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1.50 KB
- 2021-08-27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第3课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随堂检测]
1.《汉书·武帝本纪》记载:元封元年春,武帝登临嵩山,随从的吏卒们都听到了山中隐隐传来了三声高呼万岁的声音。所以“山呼”万岁后来就成为臣子朝见皇帝的定仪。“山呼”万岁实质是宣扬( )
A.大一统 B.君权神授
C.皇权至上 D.强化中央集权
解析:选B。“山中隐隐传来了三声高呼万岁的声音”说明“山呼”万岁来自天意,“山呼”万岁实质是宣扬君权神授,故B项正确;“山呼”万岁宣扬的是君权,与大一统无关,故A项错误;材料主要体现的是皇权的来源,不是体现皇权至上,故C项错误;中央集权表现的是中央与地方关系,而材料强调的是君权,故D项错误。
2.董仲舒说:“天有阴阳,人亦有阴阳。……故曰:以类合之,天人一也。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他的这一思想主张( )
A.糅合了法家的法治思想
B.强调维护等级秩序的重要
C.宣扬“道”为万物的本原
D.意在约束君主的政治行为
解析:选D。题中未出现有关“法”、“等级秩序”的信息,故A、B项错误;“道”为万物的本原是道家学说的内容,与题意不符,故C项错误;“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可知是对君主政治行为的一种约束,故D项正确。
3.董仲舒认为:“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以教化为大务……正法度之宜。”表明他的思想( )
A.完全不同于先秦儒学
B.融合道家、法家等思想
C.突出人伦道德观念
D.强调“天人感应”思想
解析:选B。董仲舒的新儒学是对先秦儒学的继承和发展,故A项错误;“道”、“法度”表明董仲舒的思想融合了道家和法家的思想,故B项正确;题目主要突出的是“道出于天”、“教化”和“法度”,故C项错误;“天人感应”思想与材料信息不符,故D项错误。
4.历代帝王对孔子的加封、尊崇的规格不断提高。从西汉昭帝追封孔子为褒成宣尼公,到东晋时皇帝亲自祭奠孔子,再到宋代下诏必须避讳孔子的名字,直到清康熙皇帝对孔子行三跪九拜之礼。这一现象表明( )
A.皇权独尊观念受到儒学思想的冲击
B.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不断强化
C.孔子的思想对古代政治影响巨大
D.皇帝借尊崇孔子来提高个人声望
解析:选B。从历代统治者不断尊崇孔子,得出儒家正统地位不断被强化,故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皇权独尊观念受到儒学冲击,故A项错误;材料所述为古代政治影响儒学,而非儒学影响政治,故C项错误;材料未提及尊孔后皇帝个人声望提高的问题,故D项错误。
4
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公元前195年,汉高祖经过鲁国,以太牢祭祀孔子。这是帝王祭孔的开始。
汉元帝(公元前48—前33年),征召孔子第十三代孙为帝师,封阙内侯,号褒成君,赐食邑八百户,以税收按时祭祀孔子。这是封孔子子孙为侯,以奉祀孔子的开始。
公元59年(汉明帝永平二年),于太学及郡县学祭祀周公、孔子。从此,中央政府所在地及各地方政府也都在学校中祭孔,祭孔成为全国性的重要活动。
——《祭孔的由来》
(1)材料反映了什么现象?结合所学知识,指明原因。
(2)当今,我国每年都定期组织“全球祭孔”活动。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的看法。
解析:(1)第一小问,材料中讲到汉朝皇帝祭孔的礼仪越来越重,从而说明了孔子及儒学地位在汉代逐渐提高;第二小问结合汉初董仲舒和汉武帝对儒家学说采取的举措来回答。(2)结合儒家思想中“和”的思想以及弘扬传统儒家文化,继承优良传统,提高国民素质;有利于向其他国家宣扬我们的文化价值观,增进了解等思考。
答案:(1)现象:孔子及儒学地位在汉代逐渐提高。
原因:董仲舒更新儒学体系,提出“新儒学”;汉武帝接受董仲舒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中央设太学,传播儒学。
(2)看法:当今祭孔有利于弘扬传统儒家文化,继承优良传统,提高国民素质;有利于向其他国家宣扬我们的文化价值观,增进了解,共建和谐世界。
[课时作业]
一、选择题
1.有学者评论某思想家时说:“以其对策,开创了儒家伦理政治理论步入政治殿堂的历史。”这位思想家是( )
A.孟子 B.董仲舒
C.韩非 D.墨子
解析:选B。依据材料,“儒家伦理政治理论步入政治殿堂”指的是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使得儒家思想成为中国统治思想,在传统文化中占据主流地位,而与此相关的儒学家是董仲舒,故B项正确,A、C、D项错误。
2.随着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被汉武帝采纳,儒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兴起,逐渐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新的历史条件”主要是指( )
A.爆发了“七国之乱”,社会出现动荡,儒家的“仁政”学说受到欢迎
B.专制主义统治体制刚刚建立,文化成为政治的附庸
C.政治的“大一统”需要文化的“大一统”加以巩固
D.继续推行“无为而治”的需要
解析:选C。本题考查董仲舒新儒学的兴起背景。随着汉朝进入强盛时期,政治上的“大一统”迫切需要思想上的“大一统”加以巩固。
3.《史记·高祖本纪》载:“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姓刘氏,字季。父曰太公,母曰刘媪。其先刘媪尝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遇。是时雷电晦冥,太公往视,则见蛟龙于其上。已而有身,遂产高祖。”上述材料反映作者的思想倾向是( )
A.天人合一 B.敬天法祖
C.君权神授 D.天人感应
解析:选C。天人合一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材料中没有体现这种思想,故A项错误;敬天法祖属于宗法制的范畴,不符合题干材料内容,故B项错误;材料为高祖刘邦的皇权寻求理论支持,符合董仲舒君权神授的观点,故C项正确;天人感应是指天意与人事的交感相应,认为天能干预人事,材料没有反映该观点,故D项错误。
4
4.孟子说:“君有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易位(另立新君)。”而董仲舒说:“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与孟子的主张相比,董仲舒的主张( )
A.修改了儒家君臣关系理念
B.强调对君主暴政的制约
C.否认绝对服从专制君主
D.适应了争霸战争的需要
解析:选A。由题目中的信息可知董仲舒修改了先秦儒家所倡导的“民贵君轻”的理念,认为“君权神授”,强调了对君主的服从,故A项正确,B、C项错误;先秦时期的法家思想适应了争霸战争的需要,与题目中的信息“(儒家)董仲舒”不符,故D项错误。
5.“王者不可以不知天……天意难见也,其道难理。是故明阳阴入出实虚之处,所以观天之志。辨五行之本末顺逆,小大广狭,所以观天道也”,这段史料体现的思想主张是( )
A.荀子:制天命而用之
B.董仲舒:天人感应
C.荀子:天与人不相胜
D.董仲舒:三纲五常
解析:选B。由题目中的信息“王者不可以不知天”“天意难见也,其道难理”即可知这应为董仲舒所倡导的统治阶级要顺应天意的“天人感应”的观点,故B项正确;题目中未涉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故A、C项错误;题目中未涉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故D项错误。
6.下列观点或学说中,包含有约束君主意图的是( )
A.“法不阿贵,绳不绕曲”
B.“天人感应”
C.“为政之要,在于用人”
D.“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解析:选B。“法不阿贵,绳不绕曲”是指法律即使是对高贵的人、有权势的人也不徇情。强调执法公正,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故A项错误。“天人感应”是董仲舒的思想,董仲舒认为,天和人相通,相互感应,天能干预人事,人亦能感应上天。董仲舒把天视为至上的人格神,认为天子违背了天意,不仁不义,天就会出现灾异进行谴责和警告;如果政通人和,天就会降下祥瑞以鼓励。故B项正确。“为政之要,在于用人”强调的是用人,与题意不符,故C项错误。“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反映的是宗法分封制的崩溃,与题意不符,故D项错误。
7.清朝学者赵翼说:“西汉开国,功臣多出于亡命无赖;至东汉中兴,则诸将皆有儒者气象,亦一时风会不同也。”这一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选官制度发生改变
B.主流思想发生变化
C.民间向学之风兴起
D.西汉君主重用儒者
解析:选B。材料不能说明选官制度发生改变,故A项错误;据材料“西汉开国,功臣多出于亡命无赖”和“至东汉中兴,则诸将皆有儒者气象”可知西汉初期重视黄老无为思想,东汉中兴重视儒家思想,主流思想发生变化,故B项正确;材料信息未涉及民间向学风气,故C项错误;据材料“西汉开国,功臣多出于亡命无赖”可知西汉君主重用儒者属于对材料信息的误读,且史实错误,故D项错误。
8.有学者指出:“政治上结束战国是在秦代,而文化上结束战国却是在汉代。”与“文化上结束战国”密切相关的思想家是( )
A.孔子 B.孟子
C.董仲舒 D.韩非
4
解析:选C。秦代统一全国,结束了战国诸侯争霸的局面,汉代董仲舒改造后的儒学,深受汉武帝的赏识,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并付诸实行,从而结束了战国百家争鸣的局面,故选择C项。A、B是春秋战国时期儒学思想家,D是战国时期法家思想家,与题目时间不符合,因此排除A、B、D项。
二、非选择题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凡以教化不立而万民不正也。古之王者明于此,是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立太学以教于国,设庠序(学校)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谊,节民以礼,故其刑罚甚轻而禁不犯者,教化行而习俗美也。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二五年春,置《五经》博士。
八月,征吏民有明当世之务、习先圣之术者。
详延天下方闻之士,咸荐诸朝。其令礼官劝学,讲议洽闻,举遗举礼,以为天下先。太常其议予博士弟子,崇乡党之化,以厉贤材焉。丞相弘请为博士置弟子员,学者益广。
——《汉书·武帝纪》
材料三董仲舒的教化思想适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要求,是当时客观形势的正确反映。虽然,从本质是说,这一主张是为巩固汉政权的封建统治服务的,但从客观效果来看,它不仅对当时,而且对以后中国封建社会的统一、巩固和发展起了积极的进步作用。
——高春菊《董仲舒教化思想研究》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董仲舒针对教化提出的具体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董仲舒倡导教化的主要原因。
(2)据材料二,概括汉武帝重视儒学的主要措施,分析其作用。
(3)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如何正确理解董仲舒教化思想的历史影响?
解析:考查董仲舒的新儒学。第(1)问,“主张”直接提取材料信息概括作答,董仲舒主张在中央设太学,地方设庠序来教化百姓行仁、义、礼等;“主要原因”则要结合当时形势从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统治、儒家自身主张和教化的功能等方面分析。第(2)问,“措施”可直接从材料中找出,如设置五经博士、征选儒家学者做官、提倡儒学等;“作用”需结合所学知识从巩固统治、发展教育和儒学地位变化等角度分析回答。第(3)问,要从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两方面思考,归纳材料三可得出“巩固统治、巩固国家统一”等积极影响,消极影响主要从儒学对社会发展有一定的阻碍作用的角度回答。
答案:(1)主张:办学校;教化人民行仁、义、礼。
原因:适应统治的需要;儒家重教化的传统;教化本身的功能。
(2)措施:设五经博士;起用儒学家参政;兴办学校,大力提倡儒学。
作用:有利于巩固统治;初步建立了中央和地方的教育体系;儒学思想逐渐成为正统思想。
(3)影响:一方面,有利于巩固封建思想统治(或有利于民族传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另一方面,使儒家思想的主流地位更加巩固(或社会影响更加扩大),客观上对社会发展具有一定的束缚和阻碍作用。
4
相关文档
- 四川省德阳市2020届高三(高中2017级2021-08-2719页
- 2020高中历史 专题7 近代西方民主2021-08-2710页
- 2020学年度高中历史 第六单元 第192021-08-2715页
- 云南省2020届高三4月高中毕业生复2021-08-276页
- 2020-2021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2021-08-274页
- 2020版高中历史 第4章 第2课时 罗2021-08-2710页
- 2020高中历史第四单元20世纪以来中2021-08-276页
- 2020高中历史 第2单元 资本主义世2021-08-275页
- 2020高中历史 专题8 解放人类的阳2021-08-273页
- 2020高中历史 第1单元第3课 从汉至2021-08-27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