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70.50 KB
  • 2021-08-26 发布

2021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5讲新民主主义革命学案含解析人民版

  • 16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第5讲 新民主主义革命 ‎1.五四运动是一次广大人民群众直接参与的、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体现出强烈的爱国精神和牺牲精神。在运动中,青年学生是先锋,工人阶级是主力军。五四运动促进了中国人民的新觉醒,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起点。‎ ‎2.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促使无产阶级先锋队——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使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3.国共合作促成国民革命高潮的到来,北伐战争的胜利,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但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及陈独秀坚持右倾错误,导致国民革命失败。‎ ‎4.中国共产党吸取国民革命失败的教训,开始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开创了“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道路,从理论和实践上解决了中国革命的道路问题。‎ ‎5.红军长征战略转移,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同时,中国革命中心由南方长江流域转移到北方。长征途中的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 16 -‎ ‎6.解放战争推翻了国民党在大陆的反动统治,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势力,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取得胜利。‎ 从五四运动到国民革命是中国近代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阶段,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北伐战争成为这一时期革命潮流的顶点。从近五年全国卷考查情况来看,题型以选择题为主;内容主要涉及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北洋军阀统治的时代特征。从新高考对家国情怀素养的要求来看,五四运动蕴含的爱国精神、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国民革命的历史地位需重点关注。国共十年对峙是中国共产党在探索革命道路时,由国内战争转向全民族抗战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由幼稚逐步走向成熟。解放战争的胜利,推翻了国民党的统治,新中国宣告成立。在历年高考中,本考点考查频率较高:题型以选择题为主;内容涉及中共对革命道路的探索、解放战争(如解放战争时期我国的外交政策)。从新高考对学科素养的要求来看,中国共产党的革命探索历程和实践精神需重点关注。‎ 一、五四运动 ‎1.背景:1919年巴黎和会拒绝了中国收回国家主权的正当要求。‎ ‎2.经过 ‎(1)初期:运动的中心在北京,主力是学生。‎ ‎(2)后期:从6月初开始,运动中心转移到上海,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3.口号:“外争国权,内惩国贼”。‎ ‎4.成果 ‎(1)北洋军阀政府被迫释放被捕学生,罢免亲日卖国贼职务。‎ ‎(2)中国外交代表团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5.意义 ‎(1)性质:是广大人民群众直接参与的、毫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 ‎(2)影响: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1.条件:五四运动的实践和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使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看到了改造中国的新途径;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基础。‎ ‎2.成立:‎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秘密召开,规定党的任务是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消灭阶级差别,实现共产主义。‎ ‎3.意义: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4.制定民主革命纲领:1922年,中共二大指出党的最高纲领是实现共产主义;最低纲领,即民主革命 - 16 -‎ 纲领,是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这是中国近代以来第一个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三、国民革命 ‎1.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 ‎(1)背景 ‎①工人运动的挫折使中共认识到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必要性。‎ ‎②孙中山决定“以俄为师”,同意以“党内合作”的方式同中国共产党合作。‎ ‎(2)标志:1924年初,中国国民党一大在广州召开,标志着国共合作的实现和革命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 ‎(3)影响:国民革命运动由此兴起。‎ ‎2.北伐战争 ‎(1)开始:1926年7月,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 ‎(2)成果:北伐军连克武昌、九江、南昌,收回汉口、九江英租界;1927年初直捣南京、上海。‎ ‎3.国民革命的失败 ‎(1)标志:1927年,蒋介石和汪精卫分别制造了四一二政变和七一五政变。‎ ‎(2)原因 ‎①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 ‎②中国共产党犯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放弃对革命和武装的领导权。‎ ‎4.历史意义 ‎(1)性质:是中国近代史上前所未有的人民大革命。‎ ‎(2)作用:动摇了北洋军阀的统治,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 四、“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开辟 ‎1.背景 ‎(1)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2)八七会议:确定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决定秋收时发动武装起义。‎ ‎2.开辟: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辟了“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 ‎3.内容 ‎(1)土地革命: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制度。‎ ‎(2)政权建设: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召开,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 ‎(3)武装斗争:开展游击战争,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前四次“围剿”。‎ ‎4.红军长征 ‎(1)原因: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 ‎(2)开始:1934年10月,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 ‎(3)遵义会议 ‎①内容:结束了王明“左”倾教条主义在中央的统治,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在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 16 -‎ ‎②意义: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 ‎(4)结束: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会师,长征胜利结束。‎ 五、解放战争 ‎1.背景:抗战胜利后,蒋介石坚持内战和独裁的方针,在美国的支持下,阴谋发动内战。‎ ‎2.爆发:1946年夏,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解放区。‎ ‎3.进程 ‎(1)土地改革:1947年,解放区的土地改革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 ‎(2)战略反攻:1947年6月,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 ‎(3)战略决战:1948年9月至1949年初,连续发动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4)胜利: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解放南京。‎ ‎4.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1)依据:中国人民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 ‎(2)标志:‎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 ‎(3)历史意义 ‎①国内: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 ‎②国际: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 ‎(4)历史经验:由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走经过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道路,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必然,是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 北洋军阀时期也是新的革命力量孕育发展的时期。如政治上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捍卫民主共和所发动的一系列革命运动、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等;经济上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以及思想文化上“民主共和”“实业救国”“民主与科学”“马克思主义”等思想的传播。‎ 巴黎和会与中国山东问题 一战后在巴黎和会上,中国代表团以战胜国身份要求收回山东权益,却被操纵会议的英、法、美转让给日本,激起中国五四运动的爆发,中国代表团拒绝在《凡尔赛和约》上签字;1922年,美、英不愿看到日本在中国势力的扩大,转而支持中国与日本在华盛顿会议期间签订协定,中国收回山东的主权并赎回胶济铁路。‎ ‎1.中共一大只制定了中共的最高纲领,中共二大提出彻底地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由此可见,中共也在不断发展成熟。‎ - 16 -‎ ‎2.国民革命的指导思想是新三民主义,而不是马克思主义。新三民主义并不等于三大政策,前者是纲领与目标,后者是方法与手段。‎ ‎3.党内合作是指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不是两党合并,属于党内合作,要求共产党员要保持自己在政治上、思想上和组织上的独立性。‎ ‎4.国民革命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北伐战争胜利了;但并没有推翻北洋军阀统治的基础,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革命最终失败了。‎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 又称“土地革命战争”,是指1927年至1937年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的反对国民党反动统治的国内革命战争。‎ 改订新约运动 ‎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为了缓和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制造对外“自主”形象,同时也为扩大税源,解决内战军费,围绕实现关税自主和废除领事裁判权的问题,发起了要求帝国主义支持的“改订新约运动”。美国等西方列强先后与中国签订了类似的新约。列强用条约的形式,表面上承认中国在关税上有对等的权利,但实际上由于中国经济落后,并不能从列强那里取得对等的利益。‎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表明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政府覆灭,但不能表明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范围内胜利,也不能说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完全结束。‎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 ‎【学习感悟】‎ ‎ ‎ ‎ ‎ ‎ ‎ ‎ ‎ 热考主题一 从五四运动到国民革命 ‎[历史概念]‎ ‎1.巴黎和会与山东问题 - 16 -‎ ‎(1)巴黎和会:一战结束后的1919年,胜利的协约国集团为解决战争所造成的问题以及奠定战后的和平而召开的会议。是一战后帝国主义列强重新瓜分世界的一场分赃大会,并没有解决帝国主义之间争夺殖民地的矛盾,对战败国德国苛刻的勒索,也种下了复仇的种子。‎ ‎(2)山东问题:1919年,中国以战胜国身份参加巴黎和会,期待收回被帝国主义侵占的主权,特别是山东权益。在美、英、法三国的操纵下,山东问题并未在巴黎和会上得到解决。1922年,在华盛顿会议期间,中日两国签订了《解决山东悬案条约》。规定:恢复中国对山东的主权,日本将胶州湾德国的租借地交还中国,中国将其全部开为商埠,并尊重日本在该区域内的既得利益;日军撤出山东,胶济铁路由中国向日本赎回。‎ ‎2.“左”倾与右倾 ‎(1)“左”倾:是激进冒险主义、机会主义,主要表现为急躁冒进、急于求成。如王明的“左”倾错误,“文化大革命”中的“左”倾错误等。‎ ‎(2)右倾:是保守主义、投降主义,主要表现为保守、妥协、退让。如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 ‎(3)“左”倾和右倾都是主观主义。因此,既要反“左”,也要反右。‎ ‎[史料实证]‎ 一、五四运动或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史料一] 沪埠自青岛问题发生后,学生二万余人全体罢课,以抵制日货、取消密约为名义,开会演说,发布传单,纷扰业已多日……‎ ‎——上海交通银行‎1919年6月5日、10日电函 读史 史料一反映出巴黎和会将德国在山东的特权转交给日本,导致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成为学生运动爆发的直接原因。‎ ‎[史料二] 五四运动时期的漫画 读史 史料二的漫画中“劳动”“学”“商”紧紧地团结在一起,说明五四运动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矛头指向曹、陆、章三个卖国贼,体现了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 ‎[史料三] 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五四运动中形成了“一批倾向俄国、倾向社会主义的先进分子”,他们“渐知工人阶级势力比学生力量大了”,开始“实行和工人阶级接触而做工人运动了”。‎ ‎——《中共党史资料选编》‎ 读史 史料三信息“倾向俄国、倾向社会主义”则反映出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并开始同工人运动相结合。这种先进理论与工人运动实践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理论和阶级基础。‎ - 16 -‎ ‎1.依据史料一、二和所学知识,归纳五四运动的基本特点,并指出这场运动体现了一种怎样的革命精神。‎ 提示:特点:革命性:反帝反封建;群众性:多阶层参加,联合斗争;爱国性:维护主权、反对侵略;成功性:斗争目标基本实现。‎ 精神:爱国主义。‎ ‎2.近代中国工人群体产生于19世纪中期。根据史料一、三并结合所学分析,五四运动时期中国工人阶级为何能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提示: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工人力量壮大;中国工人阶级具有革命性,在民族危机、学生运动、十月革命影响下,政治上觉醒。‎ 二、国民革命运动的特点 ‎[史料一] 工农学兵,工农学兵,大联合!大联合!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帝国主义,齐奋斗!齐奋斗!‎ ‎——国民革命歌歌词 读史 史料一信息“工农学兵”说明国民革命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打倒帝国主义”说明北伐的对象是帝国主义及其支持的封建军阀势力。‎ ‎[史料二] 中国大地从南到北、从珠江三角洲到长江三角洲,处处燃烧着革命的火焰,使“孙中山先生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还未能完成的革命事业,在仅仅两三年之内,获得了巨大的成就”。‎ 读史 史料二信息“革命的火焰”是指1924~1927年的国民革命运动,国共两党进一步合作促进了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 ‎[史料三] 总而言之,国共合作主导下的国民革命……是在对政治共同体作出新的解说(新三民主义)的前提下,由一个新的政治上层来取得政权,建立起更强有力的政治体制。它反映的历史主流,是在中国建立起对外自主独立的、对内具备有效权力和权威体系的统一的现代民族国家。‎ ‎——《中国现代化史纲》‎ 读史 史料三表明第一次国共合作有统一纲领、统一政权,是党内合作;体现了追求独立、自主、统一的合作斗争目标。‎ ‎1.依据史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与以往的探索救国道路的革命相比,国民革命的最大特点是什么?‎ - 16 -‎ 提示:国民革命前的革命参与者多为某一阶层,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而国民革命将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都包括进来,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2.依据史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国民革命运动的伟大历史功绩是什么?‎ 提示:国民革命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统治,沉重打击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 ‎[系统认知]‎ ‎1.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的开端 ‎(1)新的领导阶级——工人阶级。五四运动中,中国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开始发挥领导作用。‎ ‎(2)新的思想潮流——马克思主义。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流,并逐渐和工人运动结合在一起,成为先进中国人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 ‎(3)新的精神面貌——彻底地反帝反封建。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 ‎(4)新的觉醒——民族意识觉醒。五四运动中,各阶层广泛参加,相互支援,形成反帝反封建的强大力量。‎ ‎(5)新民主主义革命虽然是由无产阶级领导的,但就其本质而言,仍然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这是因为当时的中国仍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革命的任务仍是反帝反封建。‎ ‎2.国民革命运动的特点 ‎(1)革命任务:“打倒列强,除军阀”说明当时中国的革命任务是反帝反封建。‎ ‎(2)群众基础:以两党合作为核心,形成了四个阶级的统一战线。‎ ‎(3)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和新三民主义两大革命指导思想并存,其中新三民主义占主导地位。‎ ‎(4)革命军队:组建国民革命军,并进行北伐战争,基本消灭了封建军阀,打击了列强的侵华势力。‎ ‎3.正确认识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1)分期: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从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开始,到1928年底张学良东北易帜结束,持续16年,又可分为袁世凯统治时期(1912~1916年)和军阀割据混战时期(1916~1928年)两个阶段。‎ ‎(2)认识:传统观点认为北洋军阀是我国近代历史上出现的反动卖国的军阀集团,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最黑暗最反动的时期,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的时期,然而这一时期又是新的革命力量孕育发展的时期。‎ ‎①政治上: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捍卫民主革命胜利果实,发动了一系列革命运动,但未能给灾难深重的中国找到一条正确的出路。五四运动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中国共产党成立,国共两党实现第一次合作,掀起了国民革命运动,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由于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国民革命以失败而告终。‎ ‎②经济上:民族工业出现“短暂春天”,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奠定了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 - 16 -‎ ‎③思想文化上: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实业救国”以及民主与科学思潮兴起,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后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推动了中国民主革命的发展。‎ ‎[素养落实]‎ 把握唯物史观,力求“辩证看待”‎ ‎1.时任北洋陆军第三师师长吴佩孚联合西南将领通电全国,电文曰:“某等眷怀祖国,义愤填胸,痛禹甸之沉沦,悯华胄之奴隶。圣贤桑梓,染成异族腥膻……与其强制签字,贻羞万国,毋宁悉索敝赋,背城借一。军人卫国,责无旁贷,共作后盾,愿效前驱。”材料反映的是( B )‎ A.北洋军阀通电赞成共和以投机革命 B.五四运动的爱国要求得到军人响应 C.北伐的胜利进军造成军阀内部分裂 D.日本全面侵华激起爱国将领奋起请战 解析:材料中没有提及共和与北伐,故A、C两项错误;材料中“与其强制签字,贻羞万国,毋宁悉索敝赋,背城借一。军人卫国……愿效前驱”说明吴佩孚反对在巴黎和会上签字,愿为国征战,B项正确;日本全面侵华时,北洋军阀已经不复存在,D项错误。‎ ‎2.“这是五四学生运动很值得反思的地方,一些学生打着‘爱国’的旗帜公然做一些违法犯罪的事情。就这样以群众狂欢的方式,学生开始打砸抢,并且火烧了赵家楼。打砸抢的对象则指向汽车与房屋等私有财产……”材料中的“反思”反映的是( B )‎ A.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B.遵守法制的现代文化精神 C.在法制框架之外从事国民运动 D.五四运动是一次正义行动 解析:材料反思的是爱国方式,排除A项;根据材料可知,“值得反思”的是“一些学生打着‘爱国’的旗帜公然做一些违法犯罪的事情”,说明应当以合法的方式爱国,在遵守法律制度的前提下捍卫国家权益,故排除C项,B项符合题意;材料是对五四运动的反思,D项与材料不符,排除。‎ ‎ 辩证看待五四运动 以上两题从正、反两个视角考查对五四运动的认识和反思。我们一方面充分肯定五四运动在近代革命中的地位和爱国精神,另一方面也要理性地认识五四运动存在的问题。‎ 梁漱溟说:“我们纵然是爱国急公的行为,也不能侵犯他,加暴行于他。纵是国民公众的举动,也不能横行,不管不顾。”他指出了五四运动中青年学生无视法律的非理性行为。‎ 对于五四运动中的暴力现象,胡适和蒋梦麟提倡以人为本、民主科学、学术独立、思想自由、人人平等、宽容和谐、以身作则、尽职尽责、遵守法制的现代文化精神。‎ 五四运动中的暴力现象,要从更高层次来反思,青年学生的放火和打人,无论如何都不符合“用正当的方法来传播自己的主张”的现代民主意识和现代法律常识,反而是以多数压倒少数的“暴民专制”的一种表现。‎ - 16 -‎ 热考主题二 国共十年对峙 ‎[历史概念]‎ ‎1.土地革命 又称“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是指1927至1937年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的国内革命战争,是反对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战争。‎ ‎2.工农武装割据 它是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以土地革命为中心内容,以农村革命根据地为战略阵地的三者密切结合。武装斗争是进行土地革命,巩固和发展革命根据地的最有力的工具;农民是民主革命的主力军,满足了农民的土地要求,才能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农民群众参加武装斗争,巩固和扩大革命根据地;农村革命根据地是开展土地革命,进行武装斗争的基础和依托。‎ ‎[史料实证]‎ ‎[史料一] 1927年8月以后,中国共产党人同时选择了两条道路:一条是仿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进行城市武装暴动,如南昌起义、广州起义等;另一条是仿中国的历史传统,在边远的农村进行武装暴动。‎ 读史 史料一信息“城市武装暴动”与“农村武装暴动”反映了国民革命失败后党内存在着以乡村为中心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和以城市为中心的反对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分歧,揭示出当时还没有形成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 ‎[史料二] 1938年,毛泽东写道:“中国的特点……在这里,共产党的任务,基本上不是经过长期合法斗争以进行起义和战争,也不是先占城市后取乡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 ‎——毛泽东《战争和战略问题》‎ 读史 史料二信息“走相反的道路”即以城市暴动为中心的道路(城市中心论)在中国行不通,必须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史料三] 朱德毛泽东式、方志敏式之有根据地的,有计划地建设政权的,深入土地革命的,扩大人民武装的路线……毫无疑义地是正确的。‎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读史 史料三表明进行武装斗争和开展土地革命建立革命政权是“工农武装割据”的重要内容,说明毛泽东等人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道路。‎ - 16 -‎ ‎1.《红旗》(1930年5月):“以为不要城市工人而用农村包围城市可以取得胜利,这无论在理论上与事实上都是不通的。假使……没有城市工人激烈斗争,则一切包围城市的计划完全是空谈。”依据史料一、二,分析指出在对中国革命采取什么斗争形式和走什么道路问题上的分歧的实质。‎ 提示:分歧的实质是从中国实际出发,还是照抄照搬俄国十月革命的经验。‎ ‎2.依据史料二、三,分析指出1927~1938年之间中国革命道路经历了怎样的选择?‎ 提示:从走俄国的路(城市中心论)到走自己的路(工农武装割据道路)。‎ ‎[系统认知]‎ ‎1.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四个转移 ‎(1)工作重心由城市转移到农村: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形成“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2)最高决策由错误到正确:右倾错误→八七会议的正确决策;“左”倾错误→遵义会议的正确决策。‎ ‎(3)革命中心由南方转移到北方:瑞金→陕北。‎ ‎(4)中国时局由内战转移到“外战”:1927~1936年内战→1937年国共合作抗战。‎ ‎2.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探索的特点 从最高纲领到最低纲领 国共第一次合作,开展国民革命,打倒帝国主义,推翻军阀统治,统一中国 从以城市为中心到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工农武装割据,开辟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从反蒋抗日到联蒋抗日 国共第二次合作,开展全面抗日战争,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 从农村再到城市 人民解放战争,从战略防御、战略反攻,到三大战役战略决战,渡江战役推翻国民党的统治,工作重心从农村转到城市 根据社会主要矛盾变化,适时调整土地政策 抗日战争时期,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联合地主阶级一致抗日 ‎[素养落实]‎ 追溯家国情怀,把握“现实未来”‎ ‎1.以“中国革命”为主题的红色资源,是发展红色旅游的宝贵财富。其中以三大摇篮(即:①人民军队的摇篮;②中国革命的摇篮;③共和国的摇篮)为代表的革命“圣地”,更是中国红色文化中的璀璨瑰宝。那么,下面对于这三大摇篮,表述错误的是( C )‎ A.①这支人民军队的诞生,揭开了中共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创建革命军队的序幕 B.②在此产生了“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 C.③这里成为全国抗日根据地的指挥中枢 - 16 -‎ D.①南昌、②井冈山、③瑞金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延安为全国抗日根据地的指挥中枢,而共和国的摇篮为江西瑞金,故C项表述错误,符合题意。人民军队的摇篮为南昌,南昌起义是人民军队创建的开始,揭开了中共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创建革命军队的序幕;中国革命的摇篮是井冈山,在井冈山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创建过程中产生了“工农武装割据”理论;共和国的摇篮为瑞金。故A、B、D三项表述正确。‎ ‎2.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在农村革命根据地进行土地革命的过程中,有人提出“贫农分好田,富农分坏田,地主不分田”的主张。这种主张( D )‎ A.违背团结大多数的革命原则 B.受太平天国土地纲领的影响 C.反映农民反封建的迫切愿望 D.带有“左”倾冒险主义思想特征 解析:“贫农分好田,富农分坏田,地主不分田”的主张,把富农、地主一概作为打击的对象,没有认识到这种做法会把富农推到革命的对立面去,势必会壮大革命的敌人,削弱革命的联合力量,这显然是一种急于求成的“左”倾冒险思想,故D项正确;A项没有认识到问题的本质,排除;B项与史实不符,排除;反封建应是消灭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富农也是农民,且被列为打击对象,故C项错误。‎ ‎ ‎ 以上两题以时空切入,实际考查了中国共产党党史、国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这也是近几年全国卷高考的一大特点。强化对这一内容的认知不仅有助于学生树立科学的历史观,更有助于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弘扬民族精神。因此,在复习备考中,要加大对党史、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的复习力度,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多整理——知识成体系、突破重难点、认识要提高。‎ 多练习——覆盖面要广、高频考点反复练、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多反思——党史、国史、社会主义运动发展史上哪些做法是成功的,哪些做法是失败的,从中可以得出哪些经验教训,等等。‎ 热考主题三 解放战争 ‎[历史概念]‎ ‎“革命根据地”“敌后抗日根据地”“解放区”‎ ‎(1)“革命根据地”,特指1927年至1937年中国共产党控制下的地区。由于大部分革命根据地都建立了苏维埃政权,所以又被称作“苏区”(苏维埃区域的简称)。‎ ‎(2)“敌后抗日根据地”,主要指1937年至1945年即全面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控制下的地区。“敌后”主要指这些根据地绝大部分位于敌人(日军)的后方;“抗日”则指明了这一时期根据地存在的目的和主要的作战任务。‎ - 16 -‎ ‎(3)“解放区”,是指人民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控制下的区域,以区别于国民党统治的区域(“国统区”)。‎ ‎[史料实证]‎ ‎[史料一] 《蒋介石日记》记录了这样一则日记:“于寇患及匪祸二者,对前一项,加强防御;对后一项,应准备速剿也。”‎ 读史 史料一中“寇患”指日本对中国的侵略,“匪祸”指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力量,说明当时国共没有实现合作,处于对峙状态。‎ ‎[史料二] 今当我亡国灭种大祸迫在眉睫之时,共产党和苏维埃政府再一次向全体同胞呼吁:无论各党派间在过去和现在有任何政见和利害的不同,无论各界同胞间有任何意见上或利益上的差异,无论各军队间过去和现在有任何敌对行动,大家都应当有“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的真诚觉悟,首先大家都应停止内战,以便集中一切国力去为抗日救国的神圣事业而奋斗。‎ ‎——引自《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1935年8月)‎ 读史 史料二中“亡国灭种大祸”“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说明面对中华民族危机加深,中国共产党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 ‎[史料三] 漫画——《重庆谈判》‎ 读史 史料三漫画中谈判桌下的手枪影射了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的本质。‎ ‎1.据史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国共两党关系的因素有哪些?‎ 提示:两党阶级利益不同,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决定了两党关系的变化。‎ ‎2.据史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第二次国共合作是如何破裂的?‎ 提示:抗战胜利使国共合作失去联系纽带;蒋介石坚持专制、独裁;中国共产党倡导和平、民主;美国实行“扶蒋反共”。‎ ‎[系统认知]‎ 国共两党关系的演变及其决定因素 - 16 -‎ ‎(1)两党关系演变 ‎①合作→对抗→再合作 ‎②再合作→再对抗 ‎(2)解放战争爆发的原因 主要矛盾 抗战胜利后,民族矛盾下降,阶级矛盾重新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两党性质 国民党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坚持一党独裁专政;中国共产党代表全国劳动人民的利益,决心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推翻国民党的独裁统治 国际环境 二战后美国推行全球霸权政策,企图控制中国,扶蒋反共 军事力量 国共双方拥有强大的武装力量 ‎[素养落实]‎ 立足时空观念,谨防“颠倒错乱”‎ ‎1.中共某部队曾于1946年向中央发出此电文:“我们提议中央能允许我们在本月底即开始实施主力突围的计划,即经鄂中分两个纵队分别向陕南及武当山突围,然后转至陕甘宁边区。”该电文发出的背景应该是( B )‎ A.重庆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B.国民党军队进攻中原解放区 C.国民党军队进攻陕北解放区 D.解放军决定进行战略反攻 解析:根据时间“1946年”以及电文内容可以看出,该电文发出的背景应该是国民党发动内战。重庆政治协商会议召开时,国民党只是为发动内战做准备,故A项错误;国民党军队进攻中原解放区,标志着内战爆发,故B项正确;国民党军队进攻陕北解放区是在1947年,故C项错误;解放军决定进行战略反攻是在1947年,故D项错误。‎ ‎2.国民党编写的战史对于某阶段战略失误做出如下检讨:当时的战略观念“系以扩大占领地域为目的,故平均使用兵力,同时向多方面发展……此为战略构想上的最大之失误”。这次“战略失误”后,国民党( D )‎ A.邀请毛泽东赴重庆谈判 ‎ B.撕毁政协协议挑起内战 C.对解放区发动全面进攻 ‎ D.重点进攻山东和陕北解放区 - 16 -‎ 解析:“系以扩大占领地域为目的,故平均使用兵力,同时向多方面发展”符合1946年国民党发动的全面进攻,这次“战略失误”后,国民党发动了对山东和陕北解放区的重点进攻,故D项符合题意。‎ ‎ 把握解放战争时期的几个时间节点 ‎1945年10月 国共重庆谈判,签订《双十协定》‎ ‎1946年6月 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中原解放区,全面内战爆发 ‎1947年春 国民党重点进攻陕北和山东解放区 ‎1947年6月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揭开战略反攻序幕 ‎1948年秋 中共连续发动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1949年4月 渡江战役,解放南京,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基本胜利 热考主题四 考点综合拓展  ‎ 综合拓展(一) 中国共产党在国民革命时期的领导作用 ‎(1)政治:中共二大制定了反帝反封建的纲领,孙中山接受了中国共产党的这一政治主张,提出了新三民主义,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2)组织:积极帮助和促成建立革命统一战线,把国民党改组为各革命阶级的联盟,并通过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宣传党的纲领,开展工农运动,推动了全国革命形势的发展。‎ ‎(3)群众运动:国民革命的特点之一就是群众运动,中国共产党积极领导和发动工农运动,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统治基础,支持和配合了北伐战争。‎ ‎(4)军事:在中国共产党的推动下,建立了革命武装,创办了黄埔军校,在国民革命军中建立了政治制度。在北伐战争中,共产党员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 综合拓展(二) 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历程 ‎(1)革命纲领:1921年中共一大纲领脱离中国国情,1922年中共二大依据中国国情(社会性质、革命对象、革命敌人),制定最低纲领即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主义、反对军阀。‎ ‎(2)革命力量:从工人运动高潮的失败中,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必须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团结广大农民、民族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等,1924年与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迎来国民革命的高潮。‎ ‎(3)革命领导:1927年国民革命失败,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必须掌握革命和武装的领导权,独立领导革命。三大起义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军队和革命的开始。‎ ‎(4)革命道路:1927年三大起义失败,中国共产党认识到照搬俄国革命“城市中心论”的局限,毛泽东把马列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创立了中国特色的工农武装割据革命道路。‎ ‎(5)纠正错误:1935年遵义会议纠正“左”倾错误,确立毛泽东的正确领导,独立自主地解决了内部矛盾,胜利完成长征。‎ - 16 -‎ ‎(6)主要矛盾: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协调国内阶级矛盾,抓主要矛盾一致对外,初步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治上不断走向成熟。‎ - 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