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84 MB
  • 2021-08-26 发布

2019-2020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学练测练习:单元质量检测卷(五)

  • 15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单元质量检测卷(五) (时间:90 分钟 满分:100 分) 一、选择题(每题 2 分,共 50 分) 1.1860 年,上海西人书馆助西人译书的文士王韬去某友人家作客,友人“特 出西洋名酒为饷,味极甘醇可口”。王韬虽收入不多,但也购买一些西洋玻璃杯、 洋皂用来赠送亲朋好友。这反映出当时( ) A.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 B.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 C.物质生活时尚的变化 D.实用性消费观念盛行 解析:选 C 材料“特出西洋名酒为饷”和“西洋玻璃杯、洋皂”说明物质 生活受到西方的影响,故选 C 项;材料反映的是社会生活不是经济结构,排除 A 项;材料“王韬虽收入不多”不能说明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排除 B 项;材料 “王韬虽收入不多,但也购买一些西洋玻璃杯、洋皂用来赠送亲朋好友”表明不 是实用性消费观念盛行,排除 D 项。 2.下面是晚清时期上海小校场年画——《湖丝厂放工抢亲图》。此年画所蕴 含的历史信息主要反映了 ( ) A.新式婚俗取代旧式婚俗 B.新旧出行方式的并存 C.普通民众服饰的变革 D.西方生活观念的接受 解析:选 B A 项“取代”表述过于绝对化,故 A 项错误;由材料图片可 知既有花轿又有人力车,这说明新旧出行方式并存,故 B 项正确;材料反映的 是抢亲的场景,不能体现普通民众服饰的变化,故 C 项错误;材料中并未涉及 西方生活观念,故 D 项错误。 3.电灯、自来水初出现时,上海市民曾十分恐惧,担心用电会“遭雷 殛”……“谓(自来水)饮之有毒,相诫不用”。这表明近代上海( ) A.战乱频仍民生多艰 B.城市设施完善 C.工业文明曾遇阻力 D.善于学习西方 解析:选 C 材料中市民的恐惧来源于新事物而非战争,故 A 项错误;仅 以电灯和自来水等不能得出设施完善,故 B 项错误;电灯和自来水等是工业革 命的产物,遭到了近代上海市民的疑惧,故 C 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上海对西 方文明的疑惧而非善于学习和接纳,故 D 项错误。 4.1897 年,天津中西大学堂举行了全校运动会,共设 12 个比赛项目:跑 带跳一百码;赛掷重物;跑带跳二百二十码;先跑后长跳;先立后长跳;跑袋法; 跑围场一周;跑兼拾物;绕场围跑三周;持棍高跳法;先跑后高跳;赛递物法。 据此可知( ) A.传统体育文化具有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功能 B.全民健身理念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认同 C.学校体育竞技活动的开展受西方文明影响 D.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得到贯彻 解析:选 C 材料强调的是学习西方的体育内容,而非强调中国的传统体育, 排除 A 项;材料主要讲述学校体育运动,而未涉及全民健身,排除 B 项;“码” 是西方计量单位,“中西大学堂”体现了西学对中国的影响,故选 C 项;材料 主要围绕体育运动展开,未涉及美德等方面,排除 D 项。 5.1903 年,章太炎在《顺天时报》刊登《征婚告白》,条件为:鄂籍人; 大家闺秀,性情开放;要通文墨,精诗赋;双方互相平等;夫死可嫁,亦可离婚。 这反映了当时( ) A.报纸开始推动社会启蒙和时代进步 B.先进的婚姻观念已经成为时代风尚 C.传统的封建礼教受到新思想的冲击 D.女性的社会地位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解析:选 C 由材料“双方互相平等;夫死可嫁,亦可离婚”可知,传统的 婚姻习俗受到民主思想的影响而追求平等,故选 C 项;报纸产生于 19 世纪中期, 排除 A 项;“已经成为时代风尚”不符合 1903 年社会史实,排除 B 项;材料强 调的是传统习俗的变化而非女性社会地位的改变,排除 D 项。 6.兰陵忧患生《京华百二竹枝词》云:“坤(女)鞋制造甚精工,争奈人多 足似弓。庚子(1900 年)已过尚依旧,几时强迫变颓风?”这主要反映了( ) A.政局更替推动习俗变迁 B.废止缠足法令成效显著 C.革新传统陋习进程艰难 D.民族资本主义迅速发展 解析:选 C 材料未突出政局更替,并且也未反映出习俗有明显的变化,故 A 项错误;根据“争奈人多足似弓”可知,废止缠足法令成效并不显著,故 B 项错误;根据“争奈人多足似弓”“几时强迫变颓风”可知,废止缠足,革新传 统陋习进程艰难,故 C 项正确;材料主要反映近代社会习俗的变迁艰难,未突 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故 D 项错误。 7.维新变法时,康有为提出“剪辫易服”的主张被指责成“妖言惑众”。 但 1912 年以后,还留着辫子则被取笑为封建余孽、满奴。这表明( ) A.辫子问题是革命的重要标志 B.民主共和观念日渐深入人心 C.政治变革推动社会习俗变化 D.封建陋习开始丧失社会土壤 解析:选 C 早在辛亥革命前的 1911 年,晚清政府就已颁布了允许臣民自 由剪发的法令,故 A 项错误;仅仅根据社会对剪辫的态度不能推断是否民主共 和观念深入人心,故 B 项错误;1912 年随着民国政府成立和清政府的覆亡,社 会习俗随之发生重大变化,故 C 项正确;仅仅剪辫陋习的基本割除,并不能推 断所有的封建陋习都开始丧失了赖以生存的社会土壤,故 D 项错误。 8.民国初年,参议院公布的男女礼服分为中西两类,中式即长袍马褂。民 间衣着更为自由。由此可知,民国初年( ) A.服饰改革举步维艰 B.崇洋媚外之风开始盛行 C.民众普遍接受西式服饰 D.社会物质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 解析:选 D 材料体现民国社会习俗从国家层面逐步革新,故 A 项错误; 服饰的西化和中西并存体现了社会风俗的近代化而非崇洋媚外,故 B 项错误; 材料提及参议院的服饰的特征不代表整个社会普遍接受西式服饰,故 C 项错误; 材料反映了近代服饰发生重大变化,故 D 项正确。 9.1934 年 4 月 8 日中央苏区颁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婚姻法》,宣布废除 聘金、聘礼及嫁妆的规定,但很多地方仍存在把订婚作为结婚的前置程序,在农 村尤盛。这说明( ) A.传统婚俗已遭到完全废除 B.移风易俗任务依然困难重重 C.婚姻仪式由繁琐走向简约 D.南京国民政府倡导婚姻自主 解析:选 B “完全”说法太绝对且与材料中订婚在农村盛行说法不符,故 A 项错误;材料“很多地方仍存在把订婚作为结婚的前置程序,在农村尤盛”说 明当时婚姻等风俗习惯的改变仍然困难重重,故 B 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出 婚姻仪式的变化,故 C 项错误;材料“1934 年 4 月 8 日中央苏区颁行”只能表 明中央苏区倡导婚姻自主,故 D 项错误。 10.宣传画能反映一定时期的社会特征,右图为 20 世纪 80 年代的一幅宣传画,它能够反映( ) A.苏式服装成为人们的普遍选择 B.一批新青年开始反对包办婚姻 C.服饰受到港台、欧美文化影响 D.握手开始成为常见的社交礼节 解析:选 C 抓住题干中的时间 20 世纪 80 年代和图片中男女交谊舞,并结 合改革开放思想、衣着的开放,可知服饰受到欧美影响,故选 C 项;苏式服装 受到中国人民欢迎是在建国初期中苏关系友好时期,排除 A 项;由材料看不出 男女青年反对包办婚姻,排除 B 项;握手开始成为常见的社交礼节是在辛亥革 命后,排除 D 项。 11.1876 年,淞沪铁路通车后,“华客即持照纷纷上车,并有妇女小孩”。 1897 年,京津铁路告成,“京城内外附近居民,咸思(乘火车)到津一阔眼界,其 中以旗人妇女为最多”。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 A.科技进步加速社会阶层融合 B.交通工具变革使女性地位提高 C.工业文明助推社会观念变化 D.大众出行方式受地域影响明显 解析:选 C 由材料“京城内外附近居民,咸思(乘火车)到津一阔眼界,其 中以旗人妇女为最多”可知,近代交通工具的传入影响人们的出行观念,故选 C 项;科技进步加速社会阶层融合与分化,排除 A 项;由材料“华客即持照纷纷 上车,并有妇女小孩”可知,近代交通工具的传入一定程度上影响女性地位提高, 但不是根本原因,排除 B 项;材料未涉及淞沪京津地区与全国其他地区的比较, 排除 D 项。 12.1896~1911 年中国铁路建设有了一定的发展,新建铁路总里程约为此 前的 22 倍。下图为铁路投资构成示意图。由此可知( ) A.清政府一直以来重视铁路修筑 B.西方列强控制中国铁路修筑权 C.铁路修筑极大地推动经济发展 D.国人的阻碍严重制约铁路修筑 解析:选 B 材料无法体现出清政府一直重视铁路修筑,故 A 项错误;根 据图示“中国政府借款修筑占 46%”“外国资本直接投资占 31%”可知,1895 年后十余年间,帝国主义列强争夺中国铁路建筑权益,中国铁路的修筑权大部分 被列强占据,故 B 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近代铁路投资构成示意图,无法从中 得知其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故 C 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 1896~1911 年中国 铁路建设有了一定的发展,并没有涉及“严重制约”的因素,故 D 项错误。 13.从晚清顽固派官僚认为火车的轰鸣与震动会“损害地脉”到民国成立 后,孙中山亲自担任全国铁路督办的历史变迁。反映了( ) A.封建迷信是当时阻碍社会进步的主要原因 B.官员的喜好对各行业的发展有决定性影响 C.中国交通近代化的趋势是向机械动力演进 D.近代交通的进步逐渐改变人们的思想观念 解析:选 D 封建迷信是社会进步的阻碍因素之一,但不是主要原因,故 A 项错误;官员的喜好对行业发展起到促进或延缓作用,但不是决定作用,故 B 项错误;材料只是反映了铁路的发展表现,不能代表中国交通近代化的整体趋势, 故 C 项错误;材料说明,随着时代的变迁,交通的发展,人们的观念也随之变 化,故 D 项正确。 14.中国的火车经历了由图一到图二、图三到图四的变化。出现这一变化的 根本原因是( ) 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B.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 C.改革开放取得重大成就 D.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解析:选 D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没有出现高速列车和磁悬浮列车,故 A 项错误;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是生产关系的变革,不是生产力的进步,故 B 项 错误;图三和图四是改革开放取得的重大成就,但不是根本原因,故 C 项错误; 图三和图四出现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进步,社会经济的发展,故 D 项正确。 15.经总理衙门批准,1878 年海关总税务司赫德指派德璀琳以天津为中心, 在北京、天津、烟台、牛庄(营口)、上海 5 处试办邮政,发行邮票,设立书信局, 收发中外信件。这一做法( ) A.损害了中国关税主权 B.建立起中国近代邮政体制 C.推动中国外交近代化 D.适应了社会生活变化需要 解析:选 D 近代以来,西学东渐,海关试办邮政既适应了社会生活变化的 需要,又推动了中国近代社会经济的发展,故选 D 项;材料是海关试办邮政而 不是关税,排除 A 项;“建立”的说法不对,可以说中国近代邮政由此发端, 排除 B 项;材料是试办邮政而不是中国近代外交,排除 C 项。 16.清末竹枝词:“千山万壑赴京门,不失人兮不失言。尤便好官订暗码, 个中托嘱最温存。”词中描写的是( ) A.电话 B.电报 C.火车 D.轮船 解析:选 B 由材料信息“官订暗码,个中托嘱最温存”可见与电报有关, 故答案为 B 项。 17.晚清出版的《格致汇编》记载:“(上海)租界之内,中外大行家,以及 办公事处,皆有此器以通消息,更于各马路间设立此器,以便通报火灾及报捕等 要事。”该记载反映出近代上海( ) A.最早架设有线电报线路 B.有线电报得到普遍应用 C.已经建成近代电讯网络 D.利用电话进行信息传输 解析:选 D 有线电报与材料中“更于各马路间设立此器”不符,故 A、B 两项错误;材料中“更于各马路间设立此器”不等于电讯网络,故 C 项错误; 材料中“皆有此器以通消息,更于各马路间设立此器”表明这一物品是电话, “以便通报火灾及报捕等要事”反映了电话可以传递信息,故 D 项正确。 18.右图为中国漫画先驱丁悚《百美图》中的 一幅,画中诗为“佳期约定故迟迟,转眼宵深到子 时。壁角电铃微响处,暂凭一线话相思。”材料反 映了当时中国( ) A.妇女社会地位普遍提高 B.民众生活方式发生根本改变 C.传统伦理观念彻底颠覆 D.社会生活习俗日趋文明开化 解析:选 D 材料是第二次工业革命以后,电话传入中国,反映了社会生活 习俗的变迁,故选 D 项;材料中的画与诗反映的是新生事物电话进入人们的生 活,与妇女的社会地位无关,排除 A 项;电话传入中国但并未普及,民众生活 方式发生根本变化的说法错误,排除 B 项;材料没有反映传统伦理的变化,且 近代中国传统伦理观念彻底颠覆的说法错误,排除 C 项。 19.1873 年 8 月,《昭文新报》创办于汉口,这份报纸内容多为轶闻趣事, 间有诗词小品,与当时以刊载官方文书为主的《京报》《宫门钞》旨趣颇异。这 说明该报( ) A.关注社会生活诸多方面 B.具有推动维新的目的 C.是近代最有价值的报纸 D.有浓厚的殖民色彩 解析:选 A 根据材料中《昭文新报》刊登的内容,可知关注社会生活的许 多方面,故 A 项正确;材料中并未说明其推动维新运动的目的且时间不符,故 B 项错误;材料中并未体现其价值和与其他报纸的比较,故 C 项错误;《昭文新报》 创办于汉口,并未体现出殖民色彩,故 D 项错误。 20.1905 年,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将同盟会的纲领阐发为“三民主 义”,当时《民报》属于 ( ) A.艺术性报刊 B.娱乐性报刊 C.通俗性报刊 D.政论性报刊 解析:选 D 《民报》主要宣传资产阶级用革命手段来推翻清政府的主张, 不是宣扬艺术,故 A 项错误;《民报》是资产阶级同盟会的机关报,不属于娱乐 性质,故 B 项错误;《民报》主要宣传资产阶级的革命理论,不属于通俗性质, 故 C 项错误;《民报》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机关报,主要宣传资产阶级的革命理 论,属于政论性质的报刊,故 D 项正确。 21.右图为发表于 1909 年的时事漫画《一手掩尽 天下目》。 该漫画的寓意是( ) A.清政府肆意压制革命舆论 B.新闻媒体面临恶劣的环境 C.报刊有效发挥着政治监督作用 D.革命派开始利用报刊启发民智 解析:选 B 漫画中体现压制舆论,但是体现不了是“革命”舆论,故 A 项错误;媒体被挡住,反映新闻媒体面临恶劣的环境,故 B 项正确;漫画不能 体现“有效监督”,故 C 项错误;材料也体现不了是 1909 年“开始”,故 D 项 错误。 22.中华书局创始人陆费逵曾说:“我们希望国家社会进步,不能不希望教 育进步;我们希望教育进步,不能不希望书业进步。我们书业虽然是较小的行业, 但是与国家社会的关系,却比任何行业大些。”陆费逵意在说明,出版业( ) A.要勇于担当时代使命 B.要紧跟时代步伐 C.是社会最重要的行业 D.要坚持行业自信 解析:选 A 根据材料可以看出,出版业要勇于担当时代使命,故选 A 项; 材料没有体现要紧跟时代步伐,排除 B 项;材料体现不出当时的出版业是社会 最重要的行业,排除 C 项;材料没有体现出版业要坚持行业自信,排除 D 项。 23.近代中国,随着外国电影的传入,专门影院出现,其不再像戏院那样供 应茶水、食品和手巾,并要求观影者不乱拍掌、入座脱帽、宁静少谈,不碍他人 等事项。这说明电影有利于( ) A.摒弃落后观念 B.规范公共秩序 C.改变消费观念 D.主导移风易俗 解析:选 B 电影有利于摒弃落后观念符合史实,但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故 A 项错误;据材料“并要求观影者不乱拍掌、入座脱帽、宁静少谈,不碍他人等 事项”可以得出,电影有利于规范公共秩序,故 B 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电影 有利于规范公共秩序,而不是改变消费观念,故 C 项错误;电影有利于移风易 俗,但不是主导移风易俗,故 D 项错误。 24.抗战时期中国抗战电影海外传播一览表(部分) 国家 片名 发行方式 美国 《热血忠魂》《八百壮士》 赠送 苏联 《精神总动员》 赠送 《热血忠魂》 赠送 新加坡 《抗战特辑》 出售版权 据上表可知,抗战电影在海外传播( ) A.有助于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 B.鼓舞了国内军民的抗战意志 C.表明政府注重国际形象的构建 D.体现政府与美苏关系更为密切 解析:选 C 据材料抗战时期海外传播的中国抗战电影的片名《热血忠魂》 《八百壮士》《精神总动员》可知,这是在向国际宣传中国人民的积极抗战,这 有利于树立国民政府的正面形象,故选 C 项;抗战电影在海外的传播与反法西 斯同盟的建立没有关系,排除 A 项;材料与国内军民的抗战意志没有关系,排 除 B 项;国民政府的主要目的是希望以影视宣传来获得美苏对中国积极抗战的 认可和支持,并非国民政府与美苏关系更为密切,排除 D 项。 25.“凡事百度,我拥有了丰富的知识和狭窄的思路。”这一极具幽默感的 网络签名,形象地反映了现代人的生活状态。下列对其理解正确的是( ) A.网络极大地方便了工作和生活 B.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是一把“双刃剑” C.国内网站的影响力超越了国际网站 D.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是这一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 解析:选 B 根据材料中“丰富的知识和狭窄的思路”可知,网络对人们的 影响是双向的,故 B 项符合题意。 二、非选择题(第 26 题 18 分,第 27 题 14 分,第 28 题 18 分,共 50 分) 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服饰讲求含蓄,注重伦理,不强调服装与人体各部位保 持一致,更不注重用服装表现人体的曲线,褒衣博带、长裙雅步是中国古代服饰 的主流。从夏商时期开始,服饰就已不可避免地被拉入了“礼”制范畴;赵武灵 王引进胡服主要是用于改革军队服饰,便于骑射;孝文帝迁都洛阳,全面割断鲜 卑拓跋族与旧有文化的纽带;大唐时代经济发达、国家富强、文化政策宽松,以 宽厚和兼容并包的精神自信地接纳四方远近外来服饰文化;满清统治者以“首崇 满洲”来竭力维护满族服饰文化的独自系统性,并通过“剃发易衣冠”的政策改 造汉服饰文化。 ——摘编自竺小恩《中国近代服饰与古代服饰变革之比较》 材料二:民国成立后,要求废除满式的官服顶戴,以新礼服代替旧式官服, 不分级别高低,凡任职的官员,一概统一着装。上海作为中国首批对外开放的商 埠,国际移民的大量涌入,使上海与国际的联系愈发密切,中国与世界各国的文 化在这里碰撞、交融,近代上海的服饰文化呈现出了多元化现象,很多服饰直接 采用西方样式,以上海为中心,遍布全国各大城市的一批主要从事西式服装制作 的裁缝产生了,有的则在中国传统的基础上引进西方样式并加以改进。 ——摘编自竺小恩《中国近代服饰与古代服饰变革之比较》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服饰的特点及其原因。(8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服饰变革的原因及影响。(10 分)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特点,根据材料一“讲求含蓄,注重伦理”得出, 注重伦理;根据材料一“不强调服装与人体各部位保持一致,更不注重用服装表 现人体的曲线”得出,追求自然舒适;根据材料一“从夏商时期开始……拉入了 ‘礼’制范畴……赵武灵王引进胡服……孝文帝……鲜卑拓跋族与旧有文化的纽 带……大唐时代……自信地接纳四方远近外来服饰文化……满清统治者……维 护满族服饰文化的独自系统性,并……改造汉服饰文化”得出,体现了地域间的 不断融合、不断的发展变革、每个阶段的时代特色。第二小问原因,根据材料一 “中国古代服饰讲求含蓄,注重伦理” 得出,受到儒道思想的影响;根据材料 一“赵武灵王引进胡服……孝文帝……割断鲜卑拓跋族与旧有文化的纽带”得 出,民族间融合;根据材料一“大唐时代……接纳四方远近外来服饰文化”得出, 受唐开放思想和对外交流的影响;根据材料一“满清统治者……竭力维护满族服 饰文化的独自系统性,并……改造汉服饰文化”得出,受统治者政策推动。第(2) 问,第一小问原因,根据材料二“要求废除满式的官服顶戴,以新礼服代替旧式 官服”得出,政府政策的推动;根据材料二“不分级别高低,凡任职的官员,一 概统一着装”得出,西方民主平等理念传入;根据材料二“上海作为中国首批对 外开放的商埠,国际移民的大量涌入”得出,大量西方移民的到来;根据材料“有 的则在中国传统的基础上引进西方样式并加以改进”得出,中西文化的交融。第 二小问影响,根据材料二“要求废除满式的官服顶戴,以新礼服代替旧式官服” 得出,推动政治变革,以及中国服饰和社会生活的近代化;根据材料二“从事西 式服装制作的裁缝产生了”得出,促进服装制作业的专业化;根据材料二“不分 级别高低,凡任职的官员,一概统一着装……近代上海的服饰文化呈现出了多元 化现象”得出,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传播了民主平等理念。 答案:(1)特点:等级性(伦理性);时代性;多元融合;多样性;追求自然舒 适;不断变革。原因:民族融合;对外交流;政治统治的需要(政策推动);儒道 思想的影响;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2)原因:西方民主平等思想的传入;政府推动变革;大量西方人的到来; 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一系列政治运动的推动;先进人士的倡导;对外交流密切。 影响:推动审美观念的变化;促进思想解放(便于民主平等思想的传播);推动政 治变革;推动社会生活的近代化;促进服装制作业的专业化发展。 27.从古到今,交通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交通的便利、旅行安全的保障、商运的畅通和驿传制度的方便,都 使得汉代的人民得以免除固陋的地方之见,他们的见闻比较广阔,知识易于传达。 汉代的官吏士大夫阶级的人多半走过很多的地方,对于‘天下’知道得较清楚, 对于统一的信念也较深。 ——王子今《秦汉史:帝国的建立》 材料二:中国铁路发展大事记 时间 大事 1889~1911 年 1889 年清政府批准设立中国铁路总公司,同时采取官办铁路、借 债筑路的政策,由此出现中国近代第一个铁路建设高潮;1903 年 清政府颁布《铁路简明章程》,允许华商集股筑路,民办铁路兴 起。同时,西方列强大肆掠夺中国铁路利权。 1912~1949 年 1912 年在孙中山的倡导下,民族资产阶级和华侨商人投资铁路的 要求高涨,民国初年一度出现了筹办铁路的热潮;1915 年北洋政 府几乎完全取缔民办铁路,继续借债筑路,中国铁路利权进一步 丧失。中国铁路事业进入低潮。1928 年国民政府制定铁道建设计 划和中外合资筑路政策,整顿铁路路务和整理铁路外债,出现了 中国近代第二个铁路建设高潮。1937 年以后,铁路事业陷入低谷。 1949~1957 年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铁路路权发生了根本性变革。国家设立铁道 部,在对原有铁路进行修复、改建的同时,着手进行有计划的、 大规模的铁路新线建设,先后建成宝成、兰新等铁路。 (1)依据材料一,分析汉代发达的交通有哪些影响?(6 分) (2)阅读材料二,对中国铁路的发展历程进行解读。(8 分)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都使得汉代的人民得以免除固陋的地方之见, 他们的见闻比较广阔,知识易于传达”得出,有助于开阔人民的视野,传播知识; 根据材料“汉代的官吏士大夫阶级的人多半走过很多的地方,对于‘天下’知道 得较清楚,对于统一的信念也较深”得出,对于官吏来说有利于增强统一观念; 对于国家来说,重视对外交往,有利于经济文化交流。第(2)问,结合材料提供 的时间阶段,从晚清时期、民国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后说明,重点说明发展的原因、 概况和影响。 答案:(1)影响:对于国家: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和文化交流;对于人民:有 助于开阔视野,普及知识;对于官吏:增强统一观念。 (2)发展历程:晚清时期,随着近代工业的发展,清政府主动发展铁路事业, 官办铁路,借债筑路,中国出现了第一个铁路建设的高潮。清末新政时期,修路 从完全官办到允许民办,吸收民间资本修路。中国当时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西方列强大肆掠夺中国的铁路利权,中国丧失部分路权。辛亥革命之后,在孙中 山的倡导下,民间筑路热情高涨。北洋政府为了获取列强的支持,取缔民办铁路, 借债筑路,导致铁路事业进入低潮。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采取中外合资筑路政策,中国出现了第二个铁路建设高潮。1937 年之后,由于 战乱,铁路事业落入低谷。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实现了民族独立,收回铁路路权。 经济上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国家大力开展铁路建设。总之,中国的铁路发展是在 政府主导之下进行的,路权也经历了从受列强控制到完全独立自主的过程。 28.阅读下列材料,完成要求。 材料一:宋代是我国古代报纸发展的鼎盛时期,不仅有大量发行的官报,还 出现了官方禁令下民间发行的“小报”,其发行人多为邸吏、使臣、书店主人等, 内容有真有假。明清时期,政府允许民间自设报房,人员构成及运作方式与现代 报社机构类似,刊发的内容需官方审核,真实性更高、更可靠。报房的大量出现, 促进了报业的技术革新。作为盈利性质的商业报纸,一定程度上表达了民众的意 见和需求,呈现出古代向近代过渡中的微弱新变。 ——摘编自潘小露《宋代“小报”与明清〈京报〉比较》等 材料二:19 世纪末,国内出现第一次民间办报高潮。王韬于 1874 年创刊于 香港的《循环日报》,是中国报刊史上第一个以政论为主的报纸。以康有为为首 的改良派 一共创办了《中外纪闻》《时务报》等 30 多种报刊。在上海、重庆等地也出 版了不少兼载新闻评论和译文的时事性政治刊物。 ——摘编自王鑫宏《晚清民间办报高潮与清政府官方应对》 材料三:近年来,人类逐渐步入了个人借助互联网技术平台将信息进行自由 的采集、过滤、加工并传播给他人的自媒体时代。中国的自媒体以博客、微信公 众号、微博等为主体。与传统媒体相比,自媒体具有个体性、自由性、多元性、 平等性、便捷性等特点,但也出现了许多新的问题。 ——摘编自张爱军、秦小琪《自媒体传播与公平正义演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到明清时期民间报刊的变化,并 说明民间报刊的积极作用。(10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晚清中国第一次民间办报高潮出现的 历史背景。(4 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自媒体发展的意义。(4 分)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还出现了官方禁令下民间发行的 ‘小报’”得出,非法到合法;根据材料一“明清时期,政府允许民间自设报房, 人员构成及运作方式与现代报社机构类似,刊发的内容需官方审核,真实性更高、 更可靠”得出,技术、管理等更具专业化;内容更真实等。第二小问积极作用, 根据材料一“一定程度上表达了民众的意见和需求,呈现出古代向近代过渡中的 微弱新变”得出,反映民众诉求,推动民间报业市场化,促进商品经济发展,报 业呈现出由传统向近代嬗进的趋势,根据所学得出,加快信息交流与传播,开阔 国人视野等。第(2)问,根据材料二“19 世纪末,国内出现第一次民间办报高潮” 得出,内忧外患,维新变法,根据所学得出,民族工业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根据材料二“不少兼载新闻评论和译文的时事性政治刊物”得出,西方民主思想 传播等。第(3)问,根据材料三“与传统媒体相比,自媒体具有个体性、自由性、 多元性、平等性、便捷性等特点”得出,推动传统媒体的不断变革,讯息来源和 传播方式更加多元便捷,根据所学得出,为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增长点,改变着人 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答案:(1)变化:非法到合法;技术、管理等更具专业化;内容更真实。作 用:反映民众诉求;推动民间报业市场化,促进商品经济发展;加快信息交流与 传播,开阔国人视野;报业呈现出由传统向近代嬗进的趋势。 (2)历史背景:维新变法;内忧外患;民族工业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西方民主思想传播。 (3)意义:推动传统媒体的不断变革;讯息来源和传播方式更加多元便捷; 为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增长点;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