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9.00 KB
- 2021-08-30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第一单元检测
(能力提升)
1、从夏朝开创“家天下”制度开始,直到清王朝的覆灭,君位继承基本上是“父死子继,
兄终弟及”。这种继承方式始终遵循的原则是( )
A.以年龄为准则 B.以血缘为纽带
C.以等级为核心 D.以德才为标准
2、史载:商朝的王位继承,自第二代以下,以兄终弟及为主,王子无嫡庶之分,皆有继位资格,
至无弟可传,然后传子。从制度建设角度看,这一叙述表明商代( )
A.封邦建国制度并未确立 B.宗法制度并不成熟
C.嫡长子继承制并未确立 D.世袭制度并不严密
3、儒家思想家朱熹批评汉高祖、唐太宗这两个堪称“最有作为”的皇帝,说他们也不过是“假
仁借义以行其私”。君主之“私”形成的根本原因是( )
A.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
B.封建君主专制下的“权力”制约
C.封建君主专制下的权力分享
D.君主专制制度下君权的排他性
4、公元前 892 年周懿王死后,其叔姬辟方趁内忧外患、形势混乱之际即位,是为周孝王。但
周孝王死后,王臣、诸侯等却一致拥戴周懿王的太子姬燮即位,是为周夷王。这反映出当时
( )
A.分封制遭到严重破坏 B.嫡庶观念仍较为牢固
C.诸侯可操纵王室事务 D.宗法意识已日趋淡漠
5、天子授土授民给诸侯“建国”,诸侯授土授民给卿、大夫“立家”,对士、庶而言,他
们把自己的宗族称为“家”,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材料说明( )
A.宗法制和分封制是互为表里的关系 B.家国同构有利于凝聚宗族强化王权
C.分封制隐含着国家分裂割据的因素 D.周代血缘政治弱化了贵族特权地位
6、周代的乐舞,经常出现在各种政治、宗教仪式中,主要表现武王伐纣、平复南国等史事,
是贵族子弟年幼时学习的必修课。这表明周代的乐舞( )
A.具有政治意义和教化作用 B.形成重视传承的社会风尚
C.满足官僚政治的文化需要 D.开创乐舞追颂功德的先河
7、石棺葬主要分布在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内,大约流行于战国至西汉晚期,似行氏族公
共墓地制,随葬品一般只有二三件陶器。自汉武帝开拓西南夷设置郡县后,石棺葬相继消失,
代之而起的是外来的土坑墓、砖室墓或崖墓,随葬井灶壶罐,该地渐与中原文化融为一体。这
反映了( )
A.郡县制有利于民族融合
B.西南地区手工业得到发展
C.中原文化优于周边文化
D.统一多民族国家开始建立
8、汉初刘邦分封异姓王八人,待政权基本稳定后历时七年铲除异姓王, 同时“大封同姓,以
填天下”。汉景帝推行“削藩”政策,汉武帝推行 “推恩令”。这一过程说明( )
A.分封制是最佳的地方行政制度
B.君主专制得到逐步强化
C.大郡县小封国格局是最佳模式
D.中央集权得到逐步加强
9、我国古代中央机构不断变革,曾出现三公九卿制、三省六部制、内阁、军机处等制度。
这些变革反映的趋势是不断强化( )
A. 中央集权 B. 专制皇权 C. 监察权力 D. 对农民的控制
10、司马光在《涑水记闻》中载:“淳化中,赵韩王出镇,太宗患中书权太重,且事众,宰相不
能悉领理,向敏中时为谏官,上言请分中书吏房置审官院,刑房置审刑院。”这表明宋太宗
( )
A.废除宰相强化君权 B.将相权一分为三
C.分化事权削弱相权 D.意图解散中书省
11、与察举制相比,右图的官制( )
A.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
B.是对察举制的完善与发展
C.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D.维护了等级森严的门阀制度
12、《旧唐书》载:“(元和十三年,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皇甫馎)以巧媚自固,奏减内外官俸钱
以赡国用。敕下(诏书下达),给事中崔祐封还诏书, 其事方罢。”这反映了在唐代( )
A.门下省一定程度上牵制皇权
B.中书省的权力受到极大限制
C.尚书省已不能参与核心政务
D.监察机关有效制约行政机关
13、魏晋南北朝时期,逐渐形成三省体制。唐因隋制,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尚书
令,共议国政;宋代时,三省长官基本不参与政事,宰相只保留行政权,军政归枢密院,财
政归三司。据此,唐朝和宋朝在政治理念上的相似之处是( )
A.重视官员的推荐和征用
B.注重对皇帝的监察制约
C.分割相权以加强皇权
D.削弱地方以强化中央
14、史载:“举四海之大,而一毫之用必会于三司。”此“三司”负责掌管 ( )
A.军政 B .行政
C .财政 D .礼仪
15、下面是西汉初年部分将相及其出身一览表。与这种现象相关的制度是( )
姓名 官职 出身
箫何 相国 县吏
樊哙 左丞相 狗屠
灌婴 太尉 布贩
A.世卿世禄制 B.军功爵制 C.察举制 D.九品中正制
16、中国古代官吏选拔经历了“世袭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的过程。与“九品
中正制”相一致的( )
A.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B.唐制,取士之多,多因隋旧制
C.立嫡以长不以贤
D.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17、宋代科举“取士不问家世、限制世家与孤寒竞进”,同时“严防考官营私、考生作弊”。
全凭经义、诗赋和策论取士,个人的知识才能在科举考试中占了主导地位。由此可知, 宋代
科举( )
A.提高基层官员地位 B.提升用人取士信度
C.推动词曲文学发展 D.引领科学研究风气
18、有学者指出,明仁宗以后,内阁大学士的品级逐渐上升,并且被赋予“公” “保”等
虚衔,获得“票拟”职权;同时,皇帝也打破了 “不许宦官识字”的惯例,并且以司礼监
代皇帝批阅奏章,奏章除“御笔亲批数本外” “皆众太监分批”,宦官掌握了部分“批红”
职权。这表明( )
A.明代皇权呈现出日益衰落的趋势
B.宦官内阁相互制约保证皇权独尊
C.内阁大学士的品级职权逐渐提升
D.宦官权力恶性膨胀且呈失控之势
19、黄宗羲说:“天子传子,宰相不传子。天子之子不皆贤,尚赖宰相传贤足相补救,则天子亦
不失传贤之意。宰相既罢,天子之子一不贤, 更无与为贤者矣。”这段话表明黄宗羲( )
A.认为加强相权可以抑制君权
B.主张挑选贤能的宰相协助皇帝议政
C.认为君主世袭致使君权弱化
D.主张恢复宰相制并且宰相一职世袭
20、皇帝下达给臣下指示方略、考核政事、责问刑罚失当等机要文书,为防止泄露,不交内
阁而由军机大臣密封,加盖军机处印信后,交兵部捷报处寄送各省有关官员,通称为“廷寄”。
“廷寄”制度反应出( )
A.军机大臣掌握行政决策权 B.军机处权力大于内阁
C.军机处直接统领兵部 D.军机处提高清政府行政效率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战国晚期,一个国家已是由君主与专业官吏治理,也已有了中央与地方的分层管
理。秦始皇统一中国,将秦国已实行的制度施行于全国,汉承秦制,大体未改,但是经过三四代
的逐渐改革,专业的文官构成统治机构的主体。
——许倬云《历史大脉络》
材料二 (隋朝)明确规定九品以上地方官一律由尚书省所属吏部任免,每年由吏部进行考
核。……与此同时,选举权也集中到中央。……代之以科举制。科举制的特点是通过考试选
拔人才,首先设立秀才、明经等科……一律按才学标准录取……隋炀帝时增设进士科,放宽录
取标准。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概要》
材料三 中国传统政治,既主选贤与能,为何不想出一种皇帝公选的制度来呢?这亦有它外
在客观条件之限制。在贵族政治下,皇位容易公选,小国寡民城市国家的皇帝,也易公选。中
国自秦以后, 却是一个大一统的国家,社会上又没有特权贵族存在,散漫的一千几百个县行
政单位,居民多数在农村,皇帝公选无法推行。有一个举国共戴长期世袭的元首,国家易趋安
定。只求他不太作恶,利害两权, 而容许一个世袭皇室之存在,这不能说是全由于皇帝方面之
压力,也不能说是全由于人民方面之奴性。这尽可有一个较近光明的看法, 较近情理的说法。
——钱穆《国史新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战国晚期至秦汉政治制度的变化趋势及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隋朝官吏制度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传统政治未能确立皇帝公选制度的原因,并分析其
深远影响。
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夏商周三代的国家事务中已有监察的因素或监察的活动。春秋战国时期的御史
已兼有监察的使命。但这个时期尚未产生专职的监察机构。秦创建御史大夫为中央监察机构,
在地方设置监郡御史。汉承秦制,在中央设御史府同时,地方刺史。魏晋南北朝,中央御史
台直接受命于皇帝,监察权扩大,自王太子以下无所不纠。隋设御史台、司隶台,分别负责
内外监察。唐在御史台下设台院、殿院、察院,分工明确,互相配合,地方分十道监察区,
形成严密的监察网。宋代,中央沿袭唐制,地方设监司和通判,直属皇帝。元朝,地方设立
御史台,还制定了一套监察法规。明朝改御史台为都察院,地方设十三道巡按御史和各省提
刑按察司。清朝,地方监察沿用明制。
——《明史·职官制》
材料二 “凡御史犯罪加三等,有赃从重论。”
清皇太极下诏“凡有政事背谬及贝勒、大臣骄肆慢上、贪酷不清、无礼妄行者,许都察
院直言无隐。”
——《大清会典·事例》卷九百九十八
(1)依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发展过程中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强化监察制度的原因并分析其影响。
答案以及解析
1 答案及解析: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王位世袭制的特点。“父死子继.兄终弟及”反映了继承方式(父子、兄弟相
传)始终遵循的原則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故 B 项正确;材料中的继承方式不以“年龄为准
则”“等级为核心” “德才为标准”,故 A、C、D 三项错误。
2 答案及解析:
答案:C
解析: A、B 项符合史实,但均与材料不符。根据“以兄终弟及为主,王子无嫡庶之分,
皆有继位资格,至无弟可传,然后传子”可知,当时有严密的世袭制度,“以兄终弟及为主”,
嫡长子继承制还未确立,故 D 项错误,C 项正确。
3 答案及解析:
答案:D
解析:结合“假仁借义以行其私”和所学知识可知,君主专制制度最直接的目标是追求一家
一姓的私利,维护君主的绝对统治,君权的至髙无上等因素决定了君权的绝对性和排他性,
故 D 项正确。
4 答案及解析:
答案:B
解析:从材料“公元前 892 年”“周孝王死后,王臣、诸侯等却一致拥戴周懿王的太子姬變
即位”中可以看出,西周时期宗法观念仍然比较牢固,故 B 项正确,D 项错误;材料中反映的是
宗法观念的问题,没有体现出分封制的状况,故 A 项排除;材料“王臣、诸侯等却一致拥戴周
懿王的太子姬變即位”说明贵族在维护宗法制,故 C 项排除。
5 答案及解析:
答案:C
解析:材料阐述的是分封制的内容和实施效果,没有涉及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故 A 项错
误;根据材料“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得出分封制下,导致统治者下层对家国的
认识出现差别,一定程度导致地方离心力增强,不利于周天子的统治,故 B 项错误;根据材
料在分封制的推行过程中造成士、庶阶层“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如此增强了
地方离心力从而威胁了国家统治,即隐含国家分裂割据的因素,故 C 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
分封制的分封标准也没有涉及到世卿世禄制度,且根据所学周代血缘政治保证了贵族对政权
的垄断,强化了贵族特权地位,故 D 项错误。
6 答案及解析:
答案:A
解析:通过周代乐舞出现的场合及内容可知其演出的目的在于宣扬周统治的合法性,即具有
政治意义和教化作用,故 A 项正确;题干没有反映出重视传承的内容,故 B 项错误;西周时
期是贵族政治,不是官僚政治,故 C 项错误;乐舞追颂功德的功能在题干中没有涉及,故 D
项错误。
7 答案及解析: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郡县制。由材料可知,汉武帝在西南夷设置郡县之后,中原物质文化大量传
入西南,丧葬模式与随葬品的变化即为体现,这表明郡县制的设立有助于民族文化交流,利
于民族融合,A 项正确;仅由随葬品的变化不能得出西南地区手工业的发展,B 项错误;C
项表述错误;秦朝已经建立了统一多民族国家,D 项“开始”错误。
8 答案及解析:
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内容分析可知,这一过程中中央集权得到逐步加强,因此 D 项正确。A、C
两项说法太绝对,B 项主要表现为君权与相权的斗争。
9 答案及解析:
答案:B
解析:
10 答案及解析:
答案:C
解析: A 项“废除宰相”错误;“相权-分为三”材料不能体现,排除B 项;根据“太宗患
中书权太重……请分中书吏房置官院,刑房置审刑院”可知材料体现的是分化事权削弱相权,
故 C 项正确;D 项说法错误。
11 答案及解析:
答案:D
解析:由题干可知,图片所示为九品中正制。它是一种由品评官评定人才优劣,然后授官的
制度。中正是品评官,负责评定人才等级,由世家大族担任,使得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第即
可的选官制度,并非对察举制的完善与发展,B 项错误。
12 答案及解析: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唐代的三省六部制。据材料可知崔祐是门下省的官员,皇帝下达诏书后,崔
祐可封还诏书,可知门下省一定程度上牵制皇权,A 项正确;B、C 项不符合史实,排除;材
料没有涉及监察机关,排除 D 项。
13 答案及解析:
答案:C
解析:材料没有涉及官员的推荐与征用,排除 A 项。北宋二府三司不负有制约皇帝的责任,
排除 B 项。唐代三省制将相权一分为三,从而加强了皇权;二府三司制也是在分割相权,
加强皇权,C 项正确。唐朝三省制和北宋二府三司制都是中央制度,不涉及削弱地方权力,
排除 D 项。
14 答案及解析:
答案:C
解析:“一毫之用”指国家的用度,不是军政内容,故 A 项错误;国家的用度,主要指财
政开支,故 B 项错误;“三司”指宋代负责财政的机关,故 C 项正确;宋代的礼仪由礼部负
责,故 D 项错误。
15 答案及解析:
答案:B
解析:材料中的三人出身不髙,但都官至高位,这与秦汉时期实行的按军功授爵制度相关,
故 B 项正确。材料中三人出身低微,与强调贵族世袭的“世卿世禄”不符,A 项错误。C 项
察举制确立于汉武帝时期,D 项九品中正制实施于魏晋南北朝时期,两者与“西汉初年”不
符。
16 答案及解析:
答案:A
解析: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一种重要的官吏选拔制度。这一制度创始于曹魏,发展
成熟于两晋,衰落于南北朝时期,废除于隋朝,随后科举制形成。起初,这一制度是致力于解决
朝廷选官和乡里清议的统一问题,是对汉代选官传统的延续。但到魏晋之交,因大小中正官均
被各个州郡的“著姓士族”所垄断,他们在评定品级时,偏袒士族人物,九品的划分,已经背
离了“不计门第”的原则。此后的三百年间,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门阀士族
垄断政权的局面,而九品中正制一直是保护士族世袭政治特权的官僚选拔制度。
17 答案及解析:
答案:B
解析:
18 答案及解析: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明朝君主专制的加强。由所学知识可知,内阁的出现、发展以及宦官专权的
根源都是专制皇权的发展,A 项不符合题意;C 项对材料的理解片面,可排除;内阁大学士
品级上升后,皇帝让司礼监代其批阅部分奏章,在制度上制约了内阁权力,本质上是为了加
强皇权,排除 D 项,B 项正确。
19 答案及解析:
答案:B
解析: A 项观点本身正确,但材料中没有体现;C 项与材料不符;D 项“宰相一职世袭”与
材料不符。由黄宗羲认为“宰相传贤”可补救“天子传子”之失可知,B 项正确。
20 答案及解析:
答案:A
解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
军机处只是跪受笔录,并没有权利,所以也就不存在军机处权利大于内阁的问题,军机处并
不直接统领兵部,军机大臣更不掌握行政决策权,但是军机处的确能够提高清政府行政效率,
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 A。
21 答案及解析:
答案:1.变化趋势:地方行政制度方面分封制逐步被郡县制取代;选官制度方面世卿世禄制
逐步被军功爵制取代,之后又出现察举制;君主制度方面国君被皇帝取代。影响:为后世的专
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2.特点:官吏任免权和考核权收归中央;以分科考试
的方式选拔官员,科举制形成。3.原因:秦代大一统后推行郡县制,贵族政治让渡于官僚政治,
皇帝公选无法推行;中国民众对世袭元首的认可和包容。深远影响:皇权至高无上,君主专制
走向极端,极权主义根深蒂固。
解析:
22 答案及解析:
答案:(1)主要特点:历史悠久,起源早;监察制度逐渐发展完善(渐进性);设立专门的机构;
监察组织严密,从中央到地方逐渐形成系统(体系);颁布相关的法律(立法);监察官员由中
央任免,受中央监察机构直接统领,有相对的独立性。
(2)原因:君主专制的高度强化;封建社会晚期,吏治腐败,社会矛盾尖锐;巩固统治的需要。
影响:澄清吏治,抑制腐败;规范官员的行为;提高行政效率;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
巩固统治。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腐败问题,服务于君主专制统治。
解析:
相关文档
- 高考历史二轮考点复习检测:12021-08-307页
- 福建省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检2021-08-3011页
- 安徽省桐城市某中学2019-2020学年2021-08-3015页
- 黑龙江省大庆实验中学2019-2020学2021-08-307页
- 2019版历史人教版必修2训练:阶段检2021-08-306页
- 【历史】河北省邯郸市2019-2020学2021-08-3013页
- 河南省九师联盟2020届高三5月质量2021-08-3012页
- 广西玉林柳州贵港百色四市2020届高2021-08-3012页
- 2020_2021学年高中历史第六单元现2021-08-3011页
- 【历史】陕西省渭南市韩城市司马迁2021-08-30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