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63.00 KB
- 2021-08-27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第27课 新中国的科技成就
[学习目标]
课程标准
重点难点
列举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认识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
1.新中国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及其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
2.新中国发展战略核导弹的意义;如何深入浅出、准确地讲述所学科学知识。
一、两弹一星
1.原因
(1)20世纪中期,高新科学技术成果最先应用于军事领域。
(2)国防现代化程度集中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科技发展水平和综合国力,影响一国的国际地位。
(3)为了反对核威胁,打破核垄断。
2.成就
(1)1964年6月,中国发射第一枚中近程运载火箭。
(2)1964年10月,我国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中国跨入核国家行列。
(3)1966年10月,导弹核武器试验成功,中国从此拥有“两弹”结合的战略核导弹。
(4)1967年6月,我国第一颗氢弹试爆成功。
(5)1970年4月,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发射成功。
(6)1975年11月,返回式遥感卫星发射成功。
[易混易错] “两弹一星”指的是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其中“两弹”不是原子弹、氢弹。
1.新中国成立初,党中央作出发展“两弹一星”战略决策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提示 保障国家安全和建设。
2.美联社曾在报道中说,“嫦娥二号”发射成功是中国雄心勃勃的太空计划的最新里程碑。你认为中国空间技术发展的第一个里程碑是什么?
提示 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发射成功。
12
二、“东方魔稻”
1.发展概况
(1)理论:突破了“水稻等自花授粉作物没有杂种优势”的经典遗传理论禁区。
(2)实践:1973年,袁隆平培育出世界上第一个杂交水稻品种“南优2号”,此后又培育出“超级杂交稻”。
2.意义
(1)不仅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而且还正在世界各地推广。
(2)西方媒体称杂交水稻为“东方魔稻”“第二次绿色革命”。
3.中国农民说,吃饭靠“两平”,一靠邓小平,二靠袁隆平。中国农民为什么要这么说?
提示 (1)邓小平领导制定改革开放的方针,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广大农民的经济权益得到了保障。
(2)袁隆平培育的杂交水稻,提高了粮食产量,农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
三、“银河”系列计算机
1.成就
(1)1983年,中国第一台运算速度每秒亿次的巨型计算机——“银河-Ⅰ”型机诞生。
(2)1997年,每秒运算130亿次的“银河-Ⅲ”巨型计算机研制成功。
2.意义
我国政府实施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战略,实现了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4.我国跨入高性能巨型计算机研制技术世界先进行列的标志是什么?
提示 “银河-Ⅲ”巨型机诞生。
四、“神舟”号飞船
1.载人航天
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宇宙飞船把宇航员杨利伟顺利地送入太空,中国成为第三个有能力把宇航员送入太空的国家。
2.意义
(1)是继“两弹一星”之后我国科技发展史上的又一里程碑。
(2)中国的“载人航天工程”在未来的5~10年里,将为中国带来上千亿元的经济效益。
(3)成为带动高新技术及相关领域发展的强大动力。
[轻巧识记] 编诗句记忆新中国的科技成就
两弹一星逞国威,东方魔稻救粮荒。
银河系列信息化,神舟飞船飞上苍。
12
5.我国古代嫦娥奔月的传说、敦煌莫高窟的飞天壁画、孙悟空的腾云驾雾,都表达了古代人们探索宇宙苍穹的愿望。我国实现飞天梦想,中国人开始实地考察宇宙苍穹的伟大壮举是什么?
提示 “神舟”五号载人宇宙飞船的发射成功。
主题一 “两弹一星”的研制
史料一 ①原子弹爆炸成功的当天,新华社播发《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声明》,明确指出:中国发展核武器,②是为了防御,为了保卫中国人民免受核战争的威胁。
史料二 邓小平说:“如果60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③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史料一反映了当时研制原子弹的目的,①指1964年10月16日;②说明了中国发展核武器的目的。史料二揭示了中国研制“两弹一星”的重要性,③从国家地位、民族兴旺方面予以说明。
结合史料一、二指出,中国领导人在当时作出的战略决策是什么?依据当时形势说明理由。
答案 (1)决策:发展“两弹一星”。
(2)理由:①新中国成立后,美国敌视中国。②20世纪60年代中苏关系急剧恶化。③美苏争霸,导致世界局势紧张。④为了打破大国武力威胁、核垄断,尽快增强国防力量,为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一个安定的环境。
“两弹一星”研制成功的重大历史意义
(1)打破了美苏两国对我国的核垄断与核威胁,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极大地鼓舞了我国人民的志气。
(2)展示了我国的实力,增强了国防力量,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创造了安定的环境,也有利于世界的和平。
(3)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科技骨干,为我国高新技术及相关产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2
主题二 新中国科技发展的原因
史料一 2005年10月17日中国“神六”载人航天飞船成功返回地面。航天人说:“古代五千年文化给我们留下值得骄傲的遗产;中国近代……没有值得骄傲的,没有给后代留下一定的遗产;新中国成立后,①在党的领导下,中国人给后代留下值得骄傲的遗产。”
史料二 ②经济体制、科技体制,这两个方面的改革都是为了解放生产力。新的经济体制,应该是有利于科技进步的体制。新的科技体制,应该是有利于经济发展的体制。
——邓小平1978年《在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①反映出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各个领域取得重大成就的前提;②经济体制、科技体制改革所起的积极作用。
(1)“中国近代……没有值得骄傲的,没有给后代留下一定的遗产;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领导下,中国人给后代留下值得骄傲的遗产。”这样说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案 近代中国,由于清政府的腐败与列强的入侵,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新中国成立后,由于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中国在各个领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2)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科技发展的方向作了怎样的调整?为什么作出这样的调整?
答案 调整:加快科技成果的商品化,推动科技与经济的结合,发挥科技对生产力发展的推动作用。
原因:国内:①工作重心转向经济建设;②改革开放不断深入;③科技现代化成为首要任务。
国际:①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②美、中、苏关系缓和;③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竞争激烈。
新中国取得重大科技成就的原因
(1)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科技事业发展创造了前提。
(2)党和政府对科技发展的重视和正确决策,为科技事业发展提供了保证。
(3)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中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和积极引进世界先进技术。
(4)优秀科学家和广大科技工作者在科技事业中的开拓创新和无私奉献。
(5)新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雄厚的人才储备。
(6)经济的高速发展,为我国科技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12
[记知识纲要]
[背核心术语]
1.“两弹一星”成功研制,使中国的国防能力大大增强,打破了美、苏等国对核武器和空间技术的垄断。
2.1973年袁隆平培育出了世界上第一个水稻杂交品种“南优2号”,被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
3.1983年我国第一台巨型计算机“银河-Ⅰ”型机诞生。计算机的应用加速了国家的信息化发展。
4.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宇宙飞船顺利升空,这是继“两弹一星”之后我国科技发展史上的又一里程碑。
1.面对严峻的国际形势,为抵制帝国主义的武力威胁和核讹诈,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中共中央果断地做出的决策是( )
A.实施“863”计划
B.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C.发展“两弹一星”
D.发展载人航天工程
答案 C
解析 从“为抵制帝国主义的武力威胁和核讹诈”“20世纪50年代中期”等信息可判断,C项正确。
2.有人说:“中国农业的发展,靠的是两平(邓小平、袁隆平)。”这句话说明( )
A.农业的发展一靠政策,二靠科技
B.邓小平、袁隆平重视农业
C.行政领导是推动农业发展的动力
12
D.杰出人物有时能决定历史的发展
答案 A
解析 中国农业的发展,一要感谢邓小平制定了改革开放政策,二要感谢袁隆平培育出杂交水稻。
3.我国首次在巨型计算机研制方面取得的突破是( )
A.“银河-Ⅰ”型机研制成功
B.“银河-Ⅱ”型机研制成功
C.“银河-Ⅲ”型机研制成功
D.“银河-Ⅳ”型机研制成功
答案 A
解析 1983年“银河-Ⅰ”型计算机诞生,这是我国首次研制成功每秒运算亿次的巨型计算机。
4.“飞天”是中国人由来已久的梦想。21世纪初,人们欢庆中国人“飞天”梦的实现,是因为( )
A.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东方红-1”号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C.远程运载火箭发射成功
D.“神舟”五号宇宙飞船发射成功
答案 D
解析 据时间“21世纪初”,可排除A、B、C三项。
5.标志着中国的航天技术在 21世纪已经走到欧洲和日本前面的事件是( )
A.“东方红—1”号人造地球卫星上天
B.“神舟”五号宇宙飞船的成功发射
C.运载火箭的成功发射
D.人造卫星的成功回收
答案 B
解析 “神舟”五号宇宙飞船的成功发射,标志着中国成为继苏、美之后第三个有能力把宇航员送入太空的国家。
课中思考题
想一想:“载人航天工程”将带动我国哪些领域的发展?
12
“载人航天工程”将带动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思想等领域的发展。可从这些方面考虑,如:载人航天活动是人类扩展活动领域和进一步大规模开发与利用空间资源的重要手段;在空间材料科学方面,也可以取得更多令人鼓舞的成果,通过转移这些高新技术成果,必将带动相关空间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可以改进军事航天系统,带动军事高科技领域的发展;可以促进卫星技术的发展,带动环境科学、气象学等科技领域的进步。
解析与探究
“863”计划的主要特点是跟踪研究世界高新技术动向,以高技术领域作为我国研究发展的重点。实施这一计划一方面是面临着高新技术领域激烈的国际竞争,另一方面也是国家建设的需要。
自我测评
1.成就
(1)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
(2)1966年导弹核武器试验成功;
(3)1967年第一颗氢弹试爆成功;
(4)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成功发射;
(5)1973年,袁隆平培育出世界上第一个杂交水稻品种“南优2号”等;
(6)1975年中国成功发射返回式遥感卫星;
(7)2003年“神舟”五号宇宙飞船成功发射。
作用: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实力,提高了我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在政治、经济等领域实现了科技和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2.信息网络化的迅速发展,使各国经济与国际经济的联系更加紧密,相互影响也更为直接。信息网络化直接导致了军事领域的革命性变革,空前提高了军队的信息战、网络战能力,数字化部队建设已经成为发达国家军队建设的重点,信息网络化还为各种思想文化的传播提供了便捷的渠道,成为当今文化传播的一个重要手段。
[基础达标]
1.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美国人曾预言中国五年内不会有运载工具,西方记者称中国“有弹无枪”。打破这一预言的是中国( )
A.第一颗导弹发射成功
B.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C.“东方红-1”号发射成功
D.“神舟”五号飞船发射成功
答案 A
12
解析 导弹的发射必须由火箭运载才能完成。中国的近程导弹和中程导弹都是在1969年之前完成的,这就打破了美国“中国五年内不会有运载工具”的预言。
2.“鉴于当时复杂的国际形势,为了实现建设一个强大的中国的目标,当时出于战备考虑,提出要实施‘上天、入地、下海’的科研战略。”提出此“科研战略”主要是为了( )
A.加强国防力量 B.提高国际地位
C.建立科研体系 D.服务生产发展
答案 A
解析 根据材料中“战备”“上天、入地、下海”等信息,可知中国当时的科研战略旨在发展军事,以提高国防力量,故A项正确。
3.20世纪60年代,毛泽东曾对印尼代表团说:“美国是看不起我们的,英国是看不起我们的。法国、联邦德国、日本、苏联这些国家它们都看不起我们。这个看不起是有理由的,因为他们的东西多,技术先进。”基于这一认识,中国政府( )
A.加紧核武器技术的研制
B.主动加入不结盟运动
C.开始实施载人航天工程
D.实行“科教兴国”战略
答案 A
解析 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加强了中国的国防能力和国际影响力,符合“20世纪60年代”“这些国家它们都看不起我们。这个看不起是有理由的,因为他们的东西多,技术先进”的时代背景,故A项正确。
4.1964年10月,境外媒体报道:“中国首次核试验成功,要求接纳中国进入联合国的呼声将会更加高涨,中国进入联合国的理由也会愈加充分。”材料表明中国核试验成功的重要意义是( )
A.加强了中苏联合抑美的力量
B.成为中国重返联合国的主要条件
C.对世界政治格局产生了影响
D.中美苏三国之间实现了力量均势
答案 C
解析 材料无法体现加强了中苏联合抑美的力量,故A项错误;中国首次核试验成功为中国进入联合国提供了可能,但并非主要条件,故B项错误;据材料“要求接纳中国进入联合国的呼声将会更加高涨,中国进入联合国的理由也会愈加充分”可知中国核试验成功对世界政治格局产生了影响,故C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中美苏三国之间实现了力量均势,且与史实不符,故D项错误。
12
5.1970年我国成功发射一颗卫星,它通过短波发射系统反复向地面播送下面这首乐曲的前八小节,在这一乐曲响彻宇宙的同时也宣告中国进入了( )
A.“航天时代” B.“电气时代”
C.“信息时代” D.“核能时代”
答案 A
解析 1970年成功发射卫星标志着中国进入“航天时代”。
6.2000年,我国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能发布5至7天中期数值天气预报(通过海量数据统计出来)的国家之一。此成就与下列哪项科学成就密切相关( )
A.“南优2号” B.“银河”计算机
C.“神舟”飞船 D.“长征”火箭
答案 B
解析 由材料“通过海量数据统计出来”可知此项技术与数据运算有关。A项属于农业方面的成就;C、D两项属于航天领域的成就,三者均排除。
7.《中国人进入太空——人类对宇宙的激情再次燃起》,2003年法新社记者理查德·英厄姆在报道中用了这样的标题。你认为这是对我国哪一项成就发表的评论( )
A.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自行设计导弹试验成功
C.“东方红-1”号发射成功
D.“神舟”五号发射成功
答案 D
解析 解答本题注意关键信息“中国人进入太空”“2003年”,据此可判断这是对“神舟”五号的评价。
8.“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这是对谁的最高褒奖( )
A.钱学森 B.杨利伟
C.郭沫若 D.袁隆平
答案 D
解析 材料反映的人物与农业发展有关,袁隆平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为中国和世界的粮食增产作出了重大贡献。D正确。
9.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科学技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下列各项新中国科技成就符合“世界之最”的是( )
A.中国第一颗原子弹
12
B.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C.“南优2号”杂交水稻
D.“神舟”五号载人宇宙飞船
答案 C
解析 1973年袁隆平培育成世界第一个杂交水稻品种“南优2号”。中国是第五个爆炸原子弹的国家,中国是第五个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中国是第三个发射载人宇宙飞船的国家。
10.在一次科技博览会上,大家首次看到“东方红-1”号人造卫星模型、杂交水稻“南优2号”。推测一下,这次博览会最早可能举行的时间是( )
A.1980年 B.1970年 C.1990年 D.1973年
答案 D
解析 “东方红-1”号卫星于1970年成功发射,“南优2号”于1973年培育成功,因此,时间最早只能是1973年。
[能力提升]
11.新中国成立后,科技事业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三年后,1967年,第一颗氢弹成功爆炸;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成功发射。究其原因是( )
A.科教兴国战略的推动
B.苏联长期的技术支持
C.主观努力拼搏的结果
D.雄厚物质基础的保障
答案 C
解析 1964年至1970年,中国与美苏两国交恶,面对美苏的威胁,尽管当时中国国民经济发展情况不好,仍然积极研发国防科技,体现了主观努力拼搏的结果,故C项正确。
12.国外新闻媒体曾指出,“中国一直在依靠自己的力量为人类的幸福和进步进行宇宙开发”“中国的科学技术和工业进步达到新高度”“中国掌握了先进火箭技术和制造出大型火箭的技能”。这些评议出现的背景可能是( )
A.中国第一枚中近程导弹试验成功
B.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C.1958年“大跃进”运动进入高潮
D.“东方红-1”号卫星发射成功
答案 D
解析 A、B、C三项均不涉及题目材料的关键信息“宇宙开发”。而“东方红-1”号是于1970年发射成功的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它是在“先进火箭技术”和“大型火箭”推动下发射成功的,故答案为D项。
12
13.印度政策研究中心的布拉马·切拉尼教授曾说:“毛泽东的‘两弹一星’使得邓小平的经济发展成为可能,也使中国赢得了大国地位。”这表明( )
A.“两弹一星”的影响是深远的、重大的
B.国际竞争的实质是军事科技的竞争
C.“两弹一星”成就的取得改变了中国的外交原则
D.“两弹一星”使中国走在世界科技的前列
答案 A
解析 题干材料强调的是“两弹一星”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和对中国国际地位的影响,故A项正确。国际竞争的实质是综合国力的竞争,B项错误;中国的外交原则始终是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C项说法错误;D项不是材料强调的重点。
14.美国普渡大学名誉教授汤·巴来伯格评价中国某科学家:“他增产的粮食实质上使人口增长率下降了。他在农业科学上的成就击败了饥饿的威胁……他把西方国家抛到了后面……”这反映了( )
A.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业现代化取得跨越式发展
B.中国粮食产量提高,解决了世界范围内的食物短缺问题
C.袁隆平在农业领域为世界做出重大贡献
D.西方国家的粮食生产逐渐落后于中国
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材料是对中国科学家的评价。1973年,袁隆平成功培育了杂交水稻,使中国粮食产量大幅度增加,也有助于解决世界饥荒问题,故C项正确。
15.时代精神凝聚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新中国成立后,从大庆精神到“两弹一星”精神到特区精神再到载人航天精神,其说明了( )
A.我国工业化建设成就
B.社会主义改造的巨大成就
C.改革开放的实践
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与成就
答案 D
解析 从“大庆精神”到“航天精神”跨越了新中国成立至今的历史,A、B、C三项都不能全面涵盖这一历程,D项最符合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成就。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这次卫星发射成功,是我国发展空间技术的一个良好开端,是毛主席无产阶级革命路线的伟大胜利,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又一丰硕成果……中国人民这一伟大胜利,给正在坚持武装斗争的亚、非、拉各国人民和全世界革命人民以巨大的鼓舞,给反革命的美帝国主义和社会帝国主义以沉重的打击,粉碎了他们垄断空间技术的迷梦。——据新华社电
12
材料二 “神舟”六号尚在太空遨游,很多“搭车”企业就已开始计算收益。航天领域每投入1元钱,将会产生7元至12元的回报。航天,将为国民经济发展带来多大动力……中国将继续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把经济社会发展转入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上。崇尚科学、爱好和平的中国,一定会和平利用太空资源、让太空真正为人类造福。
——据新华社电
(1)根据材料一,“垄断空间技术”的是哪两个国家?当时两国的地位反映了怎样的国际格局?
(2)材料一、二在阐述不同时期中国空间技术发展的意义时,侧重点有何不同?结合历史背景分析为何有这样的差异。
答案 (1)美国和苏联。两极格局。
(2)材料一,政治;材料二,经济。
材料一:国内,“文化大革命”时期,以阶级斗争为纲;国际,处于“冷战”时期。
材料二:国内,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国际,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
解析 第(1)问可结合时代背景进行概括。第(2)问要结合时代背景、世界形势的变化来分析作答。
12
相关文档
- 2020版高中历史 第4单元 近代以来2021-08-278页
- 2020版高中历史 第5章 中国著名的2021-08-2711页
- 2020高中历史 第5单元15 交通和通2021-08-276页
- 2020版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2021-08-2760页
- 2020高中历史 第4单元第12课 甲午2021-08-275页
- 2020_2021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一古代2021-08-276页
- 2020高中历史 第5单元 第16课 雅典2021-08-273页
- 2020版高中历史 第五单元 近代中国2021-08-2738页
- 2020学年度高中历史 第六单元单元2021-08-275页
- 2020高中历史 专题6 罗斯福新政与2021-08-27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