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23.00 KB
- 2021-08-30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三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
[学习目标]
1.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
2.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1.重点:掌握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内容和特点。
2.难点:苏联解体的原因。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自 主 预 习·探 新 知]
一、摇摆不定的赫鲁晓夫改革
1.背景
(1)20世纪50年代,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显现。
(2)1953年,斯大林的逝世为苏联体制的改革提供了契机。
2.经济改革
(1)农业改革
①措施:改变过分集中的农业管理体制,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削减农业税,提高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鼓励大规模开垦荒地和种植玉米。
②结果:农业形势有所好转,后来因为瞎指挥和恶劣气候,农业再度出现危机。
(2)工业管理体制改革:扩大地方权力,但没有使企业在经济上获得独立自主的经济地位。
3.政治改革
(1)措施: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的批判;进行大规模平反冤假错案活动。
(2)结果:未找到个人崇拜产生的真正根源,赫鲁晓夫自身也陷入个人崇拜。
4.意义
冲击了斯大林模式,打开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闸门,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
5.结果
(1)未能从根本上打破斯大林模式的框架。
(2)改革后期,各种矛盾日益突出,赫鲁晓夫被迫下台。
[易错警示] 赫鲁晓夫改革并未废除斯大林模式
赫鲁晓夫改革是从理论到实践上对斯大林模式发起的一次全面冲击,但从总体上说,只是在斯大林模式的基础上,对斯大林经济模式中明显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部分进行改革。从宏观上看,赫鲁晓夫是斯大林的继承者,而不是叛逆者;是斯大林模式的修补者,而不是抛弃斯大林模式的革新者。
二、逐渐停滞的勃列日涅夫改革
1.前期改革
(1)内容:对赫鲁晓夫的政策进行调整,将改革的重点放在工业上,推行“新经济体制”。
- 6 -
(2)作用
①对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产生了一定冲击。
②国民经济在一定程度上获得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
③军事实力和综合国力增强,成为与美国匹敌的超级大国。
2.后期改革
(1)从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改革的步伐逐渐缓慢下来。
(2)结果
①经济发展呈现停滞和下降趋势。
②各种社会矛盾不断滋生和积聚,苏联陷入了困境。
三、莫斯科落日
1.经济改革
(1)内容:制定“加速发展战略”,重视科技,用经济管理的方式代替行政命令。
(2)结果:改革难以奏效,将改革重心转向政治领域。
2.政治改革
(1)用“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思想代替“科学社会主义”。
(2)倡导“民主化”和“公开性”,纵容自由化思想。
(3)推行政治多元化,实行多党制。
3.影响
(1)国家政局不稳,经济连年滑坡,思想领域极度混乱。民族问题严重,民族分裂运动愈演愈烈。
(2)苏联解体
①开始:1991年8月,公布了《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条约》,苏联由联盟变成了一个松散的邦联。
②加速:“八一九”事件后,苏联国家政权发生质变。
③解体:1991年12月,《阿拉木图宣言》签署,苏联完全解体。
[误区警示] 戈尔巴乔夫改革不是导致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斯大林模式的弊端长期得不到纠正,从而积累了大量的矛盾和问题,戈尔巴乔夫改革激化了这些矛盾,从而导致苏联解体。
知识网络(教师用书独具)
知识精要
1.斯大林逝世后,其后继者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先后进行了改革,但是由于各种问题积重难返,
- 6 -
苏联的改革步履艰难,效果不大。
2.赫鲁晓夫改革冲击了“神圣不可侵犯”的斯大林模式,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却未能从根本上打破斯大林模式的框架。
3.勃列日涅夫改革以工业为重点,促进了重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的发展,综合国力增强,但苏联的经济发展也因此陷于停滞。
4.1991年,在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中苏联解体,说明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的改革是不可能一帆风顺的,社会主义制度需要在发展中自我完善。
[合 作 探 究·攻 重 难]
苏联经济体制改革的比较
[史料一] (赫鲁晓夫提出)在最近十年(1961—1970年)里,苏联在建立共产主义的物质技术基础上,在按人口平均计算的产量方面将超过最强大最富裕的资本主义国家——美国。在第二个十年(1971—1980年)结束时……苏联将基本上建成共产主义社会。完全建成共产主义社会将在下一个时期完成。
——齐世荣《当代世界史资料选辑》
(1)根据史料一,指出赫鲁晓夫在重大决策问题上所犯的错误。从其经济改革措施中举一例加以说明。
[史料解读] 抓住史料中关键信息:“在最近十年(1961—1970年)里……在按人口平均计算的产量方面将超过……美国”。
【提示】 错误:赫鲁晓夫对社会主义建设缺乏科学认识,犯了急躁冒进的错误。说明:他大规模垦荒,提倡种植玉米,提高粮食产量,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使许多地方变成了荒漠。
[史料二] 勃列日涅夫改革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初,苏联工业年均增长率为8.4%。第二阶段为20世纪70年代初到70年代末,1971—1975年,工业总产值年增长率为7.1%,比前五年下降1.3%,其后五年又下降2.6%。第三阶段为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1982年工业总产值仅增长2.8%。
(2)根据上述史料,指出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苏联经济的发展趋势及其原因。
[史料解读] 史料反映了勃列日涅夫改革的三个阶段,抓住史料中关键信息:“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1982年工业总产值仅增长2.8%”。
- 6 -
【提示】 趋势:苏联经济的发展日趋迟缓,经济增长率逐年下降,进入停滞时期。原因:没有突破计划经济体制;对苏联社会实际发展水平的错误判断,阻碍了改革进程;推行霸权主义外交政策,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背上了沉重的经济负担;个人作风专断。
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比较
比较项
赫鲁晓夫改革
勃列日涅夫
改革
戈尔巴乔
夫改革
不
同
点
侧重点
农业
工业
前期是经济领域,后期是政治领域
结果
取得一定的成就,最后失败
失败
失败
原因
未改变原有体制,对斯大林体制进行修修补补
进行根本性改革,但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
相同点
①目的:解决斯大林模式的弊端;②内容:在农业、工业方面进行调整;③结果:成效都不显著,可以说是失败的改革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改革的不足及教训
(1)不足
①赫鲁晓夫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的批判,有利于推动对僵化模式的改革,但也造成人们思想混乱,增添改革的阻力。
②勃列日涅夫宣布苏联已经建成“发达社会主义”社会的做法,忽视了对经济困难的充分认识,阻碍了改革的进程。
③戈尔巴乔夫转向政治体制改革太快,导致国内局势逐渐失控。
④经济改革的宏观决策缺乏具体可行的配套措施。
⑤改革中阻力重重。
(2)教训: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要处理好政策、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社会主义改革必须走适合本国国情的道路;社会主义改革必须以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为宗旨。
[当 堂 达 标·固 双 基]
1.以下对赫鲁晓夫改革的评述,正确的是( )
A.改革的重点在农业方面
B.推广玉米种植获得成功
- 6 -
C.突破斯大林模式的限制
D.全面引入市场经济体制
A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赫鲁晓夫改革的重点在农业方面,故A项正确;推广玉米种植在西伯利亚地区并未获得成功,故B项错误;赫鲁晓夫改革没能突破斯大林模式,故C项错误;赫鲁晓夫执政时期依然实行计划经济体制,不可能全面引入市场经济体制,故D项错误。]
2.1971年,苏共二十四大的一份报告提出:“党中央委员会和苏联政府的出发点是:指令性计划是主要的和有决定意义的……我们要批驳主张用市场调节作用来取代国家集中计划的主导作用的各种错误观点。”这段材料表明勃列日涅夫改革( )
A.开始冲击斯大林模式
B.未能突破原有体制
C.遵循了经济发展规律
D.被迫转向政治领域
B [题干中的批驳“市场调节”,明显地反映出这份报告本身强调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政策,这是不尊重经济发展的规律,仍未突破斯大林模式,据此可以排除A、C、D三项。]
3.苏联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进行改革的共同之处是( )
【导学号:97372089】
A.都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B.都加强了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C.都突破了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
D.都是对苏联生产关系的调整
D [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没有突破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而戈尔巴乔夫改革则违背了马克思主义,放弃共产党的领导,导致了苏联的解体,因此A、B、C三项均可排除。这三次改革都是对苏联生产关系的调整,故选D项。]
4.从苏联改革的历程中,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
①突破传统的束缚是经济体制调整和创新的前提 ②因为积重难返,苏联改革步履艰难,效果不大 ③社会主义改革具有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④改革必须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B [从苏联历届领导人改革的现实情况看,都没有突破原有经济体制的束缚,①对。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难以改变,使其效果不大,②对。从整体改革的情况分析,最终没有取得成功,这也说明了③对。苏联有些领导人改革不切合实际,导致失败,如赫鲁晓夫的“玉米运动”,所以答案为B项。]
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图是1953—1983年苏联与世界实际GDP平均增长率的对比:
- 6 -
对应时期的苏联领导人:
赫鲁晓夫
上台:1953年
下台:1964年
勃列日涅夫
上台:1964年
下台:1982年
材料二 1986年在苏联流传的一则笑话:“这则笑话把苏联比做一列因铁轨已到尽头,无法继续前进的火车。每个领导人都以自己的方式处理这场危机:斯大林下令把司机和列车员枪决;赫鲁晓夫则为他们平反;勃列日涅夫把窗帘拉上并命令左右摇动列车,造成列车正在运行的假象;戈尔巴乔夫则拉开窗帘,把身子探出窗外大声喊道:前面没有铁轨了,前面没有铁轨了!”
——历史风云网
(1)从材料一看,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的经济改革对苏联经济的作用如何?
(2)材料二中1986年苏联“无法继续前进时”,戈尔巴乔夫是如何解决“铁轨”问题的?结果如何?
【解析】 第(1)问,应注意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上台的时间,再结合材料一中图示指出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经济改革的作用。第(2)问,应围绕戈尔巴乔夫改革最终导致苏联解体分析。
【答案】 (1)在一段时期内有一定的效果,但长期而言都不可避免地陷入了失败的境地,都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苏联经济存在的问题。
(2)解决:戈尔巴乔夫对苏联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进行了根本性的变革和改造。结果:经济体制改革陷入困境,政治体制改革使国内局势失控,导致苏联解体。
- 6 -
相关文档
- 2017-2018学年安徽省滁州市民办高2021-08-3013页
- 2020高中历史第八单元19世纪以来的2021-08-3011页
- 安徽省全国示范高中名校2019高三102021-08-3017页
- 2020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各国经济体2021-08-3012页
- 2020高中历史第四单元近代以来世界2021-08-304页
- 高中历史 从早期政治制度到秦中央2021-08-306页
-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32021-08-3016页
- 高中历史-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2021-08-305页
- 2020版新素养同步人教版高中历史必2021-08-304页
- 高中历史专题八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2021-08-30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