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85 MB
  • 2021-08-26 发布

浙江省2020届高三1月选考科目考试历史方向性试题 Word版含解析

  • 20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 1 - 2020 年 1 月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考试选考科目考试 历史方向性试题 选择题部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24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48 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 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西周的诗篇中有不少描写 “千耦其耘”劳动场景的记载,到春秋战国时期,则出现“五口 之家,治百亩之田”的现象。这种变化反映了 A. 田赋转以劳役形式为主 B. 国家政权对小农剥削压迫加剧 C. 农业生产趋向精耕细作 D. 铁犁牛耕直接导致井田制瓦解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西周时期,由于生产力水平低,因此农业生产中出现“千耦其 耘”的集体劳动场景;春秋战国时期,由于铁犁牛耕技术的使用,则出现了“五口之家,治 百亩之田”的现象。由此可知,这种变化反映了农业生产趋向精耕细作,故 C 正确;材料和 田赋无关,故 A 错误;材料信息不能体现国家政权对小农的剥削,故 B 错误;铁犁牛耕是井 田制瓦解的根本原因,故 D 错误。 2.春秋时期某思想家强调“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 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下列言论同样出自该思想家的是 A.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B.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C.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D. 人主莫不欲其臣之忠,而忠未必信 【答案】A 【解析】 【详解】由材料信息“春秋时期”“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可知,该思想家是春秋 时期道家思想开创者——老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属于老子 的思想,故 A 正确;“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是荀子的思想,故 B 错误;“天地 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人主莫不欲其臣之忠,而忠未必信”是庄子的思想,故 CD 错 误。 3.汉代察举制度,从文帝开始,他下诏要求各郡国“举贤良方正”,并且定下了“对策”(考 试)和等第。武帝时,察举制达到完备,各种科目不断充实,其中以“孝廉”一科最为重要。 唐代科举士人“怀牒自列”、 自由竞选,以儒学经典为考试内容,考试及格即为进士及第, - 2 - 从而获得做官资格。由此可得出 A. 察举制评定人才列为九等 B. 儒学教育逐渐官方化制度化 C. 科举制开创利用考试选官 D. 古代选官制度的沿袭和创新 【答案】D 【解析】 【详解】汉代察举制度定下了“对策”(考试)和等第,以“孝廉”一科最为重要,唐代科 举士人自由竞选,以儒学经典为考试内容,考试及格即为进士及第。由此可得出科举制继承 和发展了汉代的察举制,故 D 正确;九品中正制评定人才列为九等,故 A 错误;汉代时,儒 学教育就已官方化,故 B 错误;察举制就有了考试,故 C 错误。 4.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简称同平章事。□□初,或以其他官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行宰相事, 入政事堂议政,身份等同于宰相。文中□□内应该填入 A. 隋朝 B. 唐朝 C. 宋朝 D. 元朝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出现于唐代初年,或以其他官加同中书门下 平章事行宰相事,入政事堂议政,身份等同于宰相,故 B 正确;ACD 不符合材料信息。 5.下图展现了清政府为捍卫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努力,其相关事件是 A. 康熙平定噶尔丹战争 B. 中俄签署《尼布楚条约》 C. 雍正进行“改土归流” D. 左宗棠驱逐阿古柏 【答案】A 【解析】 【详解】由图片信息可知,此次行动位于草原地区,而且是皇帝御驾亲征。依据所学知识可 知,康熙平定噶尔丹战争是在草原,而且是亲自领军,故 A 符合题意;中俄签署《尼布楚条 约》是在东北地区,康熙帝没有亲临,故 B 不符合题意;雍正进行“改土归流”是在西南地 - 3 - 区,皇帝也没有亲临,故 C 不符合题意;左宗棠驱逐阿古柏,皇帝更没有亲临,故 D 不符合 题意。 6.读下表,据此可知当时中国 19 世纪 60 年代初,浙江地区:“蚕事乍毕丝事起,乡农卖 丝争赴市。小贾收买交大贾……番舶来银百万计,中国商人 皆若狂。今年买经更陆续,农人纺经十之六。遂使家家置纺 车,无复有心种菽粟”。 据《南浔志》 卷 31 昔日女布(指土布)遍于县市,然自外洋以风火水牛运机成 布,舶至贱售,女工几停其半。 《顺德县志》 1853 年 ①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有了一定的发展 ②沿海地区已经出现了近代民族工业 ③已经受到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影响 ④传统手工业受到机器制成品的冲击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信息 “蚕事乍毕丝事起,乡农卖丝争赴市”体现了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有了一定 的发展,故①正确;“然自外洋以风火水牛运机成布,舶至贱售,女工几停其半”体现了传 统手工业受到机器制成品的冲击,这说明中国已经受到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影响,故③④正 确;材料信息中没有近代民族工业的信息,故②错误。所以本题答案为 C 项,ABD 错误。 7.下图漫画反映了近代某次侵华战争,关于这次侵华战争的说法正确的是 A. 是工业文明必然扩张的产物 B. 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 C. 开启了中国的“自改革”时代 D. 进入了美日共同支配中国的时期 【答案】B - 4 - 【解析】 【详解】由漫画中人物的服饰打扮可知,小个子是日本士兵,倒地的巨人是清朝士兵。由此 可知,漫画反映的战争是甲午中日战争,日本打败了中国,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故 B 正确;鸦片战争是工业文明必然扩张的产物,故 A 错误;第二次鸦片战争刺激中国开启了“自 改革”时代,故 C 错误;一战期间美日共同支配中国,故 D 错误。 8.1909 年春,美国大力士奥皮音到上海表演技艺,并宣称要同华人角力。报端通过相应渠道 获得信息并加以披露,“沪人哗然”,武门同道快函邀河北武术家霍元甲赴沪较技。二人通 过报章约期比赛,并订下生死文书。临近赛时,奥皮音却悄然遁去,霍名振上海滩。 由此可 以得出的结论是 ①该历史过程可以作为研究近代大众传媒影响的案例 ②当时的报纸成为开启民智、推进革 命的重要手段 ③“渠道”、“快函”可能是运用电报技术 ④霍元甲有可能经京张铁路 赶赴上海 A. ③④ B. ②③ C. ①② D. ①③ 【答案】D 【解析】 【详解】由材料信息“报端通过相应渠道获得信息并加以披露,‘沪人哗然’”“二人通过 报章约期比赛”可知,该历史过程可以作为研究近代大众传媒影响的案例,故①正确;材料 体现不出报纸推进革命的信息,故②错误;材料中的“渠道”、“快函”运用了电报技术, 故③正确;京张铁路连接北京和张家口,故④错误。所以本题答案为 D 项,ABC 错误。 9.20 世纪 20 年代时,梁启超谴责西方帝国主义和盲目崇拜科学是冲突的根源,并且认为中国 重精神的思想可以矫正这种不平衡现象。他督促国人:“到东方去!”材料反映了梁启超“到 东方去”的认识是基于 A. 对“一战”的理性反思 B. 新文化运动的启蒙 C. 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D. 西方侵略不断加剧 【答案】A 【解析】 【详解】由材料信息“20 世纪 20 年代时,梁启超谴责西方帝国主义和盲目崇拜科学是冲突的 根源”可知,梁启超认为帝国主义的争夺和对科学的盲目崇拜导致了一战。由此可知,这是 梁启超对“一战”的理性反思,故 A 正确;新文化运动绝对否定传统文化,故 B 不符合材料 信息;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西方侵略不断加剧和材料信息无关,故 CD 错误。 - 5 - 10.下图日本报纸所报道的历史事件最有可能是 A. 旅顺之战 B. 大东沟之战 C. 九一八事变 D. 一二八事变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日本报纸中“满洲”“日支冲突”“奉天城”“北大营”等信息可知,该历史事 件是 1931 年日本发动的九一八事变,故 C 正确;旅顺之战、大东沟之战、一二八事变都不符 合材料中的地点信息,故 ABD 错误。 11.某学校历史研究小组找到下列一组图片,你认为该小组研究的主题最有可能是 A.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B. 洋务运动的发展历程 C. 民族资本家实业救国之路 D. 民族工业的黄金年代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图片中的江南制造总局是洋务企业,发昌机器厂和大生纱厂是 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由此可知,该小组研究的主题是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故 A 正确; 洋务运动的发展历程只符合图一,故 B 错误;民族资本家实业救国之路只符合图二和图三, 故 C 错误;民族工业的黄金年代指的是一战期间,不符合材料信息,故 D 错误。 12.以下各段文字均出自毛泽东的著作,按时序排列正确的是 - 6 - A. ③②④① B. ①③④② C. ③①④② D. ①③②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①是解放战争时期的著作,②是 1936 年毛泽东的讲话,③是土 地革命时期的著作,④是出自 1939 年的《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由此可知,排序正确的 是③②④①。所以本题答案为 A 项,BCD 错误。 13.下表反映的是新中国“一五”计划期间国内生产总值的变化。该表可以佐证 年份 1953 1954 1955 1956 1957 GDP 总量(亿元) 824 859 910 1028 1068 A. 经济发展与人民财富增长同步 B. 生产关系变革彻底解放了生产力 C. 工业化战略助推经济持续增长 D. 政府采取了“GDP 第一主义”战略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表格信息可知,新中国“一五”计划期间国内生产总值的逐年提升。由此可以佐 证“一五”计划推动了中国经济持续发展,故 C 正确;表格没有人民财富增长的信息,故 A 错误;表格体现的是生产力的进步,故 B 错误;“GDP 第一主义”战略不符合史实,故 D 错误。 14.二战后,日本政府长期执行追随美国、敌视中国的政策……尼克松访华对日本产生极大的 震动,日本把美国的这种举动称为“越顶外交”。日本政府应对“越顶外交”的直接举措是 A. 与台湾断绝一切联系 B. 支持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联合国合 法席位 C. 《中日联合声明》的签署 D. 对侵华历史进行深刻的反省、道歉和 - 7 - 赔偿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日本政府应对美国 1971 年“越顶外交”的直接举措是 1972 年 签署《中日联合声明》,故 C 正确;与台湾断绝一切联系不是直接举措,故 A 错误;此时中华 人民共和国已经恢复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故 B 错误;对侵华历史进行深刻的反省、道歉和赔 偿不符合史实,故 D 错误。 15.《十二铜表法》是古罗马历史上第一部成文法。关于该法的表述,错误的是 A. 它是古罗马习惯法的汇编 B. 它限制了贵族的专横 C. 它的内容涉及到财产继承 D. 它贯穿着自然法思想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十二铜表法》颁布是在公元前 5 世纪,而自然法成为体系则是 在公元前 1 世纪。由此可知,“《十二铜表法》贯穿着自然法思想”表述错误,故 D 符合题 意;《十二铜表法》是古罗马习惯法的汇编,它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平民利益,限制了贵族的 专横,在内容上涉及到诉讼程序、家庭关系、财产继承等,故 ABC 不符合题意。 16.“从 1 500 年至 1763 年的近代初期是一个关键期,人们的视野变了,真正的地球形状首 次被绘制,人类种族、动物和植物的全球性扩散开始了。”在这个“关键期” A. 哥伦布横渡大西洋发现“新大陆” B. 注重“人”与“社会”双重觉醒 C. 人类历史向整体的世界历史跨越 D. 国际经济交流基本准则的确立 【答案】B 【解析】 【详解】由所学知识可知,“从 1500 年至 1763 年”,这个“关键期”是正是文艺复兴、宗 教改革、启蒙运动时期,这是一个注重“人”与“社会”双重觉醒的时期,故 B 正确;哥伦 布横渡大西洋发现“新大陆”是在 15 世纪末,故 A 错误;人类历史向整体的世界历史跨越指 的是新航路开辟,故 C 错误;19 世纪中期国际经济交流基本准则确立,故 D 错误。 17.下图是近代西方某著名绘画作品的一部分,该作品取材于《圣经》故事。右边是耶和华大 神,飞翔在空中,他的右手伸向亚当,他的手指即将触到亚当的手指,灌注神明的灵魂。该 绘画作品是 - 8 - A. 《天使》 B. 《春神图》 C. 《创世纪》 D. 《最后的审判》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材料信息“右边是耶和华大神,飞翔在空中,他的右手伸向亚当,他的手指即将 触到亚当的手指,灌注神明的灵魂”可知,该绘画作品是米开朗基罗绘制的《创世纪》,故 C 正确;《天使》不符合材料信息,故 A 错误;《春神图》是波提切利的作品,也不符合材料信 息,故 B 错误;米开朗基罗的《最后的审判》同样不符合材料信息,故 D 错误。 18.法国著名史学家索布尔说:“拿破仑的历史,正和法国大革命的历史一样,将是永远不能 完成,也是永远不能全部写成的。一代又一代,它将无间断地引起人们的思考,激发人们的 热情。”对此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A. 历史研究应当坚持道德评价为先的原则 B. 历史研究肩负着传承人类精神财富的重任 C. 历史研究对象的间接性造成史实表述的不确定性 D. 历史诠释需坚守客观立场,力求规避史学家的主观认识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信息“拿破仑的历史,正和法国大革命的历史一样……一代又一代,它将无间 断地引起人们的思考,激发人们的热情”说明一代又一代的历史研究者将会不断研究和思考 拿破仑的历史,即历史研究肩负着传承人类精神财富的重任,故 B 正确;材料体现不出坚持 道德评价为先的原则,故 A 错误;材料和历史研究对象的间接性无关,故 C 错误;材料主旨 不是强调历史研究的立场,故 D 错误。 19.1820 年,在美国国会讨论密苏里加入联邦问题,南北双方又发生了争吵。后来, 南北双方 签订了一项协议:密苏里作为蓄奴加入合众国,但从马萨诸塞州划出一个缅因州, 作为自由 - 9 - 加入合众国。美国设立缅因目的在于( ) A. 平衡南北双方在参议院的席位 B. 消除大小之间的矛盾与分歧 C. 确保北方在众议院的优势地位 D. 维护三权分立的共和政治体制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国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参议院由各州议会选出,每 州两名,美国设立缅因州是为了平衡“密苏里是作为蓄奴州加入合众国”这一状况,即平衡 南北双方在参议院的席位,故选 A。矛盾与分歧只能缓解,不能完全消除,排除 B;众议院议 员是按人口比例选出的,从马萨诸塞州划出的缅因州并不是一个人口大州,不能确保北方在 众议院的优势地位,排除 C;材料提及的是南北两方矛盾,并未提及中央权力运作方式,无法 体现对三权分立的共和政治体制的维护,排除 D。 20.18 世纪六七十年代,一批德国青年作家发起了“狂飙突进运动”,他们往往取材于本民族 历史,在作品中提倡自然、重视感情和个人主义。据此可知,该运动 A. 对理性主义思潮有所反思 B. 是现代民族主义的一种表现 C. 旨在批判金钱至上的罪恶 D. 属于工业革命时代的浪漫情怀 【答案】A 【解析】 【详解】由材料信息“18 世纪六七十年代”“他们往往取材于本民族历史,在作品中提倡自 然、重视感情和个人主义”可知,该运动是对理性主义的反思,体现了浪漫主义的色彩,故 A 正确;材料体现不出现代民族主义的信息,故 B 错误;现实主义旨在批判金钱至上的罪恶, 故 C 错误;此时还未到工业革命时代,故 D 错误。 21.1917 年国际妇女节当日,彼得格勒 50 家工厂约 13 万男女工人举行罢工和游行,后来参加 罢工示威群众增至 20 万。在工人的感召下,数万名士兵公开站到革命者一边,他们同工人一 起,占领沙皇的巢穴冬宫和政府各部,尼古拉二世见大势已去,被迫引退,首都起义获得完 全胜利。上述事件 A. 促使俄国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 B. 形成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C. 实现了向无产阶级革命的过渡 D. 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答案】B - 10 - 【解析】 【详解】由材料“他们同工人一起,占领沙皇的巢穴冬宫和政府各部,尼古拉二世见大势已 去,被迫引退”可以得出所述为二月革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月革命后形成了两个政权 并存局面,故 B 正确;俄国退出一战是在十月革命之后,故 A 不正确;向无产阶级革命的过 渡是在《四月提纲》之后,故 C 不正确;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是在十月革命之后,故 D 不正确。 22.二战后,英国工党政府实施自称“民主社会主义”的社会改革,推进强制保险,受保者在 失业、退休、怀孕、工伤和患病时均可申请补助,使工人获得最基本的生活保障。这些做法 A. 确立了社会市场经济模式 B. 移植了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 C. 兑现了“伟大社会”的承诺 D. 有利于其扩大国内消费市场 【答案】D 【解析】 【详解】“推进强制保险,受保者在失业、退休、怀孕、工伤和患病时均可申请补助,使工 人获得最基本的生活保障”,这些做法践行的是福利国家政策,保证了民众的基本生活,从 而有利于扩大国内消费市场,故 D 正确;德国确立的是社会市场经济模式,故 A 错误;这不 是对苏联计划经济体制的移植,故 B 错误;美国总统约翰逊提出了“伟大社会”的承诺,故 C 错误。 23.下图是某一历史时期中欧各国疆域图,据此地图信息判断,该历史时期是 A. 拿破仑帝国时期 B.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 C.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 D.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图中的国家“波兰”、“germany(德国)”等疆界可知,这是一战后的中欧,故 - 11 - C 正确;拿破仑帝国时期中欧主要是华沙大公国、普鲁士王国和奥地利帝国,故 A 不符合题意;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中欧主要是德意志帝国和奥匈帝国,没有波兰,故 B 错误;第二次世界 大战后的德国没有东普鲁士,故 D 错误。 24.“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不能使我完全屈服。”这位富有抗争精神的音乐家被认为是连 接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音乐的桥梁。下列各项属于该音乐家作品的是 A. 《第六(田园)交响曲》 B. 《胡桃夹子》 C. 《第六(悲怆)交响曲》 D. 《春之信念》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信息“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不能使我完全屈服”、“连接古典主义和浪漫 主义音乐的桥梁”说明该音乐家是德国的贝多芬。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第六(田园)交响曲》 是其作品,故 A 正确;《胡桃夹子》、《第六(悲怆)交响曲》是俄国音乐家柴可夫斯基的作品, 故 BC 错误;《春之信念》是奥地利音乐家舒伯特的作品,故 D 错误。 非选择题部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4 小题,25 题 14 分,26 题 14 分,27 题 14 分,28 题 10 分,共 52 分) 2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自 1551 年到 1722 年的江南市镇,苏州府有 128 个,松江府有 113 个,著名如 吴江的盛泽、南汇的周浦、湖州府的菱湖、嘉兴府的濮院、乌程的乌镇和南浔……由宋元时 代的村市、草市、墟、会等发展过来,往往在多个村庄的中心地带。明江南地区“商贾占籍 者亿万计,生凿日繁,贸迁易众,卒有世镇”,正德年间松江府青浦县的朱家角“商贾凑聚, 贸易花布,为今巨镇”。在江南地区,史载“鬻诸双林镇,为织包头纱之用”,嘉定“新泾 镇为棉花管履所集”,嘉善千窑镇“民多业陶,甓埴繁兴,贸迁日夥”。在 17 世纪,仅荷兰 - 12 - 东印度公司就运出景德镇等中国瓷器 1600 万件。制瓷业的发展不仅带来巨额的利润,也带来 了更多的自由雇工。……嘉兴府还出现了“质库”。(注:“质库”, 主要经营典当、贷款 业务,兼及存款、钱票发行等其他事项。) ——据(美)罗兹·墨菲《亚洲史》、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樊树志《晚明大变局》 等编写 (1)阅读材料一,试从耕作工具、方式、动力三方面描述中国古代农业的演变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古代中国国内“市”的发展线索。概括明代中国经济 的新特点 。 【答案】(1)特点:①生产工具的改进:由石质工具向铁制工具转变;②耕作技术的提高: 从刀耕火种到精耕细作(或铁犁牛耕);③农业动力的转变:从人力到畜力再到利用自然力(或 水力)。 (2)线索:由汉唐的城市--宋元的草市--明清的镇市 新特点:江南市镇得到较大发展;商品经济活跃;出现专业化市镇;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 生联系;自由雇工增多;金融典当行业发展。 【解析】 【详解】(1)“特点”,依据材料一图片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生产工具的改进,由石 质工具向铁制工具转变;耕作技术的提高,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农业动力的转变,从人 力到畜力再到利用自然力 。 (2)“发展线索”,根据材料二信息“自 1551 年到 1722 年的江南市镇,苏州府有 128 个, 松江府有 113 个……由宋元时代的村市、草市、墟、会等发展过来”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汉唐 的城市到宋元的草市再到明清的镇市的角度说明。 “新特点”,依据材料二信息“自 1551 年到 1722 年的江南市镇,苏州府有 128 个,松江府 有 113 个”、“商贾占籍者亿万计,生凿日繁,贸迁易众,卒有世镇”、“鬻诸双林镇,为 织包头纱之用……新泾镇为棉花管履所集”、“在 17 世纪,仅荷兰东印度公司就运出景德镇 等中国瓷器 1600 万件”、“制瓷业的发展不仅带来巨额的利润,也带来了更多的自由雇工”、 “嘉兴府还出现了‘质库’”分别概括得出:江南市镇得到较大发展、商品经济活跃、出现 专业化市镇、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生联系、自由雇工增多、金融典当行业发展。 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工业革命时期的英国固然是开天辟地的,政治上和经济上都得到空前的变革和 - 13 - 发展……资产阶级无情地打破一切道德和自然的界限,延长劳动时间,降低工资,大量使用 雇工和女工。工人劳动条件和居住条件非常恶劣,还经常受到失业的威胁,工人居住区的贫 困、疾病和道德沦丧令人触目惊心……根据内务部每年公布的犯罪统计,仅在英格兰和威尔 士,所发生的刑事犯罪数字为:1805 年 4,605 起,1842 年 31,309 起……工人意识到不公平 的分配使他们受苦,因而滋生出对社会的反叛情绪,并会合成一场声势浩大的群众运动。 ——恩格斯《英国工人阶级状况》等 材料二 伴随着英国确立和巩固其世界工场地位的是印度和中国的不断衰落和被侵略。 孙中山痛感中国要解决农民的痛苦,归结是要“耕者有其田”。他说:“统一之后,要解决 民生问题,一定要发达资本,振兴实业。……要用一种思患预防的办法,来阻止私人的大资 本,防备将来社会贫富不均的大毛病。”而甘地则是抵制英国进口的纺织品,他认为洋布是 经济侵略手段之一,使得印度原有的纺织工业一落千丈。更深入一层的观察,他才根本反对 大规模的机器生产,因为那是资本家压迫劳工。……当然他更是一位爱国者,藉着纺纱织布 鼓舞着亿万的印度人民,走向团结为国的一致目标之下,不为谋利,同时却是帮助他人,至 少是充分做到自服其布。 ——根据《孙中山全集》及吴俊才《印度史》等编写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指出工业革命时期英国在“政治上和经济上都得到空 前的变革和发展”的表现。用一句话概括材料一中所反映的当时英国的社会问题,并结合所 学知识指出英国当局为此在立法领域所采取的努力。 (2)根据材料二,指出孙中山和甘地经济主张的相同点,并说明他们对待西方工业文明的不 同态度。 【答案】(1)政治:1832 年议会改革,确立了工业资产阶级在国家政治经济生活中的主导地 位;经济:机器大生产(或实现工业化),进入蒸汽时代,英国成为“世界工厂”。(每点的 得分小点分为“变革”和“发展”) 问题:工人阶级生存条件的恶劣导致其与资产阶级矛盾激化、工人运动高涨。 立法领域的努力:①进行规范竞争立法,颁布《工厂法》、《公共卫生法》等,促进工业企业 改善工人工作条件;②进行社会保障立法,颁布《济贫法修正案》,推动社会福利制度建设。 (2)相同:以民族独立国家统一为前提实现经济独立,民生改善;异:孙中山在学习西方振 兴实业的基础上主张耕者有其田、节制资本;甘地抵制英国经济侵略实现自给自足的基础上 否定机器大生产。 【解析】 - 14 - 【详解】(1)“表现”,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上的 1832 年议会改革、经济上的工业革命等角 度说明。“社会问题”,依据材料二信息“工人劳动条件和居住条件非常恶劣,还经常受到 失业的威胁,工人居住区的贫困、疾病和道德沦丧令人触目惊心……工人意识到不公平的分 配使他们受苦,因而滋生出对社会的反叛情绪,并会合成一场声势浩大的群众运动”概括得 出:工人阶级生存条件的恶劣导致其与资产阶级矛盾激化、工人运动高涨。“努力”,依据 所学知识从进行规范竞争立法、进行社会保障立法等角度分析即可。 (2)“相同点”,根据材料二信息“统一之后,要解决民生问题,一定要发达资本,振兴实 业”“当然他更是一位爱国者,藉着纺纱织布鼓舞着亿万的印度人民,走向团结为国的一致 目标”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都以民族独立国家统一为前提实现经济独立和民生改善。 “不同态度”,依据材料二信息“孙中山痛感中国要解决农民的痛苦,归结是要‘耕者有其 田’……‘要用一种思患预防的办法,来阻止私人的大资本,防备将来社会贫富不均的大毛 病’”“而甘地则是抵制英国进口的纺织品……根本反对大规模的机器生产……至少是充分 做到自服其布”得出:孙中山在学习西方振兴实业的基础上主张耕者有其田、节制资本;甘 地抵制英国经济侵略实现自给自足的基础上否定机器大生产。 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雅典卫城是自然景观、建筑结构、公共用途的理想结合。卫城背后的山,既不 会高到喧宾夺主,也不会低到可有可无。山顶上卫城的建筑,用料少之又少,但也起到了很 好地衬托卫城艺术魅力的效果。山与诸神庙的结合,让卫城变成了最理想的公共场所,战时, 起着堡垒作用,和平时期,是人民朝拜的圣地。对外部来说,这也是希腊人自豪和力量、以 及天才艺术创造力的有形物证。……帕特农神庙上的浮雕刻画了泛雅典娜节的游行队伍和马 拉松战役中牺牲的 194 名战士,但整幅浮雕没有突出任何个人,强调的是整体…… 古罗马的历史学家普鲁塔克(Pluttarch,约 46~120 年)写到卫城建设时说:“大厦 巍然耸立,宏伟卓越,轮廓秀丽,无与伦比,因为匠师各尽其技,各逞其能,彼此竞赛,不 甘落后。”世界遗产委员会对它作出这样的评价:“雅典卫城显示着希腊 1000 多年繁荣的文 明、神话和宗教,包含了古希腊艺术的四个最伟大的杰作……,因此被认为是世界传统思想 的象征。” - 15 - ——摘编自(美)房龙《人类的艺术》等 材料二 亚里士多德的文化成就 (1)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一组共 3 个选择题。 1 修建卫城的匠师“各尽其技,各逞其能,彼此竞赛,不甘落后”使卫城将自然景观、建筑结 构和公共用途理想地结合起来。有关对雅典卫城的叙述正确的有: ①它见证了希腊人自我意识的觉醒和政治民主,是古代希腊文明的代表 ②它巧妙利用地形修建,兼具祭神与防卫的功能 ③它也是雅典公民的公共场所,保民官在此公布并形成万民法 ④它供奉希腊智慧之神、海神、铁匠神等,见证了多神教时代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 帕特农神庙是雅典娜女神的主神庙,有关帕特农神庙的说法正确的有: ①它处于雅典卫城的最高处,是雅典神庙最负盛名的建筑 ②它在内部饰有神话故事、民众祭神等场面,是人类的艺术瑰宝 ③它也是古代希腊体育竞技中心,是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发祥地 - 16 - ④“拱券”是其建筑的重要特征,衬托神殿更加气势恢宏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3 根据材料帕特农神庙上的 194 名战士“整体”浮雕的说法,联想到苏格拉底之死。我们可以 认识到 ①该浮雕可作“世界传统思想象征”的依据 ②雅典在一切文化成就源于对“整体”的强调 ③帕特农神庙体现了雅典城邦的意识形态 ④雅典公民往往将城邦利益看得至高无上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亚里士多德对世界文化所作出的贡献。结合画作产生 的时代背景及其内涵,谈谈你对“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这一观点的认识。 【答案】(1)1B;2A;3B。 (2)贡献:对当时所能涉及的学科都作过研究,并在哲学、逻辑学等多个学科领域中都留下 了许多开创性的著作,留下了丰富的遗产;对当时希腊文化进行了系统总结,成为希腊文化 的集大成者。 时代背景:拉斐尔创作《雅典学院》时,意大利文艺复兴进入全盛时期,人文主义得到弘扬。 作品内涵:追求真理、智慧,崇尚科学、理性的人文内涵。 观点:书写历史与现实密不可分。 【解析】 【详解】(1)第 1 题,依据材料信息“雅典卫城显示着希腊 1000 多年繁荣的文明、神话和宗 教,包含了古希腊艺术的四个最伟大的杰作”得出卫城是古代希腊文明的代表,故①正确; 由材料信息“卫城背后的山,既不会高到喧宾夺主,也不会低到可有可无……战时,起着堡 垒作用”得出卫城巧妙利用地形修建,兼具祭神与防卫的功能,故②正确;万民法是罗马法, 故③错误;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卫城供奉希腊智慧之神、海神、铁匠神等,见证了多神教时 代,故④正确。所以本题答案为 B 项,ACD 错误。 第 2 题,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帕特农神庙处于雅典卫城的最高处,是雅典神庙最负盛名的建 筑,故①正确;由材料信息“帕特农神庙上的浮雕刻画了泛雅典娜节的游行队伍和马拉松战 役中牺牲的 194 名战士”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它在内部饰有神话故事、民众祭神等场面, 是人类的艺术瑰宝,故②正确;该神庙不是古代希腊体育竞技中心,“拱券”也不是其建筑 的重要特征,故③④错误。所以本题答案为 A 项,BCD 错误。 - 17 - 第 3 题,根据材料信息可知,雅典卫城是“世界传统思想象征”,故①错误;雅典的文化成 就源于对人文精神的强调,故②错误;“整幅浮雕没有突出任何个人,强调的是整体”说明 帕特农神庙体现了雅典城邦的集体意识,故③正确;这也说明雅典公民将城邦利益看得至高 无上,故④正确。所以本题答案为 B 项,ACD 错误。 (2)“贡献”,根据材料二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亚里士多德对当时所能涉及的学科都 作过研究,并在哲学、逻辑学等多个学科领域中都留下了许多开创性的著作;对当时希腊文 化进行了系统总结,成为希腊文化的集大成者。“时代背景”,依据所学知识从意大利文艺 复兴进入全盛时期的角度分析。“内涵”,依据所学知识从追求真理和智慧、崇尚科学和理 性的角度说明。“认识”,依据所学知识从书写历史与现实密不可分的角度分析。 28.五四运动塑造了近代中国的面貌,在五四运动爆发一百周年之际,让我们回顾历史,展望 未来。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中写过:“这场发生在 1917-1923 年的思想革命被称为 新文化运动……,这个动荡不定时期里的一个高峰,……也就是众所周知的‘五四运动’”。 “五四”的新文化运动,其所凭借于旧传统者是多么的深厚。当时在思想界有影响力的人物, 在他们反传统、反礼教之际首先便有意或无意地回到传统中非正统或反正统的源头上去寻找 根据。……所以言平等则附会于墨子兼爱,言自由则附会于庄生逍遥,言民约则附会于黄宗 羲的《明夷待访录》。有时尽管他们笔下写的全是外国新名词,若细加分析则仍无法完全摆脱 传统的旧格局。 —余英时《现代危机与思想人物》 材料二 这场运动的领导者认为,“思想基础”的彻底改变,是现代化和民族振兴成功 的先决条件。旧道德、旧习俗、旧文学、旧的社会关系,以及旧的经济和政治体制,都受到 了贬抑性的攻击,以为新兴的体制开辟道路。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1)材料一作者对“五四运动”是如何定义的?并概述他心目中的“五四运动”之历史过 程。 (2)关于构建新社会与传统思想文化之间的关系,材料一和材料二提出了完全不同的观点, 请分别加以概括。您倾向于哪种观点,请结合史实论证您的观点。 【答案】(1)材料中五四运动的定义是广义的文化和政治运动,即“五四新文化运动” (1915-1927),传统的五四爱国运动只是它的一部分。历史过程:1915 年开始由陈独秀、胡 适等领导的,主张民主与科学,包括白话文运动在内的新文化运动;1919 年爆发了五四爱国 - 18 - 运动,其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 (2)概括:第一种观点:构建新社会应从传统文化中吸收有用的成份;第二种观点与传统思 想决裂是实现民族振兴和现代化的前提; 分析与说明:(如果学生没有做出明确的选择,以第一种观点给分,即使其写的是第二种观点, 也以第一种观点的要求来参照) 第一种观点的说明: ①统文化是在不断变化中发展的,已成为民族性格一部分。史实例证:道家、法家思想与儒 学的结合形成董仲舒新儒学;儒学与佛教、道教融合形成的宋明理学。 ②传统的文化有其精髓,它与现代意识可以相关联。史实例证:传统经世致用和近代科技、 生产方式相联系(或洋务运动);传统的民本思想或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与近代民主 和民族主义相联系(或近代反侵略的斗争、戊戌变法、五四运动等)。 ③中国近代知识分子的成长经历决定了不可完全与传统割裂。史实例证:既接受了正统的系 统的传统教育,又受留学教育和新式学堂的影响。 第二种观点的说明: ①辛亥革命后的传统思想对中国现代化的阻碍(传统文化凭借制度和体制成为中国进步的最 大障碍)。史实:袁世凯政府时期的尊孔复古。 ②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史实:南京临时政府成立的立法活动、资产阶级 维护民主法制反对帝制复辟的斗争。 ③对西方现代文明的借鉴。史实例证: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及西方国家现代化道路上的体制 创新对中国的影响 【解析】 【详解】(1)“定义”,依据材料一信息“这场发生在 1917-1923 年的思想革命被称为新文 化运动……,这个动荡不定时期里的一个高峰,……也就是众所周知的‘五四运动’”得出: 广义的文化和政治运动,即“五四新文化运动”。“历史过程”,依据所学知识从 1915 年开 始的新文化运动、1919 年爆发的五四爱国运动、其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等角度说明。 (2)“观点”,依据材料一信息“‘五四’的新文化运动,其所凭借于旧传统者是多么的深 厚。当时在思想界有影响力的人物,在他们反传统、反礼教之际首先便有意或无意地回到传 统中非正统或反正统的源头上去寻找根据”得出:构建新社会应从传统文化中吸收有用的成 份;依据材料二信息“这场运动的领导者认为,‘思想基础’的彻底改变,是现代化和民族 振兴成功的先决条件”得出:与传统思想决裂是实现民族振兴和现代化的前提。“论证”, - 19 - 如果倾向第一种观点,则依据所学知识从儒家思想的继承与发展、传统经世致用和近代科技 及生产方式相联系等角度分析;如果选择第二种观点,则依据所学知识从辛亥革命后的传统 思想对中国现代化的阻碍等角度分析。 - 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