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78.00 KB
- 2021-08-30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 11 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课后篇巩固提升
基础巩固
1.某学生搜集了以下相关资料:“一五”计划、三大改造、中共八大召开、“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
运动和“文化大革命”。你认为他研究的主题是( )
A.政权巩固 B.曲折探索
C.改革创新 D.盛世华章
解析材料强调的是经济发展举措而非政权巩固,故 A 项错误;由材料“‘一五’计划、三大改造、中
共八大召开、‘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和‘文化大革命’”可知有成功有失败,在曲折中前
行,故 B 项正确;改革创新是在 1978 年以后,故 C 项错误;盛世华章是在 21 世纪,故 D 项错误。
答案 B
2.1953 年 11 月,我国开始实行油料计划收购和食油的计划供应,1954 年 9 月开始实行棉布计划供
应、棉花计划收购。这种统购统销政策( )
A.稳定了农产品的价格
B.遏制了不法商人的投机行为
C.对经济发展极为不利
D.暂时缓解了供求之间的矛盾
解析统购统销政策是在当时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基本产品匮乏的情况下实行的,它暂时解决了供求之
间的矛盾,稳定了物价,对保障农业、手工业和工商业的社会改造,促进经济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答案 D
3.有一证件的文字是:兹有顾福初君依章于 1955 年 9 月 6 日报名入社,共投股田 7 亩 2 分 3 厘 3 毫,折
合 6 股 7 分,特发给此股单为证。此证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
A.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
B.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C.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
D.家庭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解析 1953 年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故 A 项错误;根据材料“1955 年 9 月 6 日报名入社,共投股田 7 亩 2
分 3 厘 3 毫,折合 6 股 7 分”可知,通过土地入股等手段,开展农业合作化,故 B 项正确;人民公社化运动
开始于 1958 年,故 C 项错误;家庭承包责任制开始于 1978 年,故 D 项错误。
答案 B
4.1957 年全国工业工程技术人员达到 17.5 万人,比 1952 年增长两倍。工业和基本建设部门的职工达
到 1 019 万人,比 1952 年增长 66%。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 ( )
A.农村经济的发展解放了生产力
B.文化教育事业长足发展
C.国家采取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
D.党犯了急躁冒进的错误
解析 1953~1957 年,国家正在大力开展“一五”计划建设,采取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工业建设不断
发展,工程技术人员和建设部门的职工不断增加。
答案 C
5.下列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中,属于成功的探索有 ( )
A.大炼钢铁,以钢为纲
B.建立一大二公的公社
C.提出国民经济调整八字方针
D.提倡鼓足干劲,力争上游
解析 1961 年中央政府提出国民经济调整的八字方针,意在纠正 1958 年“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
的错误,故 C 项正确。
答案 C
6.“文化大革命”中我国国民经济遭受严重破坏,1973 年却出现经济复苏局面,这是因为( )
A.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着手恢复国民经济
B.“四人帮”的倒行逆施遭到毛泽东的批评
C.“文化大革命”动乱接近尾声
D.国际形势趋于缓和
解析 1971 年,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他对国民经济进行了恢复调整,1973 年经济复苏局面的出现,
正是其调整的结果。
答案 A
能力提升
1.1950 年,东北人民政府规定在大规模范围内对煤炭、钢材等多种生产资料统一分配,随后,东北地区
计划分配的物资种类逐年增加。从 1953 年起,计划分配调拨体制开始在全国铺开。这反映了中国计
划经济体制( )
A.是新生国家政权的基础
B.随着行政区域的扩大逐步建立
C.是在宪法原则下建立的
D.随着工业化建设的进行而建立
答案 D
2.下图是我国“一五”计划期间为配合大规模建设而绘制的宣传海报。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
把祖国建设得更美丽
A.远处的工厂寓意工业化基本实现
B.图下的文字宣传了绿色环保观念
C.往来的船只说明交通运输业基础良好
D.工作的场景展现了工人投身建设的热情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五”计划完成后,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
步基础。因此,A、C 两项说法错误。“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B 项说法错误。图片中工人高涨的
工作热情,反映了当时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因此,D 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正确答案。
答案 D
3.下图为我国 1952 年底至 1956 年底主要经济成分的变化:
这种经济成分变化最主要的意义是( )
A.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
B.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C.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基础
D.进一步巩固了人民民主政权
解析据材料可知,社会主义改造后,公有制经济逐步占主导地位,这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故
A 项正确。
答案 A
4.20 世纪 50~70 年代,人民生活虽有所改善,但是改善幅度不大,人们衣着朴素,食物比较简单,城市住
房总体看比较拥挤,这表明了这一时期我国( )
A.经济发展未向苏联看齐
B.城市化进程进一步放慢
C.致力于实现国家工业化
D.中国人生活水平差距大
解析 20 世纪 50 年代末 60 年代初中苏关系恶化,故 A 项错误;B 项表述中“进一步”与史实不相符,故
错误;此时的中国致力于国家工业化建设,不太注重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故 C 项正确;题目中并未涉
及中国人生活水平前后或者地区之间的差距问题,故 D 项错误。
答案 C
5.宣传画是为特定的主题设计的宣传品。观察右图,图中儿童宣传的总路线( )
A.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成果进行了科学概括
B.完美地反映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
C.反映了广大人民要求改变落后面貌的愿望
D.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长期指导作用
解析 1958 年提出的总路线,反映了广大人民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状态的愿望,但忽视了
客观的经济发展规律。从这个角度衡量,A、B、D 三项的叙述都是不确切的。
答案 C
6.1962 年《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修正草案》规定:保证集体经济占绝对优势的条件下。人民公社
应该允许和鼓励社员利用剩余时间和假日,发展家庭副业,增加社会产品,增加社员收入,活跃农村市
场。这一规定( )
A.加速了“左”倾错误继续泛滥
B.违背农村经济客观实际
C.部分突破人民公社体制束缚
D.配合“大跃进”运动的发展
解析据材料可知 1962 年对农村经济进行的调整,在一定程度上纠正了“左”倾错误,故 A 项错误;调整
的目的在于促进农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符合当时农村的客观规律,故 B 项错误;据材料“发展家庭副
业,增加社会产品,增加社员收入,活跃农村市场”可知,打破了单一公有制形式,改善生产关系,促进了农
村生产的恢复与发展,故 C 项正确;1960 年底,国家实行“八字方针”,对农村生产关系的正确调整,是为
了纠正“大跃进”运动的失误,故 D 项错误。
答案 C
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雍正时期,各地奏请开矿,清廷经常以“开矿聚集亡命,为地方隐忧”为由,下达“严行封禁”“永
远封禁”等命令;对一批朝廷获利甚多的矿产,则由朝廷和地方官府严加控制。
1872 年,李鸿章在一份奏折中指出,上海各工厂“日需外洋煤铁”极多,“可忧孰甚”。他建议清政府
“设法劝导官督商办,但借用洋器洋法,而不准洋人代办……于富国强兵之计殊有关系”。清政府采纳
李鸿章建议,决定先在部分地区试办“开采煤铁事宜”。
——摘编自戴逸主编《简明清史》等
材料二 新中国“一五”计划指出:“矿产资源的勘探和它的勘探进度,资源供应的保证程度,是合理地
分布生产力、建立新工业基地、正确地规定工业建设计划的先决条件。”为此,国家要求“有计划地
展开全国矿产的普查工作”,“加强对某些从前没有发现或者很少发现的和目前特别缺乏的资源(例如
石油)以及在地区上不平衡的资源的普查工作和勘探工作”。
——据《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政府在雍正年间与 19 世纪 70 年代矿业政策的差异及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清代矿业政策相比,新中国“一五”计划期间矿业政策的特点,并简
析其意义。
参考答案(1)差异:
雍正年间:限制开矿,政府垄断。
19 世纪 70 年代:允许开矿,官督商办。
原因:
雍正年间: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清廷认为开矿影响社会稳定;政府谋取矿利。
19 世纪 70 年代:列强的经济侵略;洋务运动的推动;煤铁等关系到国防、民生,需求很大。
(2)特点:列入国家发展计划;服务于国家工业化建设;独立自主开发;特别重视当时缺乏的矿产资
源的勘探。
意义:奠定了新中国矿业发展的初步基础;促进“一五”计划顺利完成;有利于国家工业体系的建立;
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实现国家工业化,是国家独立和富强的必然要求和必要条件,也是 100 多年来中国人民的夙
愿。新中国成立前的工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只占很小的比重,1949 年现代工业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
的 17%,而且发展极不平衡,仅有的一点工业基本上集中在沿海城市和地区。……到 1952 年,工业已
经恢复并超过了历史上的最高水平,但总的说来,中国还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
——摘编自杨先材《中国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卷》
材料二 轻重工业在工业总产值中比重表
——摘编自《中国现代化历程》
材料三 1958 年,毛泽东在各地视察期间专门发表讲话自豪地说:到现在,我们还有一些同志不愿意在
工业方面搞大规模的群众运动,他们把在工业战线上搞群众运动,说成是“不正规”,贬为“农村作风”“游
击习气”,这显然是不对的。
——摘编自《中国现代化历程》
(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工业结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产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
是什么?有什么必要性?
(2)材料三中的指导思想在实践中是怎样落实的?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
(3)为纠正材料三中的指导思想在实践中的错误,中共中央又采取了什么方针?取得了哪些成就?
参考答案(1)变化:轻工业比重下降,重工业比重上升。原因:第一个五年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
必要性:我国工业基础非常薄弱,优先发展重工业才能奠定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才能增强国防
力量,维护国家独立。
(2)落实:“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影响:1959~1961 年,我国出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困难。
(3)方针:“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成就:从 1962 年起,经济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
相关文档
- 【历史】2019届一轮复习人教版:检测2021-08-307页
- 2018-2019学年安徽省宿州市十三所2021-08-309页
- 【历史】云南省玉溪市2020届高三第2021-08-3012页
- 2020_2021学年高中历史专题八解放2021-08-3011页
- 2019-2020学年人教版历史必修二江2021-08-304页
- 山东师范大学附中2019-2020高一历2021-08-308页
- 2020学年度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第一2021-08-3011页
- 2017-2018学年四川省成都市实验中2021-08-3010页
- 【历史】河南省平顶山许昌等市20202021-08-3011页
- 2019-2020学年历史人教版选修一检2021-08-30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