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8 MB
  • 2021-08-27 发布

2020学年高中历史 第六单元 单元测试 岳麓版必修3

  • 5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第六单元 现代世界的科技与文化 ‎ (时间:45分钟,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 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科学家们认为“人们距离可知世界的边界已经不遥远”。打破这种认识的是(  )‎ A.经典力学        B.生物进化论 C.相对论和量子理论 D.电力的发明 解析:选C。相对论和量子理论打开了人类认识世界的新视角。‎ ‎2.菲利普·费尔南德兹-阿迈斯托在评价某科学家时指出:在他的宇宙里,“每一种现象都带有欺骗性。物质和能量可以相互转换。双胞胎以不同的速度衰老。平行线可以交叉。光线弯曲的径迹其实缠绕宇宙。”这位科学家是(  )‎ A.伽利略 B.达尔文 ‎ C.牛顿 D.爱因斯坦 解析:选D。本题主要考查历史知识的再认再现和材料信息获取能力。“物质和能量可以相互转换”体现了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的质能转换理论;“双胞胎以不同的速度衰老”说明时间是可变的,指的是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因此本题选D项。‎ ‎3.对转基因技术、遗传技术和克隆技术三项技术表述正确的是(  )‎ ‎①都属于生物工程技术 ②转基因技术就是基因工程 ③克隆技术是转基因技术的表现之一 ④遗传工程是生物工程的核心技术 A.①②③ B.①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解析:选B。本题考查了对这三项技术的理解和把握能力。转基因技术是将目的基因通过各种途径转入动物或植物的受精卵或胚胎细胞中,改造生物的遗传物质,遗传工程是生物工程的核心技术,主要是研究人类基因,克隆技术是无性细胞制造技术。‎ ‎4.观察右图,对其反映的事件评价不正确的是(  )‎ A.其主要目的是增强民族的凝聚力 B.体现了“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方针 C.实践了重点突破国防尖端技术的战略决策 5‎ D.加强了中国的现代化国防能力 解析:选A。《东方巨响》反映的是新中国原子弹爆炸成功的史实,原子弹爆炸的主要目的是打破帝国主义的核威胁,增强国防实力,故A不正确。B、C、D三项符合对该事件的评价。‎ ‎5.1956年春,在《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工作结束时,周恩来总理特别提到了钱学森、钱三强和钱伟长的贡献,称他们为“三钱”。“三钱”所做的与《规划》相关的重大科技成就是(  )‎ A.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中近程导弹 B.“南优2号”杂交水稻 C.“银河—Ⅰ”巨型计算机 D.人类基因组测序工程 解析:选A。“三钱”之一的钱学森被誉为我国的“导弹之父”,A项成功实验于1964年,符合题目的要求;“南优2号”杂交水稻是袁隆平培育成功的,C、D两项开始于1978年改革开放后,不符合题目的时间要求且与“三钱”无关。‎ ‎6.1950年,我国水稻的平均亩产只有141千克,1998年达到450千克。当今中国,杂交水稻播种范围已占全国水稻种植面积的一半。1976年到1998年水稻产量累计增产3.5亿吨。这说明袁隆平的杂交水稻研究推广(  )‎ A.大大提高了我国的粮食产量 B.有助于解决世界性的饥饿问题 C.使“科教兴国”战略取得了实效 D.使袁隆平享有了很高的国际声誉 解析:选A。材料表明杂交水稻的推广,大大提高了我国的粮食产量。B、D两项的意思在材料中没有直接体现。C项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 ‎7.邓小平曾说过:“对全国教育战线十七年(新中国成立后十七年)的工作怎样估计?我看,主导方面是红线。应当肯定。”最能证明这一看法的史实是(  )‎ A.初步建立了新的教育管理制度 B.创办了一系列的工人学校 C.全面开展了“上山下乡”运动 D.初步建成了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抓住关键信息“教育战线”及“新中国成立后十七年”来判断,应是1966年“文化大革命”之前的教育成就,故排除C项。A、B、D三项相比,D项是对这一时期教育战线取得的成绩最全面的总结,故选D项。‎ ‎8.电视连续剧《金婚》中,女主人公文丽是位小学教师,但是有一段时间学生“停课闹革命”,她只得暂时放下了工作回家。这种情况应当发生在(  )‎ A.“文化大革命”时期 B.“大跃进”时期 ‎ C.人民公社化时期 D.过渡时期 解析:选A。“停课闹革命”是“文化大革命”时期特有的产物,是对中国教育事业的重大破坏,故这种情况只能发生在“文化大革命”时期。‎ ‎9.通过观察下图可知,促使1978-2008年小学、初中入学率跃升的关键因素是(  )‎ 5‎ A.“教育大革命”的进行 B.《义务教育法》的实施 C.扫盲教育的开展 D.“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 解析:选B。小学和初中属于义务教育阶段,1978-2008年小学、初中入学率的迅速提高与《义务教育法》的实施密切相关。‎ ‎10.20世纪50年代,郭沫若和范文澜这两位历史学家,对于中国历史的分期问题看法截然不同,有些学者想提请中央宣传部决定,但中央认为还是应由历史学家自己去讨论决定。这反映了中央积极贯彻(  )‎ A.“一枝独秀”的做法 B.“百家争鸣”的方针 C.“百花齐放”的方针 D.压制学术争论的政策 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在历史分期这样的学术问题上中央提倡自由讨论,这是对“百家争鸣”方针的贯彻。‎ ‎11.科技创新与民生问题密切相关。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 A.蒸汽机车、蒸汽轮船的出现,使交通运输业发生了革命性改变 B.电冰箱、洗衣机、吸尘器的使用,大大减轻了繁重的家务劳动 C.互联网的出现,标志着人类从信息封闭时代进入大众传媒时代 D.“南优2号”杂交水稻的培育,有助于解决未来世界性饥饿问题 解析:选C。互联网的出现,使信息的交流更加便捷,但说这以前是信息封闭时代是不对的。‎ ‎12.毛泽东说:“百家争鸣是诸子百家,春秋战国时代,有许多学说自由争论。现在我们也需要这个,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范围之内,各种学术思想,让他们去说,不去干涉他们。在刊物上、报纸上可以说各种意见。” 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 A.在刊物上、报纸上可以自由言论 B.在学术问题上允许发表不同意见 C.在《宪法》范围内允许任何争鸣意见 D.社会科学的争鸣要在《宪法》范围内 解析:选B。本题考查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材料中强调各种学术思想在宪法范围内可以自由争鸣。‎ 二、非选择题(每题20分,共40分)‎ ‎1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嫦娥奔月”的神话,只能表明人类对大地与月球之间的一种朦胧关系,寄托了人类向往太空的精神幻想。当18世纪时,牛顿创立了经典力学理论后,物体运动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才为人类真正认识地球、展开对太空的研究奠定了科学基础,机械动力、天文观察装置的发明和使用,天体中的一颗一颗行星的发现又为人类正确认识宇宙带来了希望。‎ 材料二 20世纪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揭示了时间空间与物质分布、运动之间的辩证关系,提出了新的宇宙观,同时使得现代物理学和天文学如此结合而产生了天体物理学,为人类研究和探索宇宙提供了新的更广泛的途径。‎ 5‎ 材料三 由现代科学理论知道,当年原始的黑色火药制成火箭,尽管可以升空,但绝不能冲出大气层,原因很简单,它的效力太低,远远达不到最低的第一宇宙速度。所以说,没有高效的大推力火箭发动机问世,那么想实现宇宙飞行也只能是一种幻想。多级火箭飞行原理提出、液体火箭发明和应用使得现代火箭技术得以提高。‎ 材料四 人类飞向太空的梦想在20世纪50年代第一次得以实现。1957年,苏联发射了历史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创造了宇航事业伟大的开端。1961年,苏联发射了“东方一号”载人飞船,苏联宇航员加加林成了人类第一个飞上太空的人。美国急起直追,1969年“阿波罗-11”登月飞船成功地在月球上着陆。‎ ‎——以上材料均摘自《宇宙探险》‎ 请回答:‎ ‎(1)材料一表明人类对太空研究的科学理论已经形成,请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理论形成的历史背景。(6分)‎ ‎(2)结合以上材料概括指出在人类飞向太空的历程中有了哪些新的发展?简要分析其发展的原因。(8分)‎ ‎(3)航天事业的发展对人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6分)‎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中“当18世纪时”这一时间阶段下的政治、思想、经济等角度分析。第(2)问,从近代自然科学在空间技术上的发展列举史实。从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科技的重大变革分析原因。第(3)问,从航天事业对人类产生的积极影响方面回答。‎ 答案:(1)经济发展日益加快;人文精神不断发展;科学家对自然世界提出了新的认识;启蒙思想家提倡科学与民主,宣扬平等和自由;新型的政治制度在欧洲建立。‎ ‎(2)发展:科学理论由牛顿的经典力学到爱因斯坦的相对论;验证科学理论的应用由火药火箭到现代火箭技术;人类离开地球飞向太空由梦想到现实。‎ 原因:科学理论出现重大突破;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各国对高科技的迫切需求;加强对科技的扶植和资金的投入。‎ ‎(3)航天事业的发展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开辟了新的天地;促进了科技和经济的发展。‎ ‎1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改革教育、改革文艺、改革一切不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以利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在这场文化大革命中。必须彻底改变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统治我们学校的现象。‎ ‎——《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 材料二 1977年的中国没有冬天。‎ 这一年冬季和1978年夏季报考大学的人数,竟高达1 160万!当时百废待兴的中国,居然拿不出足够的纸来印考卷。为了解决77级考生的考试用纸问题,中共中央决定,调用印刷《毛泽东选集》第五卷的纸张。‎ ‎1978年的春天来得更早。1978年3月召开了全国科学大会,邓小平在会上宣布中共中央的观点:科学技术是生产力。‎ ‎——《改革开放20年之科教篇》‎ 材料三 邓小平同志在总结“文化大革命”和十年改革开放的历史经验教训时指出:“没有人才不行,没有知识不行。‘文化大革命’的一个大错误是耽误了十年人才的培养。现在要抓紧发展教育事业。”他还说“不抓科学、教育,四个现代化就没有希望,就成为一句空话”,“科学技术人才的培养,基础在教育”。‎ 请回答:‎ ‎(1)材料一对我国的教育作出了怎样的错误估计?这种“教育革命”造成了怎样的后果?(6分)‎ 5‎ ‎(2)从材料二中你可以获取哪些历史信息?你如何看待“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一论断?(8分)‎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提出的教育思想和指导方针。(6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材料及概括分析问题的能力。第(1)问抓住材料一中的“必须彻底改变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统治我们学校的现象”这一信息进行分析。第(2)问注意分析材料二中的第二段话和第三段话分别介绍的是1977年恢复高考和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上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观点。第(3)问可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归纳。‎ 答案:(1)错误估计:认为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已经统治了学校,必须在“文化大革命”中彻底改变这种现象。后果:“左”倾错误统治了教育阵地,教育事业遭到了极其严重的破坏,使中国在一个时期内出现“文化断层”、“人才断层”的局面。‎ ‎(2)高考制度的恢复,带来很大的社会反响;中共中央进一步认识到了科技的重要性。“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一论断,反映了科技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基本特点,是对科学技术在当代生产力和社会发展中的变革作用的理论概括。‎ ‎(3)提出确立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的思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教育改革指导方针。‎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