中公犯与私犯
的规定,以至造成两者的失衡。
——摘编自郭静《罗马刑法的发展进程及其评价与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董仲舒判决女子甲无罪的依据,并分析其“春秋决
狱”反映的汉代法律的发展趋势。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罗马法蕴涵的法制理念。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代“春秋决狱”与罗马法所形成的法治文化
产生的历史影响。
【答案】(1)依据:依据三纲五常的儒家伦理;无淫行之心的动机。趋势:法律儒家化、伦理
化;不断宽松简化,纠正秦朝以来严刑峻法的趋势。
(2)罗马法法制理念:体现浓厚的宗教色彩;区分故意犯罪和过失犯罪;重私法轻公法。
(3)历史影响:汉代:春秋决狱方式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弥补成文法的不足,解决立法漏洞、
立法滞后等问题;司法审判强调情感道德的作用,考虑人主观上的善、恶,推动了礼法并用、
以礼为主的中国法律传统的形成,一方面有利于强化儒家伦理道德的教化作用,另一方面又难
免造成“人治”局面;量刑趋向宽松。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巩固统治。罗马法:较好地处理
了各类矛盾,维系了国家统治与发展;立法与司法的有关精神影响深远,泽被后世;强化了宗
教对西方社会的影响。
【解析】(1)依据:根据“用《春秋》等六经中的思想作为判决案件的依据”得出依据三纲五
常的儒家伦理;根据“重视追究犯罪人的动机来断案”得出无淫行之心的动机。趋势:根据“根
据《春秋》之义”得出法律儒家化、伦理化;根据“夫死无男(无子女)有更嫁之道,且甲尊
从母命所嫁,并无淫行之心”“无罪名,不当坐”得出不断宽松简化,纠正秦朝以来严刑峻法
的趋势。
(2)罗马法法制理念:根据“恩主诈骗被保护人的(财物)应宣誓充作‘牺牲’,奉献于神”
得出体现浓厚的宗教色彩;根据“故意杀害他人”“不希望杀害他人但不幸发生杀害他人的行
为”得出区分故意犯罪和过失犯罪;根据“罗马私法发达、公法相对不发达”得出重私法轻公
法。
(3)历史影响:汉代:可从春秋决狱方式有利于强化儒家伦理道德的教化作用,量刑趋向宽
松、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巩固统治等角度分析总结。罗马法:可从维系了国家统治与发展、
立法与司法的有关精神影响深远、强化了宗教对西方社会的影响等角度分析总结。
14.(12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王夫之认为封建论者是搞无益的争论:“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
安之,势之所趋,岂非理而能然哉?”一如柳宗元所论,王夫之认为秦是行了大公,“秦之所
灭者六国耳,非尽灭三代之所封也。则分之为郡,分之为县,俾才可长民者皆居民上,以尽其
才而治民之纪,亦何为而非天下之公乎?”王夫之认为,事物都有两面性,但郡县制与封建制
相比要好得多,“为天下计,则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
——万昌华《郡县制度评价理论述评》
分析材料,以“制度创新与实践”为主题提炼出一个观点,并加以论述。(要求:明确写
出所拟观点,论述须有史实依据)
【答案】示例一 论题:郡县制的推行加强了中央集权。
阐述:郡县制下的郡守和县令都是由皇帝直接任免,从面使君主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
于政治安定和经济发展;郡县制从很本上否定了分封制,打破了西周以来分裂割据的状况,加
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有力地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示例二: 论题:人才选拔有利于社会的平稳运行。
阐述: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门第之风盛行,豪强左右政局的现象屡见不鲜,有才
能的下层平民得不到重用,社会平等性没有体现,政权持续的腐败。唐朝开始全面推行科举取
士,通过考试和才能来选拔人才,一定程度满足了下层民众的政治需求,推动了唐初的社会稳
定与发展。
【解析】材料反映了分封制与郡县制论者的争论,同时强调了王夫之对封建论者的批判,认为
“事物都有两面性,但郡县制与分封制相比要好得多”。因此提取主题时可以从争论的角度入
手,具体围绕着王夫之对郡县制的认识展开。论述时结合所学,主要谈分封制的弊端,谈郡县
制对加强中央集权及巩固统治所起到的作用。同时也可以对二者展开比较,从而论证王夫之的
观点。
(二)选考题:共 15 分。请考生从下面任选一题作答。
15.(15 分)【历史——选修 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西汉中期以来,奴婢问题一直是很严重的,刘秀称帝后颁布诏书:杀奴婢与杀普通人一
样不得减罪,这一规定就使奴婢的身份地位大大提高。为了解决流民问题,政府授给他们耕地,
为稳定自耕农,刘秀采取了赐爵的办法。除了授田赐爵外,东汉还把一些国有的荒地苑囿及山
林川泽租给流民,假租公田的农民前几年享受免租税,免租期过后,农民要向国家缴纳四成以
上的田租。建武六年,刘秀下诏:“顷者师旅未结,用度不足,故行什一之税。令军士屯田,
粮储差积。其令郡国收见田租三十税一。”.建武十五年,刘秀下诏州郡检核垦田顷亩和户口年
纪,开始度田,它是国家对土地占有情况的的高度重视。
(1)据材料概括光武帝刘秀经济改革的措施。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光武帝刘秀经济改革的意义。
【答案】(1)措施:解放奴婢;实行授田赐爵;出租国有荒地山林(假租公田);减免租税;
军士屯田;核查土地与人口。(任意回答 4 点)
(2)意义:解放奴婢,缓和了社会矛盾,增加了劳动力;授田赐爵和假租公田,促进了生产
的恢复和发展,有利于社会安定;实行屯田,有效解决军队的供给问题;减免租税,大大减轻
了农民负担;清查土地人口,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征调徭役
【解析】(1)措施:据材料“杀奴婢与杀普通人一样不得减罪,这一规定就使奴婢的身份地位
大大提高。”可知,提高奴婢地位;据材料“为了解决流民问题,政府授给他们耕地,为稳定
自耕农,刘秀采取了赐爵的办法”可知,实行授田赐爵;据材料“除了授田赐爵外,东汉还把
一些国有的荒地苑囿及山林川泽租给流民,假租公田的农民前几年享受免租税……”可知,出
租国有荒地山林(假租公田);减免租税;据材料“顷者师旅未结,用度不足,故行什一之税。
令军士屯田,粮储差积。其令郡国收见田租三十税一”可知,军士屯田;核查土地与人口。
(2)意义: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从解放奴婢、缓和了社会矛盾、增加了劳动力;授田赐爵和
假租公田、促进了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有利于社会安定;实行屯田、有效解决军队的供给问题;
减免租税、大大减轻了农民负担;清查土地人口、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征调徭役等方面回答。
16.(15 分)【历史——选修 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赵充国(公元前 137 年—公元前 52 年),西汉陇西上邦人,善骑射,为人“沈勇有大
略,少好将帅之节,而学兵法,通知四夷事”;羌族叛乱,七十多岁的赵充国为掌握敌情,亲
临边境。到边境后,赵充国认为对羌族各部应当根据主谋与胁从的不同情况区别对待,严惩主
谋者,宽恕胁从者。但大臣多有反对,赵充国反复陈述用兵利害,并建议“先诛先零(羌)”,
宣帝采纳了赵充国之策。赵充国领兵打败先零羌,又到罕、开羌地区,赵充国命令不得烧毁住
所损害农牧,罕、开羌竞不烦兵而平定。为彻底解决羌患,赵充国上奏:一、羌患“易以计破,
难以兵碎”,我以为“击之不便”;二、罢骑兵,招募民众,“缮乡亭,浚沟渠”,进行屯田,只
以少数骑兵卫护屯田者,“益积蓄,省大费”。由于皇帝大臣反对,赵充国反复报告说:先零羌
所剩精兵不多,汉军屯田,“内有无费之劳,外有守御之备”,敌胜利在望。宣帝诏令辛武贤等
出击,只取得小利,而赵充国不出兵,“所降复者得五千人”,于是诏令罢兵,留赵充国负责屯
田。神爵二年秋,羌族不少部落首领率众来降。汉朝予以安抚,“初置金城属国以处降羌”。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简析赵充国平定羌乱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赵充国治理羌患的意义。
【答案】(1)精通兵法,有良好的军事素养;熟悉当地少数民族情况;注重实地调查,制定出
符合实际的军事策略;敢于坚持自己正确的主张;富有政治智慧。
(2)维护西部边境地区的稳定和社会发展;有利于促进羌、汉两族的交融和发展,巩固统一
的多民族国家;为后世治理边地、处理民族关系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解析】(1)原因:根据材料“善骑射,为人‘沈勇有大略,少好将帅之节,而学兵法,通知
四夷事’”可知,赵充国精通兵法,有良好的军事素养,熟悉当地少数民族情况;根据材料“七
十多岁的赵充国为掌握敌情,亲临边境……赵充国认为对羌族各部应当根据主谋与胁从的不同
情况区别对待,严惩主谋者,宽恕胁从者”可知,赵充国注重实地调查,制定出符合实际的军
事策略;根据材料“赵充国反复陈述用兵利害,并建议‘先诛先零(羌)’”可知,敢于坚持自
己正确的主张;根据材料“宣帝诏令辛武贤等出击,只取得小利,而赵充国不出兵,‘所降复
者得五千人’,于是诏令罢兵”可知,富有政治智慧。
(2)意义:赵充国平定羌族叛乱,维护西部边境地区的稳定和社会发展;根据材料“罢骑兵,
招募民众,‘缮乡亭,浚沟渠’,进行屯田”可知,赵充国在边疆地区屯田,有利于促进羌、汉
两族的交融和发展,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赵充国解决羌族问题的措施
多为后世借鉴,为后世治理边地、处理民族关系提供可借鉴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