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2.36 KB
- 2021-08-27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第35讲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7·湖北武汉调研)乾隆后期谕旨中提到,英国“在西洋诸国中较强悍,且闻向在海洋有劫掠各国商船之事”。对1793年马戛尔尼使团提出的通商等要求,谕旨指出:“如此非分于求,究其心怀叵测,不可不留心筹计……因思各省海疆,最为紧要。”据此推断乾隆帝( )
A.以天朝观念应对英国人
B.注重维护国家海权完整
C.认清了英国通商的本质
D.对与英国交往有所警觉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劫掠各国商船”“不可留心筹计”“因思各省海疆,最为紧要”等可知,乾隆帝对英国的活动有所警觉。故选D项。
答案 D
2.(2016·湖南张家界月考)林则徐至广东禁烟时称茶叶、大黄是“制夷之大权”,认为“彼万不敢以侵凌他国之术,窥视中华。”魏源则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这表明( )
A.林则徐是“开眼看世界第一人”
B.“天朝上国”观念有所改变
C.英国受制于中英贸易
D.华夷观念被打破
解析 材料分别描述了林则徐和魏源两人的观点,不能表明林则徐是“开眼看世界第一人”,故A项错误;林则徐至广东禁烟时仍认为“彼万不敢以侵凌他国之术,窥视中华”,但魏源在1842年鸦片战争中国战败后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反映出中国人认识到了西方的长处,以中国为中心的“天朝上国”观念有所改变,故B项正确;英国受制于中英贸易与魏源主张不符,故C项错误;魏源仍称西方为“夷”,可见没有打破华夷观念,故D项错误。
答案 B
3.(2017·四川德阳模拟)赫德管理下的中国海关按照英国模式运作,廉洁高效、税收累增。恭亲王奕感叹说:“中国官员均不可信,幸海关有诚实之外国人。”这反映出( )
A.列强的侵略改变了中国的对外政策
B.海关成为中外交往的重要对话渠道
C.引进西方模式成为当时的社会共识
D.清政府内部对西方的认识出现分化
解析 作为清政府内部洋务派的代表,恭亲王奕的观点说明了清政府内部对西方的认识有所变化,故D项正确。
答案 D
4.(2016·河南新乡期末)鸦片战争后,“西学中源”说一度盛行,一些有影响的学者宣称,西学源于中学,是中学在西方的流传和发展。因此,今天“采西学”是“失礼求诸野”,是光复旧物。这种说法( )
A.缺乏事实依据且毫无价值
B.客观上有利于人们接受西学
C.成为人们学习西方的障碍
D.对维新派改革产生消极影响
解析 题目表明了中国人在鸦片战争后,对西学开始重视,但又不愿放下自大的架子,就出来了个“西学中源”说,这是在向西方学习,不是无价值,故A项错误;这种说法中国人容易接受,有利于人们学习西方,故B项正确;这不能成为人们向西方学习的障碍,故C项错误;这种说法有利于人们接受西方的思想,所以对维新派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故D项错误。
答案 B
5.(2016·广东湛江高三调研)梁启超指出,近代中国“新思想之输入,如火如荼矣。然皆无组织、无选择、本末不具,派别不明,惟以多为贵。”出现这一现象的时代背景是( )
A.救亡图存运动的推动 B.阶级成分日趋复杂
C.西方新思想不断涌现 D.世界市场日益形成
解析 近代中国民族危机日益严重,“救亡图存”成为历史发展的主题,出于此目的,中国先进分子不断向西方学习各种新思想,故A项正确。
答案 A
6.(2016·河南郑州模拟)康有为将孔子形象从万世师表的“圣人”转化为开宗立派的“教主”,将儒学改造为孔教,但并没有得到清政府及时人赞同。这说明( )
A.清政府加紧了舆论控制 B.儒学的正统地位动摇
C.康有为未关照传统心理 D.康有为思想较为激进
解析 材料中没有清政府加紧舆论控制的信息,A错误;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儒学的正统地位,B错误;康有为把儒家思想和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相结合宣传维新变法,C错误。
答案 D
7.(2016·陕西榆林期末)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知识界)对外国作品的兴趣从纯科技转向制度和政治,对自然科学和应用科学的热情向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转移。这一变化的本质作用是( )
A.促进了民主科学的传播
B.结束了封建礼教的束缚
C.推动了政治体制的变革
D.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
解析 根据题目中的关键词“19世纪末20世纪初”“从纯科技转向制度和政治”,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进步到了制度层次,两个派别为维新派和革命派分别主张君主立宪、民主共和,走资本主义的道路,故C项正确。
答案 C
8.(2017·广东佛山模拟)民国初年,“孔道会”、“孔社”、“尊孔会”、“孔圣会”等民间团体兴起,多以“昌明孔教,救济社会”为宗旨。1915年2月,北京政府宣布“国民教育以孔子之道为修身之本”。这反映了民国初( )
A.孔子的地位达到最高峰
B.民间思潮左右了政府的决策
C.社会出现广泛的信仰危机
D.民众享有充分的言论结社自由权利
解析 民国初年,西学东渐,民主共和、儒家思想、维新立宪等各种思潮同时传播,社会出现广泛的信仰危机,所以民间和政府在混乱中向儒家寻求解决之道,故C项正确。
答案 C
9.(2016·江西赣州联考)钱穆曾说:“凡最近数十年来有志革新之士,莫不讴歌欧美,力求步趋……迷于彼而忘其我,拘于貌而忽其情。反观祖国,凡彼之所盛自张扬而夸道者,我乃一无有。于是中国自秦以来两千年,乃若一冬蛰之虫,生气未绝,活动全失。”钱穆上述观点的核心是( )
A.新文化运动仍未摆脱传统文化精髓
B.主张积极汲取传统资源促进社会转型
C.对推动了中国进步的革命党表示赞赏
D.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有其闪光之处
解析 材料信息表明钱穆反对对欧美的“力求步趋”,认为中国两千多年的制度“生气未绝”,即主张传统优秀文化与西方文化相融合,
B项与此相符;A项不符合史实;从材料可知钱穆对革命党持批评而不是赞赏的态度,C项错误;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
答案 B
10.(2017·河南洛阳模拟)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外国传教士、资产阶级、先进知识分子、无政府主义者都在积极宣传各种社会主义思潮,其中包括马克思主义。这种现象的出现表明( )
A.马克思主义适合中国的国情
B.中国亟需改造社会的良方
C.社会主义已经成为时代潮流
D.中共的政治影响不断扩大
答案 B
11.(2016·江苏徐州期末)中国近代思想的演进“既不是一江长流,也不止一个洪峰,而是以一个接一个思潮的涨落相继出现的,然而在这起伏的过程中始终流淌着一个永恒的主题。”这一“主题”是( )
A.实业救国 B.崇尚科学
C.政治共和 D.民族独立
解析 近代中国处于列强的不断入侵,使中国不断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亡不断加深,故近代的中国知识分子不断向西方学习,经历了器物、制度、思想文化三个层次,目的是挽救民族危亡,实现民族独立。实业救国、崇尚科学、政治共和是实现挽救民族危亡的一种方式,选择D项符合题意。
答案 D
12.(2016·陕西一检)从梁启超的“新民”、谭嗣同的“新人”到鲁迅的“改造国民性”,到20世纪60年代以后的“斗私批修”“破四旧”“灵魂深处爆发革命”,提倡所谓“纯粹的人、高尚的人、脱离低级趣味的人”,构成了理解当代中国社会的一条最主要的思想线索。这条线索是( )
A.只有改造人才能改造社会
B.思想观念对政治变革的影响
C.新文化运动的思想解放作用
D.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历程
解析 由材料中的“新民”“新人”“改造国民性”“纯粹的人、高尚的人、脱离低级趣味的人”可知,改造人对近现代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故A项正确。材料并未强调思想观念对政治变革的影响,B项错误。材料不仅
指出近代思想的发展线索,而且说明了现代思想的发展线索,C、D两项不符合题意。
答案 A
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13题25分,14题12分,共37分)
13.(2016·广东韶关高三摸底)(2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梁启超曾于1902年《新民之议》一文中指出:“凡一国之能立于世界,必有其国民独具之特质。上自道德、法律,下至风俗、习惯、文学、美术,皆有一种独立之精神。祖父传之,子孙继之,然后群乃结,国乃成。”那么,决定着中国历史存续与现代命运的精神是什么?自严复、梁启超、辜鸿铭始,中国知识界给出了种种界定,要言之,无非是爱国主义和改革创新两大主题。正如习近平同志在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所讲:“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刘成纪《中国精神的传统基源与现代转换》
(1)根据材料归纳“中国精神”的含义。(4分)结合史实说明春秋战国秦朝时期“中国精神”为古代中华文明的辉煌奠定了基础。(6分)
(2)1840年后的时代特征迫使“中国精神”发生了怎样的“现代转换”。(2分)在“中国精神”的推动下,1840~1940年中国新兴的政治力量为中华民族的复兴作出了哪些努力?(7分)
(3)“中国精神”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是如何一步一步推动中国实现强国梦?试从政治、经济角度进行概述。(6分)
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无非是爱国主义和改革创新两大主题”得出中国精神的含义是爱国主义和改革创新;第二小问,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三个方面回答。第(2)问,第一小问,中国精神指的是“爱国精神和改革精神”,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鸦片战争后随着西方侵略的不断加深,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时的爱国体现为抗争和探索,即反对外来侵略,向西方学习寻找强国之路;第二小问,抓住“1840~1940年”和“中国新兴的政治力量”,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回答。第(3)问,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指的是1978年以后,我们在经济上突破苏联模式,对内进行改革,对外实行开放。
答案 (1)含义:爱国主义;改革创新。
说明:政治基础:各诸侯国通过变法改革实现了社会的转型;秦朝建立了中央集权制,郡县制取代了分封制;经济基础: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确立了土地私有制的小农经济;推行重农抑商政策保护小农经济的发展。文化基础:以儒道法为核心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核。
(2)转换:反对外来侵略,向西方学习寻找强国之路。
努力:资产阶级维新派开展维新变法;资产阶级革命派进行辛亥革命;资产阶级激进派发起新文化运动;无产阶级坚持新民主主义革命。
(3)实现:突破苏联模式,实行改革开放;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实行国有企业改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入WTO。
14.(2017·四川德阳模拟)(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在研究近代以来中国现代化思潮的时候,形成了三种基本的研究范式:一是“激进—保守”范式,即主张西化、欧化或苏化,认为传统性与现代性是二元对立的关系;二是“抗拒—调适”范式,即主张以传统去适应、调节和融合现代化,凸显中华文明的主体性;三是“传统的发明”范式,即认为要想在中国实现现代化,必须赋予源于西方的现代性以一种中国主体的身份,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找现代性的生长点。下图是近代以来中国现代化思想演变过程示意图。
——据何爱国《中国现代化思想史》、
罗荣渠《现代化新论》等整理
结合上图并运用相关史实,对上述任一研究范式进行探讨。(12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
解析 根据材料中“‘激进—保守’范式,即主张西化、欧化或苏化,认为传统性与现代性是二元对立的关系”的描述,可知该范式指的是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结合这两场思想解放运动的相关史实与评价探讨即可;根据材料中“‘抗拒—调适’范式,即主张以传统去适应、调节和融合现代化,凸显中华文明的主体性”可知其指的是师夷长技以制夷、中体西用思想,结合师夷长技以制夷、中体西用思想相关史实与评价探讨即可;根据材料中“‘传统的发明’范式,即认为要想在中国实现现代化,必须赋予源于西方的现代性以一种中国主体的身份,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找现代性的生长点”的描述,可知其指的是维新变法思想,结合维新变法思想的相关史实与评价探讨即可。
答案 参考示例:探讨“抗拒—调适”研究范式。
①该范式强调以传统为主体去调节和适应现代化,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如,鸦片战争前后,“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学习西方军事技术,仍坚持了传统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洋务派提出了“中体西用”思想,只学西方先进的技术,仍顽固坚持传统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戊戌变法期间,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指出以圣贤义理之学为根本,博采西学以挽救瓜分危机,扩大了学习西方的领域,但仍然继续突出了传统儒家思想的主体地位。②
该范式没有看到中国传统性与西方现代性之间的二元对立关系。如,义和团运动盲目抵制西方文化在中国的传播;新文化运动主张全盘接受西方文明来全盘否定中国文化。③该范式没有看到西方现代性在中国现代化过程中日益增强的影响力。如,从地主阶级抵抗派和洋务派的学习西方器物,到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的学习西方政制,再到新文化运动的学习西方文化,学习西方的层次不断深化,西方现代性在与中国传统性的较量中日益占据上风。
相关文档
- 2020人教版高考总复习历史试题 (322021-08-268页
- 2020人教版高考总复习历史试题 (352021-08-267页
- 2020人教版高考总复习历史试题 (202021-08-267页
- 2020人教版高考总复习历史试题 (462021-08-264页
- 2020人教版高考总复习历史试题 (102021-08-267页
- 2020人教版高考总复习历史试题 (152021-08-257页
- 2020人教版高考总复习历史试题 (312021-08-257页
- 2020人教版高考总复习历史试题 (242021-08-257页
- 2020人教版高考总复习历史试题 (1)2021-08-2512页
- 2020人教版高考总复习历史试题 (222021-08-25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