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1.24 KB
- 2021-08-30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课时规范练42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
一、选择题
1.1965年5月《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刊载的一篇文章认为美国的战略过时了,中国在尖端科学上取得的某种突破,势必迫使美国修改它的全球战略。这是因为中国( )
A.试爆了第一颗原子弹
B.试爆了第一颗氢弹
C.发射了“东方红一号”
D.籼型杂交水稻培育成功
答案A
解析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符合时间限制,故A项正确;1967年中国成功爆炸第一颗氢弹,不符合时间限制,故B项错误;1970年中国成功地将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送入预定轨道,不符合时间限制,故C项错误;1973年袁隆平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不符合时间限制,故D项错误。
2.(2018安徽“皖南八校”三模,31)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电子计算机、大规模集成电路、现代通讯设备等产量增长迅速。这反映了( )
A.新兴产业成为经济主导
B.传统产业出现较大退步
C.市场经济体制日益完善
D.“科教兴国”战略贯彻实施
答案D
解析时至今日我们经济的主导产业依旧是第二产业(工业),故A项错误;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并不意味着传统产业的较大退步,故B项错误;材料中并没有涉及市场经济体制,故C项错误;结合材料给定的时间点,1995年“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使高科技产业获得日新月异的发展,故D项正确。
3.(2018河南天一大联考阶段测试三,21)1956年6月13日,《人民日报》发表了陆定一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报告后,“双百”方针得到正式的确定。“双百”方针的确立( )
A.消除了文艺领域的分歧
B.意在调动知识分子建设热情
C.表明党的执政方针改变
D.得益于广大知识分子的支持
答案B
解析“双百”方针本意就是允许文艺领域的分歧共存,故A项错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报告”鼓励了知识分子自由创作,自由研究,故B项正确;“双百”方针是党执政方针的体现,故C项错误;“《人民日报》发表了陆定一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报告”反映了中央的正确决策,故D项错误。
4.(2018福建厦门期末,14)20世纪80年代,中国电影由宏大叙事逐渐向个体表达回归,往往讲述“大时代的小故事”,展现生活的低吟浅唱和个人的沉浮起落,使人感同身受并寄寓对真善美的美好渴望。这一变化( )
A.反映了消费市场快速成长
B.体现了传统道德的回归
C.得益于新技术手段的运用
D.顺应了社会发展的趋势
答案D
解析20世纪80年代经济体制改革才刚刚起步,消费市场也刚刚起步,故A项错误;此时传统道德还占据统治地位,故B项错误;材料只是讲述了电影的表现技巧以及要表达的思想,新技术手段的运用主要是在20世纪90年代特别是21世纪,故C项错误;材料中“逐渐向个体表达回归,往往讲述‘大时代的小故事’”,反映了改革开放的时代变迁,故D项正确。
5.(2018江西赣州期末,14)据统计,1960年中国25万科学家和工程师中,有90%是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培养出来的,而在1960年,中国毕业的工科毕业生数量大约是美国工科毕业生的75%。这一现象( )
A.反映我国完整国民教育体系的形成
B.说明我国高校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C.反映我国高校学科建设不均衡发展
D.适应了中国工业化发展的需要
答案D
解析材料仅反映了我国高校理工科发展状况,故A项错误;材料与美国仅是工科生培养数量的比较,不涉及教育质量,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社科类学科发展状况,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1960年”“25万科学家和工程师……中国毕业的工科毕业生数量大约是美国工科毕业生的75%”,可知科学家和工程师、工科毕业生的培养,都反映了我国工业化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故D项正确。
6.(2018湖北华中师大新高考联盟教学质量测评,31)改革开放以来,国家教育部门通过高考改革和高校扩招使高等教育获得了迅速发展。2016年,全国各类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达到3 699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7%。这说明高等教育( )
A.体现出由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
B.建立了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C.践行了“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
D.培养了大批现代化的建设人才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2016年,全国各类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达到3 699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7%”的数据可以得出高等教育体现出由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故A项正确;建立了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是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故B项错误;践行“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早在1995年就提出来了,故C项错误;高等教育培养了大批现代化的建设人才符合史实,但材料说的是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没有涉及培养人才的方向,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
7.(2018天津部分地区一模,13)科技创新最重要的因素是人,只有建立有效的科技奖励机制,才能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我国古代的科技奖励形式多种多样。为纪念李冰,唐代时人们在导江县(今都江堰市)建起了李冰祠,并为他树碑塑像。宋代科学家沈括,活着时屡次获得赏赐,“迁太子中允,检正中书刑房,提举司天监”等,后来,《宋史》为他列传,以褒扬和纪念他的贡献。明代许绅,曾在御药房供事,历加工部尚书、太子太保、礼部尚书等,赐赉甚厚,他死后,赐谥恭僖,并提升一儿子为官。
——摘编自《中国科学技术奖励制度研究》
材料二 1898年7月,中国第一个科技奖励法规《振兴工艺给奖章程》诞生。它规定:“……二、凡能制造出外国旧时所没有之机器或日用之物,授工部郎中实职,许以专利30年……凡有著新书,发明专门学问并切实可用于今世者,可授以官职,所著之书有专售权20年……六、以上各种创造发明,均应由政府部门、地方当局考核认可后,方能发奖。”
材料三 1955年,国务院发布了《中国科学院科学奖金的暂行条例》,条例规定,一等奖奖金为1万元人民币。1963年11月,国务院发布了《发明奖励条例》和《技术改进条例》,到1966年5月,批准了发明奖励297项,当时仅对获奖者颁发发明证书,未颁发奖章和奖金。2000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正式设立,每年评审一次,每次授予不超过两名科技成就卓著、社会贡献巨大的个人,由国家主席亲自签署、颁发荣誉证书和500万元高额奖金。
(1)依据材料一,指出我国古代的科技奖励形式。
(2)依据材料二,概括清末科技奖励的新变化,指出造成这些变化的原因。
(3)依据材料三,与新中国初期科技奖励相比,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有何突出特点,并指出该奖项的设立所反映的时代要求。
参考答案(1)形式:树碑立传;赐官晋爵;赏赐钱物;惠及家人;赐予谥号等。
(2)变化:科技奖励走向制度化;引进西方的专利制度;奖励技术同时奖励科学理论。
原因:西方先进工业文明的传入;维护清朝统治的需要;向西方学习思潮的影响。
(3)特点:奖励层次更高,奖金数额更大。
时代要求:改革开放的深入;“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知识经济的发展;国际竞争的加剧。
单元质检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单元质检卷第2页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8山东聊城三模,24)商朝人祭祖对象广泛,从高祖到先公、先王、先妣,从直系到旁系再到异族功臣,虽然有亲疏之别,祭祀用品也有多寡之分,但他们都受到商朝人的祭祀,材料所述现象( )
A.彰显了中华民族的美德
B.表明宗法制已经形成
C.说明祭祖与专制王权密切
D.反映了社会等级森严
答案A
解析
根据材料“从直系到旁系再到异族功臣,虽然有亲疏之别,祭祀用品也有多寡之分,但他们都受到商朝人的祭祀”可知商朝的祭祀对象的广泛性,这体现了商朝人注重传统美德,故A项正确;题干中商朝人祭祀对象的广泛不能说明宗法制已经形成,故B项错误;材料并没有体现专制王权,根据所学可知,中国古代早期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故C项错误;从材料“从直系到旁系再到异族功臣……但他们都受到商朝人的祭祀”说明社会等级并不森严,故D项错误。
2.(2018山西晋中高考适应性调研,24)钱穆在《中国社会演变》一文中指出:“不论西周氏族,乃至夏氏族、商氏族及其他氏族,全在此制度(中国周代封建)下,逐渐酝酿出一种同一文化、同一政府、同一制度的大同观念来。”这说明分封制( )
A.确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意识
B.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统治
C.强化了王室对土地人口的控制
D.有利于后世统一国家的建立
答案D
解析“西周氏族,乃至夏氏族、商氏族及其他氏族”均没有实现中央集权,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故B项错误;分封制下王室无法有效地对众多人口进行控制,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逐渐酝酿出一种同一文化、同一政府、同一制度的大同观念来”可知分封制成为后世一统天下的文化基础,故D项正确。
3.(2018辽宁辽南协作校一模,24)《周礼》规定:“以饮食之礼,亲宗族兄弟……以飨燕(注:燕同宴)之礼,亲四方之宾客。”这说明西周的礼仪制度( )
A.具有区分贵族等级的功能
B.秉持稳定社会秩序的宗旨
C.强调生活良俗的教育
D.注重仁爱心地的培养
答案B
解析材料主要强调的是借助礼乐制度维护统治秩序,而不是区分贵族等级,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亲宗族兄弟”“亲四方之宾客”可知西周借助礼乐制来凝聚宗族,防止纷争,维护社会秩序,故B项正确;材料主要强调的是礼乐制维护统治秩序,而不是强调生活良俗,故C项错误;据材料“以饮食之礼”“以飨燕(注:燕同宴)之礼”可知主要是借助饮食达到凝聚宗族的作用,而不是注重仁爱心地的培养,故D项错误。
4.(2018广东汕头二模,24)
周幽王宠褒姒,为博一笑,烽火戏诸侯,后来又废黜申后和太子宜臼,立褒姒之子伯服为太子。申侯大怒,与西夷犬戎进攻幽王,幽王举烽火,诸侯未至,幽王被杀。诸侯立宜臼为王,是为周平王
据传世文献《史记》编译
周幽王娶西申女为妻,生平王,又娶褒姒,生伯服。幽王与伯盘追赶平王,平王投奔西申。幽王起兵围攻西申。西申联合西戎灭幽王与伯盘,周亡。诸侯立幽王之弟余臣为王,是为携惠王。晋文侯立平王,迁都洛阳,后又杀携惠王
据出土战国竹简《系年》编译
上表为不同文献关于同一历史事件的记述,由此可认定( )
A.西申、犬戎联合攻灭西周
B.周幽王因失信于诸侯致亡
C.周幽王主动兴兵自取灭亡
D.携惠王是西周最后一位王
答案A
解析由材料“申侯大怒,与西夷犬戎进攻幽王,幽王举烽火,诸侯未至,幽王被杀”“西申联合西戎灭幽王与伯盘,周亡”可知《史记》《系年》均提及西申、犬戎联合攻灭西周,故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西周灭亡的史实而非原因,故B项错误;由材料“幽王起兵围攻西申”可知周幽王主动兴兵自取灭亡只是《系年》中的记载,故C项错误;由材料“诸侯立幽王之弟余臣为王,是为携惠王”可知携惠王是西周最后一位王只是《系年》中的记载,故D项错误。
5.(2018河南安阳一模,24)史学家唐德刚认为,自公元前4世纪商鞅变法起至汉武帝和昭帝之间,古代中国实现了从“封建”到“帝制”的转变。这一转变是( )
A.从家族政治到家国政治
B.从集体统治到君主专制
C.从世俗政治到神权政治
D.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封建”指分封制,“帝制”指中央集权制度。分封制与宗法制的结合是家国一体,故A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是地方贵族和周王统治,不是集体统治,君主专制在秦朝最终确立,故B项错误;分封制和中央集权制度均属于世俗政治,故C项错误;分封制属于贵族政治,中央集权制度属于官僚政治,故D项正确。
6.(2018河北唐山期末24)“盖内外官制同一系统,丞相与守掌民事,太尉与尉掌军事……而御史与监,则纠察此治民、治军之官者也。”这种政治现象应该是( )
A.秦代垂直管理的特征 B.汉朝内朝外朝的体制
C.唐代三省分工的具体化 D.宋代机构臃肿的写照
答案A
解析根据题目中的关键词“内外官制同一系统”“丞相”“太尉”“御史”得出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实现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垂直管理,故A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代内外朝制不符合题目中“内外官制同一系统”,故B项错误;唐朝的三省是指中书、门下、尚书,与题意不符,故C项错误;宋代机构与题目中“丞相与守掌民事,太尉与尉掌军事……而御史与监,则纠察此治民、治军之官者也”不符,故D项错误。
7.(2018山东聊城三模,25)历史学家吕思勉说,秦以后由封建时代进入郡县时代。此后,虽然出现过“封建的四次反动”,但都以失败告终。“封建的四次反动”应包括( )
A.秦朝的焚书坑儒 B.明朝的特务统治
C.唐朝设置节度使 D.汉初分封同姓王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秦以后由封建时代进入郡县时代”可知反映的是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焚书坑儒是思想文化方面,故A项错误;明朝特务统治是监察机构而不是封建的地方机构,故B项错误;唐朝的节度使还是地方机构,是皇帝任免的官吏,属于郡县时代,故C项错误;材料“秦以后由封建时代进入郡县时代”说明封建是指分封制,汉初封王是对土地和人民分封,故D项正确。
8.(2018广东湛江二模,26)南北朝时期,中书省和门下省设于宫中,主要负责皇家事务。唐朝时两省移出皇宫,并将两省官员分为内省官和外省官,两种官员都具有内、外朝官员的双重身份。这说明( )
A.国家事务的重要性有所提高
B.政治运行过程更为成熟
C.内外朝的职能差别逐渐消失
D.皇室成为政治权力中枢
答案A
解析材料中说明中书省和门下省由过去负责皇家事务转移到具体国家事务,说明此时国家事务的重要性有所提高,A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政治运行过程是否成熟,B项错误;唐朝时期主要是三省六部制,不是内外朝制,C项错误;唐朝中枢机构不是皇室,是三省六部,D项错误。
9.(2018四川雅安三模,27)宋太宗不仅多次鼓励臣下直言,并将左、右补阙改为左、右司谏,左、右拾遗改为左、右正言。立此新名,“使各修其职业”。宋代监察官员的更名( )
A.强化了监察官的责任感
B.确立了官员间相互监督制度
C.限制了官员的监察范围
D.加强了中央集权制度
答案A
解析由材料“鼓励臣下直言,并将左、右补阙改为左、右司谏,左、右拾遗改为左、右正言”“使各修其职业”可知宋太宗从制度上增强谏官的监察机制,强化监察官的责任感,故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对皇权的谏言制度而非官员间的相互监督,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官员的监察范围,故C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宋代对皇帝的谏言制度,没有涉及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故D项错误。
10.(2018河南毕业班适应性考试,26)元朝时,“盖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这种变化反映了( )
A.人口增加推动边疆开发
B.君主专制统治更加强化
C.中央加强对地方的管理
D.地方管理制度模式一致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盖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可知是边疆地区,元朝时期并没有出现大规模的人口增加情况,故A项错误;材料论述的是元朝加强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没有涉及削弱相权强化君主专制的措施,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这些地区由“唐所谓羁縻之州”变成了“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说明由唐朝少数民族自我管理,元朝时变成了中央直接管理,说明中央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对这些地区采取的管理制度是否与其他地区一样,仅是说明这些地区的赋税制度与内地一致,故D项错误。
11.(2018博文雅道全国第一次联合质量测评,7)下图为明朝初年中央和省级地方官府行政关系示意图。以下各项对于示意图的分析,正确并且全面的是( )
A.皇帝专制权力强化
B.具有近代三权分立特征
C.地方行政效率低下
D.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加强
答案D
解析材料体现的是地方权力集中于中央,中央权力集中于皇帝,即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皇帝专制权力强化仅是其中一个方面,故A项错误;中国古代政治体制分割相权的目的在于强化皇权,与近代三权分立是有着本质区别的,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地方机构分为都指挥使司、承宣布政使司与按察使司,分管军事、民政、财政与监察,三司之间互不隶属,容易导致地方行政效率较低,C项不全面,故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初废丞相,权分六部,加强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故D项正确。
12.(2018辽宁葫芦岛六校协作体月考,5)雍正帝挑选入职军机处的两位大臣之一是为官谨慎小心的汉族官员张廷玉,另一位是雍正帝的心腹鄂尔泰。这体现出军机处( )
A.进一步加强了君主专制
B.加剧了君权相权的矛盾
C.进一步促进了民族团结
D.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皇权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谨慎小心”“心腹”可知雍正帝选择军机大臣的标准是不违背皇帝意愿、皇帝的亲信,这都有利于皇帝个人决策,加强君主专制,故A项正确;清朝没有设置宰相,故B项错误;军机大臣的选择不是民族出身,而是与皇帝的亲信关系,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军机处便于皇帝控制,不能制约皇权,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
13.在中国古代社会,官僚制度是维系君主权力运作的重要支柱。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君为元首,臣为股肱,上下相维,内外相制,若网之有纲,丝之有纪……古之王者,设……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以纲纪其内;设方伯、州长、卒正、连帅、属长,以纲纪其外。尊卑有序,若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莫不率从。此为政之体也。
——司马光《上神宗之体要》
材料二 中国自秦以下,传统政治,论位则君最高,论职则百官分治,论权则各有所掌,各自斟酌。如汉代之选举,唐代以下之考试,皆有职司,其权不操于君。朝廷用人,则一依选举考试之所得。故中国自秦以下之传统政府,仅可称之曰:“士人政府。”
——摘编自钱穆《国史新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封建君主为了“纲纪其内”和“纲纪其外”,在中央和地方分别实行了哪些制度。(12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钱穆的主要观点并概括其主要论据。(不得照抄原文)(7分)
(3)根据上述材料,分析钱穆对于古代官僚制度认识的局限性。(6分)
参考答案(1)纲纪其内: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三省六部制、内阁制、设置军机处。
纲纪其外:郡县制、郡国并行制、行省制度。
(2)观点:中国自秦以后是“士人政府”。
论据:君臣各掌其权,百官有职有权,君主不控制选官权。
(3)局限:官僚的职权均来自君主;官僚的作用是君主权力的延伸;官僚对君主绝对臣服。
解析第(1)问,“纲纪其内”指中央君权和相权的关系,“纲纪其外”指中央和地方的关系调整,按照时序分别答其史实即可。第(2)问,第一小问观点,由“仅可称之曰:‘士人政府’”得出中国自秦以后是“士人政府”;第二小问论据,由“论权则各有所掌,各自斟酌”得出君臣各掌其权,百官有职有权、由“唐代以下之考试,皆有职司,其权不操于君”得出君主不控制选官权。第(3)问,结合材料一司马光的观点“若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莫不率从”等,表明钱穆没有认识到官吏的职权来自皇帝的授予、是君权的延伸、有隶属关系。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嬴政建立统一国家后,把战国时期逐步产生发展起来的中央集权制度系统化、完善化,并推行于全国。这一制度主要由三个环节构成。一是建立国家元首制度,称“皇帝”。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从中央到地方的主要官吏,都由皇帝直接任免,都按照皇帝的律令和意志办事。二是成立中央政府机构,即三公九卿制,就是朝廷,以协助皇帝领导全国军政事务。三公九卿制为官僚政治,职事人员各有职分、等级、俸禄,公私分明,政绩有考课,讲效率,有升迁,体制划一,组织完善。三是建立地方行政制度,即郡县两级制度。郡县的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升迁,地方官僚之间没有战乱、兼并之事。此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两千年间历代王朝统治的基本模式。
——摘编自袁行霈、张传玺等《中华文明史》
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加以论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12分)
参考答案示例一
观点:中央集权制度是历史发展的产物。
论述:战国时期封建经济的发展、新兴地主阶级力量的增长、局部统一的出现,为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创造了社会条件。为适应新兴地主加强专政和保护封建经济发展的需要,各诸侯国初步确立起君主集权的政治体制,为秦朝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提供了成功的经验。韩非提出了中央集权和“以法治国”的思想,形成了一套系统的中央集权理论。秦始皇继承了商鞅变法的成果,实践了韩非的理论,中央集权制度是历史发展的产物。
综上,中央集权制度的产生适应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是历史发展的产物。
示例二
观点: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总体趋势是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论述:汉武帝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的理论基础。内外朝制度的形成进一步加强了皇权,刺史制度的实施则加强了朝廷对地方的控制。隋唐时期实行三省六部制,把丞相的权力一分为三,加强了皇权;三省六部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科举制度则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豪门士族手里集中到中央,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宋代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进一步分化相权,加强皇权。派文官担任地方最高长官,把地方行政、军事、财政权力收归中央,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元朝在中央设中书省,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行省制度适应了对辽阔疆域管辖的要求,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明朝在中央废丞相,权分六部;在地方废行省,设三司,进一步削弱地方势力。明朝设厂卫特务组织,实行八股取士;清朝增设军机处,大兴文字狱等,使中央集权发展达到顶峰。
示例三
观点:权力过分集中容易导致暴政和腐败等现象,不利于调动个人、地方发展的主动性。
论述:政治上,权力过分集中容易形成皇权专制,导致暴政现象,如秦末暴政,隋末暴政。权力过分集中,导致权力者身边的人欺下瞒上、贪污腐败,且极力扩充势力范围,成为社会政治不稳定的根源,如历史上的党争、外戚干政、宦官专权等。思想上,中央集权强调思想控制,钳制了人们思想,压抑了人们创造力,如焚书坑儒、八股取士、文字狱等,导致人们思想僵化,社会文化的发展受到抑制,创新乏力。经济上,中央集权的高度加强导致地方自由度和主动性的丧失,不利于地方因地制宜地发展适合本地方的经济和区域经济。
解析材料强调秦朝创建的中央集权制度为后世所沿用,观点提取可从制度产生的背景、制度的演变趋势和制度的影响等角度为例。如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趋势是皇权不断加强和中央集权不断加强,论述过程中分朝代按“史实+结论”的方式进行论述即可,最后总结。
相关文档
- 山东2020高考历史复习课时规范练 2021-08-307页
- 高考历史复习-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2021-08-3026页
- 山东2020高考历史复习课时规范练 2021-08-307页
- 山东2020高考历史复习课时规范练 2021-08-307页
- 广西2020版高考历史复习考点规范练2021-08-302页
- 广西2020版高考历史复习考点规范练2021-08-302页
- 广西2020版高考历史复习考点规范练2021-08-302页
- 高考历史复习-农耕时代的商业和城2021-08-3027页
- 2020高考历史复习高频考点:唐代的政2021-08-3021页
- 2020高考历史复习高频考点:先秦时期2021-08-302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