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49 MB
- 2021-08-30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山东省泰安市2020届高三第二轮复习质量检测
历史试题
2020.5
第I卷(选择题)
1.周天子分封诸侯时要举行授土授民仪式,既要给受封者颁赐礼器以作凭证,又规定受封者应“以供王职”,“法则周公”,并将这些载入文告,公布于世。这一做法旨在
A. 缓和周王与诸侯之间的矛盾 B. 遏制诸侯国之间的相互攻伐
C. 明确周王与诸侯的隶属关系 D. 推动诸侯为周王朝开疆拓土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诸侯与周天子之间存在臣属关系,享有权力的同时,也要尽到一定的义务,而周天子通过举行授土授民仪式,进一步明确其与诸侯间的隶属关系,故C项正确;缓和矛盾并不是周天子的主要目的,排除A项;材料强调周天子与诸侯的关系,而不是诸侯间的关系,排除B项;D项是分封制的内容之一,但不是周天子举行授土授民仪式的主要目的,排除D项。
2.战国时代,齐国君王给予士人优厚物质待遇,吸引了当时几乎所有著名学派汇集稷下,稷下学宫成为百家争鸣极其引人注目的学术场所。各诸侯国羡慕不已纷纷效而仿之,成为当时的一种模式。这主要是由于稷下学宫模式
A. 具有宽松的学术研究环境
B. 符合诸侯争霸的政治需要
C. 重视社会大众的道德教化
D. 体现社会管理方式的设想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材料“战国时代……稷下学宫成为百家争鸣极其引人注目的学术场所。各诸侯国羡慕不已纷纷效而仿之,成为当时的一种模式”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统治者需要通过稷下学宫模式招徕人才,故B正确;材料主旨不是强调稷下学宫宽松的学术研究环境,而是强调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的需要,故A排除;儒家重视社会大众的道德教化,但稷下学宫有众多流派,故C排除;稷下学宫模式并不等于社会管理方式,故D排除。
- 21 -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信息“战国时代……稷下学宫成为百家争鸣极其引人注目的学术场所。各诸侯国羡慕不已纷纷效而仿之”,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统治者招徕人才的角度入手,即可排除无关选项。
3.在推翻秦朝的战争中,表现最激烈的是南方的楚,其次是齐、赵,再次是韩、魏、燕,至于关中秦地,完全没有发生反秦暴动。对此的合理解释是
A. 楚齐赵三地的农耕经济领先关中 B. 各地对秦文化的认同存在较大差异
C. 东方六国推行郡县制的时间不一 D. 秦朝在各地实行了不同的政治制度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显示,各地的反秦斗争的激烈程度存在着地域差异,关中秦地完全没有反秦暴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与各地对秦朝实行的政治、经济等政策的接受程度不同,对秦的文化认同存在差异相关,B项符合题意;楚齐赵三地的农耕经济领先关中的说法不符合史实,A项错误;东方六国推行郡县制的先后,与反秦斗争没有直接关系,C项错误;秦朝在各地实行了不同的政治制度与史实不符,D项错误。
4.汉文帝时,政府将田租减为三十税一,开放山林川泽供百姓樵采。汉武帝时,盐铁酒官营,官府在京师设平准官平抑物价。到汉昭帝、元帝时,政府废除酒类专卖改为向卖酒者征税,并允许私人采炼和贩运铁器。这说明西汉时期
A. 统治者的好恶决定经济政策 B. 经济政策受制于政治经济形势
C. 工商业在经济中的地位增强 D. 经济手段成为集权的重要方式
【答案】B
【解析】
【详解】西汉初年,经济凋敝,政府实行轻徭薄赋的经济政策,汉武帝时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实行盐铁酒专卖政策,汉昭帝、元帝时,允许私人经营酒铁行业以增加税收,说明西汉时期对经济政策的调整,这和不同时期政治经济形势有关,故选B;A表述太绝对,且不符合史实,排除;C材料无法体现,排除;材料不能体现经济手段成为集权的重要方式,排除D。
5.如图是考古发现的两幅北朝时期的壁画和砖画。这表明当时
- 21 -
A. 北方各民族的生产和生活相互交融 B. 统治者积极推行封建化政策
C. 汉族生活习俗在北方各民族中推广 D. 少数民族普遍推行农耕生产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墓室中的壁画《采桑图》反映了少数民族的生产受到了汉族的影响,砖画汉族妇女“蒸馍与烙胡饼”,体现出汉族的生活习俗受到了少数民族的影响,两幅图表明当时北方各民族的生产和生活相互交融,A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统治者积极推行封建化政策”,B项错误;汉族生活习俗在“北方各民族中推广”与材料主旨不符,C项错误;少数民族“普遍推行农耕生产”在材料中没有体现,D项错误。
6.下图为中国古代部分时期人口状况示意图( )
该图反映了
A. 经济重心变化趋势 B. 南北方人口比例变化不大
C. 北方经济严重衰退 D. 南方的土地兼并日益严重
【答案】A
【解析】
【详解】公元2年至公元1078年,大概是汉代至宋朝时期,从材料中的数据可以看出黄河流域的人口在下降,而长江流域的人口在增加,这主要是得益于南方经济的发展,到南宋时期我国经济重心已经完成南移,故A
- 21 -
项正确;从材料可以看出南北方人口比例变化较大,排除B项;从人口的变化无法反映出北方经济严重衰退,也不能体现土地兼并的情况,故排除CD项。
7.宋话本《京本通俗小说·拗相公》载:“王安石微服赴江宁,遇一老妪喂鸡豕,唤‘啰,啰,王安石来!’问其故,老妪曰:‘自王安石为相公,立新法扰民。妾孀居二十年,也要宅役、助役等钱,钱既出而差役如故。今桑麻失利,只得蓄猪养鸡,等候吏胥里保来征役……故此民间怨恨新法,入于骨髓。’“对该材料的解读正确的是
A. 反映了王安石变法危害百姓的现象,在历史上没有取得积极作用
B. 宋话本属口述历史范畴,能全面反映变法的实际,可大胆采信
C. 宋话本属于文学作品,有艺术加工成分,不可采信
D. 宋话本在一定程度反映当时的社会状况,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答案】D
【解析】
【详解】从材料可以看出,王安石变法中的募役法增加了民众的负担,激化了社会矛盾。因此宋话本《京本通俗小说·拗相公》中的记载一定程度上反映当时的社会状况,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故D项正确;王安石变法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宋代积贫积弱的现象,故A项表述太绝对,排除;宋话本属于文学创作,但也有一定的史料价值,只是不能全信,相关记载需要考证,排除BC项。
8.南宋学者郑樵曾说:“自隋唐而上,官有簿状,家有谱系;官之选举,必由于簿状;家之婚姻,必由于谱系……自五季以来,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这反映了
A. 商品经济不断发展 B. 社会改革引起观念变化
C. 贵族政治开始瓦解 D. 封建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答案】B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的“自五季以来,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可以看出,人们不再注重宗族家世,反映出社会变革引起人们观念的变化,故答案为B项;材料没有涉及商品经济的发展状况,排除A项;贵族政治开始瓦解是在秦朝时期,排除C项;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是在清朝雍正时期,排除D项。
9.明清时期,儒家的理念、精神不仅没有成为商人谋取物质利益的障碍,没有沦为空泛的道德教条,反而具有很强活力,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观念形态,透过各种规制和具体的运作方式规范着商人的言行。这表明明清时期儒家思想
A. 促进了商业经营的有序发展 B. 成为商业的行业行为准则
- 21 -
C. 提高了工商业者的社会地位 D. 冲击了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
【答案】A
【解析】
【详解】从材料反映的“儒家的理念、精神”“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观念形态,透过各种规制和具体的运作方式规范着商人的言行”等信息来看,说明明清时期儒家思想促进了商业经营的有序发展,故答案为A项;儒家思想对商业经营有影响,但并非成为商业的行业行为准则,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工商业者社会地位的变化,排除C项;明清时期统治者仍然坚持重农抑商政策,排除D项。
10.16世纪40年代至19世纪20年代,通过海上对外贸易流入中国的白银数量约有6亿两。流入的日本白银约2亿两,通过中日直接贸易和转口贸易基本全部输入中国。自1571年后的20年间从美洲流入菲律宾的白银达3000吨,这些白银又基本流入中国。1557~1664年流入澳门的白银为1亿两左右,绝大部分流入中国内地。由此可知,明清时期
A. 商品经济发达,领先于世界各地
B. 政府采取支持对外商业贸易的政策
C. 东西方商人从事以朝贡贸易为主的商业活动
D. 一个围绕白银输入中国的贸易网络逐渐形成
【答案】D
【解析】
【详解】新航路开辟后到鸦片战争爆发前夕,通过海上对外贸易,经日本、菲律宾、澳门等地,约有6亿两白银流入中国,说明明清时期一个围绕白银输入中国的贸易网络逐渐形成,D项正确;明清时期与西欧国家相比,中国的商品经济相对落后,A项错误;明清时期实行“闭关锁国”,政府并不支持对外商业贸易,B项错误;明清时期大量白银流入中国与东西方商人“以朝贡贸易为主”不符,C项错误。
11.曾国藩家书载:“英夷在江南,抚局己定,盖金陵为北咽喉,逆夷既已扼吭而据要害,不 得不权为和戎之策,以安民而息兵”。材料所反映史实表明
A. 中国迈出了近代化第一步 B. 西方殖民者对中国的掠夺开始“合法化”
C. 中国已放弃闭关锁国政策 D. 清政府开始举办洋务以反对外国侵略
【答案】B
【解析】
- 21 -
【详解】根据曾国藩家书中的“英夷”、“抚局己定”、“和戎”、“安民息兵”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京条约》签订前后,清政府已经被求和,开始承认英国殖民者的对华侵略权益,B选项符合题意。材料讨论的是中英两国关系,无关洋务运动,并非中国近代化的起步,A项错误。材料并未专门提及中国对外贸易政策的改变,C选项错误。材料并不涉及清政府决定通过举办洋务运动,抵抗外国侵略,D选项不符合题意。
12.下表是清代后期财税收入结构变化表(单位:银万两;表中,“其他”包括捐纳、公债、杂项收入等)。导致清代后期财税收入结构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政府对农民巧取豪夺 B. 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
C 中国日益卷入世界市场 D. 传统自然经济加速解体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表格数据可知,从1849年到1909年,清政府财税收入中农业税变化不大,工商杂税出现巨幅增长,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这一时期导致该变化出现的原因主要是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得到发展,从而使清政府工商杂税收入增高,即社会传统的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故选B;清政府财税收入的大部分来自工商杂税,因此不能说明政府对农民的巧取豪夺,排除A;由清政府的财税收入变化无法说明中国日益卷入世界市场和传统自然经济加速解体,排除CD。故选B。
13.戊戌政变后,大多数的变法措施被推翻,“百日维新”废除的七项冗职和三个巡抚职位得到恢复,八股文也恢复了。同时,京师大学堂和省会的学堂被允许存在。各省政府受命,可以取消或者合并多余的机构和辞退闲置的官员。这说明( )
A. 清廷在内忧外患的危机中抱残守缺 B. 维新变法运动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
C. 康梁缺乏政治斗争经验导致了失败 D. 适度的改革在某种程度上仍在继续
【答案】D
【解析】
【详解】由材料“,京师大学堂和省会的学堂被允许存在。各省政府受命,
- 21 -
可以取消或者合并多余的机构和辞退闲置的官员”,说明戊戌变法在某种程度上仍在继续,故排除A,D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维新变法运动脱离群众的信息,故B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维新变法运动失败的主观原因,故C不符合题意。故选D。
14.有学者认为,甲午战后,有识之士关于“救亡”“图存”的思考开始进入近代国家转型与民族关系构建层面。正是在国家与民族两条主线的推动下,在对政治革命与民族革命高度一致的认同下,才爆发了辛亥革命。该学者意在说明辛亥革命
A. 使群众普遍认同了民主共和制度 B. 明确提出了反帝的政治目标
C. 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D. 具有了十分广泛的群众基础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的“正是在国家与民族两条主线的推动下,在对政治革命与民族革命高度一致的认同下,才爆发了辛亥革命”,说明该学者认为辛亥革命的爆发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故答案为C项;材料没有涉及民众对民主共和制度的态度,排除A项;辛亥革命爆发时还没有提出明确的反帝目标,排除B项;辛亥革命没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排除D项。
15. 长征途中,中共中央在《关于瑶苗民族中工作原则的指示》(1934年)、《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1935年)、《对内蒙古人民宣言》(1935年)等文件中,均明确表示不打少数民族土豪,不没收宗教上层人士的土地财产。这些政策在当时有利于
A. 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B. 实现革命中心和任务的转移
C. 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 建立与巩固敌后抗日根据地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相关内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于全面抗日战争爆发以后,A不符合题意;民族区域自治开始实行是在20世纪40年代,C不符合题意;敌后抗日根据地建立于抗日战争期间,D不符合题意。“不打少数民族土豪,不没收宗教上层人士的土地财产”说明中国共产党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为抗日战争做准备,实现革命中心和任务的转移,故选B。
考点:近代中国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国共十年对峙
【名师点睛】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过程
- 21 -
(1)探索期:中国共产党成立至大革命失败。
①从中国的国情认识到民主革命纲领的重要性。中共二大“民主革命纲领”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开始认识中国的社会现实。
②从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受挫认识到统一战线的重要性。中国共产党在斗争中认识到必须联合农民阶级和其他阶级,组成最广泛的统一战线才能取得革命的胜利。
③从大革命失败中认识到革命领导权和武装斗争的重要性。大革命后期,以陈独秀为代表的中共中央犯了右倾错误,导致了大革命的失败。为此,中国共产党领导了南昌起义,创建了人民军队;召开了八七会议,确定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
(2)成熟期:土地革命时期。
①从理论和实践上探索出了一条夺取全国胜利的正确道路。在斗争实践中,毛泽东创立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和理论,探索出了中国式的革命道路。
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问题。遵义会议是在没有共产国际参与的情况下召开的,中共独立自主地解决了自己的组织、路线问题,是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
16. 美国人埃德加·斯诺是较早向世界报道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的外国记者。1937年10月,其西北革命根据地采访录《红星照耀中国》在英国出版,引起世界轰动。1938年12月,该书在上海发行的中文版却更名为《西行漫记》。其改名原因最有可能是
A. 凸显延安的抗战中心地位
B. 便于该书在中国顺利发行
C. 准确界定采访活动的区域
D. 遵循新闻采访的中立原则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材料信息未体现延安的抗战中心地位,不选A。材料没有准确界定采访区域,不选C。材料未涉及采访中立原则,不选D。原名突出了中国共产党的地位,后在中国发行时改名,是顾及执政的国民政府,故选B。
考点:近代中国民主革命·抗日战争·《西行漫记》
【名师点睛】
- 21 -
17.国民政府财政统计数据表(单位:百万元法币)
该表呈现的状况导致国民政府
A. 由积极抗战转变为消极抗战 B. 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C. 谋求关税自主以增加财政收入 D. 与美国签订《友好通商航海条约》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统计表可知,全民族抗战时期,国民政府战争开支的缺口越来越大 ,说明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故选择B;材料不能反映出国民政府抗日态度变化,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关税自主问题,故排除C;抗日战争结束后,国民政府为筹措内战经费,大肆出卖国家利益,与美国签订《友好通商航海条约》,《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是1946年全面内战爆发后,国民党为了在内战中取得美国更大的支持和援助,而同美国签订的,排除D。
18.1949年,在讨论《共同纲领》草案时,有代表提出应该把“实现社会主义”写进《共同纲领》,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没有同意这个提议。对党中央所持态度的合理解释是当时
A. 《共同纲领》暂不具有宪法效力
B. 中共对革命前途缺乏清醒的认识
C. 中国民主革命任务尚未完成
D. 中共力求避免重蹈右倾覆辙
【答案】C
【解析】
- 21 -
新中国成立之时,并没有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所以毛泽东不同意把“实现社会主义”写入《共同纲领》,故C项正确;《共同纲领》在当时具有宪法作用,故A项错误;当时中共对革命的认识比较明朗,故B项错误;材料中认识是实事求是,没有右倾的信息,故D项错误。
19. 新中国1954年宪法明确规定居民可“自由居住和迁徙”,而1958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则规定:“公民由农村迁往城市必须持有城市劳动部门的录用证明或户口登记机关准予迁入的证明”。这一变化
A. 适应了当时经济体制变革的要求
B. 旨在用法律限制城市人口规模
C. 旨在减少农村人口,保障农民就业
D. 说明“城乡二元结构”模式适合中国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1958年我国取消自由迁移的原则,主要是因为新中国的经济发展战略和计划经济体制,故选A。B与当时的事时代背景不符。既然限制公民由农村迁往城市,自然不可能减少农村人口,排除C。D在题干中无从体现。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计划经济。
20. 图为1972—1978年中美进出口总额示意图。它表明
A. 中美贸易随着两国关系发展变化出现过波折
B. 中美关系正常化导致双边贸易始终保持增长
C. 文革结束以后中美贸易随即进入了发展阶段
D. 中国重返联合国消除了中美贸易的持续波动
【答案】A
【解析】
- 21 -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图表信息的能力,从图表走势中能直接得出中美贸易总额在1972—1978年区间内出现了高低起伏波动,显然这与两国关系的发展紧密相关,A项说法正确符合题意;B项表述过于绝对,“始终”一词表述错误; C项说法不符合史实,1972年中美关系正常化推动了中美贸易发展此时文革尚未结束; D项发生在1971年与题中时间特征不符。
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中美关系正常化
21.改革开放初期,私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往往挂靠国有、集体企业,戴上“红帽子”经营。1992 年后,挂靠的企业通过明确产权,重新注册为私营企业。这一变化说明我国
A. 国家经济结构调整成效突出
B. 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建立
C. 私营企业已与世界经济接轨
D. 经济体制发生重大变化
【答案】D
【解析】
【详解】由材料“1992 年后,挂靠企业通过明确产权,重新注册为私营企业。”可以得出,1992年后私营企业正式合法化,究其原因在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故D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经济结构的调整,故A不正确;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B已经建立的说法不正确,排除;材料只是体现了私营企业的合法化,没有涉及与世界经济接轨的信息,故C不正确。
22.蒙森在《罗马史》中这样论述罗马法的起源:“对罗马人来说法律首先不是如同我们所理解的那样,并非国王对于所有民社成员发布的命令,而首先是构成国家的各权力代表以说明和反驳的方式所缔结的契约。”蒙森的论断说明了罗马法蕴藏
A. 君权至上的精神
B. 公民主权的精神
C. 自由平等的精神
D. 三权分立的精神
【答案】B
【解析】
【分析】
- 21 -
A项与由“并非国王对于所有民社成员发布的命令”不符;“并非国王对于所有民社成员发布的命令,而首先是构成国家的各权力代表以说明和反驳的方式所缔结的契约”可以看出公民具有主权,故本题答案选B项;C项不选,自由平等材料中没有体现;D项错误,题干中没有体现立法、司法和行政权。
【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法律首先不是如同我们所理解的那样,并非国王对于所有民社成员发布的命令,而首先是构成国家的各权力代表以说明和反驳的方式所缔结的契约”,通过正确解读材料信息排除选择。
【详解】
23.有学者认为,王阳明心学对朱子理学的改造正如在西方马丁·路德对基督教神学的改造具有同等的价值与地位,称其为“中国的马丁·路德”。主要是因为二人
A. 都重视个人的主体作用
B. 都反对教权对人们的束缚
C. 都打破了正统思想的权威
D. 都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比较历史问题的能力,王阳明心学强调人的主观意志,马丁·路德主张信仰得救,每个信徒都是自己的牧师,这都强调了个人的主体作用,故A项正确;BCD都是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影响,不符合心学,故排除。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宗教改革·马丁·路德的思想;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陆王心学
24.现有学者指出,早在18 世纪启蒙思想家高举民主、科学大旗,宣扬自由、平等、产权等理念的时候, 种族主义、殖民主义、奴隶贸易在西方都是合法的。该学者旨在说明
A. 西方的价值观是普世价值观 B. 启蒙思想家支持政府的政策
C. 启蒙思想与政治实践相背离 D. 西方推行双重标准源远流长
【答案】D
【解析】
【详解】西方一方面倡导民主、科学、自由、平等,另一方面却推行种族主义、殖民主义、奴隶贸易,可见是实行的是双重标准,而且从18世纪已经有了,故D项正确;ABC项都不符合题意,排除。
25.
- 21 -
据统计,在1831年英国有选举权的人约占成年人口的4.4%,英国符合选举资格的农村选民约占农民总数的4%,城镇选民约占城市居民总数的1%多一点。这说明英国
A. 君主仍然掌握实权 B. 议会下院掌握实权
C. 民主改革势在必行 D. 工业革命受到阻碍
【答案】C
【解析】
【详解】从材料反映的有选举权的人占成年人口太少,以及城镇选民占城市居民总数比例更少等信息可以看出,英国民主改革势在必行,工业资产阶级应当掌握更多的政治权利,选民的城乡分布应当更为合理,故答案为C项;这一时期责任内阁制早已形成,君主不再掌握实权,排除A项;B项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工业革命即将结束,没有受到阻碍,排除D项。
26.虽然马克思在1848年发表《共产党宣言》时,就把马克思主义的主要观点理论阐述明白,但他仍把后来的时间全部用在了证明自己思想分析的准确性上,花费毕生的精力和心血写出了浩繁卷帙的《资本论》。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
A. 建立在不断的理性思考上 B. 强调无产阶级自身的解放
C. 继承了人类优秀文化遗产 D. 主张用暴力打碎国家机器
【答案】A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他仍把后来的时间全部用在了证明自己思想分析的准确性上,花费毕生的精力和心血写出了浩繁卷帙的《资本论》”,可知材料反映了马克思主义是在马克思不断思考证明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故选A项;强调无产阶级自身的解放是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赋予无产阶级的使命,与材料中“他仍把后来的时间全部用在了证明自己思想分析的淮确性上,花费毕生的精力和心血写出了浩繁卷帙的《资本论》”不符,排除B项;材料仅体现了马克思完善思想理论,形成马克思主义,没有体现马克思主义与其他人类优秀成果之间的关系,排除C项;主张用暴力打碎国家机器是马克思在《共产党宜言》中阐述的无产阶级完成推翻资产阶级革命的方式,与材料中马克思完善自己思想理论不符,排除D项。故选A。
27.1871年,日本刊物《全译中学西校改定普学规则》中写道:“且初学者未通其语言,未习其文学,故宜先就汉人所译之书,加以研习,以得其略。”这说明日本
A. 坚守儒家文化主阵地
B. 全盘接受西方新文化
C. 从中国间接输入西学
D. 向中国学习改造文化
- 21 -
【答案】C
【解析】
1871年的日本处于明治维新时期,不可能坚守儒家文化主阵地,故A错误;材料无法体现日本全盘接受西方新文化,故B错误;“宜先就汉人所译之书,加以研习,以得其略”反映了从中国间接输入西学的主张,故C正确;材料主旨并不是强调向中国学习改造文化,故D错误。故选C。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1871年……宜先就汉人所译之书,加以研习,以得其略”,学生可以结合所学知识从日本明治维新的性质和特点出发,即可排除无关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28. 1933年8月,中国《东方杂志》发表的《风靡世界的经济统制论》写道:“苏俄的五年计划上的新生活,不单是该国的一大经济的试验,实在是人类全体的经济生活之一大社会主义试验。”此言论
A. 表明学习苏联成了世界潮流
B. 肯定“五年计划”试验价值
C. 揭示了计划经济适合人类全体
D. 说明了自由主义经济已被摒弃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据材料“苏俄的五年计划上的新生活,不单是该国的一大经济的试验,实在是人类全体的经济生活之一大社会主义试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肯定“五年计划”试验的价值,故B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学习苏联成为了世界潮流,故A排除。计划经济适合人类全体,过于绝对,故C排除。当时自由主义经济没有被摒弃,美国罗斯福新政没有完全废除自由经济,故D排除。
考点: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五年计划
29.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与欧共体国民生产总值占世界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发生了重大变化。看下面统计图,这种变化
- 21 -
A. 表明世界多极化格局已出现 B. 说明欧洲的联合进一步密切
C. 反映了美欧之间的贸易关系 D. 有利于欧共体摆脱美国控制
【答案】D
【解析】
【详解】20世纪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美国国民生产总值占世界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明显下降,欧共体国民生产总值占世界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显著上升,两者之间的经济差距越来越小,有利于欧共体摆脱美国控制,D项正确;只有美国和欧共体国民生产总值的变化,不能表明世界“多极化格局”已出现,A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欧洲的联合进一步密切,B项错误;美欧之间的“贸易关系”在材料中没有体现,C项错误。
30.美国总统特朗普极力推行逆全球化政策,先后退出一系列国际组织,对外实行贸易保护主义政策,2018年8月掀起对华贸易战。2020年2月1日英国正式退出欧洲联盟,逆全球化趋势逾发明显。这表明全球化进程中
A. 发展中国家成为主要受益者 B. 逆全球化成为国际主流现象
C. 发达国家主导地位受到冲击 D. 新的国际政治格局已经形成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经济全球化是发达国家主导的,以美国为代表的一些欧美大国也采取了一系列逆全球化举措,说明经济全球化使发达国家主导地位受到冲击,故C正确;发达国家是经济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A错误;经济全球化是国际主流现象,B错误;新的国际政治格局多极化是一种趋势,“已经形成”表述错误,排除D。
第Ⅱ卷(非选择题)
31.图1、图2、图3分别是两汉、北魏、明代的都城示意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 21 -
(1)据图1、图2,分析西周到隋唐时期一直定都在长安至洛阳一带的原因。
(2)据图3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成祖迁都北京的原因和意义。
(3)据图1、图2、图3,从时空发展的角度概括中国古代王朝都城迁移的趋势。
【答案】(1)原因:这里是中华民族的起源地,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自然条件优越,经济发展起步较早,经济发展水平高;是全国的政治中心,战略地位重要,建都于此有利于加强对全国的控制。
(2)原因:为有效抗击蒙古人的南袭;进一步控制北方和东北地区,维护全国的统一;北京是朱棣的封地和根据地。意义:增强了对北方少数民族的防御力量;加强了对北方的控制,巩固了全国的统一;促进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有利于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
- 21 -
(3)趋势:总体呈现出由西向东发展的趋势:西安——洛阳——开封——北京;从南宋到清朝,都城的迁移出现由北向南,而后又由南向北移动的趋势:杭州——南京——北京。
【解析】
【详解】(1)原因:从文明起源来看,长安到洛阳是中华民族的起源地,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从自然条件和经济基础来看,古代中国以农业为主,西周到隋唐时期,黄河流域自然条件优越,经济发展起步较早,经济发展水平高;从政治和战略位置来看,西周到隋唐,主要的政权活动区域在长安和洛阳一带,因此这里是全国的政治中心,战略地位重要,建都于此有利于加强对全国的控制。
(2)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初年面临的主要敌人是北元,因此迁都北京能有效抗击蒙古人的南袭;从政治控制范围来看,都城北迁可以进一步控制北方和东北地区,维护全国的统一;从朱棣个人因素来看,其受封地在北京,因此北京是朱棣的根据地。意义: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初迁都北京增强了对北方少数民族的防御力量;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迁都北京将政治中心北移,加强了对北方的控制,巩固了全国的统一;政治中心北移带动大量人口北迁,促进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有利于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
(3)趋势:从空间分布来看,古代中国的都城迁移,总体呈现出由西向东发展的趋势:西安——洛阳——开封——北京;结合时间分布来看,从南宋到清朝,都城的迁移出现由北向南,而后又由南向北移动的趋势:杭州——南京——北京。
32.1901年,山东巡抚袁世凯上奏光绪皇帝,要求在山东开办山东大学堂,并组织人员起草了《山东省城试办大学堂暂行章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学堂办法规定:大学堂内区分三等,一备斋,略如各州县之小学堂;二正斋,略如各府厅直隶州之中学堂;三专斋。三斋之外,另设蒙养学堂,自7岁起至14岁止,8年内专令讲读经史,毕业后选入备斋。
学堂条规规定:课士之道,礼法为先,而宗圣尊王尤为要义。堂内应恭祀至圣先师孔子暨本省诸先贤先儒,每月朔望由教习率领诸生行礼,并宣讲圣谕广训,以束身心。
学堂课程规定:备斋以两年为毕业之限,温习中国经史掌故,并授以外国语言文字、史志、地舆、算术等各种浅近之学。正斋以四年为毕业之限,授中国经学、中外史学、中外治法学、算学、天文学、地质学、测量学、格物学、化学、生物学、译学等学科。专斋则以两年至四年为毕业之限,共开设中国经学、中外史学、中外政治学、方言学、商学、工学、矿学、农学、测绘学、医学十门课程。
——摘编自《山东省城试办大学堂暂行章程》
- 21 -
材料二 它作为中国第一部大学章程,在当时成为各省效法的榜样。学部大臣张百熙将山东大学堂办学章程转饬各省,要求各省参照办理。此后,各省纷纷开设大学堂,其“课程、等级、班次,不外山东章程”,或变通办理。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山东省城试办大学堂暂行章程》出台的历史背景,并概括其特点。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简要说明该章程的历史意义。
【答案】(1)历史背景:列强侵华加剧,民族危机日益严重,有志之士把兴学育才作为救亡图存的重要途径;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运动兴办近代新式学堂的影响;清末新政教育改革措施的推动;近代西方教育制度和教育思想的传入。
特点:按照学龄差异实行学制递进的办学模式,办学体系完备;强化思想控制,以儒家思想为办学指导思想,以维护封建统治为目的;课程内容中西合璧,既重视中国古典传统文化的教学,又重视西方近代社会科学、政治经济学和自然科学的传授;体现了近代中国教育改革的成果和教育近代化的趋势。
(2)历史意义:它是中国第一部大学章程,为后来山东大学堂的创办规划了蓝图;它被各省仿效,在全国的大学堂创办过程中发挥了普遍的典范和引领作用;推动了全国各地新式大学堂的诞生,为中国大学教育事业的兴起和发展做出了开创性贡献。
【解析】
【详解】(1)历史背景:根据“1901年”,结合所学,可从民族危机日益严重,有志之士把兴学育才的爱国热情,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运动兴办近代新式学堂的影响,清末新政的推动,近代西方教育制度和教育思想的传入扥角度分析总结。特点:根据“大学堂内区分三等”得出按照学龄差异实行学制递进的办学模式,办学体系完备;根据“堂内应恭祀至圣先师孔子暨本省诸先贤先儒”得出强化思想控制,以儒家思想为办学指导思想,以维护封建统治为目的;根据“温习中国经史掌故,并授以外国语言文字、史志、地舆、算术等各种浅近之学”得出课程内容中西合璧,既重视中国古典传统文化的教学,又重视西方近代社会科学、政治经济学和自然科学的传授;根据“授中国经学、中外史学、中外治法学、算学、天文学、地质学、测量学、格物学、化学、生物学、译学等学科”得出体现了近代中国教育改革的成果和教育近代化的趋势。
- 21 -
(2)历史意义:根据“它作为中国第一部大学章程”得出它是中国第一部大学章程,为后来山东大学堂的创办规划了蓝图;根据“在当时成为各省效法的榜样”得出它被各省仿效,在全国的大学堂创办过程中发挥了普遍的典范和引领作用;根据“各省纷纷开设大学堂,……或变通办理”得出推动了全国各地新式大学堂的诞生,为中国大学教育事业的兴起和发展做出了开创性贡献。
33.“黑死病”是欧洲历史上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夺走人的生命最多的一次传染病。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黑死病
关于爆发于14世纪中期的这场瘟疫的影响,薄伽丘在其《十日谈》中描述说:“浩劫当前,这城里的法纪和圣规几乎全都荡然无存了;因为神父和执法的官员,也不能例外,都死的死了,病的病了,要不就是连一个手下人也没有,无从执行他们的职务了;因此,简直每个人都可以为所欲为。在这种情况下,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开始抬头。”
美国罗格斯大学历史教授罗伯特·戈特弗里德在其所著《黑死病:中世纪欧洲的自然和人类灾难》一书中说:“薄伽丘笔下的人物崇尚与大多数前辈不同的品质。他们不再热衷于虔诚、军事技艺,而认为智慧和灵活对成功来说是必要的。……报酬和胜利属于那些活跃的或者自助的人”。
(1)请甄别上述材料的历史价值,并说明两者的关系。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黑死病对欧洲思想领域的影响。
【答案】(1)价值:《十日谈》中关于黑死病的描述属于文学艺术,但在一定程度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黑死病:中世纪欧洲的自然和人类灾难》一书中的言论属于历史研究成果,具有更高的史料价值。
关系:两者都可以用来研究黑死病的相关历史,但应与其他相关真实史料相互印证。后者在历史研究的基础上证明了前者描述的客观性。
(2)影响:黑死病动摇了教会的绝对权威;促进了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和现实主义的盛行;推动了人文主义、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的产生。
【解析】
【详解】
- 21 -
(1)价值:根据材料中“黑死病……爆发于14世纪中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薄伽丘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代表,《十日谈》虽然只是那个时期的文学作品,但其中关于黑死病的描述在一定程度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历史教授罗伯特·戈特弗里德”所著的《黑死病:中世纪欧洲的自然和人类灾难》属于历史研究成果,具有更高的史料价值。关系: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两者都可以用来研究黑死病的相关历史,但应与其他相关真实史料相互印证,后者(历史研究成果)在历史研究的基础上证明了前者(艺术作品中)描述的客观性。
(2)影响:根据材料中“这城里的法纪和圣规几乎全都荡然无存了”可知,黑死病动摇了教会的绝对权威;根据“简直每个人都可以为所欲为。在这种情况下,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开始抬头”可知,促进了人文主义、享乐主义的盛行;根据“薄伽丘笔下的人物……不再热衷于虔诚、军事技艺,而认为智慧和灵活对成功来说是必要的。……报酬和胜利属于那些活跃的或者自助的人”,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促进了个人主义和现实主义的盛行;综合材料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黑死病推动欧洲思想领域产生了人文主义、文艺复兴、宗教改革。
34.现代化是一个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过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世界现代化历程
——据钱乘旦《以现代化为主题构建世界近代史新的学科体系》整理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英国为例,评述该国在上述其中一个阶段的现代化之路。(要求:表述成文、观点明确、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答案】评述:示例:第二阶段,16—18世纪的英国进入了现代化国家。
英国在产业方面开始“工业革命”,使生产力大大提高;在国家的政权建设上,资产阶级革命破除封建制度,建立了相对自由、人权平等的社会;工业革命造成社会分工变动,人们从乡村来到城市,开始城市化。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宣传了天赋人权、民主平等等思想,逐渐开启了英国人的思想民主化进程。
英国步入现代社会是世界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趋势,英国现代化进程充斥着对外侵略扩张和掠夺,给落后国家和地区的人民带来沉重的灾难。
(其他阶段,只要论证合理即可得分)
【解析】
【详解】
- 21 -
根据“以英国为例,评述该国在上述其中一个阶段的现代化之路”,结合世界现代化历程,可选取:第二阶段,16—18世纪的英国进入了现代化国家。评述:首先,结合所学,可从工业革命促进生产力提高和城市化进程、资产阶级革命确立君主立宪制度、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促进思想民主化等说明英国现代化之路。然后,评价英国的现代化之路,说明英国的现代化反映了资本主义发展的趋势,现代化之路是建立在对落后国家和地区的人民的侵略和掠夺基础上的。(其他阶段,只要论证合理即可得分)
- 21 -
相关文档
- 北京市朝阳区2020届高三二模历史试2021-08-3015页
- 【历史】山东省泰安市新泰市第二中2021-08-3014页
- 山东省泰安市宁阳县第四中学2020届2021-08-3013页
- 【历史】山东省泰安市第十九中学202021-08-3022页
- 【历史】山东省泰安市泰山国际学校2021-08-3014页
- 山东省泰安市宁阳县第四中学2019-22021-08-3020页
- 山东省德州市2020届高三二模历史试2021-08-3012页
- 【历史】山东省泰安市新泰市第二中2021-08-3022页
- 2017-2018学年山东省泰安市宁阳一2021-08-3013页
- 2019-2020学年山东省泰安市第四中2021-08-30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