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6.50 KB
- 2021-08-26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第 21 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课后篇巩固提升
基础巩固
1.有学者撰文称:这场改革以农业为突破口,改变过分集中的农业管理体制,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
的自主权。这场改革的领导者是( )
A.列宁 B.斯大林
C.赫鲁晓夫 D.戈尔巴乔夫
解析列宁时期实行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与题意无关,故 A 项错误;斯大林时期建立
了“斯大林模式”,农业实行的是农业集体化,与题意相反,故 B 项错误;赫鲁晓夫时期,针对农业集体化
的消极影响越来越明显,其改革的重点是农业,与题意相符,故 C 项正确;戈尔巴乔夫时期,其改革对所
有制和经济体制进行了突破,失误地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导致了苏联的解体,故 D 项错误。
答案 C
2.与 1951 年至 1955 年相比,苏联 1961 年至 1965 年的粮食年平均产量增长近 50%,肉类的年平均产
量增加 60%以上,奶类年平均产量增加 70%以上。这些变化主要得益于( )
A.赫鲁晓夫改革
B.农业集体化的完成
C.美苏关系缓和
D.“斯大林模式”的活力
解析题目提供的时间,正处在赫鲁晓夫改革期间,其改革重点在发展农业方面,因此,A 项是符合题目
要求的正确答案。
答案 A
3.1973 年 3 月,苏共中央和部长会议通过了《关于进一步完善工业管理的若干规定》的决议,决定通
过合并企业,建立生产联合公司和工业联合公司并减少管理层次来改进工业管理体制。此后,联合公
司在苏联普遍建立起来。到 1979 年,联合公司达 3 947 个,参加的企业共有 17 516 个。这一措施
( )
A.仍未能摆脱“斯大林模式”的框架
B.使苏联得以一跃成为真正的超级大国
C.是戈尔巴乔夫改革的重要内容
D.拉开了苏联工业管理体制改革的序幕
解析 1973 年苏联处于勃列日涅夫统治时期,这一时期虽然建立了联合公司,减少管理层次,但仍未从
根本上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答案 A
4.勃列日涅夫时期的苏联政治经济结构,出现了一个两相脱节的形态:高度垄断的中央计划经济领导
体制架构下,国有经济管理仍然采取扩大企业自主权、实行相对独立的企业经济核算、运用物质刺
激调动企业积极性等带有市场经济因素的方式。这种“政治经济结构”( )
A.反映了苏联废除指令性计划的意图
B.体现了苏联由市场来决定产品的价格
C.表明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苏联确立
D.有利于缓解传统体制遗留的社会矛盾
解析材料强调的是勃列日涅夫时期的苏联政治经济结构是在“高度垄断的中央计划经济领导体制架
构下”,显然没有从根本上突破传统经济体制的束缚,故 A、B、C 三项错误;同时,“带有市场经济因素
的方式”又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大大缓解了由传统体制遗留下来的社会矛盾,故 D 项正确。
答案 D
5.“戈尔巴乔夫在国内最显著的创新措施,是他努力将共产党同苏联政府相分离……他启动了真正的
多党民主,建立了议会,并且彻底修改了宪法。”戈尔巴乔夫的上述举措( )
A.为经济改革的顺利推行提供了保障
B.进一步增强了苏联政治体制的活力
C.导致了苏联的混乱和解体
D.改善了社会主义的国际形象
解析戈尔巴乔夫以“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取代科学社会主义,提倡所谓“民主化”和“公开性”,使苏
联改革走进了误区。
答案 C
6.为了解决“斯大林模式”给苏联经济造成的困难,从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到戈尔巴乔夫都进行了经
济改革,他们改革的共同点是( )
A.优先解决农业生产中的问题
B.调整所有制结构发展个体经济
C.发展重工业以进行军备竞赛
D.力图缓解计划经济造成的弊端
解析苏联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无论是赫鲁晓夫,还是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的改革,都无
法回避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所造成的社会问题,他们都力图缓解该体制造成的弊端。
答案 D
能力提升
1.“作为苏联的领导者……外交的失败更进一步损害了他在其同事们之间的声望。他在古巴部署导
弹这一鲁莽计划成为压倒他的最后一根稻草。”材料中的“他”( )
A.始终是斯大林政策的忠实追随者
B.一直致力于援助中国的建设
C.开展了以农业为突破口的改革
D.把社会主义发展到了新高度
解析根据材料中“苏联的领导者”“他在古巴部署导弹”可以判断“他”为赫鲁晓夫。在他执政期间,对
斯大林进行了批判;由于其推行霸权主义政策,中苏关系破裂;他在改革中,以农业作为改革的突破口,
但由于并未触动“斯大林模式”,苏联的社会主义并未发展到新高度,排除 A、B、D 三项。C 项是正确
答案。
答案 C
2.苏联学者指出:若不是多亏新开垦地获得丰收,苏联在 1956 年几乎肯定要发生饥荒。这主要表明
( )
A.赫鲁晓夫农业改革出现重大突破
B.赫鲁晓夫的垦荒政策符合苏联实际
C.垦荒政策是苏联特殊国情的产物
D.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的苏联改革成效最突出
解析赫鲁晓夫的农业改革虽取得成效,但仍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没有出现重大突破,故 A
项错误;赫鲁晓夫的垦荒政策也造成严重的环境恶化,并不完全符合苏联实际,故 B 项错误;“斯大林模
式”下农业问题突出,垦荒政策是解决粮食问题的途径之一,是苏联特殊国情的产物,故 C 项正确;材料
只涉及赫鲁晓夫改革,无法推断改革成效最突出,故 D 项错误。
答案 C
3.1973 年,苏联作为富油国从石油危机中获得了一大笔财富,也正是从这一年开始,苏联在历史上第一
次成为粮食净进口国,并且一发不可收拾,对粮食的进口依赖越来越大。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
A.国家为准备战争需要储备大量粮食
B.进口大量粮食是为了控制粮食出口国
C.苏联政府长期忽视产业结构的调整
D.玉米运动失败导致苏联粮食大量短缺
解析进口大量粮食,是苏联政府长期重视重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的发展,忽略农业发展的结果。20 世
纪 70 年代,在勃列日涅夫时期,为了同美国争霸,苏联大力发展军事工业,农业生产发展滞后,使苏联不
得不大量进口粮食。
答案 C
4.勃列日涅夫执政后,“在生产方面,企业有权根据下达的计划指标自行编制年度计划。在完成计划任
务以外,可以接受计划以外的加工订货任务,可以用自己的材料和废料生产计划以外的产品”。这一措
施( )
A.突破了旧体制的弊端
B.抛弃了经济管理的行政手段
C.力图调动企业的积极性
D.初步确立了市场经济机制
解析勃列日涅夫上台后,对赫鲁晓夫的政策做了一些调整,如在坚持集中计划管理的前提下,扩大国营
企业的经营自主权,这有利于调动企业的生产积极性。因此,C 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正确答案。
答案 C
5.从 1985 年 3 月至 1990 年 10 月,短短五年多的时间,苏共中央曾先后推出 12 套经济改革计
划……1990 年 2 月出台“400 天计划”,5 月出台“5 年计划”,8 月又随即出台“500 天计划”,改革计划的
混乱使地方层面根本无法落实。由此可见,戈尔巴乔夫改革( )
A.背离了社会主义道路 B.把重心转向政治领域
C.使苏联社会陷入失控 D.具有盲目随意的特点
解析背离社会主义道路是指经济上实行私有制、政治上实行多党制等,故 A 项错误;材料主要涉及众
多的经济计划,未体现政治改革的信息,故 B 项错误;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并未使苏联进入失控的局面,
故 C 项错误;根据材料“苏共中央曾先后推出 12 套经济改革计划……改革计划的混乱使地方层面根
本无法落实”,可知反映的是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中盲目性的一面,故 D 项正确。
答案 D
6.下图所示的是某一期美国《时代》周刊的封面。这一期周刊最有可能出版于( )
A.1949 年 B.1955 年 C.1985 年 D.1991 年
解析戈尔巴乔夫改革是在 1985~1991 年,故 A、B 两项错误;1985 年戈尔巴乔夫出任苏共总书记,才开
始改革,不符合题干要求,故 C 项错误;1991 年苏联解体,与题干中的“他现在已经是一个没有国家的人
了”相符,故 D 项正确。
答案 D
7.赫鲁晓夫上台后,苏联开始对旧的经济模式进行修正,同时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方法。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赫鲁晓夫上台时面临着十分复杂的局面和艰巨的任务。……放在当时赫鲁晓夫面前的斯
大林所留下的苏联是:“越来越贫困的、实际上半崩溃的农村、技术上落后的工业、最尖锐的住房短
缺、居民生活的低水平、数百万人被关押在监狱和集中营、国家与外部世界的隔绝——所有这一
切都要求有新的政策的彻底的变革。”
——摘编自《转型中的俄罗斯》
材料二 鉴于许多重要农业部门的情况不佳,苏共中央全会认为必须刻不容缓地采取一系列重大的
措施,把落后的农业部门、集体农庄、国营农场和区提高到先进的水平,以保证整个社会主义农业的
蓬勃发展。
——摘编自《赫鲁晓夫时期苏共中央全会文件汇编
(1953 年 3 月~1964 年 10 月)》
材料三 1962 年,叶·利别尔曼在《真理报》发表了“利别尔曼建议”。他认为,为了能让企业在编制计
划时能主动、积极、充分地挖掘企业的生产潜力,利别尔曼提出的基本办法是加强利润刺激……采
用这个办法的基本原则是:(1)“赢利率越高,奖金就越多”;(2)“企业自己编制的赢利计划越高,奖金也就
越多。”
——摘编自陈之骅《苏联兴亡史纲》
(1)根据材料一,指出赫鲁晓夫上台后面临的经济问题。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问题产生的根源。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为提高农民和农庄的生产积极性,赫鲁晓夫采取了哪些措施。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利别尔曼建议”与赫鲁晓夫改革的相同之处。
参考答案(1)经济问题: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根源:“斯大林模式”
的弊端。
(2)措施: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实行收购制;提高收购价格,增加农民收入;鼓励发展家庭副业;
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
(3)给企业部分权力;一定程度上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
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赫鲁晓夫在 1957 年提出“三四年内苏联的人均肉类、牛奶、黄油产量赶上美国”的目标,为
此不顾苏联的气候条件,要求各地都来扩种玉米以增加饲料。结果很多地方因气候条件恶劣造成玉
米歉收,其他粮食作物也由于播种面积减少而减产。
材料二 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几乎每两位科学家中就有一位在研究坦克、火炮和导弹,军工生产差
不多占国民生产的 40%。由于军备竞赛和改革停滞,苏联的生产效率和经营水平与西方发达国家的
差距越来越大,人民的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较大的提高。
材料三 1985 年,苏共总书记戈尔巴乔夫认为苏联必须进行根本性的变革和改造,提出了“加速国家
的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方针”,并开始进行经济改革。1986~1988 年,苏联经济不但没有加速发展,相反,
国民收入年均增长率仅为 2.8%,低于 1980~1985 年的 3.2%。戈尔巴乔夫认为,现行政治体制是经济
改革没有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
(1)从三则材料可以看出,苏联三位领导人当时改革的侧重点分别是什么?
(2)从三则材料可以看出,他们各自的经济改革有哪些缺点?共同的不足是什么?
(3)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苏联解体的原因有哪些?
参考答案(1)赫鲁晓夫:农业;勃列日涅夫:重工业;戈尔巴乔夫: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2)各自缺点:赫鲁晓夫提出的目标不切实际,不顾自然条件的差异推行种植玉米,使农业生产受到
严重影响。勃列日涅夫与美国争夺霸权,进行军备竞赛,导致经济停滞不前,人民不满情绪高涨。戈尔
巴乔夫的改革没有实现“加速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方针”,经济增长率下降。
共同的不足:没有真正解决因斯大林体制的僵化而导致的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和如何提高人民生
活水平的问题。
(3)①历史原因:斯大林时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弊端长期得不到纠正和一些政策
上的错误。②现实原因(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背离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和方向的政治体制改革是
导致苏联解体的直接和主要原因。③外部原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战略等。
相关文档
- 2019-2020学年历史高中人教版必修12021-08-263页
- 2019-2020学年名师同步人教版历史2021-08-266页
- 高中历史第五单元马克思主义的产生2021-08-264页
- 2020_2021学年高中历史第二单元古2021-08-266页
- 2019-2020学年历史高中人教版必修12021-08-264页
- 2020_2021学年高中历史单元评估第2021-08-266页
- 2019-2020学年同步人教版高中历史2021-08-263页
- 【历史】山东省济宁市北大培文实验2021-08-2617页
- 【历史】安徽省蚌埠第二中学2019-22021-08-2612页
-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2021-08-26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