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71.59 KB
  • 2021-08-30 发布

2020高考历史复习高频考点:先秦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 21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先秦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1.(2019·全国Ⅰ卷·24)据学者考订,商朝产生了 17 代 30 位王,多为兄终弟及;而西周产 生了 11 代 12 位王。这反映出( ) A.禅让制度的长期影响 B.王位继承方式的变化 C.君主寿命的时代差异 D.血缘纽带关系的弱化 【答案】B 【解析】据材料“商朝产生了 17 代 30 位王,多为兄终弟及;而西周产生了 11 代 12 位王” 说明西周王位更替时间相比商朝较长,这是因为西周确立宗法制,实行嫡长子继承制,王位继 承方式产生变化,故选 B 项;禅让制强调选贤举能而不是“兄终弟及”,排除 A 项;王位世袭 与君主寿命无关,排除 C 项;材料的“兄终弟及”和父子相传都是体现血缘且西周宗法制其 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说明血缘纽带关系是强化而非弱化,排除 D 项。 2.(2019 全国 II 卷,24).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等, 一些至今仍在发挥作用。这些工程能够在秦国完成,主要是因为( ) A.公田制度逐渐完善 B.铁制生产工具普及 C.交通运输网络通畅 D.国家组织能力强大 【答案】D 【解析】由材料“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等”可知商鞅 变法后秦国建立了集权统治,推动国家组织人力、物力、财力开展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故选 D 项;战国后期,井田制遭破坏,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公田制度是受到破坏而非完善,排 除 A 项;战国时期铁农具推广,秦汉时期得以普及,排除 B 项;秦统一六国后修筑驰道直道, 加强了交通运输,排除 C 项。 3.(2019·全国Ⅲ卷·24)“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 安上治民,莫善于礼。”这一思想产生的制度渊源是( ) A.宗法制 B.禅让制 C.郡县制 D.察举制 【答案】A 【解析】“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 善于礼。”里面的“孝”“悌”“乐”“礼”都是宗法制的内容和服务于宗法制的内容,故选 A 项;“禅让制”更强调继任者的“才”,不强调“血缘”,不会突出“孝”“悌”,排除 B 项;“郡 县制”是一种中央对地方管理制度,和伦理道德无关,排除 C 项;“察举制”里的一项内容是 “孝”,但其制度本身是服务于君主专制即服务于宗法制的,排除 D 项。 4.(2018·全国Ⅰ卷·24)《墨子》中有关于“圆”“直线”“正方形”“倍”的定义,对杠杆原理、 声音传播、小孔成像等也有论述,还有机械制造方面的记载。这反映出,《墨子》( ) A.汇集了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 B.形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 C.包含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D.体现了贵族阶层的旨趣 【答案】C 【解析】材料中只是提及《墨子》中关于一些数学和物理知识的记载,并未体现出其它学派的 思想主张,故 A 项错误;《墨子》中有关于数学、物理学、机械制造等方面的科学知识,但并 没有形成完整的科学体系,古代中国没有形成完整的科学体系,故 B 项错误;《墨子》中的数 学、物理学、机械制造等科学知识是对当时社会生产的研究和总结,包含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 晶,故 C 项正确;墨子代表平民百姓的利益,贵族阶层是不太可能去研究科学的,故 D 项错 误。 5.(2018·全国 II 卷·24)据《史记》记载,商汤见野外有人捕猎鸟兽,张设的罗网四面密实, 认为这样便将鸟兽杀绝了,“乃去其三面”,因此获得诸侯的拥护,最终推翻夏桀,创立商朝。 这一记载意在说明( ) A.商汤成功缘于他的仁德之心 B.捕猎是夏商时主要经济活动 C.商朝已经注重生态环境保护 D.资源争夺是夏商更替的主因 【答案】A 【解析】由材料“张设的罗网四面密实......乃去其三面”、“认为这样便将鸟兽杀绝了”可知这 种网开一面的仁爱之心赢得诸侯拥护,最终灭夏建商,故 A 项正确;夏商时期已形成奴隶制 生产方式,奴隶集体耕作,土地轮流休耕,且材料强调的是商汤的仁德之心,故 B 项错误;由 材料“认为这样便将鸟兽杀绝了”可知商汤认为四面设网捕猎鸟兽的方式过于残忍而非保护环 境,故 C 项错误;夏商更替的主因在于社会矛盾的激化而非资源争夺,故 D 项错误。 6.(2018·全国Ⅲ卷·24)据考古报告,从数十处战国以前的墓葬中发现了铁器实物,这些铁器 不少是自然陨铁制作而成,发现地分布情况见图 7。据此可知,战国以前( ) 图 7 A.铁制农具得到普遍使用 B.新疆地区与中原联系紧密 C.我国的冶铁技术已经相当普及 D.铁器分布可反映社会发展程度 【答案】D 【解析】材料铁器实物并非就是铁制农具,故 A 项错误;图中新疆地区出现铁器实物,但不 能推断它与中原地区铁器实物的关系,故 B 项错误;图中铁器实物并没有广泛分布,可见冶铁 技术还未普及,故 C 项错误;当时的经济重心在黄河流域,因此图中黄河流域分布较其他地 区更加广泛,可见铁器分布可反映社会发展程度,故 D 项正确。 7.(2017·全国Ⅰ卷·24)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 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奭于燕,都蓟(今北京)。分封( ) 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 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 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 【答案】A 【解析】在分封制中,周王通过“授土”、“授民”,使周的亲族、姻亲和功臣在新占领的土地 上建立起一批新兴国家,如题干材料中的卫、鲁、燕等国,周人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大,从而形 成“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心理认同,并推动了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 故 A 项正确;依据所学,西周分封制下,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实行的不 是君主专制,故 B 项错误;根据分封制的规定,受封的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享有世袭的统治 权,具有很大的独立性,因而王室对地方实行的是间接控制而非直接统治,故 C 项错误;贵 族世袭特权确立于夏商时期,分封制只是延续了过去的贵族世袭做法并有所发展,故 D 项错 误。 8.(2017·全国Ⅱ卷·24)图 5 为春秋战国之际局部示意图。当时,范蠡在陶、子贡在曹鲁之间 经商成为巨富,这一现象反映了( ) A.区域位置影响商贸发展 B.争霸战争促进经济交往 C.交通条件决定地方经济状况 D.城市规模扩大推动商业繁荣 【答案】A 【解析】根据图示,陶、曹、鲁均为黄河中下游地区,经济相对发达且相距较近,有利于商贸 发展,故 A 项正确;争霸战争导致的是社会生产的破坏,影响经济的交往,故 B 项错误;图 示中没有陶、曹、鲁之间的相关交通信息,故 C 项错误;材料主要讲述范蠡和子贡经商致富, 没有涉及城市规模的扩大,故 D 项错误。 9.(2017·全国Ⅲ卷·24)图 4 是西周与战国两个时期相同文字的不同写法,反映出字形发生了 变化,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文字的频繁使用 B.书写材料的不同 C.各国变法的实施 D.“书同文”的推行 【答案】A 【解析】西周时期,官府垄断学校教育和学术文化,只有少量贵族才能接受教育,书写文字, 而到了春秋战国,教育和学术逐渐下移,从“学在官府”发展到“学在民间”,会识字写字的 人数大大增加,文字被更频繁地使用,而西周时期的文字比较繁琐,不适宜书写,因此文字逐 渐简化,故 A 项正确;从西周到战国造纸术并未发明,文字的书写材料变化不大,基本上都 是以竹简和丝帛为主,故 B 项错误;各国变法的重点是富国强兵,与这一变化的关系不大,故 C 项错误;秦朝建立后实行“书同文”,与材料时间“西周与战国”不符,故 D 项错误。 10.(2016·全国Ⅲ卷·24)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与商代相比,字数越来越多,语句也愈加格式 化。这些铭文大都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希冀子孙保用。这表明西周时( ) A.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文字体系 B.形成了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 C.宗法制度受到了严重的挑战 D.青铜器的功用发生重大改变 【答案】B 【解析】根据“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与商代相比,字数越来越多,语句也愈加格式化”可知此 种铭文商代已经存在,只是字数和语句发生了变化,故 A 项错误;根据“这些铭文大都记述 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希冀子孙保用”可知祖先的功绩被记录和传承,利于形成重视历史 传承的风尚,故 B 项正确;西周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材料未涉及,故 C 项错误; 根据“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与商代相比”可知西周时的青铜器的功用与商代无异,都是用来书 写的载体,故 D 项错误。 11.(2015·全国Ⅰ卷·24)《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一个农夫耕种 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 ( ) A.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 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C.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 D.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 【答案】A 【解析】战国时期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收益增加,使得以家庭为单位,自给自足的生产 成为可能,从而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故 A 项正确;战国时期的重农抑商政策抑制了 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与农业收益的增加无直接关系,故 B 项错误;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导 致农业收益的增加,故 C 项错误;国家抑制土地兼并的措施,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 与农业收益的增加无直接关系,故 D 项错误。 12. (2015·全国Ⅱ卷·24)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往往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 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这表明了儒者( ) A.不能适应现实政治 B.反对进行社会变革 C.理想化的政治诉求 D.以复古为政治目标 【答案】C 【解析】儒学是中国古代主流文化,是符合现实政治需要的正统思想,故 A 项错误;材料中 体现不出儒学家反对社会变革,故 B 项错误;从“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 主像尧、舜一样圣明”,可知儒学家要求统治者向古代圣贤一样以完美的道德治国,体现的是 一种理想化的政治要求,故 C 项正确;儒者称颂 “三代”之美,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 是希望统治者实现仁政、德治,实现儒学的治国理念,不是希望恢复先代的政治制度,故 D 项错误。 【知识点复习】 阶段特征 总 体 先秦时期(远古~公元前 221 年)是中华文明的勃兴时期。依据阶段特征 可以将其划分为两个阶段:夏、商、西周(约公元前 2070~公元前 771 年), 中华文明的初步形成时期和春秋战国(公元前 770~公元前 221 年),重大 的社会转型时期。 政 治 中华古代文明的起源以早期国家出现为重要标志,逐步形成了以分封制和 宗法制为主要内容,以“家国一体”为主要特征的政治制度。春秋战国时 期,诸侯混战,各国纷纷改革变法,中央集权制度的雏形开始出现。 经 济 早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逐渐产生,随着生产力的提高,耕作方式从刀 耕火种发展到铁犁牛耕,土地制度也从井田制发展为土地私有制,小农经 济逐渐形成。 思 想 文 化 科技与文艺成就突出,如甲骨文的成熟,青铜艺术、天文历法、医学等水 平高超,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其中,“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 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奠定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主干知识排查 一、政治:从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型 1.夏商周时期“天下共主”的确立 (1)王位世袭制:我国第一个国家政权是夏朝。商朝是个弥漫着神权色彩的王朝。 (2)分封制 ①目的:巩固奴隶主贵族的统治。 ②对象:王族、功臣和先代帝王的后代。 ③内容:主要分封土地和人口。 ④作用:周王室和诸侯国的臣属关系更加明确,确立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边远地区得 到开发,疆域扩大。 (3)宗法制 ①特点:嫡长子继承,以血缘为纽带,等级森严。 ②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保证王权的稳定。 ③内容:按血缘亲疏,确立起严格的大小宗体系及土地、财产、政治地位的分配、继承制度。 ④作用:强化了王权,保障了贵族特权;强调血缘关系,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4)礼乐制度:维护宗法制、分封制的工具。 (5)世官制:实行世卿世禄制,选官范围限定为贵族,由贵族子弟世代继承祖上的权位。 2.春秋战国社会大变革时期:从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型 (1)王权体制面临的挑战:争霸与兼并战争;诸侯变法运动;宗法分封制度的原则遭到破坏; 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 (2)从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型:从世卿制到任官制;官僚政治雏形出现;郡县制出现。 3.商鞅变法 (1)背景 ①经济: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社会生产力极大发展;井田制逐渐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 逐步确立。 ②政治:新兴地主阶级要求进行社会变革,建立地主阶级政权。各国进行变法。 ③军事:兼并战争十分频繁。 ④思想文化:百家争鸣出现,形成第一次思想解放高潮。 (2)内容 ①前期:开始于公元前 356 年。 a 政治:实行什伍、连坐制度,加强对人民的控制。 b 经济:奖励耕织,重农抑商,推动小农经济的发展。 c 军事:奖励军功,按军功大小给予赏赐。 ②后期:开始于公元前 350 年。 a 经济:废井田,开阡陌,统一度量衡。 b 政治:推广县制,以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c 习俗:“塞私门之请”,移风易俗。 (3)特点 ①以法家思想为理论基础,以法律推动和巩固改革。 ②以富国强兵为目的,措施全面,中心是“农战”和“法治”。 ③商鞅变法是一场新兴地主阶级的封建化改革。 (4)作用 ①积极作用:使秦国实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为秦统一六国奠定基础。 ②局限性:严刑苛政,导致社会矛盾激化。重农抑商成为以后商品经济发展的阻力。 二、经济:中国古代农耕经济模式的形成 1.农业 (1)生产工具:春秋战国之前,石器和木器是我国农业的主要生产工具,刀耕火种;春秋战国 时期,铁犁牛耕的使用标志着我国进入“铁器时代”。 (2)经营方式:中国古代经历了从集体劳作到个体农耕的发展过程。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出现 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3)土地制度: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商周实行土地国有的井田制;春秋战国时 期封建土地私有制形成,成为土地兼并现象的根源。 (4)租佃关系:战国时期产生。 2.手工业 (1)夏商周时期:我国的“青铜时代”,商周时期青铜器的铸造进入繁荣时期。 (2)春秋战国时期:冶铁业开始出现,官营、民营和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 3.商业 (1)原始社会末期:以物易物的原始商业产生。 (2)商朝:产生职业商人和最早的货币。 (3)周朝:实行“工商食官”政策,工商业被官府垄断。 (4)春秋战国时期:私商成为商人的主体,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 4.经济政策——重农抑商:战国时期,商鞅变法实施重农抑商的政策。 三、思想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的奠基和科技文化的发展 1.西周时期:文化上“学在官府”,即官府垄断教育;实行礼乐制度,即周礼。商周时期,敬 祖重德的文化为儒家学说的形成提供了条件。商代,汉字的完整体系形成,甲骨文是中国目前 所知最早的成熟文字。 2.春秋战国时期 (1)思想:春秋时期,道家创始人老子提出“无为而治”和朴素辩证法思想;儒家创始人孔子 提出“仁”“礼”的学说;战国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主要有儒、墨、道、法等学派, 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基础。 (2)科技:战国时期发明了指南仪器——司南;战国时的《石氏星表》是世界上最早的星表。 (3)文学艺术:春秋时期的《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战国时期的楚辞是我国浪漫 主义文学的源头。 【强化练习】 1.王国维说:“商人兄弟相及。凡一帝之子,无(论)嫡庶长幼,皆为未来之储贰,故自开国之 初,实无封建之事。”这说明商代( ) A.深受前代禅让制的影响 B.具备了初步的家法秩序 C.建立了完备的宗法制度 D.废分封以强化中央集权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凡一帝之子,无(论)嫡庶长幼,皆为未来之储贰”可知是实行继承制, 不是禅让制,故 A 项错误,B 项正确;西周时期确立了完备的宗法制度,故 C 项错误;材料 并未涉及废除分封制的信息,故 D 项错误。 2.(2019·湖北四地七校联考)公元前 6 世纪末,鲁国的三位国相掌控国家大势,其家城墙超出 周朝的规格,鲁定公带军队去“堕三都”,但没成功。晋献公时为保太子位,不许群公子住国 内,晋国没有了“公族”,而代替公族的卿族兴起;此后大权长期为卿族掌握,晋后来被赵、 韩、魏三家所分。这两件事一定程度上( ) A.说明了分封制度弊端初显 B.维护了奴隶主贵族利益 C.表明了礼乐制度荡然无存 D.反映了新兴势力的上升 【答案】D 【解析】 材料“‘堕三都’,但没成功”和“大权长期为卿族掌握,晋后来被赵、韩、魏三家 所分”体现了新兴势力的上升,故 D 项正确。 3.《诗经·大雅·板》:“大邦维屏,大宗维翰,怀德维宁,宗子维城。”(诸侯是国家的屏障,大 宗是国家的主干,怀德是国家平安的保证,同姓是国家的城垒。)材料主要说明西周( ) A.将血缘关系和部落关系结合强化王权 B.通过宗法制和分封制来维系巩固统治 C.通过分封贵族建立诸侯国以拱卫王室 D.建立核心制度以维护贵族的等级特权 【答案】B 【解析】 血缘关系和部落关系结合不符合西周史实,故 A 项错误;材料反映了西周的管理 方式,“大邦”“大宗”“宗子”等体现了宗法制和分封制,说明西周通过宗法制和分封制来维 系巩固统治,故 B 项正确;材料不仅体现了分封贵族建立诸侯国的分封制,还体现了宗法制, 故 C 项错误;宗法制和分封制都是为巩固国家服务的,未体现维护等级特权,故 D 项错误。 4.《礼记》说:“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乐至则无怨,礼至则不争”。 这表明礼乐制度( ) A.具有和谐社会关系的作用 B.利于分封制的确立和完善 C.使封建等级观念趋向弱化 D.导致官僚政治制度的形成 【答案】A 【解析】 根据材料“相亲”“相敬”“无怨”“不争”,可知礼乐制度具有调息争怨,相亲相敬 的作用,故 A 项正确;根据所学,礼乐制度是维系宗法分封制的工具,故 B 项错误;礼乐制 度使宗法分封制所确立的等级秩序得以生活化,故 C 项错误;官僚政治的一大特点就是职务 凭才能获取,且与材料主旨无关,故 D 项错误。 5.(2019·柳州摸底)历史上最早设县的是楚国和秦国。春秋后期各国县数骤增,到战国时成为 较普遍的地方行政区划。秦汉时期推行全国,达千余县之多。春秋至秦汉时期郡县制的变迁 ( ) A.加强了君主专制 B.拓展了中国疆域 C.实现了国家统一 D.推动了官僚政治 【答案】D 【解析】 “春秋后期”没有确立“君主专制”,故 A 项错误;“春秋后期各国县数骤增,到 战国时成为较普遍的地方行政区划”并没有使疆域得到空前的扩大,故 B 项错误;春秋战国时 期是分裂的时期,故 C 项错误;“春秋后期各国县数骤增,到战国时成为较普遍的地方行政区 划。秦汉时期推行全国,达千余县之多”可知,在郡县制下,官员由国家统一安排,并且从春 秋至秦汉,逐渐形成了一整套官僚体系,故 D 项正确。 6.(2019·长郡中学实验班考试)下表整理自《考工记》中对西周城邑的记述,这表明西周( ) 类别 天子的王城 诸侯的国都 卿大夫的都城 城墙高度 九雉(雉为一尺) 七雉 五雉 南 北 向 道 路 宽 度 宽九轨(九辆车的宽度) 宽七轨 宽五轨 A.天子严控诸侯与卿大夫 B.建筑规划突出礼制观念 C.统治者对城邑进行改建 D.对城市进行合理的规划 【答案】B 【解析】 西周时期统治者尚未完成权力的高度集中,天子无法严控诸侯与卿大夫,故 A 项 错误;天子、诸侯、卿大夫城邑的城墙高度和道路宽度均有严格的等级限制,体现了维护等级 制度的礼制观念,故 B 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天子、诸侯、卿大夫城邑的城墙高度和道路宽度, 没有体现对城邑进行改建,也不能说明对城市进行了合理的规划,故 C、D 两项错误。 7.(2019·清华大学附中测试)有研究者指出,在中国古代,血缘是政治权力与国家产生的根源, 当至高无上的神权、政权产生后,又反过来剥离部分成员的血缘关系并减低其作用,促使社会 阶层的分化。这说明( ) A.儒家思想根植于久远的历史传统 B.血缘与政治秩序建构的对立统一 C.血缘关系是等级分化制度的基础 D.家国一体政治架构的社会合理性 【答案】B 【解析】 题干的中心词是“血缘关系”,没有提及“儒家思想”,故 A 项错误;血缘关系是 国家产生的根源,当政权产生之后,又把血缘关系进行剥离及减低其作用,这说明血缘关系与 政治建构的对立和统一,故 B 项正确;血缘关系是国家产生的根源,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等级制 度的基础,故 C 项错误;题干叙述了家国一体的政治架构,但没有提及其是否合理,故 D 项 错误。 8.(2019·德州期中)周人将夏、商、周三代易姓受命的变革原因归结为“德”,认为夏、商亡 于“不敬厥德”,提出“天命靡常”“惟德是辅”。该做法( ) A.解释了历史发展的内在动因 B.反映出生产技术的不断提高 C.有助于统治阶级的自我约束 D.形成了亲疏有别的等级秩序 【答案】C 【解析】 周人将夏商周改朝换代的原因归结为德政,有利于在周代德政的实施,约束了统治 阶级的行为,故选 C 项。 9.甲骨文卜辞:“(王)大令众人曰:协田。”《诗经》:“千耦其耘。”(宋代)范成大《四时田园杂 兴》:“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材料反映了 ( ) A.铁犁牛耕是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B.小农经济是古代社会的基本生产模式 C.农业经营方式由集体劳作到个体农耕 D.精耕细作推动古代农业长期领先世界 【答案】C 【解析】 根据材料“协田”“千耦其耘”可知是集体耕作的方式;而《四时田园杂兴》反映 的是男耕女织的个体农耕,故体现了农业经营方式由集体劳作到个体农耕,故 C 项正确。A、 B、D 三项均于材料内容不符。 10.战国时期的手工业生产中,“物勒工名”制度已较为普遍。另据《考工记》记载,当时分 工细致,仅“攻木之工”就有七种;铸造不同器类有不同的合金配方,所谓“金有六齐”。下 列推断最为合理的是( ) A.适应了规模化、标准化的生产需要 B.商人有强烈的品牌意识和质量意识 C.商家制定严格的生产责任管理制度 D.社会化分工推动了官营手工业发展 【答案】A 【解析】 所谓“物勒工名”是一种春秋时期开始出现的制度,指器物的制造者要把自己的名 字刻在上面,以方便管理者检验产品质量;材料中“分工细致”“金有六齐”适应了当时官营 手工业规模化、标准化的生产需要,故 A 项正确。材料论述的是手工业生产,不是商业,故 B、 C 两项错误;官营手工业是官府集中经营,不是社会化生产,故 D 项错误。 11.在春秋战国时期,土特产品的地区差价很大,甚至“市贾倍蓰”,相差一倍至五倍。“其 人通贾,倍道兼行,夜以继日,千里而不远者,利在前也”,利之驱使,使商人们虽有“关梁 之难,盗贼之危”而不顾。这主要反映了( ) A.大众消费需求的极大增长 B.商人从业风险空前升高 C.特殊商品长途贩运的繁荣 D.交通不畅阻碍商品交换 【答案】C 【解析】 材料体现了利益驱动商人宁愿冒着巨大的潜在风险而开展长途贸易,未提及消费需 求增长,故 A 项错误;根据材料无从得知春秋战国商人从业风险状况,故 B 项错误;材料体 现长途贩运的利润推动长途贩运的繁荣,故 C 项正确;从材料无从得知交通不畅与商品交换 的关系,故 D 项错误。 12.《论语》提到天命的次数仅有三次,远远少于礼和仁的次数。老子重视天人关系,他认为: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 ) A.折射出不同的人生追求 B.反映了不同的时代背景 C.说明了顺天有为的主张 D.本质上都赞成君权神授 【答案】A 【解析】 《论语》重视礼和仁,老子重视天人关系,这折射出不同的人生追求,故 A 项正 确;老子和孔子同处于春秋时期,处于相同的时代背景,故 B 项错误;老子是无为而治,故 C 项错误;老子的天人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孔子推崇仁礼,都与君权神授无关,故 D 项错 误。 13.(2019·邢台检测)2015 年,在陕西富县秦直道两侧发现了一批建筑遗址和墓葬群,采集文 物标本 100 余件,并发现了“削山填沟”的痕迹,即史籍上所谓的“堑山堙谷”现象。以下 说法最合理的是( ) A.上述考古发现有助于研究秦时的社会 B.秦代的该墓葬可揭示秦皇族的发祥地 C.建筑和墓葬中可能出土画像砖和玻璃 D.文物和史籍等文献资料是第一手史料 【解析】 根据材料“秦直道两侧”和所学知识可知,这些建筑遗址和墓葬群的考古发现为研 究秦时的社会提供了很好的史料,故 A 项正确;秦直道两侧的建筑遗址和墓葬群并不能说明 是秦皇族的发祥地,故 B 项错误;玻璃在中国出现的时间比较晚,大约是在公元 1000 年左右, 故 C 项错误;文物是第一手史料,而史籍是第二手的,故 D 项错误。 14.韩非子指斥儒家“礼、乐、诗、书”的教条和“仁、义、孝、悌”的道德准则都是“愚 诬之学”“贫国之教”“亡国之言”。这反映了韩非子( ) A.主张建立君主专制的制度 B.推崇以法治国的原则 C.对儒家思想存在抵触心理 D.认为儒家影响力较小 【答案】C 【解析】 材料说的是韩非子对儒家思想的指斥,与韩非子主张建立君主专制的制度、推崇以 法治国的原则无关,故排除 A、B 两项;据材料可知,韩非子对儒家思想存在着抵触心理,但 没有认为儒家影响力较小,故 C 项正确,D 项错误。 15.(2019·河南中原名校联考)我国古代历法起源很早,原始社会末期可能已出现原始历法。 夏朝时期出现了我国最早的物候历《夏小正》。这表明( ) A.原始历法诱导了原始农业的产生 B.古代重视利用物候知识发展农业 C.原始历法适应了小农经济的发展 D.农业的产生和发展形成农时观念 【答案】D 【解析】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作为上层建筑的原始历法不可能诱 导作为经济基础的原始农业,故 A 项错误;材料中并没有提及物候知识对农业发展的促进作 用,故 B 项错误;当时的农业经济不是小农经济,故 C 项错误;在原始社会末期,随着农业 从畜牧业中分离出来并迅速发展,有关农时观念和知识的历法也随之应运而生,故 D 项正确。 16.(2019·太原模拟)商周时期,士是贵族的最低阶层,有一定数量的“食田”,能文能武,生 活无忧。春秋战国之际,士发生分化,或成为传授知识的教师,或变为主持仪式的赞礼人,或 发展为新兴地主。士阶层的分化( ) A.成为百家争鸣的根源 B.导致土地私有的出现 C.有利于推动社会变革 D.是井田制瓦解的产物 【答案】C 【解析】 百家争鸣的根源是生产力的发展,故 A 项错误;土地私有出现的原因是生产力的 发展的结果,故 B 项错误;春秋战国时期,士的分化是社会变革的产物,同时又进一步推动社 会变革,故 C 项正确;士的分化应该是分封制瓦解的产物,不是井田制,故 D 项错误。 17.顾炎武在《日知录》中对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现象进行了比较:“春秋时犹尊礼重信,而 七国则绝不言礼与信矣;春秋时犹宗周王,而七国则绝不言王矣;春秋时犹严祭祀、重聘享, 而七国则无其事矣……”这说明( ) A.春秋时周礼尚未遭破坏 B.春秋比战国时期社会更有序 C.战国时期周王室加速衰微 D.战国时期政治发生根本变革 【答案】D 【解析】 春秋时期已经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战争频繁,诸侯争霸,社会混乱,故 A、 B 两项错误;战国时期周王室加速衰微,只是材料说明的部分内容,故 C 项错误;据材料可知 分封秩序被彻底破坏,可以推断出战国时期政治发生根本变革,故 D 项正确。 18.在西周的金文记录中已经有“戎”“夷”之称,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华夏”与“戎”的 对立更加明显,无论“华夏”各国之间关系多么敌对,他们未称呼对方为“戎”。这一现象反 映了先秦时期( ) A.实现国家统一成为社会的共识 B.种族和文化认同观念已经出现 C.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冲突剧烈 D.血缘成为维系政治认同的纽带 【答案】B 【解析】 由材料“无论‘华夏’……未称呼对方为‘戎’”,说明各国自认是华夏族,体现了 种族和文化认同观念,故 B 项正确;A、C、D 三项材料均未涉及,排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