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5.50 KB
- 2021-08-28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第四单元测评
(时间:45 分钟 满分:100 分)
一、选择题(共 25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50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
符合题目要求)
1.范文澜在《中国近代史》中说,这一伟大行动“第一次向世界表示中国人纯洁的道德心和反抗侵略
的坚决性,一洗多少年来被贪污卑劣的官吏所给予中国的耻辱”。相关的“行动”应是( )
A.禁烟运动 B.太平天国运动
C.义和团运动 D.辛亥革命
解析材料中的“第一次”“纯洁的道德心”等信息表明,范文澜评价的是禁烟运动。林则徐领导的禁烟
运动,是近代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的第一回合,向全世界人民展示了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决
心。
答案 A
2.近代中国某一不平等条约规定:“自今以后,大皇帝恩准英国人民带同所属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广
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该条约是 (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解析根据“近代”“英国人民”及开放五处通商口岸,可以判断为鸦片战争之后签订的《南京条约》,故
A 项正确。
答案 A
3.道光皇帝在中英《南京条约》签订后,曾说:“忠义之士闻之,谁不愤恨?四海属国闻之,谁不轻中国
乎?”标志着其预见最早得到应验的事件是( )
A.《望厦条约》和《黄埔条约》的签订
B.太平天国运动爆发
C.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
D.沙俄割占中国大量领土
解析《南京条约》签订后,美国和法国迅速强迫清政府签订了《望厦条约》和《黄埔条约》。因
此,A 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正确答案。
答案 A
4.“美国的特命全权公使被委派到中国,站在树底下,手里拿着筐子,等着接他在树上的伙伴所摇撼下来
的果子。”该状况的出现是由于美国取得了( )
A.领事裁判权 B.片面最惠国待遇
C.居住及租地权 D.协办定关税权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列强之间进行侵略权益的分享,一国获得的侵略权益其他列强们也自动获得,这属
于片面最惠国待遇的内容,B 项符合题意;材料反映的是片面最惠国待遇而非领事裁判权,故 A 项不符
合题意,排除;材料未涉及居住及租地权以及协办定关税权的问题,所以 C、D 两项不符合题意的,排
除。
答案 B
5.有史学家提出,《天朝田亩制度》的主旨,“应该是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个‘大同’方案”。从这个
角度来看《天朝田亩制度》( )
A.具有彻底地反对封建制度的意义
B.集中表现了农民阶级的平均思想
C.符合中国近代化的发展潮流
D.已超越了农民阶级的利益要求
解析《天朝田亩制度》要求绝对平均分配土地,这集中反映了农民阶级追求平均的思想,是“大同”的
重要体现。
答案 B
6.由于这场战争,江、浙及赣、皖、鲁一带官绅商贾为避兵燹,竞相逃往上海,上海的外国人和中国富
商把值钱的东西放在船上随时逃跑,英法租界的洋人组建防御工事和巡逻队保护自身的安全。这场
“战争”指的是( )
A.太平天国运动 B.义和团运动
C.北伐战争 D.淞沪会战
解析由材料“江、浙及赣、皖、鲁一带官绅商贾为避兵燹,竞相逃往上海”“英法租界的洋人组建防御
工事和巡逻队保护自身的安全”可知为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的太平天国运动,故 A 项正确;义和团运
动主要在津冀鲁地区,故 B 项错误;北伐战争的主要任务是消灭帝国主义支持的北洋军阀,故 C 项错
误;淞沪会战发生在上海,故 D 项错误。
答案 A
7.1873 年 6 月 29 日,日、俄、美、英、法、荷等国使节在紫光阁觐见清同治帝,未行跪礼。但当时社
会上流传外国使臣见中国皇帝时恐惧之余足不能动、口不能言、浑身发颤,连国书都无法卒读。这
从本质上反映了中国( )
A.外交艰难地走向近代化
B.传统纲常伦理的崩坏
C.“天朝上国”观念浓重
D.近代条约体系的确立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但当时社会上流传外国使臣见中国皇帝时恐惧之余足不能动、口不能言、浑身
发颤,连国书都无法卒读”说明“天朝上国”的观念在中国社会中根深蒂固,这反映出了中国外交礼仪近
代化的艰难。材料反映了外交礼仪仍然是“天朝上国”,C 项反映的只是一种现象,不是本质问题。材
料没有反映出传统纲常伦理的崩坏,近代条约体系从 1842 年《南京条约》开始形成,B、D 两项与题
意不符。故本题正确答案为 A 项。
答案 A
8.1894 年 11 月《纽约世界报》谴责日本时说:“日本是披着文明的皮而带有野蛮筋骨的怪兽。”作者
列举佐证其观念的有力史实是( )
A.日本两次挑起世界大战,野蛮侵略亚洲邻国
B.日本发动甲午战争,野蛮侵略中国
C.日本制造九一八事变,强占中国东北大片国土
D.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制造南京大屠杀等惨案
解析依据题干“1894 年 11 月”“日本是披着文明的皮而带有野蛮筋骨的怪兽”可知,这是对日本发动甲
午中日战争的批评,故 B 项正确。A 项表述错误,日本没有挑起第一次世界大战,C、D 两项都发生于
20 世纪,应排除。故选 B 项。
答案 B
9.以下是某历史著作的论述,其评论的应是( )
A.《南京条约》的危害 B.《天津条约》的危害
C.《马关条约》的危害 D.《辛丑条约》的危害
解析直接反映帝国主义对华资本输出要求的,是中日《马关条约》中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开设
工厂的规定,由此可判定 C 项正确。
答案 C
10.1912 年 2 月 3 日,孙中山在与日本友人的对话中说:“倘近数日内,无足够的资金以解燃眉之急,则军
队恐将解散,而革命政府亦将面临瓦解之命运……作为最后手段,唯有与袁世凯缔结和议,以防天下大
乱。”这表明孙中山让位于袁世凯主要是为了( )
A.通过南北合作赢得列强支持
B.避免军阀割据以抵抗外来侵略
C.稳定政局以促进经济的发展
D.解决财政危机以维护革命成果
解析孙中山的谈话表明,当时的南京临时政府面临着严重的财政危机,政府和军队缺乏运转资金。因
此,孙中山认为与袁世凯缔结和议,稳定中国政局,是其最佳选择。
答案 D
11.立宪派代表康有为说:“今上推满洲种族,则出于夏禹,下考政教礼俗,则全化华风,帝位只如刘、李、
赵、朱,满族类于南阳、丰沛,其余无不与汉人共之,与汉人同之。”1912 年 1 月 1 日,革命派代表孙中
山在《临时大总统就职宣言书》中向海内外明确宣布:“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诸
地为一国:即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据此可知两派( )
A.都学习西方民主政治,反对清政府统治
B.都代表了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文化要求
C.经济基础的不同导致政治主张截然不同
D.革命派的主张比立宪派更符合世界潮流
解析依所学可知,立宪派主张继续保持清朝皇帝的统治,故 A 项错误;无论立宪派还是革命派都是代
表着资产阶级的利益,故 B 项正确;无论立宪派还是革命派都建立在民族工业初步发展的基础上,故 C
项错误;无论是共和制还是君主立宪制都符合近代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故 D 项错误。
答案 B
12.所谓“预备立宪”,就是做好正式立宪之前的各项准备工作,或者说是由原来的封建专制政治制度向
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度过渡的时期。预备立宪标志着清政府业已承认封建专制制度的破产。由此
可知( )
A.立宪推动政治近代化
B.慈禧始终掌控着立宪进程
C.清朝统治者因循守旧
D.革命派识破了清廷的阴谋
解析材料中对“预备立宪”的认识,“标志着清政府业已承认封建专制制度的破产”,所以清政府进行的
预备立宪活动有利于推动政治的近代化,故 A 项正确;材料中重在强调预备立宪的特点,并未强调是谁
控制立宪进程,故 B 项错误;材料中反映了清朝统治者顺应历史潮流,进行立宪,故 C 项错误;材料中仅
仅涉及清政府的立宪准备,未涉及革命派,故 D 项错误。
答案 A
13.有人认为:“过去五千年的中华通史,实是一部‘帝王专制史’;而现代的中华通史,则是一部‘民主
政治史’。”两段历史的分界点应该是( )
A.鸦片战争 B.辛亥革命
C.新文化运动 D.五四运动
解析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此后民主共和思想开始广泛传播,B 项正确;A 项是中
国近代社会的开始;C 项起了思想启蒙作用;D 项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答案 B
14.中国近代某革命政府下达部队动员令,宣布其军事战略为:“先定三湘,规复武汉,进而与我友军会师,
以期统一中国,复兴民族。”依据该战略展开的军事行动 ( )
A.推翻了清王朝的专制统治
B.收回了列强在中国的部分权益
C.成为中华民族复兴转折点
D.揭开了解放战争解放南京序幕
解析根据材料“先定三湘,规复武汉,进而与我友军会师”可知,此事件为北伐战争,该事件后收回了汉口
九江英租界等,故 B 项正确。
答案 B
15.1924 年孙中山在新成立的国民党第一届中央执行委员会内,专门设立了工人部、农民部,负责指导
工人运动和农民运动,并亲自核准了《农民协会章程》《工会条例》。这一做法有利于( )
A.改组中国国民党
B.唤起民众投身国民革命
C.壮大中国共产党
D.提高工人农民经济地位
解析从材料“1924 年孙中山在新成立的国民党第一届中央执行委员会内,专门设立了工人部、农民
部”可知,该措施是在改组国民党之后实行的,故 A 项错误。材料中孙中山重视工人、农民,这一做法
有利于唤起工人和农民参与革命,故 B 项正确。孙中山是国民党领导人,故其做法不是为壮大共产党,
故 C 项错误。从“负责指导工人运动和农民运动”可知,材料中的措施不是为提高工人和农民的经济
地位,故 D 项错误。
答案 B
16.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毛泽东指出:“农民在乡里造反,搅动了绅士们的酣梦……土豪劣绅,不法地主
阶级,是几千年专制政治的基础,帝国主义、军阀、贪官污吏的墙脚。打翻这个封建势力,乃是国民革
命的真正目标。”据此可知,此时毛泽东已经关注( )
A.农村农民革命 B.工农武装割据
C.人民民主专政 D.人民内部矛盾
解析从材料信息“农民”“国民革命的真正目标”等可知,毛泽东关心农村农民革命,故选 A 项。
答案 A
17.1929 年 9 月,毛泽东指出:“先有农村红军,后有城市政权,这是中国革命的特征,这是中国经济基础
的产物。”在这里,毛泽东强调的本质问题是( )
A.开展武装斗争的重要性
B.城市对中国革命的重要意义
C.中国革命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D.农村斗争和城市斗争相结合的必要性
解析先有“农村红军”,即先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走“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后有“城市政权”,即最后夺
取中心城市,建立革命政权。因此,C 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正确答案。
答案 C
18.1927 年 8 月 7 日,中国共产党在汉口召开紧急会议,史称“八七会议”。大会指出“现在中国革命的
根本内容是土地革命”,号召全党重视农民运动,组织农民暴动,自下而上解决土地问题。这表明党中
央( )
A.把革命的重心转向了农村
B.明确了革命的内容和形式
C.出现了“左”倾错误苗头
D.认识到国民政府的反动性
解析从材料关键信息“根本内容是土地革命”和“组织农民暴动”来看,八七会议开始把中国民主革命
的内容(土地革命)和形式(武装斗争)统一起来了。这表明当时的党中央明确了革命的内容和形式,故
B 项正确。革命重心的转移是在 1927 年 9 月的秋收起义之后,故 A 项错误。当时对革命任务的分析
是正确的,是符合中国实际的,故 C 项错误。关于国民政府的反动性早在南昌起义时就已认识到,故 D
项错误。
答案 B
19.据统计,1931 年,江西省兴国县长冈乡共有 1 600 多人,其中当红军和被调到县以上工作的干部就达
320 人,占全乡青壮年男子的 80%。当时广大青壮年踊跃参军从根本上看是由于( )
A.武装斗争的需要 B.党的宣传和组织
C.工农联盟的巩固 D.土地革命的开展
解析农民踊跃参军参战,根本原因在于中国共产党领导农民进行了土地革命。农民参军参战,就是为
了保卫土地革命的成果。
答案 D
20.1937 年,已迁到武汉的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制定了《第三期作战计划》,其方针是“国军以确保武
汉为核心,持久抗战,争取最后胜利之目的,应以各战区为外廓,发动广大游击战”。这表明国民政府
( )
A.战略上深受《论持久战》一文的影响
B.积极防御,正规战与游击战相互配合
C.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国共联合抗日
D.作战计划的制定缺乏稳定性和持久性
解析根据材料关键信息“确保武汉为核心”“以各战区为外廓,发动广大游击战”,并结合所学可知,国民
政府改变了消极防御,采取了积极防御的战略,并且采用了正规战和游击战相结合的战术,故 B 项正
确。《论持久战》发表于 1938 年,故 A 项错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于 1937 年 9 月已经建立,故 C 项
错误。作战计划根据战情不断调整是很正常的事情,故 D 项说法错误。
答案 B
21.辛亥革命三十周年之际,《中央关于纪念今年双十节的决定》指出:“我们共产党人和全国一切真
诚的革命志士,都是辛亥革命最忠实的继承者。……我们共产党人誓与全国一切革命真诚志士一道,
誓与全国人民一道,继续奋斗,不达目的,决不休止。”中共中央发表该决定,旨在( )
A.维护国共合作,坚持抗战到底
B.推动国民革命
C.完成土地革命,争取民权自由
D.实现人民民主专政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发生于 1911 年,“三十周年”即 1941 年,这时正处于抗日战争时期,这
一时期中国共产党纪念辛亥革命,旨在维护国共合作,坚持抗战到底,故选 A 项。B 项发生在国民革命
时期(1924~1927 年),C 项发生在土地革命时期(1927~1937 年),D 项发生在解放战争时期(1946~1949
年)。
答案 A
22.1939 年,国民政府战时新闻局明令:表示全国团体时绝对禁用“国共合作”“组织国防政府”“阵线”等
字眼,“抗日联军”“统一战线”“联合战线”等词语应统一替换为“团结抗战”。这样做的主要意图是
( )
A.防止虚假信息动摇民心
B.削弱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影响
C.建立起高效的新闻体系
D.维护国共合作的局面
解析材料中提到的词语没有虚假信息,故 A 项错误。从禁用的词语和替换的词语可知国民政府战时
新闻局这样做的主要意图是削弱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影响,故 B 项正确。材料只是说了禁用的词语和
替换的词语,据此得不出国民政府战时新闻局这样做的主要意图是要“建立起高效的新闻体系”的信
息,故 C 项错误。从禁用的词语和替换的词语来看,这不利于维护国共合作的局面,故 D 项错误。
答案 B
23.蒋介石在一次谈话中指出:“余以为吾人革命所争者,不在个人之意气与私见,而为三民主义之实
现。在存亡危急之秋,更不应计较过去之一切,而当与全国国民彻底更始,力谋团结,以保国家之生命
与生存。”这表明 ( )
A.国共两党之间的矛盾得以消除
B.蒋介石坚持了民族立场
C.第二次国共合作实现
D.蒋介石始终坚守三民主义
解析据材料“在存亡危急之秋……而当与全国国民彻底更始,力谋团结,以保国家之生命与生存”可知
体现了蒋介石坚持民族立场,故选 B 项。抗战时期国共两党之间的矛盾并未消除,A 项错误;材料无法
体现第二次国共合作实现,C 项错误;蒋介石并未始终坚守三民主义,D 项错误。
答案 B
24.《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载,从 1948 年到 1950 年初,“中共党员从约 280 万人增至 580 万人”。
党员数量迅速增加的主要原因是( )
A.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吸引了众多青年
B.人民解放区扩大需要管理人才
C.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优越
D.全国统一后人口大量增加
解析本题通过党员数量的变化来考查对人民解放战争的认识。关键信息是“从 1948 年到 1950 年初”,
此时正是人民解放战争后期至新中国成立之初,故 A 项符合题意。
答案 A
25.1944 年 9 月,国民参政会三届三次会议上,中国共产党正式提出结束国民党一党专政、建立联合政
府的主张,引起强烈反响,获得中外舆论的广泛支持。中国共产党这一主张在当时( )
A.旨在夺取国民党的政权
B.提升了中国共产党的声望
C.改变了国民党专政局面
D.意在建立统一战线
解析 1944 年正值国共第二次合作、共同抗日时期,故 A 项错误。从材料中中国共产党的主张“引起
强烈反响,获得中外舆论的广泛支持”,故 B 项正确。中国共产党的主张只是获得中外舆论的支持,并
没有获得国民政府的认同与采纳,故 C 项错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 1937 年 9 月国民党通过了中国
共产党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后建立,故 D 项错误。
答案 B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 3 小题,第 26 题 20 分,第 27 题 18 分,第 28 题 12 分,共 50 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34 年,清廷官员至英国使臣律落卑广州住处商谈贸易问题,双方在各自应处的座位、方
向、次序等问题上产生了严重分歧。中方要求将自己的座位安排在会见大厅的北面(上席),英方则坚
持将自己的座位置于大厅北面主席的突出位置。两者争执不下,商谈未能进行。
材料二 1901 年,虽经李鸿章讨价还价,清王朝仍被迫接受西方外交使团的礼仪要求,将外国使臣觐见
清帝的礼仪说帖,作为《辛丑条约》的附件十九。其中规定:外国使臣递交国书时,清帝须派高于王公
规格的轿子往来使馆迎送,同时派军队保护;清帝款宴各国使臣应在皇宫大殿内举行,并躬亲入座。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王开玺《隔膜、
冲突与趋同——清代外交礼仪之争透析》
(1)材料一中,中英双方争执的内容是什么?反映了清廷官员怎样的心态?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使臣
所持态度的国内背景。(12 分)
(2)材料二反映了中国处于怎样的外交地位?试从国际背景分析其原因。(6 分)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从近代中国外交礼仪的变化中得出的认识。(2 分)
参考答案(1)内容:座位次序。心态:以“天朝上国”自居。背景:英国进行工业革命,国力强盛。
(2)地位:屈辱的服从地位。原因:19 世纪末,西方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输出资本,瓜分世界;中国
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认识:一方面反映了中国外交近代化的历程;另一方面,反映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的不断加
深。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94 年 7 月,日本帝国主义在英美等国列强的默认下,寻找借口,悍然发动了蓄谋已久的甲午
战争,由于中国清政府腐朽无能和封建统治阶级内部“主和派”“投降派”的干扰,历时 8 个月的甲午之
战终于以中国的彻底失败而告结束。强弩之末的庞大封建帝国在新兴的资本主义国家面前显得不
堪一击。中国在甲午战争中的惨败及随后《马关条约》的签订,给中国近代社会带来了极为严重的
影响。
——韦建新《甲午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材料二 抗战胜利,是全体中华儿女对日本侵略者的胜利。在这场持续十四年的战争中,中国付出了
3 500 万人伤亡的代价,迎来了近代以来反对外族势力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中华民族告别了孙中
山先生曾喟叹的“一盘散沙、四分五裂”的状态,重新在战争中凝聚成一个整体,无论民族、不分地
域、各个阶级,全员投入到这场战争中。可以说,抗战的胜利,也是中国作为现代民族国家的真正起
点。但抗战胜利的意义并不局限于此。放眼世界领域,它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牵制了
日本,使其无法“北进”攻打苏联或“南进”太平洋群岛,在同盟国的作战中发挥了重要的战略作用。
——《抗战:中国胜利的世界意义(二战中的中国贡献)》
(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概括指出甲午中日战争与抗日战争的不同特点。(10 分)
(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两场战争对中国国际地位的影响。(8 分)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材料二,甲午中日战争经历了 8 个月,而中国的抗日战争,历经 14 年,得出时
间长短的不同;根据材料一中“由于中国清政府腐朽无能和封建统治阶级内部‘主和派’‘投降派’
的干扰”得出甲午中日战争主要是由政府进行抵抗且暴露了政府的腐败无能,根据材料二中“无论民
族、不分地域、各个阶级,全员投入到这场战争中”得出抗日战争中,中华民族实现了全民族抗战;根
据所学可知,甲午中日战争主要是东亚地区的冲突,而中国的抗日战争则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
组成部分。第(2)问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结合《马关条约》可知,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其
后,列强看到了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而抗日战争的胜利则提高了中国在国际上
的地位。
参考答案(1)甲午中日战争:历时较短;单纯依靠政府力量;清政府统治腐朽,对外妥协;局限于东亚地
区。抗日战争:历时长;全民族团结一致,形成统一战线;坚持抗战;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相联系。
(2)甲午中日战争: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国际地位下
降。抗日战争:废除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使中国成为联合国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使中国国际
地位大大提高。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近代史大事年表(部分)
1840~1842 年鸦片战争
1842 年中英《南京条约》签订,鸦片战争结束
1851 年,金田起义,太平天国建立
1856~1860 年,第二次鸦片战争
1864 年,天京陷落,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19 世纪 60~70 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兴起、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产生
19 世纪 60~90 年代洋务运动
1894~1895 年甲午中日战争
1895 年,中日《马关条约》签订
19 世纪 90 年代,帝国主义国家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
步发展
1898 年戊戌变法
1900 年,义和团运动高潮、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901 年,《辛丑条约》签订
1911 年 10 月 10 日武昌起义
1912 年,中华民国成立、清帝宣统退位
1915 年,新文化运动开始
1916 年,袁世凯恢复帝制失败
1917 年,张勋复辟失败
1917 年,护法运动开始
上面大事年表能够反映中国近代前期社会发展的诸多历史。提取其中一项信息并说明其形成的历
史原因。(12 分)
参考答案示例一 信息:列强侵华不断加剧,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不断加深。说明:西方资本主义
经济发展的需要;中国社会制度的落后和封建统治的腐朽等。
示例二 信息:近代中国民主政治曲折发展。说明:民族危机的加深;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民族
资产阶级力量壮大;西方民主思想的传入等。
示例三 信息: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说明:西方资本主义的侵略;统治者政策的调整;
民众爱国思想的推动;民族资产阶级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等。
相关文档
- 【历史】安徽省利辛县阚疃金石中学2021-08-288页
- 江苏省扬州中学2020届高三10月阶段2021-08-2821页
- 山西省晋中市平遥中学2019-2020高2021-08-288页
- 新疆哈密市第十五中学2019-2020学2021-08-2810页
- 安徽省安庆市桐城市某中学2019-2022021-08-287页
- 陕西省汉中市龙岗学校2020届高三上2021-08-2823页
- 湖湘名校2020届高三3月线上自主联2021-08-2814页
- 山东省微山县第二中学2019-2020学2021-08-288页
- 2019-2020学年同步人教版高中历史2021-08-283页
- 2020_2021学年高中历史第七单元复2021-08-28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