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4 MB
- 2021-08-30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考点28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一、贫者无立锥之地
1.土地制度的演变
(1)商周时代,实行_________,是奴隶社会的___________制。
(2)战国时期,___________废除了井田制,确立了土地私有制。
(3)北魏到唐前期,推行均田制,实质是封建的土地国有制。
2.土地兼并
(1)根源:封建土地私有制。
(2)表现:贵族、官僚及豪强霸占良田,役使贫民,土地___________。
(3)危害:地权和劳动者分离,导致农耕生产秩序的严重破坏,无数小农破产,社会动荡不安。
(4)对策:地主阶级:力图改革田制,缓和社会矛盾。农民阶级:举行暴动,提出“平均”的口号。
二、重农抑商政策
1.含义:强调发展农耕,限制___________和手工业的发展。
2.目的: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
3.概况
(1)商鞅变法,明确规定了___________的原则。
(2)《吕氏春秋》提出了后世长期遵循的重农原则。
(3)汉武帝推行打击富商大贾、发展___________商业的政策。
(4)历代王朝大多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
4.影响
(1)社会经济活力受到压抑。
(2)新的经济因素和生产方式的萌芽,长期得不到正常发育。
三、工商业的管理
1.特点:历代王朝对工商业始终执行严格的管理制度。
(1)秦政府:统一___________和货币,颁行秦律,对经济管理的措施非常严密。
(2)汉初:加重赋税抑商。
(3)汉武帝时代:实行___________制度。
(4)唐以前:市的设立和废止,都决定于朝廷的命令。所有的市都是朝廷设官管理的___________。
2.影响:抑制了新的经济因素和___________的出现和成长。
四、“海禁”政策
1.含义:明清王朝禁止中国人赴海外经商和限制外国商人到中国进行贸易的政策。
2.沿革
(1)明太祖屡次宣布“通番禁令”,注重“___________”贸易体制。
(2)清朝继承并发展了闭关锁国政策。
3.影响
(1)扼杀了对外贸易推动经济进步的可能性。
(2)使中国社会在19世纪以极端保守和封闭的面貌走向近代化的世界。
五、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
1.条件:古代中国的经济进步,特别是商品经济的发展。
2.出现
(1)时间:明代(中后期)。
(2)地点:江南。
(3)行业:丝织业。
(4)标志:“机户出资、机工出力”“___________”式的___________关系。
(5)性质:是一种新的___________性质的生产关系。
3.发展:清朝(鸦片战争前)。规模、行业部门、地区扩大或增多。
4.特点
(1)地区性和不平衡性突出。
(2)发展缓慢。
5.发展缓慢原因
(1)明清王朝压制工商业和___________的政策。
(2)势力强大的___________的压抑。
(3)根本原因:落后的封建制度的阻碍。
答案:井田制 土地国有 商鞅变法 高度集中 商业 重农抑商 官营 度量衡 盐铁官营 官市 生产方式 朝贡 计工受值 雇佣与被雇佣 资本主义 闭关锁国 经济传统
解读:为维护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自战国时期,统治者一直推行重农抑商政策;而明清对外先后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这些政策,是建立在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基础之上的。
[重点理解]
1.均田制
(1)实施时间:北魏开始实行,至唐代武则天时期,随着土地兼并的日益严重,均田制被废除。
(2)内容:在不触动地主原有土地的基础上,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和无主的荒地按人口分配,土地不得买卖;均田制下的农民,除交纳赋税外,还要承担其他的徭役。
(3)生产经营形式:个体农民耕作。
(4)影响:有利于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保证赋税的收入和徭役征发;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土地兼并的问题。
2.广州十三行
十三行是清政府指定专营对外贸易的垄断机构,又叫“洋行”或“洋货行”。十三行反映了清朝政府实行“闭关锁国”的对外政策,对外国的侵略起到了一定的自卫作用,但也阻碍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与经济往来,使中国逐渐在世界上落伍了。
3.运用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和经济政策解释下列现象
(1)宋代,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20%左右,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地的“客户”。[2016·全国新课标卷Ⅱ]
提示:宋代采取“不抑兼并”的土地改革,导致土地兼并严重,自耕农减少,于是出现材料中“四处租种土地的‘客户’增多”。
(2)据记载,清初实施海禁前,“市井贸易,咸有外国货物,民间行使多以外国银钱,因而各省流行,所在皆有”。
提示:由材料可知,清初民间贸易发展迅速,使得外国商品和货币在当时的中国大行其道,这从客观上反映了中国在当时国际贸易中的地位。
(3)汉初,官方禁止商人“衣丝乘车”,但后来一些商人“假二千石(官员级别)舆服导从作倡乐,奢侈日甚”。
提示:根据材料中禁止商人“衣丝乘车”到商人“假二千石”“倡乐”“奢侈”等信息可知,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受到现实(商业发展)的挑战。
(4)明、清皇帝每年春都要举行一种祭祀仪式。
提示:农耕作为中国古代最基本的经济形式,支撑着中国古代社会的生产和生活,图片体现了皇帝重视农业,以农为本的理念。
[跟进题组]
1.古代民众生活艰难的现象,战国时期的记载大多类似“天饥岁荒,嫁妻卖子”,西汉以后多有类似“卖田宅、鬻子孙”的记载。这种变化反映了( )
A.战国时期井田制得到完善
B.汉代民众生活更加艰难
C.土地私有制得到发展
D.商品经济呈发展趋势
答案:C 解析:井田制是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土地不能买卖,而且战国时期井田制瓦解,故A项错误;“天饥岁荒,嫁妻卖子”“卖田宅、鬻子孙”说明战国和西汉民众生活均困难,故B项错误;从战国时期“嫁妻卖子”到西汉民众“卖田宅、鬻子孙”说明土地成为人们的主要财产,故C项正确;材料中的买卖属于迫于生存的手段,不是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故D项错误。
2.《吕氏春秋》中写道:“民农则朴,朴则易用,易用则边境安,主位尊。民农则重,重则少私义,少私义则公法立,力专一。民农则其产复,其产复则重徙,重徙则死处而无二虑。”这表明中国古代重视农业主要是为了( )
A.维护国家政权的稳定
B.促进封建经济的发展
C.弘扬良好的社会风气
D.保证人民的安居乐业
答案:A 解析:据材料“则边境安,主位尊”可知从根本上是为了国家政权的稳定,故A项正确;材料体现了重农抑商政策,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封建农业的发展,但不是“主要为了”,故B项错误;“民农则朴,朴则易用”,风气只是直接目的,不是“主要为了”,故C项错误;“产复则重徙,重徙则死处而无二虑”是从便于统治的角度讲农民安土重迁的好处,不是“主要为了”,故D项错误。
3.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一月,兵部等衙门会同闽浙总督、两广总督等官员议海防事,规定商船只许往东洋贸易,凡南洋吕宋等处不许前往,广东、福建水师负责巡查,违禁者严命治罪。外国夹板船仍许前来贸易,各地方官吏严加防范。该规定说明( )
A.外商在华贸易不受限制
B.清政府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C.官府暂停南洋对华贸易
D.清初尚未实施“闭关锁国”政策
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中“各地方官吏严加防范”的信息可知,外商在华贸易受限制,故A项错误;对国内商船“违禁者严命治罪”,对外国夹板船虽然仍许前来贸易,但要求“各地方官吏严加防范”,可以看出清政府严格限制对外贸易,故B项正确;依据材料可知是不许中国商船前往南洋,而不是指禁止南洋对华贸易,故C项错误;D项与B项矛盾,依据材料中相关信息可知D项明显理解错误。
主题一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1.图片证史——封建社会抑制土地兼并的举措
论从史出 上图为明朝政府丈量全国土地绘制的《鱼鳞图册》,是确定土地所有权和征收赋税的依据,也是为了抑制土地兼并。
2.史料探史——土地制度的变迁
史料 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
——《孟子·滕文公上》
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故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
——《汉书·食货志》
探究 史料中两段文字反映了中国古代土地制度发生了什么变化?这一变化对当时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答案:变化:井田制正式被废除,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影响: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但也容易导致土地兼并,影响国家的赋税收入,阶级矛盾尖锐,社会动荡。
3.重点讲解——中国古代出现土地兼并的原因与影响
(1)原因
①根本原因: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和土地买卖的盛行。
②政府原因:封建政府的政策,如宋代“田制不立”“不抑兼并”的政策。
③重要原因:封建经济的发展和商业资本的介入,如明清时期商业资本加剧了土地兼并。
(2)影响
①消极影响:土地兼并使农民丧失土地,阶级矛盾尖锐,加剧了社会动荡,导致农民起义,危及王朝统治;土地兼并使政府赋税减少,激化了国家和地主之间的矛盾;土地兼并导致地主豪强势力壮大,影响到中央集权的加强。
②积极影响:土地兼并促使租佃关系的产生,促使统治者调整统治政策以维护其统治。
主题二
中国古代的重农抑商与闭关锁国政策
1.史料探究——重农抑商与闭关锁国政策实施的意图
史料一 民舍本而事末则其产约,其产约则轻迁徙,轻迁徙,则国家有患,皆有远志,无有居心。
史料二 夷货非衣食所需,可谓中国不缺耶。绝之则内外隔而构之衅无由生矣,夷虽欲窥伺我也,何可得哉!
——《海防纂要·卷七》
探究 史料一反映政府实行重农抑商政策的原因是什么?史料二反映的闭关锁国政策实施的根源与本质目的与重农抑商是否一样?
答案:原因:商业发展使人民居无定所,不利于巩固国家统治。相同之处:本质目的一样。都是为了保护小农经济,巩固封建统治。
2.归纳比较——重农抑商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的比较
主题三
死水微澜——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1.图示构史——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的必然性
2.史料探史——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标志
史料 明万历年间,仅苏州丝织业中受雇于私营机房的职工就有数千人,是官局的两三倍。清初在苏州复置官局,设机800张,织工2 330名。至康熙六年(1667)缺机170张,机匠补充困难,而同一时期苏州民机不少于3 400张。“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
探究 史料表明明朝万历年间民营手工业的发展状况如何?你如何理解“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已”这句话的真实含义?
答案:状况:明代中期以后,民营手工业发展迅速,甚至超过官营手工业。理解:在民营手工业中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关系已经出现,经济领域中出现了新的经济现象。
3.重点讲解——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1)政策不利:“重农抑商”政策抑制了资本主义萌芽。
(2)市场狭小:自然经济使国内市场狭小,“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海外市场开拓。
(3)资金不足:土地买卖制度和高额地租吸引商人买田置地或供后代读书科举,影响工商业的发展。
(4)受旧经济观念影响。
(5)根本原因: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的束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