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69.50 KB
- 2021-08-26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第7讲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1.新中国成立初期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走向世界舞台,取得了一些重要成果。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超越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以其包容性和开放性逐渐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了亚非会议的圆满成功。
2.20世纪70年代是中国外交出现重大突破的时期,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中日建交,国际上掀起了同中国广泛建交的热潮,打开了中国外交的新局面。
3.改革开放后,中国政府根据国际形势的特点和国内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对外交政策和国际战略做出重大调整,积极参加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外交成就,为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人类共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并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了独特的建设性作用。
- 12 -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确立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形成了独特的外交特点和风格,标志着我国100多年的屈辱外交的结束。本考点在历年的高考中涉及内容甚少,近五年中仅以选择题形式出现一次,考查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活动。从新高考对学科素养的要求来看,新中国外交政策的创新性和取得的成就将是考查的重点。20世纪70年代,随着世界局势的变化,美苏争霸态势的转变,中国外交有了重大突破,重返联合国,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打开了中国外交的新局面。随着两极格局的结束,中国出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采取“全方位”不结盟的无敌国外交政策,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从历年高考看,本知识点近五年内未曾直接命题。20世纪70年代外交关系的突破以及其对改革开放的影响需重点关注。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
1.外交方针
(1)基本方针: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基本政策
①另起炉灶:不承认国民党政府建立的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另行建立新的平等的外交关系。
②一边倒:外交上旗帜鲜明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③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清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残余势力和特权,以巩固新中国的独立和主权。
2.外交成就
(1)第一年与苏联等17国建交,与苏联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2)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①提出:1953年,周恩来在会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
②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③意义: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3)出席日内瓦会议
①概况:1954年,周恩来参加日内瓦会议,推动会议最终达成了《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协议》。
②意义:新中国第一次以大国身份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进一步缓和了亚洲和世界的紧张局势。
(4)出席万隆会议
①概况:1955年4月,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使会议最终通过了《关于促进世界和平和合作宣言》。
②影响: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形成“万隆精神”。
二、20世纪70年代外交关系的突破
1.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
(1)原因:国际地位提高;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支持;美国孤立中国的政策逐渐破产。
(2)概况:1971年10月,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 12 -
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3)意义
①是中国外交战线上的一个重大胜利,中国国际地位大大提高。
②中国作为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之一,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中美关系正常化
(1)背景
①美国:“遏制和孤立”中国政策失败;美苏争霸中处于守势。
②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中苏关系破裂,苏联威胁中国安全。
(2)过程
①1971年3月,“乒乓外交”打开了两国交往的大门。
②1972年,尼克松访华,签订《中美联合公报》,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③1978年12月,中美发表建交公报,美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④1979年1月1日,中美建交,两国关系实现了正常化。
3.中日邦交正常化
(1)原因:中美关系的缓和直接推动;日本舆论的强烈要求。
(2)概况:1972年9月,田中角荣首相访华,双方签署《中日联合声明》。
(3)意义:打开了两国睦邻友好的历史新篇章;推动了亚洲与世界的和平。
三、新时期的外交政策与成就
1.政策调整
(1)1985年,邓小平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两大主题的重要论断,强调要坚持反对霸权主义。
(2)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改革开放时期的具体表现是不结盟。
(3)实行对外开放,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2.外交成就
(1)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2000年,江泽民出席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
(2)积极参加亚太经合组织活动:2001年10月,举办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促进了亚太经济合作。
(3)建立上海合作组织:2001年,上海合作组织成立,丰富了以结伴而不结盟为核心的新型国家关系。
- 12 -
“一边倒”的实质及意义
(1)实质: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的严正立场。它不意味着中国政府放弃独立自主的原则。
(2)意义:“一边倒”解决了国民经济建设所急需的贷款、物资设备和技术,有利于解决国家安全问题和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
“求同存异”的内涵
(1)“同”,一是指与会亚非国家的遭遇相同,都曾经为殖民地、半殖民地;二是都面临着发展民族经济和维护民族独立的任务。
(2)“异”是指各国的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等存在差异。“求同存异”就是要超越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差异,为共同的利益加强团结与合作。
- 12 -
中美关系的缓和不是中日关系正常化的根本原因。中美关系的缓和是中日关系正常化的关键因素之一,中日关系正常化符合中日双方的国家利益,这才是根本原因。
“乒乓外交”
1971年4月,通过中美双方乒乓球运动员之间的友好接触而打开了中美双方之间沟通的大门。尼克松把打通中美关系比作人类登月的“阿波罗计划”。“小球转动大球”,打开了中美两国人民友好交往的大门。
区分中美关系正常化与中美建交
(1)中美正式建交不是1972年,而是1979年。
(2)1972年尼克松访华以及《中美联合公报》的签署说明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3)1979年中美建交,中美关系实现完全正常化,但并不意味着美国放弃压制中国的政策。
热考主题一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历史概念]
1.“一边倒”
(1)“一边倒”的外交方针并不是放弃独立自主的原则,不是指依附于苏联,而是指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2)新中国成立初期,“一边倒”的外交方针和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并不矛盾,因为它的最终目的是捍卫新中国的独立和主权,并不是盲目地顺从苏联而不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
2.“求同存异”方针
(1)同:中国和亚非国家都曾遭受殖民统治;都面临反对新老殖民主义、发展民族经济的任务;都要求加强团结合作,维护世界和平,反对侵略战争。
(2)异:中国和亚非一些国家社会制度不同,意识形态不同。
(3)“求同存异”就是要超越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差异,为了共同的利益加强团结和合作。
- 12 -
3.万隆精神
1955年,由亚非国家自发举行的一次重要国际会议在印度尼西亚万隆召开,揭开了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争取国家独立和主权、谋求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维护世界和平、推动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历史新篇章。会议在中国、印度、缅甸共同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提出了万隆会议十项原则,即万隆精神。万隆精神可归纳为三个方面:一是提倡和平共处;二是号召亚非人民摆脱帝国主义与殖民主义压迫,成为独立国家;三是号召全世界弱小国家、民族团结起来,建立新的国际秩序。
[史料实证]
[史料一] 1949年上半年,毛泽东先后提出了“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三条方针。这是根据中国的历史和现实以及当时的国际环境做出的重大决策。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
读史 史料一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初期新中国的外交方针。说明新中国实行的外交方针是时代的产物,是由中国所处的国际环境和国内环境决定的。
[史料二]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之所以历久弥坚,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从根本上说,就是因为它符合《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符合国际关系发展的本质要求,符合世界各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五项原则的精髓,就是国家主权平等。
——温家宝《弘扬五项原则促进和平发展》
读史 史料二信息“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体现了创新性;“国家主权平等”说明了其平等性的原则。
[史料三]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适用于社会制度相同或不同的国家,适用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不同历史时期它能容纳不同的时代内容……
——纪念“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54周年
读史 史料三反映出,从其适用的范围可以看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具有包容性;从其容纳不同时代的内容来看,具有开放性的特点。
1.指出史料一中“一边倒”方针的具体体现和中国共产党做出这一决策的国内外环境。
提示:表现:同苏联、东欧等国家建交;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国内外环境:新中国百废待兴,迫切需要一个稳定的国际环境;苏联支持新中国,美国敌视新中国。
- 12 -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三大政策”都是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体现,但两者又有很大不同。依据史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标志着我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提示:它超越了“三大政策”中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束缚,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系统认知]
1.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特点
(1)革命性:新中国成立后,确立了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提出了“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等方针,从解决的主要问题看,这几项原则都表现出一种强烈的革命性。
(2)结盟性:“一边倒”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与苏联等国结盟,是新中国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一大特点。
(3)平等性:在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基础上,提出了外交三大政策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同时也在日内瓦会议、亚非会议等外交实践活动中得以体现。
2.新中国成立初期三大外交方针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比较项
三大外交方针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特点
以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划分阵营
超越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别,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
影响
保障了人民革命的胜利成果,巩固了新中国的独立
逐渐得到国际社会认可,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
地位
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具体表现
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素养落实]
立足时空观念,谨防“颠倒错乱”
1.美国《商业周刊》评论称,美国企图把中国“无限期排斥在世界外交舞台之外”的幻想已被粉碎。这主要说的是( A )
A.中国以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日内瓦会议
B.中国在万隆会议上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
C.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D.英法等西欧盟国先于美国同中国建交
解析:“无限期排斥在世界外交舞台之外”是指美国对华实施的外交孤立政策,而题干中“幻想已被粉碎”说明美国外交孤立政策的失败,而日内瓦会议是新中国第一次以大国身份参加的国际会议,标志着中国正积极步入世界外交舞台,A项正确。
2.1955年,万隆会议通过的十项原则是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引申和发展;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不结盟运动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原则;1970年和1974年联合国大会通过的有关宣言都接受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规范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是因为其( B )
- 12 -
A.推动万隆会议取得圆满成功
B.超越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
C.维护了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利益
D.得到了世界上多数国家的认同
解析:材料表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万隆会议、不结盟运动和联合国大会上都得到认可,并成为规范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这主要是因为它超越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B项正确。D项是结果,不是原因,排除。A、C两项明显不符合题意。
新中国的破冰之旅——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
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对于提升新中国的国际地位、国际发言权以及国际形象,突破以美国为首的反共派孤立政策有着重要的意义。
(1)1954年日内瓦会议是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身份参加的会议,通过此次会议,全世界又一次看到中国人民为祖国安全、世界和平与人类进步的事业,为通过谈判解决国际争端进行的不懈努力和发挥的积极作用。
(2)1955年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总理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会议的圆满成功,这次会议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国家的联系,会后,中国同更多的亚非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热考主题二 外交关系的突破及新时期的外交
[历史概念]
1.中美三个联合公报
(1)“中美三个联合公报”分别指1972年2月28日签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美利坚合众国联合公报》(《上海公报》)、1978年12月15日中美两国发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美利坚合众国关于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公报》(《中美建交公报》)和1982年8月17日签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美利坚合众国联合公报》(《八一七公报》)。
(2)美国在三个联合公报中均强调坚持“一个中国”原则,这是中美两国关于两国关系以及我国台湾问题的重要历史文件。坚持“一个中国”政策和中美三个联合公报的原则是中美关系健康发展的政治基础。
2.多边外交
(1)多边外交是指三个以上的国际关系行为体在常设的或特别的全球性或地区性的国际组织、国际会议中的互动。多边外交是一种与双边外交相互补充的外交战略。
(2)作为一个在国际事务中影响力日益上升的发展中大国,在各个议题领域的国际机制的框架下进行的多边外交活动是当前及未来中国外交的一个重要维度。参与、创建和建设国际机制则是中国在广泛的世界政治事务中实现和增进国家利益所不可或缺的战略选择。
3.不结盟政策
从20世纪80年代起,中国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的具体表现为“不结盟”。“不结盟”是指不同任何大国或国家集团结盟,也不支持它们一方反对另一方;对所有国际事务都从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根据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独立自主地决定自己的态度和政策。
- 12 -
[史料实证]
[史料一] 下图为1949~2008年中国与外国建交状况曲线图。
读史 史料一曲线图反映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形成了1949年、1972年和1992年三次与外国建交的高峰。
[史料二] “在这个世纪……实行过去失败了的任何政策都是不行的,遏制已过时。”“在美苏进行对抗的同时,美国可能需要在中国问题上找个可以依靠的有利地位。”
——尼克松
读史 史料二从两个角度分析美国改善同中国关系的原因,“遏制已过时”意味着以前遏制中国政策的失败;在“美苏对抗的同时,在中国问题上找个依靠”,表明美国意图利用中国对抗苏联。
[史料三] 1990年,中国军队首次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2001年,上海合作组织正式成立。2001年,中国成功举办亚太经合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读史 史料三信息体现了改革开放后我国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和参加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
1.依据史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促成1972年前后建交高峰的国内外因素。
提示:20世纪60、70年代,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守势,谋求同中国改善关系;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国际地位提高。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
2.综合三则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如何认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外交政策的“变”与“不变”?
提示:维护中国核心利益的根本目的不变;独立自主的根本原则没有变,但不同时期不同表现;和平共处的基本准则没有变。
[系统认知]
中美关系正常化对中国的影响
外交
环境
- 12 -
中美关系的改善是20世纪70年代震惊世界的大事,追随美国的西方国家纷纷与中国改善外交关系,掀起与中国建交的高潮,美国围堵中国的联盟彻底崩溃。苏联也开始检讨对华政策,中国的外交环境得到很大的改善
经济
建设
中美建交后,中国执行对外开放的政策,引进西方的先进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积极发展与西方国家的贸易,为中国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
祖国
统一
中美建交后,美国从台湾撤军,断绝与台湾的外交关系。外国势力从台湾的撤退为祖国的和平统一创造了条件,20世纪80年代后,中国逐渐提出了“一国两制”的和平统一方针,为祖国的和平统一创造了条件
教育
生活
随着中美关系的改善,中国留学的目的地逐渐从苏联转向美国,促进了中美文化交流,中国人的生活日益受到美国的影响
[素养落实]
1.1950年,加拿大认为不需谈判即可与新中国建交,但在美国采取敌视新中国的态度后,加拿大遂搁置了此事,但在1970年最终与新中国建交。中加建交进程中的决定性因素是( C )
A.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B.欧美对华政策的变化
C.中加两国的现实需要 D.意识形态对抗的淡化
解析:由材料信息可知,加拿大的对华态度确实受到了美国影响,但在中美关系正常化之前,中加两国建交,这表明国家间建交的决定性因素是现实需要,C项符合题意;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国际地位在持续提高,但中加直到1970年才建交,由此可知,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不是两国建交的决定性因素,排除A项;欧美对华政策的变化、意识形态对抗的淡化不符合题意,也不符合当时史实,排除B、D两项。
2.1972年3月,田中角荣说:“世界上有三个据点,即柏林墙、朝鲜38度线和古巴,这是东西方的三个接触点。必须使这三个接触点不发生纠纷……有了日、美、中三国的等边三角形关系,就可以维护远东和平。日本与中国的邦交正常化,是比在亚洲成立另一个北约更强有力的安全保障。”这一言论认为( C )
A.中日关系的重要性已超过日美关系
B.中美关系的改善可以促进中日建交
C.中日关系改善有助于改变远东冷战态势
D.维护远东和平可以促使日本成为政治大国
解析:中日关系超过日美关系,与材料中“日、美、中三国的等边三角形关系”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中日建交的背景,故B项错误;由时间信息“1972年”可知,当时东西方处于冷战状态,材料中“日本与中国的邦交正常化,是比在亚洲成立另一个北约更强有力的安全保障”表明中日关系改善有助于改变远东冷战态势,故C项正确;20世纪80年代,日本提出成为政治大国的目标,与材料中“1972年”不符,故D项错误。
对国家间关系的规律性认识
- 12 -
从以上两题可看出,国家间的关系并非一帆风顺,这错综复杂的关系受以下几方面因素影响。
(1)国家间关系的根本出发点是维护国家利益,一切外交活动都围绕国家利益展开。共同利益是国家间合作的基础,利益的相悖是国家间摩擦的根源。
(2)国家间关系的发展变化还受到国家的综合实力和国际形势的影响。
(3)国家间关系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既有敌对和战争,也有各种形式的友好往来。
(4)国家间关系的演变还受制于各国的历史传统、意识形态、地缘政治和社会制度以及各国各派政治势力的斗争。
热考主题三 考点综合拓展
综合拓展(一) 新中国成立初期三大外交方针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比较项
三大外交方针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特点
以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划分阵营
超越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别,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
影响
保障了人民革命的胜利成果,巩固了新中国的独立
逐渐得到国际社会认可,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
地位
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具体表现
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综合拓展(二) 新中国外交的阶段特点
阶段
特点
国际形势
成就
20世纪
50年代
“一边倒”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两大阵营对峙
(2)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敌视中国
(3)亚、非、拉国家纷纷独立
巩固了新生政权,有利于维护民族独立,也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美国的孤立政策
(续表)
阶段
特点
国际形势
成就
20世纪
70年代
“一条线”
“一大片”
(1)美国在争霸中处于守势
(2)苏联陈兵边境,中苏关系恶化
(3)中国国际地位提高,第三世界崛起
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中国同西方更多国家建交
(续表)
阶段
特点
国际形势
成就
改革开
放以后
不结盟
政策
(1)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
(1)与发展中国家进行经济技术合作
- 12 -
(2)两极格局逐步瓦解
(3)第三世界发展壮大
(2)加入世贸组织
(3)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
(4)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 12 -
相关文档
-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22021-08-2610页
- 2019-2020学年同步人教版高中历史2021-08-263页
- 2020_2021学年高中历史第5单元从科2021-08-268页
- 高中历史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2021-08-265页
- 高中历史4_2英国责任制内阁的形成2021-08-269页
-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2021-08-264页
- 2020-2021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2021-08-263页
- 2020版新素养同步人教版高中历史必2021-08-264页
- 高中历史第六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2021-08-266页
- 2020-2021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22021-08-26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