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47.50 KB
  • 2021-08-27 发布

2019-2020学年人教版历史必修2课堂练习: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随堂

  • 3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第七单元 第二十一课 一、选择题 1.下图为赫鲁晓夫执政时期苏联的一幅题为“推广玉米种植,提高粮食产量”的宣传画, 反映了当时苏联( C ) A.调整农业政策以保证重工业生产 B.努力增加粮食产量并与美国竞争 C.试图突破“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D.发展高效农业以扩大对外贸易量 [解析] 依据题干信息可以看出反映的是赫鲁晓夫改革中推广种植玉米运动。结合所学知 识可知,当时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特别是农业集体化的消极影响越来越明显,粮食 短缺,农民没有生产积极性。赫鲁晓夫上台后,开始调整政策,试图对斯大林模式进行改革, C 项正确。赫鲁晓夫改革的重点在农业方面,A 项错误,B、D 两项与材料信息不符。 2.1957 年 5 月 10 日苏联最高苏维埃发布法令,将 25 个中央部和 113 个加盟共和国部撤 销,中央仅保留航空、无线电、造船、化学、重型机械、交通运输、建筑等部;全国划分为 105 个经济行政区,各区设国民经济委员会,管理各地的企业。此举( C ) A.强调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B.推动国民经济协调发展 C.一定程度上冲击斯大林模式 D.大大增强苏联军事实力 [解析] 通过“将 25 个中央部和 113 个加盟共和国部撤销,中央仅保留航空、无线电、 造船、化学、重型机械、交通运输、建筑等部;全国划分为 105 个经济行政区,各区设国民 经济委员会,管理各地的企业”,适度向地方放权,实际是对斯大林模式的冲击,故 C 项正 确。 3.(2019·湖北武昌区高一调研)勃列日涅夫上台后推广了赫鲁晓夫时期已实行过的农业领 域小组包工奖励制,包工小组拥有机械设备和几名至几十名固定人员,实行内部经济核算, 超产、提高产品质量和节约费用有奖,反之则罚。这一制度( A ) A.有利于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 B.动摇了集体农庄公有制基础 C.冲击了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 D.使得集体农庄变成国营农场 [解析] 勃列日涅夫在农业领域内实行“小组包工奖励制”,即以小组为单位开展生产, 效益好的小组可以获得物质奖励,相反,则要受到惩罚。由此可知,这一做法能够调动农民 生产的积极性,从而推动农业发展,故本题选 A 项。包工小组仍是公有制经济,故不会动摇 集体农庄的公有制,故 B 项错误。勃列日涅夫改革仍然是坚持计划经济体制,故 C 项错误。 D 项表述错误,不符合题意,题干强调的是公有制规模缩小。 4.下列四个选项是某同学从表格数据中得出的信息,其中错误的一项是( B ) 时间 国民收入平均年增长率 工业总产值平均年增长率 1966~1970 年 7.8% 8.5% 1971~1975 年 5.7% 7.4% 1976~1980 年 4.3% 4.4% A.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国民经济逐年下降 B.勃列日涅夫把改革的重点放在工业方面,因而取得了巨大成就 C.农业和轻工业发展缓慢,最终制约了工业的发展 D.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成为经济发展的沉重包袱 [解析] 勃列日涅夫改革注重发展重工业,尤其是军事工业,农业和轻工业发展缓慢,最 终制约了工业的发展,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成为经济发展的沉重包袱,致使工业总产值平 均年增长率不断下降,B 项与史实不符。 5.(2019·合肥高一期中)俄罗斯历史学家普罗科菲耶夫在《论苏联的改革》中分析说:“戈 尔巴乔夫改革时,比如卖糖的小商店一下子消失。再比如,在生态学家的压力下,同时关闭 了所有生产洗涤设备的工厂,造成洗涤用品短缺。……这类决策有很多。”作者意在说明戈 尔巴乔夫改革( B ) A.是导致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 B.在国家经济决策问题上采取的措施激进 C.在经济领域完全背离了马列主义 D.继续采用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 [解析] 戈尔巴乔夫改革是苏联解体的直接原因,A 项表述错误;据“卖糖的小商店一下 子消失”“关闭了所有生产洗涤设备的工厂”可知,B 项表述符合材料的核心内容;从题干材 料无法得出戈尔巴乔夫改革“完全”背离马列主义,C 项错误;D 项表述不符合题意。 二、非选择题 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赫鲁晓夫担任苏共中央总书记后,决定东部大开发,以党的名义号召全国青年 向荒地进军,一哄而上,掀起了苏联历史上有名的“开垦处女地运动”。由于选择优先发展 农业不符合当地的自然地理条件和环境,结果不仅粮食产量上不去,脆弱的生态环境也遭到 严重破坏。1964 年赫鲁晓夫下台,苏共承认这个时期农业政策有错误,开垦运动得以停止。 材料二 1953~1983 年苏联与世界实际 GDP 平均增长率(%)对比 材料三 下表为 1981~1990 年苏联经济增长率(%)简表。 年份 1981~1985 1986~1989 1990 社会总产值 3.3 1.8 -2 国民收入 3.2 1.0 -4 劳动生产率 3.1 -3 请回答: (1)根据材料,概括赫鲁晓夫大力推广种植玉米给苏联农业带来的不良后果。结合所学知 识,简要评价赫鲁晓夫执政时期的改革。 [解析] “不良后果”从材料中得出,即“结果不仅粮食产量上不去,脆弱的生态环境也 遭到严重破坏”;而“评价”则要结合所学知识来回答。 [答案] 后果:粮食生产没有增长,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评价:冲击了“斯大林模式”, 打开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闸门,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未能从根 本上冲破“斯大林模式”的框架。 (2)观察图表,1968~1973 年,苏联的 GDP 平均增长率有何特点?当时,掌权的是哪位领 导人?他采取了哪些措施来发展经济? [解析] 增长率特点从图表中可以看出,是迅速增长;其它两问,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答案] 增长率高于世界平均增长率。领导人:勃列日涅夫。措施:恢复部门管理体制, 加强对经济的集中领导;扩大国营企业经营自主权;运用经济手段,刺激企业改善经营管理。 工业方面:注重发展重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 (3)材料三中,1990 年苏联经济发展出现负增长的主要原因有哪些?综合上述材料,你可 以得出哪些启示? [解析] 注意抓住时间为 1990 年,此时为戈尔巴乔夫执政;“启示”言之有理即可,可 从改革要从国情出发、改革要注重国民经济的均衡发展等方面作答。 [答案] 主要原因:斯大林体制的束缚,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不见成效;启示:改革要从 本国的国情出发;改革要注重保护人民的利益;要注意国民经济的均衡发展,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