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9 MB
  • 2021-08-26 发布

【历史】2019届一轮复习人民版第4讲 秦汉时期的政治与经济学案

  • 19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阶段特征 秦汉时期包括秦朝(公元前221~前207年)、西汉(202~9年)、东汉(25~220年)等王朝,是我国的“大一统”、封建社会初步发展的时期。‎ 政治上:“大一统”的实现,秦汉王朝加强了对周边少数民族地区的管辖,政权基本稳定;秦朝建立封建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到西汉时得以巩固。‎ 经济上:以农业为主导的封建经济初步发展;秦朝统一度量衡、货币,两汉的休养生息政策有利于经济发展;黄河流域是当时的经济重心;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沟通了中西方的贸易往来。‎ 思想文化上:秦朝“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政策加强了思想控制;西汉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科技文化迅速发展,尤其是造纸术的发明;文学、艺术各放异彩;佛教的传入与传播。‎ 第4讲 秦汉时期的政治与经济 一、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一)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秦朝统一 ‎(1)条件 ‎①各诸侯国力图通过兼并战争统一天下。‎ ‎②人民经受长期分裂和混战后,渴望统一;春秋战国时期,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 ‎③秦国经过商鞅变法,政治、经济和军事实力日益强大。‎ ‎(2)概况 ‎①统一六国: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六国。‎ ‎②北固边疆:北击匈奴,收复河套,修筑长城和直道。‎ ‎③统一岭南:开凿灵渠,平定岭南并设郡。‎ ‎④平定西南:在“西南夷”(今云贵高原和川西及甘南)地区,开辟“五尺道”,并设官吏。‎ ‎(3)结果: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秦朝,定都咸阳。‎ ‎2.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皇帝制度 特点 表现 皇位世袭 嬴政自称“始皇帝”,由子孙传承皇权,不可转移 皇权至上 秦始皇总揽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大权;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员都由皇帝任免 皇权独尊 皇帝有一系列专用称号:自称“朕”,命称“制”,令称“诏”,印称“玺”等 ‎(2)三公九卿制度 官职 职责 议政 三公 丞相协助皇帝处理政事;太尉主管军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三方互不相属,互相牵制 以“朝议”等方式讨论国家军政,以备皇帝裁决,有利于集思广益,一定程度上减少决策失误 九卿 中央各重要部门的主管官员,分管国家和皇家的各种事务 疑难问答 问:秦朝建立三公九卿制的目的是加强中央集权吗?‎ 答:不是。是加强君主专制。在分析中国古代封建统治者的政治措施时要注意:如果调整的是中央机构,目的是加强君主专制;如果调整的是地方机构,目的是加强中央集权。‎ ‎(3)郡县制 ‎①内容:地方设有郡、县两级,“郡”直属于中央,“县”隶属于郡。县下设有“乡”“里”两级基层行政机构。‎ ‎②特点:形成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郡县长官一律由皇帝任免调动,不得世袭。‎ ‎③意义: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特别提示 贵族政治的突出特征是世袭,官僚政治的突出特征是任命。在郡县制下,郡县的长官由皇帝任免,体现了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转变。‎ ‎(4)官吏考察:秦朝考核官员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由中央委派的专职官员进行监督、视察;二是年终由官员自行汇报当年政绩。‎ ‎(5)秦律:细密、严苛。以“轻罪重刑”为立法的指导思想,是加强皇权、巩固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工具。‎ ‎3.秦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意义 ‎(1)彻底打破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了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 ‎(2)其建立的中央官制和地方官制的基本原则为历代王朝所继承,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3)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提高了行政效率。‎ ‎(二)汉代政治制度的承袭与演变 ‎1.汉承秦制:西汉大体上沿袭了秦王朝的官僚制度;汉武帝设置十三部刺史和司隶校尉,加强了朝廷对地方的控制。‎ ‎2.君主专制的演进 ‎(1)汉初,丞相集决策、司法、行政大权于一身,位高权重。‎ ‎(2)汉武帝重用身边侍从、秘书等人组成“中朝”,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外朝”,即以丞相、御史大夫为首的官僚机构的权力。‎ 图示解史 ‎ ‎3.中央集权的发展 ‎(1)背景:汉初郡县、封国并存,导致出现王国问题。‎ ‎(2)措施:汉武帝在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的基础上,颁布“推恩令”;实行刺史制度,每州设刺史一名,监察地方;完善封建法制,打击豪强地主势力,维护封建社会秩序。‎ ‎(3)结果: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4.选官制度:察举制 ‎(1)概况:汉武帝令郡国每年举荐孝、廉各一人,建立起人才选拔制度。‎ ‎(2)选官标准:孝廉。‎ ‎(3)特点:由下而上推荐人才为官,具有封闭性的特征。‎ ‎5.外戚宦官专权 ‎(1)西汉后期,重用外戚与宦官,政局混乱,国家权力削弱。‎ ‎(2)东汉中期以后,皇帝即位,大多年龄较小,外戚宦官轮流控制朝政。‎ ‎6.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东汉时期,“累世公卿”的豪族把持着东汉从中央到地方的政权,豪强地主成为一种地方割据势力。‎ 二、秦汉时期的经济 ‎1.农业的发展 ‎(1)耕作方式和技术 ‎①汉代铁制农具的数量远超前代,曲柄锄、大镰和播种工具耧车的出现,说明农具有所改进。‎ ‎②汉代牛耕逐渐普及全国,东汉出现了一牛挽犁。‎ ‎(2)耕作制度:以一年一熟为主。‎ ‎(3)水利灌溉 ‎①汉代关中农民创造的“井渠”至今还流行于吐鲁番、哈密一带的干旱地区。‎ ‎②东汉王景治理黄河,基本解除了水患。‎ ‎2.土地制度:汉代,土地买卖成为地主扩大地产的主要途径。租佃现象比较普遍。‎ ‎3.地主田庄:汉代,随着土地的集中,出现了新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即豪强地主控制下的田庄。‎ ‎4.手工业的进步 ‎(1)概况:从汉武帝时代起,政府垄断煮盐、冶铁等行业。‎ ‎(2)成就 ‎①冶金业:汉代冶铁以煤炭做燃料,并创造出用水力作为动力的鼓风装置——水排。‎ ‎②制瓷业:东汉烧出成熟的青瓷。‎ ‎③纺织业:西汉政府设在长安的东西织室有数千工人。西汉时期,中国丝绸远销欧亚,赢得“丝国”誉称。‎ ‎(3)田庄手工业:生产经营活动包括酿造加工、纺织手工业、农具和兵器修造等。田庄中的手工业生产是自然经济活动中的重要内容。‎ ‎5.古代商业 ‎(1)商业发展 ‎①发展艰难,总体水平不高。‎ ‎②由于开通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中外贸易发达。‎ ‎(2)城市发展:西汉长安城东、西有“市”九处,设有专门的管理机构,市的时空有严格限制。‎ ‎(3)政府政策:汉武帝实行货币官铸、盐铁酒专卖、官营贩运、物价管理,向工商业者加重征税等措施,抑制富商大贾的势力。‎ 考点一 秦汉时期的政治制度 ‎1.秦朝中央官制如何体现君主专制 ‎(1)三公九卿分工严密,既相互配合又彼此牵制,分别向皇帝负责,国家军政大事的最终决断权集中在皇帝手中。‎ ‎(2)太尉一职是虚设的,并未授予大臣,便于皇帝直接掌兵权,反映了皇权至上的特点。‎ ‎(3)九卿中的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殿警卫,少府负责皇家财政及官府手工业,宗正负责皇室宗族事务。这都是为皇帝和皇家服务,“国”与“家”同治,充分体现出“家天下”的特点。‎ ‎2.三公九卿制的运作方式和作用 ‎(1)运作方式:一般先由丞相、御史大夫和诸卿进行朝议,最后由皇帝裁决。‎ ‎(2)作用:形成了一套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政府组织;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君主专制下重大事务的决策失误,不同官职和机构之间相互配合,彼此牵制,最后集权于皇帝。‎ ‎3.郡县制与分封制的异同 类别 分封制 郡县制 建立基础 血缘关系 按地域划分 传承制度 诸侯王位世袭 官吏由皇帝任免调动,官位概不世袭 官吏权利 拥有封地和相应的爵位 官吏只有俸禄,无封地 与中央关系 诸侯国有很强的地方独立性 郡县是地方行政机构,绝对服从中央 官员职责范围 封地内有行政权,拥有土地管理权 辖区内只行使行政管理权,对土地无管理权 历史作用 前期巩固了统治,但易导致割据势力 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 ‎4.秦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与先秦贵族政治的不同 ‎(1)不再是族权与王权的统一,而是形成了唯一绝对的政治权力——皇权。‎ ‎(2)不再层层分割政治权力,而是将权力集中于中央,中央权力则集中于皇帝。‎ ‎(3)君主不再依靠家族势力来行使政治权力,而是通过官僚机构和官员进行统治,各级官员都对皇帝负责。‎ ‎(4)不再是各级政权都实行世袭制,而是只有皇位实行世袭制,其他官僚都由皇帝任命。‎ ‎5.王国问题的形成及解决 形成 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度,导致封国坐大,形成王国问题。‎ 解决 ‎(1)汉武帝在景帝平定“七国之乱”基础上,颁布“推恩令”;变封国为郡;贬低王国官员地位等。‎ ‎(2)刺史制度:汉武帝后期将地方分区监察,称十三州部,每州部设刺史一名,代表中央监察地方。‎ 春秋战国时期的郡县和秦朝郡县的不同 史料一 (秦)武公十年,伐邽、冀戎,初县之。——《史记》‎ ‎(哀公二年,赵简子誓曰)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左传》‎ 史料二 秦朝疆域图 论证: ‎ 答案 (1)春秋战国时期,已陆续设立郡县,县的规模、地位高于郡;郡县设置与兼并战争有关。‎ ‎(2)‎ 秦朝形成了郡县两级管理体制并推广到全国;郡是直属于中央的地方行政区划,县隶属于郡,这适应了国家统一的需要,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2017·课标全国Ⅰ,25)下表 皇帝纪年 公元纪年 郡级政区 汉高祖十二年 前195年 ‎15郡 汉文帝十六年 前164年 ‎24郡 汉景帝中六年 前144年 ‎68郡、国 汉武帝元封五年 前106年 ‎108郡、国 上表为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表。据此可知(  )‎ A.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 B.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 C.朝廷解决边患的条件更加成熟 D.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 弄清题意 题干材料的内容是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行政区变化表。所提供的数据为汉初4个不同年份的郡国数目。相关知识点主要为汉初王国问题的解决。要求分析的问题是汉朝“郡级行政区”数据变化说明的问题。‎ 技巧运用 先排除容易选项,再辨析疑难选项。‎ B项错误,此题材料主要反映的是地方行政区划,未涉及“中央行政体制”,故先排除。‎ D项明显错误,“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行政区”数目是逐步增多,“王国控制的区域”必定减少,不可能“日益扩大”。‎ 难点辨析 此题难点在于排除A项。A项,表格数据变化反映了西汉中央与王国势力消长的过程,解决王国问题的过程始终贯穿着双方的矛盾斗争。故A项表述的迷惑性很大。但“渐趋激化”四字不符合史实,双方矛盾的激化表现为公元前154年的“七国之乱”。此后虽仍存王国问题,但矛盾程度趋缓,至公元前106年,王国问题已基本解决。故A项为错误选项,可排除。‎ 答案正解 C项为正确选项。王国问题的解决,中央集权的加强,中央控制区域的扩大,为解决边患问题创造了条件。‎ 解题启示 先易后难,先排除再辨析。对迷惑性大的选项,一定要找到迷惑点,抓住关键点进行分析,只有真正弄明白,才能保证无误。‎ ‎‎ 考点二 秦汉时期的经济 秦汉时期的经济现象的时空定位 ‎1.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特点 ‎(1)封建地主占有全国大部分土地,土地买卖和土地兼并盛行。‎ ‎(2)广大农民只有少量土地甚至没有土地,受到封建国家、地主的残酷剥削和压迫。‎ ‎(3)封建土地私有制是土地兼并周期性发展的根源。‎ ‎(4)土地制度的变革和调整,实质上体现了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时代要求。‎ ‎2.秦汉时期商业发展的原因 ‎(1)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统一货币、度量衡,修建驰道。‎ ‎(2)汉代“开关梁,弛山泽之禁”。‎ ‎(3)秦汉时期大一统局面和农业、手工业的发展。‎ ‎(4)两汉时期开通了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中外贸易发展起来。‎ ‎1.论从史出 秦朝的货币政策 史料 “及至秦,分一国之币为三等。黄金以镒为名,为上币;铜钱识曰半两,重如其文,为下币;而珠玉、龟贝、银锡之属为器饰宝藏,不为币”。——《史记·平准书》‎ 结论 秦朝统一货币,通行半两钱,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 ‎2.获取材料信息 要求:从材料中找出中国古代土地制度发生的变化。‎ 材料 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孟子·滕文公上》‎ 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故贫者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汉书·食货志》‎ 主要信息: ‎ 答案 井田制被封建土地私有制取代。‎ ‎1.郡县制的利弊得失 寓封建(注:即分封)之意于郡县之中,而天下治矣。……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今之君人者,尽四海之内为我郡县犹不足也,人人而疑之,事事而制之……不知有司之官……而无肯为其民兴一日之利者,民乌得而不穷,国乌得而不弱?‎ ‎——顾炎武《顾亭林诗文集》‎ 发现问题 顾炎武以前所未有的高度认识郡县制,蕴含着限制皇权的新思想。‎ 命题角度 郡县制对君主专制的影响;郡县制的变革与封建社会晚期的社会转型;分封制与郡县制的利弊。‎ ‎2.秦朝政治制度对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影响 自从秦始皇统一了当时的“天下”,中国即成为一个长期整合的政治体……中国,作为一个政治单元,能够有长期的凝聚性,固然由于其地理环境自成格局,但也由于国家形态具备一定程度的稳定性。——许倬云《历史大脉络》‎ 发现问题 秦的统一和制度创新在中国历史上有独特的地位。‎ 命题角度 秦的统一和制度创新的关系;秦朝的文明传承和制度创新;周秦政治与天下一统的内在关联。‎ ‎3.汉代“斑马式”的地方管理体制 新朝代首先遇到的第一个大问题是帝国跨地过广,不能全部由中央集体管制,于是采取了一种“斑马式”的省级组织。有些地区秦朝所设郡县原封不动地任其存在,其他地区则派遣新任命的王侯,世守为业。——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发现问题 汉代的郡国并行制,凸显汉代统治者的政治智慧,是当时的“一国两制”。‎ 命题角度 汉代郡国并行制实行的历史缘由;汉承秦制,汉代统治者的历史传承与制度创新;因地制宜,分而治之,汉代统治者的治国策略。‎ ‎4.汉代分封与西周分封的区别 西周的封建是层层分封,而汉代封建只有一层分封,诸侯王国以下依然是郡县制,每个王国领有三四郡、五六郡不等。除了诸侯王以外,刘邦又分封萧何、张良等一百多位功臣为列侯,建立侯国,这些侯国的地位与县相当,但直属中央。因此,汉代封建只是郡县制的变形,并没有完全回到西周封建的道路上去。——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发现问题 西周分封和汉代分封在形式和实质上都有所不同。‎ 命题角度 汉代分封与西周分封内涵的不同;汉代分封制与郡县制的内在联系;如何认识贵族政治下的分封和中央集权体制下的分封。‎ ‎5.汉代的官营手工业 方今齐三服官作工各数千人,一岁费数钜万。……三工官官费五千万,东西织室亦然。‎ ‎——《汉书》‎ 发现问题 汉代官营手工业非常发达。‎ 命题角度 汉代官营手工业发展的概况及特点。‎ 全国卷5年考题统计 时间 题号 时间 题号 ‎2016‎ 全国Ⅰ,25‎ 全国Ⅲ,25‎ ‎2015‎ 全国Ⅰ,25‎ 全国Ⅱ,25‎ ‎2014‎ 全国Ⅰ,24‎ ‎1.命题点:君主专制统治与人伦秩序 ‎(2014·课标全国Ⅰ)中国古代,“天”被尊为最高神。秦汉以后,以“天子”自居的皇帝举行祭天大典,表明自己“承天”而“子民”,官员、百姓则祭拜自己的祖先。这反映了秦汉以后(  )‎ A.君主专制缘于宗教权威 B.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 C.皇权至上促成祖先崇拜 D.祭天活动强化了宗法制度 答案 B 解析 题干材料并没有涉及宗教,排除A项;题干材料没有强调皇权至上,并且皇权至上与祭天、祭祖先之间没有直接的联系,排除C项;仅从题干材料中无法得出祭天活动强化了宗法制度的结论,排除D项。‎ ‎2.命题点:秦始皇在地方行政体制上的开创 ‎(2015·海南高考)《三国志》称秦始皇“罢侯置守,设官分职,不与古同”。这是指秦朝实行了(  )‎ A.郡县制 B.分封制 C.井田制 D.宗法制 答案 A 解析 材料中“罢侯置守”指的是废除分封制的“诸侯”,改为任命郡县制的“郡守”,因此材料是指秦朝实行郡县制,A项正确,B项错误;井田制是商周时期实行的土地国有制度,而秦朝时实行封建土地私有制,C 项错误;宗法制是分封制实行的基础,随分封制度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瓦解,D项错误。‎ ‎3.命题点:汉代地方吏治 ‎(2015·课标全国Ⅱ,25)汉宣帝曾称:“与朕共治天下者,其唯良二千石(郡太守)乎!”后来的帝王反复重申上述观念。这主要体现了(  )‎ A.地方吏治是国家安定的重要因素 B.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 C.汉代地方行政制度为后代所沿用 D.历代帝王将汉宣帝作为治国榜样 答案 A 解析 地方服从中央,中央对地方进行垂直管理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内容。材料体现了汉宣帝高度重视郡太守的作用,而郡太守是地方的最高行政长官,所以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郡太守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没有提及中央和地方之间的矛盾,故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汉宣帝的观念而非汉代地方行政制度对后世的影响,故排除C项;D项内容在材料中未提及。‎ ‎4.命题点:汉代外戚干政 ‎(2015·课标全国Ⅰ,25)两汉时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例封侯;若皇帝幼小,执政大臣也主要从他们之中选择,这被当时人们视为“安宗庙,重社稷”的“汉家之制”。汉代出现外戚干政的背景是(  )‎ A.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权 B.“家天下”观念根深蒂固 C.母族亲属关系受到重视 D.刘氏同姓诸侯王势力强大 答案 C 解析 根据题干情境,主要反映了两汉时期皇帝重用自己的舅舅、外祖父,封侯或辅佐年幼的皇帝执政,导致了汉代出现外戚干政的现象,这实际上是汉代母族亲属关系受到重视的结果,故选C项。外戚有时本身就被任命为宰相,故依靠外戚抑制相权说法错误,排除A项;“家天下”观念是以父系血缘关系为纽带,故B项错误;汉武帝后,王国问题基本解决,故D项错误。‎ ‎5.命题点:汉承秦制 ‎(2016·课标全国Ⅲ,25)东汉王充在《论衡》中说:“萧何入秦,收拾文书(国家档案文献),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其意在说明,西汉成功地实现对全国的统治,是因为汉初(  )‎ A.实行了崇尚儒家的政策 B.继承了秦朝的基本制度 C.未能充分发挥文书功能 D.官吏熟知秦朝典章制度 答案 B 解析 根据“萧何入秦,收拾文书(国家档案文献),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可知汉朝实现对全国统治的原因是继承了秦朝的政治制度,故选择B项。材料中的“文书”为国家档案文献,而非儒家典籍,故A项错误。根据“文书之力也”可知文书发挥了重要作用,故C项错误。D项“官吏熟知秦朝典章制度”材料中并没有提及,故排除。‎ ‎6.命题点:汉代农业的生产方式 ‎(2016·课标全国Ⅰ,25)下图为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A.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 B.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 C.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 D.大地主田庄上的生产情形 答案 D 解析 由题干中的“汉代画像砖”和画像砖中集体劳作的场景,可以判断画像砖反映了汉代大地主田庄上的农业生产情形,不是个体农户的生产情景,故选D,排除A;画像体现的是生产场景,看不出精耕细作的信息,排除B;汉代土地制度是封建土地私有制,排除C。‎ ‎1.命题点:秦朝太尉一职设而不授的历史缘由 ‎(2017·济宁期末)有学者认为:“秦代官制是有‘太尉’一职的,并因此而达到削弱丞相军权的目的……但实际上太尉一职并未委派给任何人。”这说明(  )‎ A.秦设太尉官职是后人的猜测 B.秦朝为提高行政效率废除太尉 C.太尉设而不授服务于皇权需要 D.秦统一六国后已无设太尉必要 答案 C 解析 材料的意思是太尉没有授予某人,而不是没有或废除太尉之职,故A、B项错误;太尉一职设而不授服务于皇权需要,故C项正确;秦统一六国后才设置太尉一职,故D项错误。‎ ‎2.命题点:血缘维系的秦汉皇权承袭制度 ‎(2018·郑州联考)秦初并天下后,秦王嬴政自称“始皇帝”‎ ‎,想把皇位宝座千万世都传下去;汉王刘邦成为皇帝之后,约定:“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这表明(  )‎ A.中央集权得以不断强化 B.宗法制决定帝王治国思想 C.分封制依然存在 D.帝王借宗法血缘维护统治 答案 D 解析 材料没有体现中央集权的强化,故A项错误;材料说明的非治国思想,故B项错误;秦朝废除了分封制,故C项错误;材料中秦始皇的想法和刘邦的约定都是要保证依照血缘关系加强君主对国家的统治,故D项正确。‎ ‎3.命题点:汉武帝制衡相权的尝试 ‎(2018·北京海淀高三查缺补漏)汉武帝时“尚书”一职日益重要,大臣们的奏疏不能直接进呈皇帝,要送尚书署,后来尚书台就成了皇帝的机要秘书处。汉武帝还任用一些上书言事的贤良、文学,让他们出入宫廷,与尚书共议国事,这一做法的作用是(  )‎ A.削弱王国势力,加强中央集权 B.制衡丞相势力,强化君主专制 C.重用儒家学者,提高儒学地位 D.任用外戚权臣,削弱丞相权力 答案 B 解析 材料是中央权力机构的调整,与削弱王国势力无关,故A项错误;材料“尚书台就成了皇帝的机要秘书处。汉武帝还任用一些上书言事的贤良、文学,让他们出入宫廷,与尚书共议国事”体现加强内朝权力,有利于制衡丞相势力,强化君主专制,故B项正确;C项不是主要目的和作用,故C项错误;材料中的“贤良、文学”不是外戚,故D项错误。‎ ‎4.命题点:汉代经济发展对边疆地区的影响 ‎(2017·河北衡水中学高三第二学期第三次摸底,24)西汉中期,各种铁制的犁铧、耧、锄、镰、斧、锯、刀、锤等农业生产用具普遍地取代了青铜器,并且推广到边疆和少数民族地区。这可从侧面说明当时(  )‎ A.民族融合进程加快 B.内外经济交流频繁 C.国内经济整体发展 D.耕犁技术逐渐成熟 答案 C 解析 汉代边疆和少数民族地区也实现了铁农具对青铜器的取代并不能直接说明民族融合的进程加快,故A项错误;边疆和少数民族地区都属汉代的内部交流,并未提及涉外问题,故B 项错误;根据材料我们不难推断,汉代的铁农具已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了普及和推广,这就从侧面说明汉代整体的社会经济都获得了较大的发展,故C项正确;铁农具的推广并不代表耕犁技术的成熟,故D项错误。‎ 课时作业 一、选择题 ‎1.《史记》载:“始皇……起诸侯,并天下,意得欲从,以为自古莫及己。专任狱吏,狱吏得亲幸。博士虽七十人,特备员弗用。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倚辨于上……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这表明(  )‎ A.秦始皇帝,才能非凡 B.皇权至上,大权独揽 C.政权系统,尚不完备 D.君相矛盾,尚不突出 答案 B 解析 由题目中的信息“丞相诸大臣……天下之事……皆决于上”即可选出B项。A项不是材料所要反映的主旨,题目中未涉及秦朝政治制度的弊端和君权与相权的矛盾等史实,故排除A、C、D三项。‎ ‎2.(2017·山西三模,24)《吕氏春秋》载:“天道圆,地道方,圣王法之,所以立天下。”据此判断,嬴政时,铸“半两”意在(  )‎ A.突显古代天圆地方的宇宙观 B.宣传“天尊地卑”的思想 C.显示王权至上,大秦一统 D.促进大秦帝国内部的贸易往来 答案 C 解析 材料天圆地方仅表明天子顺承天意,故A项错误;材料不涉及天尊地卑、等级秩序的内容,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天道圆,地道方,圣王法之,所以立天下”,天圆地方是天子统治天下的哲学基础,体现了天子顺承天意,至高无上的地位,故C项正确;材料“半两”钱表达了天子与天地的关系,故D项错误。‎ ‎3.(2017·北京昌平高三期末,1)著名学者柏杨提出:“秦政府的组织精神,是政治、军事、监察三权分立,互不统摄。”此“组织精神”(  )‎ A.能够解决地方无权 B.保证了民主决策 C.改变不了皇帝专制 D.防止了官员腐败 答案 C 解析 材料论述的是中央官制,不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故A项错误;三公之间的分权有利于皇权的加强,不能保证民主决策,故B项错误;监察制度的本质是皇帝的耳目和工具,在人治社会中,监察权的独立只是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防止官员的腐败,因此D项说法过于绝对,故D项错误。‎ ‎4.(2017·安徽皖智教育1号卷联盟高三11月联考,2)秦统一六国后,“销天下之兵于咸阳,铸铜人十二”。阳陵虎符铭文:“甲兵之符,右才皇帝,左才阳陵。”秦始皇实行此举措的目的是(  )‎ A.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B.确立官僚政治制度 C.努力完成全国统一 D.实行军事上的集权 答案 D 解析 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在军事上采取在咸阳销毁全国的兵器,同时规定调动军队的凭证虎符由皇帝控制,其目的在于实行军事集权以加强君主专制,故D项正确。‎ ‎5.(2018·吉林一模,2)在秦朝朝议中,有发言权的不仅是三公九卿,没有具体行政职责的博士也可进言。据此可知朝议制度(  )‎ A.减少了君主决策的失误 B.阻止了皇帝的恣意妄为 C.保证中央机构的独立性 D.标志秦代中央官制完善 答案 A 解析 根据材料“有发言权的不仅是三公九卿,没有具体行政职责的博士也可进言”说明朝议制度有利于减少君主决策的失误,故A项正确;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下,皇权至高无上,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朝议制度,没有反映中央机构,故C项错误;朝议制度不能说明秦代中央官制完善,故D项错误。‎ ‎6.(2017·淄博三模)汉代的监察机关人员少而且官阶低,御史台的主管御史中丞官阶尚不及九卿,实行“位卑权重”的原则。这种做法(  )‎ A.有利于皇帝对官员的控制 B.阻碍了监察职能的发挥 C.有效杜绝官僚机构的腐败 D.防止了地方割据势力膨胀 答案 A 解析 据材料汉代的监察机关人员“位卑权重”‎ 的原则,这样做有利于皇帝对官员的控制,故A项正确;材料只是说监察官员地位低但权力很大,并不妨碍他们行使监察职能,故B项错误;材料中并没有提及汉代的监察制度的效果,故C项错误;材料说的是汉代的监察制度,监察制度并不能起到防止地方割据势力膨胀的作用,故D项错误。‎ ‎7.(2017·昆明一中第八次高考适应性训练,25)“位卑权重、位高权轻”是中国古代设置官吏的重要原则,对品级较低者委以重任便于控制。以下符合这一原则的是(  )‎ A.秦始皇时期的“三公”‎ B.汉武帝时期的“中朝”‎ C.唐太宗时期的“三省”‎ D.宋太祖时期的“二府”‎ 答案 B 解析 西汉时期的“中朝”指汉武帝任用自己身边的侍从担任中朝决策机构,体现了“位卑权重”,三公九卿转变成了“外朝”执行机构,属于“位高权轻”,故B项正确。‎ ‎8.(2017·内江五模,25)《汉书·武帝纪》载:“元封五年,初置刺史部十三州。”《汉仪》载:“常以秋分行部,到所部,郡国各遣一吏迎之界上,奉诏六条察州。”材料表明(  )‎ A.汉朝的封国制与周朝分封制相比较有一定变化 B.刺史行使在地方的察举权 C.刺史出现对丞相权力有一定的牵制作用 D.造成刺史滥用职权干预地方的现象产生 答案 A 解析 题干中“常以秋分行部,到所部,郡国各遣一吏迎之界上,奉诏六条察州”说明汉代实行的是郡国并行制,这与周朝的分封制有所不同,故A项正确。‎ ‎9.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政治从西周时代的“礼仪政治”到大秦帝国时代的郡县制、官僚制和法律控制手段,无疑体现了政治形态的一种“现代化”趋势。对材料中“现代化”的内涵理解准确的是(  )‎ A.郡县制度取代分封制度 B.由古代人治到现代法治 C.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D.由君主专制到君民共治 答案 C 解析 “郡县制度取代分封制度”不能全面反映材料的信息,故A项错误;结合所学可知我国古代历朝历代都是实行人治,故B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郡县长官由皇帝亲自任免,不得世袭,是中国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标志,故C项正确;西周时代并不是君主专制,秦代也不是君民共治,故D项错误。‎ ‎10.(2018·河南高考诊断A卷,25)‎ 汉武帝时期实行盐铁官营,东汉虽设有盐铁官,但只负责征税,实行“纵民煮铸”的政策。盐铁政策的变化有助于(  )‎ A.民营手工业的发展 B.豪强地主兼并土地 C.促进小农经济发展 D.中央集权制度强化 答案 A 解析 东汉放宽盐铁官营的经济政策,有利于盐铁相关民营手工业的发展,故A项正确;材料中经济政策的变化与地主兼并土地无直接关联,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了国家对手工业和商业的政策,与小农经济无直接关联,故C项错误;材料中盐铁官营经济政策的松动与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无关,故D项错误。‎ ‎11.(2017·佛山月考)古代民众生活艰难的现象,战国时期的记载大多类似“天饥岁荒,嫁妻卖子”,西汉以后多有类似“卖田宅、鬻子孙”的记载。这种变化反映了(  )‎ A.战国时期井田制得到完善 B.汉代民众生活更加艰难 C.土地私有制得到发展 D.商品经济呈发展趋势 答案 C 解析 井田制是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土地不能买卖,而且战国时期井田制瓦解,故A项错误;“天饥岁荒,嫁妻卖子”“卖田宅、鬻子孙”说明战国和西汉民众生活均困难,故B项错误;从战国时期“嫁妻卖子”到西汉民众“卖田宅、鬻子孙”说明土地成为人们的主要财产,故C项正确;材料中的买卖属于迫于生存的手段,没有反映商品经济的发展,故D项错误。‎ ‎12.(2018·延安调研)汉代冶铁技术取得重大发展。铸铁柔化处理技术和炼钢技术在汉初很不普及,但汉武帝后却得到迅速推广,工艺也更为成熟。其主要原因在于(  )‎ A.杜诗发明和推广水排 B.铁农具的广泛应用 C.铁业官营政策的推行 D.民营手工业的发展 答案 C 解析 杜诗发明和推广水排是在东汉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铁农具的广泛应用不是主要原因,故B项错误;西汉武帝以后,煮盐、冶铁、铸钱等最有利可图的行业收归官办,盐铁官营政策的推行推动了冶铁技术的发展,故C项正确;当时占主导的是官营手工业,材料反映的也是官营手工业,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 ‎1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 秦在中央设立了最高监察机构御史府,其长官是御史大夫。在御史大夫之下设御史中丞、侍御史、监察史等各级监察官员,而以监察史负责地方各郡的监察事务,汉承秦制,以御史大夫为全国最高长官,全国最高监察机构亦称御史府,又称御史大夫寺,别号“宪台”。汉代在御史大夫之下设有御史中丞和中丞,其具体的职务是内掌图书秘籍,外督十三部刺史,举劾案章,居殿中察举非法。御史中丞之下设御史、侍御史,其具体职责是监察违法、举劾违失、受理中央诸公卿奏事,典法度、掌律令、督察部刺史等。汉代在完善中央御史府机构的基础上,还先后设立了丞相司直和司隶校尉。司直系丞相,司隶则直属皇帝。汉代在地方设立监察区,汉武帝时将全国划分为十三个监察区,称为州部,各州部均设刺史一名,直接听命于皇帝及皇帝属下的中央御史府。 ——《从秦到明清监察制度的变迁》‎ ‎(1)根据材料,归纳秦汉监察体系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秦汉监察体系的作用。‎ 答案 (1)特点:以皇权为中心;相对独立,垂直体系;层次分明,相对完备。‎ ‎(2)作用:确保皇权的至高无上,加强了中央集权;确保了监察权运作的相对独立性,一定程度上防止了权力的滥用与地方势力的膨胀。(言之有理即可)‎ ‎14.(2017·芜湖、马鞍山三模,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封建社会结构 西欧中世纪社会结构 ‎——摘编自金观涛《兴盛与危机》‎ 在“中国封建社会结构”和“西欧中世纪社会结构”中任选一则,提取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探讨社会结构对近代化转型的影响。(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答案 示例一:地主经济以封建土地私有制为基础,农民被地主严密控制和残酷剥削而极端贫困;官僚政治使皇权为代表的专制势力渗透到社会的深处;儒教极力维护专制统治。且三位一体相互依存,使新的资本主义因素很难破坏和分解。因此,中国封建社会的结构不利于中国的近代化转型。(言之有理即可)‎ 示例二:西欧中世纪的领主制维持领主与附庸的相对松散的关系,使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变成可能。贵族政治易于民主平等和守法思想的滋生。基督教的一统地位因其自身的腐败,在宗教改革和西欧民族主义潮流面前迅速瓦解。所以,相对而言,西欧中世纪社会结构有利于近代化转型。(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本题材料看起来简单,实际上要求学生对中国封建社会和西方中世纪历史要有宏观而系统的理解,才能够紧扣题目要求。如果选择中国,那么就要围绕左图,从经济、政治、思想三大方面来组织答案。组织答案的立足点是题目中的限制词“近代化转型”,学生要清楚近代化转型的内涵包括经济上的工业化、政治上的民主化、思想上的理性化等核心。明确围绕这些,组织答案就可以有的放矢,从中国或西欧的经济基础是否有利于向工业化转变、政治模式是否有利于向民主化发展、思想文化是否有利于向理性化演变等角度具体阐述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