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70 MB
- 2021-08-27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第15课 新中国的教育事业
[学习目标]
课程标准
重点难点
1.了解我国教育发展的史实。
2.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1.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历程、政策和成就,“科教兴国”的原因和影响。(重点)
2.理解教育、科技、经济三者之间的关系。(难点)
一、奠基时期的教育事业
1.拉开序幕: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
(1)背景: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发展教育、培养人才成为紧迫任务。
(2)内容
①借鉴苏联经验,建立人民教育事业。
②确定教育必须为国家建设服务,学校必须向广大工农开门,大力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
(3)措施
①对高等学校的院系和课程设置进行调整。
②1951年颁布《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对各类学校的学制进行改革,形成了新的教育系统。
2.教育方针
(1)背景:1956年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完成后,我国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2)制定:1957年毛泽东明确提出: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3)意义:为新中国的教育事业确立了社会主义教育方针。
3.成就
(1)到1965年,中国初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2)为国家造就了一大批人才,基本上满足了当时各项事业发展的需要,促进了科技、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
[思维点拨] 新中国的教育方针提出的背景: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初步建立,中国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已经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处理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12
1.下面两幅图片反映了怎样的信息?体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教育的什么特点?
图一 农民在田间参加扫盲学习
图二 工农业余学校的老师举办速成识字法学习班
提示 (1)信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开展扫盲和工农识字教育。(2)特点:向工农和工农子女“开门”,体现了新中国教育为人民大众服务的特点。
二、“文化大革命”对教育事业的冲击
1.表现
(1)各地大中小学“停课闹革命”。
(2)“红卫兵”大串联。
(3)高考制度被废止。
(4)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5)“教育革命”。
2.影响
教育事业受到极大破坏,各行各业人才奇缺,整个民族文化素质大大下降,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拉大。
[深化点拨] “动乱中的教育”给我们的启示
(1)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础,对于国计民生来说非常重要。
(2)经济、科技、民族素质的竞争在于教育,重视教育是发展的根本大计。
(3)国运兴衰,系于教育;坚持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
2.下面材料中的教育呈现了怎样的特色?主要是由哪些原因造成的?
12
提示 (1)特色:教学内容与阶级斗争紧密相关,教材呈现出与工厂、社队紧密联系的特点。
(2)原因:受“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思想,“教育革命”和“开门办学”等因素影响的结果。
三、新时期教育事业的发展
1.背景
(1)“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国家对教育工作进行了拨乱反正。
(2)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的到来,教育事业开始进入蓬勃发展的新时期。
2.措施
(1)1982年,中共十二大把教育列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重点之一。
(2)1983年,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加快了教育改革的步伐。
(3)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规定:要把教育摆到战略重点的地位。
(4)1987年,中共十三大明确了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5)1999年,提出《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促使中国教育事业迈上新的历史发展阶段。
3.成就
(1)基础教育蓬勃发展
①1986年,国家实施义务教育法。
②到2000年,中国基本实现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
(2)中等教育实行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并举的方针,得到高速发展。
(3)高等教育大发展
①形成中央和地方政府两级管理、分工负责的新管理体制,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效益。
②扩大高等教育的招生计划,使高等教育规模发生历史性变化。
③实施“211工程”,取得了显著成果。
④成人教育取得巨大成就。
[归纳总结] 归纳新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
(1)1949~1952年,接管旧教育,建设新教育。
(2)1953~1957年,按苏联的教育理论指导教育工作。
(3)1958~1965年,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教育模式,进行教育改革实验,推行两种教育制度,使半工半读和职业教育得到迅速发展。
(4)“文化大革命”期间,教育事业遭到严重破坏。
(5)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教育事业进入新的发展时期。
3.恢复高考制度对我国有什么影响?
提示 (1)恢复高考制度是邓小平在政治上拨乱反正、开创改革开放新时代的一个突破口。
12
(2)扩大了我国的人才来源,提高了人民的文化素质。
4.为什么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为了发展教育,“文革”后,我国政府采取了哪些重大举措?
提示 (1)①教育能够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从而增强经济发展后劲和综合国力。②教育能够为我国提供巨大的人才资源优势。
(2)①恢复高考制度、提出“三个面向”、加紧普及九年义务教育;②提出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③加快高等教育改革。
主题 新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1.新中国成立初期教育的特点
史料一 《共同纲领》第一条指明了我们反对什么,主张什么。……因此,我们在教育上就要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这项任务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在具体步骤上则必须一步一步地求其实现。
——周恩来《在全国高等教育会议上的讲话》(1950年6月)
[教你读史]
划线部分句子反映了新中国成立之初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将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改变为社会主义方向的人民教育。
[问题思考]
(1)结合史料,分析新中国成立初期教育的特点是什么?
答案 史料表明新中国成立初期,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建立人民教育事业,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教育变为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的新中国的人民教育。
史料二 人民政府……提供方针政策以保证城乡劳动者子女得到受教育的机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务院《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1951年)
[问题思考]
(2)根据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人民政府是怎样保证工农子女受教育机会的?
答案 在各类学校中优先录取工农子女入学接受教育。
2.“文化大革命”对教育事业的破坏
史料 改革教育,改革文艺,改革一切不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以利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在这场“文化大革命”中,必须彻底改变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统治我们学校的现象。——《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
12
北大红卫兵批判校长陆平等 文化大革命”对高等教育严重破坏。
“反动学术权威” 图为“文革”中清华校门被砸
[问题思考]
(1)《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对我国的教育作出了怎样的错误估计?
(2)这种“教育革命”造成了怎样的后果?
答案 (1)认为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已经统治了学校,必须在“文化大革命”中彻底改变这种现象。
(2)“左”倾错误统治了教育阵地,教育事业遭到了极其严重的破坏,使中国在一个时期内出现了“文化断层”“人才断层”的局面;严重影响全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和现代化事业的发展。
3.新时期教育的发展
史料一 1983年国庆前夕,邓小平为北京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个题词成为新时期教育的基本方针。
邓小平为北京景山学校题词
[问题思考]
(1)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邓小平的“三个面向”方针是在什么历史条件下提出的?
(2)“三个面向”教育方针的提出有何意义?
答案 (1)改革开放后为提高民族的文化素质,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认识到国运兴衰,系于教育;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和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教育改革势在必行,需要明确改革的方向。
(2)意义:这一方针为中国教育指明了方向,对教育改革发展,特别是对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育改革,促进素质教育等方面,都起了历史性的指导作用。
史料二 习近平说:当今世界的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归根到底靠人才、靠教育。源源不断的人才资源是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的重要潜在力量和后发优势。
[问题思考]
(3)依据史料,分析习近平主席对教育地位的评价及形成其评价的原因。
答案 评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靠教育。原因:综合国力的竞争实质是人才的竞争。
12
现代中国教育事业的经验教训及对策
(1)经验教训:①切实落实优先发展教育的战略地位和实施“科教兴国”战略。②坚持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为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③发展教育事业要从基本国情出发。
(2)对策:①在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的竞争日趋激烈的国际背景下,只有提高劳动者素质和培养大批人才,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能迎接国际竞争的挑战。②把基础教育放在更加重要的战略地位;推动高等教育持续发展;加大西部地区教育和落后地区教育发展的支持力度。
1.新中国的教育方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化教育为新民主主义的,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这一方针施行于( )
A.新中国成立初期 B.“大跃进”时期
C.“文化大革命”时期 D.改革开放时期
答案 A
解析 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化教育为新民主主义的”,可以看出这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因为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的社会性质是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
2.右图是一张高校赴校证,能持有该证,可能得益于( )
A.国家实行“科教兴国”战略,大力发展教育
B.《义务教育法》保障了少年时期的受教育权利,为后来
的深造打下了基础
C.“三个面向”的教育指导方针的提出
D.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的影响
答案 D
解析 题干图片是1957年的一张高校赴校证。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毛泽东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3.下表是某人所持的一张高校入学履历,他能持有该证可能得益于( )
姓名
张卫红
推荐评语
性别
男
出身好,热爱伟大领袖毛主席、热爱中国共产党;阶级立场坚定,在农村广阔天地里锻炼20多年
年龄
35岁
家庭出身
贫农
文化程度
小学
12
A.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大力发展教育
B.《义务教育法》实施
C.“文化大革命”期间推荐工农兵上大学
D.“文化大革命”后恢复高考
答案 C
解析 “文化大革命”期间,高考制度被废止,不需要文化课考试就可以上大学,只要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和学校复审,这与材料中“推荐评语”相符,选C项。
4.“1978年春天,27万多青年学子白日放歌、青春作伴,跨入大学校门,尽情拥抱‘科学的春天’。”能够与这一情景联系起来的是( )
A.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实行改革开放
B.邓小平复出,恢复中断十年的高考制度
C.提出优先发展教育,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D.实施“211工程”计划,发展高等教育
答案 B
解析 题目时间是“1978年春天”,A项是在1978年12月,B项“邓小平复出”是在1977年,“恢复中断十年的高考制度”是在1977年底至1978年春,C项是在1995年,D项是在1993年。
5.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教育获得巨大发展,其体现在( )
①第一次提出培养学生生活实践和创造能力的理论 ②实行了九年制义务教育 ③完善了教育立法 ④形成初等、中等、高等三级教育体系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 B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①表述不对;④是建国以来逐步形成的;只有②③表述正确。
[基础达标]
1.(2018·郑州高二检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识字是终身学习的关键,是民主和公民社会的基础工具,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先决条件,更是最基本的人权。”中国高度重视全体民众的此项人权并为之而奋斗开始于( )
A.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B.三大改造完成后
C.改革开放后
12
D.《义务教育法》颁布后
答案 A
解析 材料强调的是中国重视全民受教育的权利。1949年底召开的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确立学校要面向广大工农,大力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故选A。
2.王军同学在整理父亲的书房时,偶然发现书中夹着一张陈旧的大学招生宣传册,其中有介绍“教育大革命”的内容,学校办学体制有全日制、半工半读、业余学习三类。这本宣传册最早应印刷于( )
A.20世纪50年代 B.20世纪60年代
C.20世纪70年代 D.20世纪80年代
答案 A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学校办学体制有全日制、半工半读、业余学习三类,最早在20世纪50年代,故选A。
3.新中国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制定于( )
A.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
B.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C.“文化大革命”时期
D.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
答案 B
解析 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我国的教育方针是使受教育者德、智、体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故选B。
4.新中国成立后各时期的教育方针具有不同的时代特点。下列属于“文化大革命”时期教育方针的是( )
A.“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B.“紧密结合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的实际组织教学”
C.“以培养工业建设人才和师资为重点,发展专门学院”
D.“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答案 B
解析 A项为20世纪80年代的教育方针;B项体现了“文化大革命”时期“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教育指导思想;C项是1952年提出的教育方针;D项是1949年底召开的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规定的文化教育政策。
5.大学生就业可以反映我国不同历史阶段的特征,以下属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大学生就业情形的是( )
A.供需见面,双向选择 B.听党指挥,服从分配
C.上山下乡,扎根农村 D.考研出国,自主创业
12
答案 B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D两项是20世纪末以来大学生就业的状况。C项反映了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大学生就业状况。B项反映的是20世纪50年代的分配就业制度,故选B项。
6.一部分青年“紧跟统帅毛主席”“满怀豪情下农村”,投入一场伟大的“上山下乡”运动中。这一现象主要发生在( )
A.过渡时期 B.“大跃进”时期
C.“文化大革命”时期 D.恢复高考后
答案 C
解析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发生在“文化大革命”时期。
7.下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某一时期的中学语文课本封面,这一时期( )
A.国家提出“科教兴国”战略
B.开始实施“教育大革命”
C.高校一度停止招生
D.颁布《义务教育法》
答案 C
解析 依据图片中的“彻底埋葬帝修反”出现在中学课本封面,体现了国家以阶级斗争为纲的特征,是在“文化大革命”时期,C项表述的是在“文化大革命”时期;A、D两项是在改革开放时期;B项开始于1958年。
8.(2018·惠州高二检测)“它还给了大家一个公平竞争的机会,那些在过去丧失了机会的年轻人,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接受教育”。“它”指的是( )
A.恢复“双百”方针 B.恢复高考制度
C.改革开放 D.“科教兴国”战略
答案 B
解析 由题干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中“它”是指恢复高考制度,故选B。
9.在实行改革开放的同时,邓小平提出教育应该优先发展的思想,国家制定一系列政策方针,把发展科技和教育事业放在现代化建设的首位,大量增加教育投入,即( )
A.恢复中断十年的高考制度
B.制定《义务教育法》和启动“希望工程”计划
12
C.实行“科教兴国”发展战略
D.实施“211工程”计划
答案 C
解析 把发展科技和教育事业放在现代化建设的首位即实行“科教兴国”发展战略。
10.(2017·贵州学业水平测试)199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做出《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强调坚持以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这一决定的核心主张是( )
A.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B.扫除青壮年文盲
C.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D.加强教育,提升民族素质
答案 C
解析 材料中“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体现了“科教兴国”的战略,其余各项的表述都不全面。
[能力提升]
1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网站资料: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文盲半文盲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由60%以上下降到38.1%,年均扫盲人数为604.3万人。这一成就取得的主要原因是( )
A.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成果
B.进行“教育革命”的结果
C.向工农和工农子女“开门”的办学方针的影响
D.《义务教育法》的推动
答案 C
解析 A、D两项是改革开放时期的内容,B项“教育革命”是“文化大革命”时期对教育的破坏,故只有C项是新中国成立之初教育发展的原因。
12.中国历史上某一时期,58%的翻译人员致力于工程技术,其中14%的人搞农业,24%的人搞纯科学,只有14%的人从事人文和社会科学的翻译……出版的中国书籍中译自俄文的书籍占了38%到45%,而其他语种的翻译只占3%到6%。这一现象的背景是( )
A.洋务运动的兴起
B.以俄为师,国共两党实现合作
C.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D.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
答案 D
13.下图是“文化大革命”期间知识青年在田间工作的状况,这是当时广大学生“认真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一个缩影。这种教育在当时所产生的影响主要是( )
12
A.民族文化素质得以提高
B.中国与世界的差距得以缩小
C.封建文化糟粕得以清除
D.国家出现“文化断层”“人才断层”的不利局面
答案 D
解析 “文化大革命”时期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使民族文化素质不是提高而是下降;差距不是缩小而是拉大;封建文化的糟粕是否彻底清除与此无关;因为这一时期偏重政治和劳动教育,忽略了科技文化知识的培养,导致了D项现象的出现。
14.1970~1976年高校招生采用“自愿报名,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学校复审”的办法,带来了学生文化素质差的弊端。邓小平复出后,为改变这种状况采取的重大抉择是( )
A.重新落实“双百”方针 B.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C.恢复被停止的高考 D.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答案 C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针对“文化大革命”期间高校招生采用推荐工农兵学员的弊端,邓小平果断恢复被停止的高考,故选C项。
15.(2017·威海期末测试)观察下图,从图中统计数字的变化可得出的结论是我国( )
A.教育得到持续发展
B.义务教育已经完全普及
C.“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得到落实
D.“科教兴国”战略全面实施
答案 A
12
解析 材料中从1949年到2008年我国小学、初中和高校的入学率和在校学生人数明显增加,体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教育的持续发展,故A项正确;义务教育是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在2001年基本完成,与题目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是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故C项错误;“科教兴国”战略是1995年提出的,与题目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是世界上最先注重发展教育的少数几个国家之一,“中国的教育体系开始时比任何其他地方的教育都较为开放和自由……可是后来由于过分强调形式主义和严格的考试评分制度,而使这种教育体系变得死板和僵化了”。19世纪下半叶,“西学东渐”之风日盛,1898年清政府迫于各种社会压力,开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教育改革。
材料二 高度集中这样一种特点,对于新兴的社会主义教育来说,在那种历史条件下有它的合理性。从建国初直到“文化大革命”前夕,新中国教育有了相当快的发展,为日益高涨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了大批人才,奠定了一个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基本框架。“文化大革命”期间,由于“左”的思想影响,教育事业遭到严重破坏,整个民族文化素质大大下降,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拉大了。
材料三 党的十二大把教育确定为“经济发展战略重点之一”,十三大提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十四大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教育改革不断向深层推进,教育事业得到新的发展。1995年5月,党中央提出了科教兴国战略。
(1)根据材料一回答“考试评分制度”指什么?“变得死板和僵化”是在什么时候?“第一次大规模的教育改革”是在哪次运动中?
(2)结合材料二回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我国教育借鉴了哪一国家的经验?“文化大革命”期间的教育说明了什么?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我国教育发展的基本经验有哪些?
答案 (1)制度:科举制。时候:明朝采取“八股取士”以后。运动:戊戌变法。
(2)国家:苏联。说明: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是一个国家民族综合素质提高的关键。
(3)必须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方针;必须坚持教育改革;必须坚持按中国的国情办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四有”新人;必须把尊师重教的思想落到实处。
12
相关文档
- 2020高中历史第二单元中国古代文艺2021-08-275页
- 2020高中历史 专题3 古代中国的商2021-08-275页
- 2019-2020学年安徽省示范高中高一2021-08-2710页
- 2020学年度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第6课2021-08-2717页
- 2020_2021学年高中历史课时分层作2021-08-276页
- 2017-2018学年辽宁省普通高中高二2021-08-276页
- 2020高中历史第一单元百家争鸣”和2021-08-273页
- 2020_2021学年高中历史第7单元复杂2021-08-2713页
- 高中历史第7单元现代中国的科技教2021-08-276页
- 2020学年度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古代2021-08-27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