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50 KB
- 2021-08-27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www.ks5u.com
历史试题
1.据《国语·晋语九》记述,晋国范氏、中行氏不体恤百姓,在与赵氏斗争中失利,其子孙流落到齐国,变为在田间耕作的农夫。后来,流落到齐国的子孙,学文习武后有一技之长和有功业者又被授官。这主要表明春秋战国时期
A. 传统的宗法制走向崩溃 B. 世袭任官制度遭到了冲击
C. 诸侯争霸斗争异常激烈 D. 各诸侯国官制均发生质变
【答案】B
【解析】
【详解】范氏、中行氏在齐国学文习武后再次获得官位,体现了春秋战国时期选拔官员注重才能的倾向,这种情形对世官制有一定冲击,选项B正确;春秋时期宗法制尚未崩溃,排除A;选项C不是材料主旨,排除;材料只体现了齐国选拔官员标准的转变,不能看出所有诸侯国选拔官员标准的变化,排除D。
2.下图可以反映出
A. 儒学开始垄断学校教育
B. 出现专业的教育行政机构
C. 封建学制系统基本形成
D. 太学可以监管地方的学校
【答案】C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封建学制。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是强调汉代时从中央到地方已经形成了以儒学为核心的封建学制系统,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儒学只是太学的教学内容而非儒学开始垄断学校教育,选项A
- 11 -
不符合题意,排除;出现专业的教育行政机构是在隋唐时期而非材料中的汉代,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太学是中央的学校,不可以监管地方的学校,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3.苏莱曼在《中国印度见闻录》中记载,唐末在广州从事贸易活动的中国境内的民族及其政权,利用唐内缩有效辖区之机,更加频繁地开展对唐官私贸易。该现象可以说明当时
A. 民族间的贸易活动日渐兴盛 B. 唐政府实行内敛型的贸易政策
C. 广州的民间贸易相对最频繁 D. 官方贸易仍然占据着主导地位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反映的是唐末少数民族政权在广州地区与唐的官私贸易状况,这体现了当时民族间的贸易活动较为兴盛。故答案为A项。B项唐朝政府实行的是开放性的贸易政策,排除;C材料未涉及其他地区的民间贸易状况,不具有可比性,排除;D项材料未指出官方贸易和民间贸易的各自发展状况,因而得不出官方贸易的主体地位,排除
4.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官僚机构遵循着一体化的结构原则,使一个复杂、巨大的官僚机构保持着协调运行,很难出现类似欧洲那种“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的情况。这主要是因为
A. 封建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 B. 封建伦理纲常思想的束缚
C. 选官制度制约官员的行动 D. 中央集权制度的贯彻执行
【答案】D
【解析】
【详解】“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体现的是割据,而古代中国实行中央集权,中央政府直接干预地方,其政策落实往往直达基层,因此不会出现“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现象,选项D正确;小农经济不是官僚系统协调运作的主要原因,排除A;封建伦理纲常不能保证“一体化结构”运行,如汉代的七国之乱虽然存在着封建伦理纲常思想,但依然发生了割据,排除B;选官制度本身不能制约官员行为,排除C。
5.1921年香港进行人口普查时,有一则谣言广为流传。其内容是:政府欲修建跨海大桥,每个桥墩底下将埋葬一些孩子以收加固之效。许多母亲相信,人口统计的目的是为了选择合适的殉难者。因此,该次人口普查中隐匿了大量儿童未加统计。该现象反映出
A. 英国殖民当局对香港的血腥统治
B. 香港地区的近代化水平有待提高
C. 香港华人对英国殖民者充满猜疑
- 11 -
D. 中英两国文化出现了激烈的碰撞
【答案】C
【解析】
【详解】1921年香港人口普查隐匿了大量儿童未加统计是香港民众从迷信的角度误解港督政府修建跨海大桥的加固工程,说明香港华人对英国在香港的殖民统治表示不满和猜忌。故答案为C项。A项“每个桥墩底下将埋葬一些孩子以收加固之效”纯属谣言,无法体现英国对香港统治的血腥性,排除;B项材料中的谣言与香港近代化水平高低没有直接关系,排除;D项谣言不代表中国文化,因此无法体现中英两国文化上的差异,排除。
6.蒋廷黻在《中国近代史》中指出:“我们对于外国的资本应采取的态度如对水一样,有时候、有的地方,在某种条件之下,我们应该掘井取水,或开河引水;在别的时候、地方和条件下,我们则必须筑堤防水。”蒋廷黻意在强调
A. 应理性看待列强的资本输出 B. 列强对华投资的目的不纯
C. 外国在华资本的作用将凸显 D. 用近代化史观看待列强侵华
【答案】A
【解析】
【详解】外国在华资本对近代中国社会发展作用是双重的,这就要求我们理性看待列强的资本输出。故答案为A项。B项列强对华投资有纯经济目的,有具有政治目的,投资的目的并非不纯,排除;C项材料并未强调列强在华资本作用的呈现状况,排除;D项材料没有体现中国的近代化,排除。
7.1933年12月15日,中共中央执行委员会下发了第一个惩治腐败的第二十六号训令。训令规定,凡苏维埃机关、国营企业及公共团体工作人员贪污公款在500元以上者,处以死刑;贪污公款300元以上500元以下者,处以2年以上5年以下监禁。该训令
A. 巩固和扩大了中央革命根据地
B. 利于根据地打破日军的经济封锁
C. 体现了红色政权推崇法律至上
D. 使中央苏区的反腐斗争有法可依
【答案】D
【解析】
- 11 -
【详解】材料所述的第二十六号训令为中共中央颁发的第一个惩治腐败的法令,为中央苏区反腐败斗争提供了法律依据。故答案为D项。A项拔高了第二十六号训令的作用,排除;B项1933年12月,日本并未对中央苏区进行经济封锁,排除;C项一条法令的颁布不能说明红色政权就推崇法律至上的理念,排除。
8.1985年10月23日,邓小平在回答美国高级企业家代表团提问时说:“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问题是用什么方法才能更有力地发展社会生产力。”1992年初视察南方时,他又讲了计划和市场的问题。这说明
A. 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势在必行
B. 计划与市场的关系曾经困扰着国人
C. 中共党内的思想解放力度有限
D. 邓小平已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表明邓小平多次提及计划与市场关系,并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问题。说明国人对计划与市场的关系仍存在许多疑问。故答案为B项。A项1985年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已开始,排除;C项邓小平多次谈及计划与市场的关系,与党内思想解放力度没有直接关系,排除;D项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排除。
9.在古代雅典,无论是城邦的战和问题,或是粮食问题,也无论是社会工程的修建,都要通过投票、举手等方式并最终以多数人的意志来作出裁决。该做法
A. 维护了公正、公平原则 B. 体现了人民主权思想
C. 易造成城邦权力的滥用 D. 确保民主政治的沿袭
【答案】B
【解析】
【详解】古代雅典的裁决方式体现了少数服从多数原则,但不管多数还是少数都体现公民的权利,体现了人民主权思想。故答案为B项。A项少数服从多数并不一定能维护了公正、公平原则,排除;C项造成雅典城邦权力滥用的是直接民主的方式,排除;D项少数服从多数的裁决原则与民主政治的承袭没有因果关系,排除。
10.以下是有关西方人文精神内涵的部分示意图。决定该内涵发展的因素是
- 11 -
A. 人的社会地位得以提高 B. 政治制度中的民主化程度
C.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D. 思想解放运动的发展状况
【答案】C
【解析】
【详解】据图可知,人文精神的内涵要求越来越高,体现了人在社会中的价值越来越高。而人的价值需求主要取决于该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故答案为C项。A项是对人文精神的变相重复,不是其决定因素,排除;BD两项是影响人文精神内涵的重要因素,不是决定性因素,排除。
11.1900年4月物理学权威开尔文勋爵指出,“物理学的大厦已经建成,未来的物理学家只需要做些修修补补的工作就行了”。开尔文勋爵得出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是
A. 相对论体系日渐走向完善
B. 现代物理学两大支柱已出现
C. 科技革命加速物理学发展
D. 近代物理学的门类较为齐全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中“物理学的大厦已经建成”,反映出在相对论和量子论出现之前,开尔文勋爵认为近代物理学的门类较为齐全;根据所学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物理学方面已经有了牛顿力学、电力等方面的理论,是物理学的基本框架。故答案为D项。A项,根据所学可知,爱因斯坦提出狭义相对论的时间是1905年,与题中时间不符,排除;B项,根据所学可知,现代物理学两大支柱——相对论和量子论,此时还未出现,排除;C项,材料没有反映物理学与科技革命之间的关系,而且科技革命是从“二战”后期开始的,排除。
12.1989年5月,法国总统弗朗索瓦·密特朗声称:“欧洲的认同使我们的大陆在世界上产生了影响,它所依据的价值观也正是欧洲委员会开展行动的基础,按照你们的说法,我将这些价值观念简单地概括为:自由,一切自由;人权,一切人权。”据此,他强调
A. 欧洲一体化具有历史必然性 B. 共同价值观造就了欧洲一体化
C. 自由、人权易形成一个国家 D. 欧洲大陆的文化渊源最为密切
【答案】B
【解析】
- 11 -
【详解】材料强调欧洲委员会开展的一体化行动是在践行着欧洲共同价值观,即欧洲共同的价值观造就了欧洲一体化。故答案为B项。A项是对材料的进一步拓展并非材料本身所强调的,排除;C项欧洲一体化并非形成一个国家,排除;D项材料没有涉及世界其他地区文化渊源,不具有可比性,排除。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最大多数的俗儒,则可能为了自己的荣华富贵,出山应博学鸿词之征,甚至报名科考,成为新朝的新贵了。当然,清廷也用尽怀柔手段,除了开科取士,也以修明史及编几套大书笼络了不少学者名士。经过康熙一朝的休养生息,中国百姓生活安定,习惯了清的统治,亡国之痛已不在年轻一代的回忆之中。清沿袭明人政策,科举经义以注解的《四书》为主,其重点在于伦常纲纪,当君臣的名义已定,则民族界限就不足以颠覆人间伦常。
——摘编自许倬云《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转折与开展》
材料二 历史赋予近代中国的严峻现实是:不改变中国的现状就无法抵御强敌。作为致力于经世致用的地方大吏,他们都对中国的腐败现象有深刻的了解。林则徐曾经吐露自己的感受:“今日时势,观其外表,犹一浑全之器也,而内之空虚,无一足以自固。”……郭嵩焘则从中外对比中看到了中国落后的严重状态。要对抗强敌,保卫国家就必须治理整顿内部,这是许多有识之士的共同认识。用魏源当时所说的话就是,“以治内为治外。”问题是如何治内才能救国。
——摘编自袁伟时《晚清大变局中的思潮与人物》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代前期的文人安于清朝统治的原因及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时期文人对待清朝统治态度,并简要评价。
【答案】(1)原因:个人的功名利禄;清廷怀柔手段的笼络;社会日渐安定;封建伦理纲常思想的束缚;君主专制制度的空前强化。影响: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使清朝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得以加强;缓和了阶级矛盾,扩大了统治基础;禁锢人们的思想。
(2)态度:一则要求清廷推行改革;二则要求推翻清王朝。
评价:可综合这两种态度进行总体评价;也可就其中某一态度进行评价。
总体评价:体现了西方文明冲击下的民族觉醒;形成了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对清王朝的认识历经了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
某一态度评价:第一种:认识到学习西方文明的必要性;立足于维护清廷统治而提出的;对中国落伍的根源缺乏理性分析。第二种:此类文人认清了清政府的反动本质;为辛亥革命的爆发提供了思想或舆论基础;没有将反清与反帝紧密结合起来
- 11 -
【解析】
【详解】(1)原因:依据材料“可能为了自己的荣华富贵”来看,文人为了自己的功名利禄安于清朝统治。依据材料“清廷也用尽怀柔手段……笼络了不少学者名士”来看,清廷的怀柔手段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依据材料“中国百姓生活安定”“当君臣的名义已定,则民族界限就不足以颠覆人间伦常”来看,在社会日渐安定,君主专制空前强化的清朝,文人受封建纲常影响较为严重;影响:结合清初经济发展、国家统一、专制统治、思想禁锢等角度从积极、消极两个方面进行回答。
(2)态度:依据材料“问题是如何治内才能救国”来看,清朝晚期文人在对待清廷统治问题上存在两种态度:一是要求清政府整顿内部,一是要求推翻清政府以整顿中国内部;评述:可从总体上评析整顿中国内部的态度,也可就其中某一态度进行评价,但无论哪个角度均要紧扣进步性、局限性两个方面。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近1000年来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每年平均人口增长率
时期/(年)
平均人口增长率/%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全世界
1000~1750
—
—
0.10
1750~1800
0.40
0.40
0.40
1800~1850
0.70
0.50
0.50
1850~1900
1.00
0.30
0.50
1900~1950
0.75
0.80
0.80
1950~2000
1.10
2.3
1.9
——据钱易等主编《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 11 -
上表包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从中任选一角度,提炼成结论,并结合世界史的相关知识加以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合理,史论结合,言之成理)
【答案】示例:工业革命促使发达国家人口日渐快于发展中国家。
论证:工业革命主要在发达国家进行,大大提高了生产力水平,改善了生活环境,人口增速相对较快;工业革命促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人口流动加速,不少发展中国家人口流入到发达国家;工业革命促使城市化进程加快,工业生产急需大量劳动力,影响了政府的人口政策
【解析】
【详解】首先要分析表格内容,可结合不同历史时期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每年平均人口增长率的变化从横向或者纵向进行比较,也可综观整个表格中人口增长特点来提炼观点。其次,要结合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三次科技革命、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及全球经济发展的趋势等史实进行论证,注意史论结合、言之成理。
15.在进入社会之后,李靓与当时的社会改革派、庆历新政的主持者范仲淹建立密切关系,在思想上政治上受到改革派的深刻影响。此外,古代的传统文化,又作为思想资料,供李靓吸收汲取。李靓的经济思想便是在这种社会条件下形成的。
李靓以及比他稍晚的王安石,对古代典籍之一的周礼都是推崇备至的,他们认为,只要按照周礼所制订的某些原则,便能够解决当代的社会问题。在题为《周礼致太平论》的一组文章中,李靓反复强调了这一点。他指出,在生产过程中,土地本身具有的重要作用……从民食和国税两个方面强调了土地的作用。土地的作用虽然如此之大,可是在宋代土地自由占有的政策下,到宋真宗、仁宗年间暴露出来了土地占有不均的问题……因此,李靓从这一社会现实出发,强调指出“平土之法”是自古以来的“王政”之始,成周时代的井田制是解决土地问题的基本方案,即使不能实行井田制,对土地的占有也要给以适当的限制。
——摘编自漆侠《宋代经济史》(上册)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李靓倡导土地制度改革的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李靓的土地改革思想的看法。
【答案】(1)原因:深受范仲淹等社会改革派的影响;李靓从古代传统文化中汲取思想;宋代严重的土地兼并地冲击。
(2)看法:为王安石变法在农业方面的改革提供了思想基础;反映了宋代现实土地关系的矛盾所在,引起了北宋统治者对土地问题的高度重视;是从维护地主阶级利益出发的,既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又有深刻的阶级烙印
- 11 -
【解析】
【详解】(1)依据材料“李靓与当时的社会改革派、庆历新政的主持者范仲淹建立密切关系”来看,李靓深受范仲淹等改革派的影响;依据材料“古代的传统文化,又作为思想资料”来看,李靓从古代传统文化中汲取了思想;依据材料“到宋真宗、仁宗年间暴露出来了土地占有不均的问题”来看,宋代严重的土地兼并的冲击导致了李靓倡导土地制度改革。
(2)要结合李靓的土地改革思想与后来王安石变法的关系、与宋代时代发展的关系以及存在的局限等方面予以说明,言之成理即可。
16.1973年12月3日联合国在纽约总部召开第三次海洋法会议。此前,联合国曾于1958年2~4月和1960年3~4月在日内瓦举行过两次海洋法会议,由于大国的控制,把领海规定为12海里,没有反映发展中国家的愿望。所以,第三次海洋法会议举行本身,就是对海洋霸权主义者的重重的一击。与会的国家共有167个。美苏则对会议采取抵制态度。它们先以“时机不成熟”为借口进行阻挠,后又一反常态,提出海峡通行、捕鱼、科研等问题的“一揽子解决方案”,企图使会议达不成协议。
但是,经过第三世界国家团结一致的努力,第三次海洋法会议历时9年,共举行了11期、16次会议,最后于1982年12月10日在牙买加的蒙特哥湾通过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公约共320条,另有9个附件。公约虽然继续规定领海为12海里,但沿海国有权建立200海里专属经济区,对大陆架的所有权可延伸到200海里,在特殊情况下可延伸到350海里,同时规定国际公海海底及其资源是人类的共同财产。该公约基本上反映了第三世界国家的要求。到1984年底,共有159个国家和地区在公约上签字,唯独美英等国拒绝签署,为公约的实施设置障碍。
——摘编自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下卷)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第三次海洋法会议的特点及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第三次海洋法会议召开的历史意义。
【答案】(1)特点:会议内容专一及目标明确;历时较长;参与国家较多。背景:不结盟运动迅速发展;美苏争霸及对海洋的争夺较为激烈;民族独立运动及要求维护自己海洋权日益高涨。
(2)历史意义:冲击了美苏两极格局;第三世界的国际地位大为提高;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反对霸权主义、殖民主义的胜利,有利于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
【解析】
- 11 -
【详解】(1)特点:依据材料对第三次海洋会议的内容、参加国家、历时等方面的叙述进行概括;背景:结合20世纪70、80年代的国际形势如第三世界的崛起、美苏争霸、民族独立运动等内容进行说明。
(2)要结合第三次海洋会议取得的成果对国际霸权主义、第三世界的发展、世界和平与稳定、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等方面的影响来分析。
17.1927年2月,卢作孚到北碚出任峡防团务局局长,该局管辖江(北)巴(县)壁(山)合(川)四县团务,局址设在北碚,也称北碚峡防局。后来,他即以北碚作为基地,利用峡防局和由其担任总经理的民生实业公司,在嘉陵江三峡地区从事乡村建设的理论探究和社会实践。由于当地是抗战大后方,在其他地区乡村建设运动受日本侵华战争影响而陷入停顿之时,卢作孚推行的乡建运动却仍然能够得以继续进行。另外,与其他地区相比较,卢作孚从事乡村建设的突出特点,是力图建构一个别具特色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交通建设为先行,以乡村城市化为带动,以文化教育为重点的‘乡村现代化’建设模式”。他为之付出了极为艰辛的努力,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效
——摘编自朱英《中国近代史十五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卢作孚发起的乡建运动顺利开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卢作孚的历史功绩。
【答案】(1)原因:卢作孚充分利用北碚峡防局局长身份推行;嘉陵江三峡地区是抗日的大后方,受战争破坏相对较小;卢作孚为乡建运动作了充分的理论探究和社会实践准备。
(2)历史功绩:倡导“实业救国”,加快了中国近代化历程;强调文化教育,利于近代中国思想解放运动;推行的乡村建设运动巩固了抗日的大后方。
【解析】
【详解】(1)依据材料“卢作孚到北碚出任峡防团务局局长”来看,卢作孚冲利用了其北碚峡防局局长身份推行;依据材料“从事乡村建设的理论探究和社会实践”来看卢作孚为乡建运动做了充分的理论探究和社会实践准备;依据材料“由于当地是抗战大后方”来看嘉陵江三峡地区是抗日的大后方,受战争破坏相对较小,促进了卢作孚发起的乡建运动顺利开展。
(2)结合卢作孚经营民生实业公司、从事乡村建设运动、强调文化教育以及与近代中国的救亡图存运动、抗日战争等之间的关系来进行评述。
- 11 -
- 11 -
相关文档
- 西藏拉萨那曲第二高级中学2020届高2021-08-2713页
- 浙江省山水联盟2020届高三下学期返2021-08-278页
- 四川省宜宾市第四中学2020届高三下2021-08-276页
- 安徽省合肥市2020届高三下学期“停2021-08-2714页
- 【历史】山东省聊城市2020届高三下2021-08-2714页
- 江苏省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0届2021-08-2717页
- 浙江省金丽衢十二校2020届高三下学2021-08-2711页
- 【历史】安徽省六安市第一中学20202021-08-2716页
- 河北省张家口市2020届高三下学期模2021-08-2712页
- 河北省邯郸市2020届高三下学期第一2021-08-27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