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26.50 KB
- 2021-08-26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第 14 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课时过关·能力提升
一、基础巩固
1.近代中国,随着大批西方人的到来,西餐也逐渐传入。中国的第一家西餐馆最有可能出
现在( )
A.南京 B.北京
C.重庆 D.上海
解析:上海是近代中国最早开放的通商口岸之一,最有可能出现西餐馆。
答案:D
2.清末的一首打油诗云:“洋帽洋衣洋式鞋,短胡两撇口边开。平生第一伤心事,碧眼生成
学不来。”该诗反映了当时( )
A.服饰的西化
B.洋货倾销中国
C.社会上的崇洋现象
D.学习西方的迫切愿望
解析:“洋帽洋衣洋式鞋”说明了服装的西化,“伤心”无法“碧眼”,则是典型的崇洋的写照。
答案:C
3.近代中国社会风俗受到西方民主思潮影响的典型表现是 ( )
A.欧式洋房出现
B.吃西餐成为时尚
C.出行乘火车、轮船
D.剪辫易服、废止缠足
答案:D
4.20 世纪初,某乡绅赋《新年杂咏》云:“新制初更阳历年,家家彩胜斗喧阗。宜春帖子多
新样,大半三民对五权。”该诗主要反映了( )
A.封建思想的正统地位发生动摇
B.辛亥革命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C.封建守旧势力对新文化的抵触
D.西方文明对传统文化的否定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20 世纪初”“阳历年”,可知材料反映的是中华民国成立后的史实。从
“三民对五权”,可以推断出这是指三民主义、五权宪法,故 B 项符合题意。
答案:B
5.徐珂《清稗类钞》记述:“先由男子陈志愿于父母,得父母允准,即延介绍人约期订邀男
女会晤,男女同意,婚约始定。”这反映晚清婚俗的变化是( )
A.媒妁之言控制婚约
B.婚姻尊重当事人的意愿
C.婚姻听凭父母安排
D.婚姻仪式简约文明
解析:题目提供的材料记述了晚清婚约缔结的程序,“男子陈志愿于父母”表明婚姻的当事
人可以提出自己的意愿,说明当时婚姻已有一定的自主性。
答案:B
6.在某年的上海,舞厅中流行的“交际舞”遭到禁止;一些中学里,师生们都收起了五花八门
的服装,列宁装在女生中十分流行。这一年可能是( )
A.1912 年 B.1945 年
C.1950 年 D.1979 年
解析:注意题干关键信息“列宁装……流行”,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一边倒”的政策,这一
时期中苏友好,列宁装流行,故选 C 项。
答案:C
7.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当家做主。农民分得土地,城市解决劳动就业问题,人民
生活水平逐步地得到改善。20 世纪 50~70 年代,中国社会风尚的主流是( )
A.耕读传家,光宗耀祖
B.穿西服,吃西餐
C.勤俭节约、无私奉献
D.休闲娱乐,追求时尚
解析:注意题干的时间“20 世纪 50~70 年代”,20 世纪 50~70 年代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和社
会主义全面建设时期,这一时期中国致力于社会主义建设,社会风尚的主流是勤俭节约、
无私奉献,故选 C 项。
答案:C
8.上海市档案馆收藏了一套上海普通市民的家庭账本。据记载,1980 年夫妇俩全年的总
收入是 2 685.04 元,而到了 2002 年,虽然两人都已退休,全年总收入仍然达到 47 658.3 元,
比 22 年前提高了 17.75 倍。这一账本是上海( )
A.社会生活变迁的见证
B.政治巨变的见证
C.率先跨入小康生活的见证
D.逐步走向市场经济的见证
解析:材料时间以及收入的变化体现了上海社会生活的变迁,B、C、D 三项材料无从体
现。
答案:A
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20 世纪 50 年代中国女性最时尚的着装——列宁装
列宁装在中国的流行反映了哪些时代信息?
参考答案:穿列宁装成为一种时尚;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经济十分落后,人民生活水平不
高,服饰比较单调;由于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与苏联亲密的政
治经济文化关系深刻影响着中国人民的日常生活,包括服饰打扮、礼仪习惯等都深受苏
联影响。
二、能力提升
1.1892 年,维新思想家宋恕提出“欲更官制、设议院、改试令,必自易西服始”。康有为在
奏议中也不止一次提及“易服”。维新派如此重视易服的主要原因是( )
A.改制中易服更易推行
B.意在营造改制的社会氛围
C.中国需改变对外形象
D.长袍马褂代表了守旧势力
解析:本题考查维新派重视易服的原因。改制往往会涉及方方面面,但很难说易服更易推
行,故 A 项错误。题干并没有提及易服是为了外交的需要,或改变中国人的对外形象,因
此 C 项错误。身着长袍马褂的人不一定就是守旧势力,故 D 项表述错误。从材料可看出,
维新派主张“易服”是为了“更官制、设议院、改试令”的需要,因此是为了营造改制的社
会氛围,故 B 项为正确答案。
答案:B
2.“文明婚姻以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取得男女之同意,以监督自由。”这里的“文明婚
姻”( )
A.彻底冲破了传统婚姻的束缚
B.表现出新旧杂陈的某些特征
C.体现出契约性的原则
D.采用了简单化的形式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属于中国传统婚姻特征;“取得男女之同意”
说明尊重男女双方的意愿,是新式婚姻的体现。B 项符合题意。
答案:B
★3.下图是晚清《点石斋画报》描绘的美国妇女驾驶轮船的情景。图中文云:“男女之别,
中国为重,而其等级之所判,直将霄壤……泰西各国不然,自幼入塾,男女一体,故西女通书
算者为多……美妇有名马利……现赴某轮船经理一切,而其夫亦在该船为大管。夫妇共
事一船,而又女先乎男,《易·系辞上》传曰:‘一阴一阳之谓道。’于此事可谓铁板注
解。”从图文可以得出的信息是( )
A.该画报是中国近代第一份中文报刊
B.国人消除了男尊女卑的旧观念
C.女性优于男子符合中国传统的阴阳之道
D.西方文明冲击了国人的传统观念
解析:题干材料中用男女平等的现象作为论据,证明《易·系辞上》中阴阳结合的观点,说
明中国人重男轻女的观点受到冲击。A 项不符合史实,《点石斋画报》为中国最早的旬
刊画报,而不是中国第一份中文报刊;B 项说法太绝对;C 项在材料中不能体现。
答案:D
4.下面漫画《发辫之将来》从本质上表明,当时社会上一部分人( )
A.盲目崇尚西洋风尚 B.刻意保存传统精华
C.旧有观念根深蒂固 D.主动破除国人陋俗
解析:漫画中的人物把辫子剪掉一部分为的是崇尚西法,把一部分留下为的是保存国粹,
可以看出该人物矛盾的心理,故可排除 A、D 两项;留发辫是陋习,不是传统精华,B 项错
误;从本质上看,该人物还是表现出与近代社会风俗相悖的一面,故 C 项正确。
答案:C
5.从鸦片战争后被迫打开国门,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改革开放,中国的现代化经
历了漫长而艰辛的历程,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93 年有人写信给张之洞说)方今机器之利,粤人知其益者,十之八九;两江闽
浙,十之二三;河洛之北,百不得一。名卿巨公,以为是者半,以为非者亦半。
——《周景勋上张之洞论铁政书》
材料二 在通商以后的上海,随着大量新事物的涌入,出现了一些新词语,如洋行、洋
布、洋油、洋铁、洋火、洋车等。它们日益流行,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常用语。
——李长莉《晚清上海的新知识空间》
(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近代工业发展中的哪些现象?“机器之利”显而易见,为什么“名卿巨
公”还“以为非者亦半”?
(2)材料二中大量带“洋”字的词语,后来在百姓日常用语中逐渐消失,其原因是什么?
参考答案: (1)现象:近代工业地区间发展不平衡(或南北发展不平衡;或南方先进于北方);
人们对近代工业的认识不一。原因:他们思想守旧,对西方近代文明存在抵触情绪;担心
近代工业发展会威胁自己的利益。
(2)政治上: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中国取得了民族独立,摆脱了帝国主义的奴役;经济
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迅速发展。
相关文档
- 2020版新素养同步人教版高中历史必2021-08-266页
- 2020春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2练习检2021-08-2614页
- 云南省昆明市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第2021-08-266页
- 2019版历史人教版必修2训练:第六单2021-08-266页
- 2020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跟踪检2021-08-267页
- 【历史】陕西省榆林市绥德中学20192021-08-2616页
- 浙江省衢州市2021届高三上学期12月2021-08-2611页
- 2020春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2练习检2021-08-267页
- 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2021-08-2611页
- 2020版新素养同步人教版高中历史必2021-08-26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