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85.50 KB
  • 2021-08-26 发布

2020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跟踪检测:第六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第21课

  • 7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第六单元 第 21 课 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跟踪检测 |基础达标练| 1.“学生也是这样,以学为主,兼学别样,即不但学文,也要学工、学农、 学军,也要批判资产阶级。”上述教育发展的指示最有可能出现在( ) A.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B.社会主义改造时期 C.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D.“文化大革命”时期 解析:选 D 材料中反映的是“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文化教育特点,“文化 大革命”强调阶级斗争,影响了文化教育的发展,故 D 项正确。 2.“文化大革命”时期,群众可以自行成立组织,对认为有问题的人进行 批判、斗争、抄家、体罚、关押、拘禁甚至剥夺生命等。这( ) A.真正体现了人民当家做主 B.反映了社会主义法制的发展 C.不利于民主法制的正常发展 D.说明当时阶级斗争异常尖锐 解析:选 C “文革”时期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受到了破坏,故 A 项错误; “文革”时期,社会主义法制也遭到了破坏,故 B 项错误;“文革”时期对人 权进行破坏,不利于民主法制的正常发展,故 C 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阶级 斗争的尖锐,故 D 项错误。 3.“文化大革命”给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造成严重的破坏,中国要避免“文 化大革命”的悲剧重演,主要在于( ) A.实现国民经济的现代化 B.防止教条主义和个人崇拜 C.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 D.彻底批判封建思想 解析:选 C “文化大革命”的教训主要体现为民主法制遭到了践踏和破 坏,故 A 项错误;教条主义和个人崇拜是建立在民主法制不完善的基础之上的, 故 B 项错误;“文革”的错误主要是由于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不健全,所 以要健全和完善社会主义的民主和法制,故 C 项正确;批判封建思想不是“文 革”的主要教训,故 D 项错误。 4.1980 年 8 月,邓小平指出,必须革除党和国家领导制度存在的弊端。使 民主制度化、法律化,实现由“人治”向“法治”的转变。其主要是鉴于( ) A.“文革”对民主法制的破坏 B.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 C.“依法治国”理念的推行 D.中共与民主党派合作状态 解析:选 A 改革开放以后,提出要加强法制建设,主要是吸取“文革”时 期民主法制遭到破坏的教训,故 A 项正确;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强法制建设, 也是吸取“文革”时期民主法制遭到破坏的教训,故 B 项错误;依法治国理念 的推行是在民主法制建设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故 C 项错误;中共与民主党派的 合作状态,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就出现了,这不是由“人治”转向“法治”所借鉴 的内容,故 D 项错误。 5.1958 年之后的全国人大会议上鼓掌逐渐成为一种表决方式,后来甚至出 现用热烈的鼓掌代替了举手和无记名投票。直到 1979 年,相关法律才再次对投 票表决进行明确规范。这表明我国(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探索中前进 B.民主制度在曲折中逐步完善 C.政治体制改革注重完善民主程序 D.依法治国逐渐成为国家意识 解析:选 B 材料不能体现探索中前进,故 A 项错误;材料“直到 1979 年, 相关法律才再次对投票表决进行明确”表明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民主和法制建 设在逐步完善,民主制度经历了曲折发展,故 B 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选举手 段和方式,没有涉及民主程序,故 C 项错误;依法治国是 1997 年党的十五大上 提出的,不符合材料时间,故 D 项错误。 6.1982 年,邓小平针对社会法治涣散的局面指出:“盗窃国家财产,贪污 受贿,这是现钱买卖,清清楚楚,不容易搞错。所以,现在刹这个风,一定要从 快、从严、从重。”邓小平的目的是( ) A.强调经济建设是国家中心工作 B.维护国有经济的主导地位 C.推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强化司法执行和法律效力 解析:选 D 材料强调的是司法建设而非经济建设,故 A 项错误;材料中 并没有维护国有经济的主导地位的信息,故 B 项错误;1982 年,还未提出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故 C 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邓小平要治理法治涣散的局面,要 通过强化司法执行和法律的效力来解决这一社会问题,故 D 项正确。 7.如图产生的最重要的作用是( ) A.为依法治国奠定了基础 B.立法工作得到加强 C.推动了民主建设的开展 D.提高了公民的法律意识 解析:选 A 从图中可知,以宪法为核心的包括民法、行政法、刑法、经济 法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使民主政治建设趋于制度化、法律化,为依 法治国奠定了基础,故 A 项正确;B、C、D 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8.1982 年宪法颁布后,先后于 1988 年和 1993 年修订,分别增加了“国家 允许私营经济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存在和发展”和“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等内容。这反映出当时( ) A.立法缺乏稳定和延续性 B.基层民主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C.改革开放推动法制建设 D.已经建成了完备的法律体系 解析:选 C 材料不是强调立法的稳定性和延续性,故 A 项错误;材料没 有涉及基层民主建设,故 B 项错误;从材料可以看出,宪法随着国家经济体制 改革而不断地修改内容,体现改革推动了法制建设,故 C 项正确;从材料看不 出已形成了完备的法律体系,故 D 项错误。 9.改革开放后,在中国农村村委会换届选举中,“有分组讨论,也有全体 大会,还有投票表决”。这些措施( ) A.推进了基层民主建设 B.巩固了政治协商制度 C.体现了民众的间接选举 D.完善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解析:选 A 材料反映的是村民委员会的选举,是基层民主发展的表现,故 A 项正确;材料内容没有涉及政协制度,故 B 项错误;村民委员会选举是直接 选举,故 C 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故 D 项错误。 10.关于如图漫画说法正确的是( ) A.该漫画表明了直接选举优于间接选举 B.其法律依据是《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C.该漫画体现了我国最根本的政治制度 D.该漫画说明了各级官员均由民选产生 解析:选 B 依据图片中“村官直选”,可知反映的是村官的选举,没有就 直接选举与间接选举的优劣进行比较,故 A 项错误;据所学可知,村官选举的 法律依据是《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故 B 项正确;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指的是人 民代表大会制度,故 C 项错误;“各级官员均由民选产生”的表述不符合我国 的现状,故 D 项错误。 |能力提升练| 11.1967 年,《红旗》杂志载:“在需要夺权的那些地方和单位,必须实行 革命的三结合的方针,建立一个革命的、有代表性的、有无产阶级权威的临时权 力机构。”这个“临时权力机构”的设立( ) A.初步实现了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 B.适应了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需求 C.有效保障了当时各项工作的进行 D.是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重大倒退 解析:选 D 材料反映的时间是“文革”时期,不可能进行拨乱反正,故 A 项错误;“文革”时期我国的经济建设路线是错误的,没有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发 展的要求,故 B 项错误;“文革”时期很多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被废除了,各 项工作不能完整地执行,故 C 项错误;当时是“文革”时期,是我国民主政治 大倒退的时候,材料中的临时权力机构应该是“文革”小组,故 D 项正确。 12.有学者指出,亟需修改的中国(1982 年)宪法面临的重任是推动国家社会 各方面的变革,实现社会转型。据此可知,此次修改宪法的主要目的是( ) A.顺应时代潮流积极融入世界 B.为改革开放提供法制基础 C.使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明确化 D.立足于稳定秩序拨乱反正 解析:选 B 材料没有涉及适应时代潮流,融入世界的信息,故 A 项错误; 从材料中的推动国家社会各方面的变革,实现社会转型可以看出,这次修改宪法 是为改革开放提供法制基础,故 B 项正确;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明确是在 1992 年, 拨乱反正是在 1978 年以后,故 C、D 两项错误。 13.自 1953 年以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选举全国人大代表时,农村和 城市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之比是 8∶1;1995 年变为 4∶1;2010 年后变为 1∶1,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 ) A.人民当家作主的愿望 B.民主政治建设需要 C.各民族共同发展原则 D.国民素质普遍提高 解析:选 B “农村和城市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之比是 8∶1;1995 年 变为 4∶1;2010 年后变为 1∶1”表明农村和城市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趋向 平等,这是民主政治建设的需要,故 B 项正确;A、C、D 三项在材料中未体现, 均排除。 14.对于现代中国的某项政治制度,有人说它“是中共群众路线的一种延 续”,有人担心它会成为一种“政治浪漫主义”,而《人民日报》某记者则认为 它有望造就一批“草根”政治家。据此推断,该项制度是( ) A.政治协商制度 B.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解析:选 B 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共领导的其他党派和爱国民主人士参政议政 的政治制度,与材料中“它有望造就一批‘草根’政治家”不符,故 A 项错误; 我国实行基层群众自己选举基层领导的群众自治制度,体现了中共群众路线和民 众真正成为国家主人,故 B 项正确;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人民选举代表,代替 民众行使国家权力的制度,与材料不符,故 C 项错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在 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的特殊制度,故 D 项错误。 15.法治是政治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由于中西方在历史传统、文明基础、思想观念、政治制度等方面的 差异,晚清时期的国人对于源自西方的现代法治文明隔阂极深,加之当时启动变 法的直接目的是为了尽快地在法治方面与西方列强接轨,这些决定了当时中国的 法治变革是从借鉴和移植起步的。 ——侯欣一《近代中国法治变革回顾》 材料二:由于我国经历了漫长的封建社会,从历史上考察是缺乏法治文化传 统和法律制度背景的。因此可以说在 1949 年新中国成立的时候法治建设的基础 是非常薄弱的,法治建设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然而,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政府 和人民不畏艰辛,60 年来在法治建设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只要与我 国的国情相结合,走中国特色的法治之路,就能克服法治建设的阻碍,实现“建 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伟大目标。 ——郭庆珠《新中国法治建设历程》 (1)依据材料一,概括指出近代中国法治变革的特点,并结合民国初年的相 关史实加以说明。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新中国成立前后、改革开放新时 期在法治建设方面取得的主要成就。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法治”的认识。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并结合近代以来我国法治发展的过程及特征来分 析。第(2)问,结合所学可知,新中国成立前后,我国法制建设发展的表现主要 体现为 1949 年《共同纲领》起临时宪法作用;1954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新时期,依法治国,形成以宪法为核心的 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第(3)问,结合法制的作用和古今中外法治发展的特点和影 响来分析。 答案:(1)特点:与西方接轨,借鉴和移植西方成果。说明:南京临时政府 颁布《临时约法》;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实行责任内阁制。 (2)成就:新中国成立前后:1949 年《共同纲领》起临时宪法作用;1954 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新时期:依法治 国,形成以宪法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3)认识:法治是人类历史发展的趋势;法治建设要结合现实和国情;吸取 古今中外的长处;追求法治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