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1 MB
  • 2021-08-26 发布

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3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第8讲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课时限时训练新人教版

  • 7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第 3 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第 8 讲 抗日战争和解放 战争课时限时训练 新人教版 (时间:45 分钟 分值:85 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12 小题,每小题 4 分,共 48 分) 1.(2017·黄冈质检)1937 年 7 月 17 日,蒋介石指出:和平掌握在日本人手里。“我 们寻求和平。但我们不能不惜一切代价换取和平。我们不想进行战争,但我们可以被迫自 卫。”这实际上是( ) A.寻求与日本妥协的途径 B.不准备与日本军事对抗 C.宣示了中方的自卫性质 D.确立了抗战的军事策略 C [材料中蒋介石强调“不能不惜一切代价换取和平”,没有体现与日本妥协,故 A 项错误;中国已经准备“被迫自卫”,故 B 项错误;“我们可以被迫自卫”,宣示了中方的 自卫性质,故 C 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国民政府的抗战军事策略,故 D 项错误。] 2.1939 年,国民政府一方面把西南地区原有的采矿场收归国营,另一方面将华北、华 中等地一些矿场内迁的机械充实西南各矿场,扩大采掘能力。这些措施( ) A.稳定了社会经济发展的秩序 B.是消极避战保存实力的反映 C.调整经济体制促进经济运行 D.是基于长期抗战的战略调整 D [采矿场发展状况的调整不能反映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故 A 项错误;国民政府在 抗战时期致力于大后方建设,以持续抗战,故 B 项错误;材料未提及调整经济体制,故 C 项错误;材料中推动西南采矿业的发展是为持久抗战做准备,故 D 项正确。] 3.“抗日救国,已成为每个同胞的神圣天职。只要国民党军队停止进攻苏区行动,只 要任何部队实行对日抗战……红军不仅立刻对之停止敌对行为,而且愿意与之亲密携手共同 救国。”中国共产党发表这一宣言促进了( ) A.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 B.抗日救亡运动的新高涨 C.联合政府的早日成立 D.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 B [中国共产党发表宣言的目的在于呼吁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在中共政策的号召和感 召下,全国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新高潮,B 项符合题意。从材料信息“只要国民党军队停 止进攻苏区”可以看出,当时国共两党尚处于敌对状态,故排除 C、D 两项。A 项发生于 1924 年,同材料中中国共产党宣言发表的背景不符。] 4.在 1939 年至 1940 年的两年间,正面战场先后进行南昌会战、长沙会战、枣宜会战 等 7 次大规模战役,每次战役日军投入的兵力均在 8 万~10 万人,中国军队投入的兵力至 少在 20 万人以上。在枣宜会战中国民党军队先后调集 40 万人,抗击日军 10 万余人的进攻, 这接近战略防御阶段 4 次大会战的规模。材料表明( ) A.抗战相持阶段国民党仍然继续抗日 B.全民族抗战是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 C.正面战场牵制了日军侵华的全部力量 D.集中优势兵力是正面战场战胜日军的法宝 A [1939 年“五届五中”全会之后,虽然国民政府将政策重点由“积极抗日”转移到 “积极反共”,但从题中材料看出这期间国民政府在正面战场没有完全放弃抗日的战略,故 A 项正确。] 5.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说:“从 1937 年 7 月 7 日卢沟桥事变到 1938 年 10 月武 汉失守这一时期内,国民党政府的对日作战是比较努力的……一时出现了生气蓬勃的新气 象。”此处“新气象”主要是指( ) A.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建立 B.敌后战场已成为主战场 C.国民党军队基本扭转了战局 D.全国性抗战局面的形成 D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建立的标志是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故 A 项错误。题干时间 表明这一时期是抗日战争的初期,即防御阶段,而敌后战场成为主战场是在抗战中后期,故 B 项错误。抗日战争初期,虽然国民政府组织了多次重大战役,但国民党军队无力阻止日军 进攻,故 C 项错误。“新气象”指的是国共两党团结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全 民族抗战的局面形成,故 D 项正确。] 6.1938 年 1 月 8 日,国民政府在武汉召开军事会议,军训部长白崇禧提出:“积小胜 为大胜,以空间换时间,以游击战辅助正规战,与日本人作长期抗战。”同年 5 月毛泽东发 表《论持久战》,驳斥了当时流行的速胜论和亡国论,通过分析中日双方的优势和劣势,指 出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最后的胜利一定属于中国。这反映出二人( ) A.主张实行全民族抗战 B.所主张的抗战路线不同 C.对抗战的方针进行理性思考 D.对抗战持有感性认识 C [全民族抗战在材料中无体现,故 A 项错误;材料中没有反映毛泽东的抗战路线,所 以反映不出二人的抗战路线异同,故 B 项错误;白崇禧和毛泽东得出长期抗战或持久战的论 断是经过理性分析的,故 C 项正确;二人对抗战是理性思考,而非感性认识,故 D 项错误。] 7.(2017·邯郸模拟)在宜昌战役中,日军几乎陷入绝境。日军发现:“在我阵地前, 战死的重庆士兵尸体,连长在前,军官继后,在地面上排成了金字塔形。在一名战死重庆军 连长精心记载的日记本上,写着对部下士兵的无限信任和明天必将占领宜昌的必胜决心。” 这表明中国军队( ) A.战斗意识高昂 B.作战规模庞大 C.军官素质过硬 D.官兵纪律严明 A [从材料中“连长在前,军官继后……对部下士兵的无限信任和明天必将占领宜昌的 必胜决心”可以得出,将士的斗志高昂,故 A 项正确;作战规模在材料中没有提到,故 B 项错误;军官素质在材料中没有反映,故 C 项错误;官兵纪律问题不是材料的重点,故 D 项错误。] 8.(2017·茂名模拟)下表数据整理自姜涛与卞修跃所著的《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人口损 失之初步估计》,该统计表说明( ) 项别 死亡(人) 伤残(人) 失踪(人) 被俘捕 合计(人) 国 统 区 域 国 民 党 军 队 作战伤 亡 1 328 501 1 769 299 130 126 3 227 926 因病消 耗 422 479 191 644 323 436 937 559 因伤消 耗 45 710 123 017 274 671 443 398 平民 4 397 504 4 737 065 9 134 569 A.国民党军队是抗日主力军 B.日本侵略给中国人民带来巨大灾难 C.中国战场抗击了绝大多数的日军 D.中国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主战场 B [仅从表格数据无法看出国民党军队是抗日主力军,故 A 项错误;从表格数据可以看 出日本侵略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造成了大量的人口伤亡,故 B 项正确;表格数据仅 能看出中国军队和平民的伤亡,无法看出中国战场抗击了绝大多数的日军,故 C 项错误;仅 从表格数据无法看出中国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主战场,故 D 项错误。] 9.有人在致国共两党领袖的公开信中说:“政治必须彻底民主,此为国人一致之要求。 纵国共双方存在若干特殊问题,不妨事先商论,但所作成之解决方案,必须不与国人之公意 相违。”这一公开信( ) A.出现于国民革命运动时期 B.表达了和平民主的愿望 C.试图维护全民族抗战局面 D.促使国共矛盾走向缓和 B [由“政治必须彻底民主,此为国人一致之要求”“纵国共双方存在若干特殊问题, 不妨事先商论”可知,抗日战争结束之后,民众普遍呼唤民主自由,国家面临着民主与专制 的选择,国人希望国共两党领袖和平谈判、政治协商,这与 1945 年重庆谈判相吻合,故 B 项正确。国民革命运动的主要任务是“打倒列强,除军阀”,而非政治民主化,A 项错误。 抗战时期国人关注的主题是反抗日本侵略,而非政治民主化,C 项错误。重庆谈判后,国共 两党最终还是走向军事斗争,D 项不符合史实。] 10.下表是一部历史人物传记的目录(部分)摘编。根据所学知识判断,表中空白处应该 是( ) 目录 第三章 南昌起义的参谋长 第六章 长征 第七章 到敌人后方去 第十三章 第十六章 决战淮海 A.北伐先遣战江南 B.三次反“围剿” C.千里跃进大别山 D.挥师过大江 C [1926 年,国民政府决定北伐,在“南昌起义”前;从 1930 年起,蒋介石接连向各 根据地发动三次大规模“围剿”,应在“长征”前;1947 年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挺进大别 山,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挥师过大江”指 1949 年 4 月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在“决 战淮海”之后。] 11.(2017·九江模拟)中共某部队曾于 1946 年向中央发出此电文:“我们提议中央能 允许我们在本月底即开始实施主力突围的计划,即经鄂中分两个纵队分别向陕南及武当山突 围,然后转至陕甘宁边区。”该电文发出的背景应该是( ) A.重庆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B.国民党军队进攻中原解放区 C.国民党军队进攻陕北解放区 D.解放军决定进行战略反攻 B [根据时间“1946 年”以及电文内容可以看出,该电文发出的背景应该是国民党发 动内战。重庆政治协商会议召开时,国民党只是为发动内战做准备,故 A 项错误;国民党军 队进攻中原解放区,标志着内战爆发,故 B 项正确;国民党军队进攻陕北解放区是在 1947 年,故 C 项错误;解放军决定进行战略反攻是在 1947 年,故 D 项错误。] 12.费正清在《观察中国》中说:“中国的革命正是有这样两种梦想推动着:一是爱国 主义者想看到一个新中国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二是提高处于社会底层的农民的地位,消除 古代旧有的阶级的社会差别。”中国近代最有利于实现这两个梦想是在( ) A.国民革命运动时期 B.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D [题干两种梦想可理解为:实现民族独立;实现各阶级平等,人民当家作主。解放战 争后建立了新中国,中国实现了民族独立,并且人民翻身作主。因此,D 项离这两个目标最 近。]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2 小题,第 13 题 25 分,第 14 题 12 分,共 37 分)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下图为晋察冀边区银行发行的抗日票。这是敌后抗日根据地唯一一家经当时国 民政府批准设立的银行,1938 年正式成立。 材料二 下图为中央储备银行发行的中储券。该银行 1941 年在南京成立,作为国家银 行发行的本位币,可与法币(官方统一货币)相互兑换,在华东、华中和华南地区曾大量流通。 材料三 下图为日本伪造的法币。近年来有日本学者向世人展示日本陆军登户研究所制 造的中国法币半成品。明治大学还把研究所遗址改成资料馆陈列史料,并有当年工作人员出 来作证,静冈市还发现研究所当年印有孙中山水印的印钞纸。中国学术界也有大量文献表明, 侵华日军曾用假币在华大肆采购物资。 (1)材料一中的抗日票虽然大多纸质粗劣但学术界并不认为是假币,你认为依据何在? 它能印证哪些抗战史实?试分析抗日币的发行所产生的作用。(9 分) (2)材料二中的中储券常被学术界称为伪币,这是从史料角度还是从政治角度作出的评 判?请说明理由。(4 分) (3)根据材料三,论证侵华日军发动伪钞战的罪行。日本大肆发行伪钞给中国带来了什 么影响?日本学者这样做说明了什么?(12 分) [解析] 第(1)问的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中“晋察冀边区银行……经当时国民政府批准 设立的银行”得出晋察冀边区银行得到国民政府的批准,所以发行的货币是合法的。第二小 问,从抗日票发行银行的合法性能够印证国共合作,从抗日票的粗劣可判断日军对敌后根据 地的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导致物资匮乏、技术落后。第三小问从稳定物价和坚持抗战方面分 析。第(2)问的第一小问从史料的角度来看中储券是可靠的,故从政治角度来看是伪币。第 二小问从发行中储券的单位来看,南京沦陷后,中储券的发行单位属汪伪政权。第(3)问的 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三中“近年来有日本学者……展示……中国法币半成品”可以看出是物 证;根据“并有当年工作人员出来作证”可以看出是人证;根据“中国学术界……侵华日军 曾用假币在华大肆采购物资”可以看出是中国学术界研究程度,从这三个角度进行论证即 可。第二小问可从扰乱中国金融秩序和影响抗战等方面进行分析;第三小问,反映了日本有 识之士客观看待日本战争行为,有利于维护战后世界和平。 [答案] (1)依据:晋察冀边区银行得到国民政府的批准,所以发行的货币是合法的。 史实:国共合作抗战;日军对敌后根据地的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导致物资匮乏、技术落 后。 作用:起到了稳定边区物价和支持敌后抗战的作用。 (2)从政治角度。理由:1938 年南京已沦陷,1941 年成立的中央储备银行代表的是汪伪 政权。 (3)论证:物证:研究所当年伪造的印钞纸;人证:当年工作人员的作证;文献资料: 中国学术界的文献。 影响:加剧通货膨胀,扰乱了中国的金融体系;掠夺了中国的财富,不利于中国抗战。 说明:日本有识之士承认日本侵华罪行,追求中日和平。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面是 2005 年 11 月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国近代通史》十卷本第十卷的目 录摘编。 第十卷:中国命运的决战(1945—1949) 第一章 战与和的变奏 第二章 全面内战的烽火 第三章 战后社会的动荡与纷扰 第四章 国共两党攻守态势的转换 第五章 国共两军的军事决战 第六章 国民党在大陆统治的结束 第七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中国命运的角度对该目录增加一条子目录,并说明理由。 (12 分) [解析] 结合目录,紧扣中国命运的决战(1945~1949),可以增加重庆谈判一目,理由 从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向着和平民主的光明方向发展来分析即可;也可以增加“北平和谈” 一目,可从结束战争,减少人民痛苦方面来说明;还可以增加“渡江战役和追歼残敌”一目, 可从统治中国 22 年的国民政府覆灭,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基本胜利等方面来说明。 [答案] 示例一: 增加目录:重庆谈判。 理由:有利于国家的统一,中国朝着和平民主的光明方向发展。 示例二: 增加目录:北平和谈。 理由:有利于结束战争,减少人民痛苦,双方达成《国内和平协定》最后修正案。但南 京国民政府拒绝在协定上签字,和谈破裂。 示例三: 增加目录:渡江战役和追歼残敌。 理由:解放军占领南京,统治中国 22 年的国民政府覆灭。接着,人民解放军向全国进 军,追歼国民党残余军队。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基本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