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0 MB
- 2021-08-30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20年上海市杨浦区高考历史二模试卷
一.选择题(共20小题)
1.在河南二里头文化遗址中,尚未发现( )
A.青铜器 B.甲骨文 C.宫殿遗址 D.玉制礼器
2.孔子提出“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以为仁”,力图复兴( )
A.中央集权 B.礼乐秩序 C.法治社会 D.帝国气象
3.“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据此,作者认为秦朝灭亡的原因是( )
A.制度落后 B.宫廷斗争 C.农民起义 D.施政暴虐
4.西域指今天的新疆及中亚地区。中国历史上较早对这一地区实施有效管辖的行政机构是( )
A.河西四郡 B.安西都护府 C.宣政院 D.伊犁将军
5.某同学笔记上出现如表,他记录的是( )
领域
举措
举例
经济
恢复和发展农业
推行均田制
政治
加强中央集权
实行“三长制”
文化
革除旧俗
改姓氏、禁胡语
A.商鞅变法 B.诸葛亮治蜀 C.孝文帝改革 D.王安石变法
6.明末清初,一位来到中国的外国人因推断太阳纬度与实际测试结果相同而备受皇帝推崇,官至工部右侍郎。这个外国人最有可能是( )
A.阿拉伯商人 B.日本留学生 C.欧洲殖民者 D.西方传教士
7.如图所示王权,盛行于( )
第27页(共27页)
A.16世纪的法国 B.17世纪的日本
C.18世纪的英国 D.19世纪的美国
8.16﹣18世纪,在美洲大陆出现了许多新地名,如:新西班牙、新法兰西、新奥尔良、新尼德兰、新英格兰等。这些地名带有浓厚的( )
A.人文主义光芒 B.民族独立意味
C.理性主义精神 D.殖民主义色彩
9.19世纪中期,通过图所示的国际贸易,英国获取了大量利益,除了( )
A.原料产地 B.商品市场 C.商业利润 D.在华投资权
10.李大钊评价:“……禁止鸦片,却采用了宗教,不建设民国,而建设天国,这是他们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文中“他们”的代表人物是( )
A.林则徐 B.洪秀全 C.李鸿章 D.康有为
11.“日本提出的赔款、割地的各条款是五洲所未有之奇闻,三千年所无之变局。如照此签约,后果必然是法人窥粤,英人窥滇,……四夷入侵,各示所欲。”这里的“此约”应该是( )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12.列宁说:“
第27页(共27页)
用强攻办法即用最简单、迅速、直接的办法来实行社会主义的生产和分配原则的尝试已告失败……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的阵地上去,从强攻转为围攻。”这“围攻”的方式是( )
A.武装暴动夺取政权 B.战时共产主义
C.实行新经济政策 D.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
13.1904﹣1905年,日俄战争的结局在清朝被认为是立宪政体战胜了专制政体。随后,中国的一些官员纷纷奏请立宪。由此可见,这场战争影响了( )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清末新政 D.辛亥革命
14.由英法美三大强国共同主导的国际格局形成于( )
A.第一次世界大战前 B.第一次世界大战后
C.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D.苏联解体后
15.“武汉是一座英雄的城市。”下列各项中能够体现这一观点的历史事件是( )
①护国运动
②辛亥革命
③秋收起义
④武汉会战
⑤百团大战
A.①②④ B.③④⑤ C.②④ D.①②⑤
16.一九三一年十一月初,中共中央组织了一次阅兵式,这次阅兵式最有可能是为了( )
A.纪念南昌起义
B.纪念红军长征
C.庆祝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
D.庆祝抗日战争胜利
17.如图是20世纪30年代 德国的一张宣传海报:一只挣脱锁链的高举的手。这根“锁链”指( )
第27页(共27页)
A.德意志的四分五裂 B.缺少广大的海外殖民地
C.经济大危机的打击 D.《凡尔赛和约》的束缚
18.如图是民国时期出现的一份国内专电,根据内容判断,与之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二次革命 B.护国运动 C.五四运动 D.北伐战争
19.如图 宣传画记录了新中国建立后不同阶段的时代风貌。其中反映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历史的是
( )
A. B.
C. D.
20.围绕冷战历史设计学习专题,适合做标题的是( )
A.“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
B.“欧美日共同主导的世界格局”
第27页(共27页)
C.“一体化道路上的欧洲重建”
D.“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对抗”
二.材料题(共3小题)
21.中国朝代歌
自夏以来,中国王朝兴衰更替,推动了文明的演进。结合下面的中国朝代歌,回答问题。
夏后殷商西东周, 。 西汉东汉魏蜀吴,西晋东晋兼五胡。
匈奴羯氏羌慕容,拓跋代北后称雄。 宋齐梁陈是南朝,北魏齐周称北朝。
北周灭齐传於隋,隋又灭陈再统一。 ,五代十国各称王。
,建号为辽入汴梁。 五代梁唐晋汉周,宋朝建国陈桥头。
女真建金先灭辽,打破汴京北宋消。 南宋偏安在江南, 。
,元朝统治九十年。 明代共传十六君,满洲初起号后金。
后金国号改为清,入关称帝都北京。 人民觉悟革命起,清帝退位民国立。
问题:
(1)结合所学,将下列歌词填入朝代歌(填写字母)。
A.隋灭唐兴称富强
B.春秋战国秦皇收
C.灭金灭宋归一统
D.契丹兴起在北方
E.蒙古兴起国号元
(2)这首朝代歌反映了中国历史哪些发展趋势?
22.近代的中国与西方
材料一:如图1
第27页(共27页)
材料二:19世纪一位英国政论家的描述:“现在看得很清楚,我们可爱的国家……大不列颠已经被分配承担为她的姐妹国家制造商品的崇高使命。海洋彼岸的亲人将用我们的船只从密西西比河流域给我们运来他们种植的棉花;俄罗斯将为我们的工厂和作坊贡献它的大麻、亚麻和铁矿石。我们熟练的机械工和技工制造必要的机器,把这些原料织成精美的布匹,销往各国。所有的布匹都按照我们的款式制造,并使之符合人们的需要。我们的船只满载着原料归来,又将满载着制成品返回地球的各个角落。这种按照自然法则,用原料换制成品的办法是各个国家相互服务,显示人类的兄弟之情。”
﹣﹣《世界经济史》
材料三:如图2、3。
第27页(共27页)
材料四:清末列强对中国铁路的控制
线路
修建年代
起点和终点
备注
京汉铁路
1898~1906年
北京﹣汉口
比俄法控制
东省铁路
1898~1903年
满洲里﹣哈尔滨﹣绥芬河
俄国修建经营
东省铁路南满支线
1998~1901年
旅顺﹣哈尔滨
俄国修建经营,日俄战争后转让给日本
胶济铁路
1898~1904年
青岛﹣济南
德国修建控制
滇越铁路
1904~1910年
昆明﹣河口
法国控制
沪宁铁路
1905~1908年
上海﹣南京
英国控制
津浦铁路
1908~1911年
天津﹣浦口
英德控制
粤汉铁路
1908~1936年
广州﹣武昌
英法德美控制
问题:
(1)比较材料三、四,西方对中国的侵略方式和内容有什么变化?
(2)你是否同意材料二中英国政论家的观点?并说明理由。
(3)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近代中西方关系的认识。
23.瘟疫与人类文明
疾病或瘟疫大流行伴随着人类文明进程而来,并对人类文明产生深刻和全面的影响。
下列史料记录了人类历史中几次大型瘟疫的片断,阅读后回答问题。
材料一:善男信女不止一次地组织宗教游行或其他活动,虔诚地祈求天主,但一切努力都徒劳无功。总之,那年刚一交春,瘟疫(注:黑死病)严重的后果可怕而奇特地开始显露出来。……只有开怀吃喝,自找快活,尽量满足自己的欲望,纵情玩笑,才是对待疾病的灵丹妙方。……以至令人敬畏的法律和天条的权威开始土崩瓦解。
﹣﹣(意)薄伽丘《十日谈》(小说创作于1350﹣1353年)
材料二:由于巴黎空前拥挤,皇帝拿破仑三世在19世纪50﹣60年代实施了一个大型重建工程。……拿破仑三世还希望改善巴黎的卫生环境。一些宽敞的大道取代了肮脏住宅区蜿蜒的狭窄街巷。政府建造了水管,为居民提供清洁水源。400英里的下水道改善了这座前不久爆发过霍乱的城市的卫生状况。
第27页(共27页)
﹣﹣(美)约翰•美里曼《欧洲现代史》(2015年)
材料三:人们将1918年的这场瘟疫称为大流感。无数人因此家破人亡、妻离子散。一些有幸逃过此劫的人将其视为禁忌,不愿回首往事。……它在世界疲于征战之际到来,在几个月内横扫全球。(过去估计全球死亡人数约2000万,最新权威估计数字为5000万﹣1亿。)
﹣﹣(美)约翰•M•巴里著《大流感:历史上最致命瘟疫的史诗》(2008年)
材料四:人类疾病史图象
材料五:据法新社日内瓦消息,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当地时间22日告诫,新冠肺炎疫情危机不会马上结束。新冠肺炎大流行已经在全球造成近260万人感染,超过18万人死亡,疫情已影响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他向参加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呼吁,对待当前疫情要有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只有遏制病毒传播才能拯救生命和维持社会经济正常运转,各国要加强团结,共享经验、专业知识以及其他资源,共同努力保持供应链畅通,并为需要帮助的国家提供最大程度支持。
﹣﹣参考消息网2020年4月23日报道问题
(1)材料一、三中的瘟疫分别对什么历史事件造成了影响?
第27页(共27页)
(2)若要印证三场瘟疫分别对当时社会带来的影响,上述史料是否形成证据链?请简要分析。
(3)综合材料和所学,你如何看待瘟疫对人类文明发展的影响?
第27页(共27页)
2020年上海市杨浦区高考历史二模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20小题)
1.在河南二里头文化遗址中,尚未发现( )
A.青铜器 B.甲骨文 C.宫殿遗址 D.玉制礼器
【分析】本题考查二里头遗址。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尚未发现”。
【解答】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甲骨文是在河南殷墟商代文化遗址中发现的;二里头遗址是更古为老的文化遗址,虽发现有宫殿遗址、青铜器和玉制礼器,但仍没有发现像甲骨文这样成熟的文字。
故选:B。
【点评】本题是基础题,主要通过二里头遗址来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调动与运用知识的能力和时空观念、史料实证等素养。
2.孔子提出“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以为仁”,力图复兴( )
A.中央集权 B.礼乐秩序 C.法治社会 D.帝国气象
【分析】本题考查孔子思想。解答本题需要正确把握孔子所处的时代特征和他的阶级立场,同时注意把握法家思想主张。
【解答】依据材料“克己复礼以为仁”,结合所学可知,孔子代表奴隶主贵族利益,面对春秋时期社会大变革,他主张克己复礼,其目的是希望恢复西周时期的礼乐制度,故B项正确。
加强中央集权和主张法治是法家思想主张,故AC两项错误。
帝国气象不符合春秋时期的史实,故D项错误。
故选:B。
第27页(共27页)
【点评】本题考查对孔子思想及其背景和目的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的能力。
3.“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据此,作者认为秦朝灭亡的原因是( )
A.制度落后 B.宫廷斗争 C.农民起义 D.施政暴虐
【分析】本题考查秦朝的灭亡。主要考查秦朝灭亡的原因。
【解答】通过材料“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可以看出,作者认为秦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是因为仁义不施,也就是秦朝的暴政,故D正确;
ABC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D。
【点评】解答本题关键是学生通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朝灭亡的原因在于暴政。主要考查学生基础知识掌握能力和材料信息解读能力。
4.西域指今天的新疆及中亚地区。中国历史上较早对这一地区实施有效管辖的行政机构是( )
A.河西四郡 B.安西都护府 C.宣政院 D.伊犁将军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汉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解答的关键信息是“中国历史上较早对新疆及中亚地区实施有效管辖的行政机构”。
【解答】河西四郡,指西汉政府在河西走廊设置的四郡,即武威郡、张掖郡、酒泉郡、敦煌郡,行政范围大致包括今甘肃省西部的武威市、金昌市、张掖市、酒泉市、嘉峪关市、内蒙古自治区西部的阿拉善盟一带。西汉政府设置河西四郡的历史功绩主要是扩大了汉朝对古代新疆的政治经济影响,促进了新疆统一于汉朝,A正确;
安西都护府唐朝时期新疆地区的管辖机构,排除B;
宣政院,初名总制院,是元朝统治中国时期设立的一个直属中央政府管辖的国家机构,负责掌管全国佛教事宜并统辖吐蕃(今西藏)地区的军政事务。排除C;
伊犁将军是清朝乾隆帝平定准部和回部之后设立的新疆地区名义上的最高军政长官,排除D。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了汉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考查了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调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5.某同学笔记上出现如表,他记录的是( )
第27页(共27页)
领域
举措
举例
经济
恢复和发展农业
推行均田制
政治
加强中央集权
实行“三长制”
文化
革除旧俗
改姓氏、禁胡语
A.商鞅变法 B.诸葛亮治蜀 C.孝文帝改革 D.王安石变法
【分析】本题考查孝文帝改革。解题的关键是正确分析表格内容,结合孝文帝改革的经济、政治以及移风易俗措施分析,同时注意把握商鞅变法、诸葛亮治蜀、王安石变法的内容。
【解答】依据表格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推行均田制是孝文帝改革中的经济措施;实行“三长制”是孝文帝改革中加强地方管理的政治措施;改姓氏、禁胡语是孝文帝改革中的移风易俗措施,因此表格内容记录的是孝文帝改革的内容,故C项正确。
ABD三项改革内容均不涉及均田制、三长制以及改姓氏、禁胡语等措施,排除。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对孝文帝改革内容的把握,进而理解孝文帝改革的影响,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6.明末清初,一位来到中国的外国人因推断太阳纬度与实际测试结果相同而备受皇帝推崇,官至工部右侍郎。这个外国人最有可能是( )
A.阿拉伯商人 B.日本留学生 C.欧洲殖民者 D.西方传教士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中西方文化交流,解答的关键信息是“明末清初,一位来到中国的外国人因推断太阳纬度与实际测试结果相同而备受皇帝推崇,官至工部右侍郎”。
【解答】联系所学可知,西方传教士汤若望在明末清初来到中国,因推断太阳纬度与实际测试结果相同而备受皇帝推崇,官至工部右侍郎。所以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中西方文化交流,考查了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调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7.如图所示王权,盛行于( )
第27页(共27页)
A.16世纪的法国 B.17世纪的日本
C.18世纪的英国 D.19世纪的美国
【分析】本题考查法国政治制度演变情况。对题干图片信息是正确解读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解答】题干显示人民在向国王纳税服役的同时,还要绝对服从国王;国王对人民拥有管制权、生杀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60世纪,法国处于波旁王朝统治时期,属于封建王朝,实现君主专制,故A正确。
1603年德川家康统一日本,17世纪的日本还不具备图片体现的特征,排除B。
18世纪的英国,君主立宪制不断完善,国王的权力不断受到限制,排除C。
美国没有经历封建社会,实行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体制,排除D。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法国政治制度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
8.16﹣18世纪,在美洲大陆出现了许多新地名,如:新西班牙、新法兰西、新奥尔良、新尼德兰、新英格兰等。这些地名带有浓厚的( )
A.人文主义光芒 B.民族独立意味
C.理性主义精神 D.殖民主义色彩
【分析】本题考查西方列强的殖民扩张。主要考查欧洲列强在美洲建立的殖民地。
【解答】材料中所说的新殖民地,都用欧洲国家或者城市名字命名,只是加了一个新字,非常明显地体现殖民主义色彩,故D正确。
ABC不能体现材料信息排除。
故选:D。
第27页(共27页)
【点评】解答本题学生能够通过所学知识掌握美洲大陆上新地名的特征。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解读能力和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
9.19世纪中期,通过图所示的国际贸易,英国获取了大量利益,除了( )
A.原料产地 B.商品市场 C.商业利润 D.在华投资权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英国的殖民扩张,解答的关键信息是“19世纪中期”。
【解答】联系所学可知,19世纪中期,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为了获得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对外侵略扩张,所以ABC在该时期英国都可以获得,不符合题意;
在华投资权是在19世纪末甲午中日战争后,D符合题意。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英国的殖民扩张,考查了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调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0.李大钊评价:“……禁止鸦片,却采用了宗教,不建设民国,而建设天国,这是他们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文中“他们”的代表人物是( )
A.林则徐 B.洪秀全 C.李鸿章 D.康有为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太平天国运动,要求学生结合太平天国运动的表现和背景特征来分析。
【解答】A.林则徐并没有采用宗教来禁止鸦片。
B.太平天国运动利用宗教发动起义,他们建立了太平天国,但并没有建立民国,洪秀全又是太平天国的主要领导人。选项符合材料的意思。
C.李鸿章并没有采用宗教来禁止鸦片,而且也没有建立天国。
D.康有为主要是领导戊戌变法,并没有利用宗教。
故选:B。
【点评】解答本题要搞清楚太平天国运动的特征和影响,学生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功底。
11.“
第27页(共27页)
日本提出的赔款、割地的各条款是五洲所未有之奇闻,三千年所无之变局。如照此签约,后果必然是法人窥粤,英人窥滇,……四夷入侵,各示所欲。”这里的“此约”应该是( )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甲午战争,要求学生结合甲午战争的结果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A.《南京条约》是中国和英国签订的,和日本人无关。
B.《天津条约》没有涉及到日本。
C.材料反映的是日本人和中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知这是《马关条约》的内容产生的影响。《马关条约》引发了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所以会出现材料中的现象。
D.《辛丑条约》是11个国家和中国签订的,不光是日本人。
故选:C。
【点评】《马关条约》规定,中国割让辽东半岛(后因三国干涉还辽而未能得逞)、台湾岛及其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2亿两白银,还增开商埠,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投资办厂。该条约刺激了日本的侵略野心,适应了帝国主义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需要,掀起了列强瓜分中国的浪潮,也使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12.列宁说:“用强攻办法即用最简单、迅速、直接的办法来实行社会主义的生产和分配原则的尝试已告失败……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的阵地上去,从强攻转为围攻。”这“围攻”的方式是( )
A.武装暴动夺取政权 B.战时共产主义
C.实行新经济政策 D.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
【分析】本题考查新经济政策,解题的关键是“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的阵地上去”。
【解答】依据所学可知,材料“我们用‘强攻’办法即用最简单、迅速、直接的办法来实行社会主义的生产和分配原则的尝试已告失败”指的是利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社会主义直接过渡尝试的不成功,出现了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为此,以列宁为代表的俄共(布)决定实行新经济政策,在一定的限度和范围内恢复和发展私营经济,以便使社会主义最终战胜资本主义,故C正确,B错误;
A是俄国十月革命,排除;
D是斯大林执政时期,排除。
故选:C。
第27页(共27页)
【点评】本题为中档题,考查新经济政策,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促进生产发展,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
13.1904﹣1905年,日俄战争的结局在清朝被认为是立宪政体战胜了专制政体。随后,中国的一些官员纷纷奏请立宪。由此可见,这场战争影响了( )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清末新政 D.辛亥革命
【分析】本题考查清末新政。主要考查清末新政的背景。
【解答】通过材料“1905年,日俄战争的结局……认为是立宪战胜了专制政体”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日本战胜了俄国,充分显示了日本君主立宪制的优点,清政府在此之后进行了新政,故C正确;
洋务运动开始于19世纪60年代,排除A;
戊戌变法发生于1898年,排除B;
辛亥革命发生于1911年,排除D。
故选:C。
【点评】解答本题关键是学生通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化过程。主要考查学生基础知识掌握能力和材料信息解读能力。
14.由英法美三大强国共同主导的国际格局形成于( )
A.第一次世界大战前 B.第一次世界大战后
C.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D.苏联解体后
【分析】本题考查第一次世界大战,主要考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解答】通过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形成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构建了英法美在国际政治格局中的主导地位,故B正确;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主要是英法德主导世界格局,排除A;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了美苏主导的两极格局,排除C;
苏联解体后世界朝着多极化趋势不断发展,形成一超多强的世界格局,排除D。
故选:B。
【点评】解答本题学生要能够通过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世界政治格局的发展演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5.“武汉是一座英雄的城市。”下列各项中能够体现这一观点的历史事件是( )
①护国运动
②辛亥革命
第27页(共27页)
③秋收起义
④武汉会战
⑤百团大战
A.①②④ B.③④⑤ C.②④ D.①②⑤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民主革命,要求学生结合中国民主革命的过程特征的来分析。
【解答】①护国运动和武汉没有关系,主要是从云南地区开始的。
②辛亥革命开始的标志是武昌起义,和武汉有关系。
③秋收起义和武汉没有关系。
④武汉会战是抗日战争时期抗日的表现。
⑤百团大战是在华北地区没有涉及到武汉。
故选:C。
【点评】解答本题要搞清楚近代民主革命的特点,学生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功底。
16.一九三一年十一月初,中共中央组织了一次阅兵式,这次阅兵式最有可能是为了( )
A.纪念南昌起义
B.纪念红军长征
C.庆祝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
D.庆祝抗日战争胜利
【分析】本题考查国共十年对峙的相关知识。关键信息是:一九三一年十一月初。
【解答】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召开,会议宣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据此依据材料“一九三一年十一月初,中共中央组织了一次阅兵式”可知C正确。
南昌起义在1927年8月1日发生,与“一九三一年十一月初”没有实质性联系,排除A。
1934年10月,长征才开始,排除B。
抗日战争胜利是1945年,排除D。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根据地政权建立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
17.如图是20世纪30年代 德国的一张宣传海报:一只挣脱锁链的高举的手。这根“锁链”指( )
第27页(共27页)
A.德意志的四分五裂 B.缺少广大的海外殖民地
C.经济大危机的打击 D.《凡尔赛和约》的束缚
【分析】本题考查德国法西斯专政。解题的关键信息是“20世纪30年代”、“德国”,结合德国法西斯建立的原因分析。
【解答】依据题干信息“20世纪30年代”、“德国”,结合所学可知,一战后建立的凡尔赛体系对德国进行束缚,激起德国复仇情绪。20世纪30年代随着德国法西斯的建立,要求摆脱《凡尔赛和约》的束缚,故D项正确。
德国在1871年就已经完成统一,故A项错误。
B项不符合20世纪30年代德国的史实,排除。
一只挣脱锁链的高举的手强调的是德国要摆脱束缚,经济大危机的打击不符合题干材料的主旨,故C项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对德国法西斯建立的原因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8.如图是民国时期出现的一份国内专电,根据内容判断,与之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二次革命 B.护国运动 C.五四运动 D.北伐战争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五四运动,要求学生结合五四运动的过程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第27页(共27页)
【解答】A.二次革命是1913年,电文中的内容和二次革命没有关系。
B.护国运动是反对袁世凯称帝,和材料也没有关系。
C.材料反映的是五四运动时期罢免了三个卖国贼。
D.北伐战争并没有涉及到罢免三个卖国贼的内容。
故选:C。
【点评】解答本题要搞清楚五四运动内容和过程特点,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的能力。
19.如图 宣传画记录了新中国建立后不同阶段的时代风貌。其中反映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历史的是
( )
A. B.
C. D.
【分析】本题考查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解题的关键是抓住关键信息“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历史”,判断出处于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然后结合图片反映的事件及其所处的时期解答即可。
【解答】依据题干信息“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历史”可知,处于社会主义过渡时期。图1中的“农业合作化”是过渡时期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形式,符合题意,故A项正确。
图2是大跃进时期,处于十年探索时期,故B项错误。
图3是文革时期,故C项错误。
图4是改革开放新时期,故C项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对三大改造内容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0.围绕冷战历史设计学习专题,适合做标题的是( )
第27页(共27页)
A.“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
B.“欧美日共同主导的世界格局”
C.“一体化道路上的欧洲重建”
D.“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对抗”
【分析】本题考查美苏冷战。解答本题需要了解美苏冷战的原因和二战后两极格局的特点。
【解答】结合所学可知,美苏冷战的根本原因是美苏两国存在不同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因此美苏冷战体现了美苏两国在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对抗,故D项正确。
A项与美苏冷战无关,排除。
二战后形成的是美苏两极格局,以美苏两国主导,冷战是美苏对抗的形式,因此欧美日共同主导的世界格局说明错误,故B项错误。
C项体现的是欧洲一体化,与冷战无关,排除。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对美苏冷战及其原因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的能力。
二.材料题(共3小题)
21.中国朝代歌
自夏以来,中国王朝兴衰更替,推动了文明的演进。结合下面的中国朝代歌,回答问题。
夏后殷商西东周, B 。 西汉东汉魏蜀吴,西晋东晋兼五胡。
匈奴羯氏羌慕容,拓跋代北后称雄。 宋齐梁陈是南朝,北魏齐周称北朝。
北周灭齐传於隋,隋又灭陈再统一。 A ,五代十国各称王。
D ,建号为辽入汴梁。 五代梁唐晋汉周,宋朝建国陈桥头。
女真建金先灭辽,打破汴京北宋消。 南宋偏安在江南, E 。
C ,元朝统治九十年。 明代共传十六君,满洲初起号后金。
后金国号改为清,入关称帝都北京。 人民觉悟革命起,清帝退位民国立。
问题:
(1)结合所学,将下列歌词填入朝代歌(填写字母)。
A.隋灭唐兴称富强
B.春秋战国秦皇收
C.灭金灭宋归一统
第27页(共27页)
D.契丹兴起在北方
E.蒙古兴起国号元
(2)这首朝代歌反映了中国历史哪些发展趋势?
【分析】(1)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历史发展。主要考查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过程。
(2)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历史发展。主要考查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趋势。
【解答】(1)历史朝代歌的填写通过所学知识从历史发展的过程来补充即可。
(2)发展趋势通过材料“春秋战国秦皇收”“隋又灭陈再统一”等可以看出中国古代历史在分合交替的过程中向着统一的趋势发展;通过朝代歌中元明清的叙述可以概括得出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趋势,民族融合不断加强;通过整个历史朝代歌可以看出中国王朝经历了兴衰的过程,但中华文明在不断发展;通过材料“夏后殷商西东周”“春秋战国秦皇收”“清帝退位民国立”可以从国家形态的角度来概括得出经历了从王国到帝国再到民国的演变。
故答案为:
(1)B A D E C
(2)在分合交替中,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不断巩固与发展。民族冲突是插曲,但民族融合不断加强。
王朝经历兴衰更替,但中华文明延绵不绝,持续发展。
国家形态经历从王国到帝国,再到民国的演变。
(围绕材料,用核心知识回答,如上述回答,其它答案酌情赋分。)
【点评】解答本题学生要能够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进程及其趋势。主要考查学生基础知识掌握能力和材料信息解读能力。
22.近代的中国与西方
材料一:如图1
第27页(共27页)
材料二:19世纪一位英国政论家的描述:“现在看得很清楚,我们可爱的国家……大不列颠已经被分配承担为她的姐妹国家制造商品的崇高使命。海洋彼岸的亲人将用我们的船只从密西西比河流域给我们运来他们种植的棉花;俄罗斯将为我们的工厂和作坊贡献它的大麻、亚麻和铁矿石。我们熟练的机械工和技工制造必要的机器,把这些原料织成精美的布匹,销往各国。所有的布匹都按照我们的款式制造,并使之符合人们的需要。我们的船只满载着原料归来,又将满载着制成品返回地球的各个角落。这种按照自然法则,用原料换制成品的办法是各个国家相互服务,显示人类的兄弟之情。”
﹣﹣《世界经济史》
材料三:如图2、3。
第27页(共27页)
材料四:清末列强对中国铁路的控制
线路
修建年代
起点和终点
备注
京汉铁路
1898~1906年
北京﹣汉口
比俄法控制
东省铁路
1898~1903年
满洲里﹣哈尔滨﹣绥芬河
俄国修建经营
东省铁路南满支线
1998~1901年
旅顺﹣哈尔滨
俄国修建经营,日俄战争后转让给日本
胶济铁路
1898~1904年
青岛﹣济南
德国修建控制
滇越铁路
1904~1910年
昆明﹣河口
法国控制
沪宁铁路
1905~1908年
上海﹣南京
英国控制
津浦铁路
1908~1911年
天津﹣浦口
英德控制
粤汉铁路
1908~1936年
广州﹣武昌
英法德美控制
问题:
(1)比较材料三、四,西方对中国的侵略方式和内容有什么变化?
(2)你是否同意材料二中英国政论家的观点?并说明理由。
(3)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近代中西方关系的认识。
【分析】本题考查19世纪中期的中西方世界。(1)本小问,依据材料三两幅图示和材料四表格信息,抓住两则材料的时间,结合鸦片战争后和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强侵略方式在经济、政治以及军事的变化分析;(2)本小问,首先依据材料二分析得出英国政论家的观点,然后结合列强侵略的目的、实质以及对中国积极和影响影响分析说明;(3)本小问,属于开放性题,依据材料,结合列强侵略中国的目的、积极和消极影响从主观与客观,动机与效果的角度,用辩证的观点进行客观分析。
【解答】(1)本小问的变化,依据材料三图2可知,当时处于鸦片战争时期,列强的侵华方式在经济上以商品输出为主,政治上以军事进攻为主,军事上主要进攻中国东南沿海地区。依据材料三图3和材料四表格信息可知,当时处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强的侵华方式在经济上转变为资本输出为主,政治上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军事上侵华势力已经深入到整个内地。
第27页(共27页)
(2)第一小问的态度,依据材料二的内容可以看出英国政论家的评论反映了19世纪英国凭借着工业与科技的优势对外输出工业品与技术,促进了世界经济的整体化进程的事实,他只看到列强侵略对中国的积极作用,没有看到列强侵华给中国带来的消极影响,因此对这一观点持不同意的态度。第二小问的理由,结合英国政论家的阶级立场和列强侵华的本质可知,他站在殖民者的立场上,将英国与其殖民国家的关系比喻成“兄弟姐妹”之情是不恰当的,掩盖了殖民扩张罪恶的本质,同时用“自然法则”作为国与国之间的关系的准则也是错误的。
(3)本小问的认识,属于开放性题,依据材料,结合列强侵略的目的以及对中国积极和消极影响分析说明。
故答案为:
(1)经济方面:由商品输出到以资本输出为主;军事方面:从沿海局部进攻到侵略整个内地;政治方面:由军事进攻到政治上瓜分控制中国。
(2)不同意。英国政论家的评论反映了19世纪英国凭借着工业与科技的优势对外输出工业品与技术,促进了世界经济的整体化进程的事实。但他站在殖民者的立场上,将英国与其殖民国家的关系比喻成“兄弟姐妹”之情是不恰当的,掩盖了殖民扩张罪恶的本质,同时用“自然法则”作为国与国之间的关系的准则也是错误的。
(3)从以上材料看出,19世纪前期,中国与西方差距的拉大,是遭到西方侵略的重要原因。西方殖民国家在经济掠夺无法实现的情况下采用军事侵略的手段,迫使清政府与其签订不平等条约,实现对中国的瓜分与政治控制最后攫取更大的经济利益。近代西方在华的商品及资本输出对近代中国的发展有一定的客观作用,但是将中国变成西方的殖民地才是其本质目的。
【点评】本题考查对列强侵略的目的、实质、侵华方式的变化以及影响等相关知识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3.瘟疫与人类文明
疾病或瘟疫大流行伴随着人类文明进程而来,并对人类文明产生深刻和全面的影响。
下列史料记录了人类历史中几次大型瘟疫的片断,阅读后回答问题。
材料一:善男信女不止一次地组织宗教游行或其他活动,虔诚地祈求天主,但一切努力都徒劳无功。总之,那年刚一交春,瘟疫(注:黑死病)严重的后果可怕而奇特地开始显露出来。……只有开怀吃喝,自找快活,尽量满足自己的欲望,纵情玩笑,才是对待疾病的灵丹妙方。……以至令人敬畏的法律和天条的权威开始土崩瓦解。
﹣﹣(意)薄伽丘《十日谈》(小说创作于1350﹣1353年)
第27页(共27页)
材料二:由于巴黎空前拥挤,皇帝拿破仑三世在19世纪50﹣60年代实施了一个大型重建工程。……拿破仑三世还希望改善巴黎的卫生环境。一些宽敞的大道取代了肮脏住宅区蜿蜒的狭窄街巷。政府建造了水管,为居民提供清洁水源。400英里的下水道改善了这座前不久爆发过霍乱的城市的卫生状况。
﹣﹣(美)约翰•美里曼《欧洲现代史》(2015年)
材料三:人们将1918年的这场瘟疫称为大流感。无数人因此家破人亡、妻离子散。一些有幸逃过此劫的人将其视为禁忌,不愿回首往事。……它在世界疲于征战之际到来,在几个月内横扫全球。(过去估计全球死亡人数约2000万,最新权威估计数字为5000万﹣1亿。)
﹣﹣(美)约翰•M•巴里著《大流感:历史上最致命瘟疫的史诗》(2008年)
材料四:人类疾病史图象
第27页(共27页)
材料五:据法新社日内瓦消息,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当地时间22日告诫,新冠肺炎疫情危机不会马上结束。新冠肺炎大流行已经在全球造成近260万人感染,超过18万人死亡,疫情已影响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他向参加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呼吁,对待当前疫情要有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只有遏制病毒传播才能拯救生命和维持社会经济正常运转,各国要加强团结,共享经验、专业知识以及其他资源,共同努力保持供应链畅通,并为需要帮助的国家提供最大程度支持。
﹣﹣参考消息网2020年4月23日报道问题
(1)材料一、三中的瘟疫分别对什么历史事件造成了影响?
(2)若要印证三场瘟疫分别对当时社会带来的影响,上述史料是否形成证据链?请简要分析。
(3)综合材料和所学,你如何看待瘟疫对人类文明发展的影响?
【分析】(1)本题考查史料的作用。主要考查瘟疫对历史事件的影响。
(2)本题考查史料的作用。主要考查史料在历史研究中的作用。
(3)本题考查人类文明发展。主要考查对瘟疫与人类文明发展之间关系的认识。
【解答】(1)通过材料“瘟疫(注:黑死病)严重的后果可怕而奇特地开始显露出来。……只有开怀吃喝,自找快活,尽量满足自己的欲望,纵情玩笑,才是对待疾病的灵丹妙方”可以看出,黑死病促进了人文精神的发展,从而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通过材料“1918年的这场瘟疫称为大流感”结合所学知识可以看出,这次大流感处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
(2)通过图一文艺复兴时期的油画描述黑死病,可以作为直接史料研究,但油画属于文学作品,要能辨别除虚构成分,借助其他史料来共同分析。材料二可以作为研究史料,但欧洲现代史属于是后人的著作,单纯不能形成证据链。材料三中BCD图片可以作为研究大流感的史料,它包括了当时的报道图片医院等等,也包括后人的研究形成的证据链。
(3)瘟疫对人类的影响,通过上述材料文艺复兴可以概括得出瘟疫在给人类文明带来冲击的同时,客观上促进了人类文明的进步;也可以从瘟疫流行对人类文明发展提出考验的角度来拟定论题。论证通过材料中的黑死病,大流感,霍乱,当今的新冠肺炎等史实进行分析说明。
故答案为:
(1)黑死病: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大流感:第一次世界大战。
(2)图A是研究黑死病的直接史料,但均出自文学艺术作品,可能有虚构成分,还需要借助其它有力史料,才能形成证据链。
材料二可作为研究霍乱的史料,但来自后人著作,仅凭此无法形成证据链。
图B、图C、图D均是研究大流感的史料,既有当时的报道、照片、数据,又有后人的研究,证据链较为完整。
第27页(共27页)
(3)观点参考:如:瘟疫是人类文明演进过程中挥之不去的阴影,它给人类文明带来冲击的同时,客观上倒逼人类文明的进步。又如:瘟疫的流行暴露了人类文明的弱点,促使人类文明的自我完善和升级。
材料折射的史实:黑死病:给欧洲带来的死亡与恐惧,也削弱了教会的权威,推动了人文主义思想的觉醒和文艺复兴。大霍乱:暴露了工业革命时期城市化进程的环境问题,倒逼政府改善城市卫生设施。 大流感:大流感给人类造成了高死亡和心理震慑,但也加速了世界大战的结束,带动了疾病防控措施的宣传与改进。当前在世界各国加速蔓延的新冠肺炎给世界发展带来严重影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成为当务之急,世界各国只有加强国际合作,携手抗疫,方能共克时艰。
【点评】解答本题关键是学生通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瘟疫对人类文明的影响。主要考查学生基础知识掌握能力和材料信息解读能力。
声明:试题解析著作权属菁优网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
日期:2020/5/29 8:25:28;用户:复圣中学;邮箱:fszx519@xyh.com;学号:37091097
第27页(共27页)
相关文档
- 广西2020版高考历史复习考点规范练2021-08-302页
-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1古代中国的2021-08-3015页
- 高考历史复习-农耕时代的商业和城2021-08-3027页
- 专题18 近代以来的世界科技和文学2021-08-3018页
- 2021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十六资本2021-08-3018页
- 2021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十四欧美2021-08-3036页
- 高考历史专题课时训练:解放战争(人2021-08-303页
- 2020-2021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必刷2021-08-3012页
- 2021届高考历史大一轮总复习专题四2021-08-3036页
- 高考历史模拟试题分解世界近代史22021-08-30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