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51.16 KB
  • 2021-08-30 发布

2020高考历史冲刺提分训练:中国古代文明的成熟(隋唐时期)

  • 11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20 高考历史冲刺提分训练:中国古代文明的成熟(隋唐时期) 一、选择题:本题共 12 个小题,每小题 4 分,共 48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 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唐末五代时期,军阀争相“收养”部将为义儿。终五代之世,不仅有百余平民子弟以军阀 义子的身份留名史册,更有四位义子承继大统登上皇位。对军阀养子之风的解读合理的是 A.彻底抑制和改善了骄兵悍将难以节制的局面 B.军阀养子之风是政权割据和更替频繁的根源 C.假借宗法伦理笼络将才以强化对军队的控制 D.五代皇位继承已经摆脱血缘宗法伦理的束缚 【答案】C 【解析】通过“收养”“义儿”可知是宗法伦理关系,军阀收养“部将”为义儿,可知是军阀 假借宗法伦理笼络将才以强化对军队的控制,故 C 项正确。只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和改善骄 兵悍将难以节制的局面,不能做到彻底,故 A 项错误。政权割据和更替频繁的根源是“方镇 太弱,君弱臣强”,故 B 项错误。只有四位义子承继大统登上皇位,这不能说明五代皇位继承 已经摆脱血缘宗法伦理的束缚,故 D 项错误。故选 C。 2.贞观年间,唐太宗曾签署一份向未满十八岁强壮男子征兵的敕书,但门下省给事中魏征不 肯签署,导致该敕书最后作废。这表明当时 A.官僚体制尚可制约皇权 B.三公制度发展到达巅峰 C.门下省掌控最高决策权 D.科举制提升了官员素质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唐太宗签署征兵的敕书,但门下省不肯签署,导致该敕书最后作废,可知门 下省能一定程度上制约皇权,故答案为 A 选项。材料涉及的是三省六部而非三公制度,B 选项 排除。最高决策权是皇帝而非门下省,C 选项排除。材料未涉及科举制,D 选项排除。 3.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一书中说“隋及初唐时……制度和文化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下列有关隋唐政治制度的“突破性进展”的叙述,正确的是 A.相权三分,独立施政 B.中央集权,地方分权 C.分工明确,相互牵制 D.完善机构,皇权顶峰 【答案】C 【解析】隋唐政治制度的“突破性进展”表现在三省六部制的确立与完善,在三省六部制下, 三省之间分工明确和监督,互相牵制,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故 C 项符合题意; 隋唐三省六部制的相权虽一分为三,但相互协商、相互牵制,并非独立施政,故 A 项不符合 题意;中央集权就是把地方权力集中到中央,故 B 项不符合题意;皇权达到顶峰的标志是清朝 军机处的设立,故 D 项不符合题意。 4.从唐代陆龟蒙《耒耜经》中的记载看来,农具种类已经不少,凡是前代所有的农具,唐代 都有。甚至后来宋代所用的各种农具,唐也已大体具备。该现象可以说明 A.唐代的农耕经济水平较高 B.传统农业在唐代发展至顶峰 C.重农政策在唐代全面贯彻 D.唐代农业生产技术日臻完备 【答案】A 【解析】据材料“凡是前代所有的农具,唐代都有”“唐也已大体具备”等信息反映出唐代的 农具较为齐全,体现了唐代农业发展水平较高,故 A 项正确;明清时期中国传统农业发展至 顶峰,故 B 项错误;农具的齐全与重农政策的全面贯彻没有因果关系,故 C 项错误;齐全的 农具是农业生产技术发展的表现之一而非生产技术的完备,故 D 项错误。 5.唐朝薛元超曾说:“吾不才,富贵过人。平生有三恨:始不以进士擢第;不娶五姓(唐代门 第最高的五大姓氏)女;不得修国史。”宋代蔡襄则抱怨:“观今之俗,娶其妻不顾门户,直求 资财。”对上述变化理解正确的是 A.科举制的产生瓦解了门阀制度 B.商品经济发展改变了社会观念 C.唐宋妇女的社会地位逐渐提高 D.唐宋开放的社会风气已然形成 【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可知,唐代以“不娶五姓(唐代门第最高的五大姓氏)女”为恨,到宋代“娶 其妻不顾门户,直求资财。”,这说明社会婚姻观念由唐代重视出身门第到宋代重视资财,这是 受到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社会观念发生了改变,因此 B 选项正确。A 选项错误,依据材料结 合所学可知,科举制度在隋唐时期出现后,唐朝依然存在“不以进士擢第”的现象,门阀制度 并未立即瓦解;C 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商品经济的发展影响婚姻观念的变化,并未体现妇 女社会地位的变化;D 选项不能说明唐宋时期社会观念的不同。故正确答案为 B 选项。 6.唐律要求任何人出卖男女奴婢、牛、马、骆驼、骡、驴,都必须于出卖三日内向市司领取 “市券”。“立券之后,有旧病者,三日内听悔,”法律还要求对那些试图伪称所买奴婢或牲畜 有旧病以相欺诈者,以及市司“不时过券”者给予惩罚,上述材料表明 A.唐律的形式主义倾向明显 B.国家严格限制私人交易规模 C.政府严格管理市场贸易 D.当时商业发展环境仍需优化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唐律要求……都必须于出卖三日内向市司领取‘市券’;法律还要求对那 些……给予惩罚”可知唐朝政府对市场买卖行为进行严格约束管理,故 C 项正确。A 项,材料 措施不能表明唐律的形式主义,排除。B 项,根据材料可知国家并未严格限制私人交易规模, 而是对交易进行管理,排除。D 项,政府以法律形式规范交易活动,说明当时商业发展环境较 好,排除。 7.古代中国是城乡一体的社会与经济结构,尤其在汉唐时期,脱离农村的工商业与市民阶层 并未出现,城市是乡村的城市,是乡村的集合与代表。这一现象反映出,中国古代 A.城市发展的经济功能不断增强 B.城市发展推动农业商品化 C.户籍制度阻滞了社会阶层流动 D.农业是工商业发展的基础 【答案】D 【解析】“脱离农村的工商业与市民阶层并未出现,城市是乡村的城市,是乡村的集合与代表” 这句话可以看出工商业还是依附于农业发展,因此选 D;题干中可以看出城市经济功能并没有 增强,工商业是农业的附属,选项 A 排除;题干中没提到户籍制度与城市发展对农业的作用, 选项 B、C 排除。 8.唐朝规定,蕃商可以通商口岸和内地城镇自由定居、自由营业,为了便于管理和适应他们 的需要,在城内划出特殊的居留区——蕃坊。蕃坊内可以“列肆而市”,构成了一个热闹的商 业区,其管理很大程度上由蕃长依其本国法律和习俗施行。由此可知,唐朝时期 A.设置蕃坊可有效减少社会矛盾 B.蕃商已严重侵犯我国领土主权 C.外贸发展瓦解国内坊市制度 D.朝廷大力推行外贸优惠政策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唐朝规定蕃商可以在通商口岸和内地城镇自由定居、自由营业”可知,材 料体现的是唐朝大力推行外贸优惠政策,故 D 正确;AB 选项说法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市 坊制度的瓦解是商品经济冲击的结果,C 错误。 9.玄学是魏晋时期思想文化的标志性成果,玄学家既醉心于有与无、生与死、动与静、圣人 有情与无情等问题的讨论,也认为纲常礼教、君臣上下,多是“天理自然”,应任其发展。这 表明魏晋玄学 A.取代儒学成为主流思想 B.克服了传统儒学的局限 C.开创了三教合一的局面 D.糅合了儒家和道家思想 【答案】D 【解析】材料“纲常礼教、君臣上下”“多是‘天理自然’”体现了儒家和道家的思想,可知玄 学是儒道相结合的产物,故选择 D 选项;玄学是魏晋时期思想文化的标志性成果并不能说明 它成为了主流思想,故排除 A 选项;材料反映的是魏晋玄学糅合了儒、道两家的思想,并没 有体现突破了儒学的局限,故排除 B 选项;三教合一的局面开始于隋朝,并且是为儒、道、佛 教,不符合史实,故排除 C 选项。 10.李白以仙人自诩,诗作往往飘飘欲仙,人称诗仙;杜甫的政治抱负是“致君尧舜上,再 使风俗淳”,人称诗圣;王维的诗清冷幽邃,远离尘世,人称诗佛。这一文化现象表明当时 A.三教合一的趋势 B.社会经济的繁荣 C.天理人欲观对立 D.佛学诗词的兴盛 【答案】A 【解析】李白、杜甫、王维都是唐朝诗人,“仙人自诩”体现道家的思想,杜甫的政治抱负是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体现了儒家社会责任感和入世精神,“远离尘世,人称诗佛”体 现了佛教思想,故 A 正确;材料与 BC 无关;D 项不符合李白、杜甫,排除 D。 11.贞观二年,唐太宗对大臣们说:“朕观《陏场帝文集》,文辞奥博,亦知是尧、舜而非桀、 纣,然行事何其反也!”大臣魏征解释道:“人君虽圣哲,犹当虚己以受人。”唐初即制定崇儒 的基本国策,以儒家的礼、义、廉、耻、仁、爱来教育百姓,此事反映了 A.个人修养影响君主政治作为 B.唐朝恢复儒家思想正统地位 C.大臣魏征左右基本国策制定 D.贞观之治取决于崇儒的思想 【答案】A 【解析】君主个人的修养,必然影响其政治作为,即便是一个普通人,个人的修养也必然影响 其社会作为,故 A 项正确。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从汉武帝开始到新文化运动,一直没有被 动摇过,所以无“恢复”一说,故 B 项错误;大臣左右国策制定与君主专制制度不符,故 C 项错误;贞观之治盛世局面的出现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崇儒只是因素之一,而非决定 因素,故 D 项错误。 12.《剑桥中国隋唐史》中认为,隋文帝开创了统一局面,又成功巩固了统一局面。隋文帝致 力于提高儒学思想的地位,以维护统一。他认为治乱世必须用法,同时吸取了北周武帝灭佛引 起的百姓反感,倡导乐善好施。这体现了隋文帝 A.以儒学作为维护统一的意识形态 B.厉行节俭,减轻百姓负担 C.轻摇薄赋,与民休息 D.注重发挥混合意识形态 的作用 【答案】D 【解析】由材料“隋文帝致力于提高儒学思想的地位,以维护统一。他认为治乱世必须用法, 同时吸取了北周武帝灭佛引起的百姓反感,倡导乐善好施”可知隋文帝利用儒学维护统一,利 用法家治世,乐善好施增加民众好感,糅合儒法等多家思想巩固统治,故 D 正确;ABC 都只 体现了一种思想,不全面,故 ABC 不选。 二、非选择题:共 52 分。第 13-14 题为必考题,每个考生都必须作答。第 15-16 题为选考 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一)必考题:共 37 分。 13.(25 分)钱乘旦说:“无论什么国家,制度都要越完善越好。”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唐因隋制,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此宰相职也。其后,以太宗 尝为尚书令,臣下避不敢居其职,由是仆射为尚书省长官,与侍中、中书令号为宰相,其品位 既崇,不欲轻以授人,故常以他官居宰相职,而假以他名(注:如“参知政事”、“参议得失”、 “参知机务”、“专典机密”等)。 ——(宋)欧阳修《新唐书•百官志》 制诏书敕,……后正式改名为“翰林学士”,并特置学士院以安置。安史之乱后,“军国多 务,深谋密诏,皆从中出”,被称为“内相”。宪宗元和年间,中书小吏滑涣,勾结知枢密刘光 琦(宦官),“宰相议事有与光琦异者,令涣达意,常得所欲。……郑余庆与诸相议事,涣从旁 指陈是非,余庆恕叱之,未几,罢相。”……《唐阙史》卷下记云:“一日,枢密使(宦官)出 至中书,奉宣与宰臣商量镇州事。” ——戴显群《唐后期政治中枢的演变与唐王朝的灭亡》 材料二 宰相之职,佐天子总百官,治万事,其任重矣。然自汉以来,位号不同,而唐世宰相, 名尤不正。初,唐因隋制,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此宰相之职也。其后 以太宗尝为尚书令,臣下避不敢居其职,由是仆射为尚书省长官,与侍中、中书令号为宰相。 其品位既崇,不欲轻以授人,故常以他官居宰相职,而假以它名。自太宗时,杜淹以吏部尚书 参议朝政,魏征以秘书监参预朝政,其后或日参议得失、参知政事之类,其名非一,皆宰相职 也。 ——《新唐书·百官志》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唐初期三省的职责和特点,分析唐初实行这一制度的意图。 (2)据材料一、二,概括三省制实际运行中的调整及其对三省制产生的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三省制演变与唐朝兴衰之间关系,并谈谈你对此的认识。 【答案】(1)职责:中书省(草拟)、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特点:相互合作;相 互牵制。意图:提高决策的正确性和效率;巩固唐王朝统治。 (2)调整:官员任职多任用低级官员或他职兼宰相权职;三省长官不轻易授人;选用文人学 士参与军政;宦官执掌枢密,参与决策。(影响:三省地位不断下降;逐渐名存实亡。 (3)关系:前期三省制分工合作,对唐朝盛世有积极推动作用;后期不断被削弱和架空,对 唐朝中后期的社会动乱有一定的消极影响。认识:社会发展离不开制度的稳定执行(围绕制度 执行、保障等,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1)职责:结合三省六部制的内容回答即可。特点:根据所学可得出相互合作;相互 牵制。意图:概括三省六部制的影响即是其意图,是为了提高决策的正确性和效率,巩固唐王 朝统治。 (2)调整:从材料二中的信息“其后以太宗尝为尚书令,臣下避不敢居其职,由是仆射为尚 书省长官,与侍中、中书令号为宰相。其品位既崇,不欲轻以授人”等信息可概括得出官员任 职多任用低级官员或他职兼宰相权职;三省长官不轻易授人;选用文人学士参与军政;宦官执 掌枢密,参与决策。 (3)关系:根据所学可概括得出前期三省制分工合作,对唐朝盛世有积极推动作用;后期不 断被削弱和架空,对唐朝中后期的社会动乱有一定的消极影响。认识:结合所学从社会发展离 不开制度的稳定执行的角度进行概括。 14.(12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吏的选拔权由上层贵族垄断,选官看重门第。隋文帝即位以后,废 除了前朝的选官制度,注重考查人才的学识,初步建立起通过分科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隋炀 帝时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唐太宗时期,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 考,使“天下英雄入吾彀中”。武则天统治时期,创立殿试制度,亲自面试考生,不拘一格选 拔人才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阅读材料,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且符合材 料主旨,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答案】观点:制度创新促进社会进步。 论述:隋朝创立了科举制,唐朝对科举制加以完善,使有才学的人能够参与政治,并推动了教 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秦朝吸取分封制的历史教训,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加强了中央对地方 的行政管辖。 【解析】本题据材料“隋文帝即位以后,废除了前朝的选官制度,注重考查人才的学识,初步 建立起通过分科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唐太宗时期,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并 结合所学知识即可提炼一个观点,例如:制度创新促进社会进步。再从隋朝创立科举制、唐朝 对科举制加以完善、推动教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等方面进行论述,注意史论结合。 (二)选考题:共 15 分。请考生从下面任选一题作答。 15.(15 分)【历史——选修 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府兵制是和均田制紧密结合的兵役制度。军人按均田令受田,免除租调,平时生产, 每年有一定的时间轮番宿卫。府兵需要自备一部分装具和兵器,因为可以分配到足够的土地, 有一定的经济保证,能够以优良的装备出现在战场上。 材料二 自(唐)高宗以后,国有土地不足,立功将士又日益增加,使府兵得不到足额田地, 经济地位就无法得到有效保障,难以自备资粮和武器服役,国家不能保证按规定加以奖赏,打 击了军人的战斗积极性。 中唐以降,募兵制取代府兵制,在很大程度上使农民免除了兵役,部分地分担了农民的劳 役负担。士兵由朝廷招募而来,长期服役,军器衣粮均由朝廷供给,一旦为兵,终身仰食官府, 由专门将领统御,改变了府兵制下将不专兵,兵不识将的现象…… ——摘自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1)根据上述材料,分析唐朝兵制改革的原因和意义。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募兵制可能导致的问题。 【答案】(1)原因:府兵制是建立在均田制的基础上的,它的实施是因为有均田制的保障。随 着均田制的破坏,府兵制难以为继,被募兵制取代成为必然。 意义: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的兵役和徭役负担;士兵成为职业军人而没有后顾之忧;军事力 量得到了增强。 (2)募兵制实现了职业军人和专门将领的结合,容易形成军阀势力;事实上,当时唐朝的藩 镇割据已经比较严重,募兵制无疑进一步加剧了藩镇割据,严重威胁了唐朝中央的统治。 【解析】第(1)问,原因,材料一“府兵制是和均田制紧密结合的兵役制度”,府兵制是建立 在均田制基础上的;材料二“自(唐)高宗以后,国有土地不足,立功将士又日益增加,使府 兵得不到足额田地”,随着均田制的破坏,府兵制难以为继。意义,材料二“在很大程度上使 农民免除了兵役”,因此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的兵役和徭役负担;“士兵由朝廷招募而来,长 期服役,军器衣粮均由朝廷供给”,士兵成为职业军人而没有后顾之忧;“一旦为兵,终身仰食 官府,由专门将领统御,改变了府兵制下将不专兵,兵不识将的现象”,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第(2)问,募兵制可能导致的问题,材料二“由专门将领统御,改变了府兵制下将不专兵, 兵不识将的现象”,容易形成军阀势力;结合唐朝后期藩镇割据比较严重的史实,募兵制无疑 进一步加剧了藩镇割据,严重威胁了唐朝中央的统治。 16.(15 分)【历史——选修 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薛仁贵(614—683 年),唐前期著名武将。仁贵少年家贫,以耕田务农为业,太宗贞 观末年入伍。贞观十九年,太宗率军东征高丽,仁贵自持骁勇,著白衣,握戟,腰鍵张弓,大 呼先入,所向无前,贼尽披靡却走。太宗遥望之,特引见,授游击将军。之后唐太宗设安东都 护府,其担任都护治理东北边境。唐高宗永徽五年夏,山水涨溢玄武门,宿卫士皆散走,薛仁 贵说:“安有宿卫之士,天子有急而畏死乎。”于是,他不顾个人安危营救高宗,高宗幸免沦溺。 龙朔年间,铁勒九部常骚扰大唐北部疆域,薛仁貴任铁勒道行军副总管以镇之。铁勒闻唐兵将 至,合众十余万以拒之,特选骁健者数十人挑战。薛仁貴连发三箭,杀三人,余下皆下马请降, 留下了“三箭定天山”的千古事迹。除征战沙场外,薛仁貴撰写的《周易新注本义》十四卷也 留存史册。 ——摘编自赵文润《唐高宗与苏定方、李動、薛仁贵的关系考》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薛仁贵的历史功绩。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薛仁贵的个人品质。 【答案】(1)功绩:维护边疆安定,参与边疆治理;营救高宗皇帝;研习经典,著书立言。 (2)品质:忠君爱国;刻苦学习;英勇善战。 【解析】(1)功绩:根据材料中“(唐)太宗率军东征高丽,仁贵自持骁勇,……所向无前, 贼尽披靡却走”,“唐太宗设安东都护府,其担任都护治理东北边境”,“不顾个人安危营救高宗, 高宗幸免沦溺”,“薛仁貴任铁勒道行军副总管……留下了‘三箭定天山’的千古事迹”,“撰写 的《周易新注本义》十四卷也留存史册”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定边、治边、救驾和著书 等方面,概括薛仁贵的历史功绩。 (2)品质:根据材料中“骁勇……所向无前,贼尽披靡却走”,“不顾个人安危营救高宗”,“仁 贵少年家贫……撰写的《周易新注本义》十四卷也留存史册”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英勇 善战、忠君爱国和勤学刻苦等方面,说明薛仁贵的个人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