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81.00 KB
- 2021-08-30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www.ks5u.com
2020届高考模拟试题
文科综合
1.据《国语·晋语九》记述,晋国范氏、中行氏不体恤百姓,在与赵氏斗争中失利,其子孙流落到齐国,变为在田间耕作的农夫。后来,流落到齐国的子孙,学文习武后有一技之长和有功业者又被授官。这主要表明春秋战国时期
A. 传统的宗法制走向崩溃 B. 世袭任官制度遭到了冲击
C. 诸侯争霸斗争异常激烈 D. 各诸侯国官制均发生质变
【答案】B
【解析】
【详解】范氏、中行氏在齐国学文习武后再次获得官位,体现了春秋战国时期选拔官员注重才能的倾向,这种情形对世官制有一定冲击,选项B正确;春秋时期宗法制尚未崩溃,排除A;选项C不是材料主旨,排除;材料只体现了齐国选拔官员标准的转变,不能看出所有诸侯国选拔官员标准的变化,排除D。
2.下图可以反映出
A. 儒学开始垄断学校教育
B. 出现专业的教育行政机构
C. 封建学制系统基本形成
D. 太学可以监管地方的学校
【答案】C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封建学制。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是强调汉代时从中央到地方已经形成了以儒学为核心的封建学制系统,选C
- 13 -
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儒学只是太学的教学内容而非儒学开始垄断学校教育,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出现专业的教育行政机构是在隋唐时期而非材料中的汉代,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太学是中央的学校,不可以监管地方的学校,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3.宋人很重视传统节日,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等。商人们利用传统节日,销售节日用品和纪念品。如端午节,东京开封“自五月一日及端午节前一日,卖桃、柳、葵花、蒲叶、佛道艾。次日家家铺陈于门首。”由此可见,在宋朝
A. 商品意识已渗透到了传统民俗文化中
B. 传统节日是促进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
C. 东京民众最重视的传统节日是端午节
D. 传统节日导致了人们消费观念的改变
【答案】A
【解析】
【详解】商人利用传统节日,销售纪念品和节日用品,而端午节的案例说明当时商品意识已经渗透到了传统民俗文化中,选项A正确;选项B中涉及的两者之间不存在因果联系,排除;材料不能反映出东京民众对不同节日喜好的差异,排除C;材料主旨是商人对传统节日的利用,是一种营销方式,选项D脱离材料主旨,排除。
4.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官僚机构遵循着一体化的结构原则,使一个复杂、巨大的官僚机构保持着协调运行,很难出现类似欧洲那种“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的情况。这主要是因为
A. 封建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 B. 封建伦理纲常思想的束缚
C. 选官制度制约官员的行动 D. 中央集权制度的贯彻执行
【答案】D
【解析】
【详解】“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体现的是割据,而古代中国实行中央集权,中央政府直接干预地方,其政策落实往往直达基层,因此不会出现“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现象,选项D正确;小农经济不是官僚系统协调运作的主要原因,排除A;封建伦理纲常不能保证“一体化结构”运行,如汉代的七国之乱虽然存在着封建伦理纲常思想,但依然发生了割据,排除B;选官制度本身不能制约官员行为,排除C。
5.以下《中国1887~1936年的平均消费倾向》所呈现的主要趋势反映出
- 13 -
——资料崔文生《近代中国50年居民消费数据估计(1887~1936)》
A. 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B. 列强对中国经济侵略的加剧
C. 近代中国经济总量的缓慢增长 D. 国民生活质量的根本性变化
【答案】C
【解析】
【详解】1887年至1936年居民消费呈现缓慢上升趋势,其根源在于国民经济总量的上升,选项C正确;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列强经济侵略都会促进居民消费额的上升,但不是最主要的原因,排除A、B;选项D中的“根本”表述错误,排除。
6.颜炳罡评价某一历史事件时称其“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由传统走向现代的系统方案”,“倡导博爱、平等、自由、人权。这些思想观念并没有因(其)失败而消失其影响,相反,更加深入人心”,“构成了中国现代化的逻辑起点”。他评价的是
A. 新思想的萌发
B. 《资政新篇》
C. 百日维新
D. 辛亥革命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因为A、B与“倡导博爱、平等、自由、人权”无关,它们分别代表了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利益,故A、B错误。因为百日维新倡导西方的自由平等思想、开国会、实行君主立宪制,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因此C符合题意。而辛亥革命发生于维新变法后,因为D错误。
考点:思想解放的潮流·维新思想·内容和地位
【易错警示】在此题中,学生容易选D。但要注意百日维新比辛亥革命早,它关于中国走向资本主义也有一套完整的体系和理论,它是中国政治近代化的考端。而辛亥革命只是延续和发展了近代民主化。学生在解答此类题目时,需要抓住关键词,如本题中的“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
- 13 -
7.1930年2月26日,中共中央发出第七十号通告,提出“扩大红军的总策略是要建立在集中农民武装,扩大红军向着中心城市发展,以与工人斗争汇合之整个基础上”;同时,又提出“打破游击战争中之上山倾向、保守观念、分散政策等农民意识和土匪倾向”。本通告提出的总策略
A. 是党内右倾机会主义的反映
B. 带有“左”倾冒险主义的倾向
C. 完善了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D. 客观反映了当时的革命形势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扩大红军向着中心城市发展”“打破游击战争中之上山倾向、保守观念"等信息,结合中国1930年的国内革命发展形势可知,本通告对国内革命形势的发展过于乐观,因为当时中共军队的力量相对比较弱小,扩大红军向着中心城市发展,是"左”倾冒险主义的表现,故B项正确;A项错误,是党内左倾的表现;C项错误,仍然是城市中心论,不属于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D项错误,错误估计当时的形势。
8.1953年《选举法》规定:各省应选全国人大代表的名额,乡村按人口每80万人选代表1人,城市按每10万人选代表1人,称为“八分之一条款”,1995年《选举法》改为“四分之一条款”,2010年《选举法》中不再有城乡人大代表名额比例规定。《选举法》全国人大城乡代表比例规定的变化
A. 说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日趋完善
B. 表明《选举法》促进了民主进程
C. 反映出城镇化发展对政治的影响
D. 折射出我国农村与城市的平等发展
【答案】C
【解析】
【详解】城乡人大代表的名额比例不断缩小直至不再存在名额比例,说明我国在改革开放后城镇化不断发展,城乡差距在缩小,因此城乡人大代表比例逐渐取消,选项C正确;材料主旨是关于城乡差距而非人大代表制度本身,选项A脱离材料主旨,排除;《选举法》是对民主制度进步的一种反映,而非促进作用,排除B;选项D中的“平等”表述不符合新中国成立以来城乡发展的实际情况,排除。
- 13 -
9.公元前3世纪,罗马出现了专门审理涉及臣民案件的行政长官,他们颁布告示,常常以自己认为“合理”的办案措施来受理各种案件,逐渐形成了类似今日“国际私法”的罗马法。材料中罗马法的变化
A. 反映了罗马法法律体系的不断完善 B. 适应了国家统治的需要
C. 强调了对“国际私法”产生的影响 D. 有利于罗马帝国的扩张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描述了罗马法的形成过程,从其发展时间和审理案件涉及内容来看,这是随着罗马国家不断发展而出现的法律适应性调整,目的是为了国家通知需要,选项B正确;材料并未涉及整个罗马法体系,而且罗马法体系的完善是在查士丁尼时期,排除A;材料描述的是“国际私法”的形成过程,而非影响,排除C;公元前三世纪罗马帝国尚未建立,排除D。
10.如图是美国联邦最高法院门楣正中雕刻三位圣哲塑像,从左至右是:孔子,摩西,梭伦,分别代表了教育、宗教和法律。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 体现了美国宪法的基本理念 B. 折射出儒家文化泽被东西
C. 显示出人类文明的互鉴互融 D. 反映出美国文化源远流长
【答案】C
【解析】
【详解】美国联邦法院上的三位圣哲塑像代表了不同文明,将其置于一处,显示了人类文明的互相借鉴和融合,选项C正确;材料主旨未涉及美国宪法的基本理念,排除A;材料不仅仅强调儒家,塑像中还有摩西和梭伦,排除B;选项D与题无关,排除。
11.19世纪80年代,英国议会相继颁布了三部《工人阶级住房法》,授予了首都工务委员会清除和改造贫民区的权力。1894年又制定法律强调,政府不仅要提供用于购买贫民窟和补偿搬迁居民的贷款,也要为新建街道和下水道等配套设施提供贷款。英国议会此举的直接目的是
A. 进一步加快城市化进程 B. 全面缩小社会贫富差距
C. 依法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D. 提高工人阶级政治地位
【答案】C
- 13 -
【解析】
【详解】根据“清除和改造贫民区”“政府不仅要提供用于购买贫民窟和补偿搬迁居民的贷款,也要为新建街道和下水道等配套设施提供贷款”等信息可知,英国议会在这些领域的立法的首要出发点是改善城市环境,选项C正确;材料与城市化进程无关,因此选项A排除;材料并未体现出英国议会立法中对贫困阶层的照顾,其对关心城市环境关心程度远远高于对贫困阶层的关心,排除B;材料未涉及工人的政治地位,排除D。
12.西方一些著名的投资机构提出了“金砖四国”、“金钻十一国”、“展望五国”等投资概念,并且预言,在未来50年内“金砖四国”会全面超越西方六大强国,这些概念的提出反映了
A. 世界经济多极化进程的加快 B. 西方六大强国已经全面衰落
C. 世界政治多极化已基本形成 D. 旧的世界经济体系已经瓦解
【答案】A
【解析】
【详解】“金砖四国”、“金钻十一国”、“展望五国”涉及的国家是新兴的经济体,反映了世界经济多极化进程加快,选项A正确;选项B不符合史实,排除;多极化是趋势,尚未形成,排除C;二战后由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确立旧的世界经济体系尚未瓦解,排除D。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实际上,董仲舒所完成的工作比起他的先辈来说要容易得多,因为他处于一个了不起的历史关头。这时,宗法一体化结构与独尊儒术在皇权干预下终于成为现实。董仲舒的学说内容庞杂,但总的来说是集前人学说中有利于宗法一体化结构的内容于一体。他提炼、强化了《韩非子》、《吕氏春秋》、《公羊传》中君权至上的大一统的政治论,并把它和邹衍等阴阳家们的天人感应、五德终始的学说相结合。他继承了孔、孟的有为的行为、伦理学说,并以荀子的性恶说和“一天下”就要“务息十二子之说”为理论根据,强行推行儒家说教,使得思想文化专制主义也成为事实。
——金观涛、刘青峰:《兴盛与危机——论中国封建社会的超稳定结构》
材料二 《新青年》的作者们说,个人主义是他们的新道德、新思想、新信仰的核心。这虽然表现了他们还只能从资产阶级的思想库藏中寻找武器,但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这个思想武器是发挥了战斗作用的。从个人有独立自主权利的观点出发,他们提倡独立思考,反对依附古人,反对盲从封建权威,反对作习惯势力的奴隶,要求从封建传统束缚下解放人的个性与才能,使其能够得到自由的发展。
- 13 -
——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董仲舒儒学思想的基本特点,并分析该思想产生的负面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文化运动时期中国思想界呈现出的新现象。
(3)综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决定儒学地位发生转折主要因素。
【答案】(1)特点:在继承先秦儒学体系基础上杂糅了其他学说;强调神权色彩;与宗法一体化结构相融合。负面影响:主张独尊儒术,易禁锢思想,不利于其他学术流派的发展;迎合专制统治的需要,使民间读经的功利性增强;对儒学之外的学问尤其是自然科学发展有消极影响。
(2)倡导个人主义;抨击封建专制和儒学束缚;借鉴西方资产阶级的理性思想;对东西方文化存在绝对否定和绝对肯定的倾向。
(3)统治阶级和以董仲舒、陈独秀为代表的一批知识分子对待儒学的态度;儒学发展是否迎合时代发展的需要;中国思想界的解放程度。
【解析】
【详解】(1)特点:根据材料“集前人学说中有利于宗法一体化结构的内容于一体……并把它和邹衍等阴阳家们的天人感应、五德终始的学说相结合”可知,董仲舒的儒学在继承先秦儒学体系基础上杂糅了其他学说;根据材料“并把它和邹衍等阴阳家们的天人感应、五德终始的学说相结合”可知,董仲舒的思想强调神权色彩;根据材料“集前人学说中有利于宗法一体化结构的内容于一体”可知,董仲舒思想将皇权与宗法一体化结构相融合。负面影响:根据材料“使得思想文化专制主义也成为事实”可知,董仲舒主张独尊儒术,易禁锢思想,不利于其他学术流派的发展;根据材料“宗法一体化结构与独尊儒术在皇权干预下终于成为现实”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董仲舒的思想迎合专制统治的需要,使民间读经的功利性增强;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代独尊儒术后,对儒学之外的学问尤其是自然科学发展有消极影响。
(2)新现象:根据材料“个人主义是他们的新道德、新思想、新信仰的核心”可知,新文化运动中倡导个人主义;根据材料“反对盲从封建权威,反对作习惯势力的奴隶,要求从封建传统束缚下解放人的个性与才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文化运动中抨击封建专制和儒学束缚;根据材料“这虽然表现了他们还只能从资产阶级的思想库藏中寻找武器”可知,新文化运动借鉴西方资产阶级的理性思想;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文化运动对东西方文化存在绝对否定和绝对肯定的倾向。
- 13 -
(3)主要因素:根据材料一、二儒学地位的变化可以看出,决定儒学地位的是统治阶级和以董仲舒、陈独秀为代表的一批知识分子对待儒学的态度;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儒学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其地位变化取决于儒学发展是否迎合时代发展的需要;从思想发展过程来看,儒学的地位和中国思想界的解放程度相关。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张海鹏认为近代中国社会有沉沦有上升,即使中国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这个深渊也应该有一个谷底,从而提出了中国社会发展的“谷底说”。张海鹏说:“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轨迹像一个元宝形,开始是下降,降到谷底,然后上升,升出一片光明。这就是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深渊,直到20世纪初期,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深渊到了谷底。”张先生认为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谷底,就在20世纪的头二十年,就在《辛丑条约》签订以后至北洋军阀统治时期。而我和张先生不同的是这个‘谷底’应该前移,移至从甲午战争的失败到抗击八国联军侵略的失败,《辛丑条约》签订,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
——摘编自张华腾《对中国近代社会发展及其发展轨迹的认识》
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评述材料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提出新的观点亦可;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
【答案】【示例】中国近代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渊的谷底。
1894年爆发的甲午中日战争以中国的失败而告终,充分反映了中国封建统治的腐朽,说明“中体西用”思想指导的洋务运动破产;战后列强大量对中国进行资本输出,此后列强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的主权;资产阶级维新派进行的“维新变法”被镇压,说明通过改革实现国家独立的希望破灭;义和团运动以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为目标,表明清政府已经无力领导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斗争;1900年的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政府的统治遭到全国人民的唾弃,近代中国社会发展陷入“谷底”。
【解析】
【详解】材料
- 13 -
信息可知,材料认为中国近代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谷底”有两种观点,一种是张海鹏认为的20世纪初陷入“谷底”,可以从政治上清政府的统治更加腐朽,封建军阀的黑暗统治,包括袁世凯和张勋的复辟、国内战乱不断,列强侵略的进一步加深等进行分析归纳;经济上半殖民地社会的深化,自然经济加速解体;思想上传统思想的主导地位动摇,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并没有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可等方面进行思考。另一个观点是张华腾认为的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近代中国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谷底,原因可以分析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影响,包括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注意包括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成为主要矛盾等等。要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另外学生也可以不同意材料的观点,另外提出自己的观点,如认为是抗战时期,加以分析论证即可。
15.中国古代户籍制度最终作为体系而确立清初沿袭明制,直到光绪年间,对户籍制度进行了彻底的改革,效仿日本警察户口编审制度,成立了警察局,发布巡警清查户口条规,并制定户籍法,进行户口调查。户数调查按照民政部所定的门牌号码来编订,门牌号一旦确定,若要迁移,户主3日内需报巡警机构注册。警察作为户籍管理的新的机构,成为中国户籍发展史上又一个重要的里程碑。这与基层乡里组织承担户籍编制与管理的体制在性质上完全不同,因而警察制度已经彻底取代和改变了中国古代户籍制度。自此,中国户口统计日渐形成规模,户籍管理制度渐入正常轨道。清宣统三年(1911年)颁布了户籍法,这是我国第一个现代户籍法。
——摘自《古代户籍制度对社会稳定的影响与作用分析》
(1)依据材料概括清朝近代户籍制度改革的特点
(2)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清代户籍制度改革的意义。
【答案】(1)特点:对古代户籍制度的彻底改革;借鉴外国的经验,强调警察制度在户籍管理中的作用;户籍管理规范化和严格化。
(2)意义:是对我国古代户籍管理制度的彻底变革,促进了户籍制度改革的近代化;为近代以后尤其是新中国户籍制度改革提供有益的借鉴。
【解析】
【详解】(1)特点:依据材料中“对户籍制度进行了彻底的改革,效仿日本警察户口编审制度”和“发布巡警清查户口条规,并制定户籍法,进行户口调查……门牌号一旦确定,若要迁移,户主3日内需报巡警机构注册”可以概括出答案要点,即对古代户籍制度的彻底改革;借鉴外国的经验,强调警察制度在户籍管理中的作用;户籍管理规范化和严格化。
(2)意义:根据材料“警察制度已经彻底取代和改变了中国古代户籍制度……户籍管理制度渐入正常轨道。清宣统三年(1911年)颁布了户籍法,这是我国第一个现代户籍法”可知,这是是对我国古代户籍管理制度的彻底变革,促进了户籍制度改革的近代化;从制度的沿袭角度看,这次户籍改革为近代以后尤其是新中国户籍制度改革提供有益的借鉴。
16.材料一
- 13 -
冷战时期,美苏两家严重对峙,疯狂地进行核竞赛,世界经历了长达40多年的“核冬天”。冷战后不久,国际形势一度缓和,核军控领域甚至出现了“核不扩散的春天”,然而好景不长。近年来,印巴相继核试验,美国拒绝批准《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退出《反导条约》,“禁产条约”谈判难以启动,外层空间面临武器化的危险等等,致使国际核不扩散前景黯淡。美国通过国家导弹防御系统(NMD)法案,俄国启动新的导弹计划,新的军备竞赛方兴未艾。少数国家大力研制小型核武器,将核武器纳入进攻性武器系统,模糊了核武器与常规武器之间的界线。
材料二 杜鲁门曾露骨地说:“原子弹这一破坏力量保持在我们手中是一种神圣的托付。”但是,核门槛在降低,核战争的诱因在增多,不确定因素越来越多。当上帝不只是将原子弹托付给美国,而且也托付给了更多的国家或团体。一旦战争爆发,“上帝神圣的托付”将变成“上帝的诅咒”。
——以上摘自刘祖爱《核武器的发展趋势及核战争对环境的影响》
(1)依据材料,概括国际核武器的发展趋势。
(2)如何评价杜鲁门的从“上帝神圣的托付”将变成“上帝的诅咒”?
【答案】(1)发展趋势:从冷战时期美苏的核竞赛,到冷战结束后初期核不扩散的春天,再到核扩散加剧。
(2)评价:为美国掌握核武器寻找依据;打破美国垄断核武器的局面;但也应看到核武器的扩散会带来核战争这是人类的巨大灾难。
【解析】
【详解】(1)发展趋势:从时间入手分析在不同时期,核武器有着怎样的发展。根据材料“冷战时期,美苏两家严重对峙,疯狂地进行核竞赛”“ 核不扩散的春天”“ 少数国家大力研制小型核武器,将核武器纳入进攻性武器系统,模糊了核武器与常规武器之间的界线”可知,核武器发展从冷战时期美苏的核竞赛,到冷战结束后初期核不扩散的春天,再到核扩散加剧。
(2)评价:评价要注意角度,杜鲁门这么说是站在美国利益,处于维护美国核垄断的角度来说的,为美国掌握核武器寻找依据;根据材料“当上帝不只是将原子弹托付给美国,而且也托付给了更多的国家或团体”可知,核武器的扩散会带来核战争这是人类的巨大灾难。
17.材料一
- 13 -
赫德1835年出生于英国亚马郡。大学毕业后1854年开始来华在领事馆、海关任职。1859年任广州海关税务司,1861年任代总税务司,1863年升为中国海关总税务司职务。直到1908年74岁回国,他控制了中国海关几乎达半个世纪。1869年他主持制定了《中国海关管理章程》,并颁布了第25号通札。章程和通札比较科学地解决了海关人员遴选、升迁、学习汉语、经费使用和管理、薪给问题。1908年清廷对赫德在中国海关的近半个世纪的活动作了这样的总评:“伏查总税务司赫德自咸丰四年来华,至同治二年补授今职,综理各关税务,布置周密,擘画精详,收数递增,确著成效。近年以来,续开关埠以及推广邮政兼理常关各事宜,异常繁剧,皆系该总税务司经手,一切均无贻误。迩来虽因积劳,犹复黾勉从公,未尝稍懈……”
材料二 由于赫德竭力推荐,清廷于1876年任命郭嵩焘为驻英公使,这是清廷派遣驻外使节的开始。郭嵩焘出使英国前,慈禧太后曾召见他,谈话中慈禧问:“赫德替中国办事,尚有心腹否?”郭嵩焘回答:“赫德是极有心计的人,在中国办事亦十分出力,然却是英吉利人民,岂能不关顾本国?”接着,郭嵩焘告诉慈禧太后他曾与赫德有过这样一段谈话。
郭问:“君自问帮中国,抑帮英国?”赫德答:“我与此都不敢偏袒。譬如骑马,偏东偏西便坐不住,我只是两边调停。”郭逼问:“无事可以中立,有事不能中立,将奈何?”赫德答:“我固英国人也。”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季履平《赫德在中国海关的半个世纪》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赫德控制中国海关近半个世纪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赫德在中国近半个世纪的海关活动。
【答案】(1)原因:《南京条约》关税由中英共同商定的规定使清政府失去了关税自主权;第二鸦片战争后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不断加深,到《辛丑条约》签订后完全陷入半殖民地深渊,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鸦片战争后,中国的自然经济逐渐解体,中外经济联系日益密切,中国经济成为资本主义经济的附庸。
(2)评价:赫德在中国近代海关的近半个世纪里,不仅维护自己和英国在华利益,也重视维护清政府的统治,但从根本上是牺牲中国利益以维护英国利益。他在治理中国海关中,注意把西方先进的管理方法、制度甚至管理理念引进中国,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海关的近代化。其在海关的活动体现了他的利益多向性、角色多样性和处理活动的灵活性。
【解析】
【详解】(1)原因:从赫德担任中国海关总税务司的时间(1861~1908年),在结合这一阶段中国社会的主要变化分析原因。根据材料“1859年任广州海关税务司,1861年任代总税务司,1863年升为中国海关总税务司职务。”可知,《南京条约》关税由中英共同商定的规定使清政府失去了关税自主权;从中国社会性质的变迁过程来看,第二鸦片战争后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不断加深,到《辛丑条约》签订后完全陷入半殖民地深渊,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因此导致外国人长期控制中国海关;从经济结构变化角度分析,鸦片战争后,中国的自然经济逐渐解体,中外经济联系日益密切,中国经济成为资本主义经济的附庸。
- 13 -
(2)评价:评价赫德在中国近半个世纪的海关活动,既要分析其所代表的根本利益,也要从客观上分析其带来的积极作用。根据郭嵩焘和赫德的对话可知,赫德在中国近代海关的近半个世纪里,不仅维护自己和英国在华利益,也重视维护清政府的统治,但从根本上是牺牲中国利益以维护英国利益。根据材料“1869年他主持制定了《中国海关管理章程》……比较科学地解决了海关人员遴选、升迁、学习汉语、经费使用和管理、薪给问题”可知,赫德在治理中国海关中,注意把西方先进的管理方法、制度甚至管理理念引进中国,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海关的近代化。根据材料“续开关埠以及推广邮政兼理常关各事宜,异常繁剧,皆系该总税务司经手,一切均无贻误。迩来虽因积劳,犹复黾勉从公,未尝稍懈”可知,赫德在海关的活动体现了他的利益多向性、角色多样性和处理活动的灵活性。
- 13 -
- 13 -
相关文档
- 历史卷·2019届山西省大同市第一中2021-08-3022页
- 2017-2018学年山西省大同市第一中2021-08-2715页
- 2017-2018学年山西省大同市第一中2021-08-2718页
- 2019-2020学年山西省大同市第一中2021-08-2710页
- 2018-2019学年山西省大同市第一中2021-08-2718页
- 【历史】山西省大同市第一中学20192021-08-2612页
- 【历史】山西省大同市第一中学20192021-08-2612页
- 山西省大同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2021-08-266页
- 【历史】山西省大同市第一中学20192021-08-2617页
- 2017-2018学年山西省大同市第一中2021-08-25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