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47.55 KB
- 2021-08-30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19-2020学年甘肃兰州高一上历史期末试卷
选择题
1. 《左传》:“天有十日,人有十等。下所以事上,上所以共神也。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上述材料反映了西周社会结构的基本特点是( )
A.严格的等级关系 B.嫡长子继承制
C.垄断神权强化王权 D.王位世袭制
2. 春秋时期士人曹刿有“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之说,战国时期的策士冯谖寄食于贵族孟尝君门下,为发泄心中的不满弹铗而歌“长铗归来兮,食无鱼”,孟子则把“七十者可以食肉”视为惠民德政。这表明当时( )
A.儒家学派规劝贵族实践仁政思想
B.分封制强化的等级观念依然存在
C.士阶层不被各诸侯国统治者重用
D.经济落后滞缓了分封制度的瓦解
3. 在制度的规定层面上,君主被赋予无限的权力,并且随着中国历史的延续,这种“制度化”的权力似有不断加强之势;而在制度的运行层面上,则往由于君主事实上的“无能”而使君主的专制权力流于“象征化”的状态。材料反映的是( )
A.专制主义制度的影响 B.中央集权制的危害
C.九品中正制的废除 D.嫡长子继承制的弊端
4. 春秋战国时,秦国地处西陲,长期与西戎为伍,但最终却取得了灭六国,一统天下的成就。下列各项能够构成秦国开创历史新局面的原因的是其在战国七雄中( )
A.经济文化比东方六国繁荣
B.长期与周边民族交流,作战方式先进
C.置身诸侯纷争之外专注于发展国力
D.较少受礼乐文明影响,制度变革卓有成效
5. 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三省长官在中书门下举行联席会议确定军国大事。高宗时,允许三省中四品以下文官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名义进入中书门下,参预朝政。其目的是( )
A.重用人才,推行科举取士 B.缓和矛盾,抑制朋党之争
C.分工协作,提高行政效率 D.削弱相权,加强君主专制
6. 著名学者赵汀阳说:“对于任何统治来说,智力精英都是最危险的潜在反叛力量....(科举制)利用人性弱 点而成功地摆平了智力精英集团。”可见,科举制度( )
A.确立了皇权的统治地位 B.根除了潜在的反叛力量
C.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 D.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
7. 明朝初年,针对宰相制度的废除,方孝孺认为:“书之周官言六卿之职美矣。冢宰者,治之所从出也。宗伯典礼,司马主兵,司寇掌禁,司空掌土,皆听于冢宰者也。冢宰,治之本,天下之大政宜见于冢宰。”由此可见他主张( )
A.君民共治 B.复立宰相 C.废除皇权 D.君主立宪
8. 如果你到故宫参观,你可以在“军机处”景点的文字说明上发现这样的文字:“军机处一日日程:……接折(阅读奏折)……见面(请皇帝旨)……述旨(拟皇帝旨意)……过朱(皇帝过目确定)……交发(下发旨意)。”这些文字实质上反映了( )
A.丞相权力不断削弱 B.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
C.君主权威不断强化 D.古代礼仪制度日趋完善
9. 雅典民主的“黄金时代”担任首席将军的是( )
A.柏拉图 B.梭伦 C.伯利克里 D.克利斯提尼
10. 西塞罗说:“如果人们之间的协调性能得到维护,那么人类便可以像神一样地生活。”古代罗马用以维 护人们之间协调性的重要工具是( )
A.宗教 B.权威 C.理性 D.法律
11. 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曾记述一名希腊人对波斯国王薛西斯讲的话:“希腊人虽然是自由的,但他们并不是任何事情上都是自由的,他们受着法律的统治,他们对法律的畏惧甚于你的臣民对你的畏惧。”这段材料主要表明了( )
A.波斯人非常赞赏希腊的制度
B.古希腊的民主建立在法制基础之上
C.古希腊是民主政体的发祥地
D.波斯人当时仍然实行君主专制
12. 《雅典政制》有这样的确记载:有一次,一个名叫吕锡马库斯的人犯有死罪,行刑吏准备执行,在他正坐着等死的时候,优美里德斯救了他,优美里德斯依据法律提出,公民未经陪审法庭判决不得处死。到了陪审法庭举行审理的时候,吕锡马库斯被判处罪名不成立,得以免罪。于是吕锡马库斯得到了“鼓槌下人”(即免于刑杖的人)的绰号。这一记载侧面反映了陪审法庭是当时雅典的( )
A.最高权力机关
第21页 共22页 ◎ 第22页 共22页
B.最高法院兼最高司法与监察机关
C.最高的行政机关
D.最高的立法机关
13. “凡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议会之选举应是 自由的。”材料出自( )
A.《权利法案》
B.1787年宪法
C.《德意志帝国宪法》
D.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14. 1787年美国制宪会议制定了一部联邦宪法,这就是1787年宪法。下列各项与其无关的是( )
A.它使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有利于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B.它规定总统有权与外国缔结条约,但须得到国会的批准方可生效
C.它在权力结构中突出“分权与制衡”原则,以避免权力过于集中
D.它规定总统由参议院和众议院联席会议选出,任期七年,可连选连任
15. 某份晚清画报刊登一则人物图像,称他是再造普鲁士、统一德意志的“大豪杰”,此人是( )
A.路易·波拿巴 B.威廉一世 C.俾斯麦 D.威廉二世
16. 1689年《权利法案》和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的共同之处主要是( )
A.规定首相对议会负责 B.清除了封建残余
C.为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奠定基础 D.确立君主至高无上的地位
17. 有学者认为“就世界大势论,鸦片战争是不能避免的”。这里所说的“大势”主要是指( )
A.英国的船坚炮利 B.工业文明迅速发展
C.中国的闭关锁国 D.西方列强加紧扩张
18. “务须让西方列强进入中华帝国的北方口岸和首都。马戛尔尼那时的岁月已经远去,如今法英两国要 与天子本人,而不是地方代表,要在朝廷宫中,而不是在总督府等衙门,继续商谈已从帝国南部或中部重 镇开始的关系。”为此西方列强发动的战争是(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南京条约》签订 D.虎门销烟
19. 1853年,马克思在听到太平军胜利进军的消息后,十分高兴,他期望中国不久会出现“REPUBLIQUECHINOISE(中华共和国)”,实现“LIBERTE,EGALITE,FRATERNITE(自由,平等,博爱)”。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定都天京证明了马克思期望的准确
B.《天朝田亩制度》反映了马克思的期望
C.《资政新篇》实现了马克思的期望
D.期望超越了中国当时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20. 史学界一般认为,太平天国有两个革命纲领,一个适应了太平天国革命的需要,另一个适应了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其中,适应当时世界发展潮流的纲领是( )
A.《天朝田亩制度》 B.《资政新篇》
C.《定国是诏》 D.《海国图志》
21. 不少西方人士在评论甲午战争失败原因时曾指出:“中枢之权势太弱,一任督抚之私顾封疆,不能联各军为一队。”这表明中国在甲午海战中( )
A.海陆两军军官腐败透顶 B.海军缺乏统一指挥,互相掣肘
C.陆海空没有严密的协同 D.陆军贪生怕死弃海军于不顾
22. “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订进口税。”日本攫取上述特权时还要求清政府( )
A.拆毁北京至大沽的炮台
B.赔偿白银4.5亿两
C.割辽东半岛、台湾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D.惩办参加反帝斗争的官员
23. 有学者认为,革命党虽然嚷嚷了这么多年的革命,但他们并没有准备好一个周密详尽的计划。到武昌起义之前,所有革命党的起义,没有一次起义有成功的机会。这可用来说明( )
A.维新变法的必要性 B.辛亥革命的偶然性
C.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紧迫性 D.国民革命的仓促性
24. 中国革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主要反映了( )
A.中国革命性质的变化 B.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
C.中国革命领导阶级的变化 D.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第21页 共22页 ◎ 第22页 共22页
25. “中国的革命,当前第一件事便是把中国从俄国的羁轭下解放出来,不是先占城市后取乡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这条“相反的道路”是指( )
A.“工农武装割据”道路 B.国共合作道路
C.民族统一战线的道路 D.城市中心道路
26. 1940年八路军总部电令:由于“国际情势的变动、我西南国际交通被截断、国内困难增加,敌于八月进攻西安,截断西北交通之消息……因此,我军应积极的行动……”从中可推测我军采取的行动是( )
A.召开洛川会议,开辟敌后战场
B.配合国民党军队进行淞沪会战
C.在华北对日军进行百团大战
D.在敌后授据地发起局部反攻
27. 抗战时期国共两党再度合作。其间,双方虽经多次激烈斗争,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终究没有倒下,其首要因素是( )
A.民主人士的从中斡旋 B.共产党的努力工作
C.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 D.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28. 朱自清说“胜利到来的当时,我们喘一口气,情不自禁地在心头描绘着三五年后可能实现的一个小康时代。……但是胜利的欢呼闪电似的过去了,接着是一阵阵闷雷响着。这个变化太快了,幻灭得太快了。”这说明当时人们的愿望是( )
A.“打土豪,分田地” B.“要和平,争民主”
C.“还我河山,守土抗战” D.“打倒列强,除军阀”
29. 19世纪初期的欧洲出现了一种“批判”的“主义”,它对资本主义的弊端作了广泛深刻的揭露和批判,倡导以宣传和示范的方法建立一个符合理性和正义要求的新社会。这一思潮的杰出代表之一是( )
A.傅立叶 B.马克思 C.恩格斯 D.列宁
30. “他是一个阶级的引领者,是真正平等自由的引领者,也是另一种新型社会的预言者。他的学说,抛弃了空想的成分,以其缜密和严谨展示了无产者的前程。”这段话高度评价了( )
A.伏尔泰和其反封建学说 B.欧文和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C.马克思和其社会主义理论 D.达尔文和其进化论
31. 《共产党宣言》1872年德文版序言中说:“这个《宣言》中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 全正确的……由于最近25年来大工业有了巨大发展而工人阶级的政党组织也跟着发展起来……所以这个纲 领现在有些地方已经过时了。”对“纲领过时”原因的理解正确的是( )
A.马克思主义一般原理以空想社会主义为理论来源,缺乏科学性
B.工人阶级政党组织不赞成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C.工业革命后工业的大发展增强了资本主义制度的自我运行能力
D.马克思主义理论对未来社会的发展缺乏预判性,需要与时俱进
32. 1912年,高尔基在致孙中山的信中写道:“我们,俄国人,希望争取到你们已经取得的成就;我们,在精神上是弟兄,在志向上是同志……”高尔基希望“争取到你们已经取得的成就”,其目标就是( )
A.推翻沙皇专制统治 B.推翻资产阶级统治
C.争取民族独立 D.建立社会主义国家
33. 1917年4月16日,列宁从流亡地回到了彼得格勒,向布尔什维克党和革命群众提出了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任务,争取以和平方式取得政权,这就是( )
A.《和平法令》 B.《四月提纲》
C.《土地法令》 D.《告工人、士兵和农民书》
34. 下图是出席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表人数统计图(共662人)。从中可以获悉( )
A.新政协会议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B.中国共产党在会议中处于领导地位
C.新政协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能
D.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得以确立
35.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中央人民政府主席中,有三名民主党派人士,分别是民革的宋庆龄、李济深和民盟的张澜。这说明中央人民政府是( )
A.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联合政府
B.民主联合政府
C.共产党不是唯一居于领导地位的政府
第21页 共22页 ◎ 第22页 共22页
D.实行多党制的政府
36. 1954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不再拥有立法职能,此后,政协会议便成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组织。 这主要是因为( )
A.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完成 B.政协已完成民主监督使命
C.民主集中制原则的规定 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37. 新时期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取得的成就有( )
①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十六字法制建设方针
②1982年全 国人大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③1984年我国颁布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④农村民主制度的建设不断加强
⑤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进一步完善
A.①②③④⑤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⑤
38. “关于主权问题,中国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回转余地。”“应该明确肯定:1997年中国将收回香港。”说这 些话的是( )
A.毛泽东 B.周恩来 C.邓小平 D.江泽民
39. 1961年6月,毛泽东在与印尼总统苏加诺会谈时,指出“如果台湾不作为一个国家,没有中央政府,它归还祖国,那么台湾的社会制度也可以留待以后谈。我们容许台湾保持原来的社会制度,等台湾人民自己来解决这个问题。”由此说明( )
A.“一国两制”的方针开始提出
B.海峡两岸关系的坚冰得以打破
C.和平统一祖国是建国以来的一贯方针
D.毛泽东处理台湾问题的灵活性
40. 某历史学习小组在研究“社会主义运动”课题的过程中,整理了下列相关信息,你认为不正确的是( )
A.空想社会主义设想美妙,但无法实现
B.《共产党宣言》第一次较为完整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C.巴黎公社是新型的无产阶级政权
D.巴黎公社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
材料分析题
2020是甲午战争结束125周年,抗日战争胜利75周年,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光绪年间,官吏“唯知耗民财,殚民力……其能实心为民者无有也”。……清朝的军队既不是人民的军队,也不是国家的军队。唯此,它对人民没有爱心,对国家亦缺乏忠心。……甲午战争,是中日两国的“元气”大比拼。日本,几乎从明治维新开始即全面展开的对华调查和情报收集工作……对清朝内部的一切情况了若指掌。
甲午战争之际,基督教信徒内村鉴三(1861~1930),曾把当时的“日、支两国关系”解释为“代表新文明之小国”与“代表旧文明之大国”的关系,于是,这场战争便不但不是什么“侵略”与“被侵略”,而是所谓“新文明”战胜“旧文明”的“义战”。……实际上,日本对待周边国家的态度,明治以来一直没有发生过根本性的改变。
——韩东育《甲午战前清朝内治环节的阙失与战后中日落差分析》
材料二
甲午战争使日本军国主义者尝到了侵略战争的甜头,刺激了它向外扩张的贪欲,其侵略野心越来越大……甲午战争中国的失败强烈刺激了中华民族的觉醒,推动了中国人民的爱国救亡运动,加速了民主革命的进程,为最后赢得抗日战争的胜利准备了条件。
——王晓秋《从甲午战争到抗日战争》
材料三
日本军国主义者发动对华全面侵略,最致命的错误是大大低估了中国民众内部深深蕴藏着的那种无穷无尽的力量,特别是当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关头时那种万众一心的民族凝聚力。日本侵略者眼中看到的只有武器而看不到人。他们只从两国军事力量的对比出发,以为只要给中国有力的“一击”,只需要几个月就可以使中国屈服。可是,他们的算盘完全打错了,结果大大出乎他们意料,深深地陷入中国全民族抗战的泥淖中无法自拔。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1)材料一中认为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是什么?材料中以内村鉴三为代表的日本人对侵略中国的态度什么?
(2)结合材料和所学,谈谈甲午战争带给中国的影响。
(3)概括材料三指出日本侵略者对中国形势的错误估计。根据所学谈谈这场战争胜利的意义。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法令出一,……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倚办于上。
——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国民享有人身、言论、著作、集会、结社、迁移等项自由和请愿、诉讼、选举及被选举等项权利。约法按照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的原则构建政治体制。
——摘自《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材料三
第21页 共22页 ◎ 第22页 共22页
第一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 人民代表大会。
第三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机构实行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 大会都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
——摘自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指的是什么政治制度?结束这一制度的重大历史事件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归纳《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体现的主要原则。它的颁布有何重大历史意义?
(3)根据材料三,指出新中国通过何种政治制度实现真正的民主。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趋势。
第21页 共22页 ◎ 第22页 共22页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2019-2020学年甘肃兰州高一上历史期末试卷
选择题
1.
【答案】
A
【考点】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考查学生根据题意再认再现已学知识的能力。
【解答】
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材料表明:“人有十等”,“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各个等级之间存在臣属关系,贵贱尊卑,等级森严。
2.
【答案】
B
【考点】
分封制
【解析】
本题考查分封制的影响。
【解答】
据题干材料“策士冯谖寄食于贵族孟尝君门下,为发泄心中的不满弹铗而歌”可知分封制强化的等级观念仍然存在,且部分士人有怀才不遇之感;孟子“七十者可以食肉”也从一个侧面说明贫富贵贱、等级门第依然存在,故B正确。
仁政思想不能全面涵盖材料信息,故A项错误。
部分士人的境遇不能说明整个士阶层不被各诸侯国统治者重用,故C项错误。
春秋战国时期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分封制度的瓦解,故D项错误。
故选B。
3.
【答案】
D
【考点】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解析】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的能力。
【解答】
材料讲的是制度在制定层面与运行层面不同,权力的加强与君主的无能成为一对矛盾,因为在嫡长子继承制下,经常把无能者推上皇位,这与专制政体要求的圣贤明君就相距甚远,这就出现了材料中“制度化”与“象征化”的矛盾,故D正确;
ABC不是反映材料主旨,故ABC错误。
故选D。
4.
【答案】
D
【考点】
秦朝统一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秦的统一。
【解答】
A.结合史实可知,秦国当时的经济文化比不上当时的赵国和楚国,故排除;
B.军事水平和作战方式的先进仅仅是秦国能够zhan
C.战国时期,六国提出的对付秦国的“连横”“合纵”战略政策,就可以看出秦国不可能置身诸侯之争之外,故排除;
D.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国通过商鞅变法等改革,使国家的力量上升,故正确。
故选D。
5.
【答案】
D
【考点】
隋唐三省六部制
汉朝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从题干内容的描述可知,唐朝将宰相职权一分为三,目的是通过分权达到集权,削弱相权,加强君主专制,D项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A项提及的是科举制,材料没体现,排除;B项材料信息没体现,排除; C项三省六部的特点和意义,排除。
6.
【答案】
C
【考点】
科举制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此题暂无解答
7.
【答案】
B
【考点】
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第21页 共22页 ◎ 第22页 共22页
试题本题材料提到,针对宰相制度的废除,方孝孺认为:“书之周官言六卿之职美矣。冢宰者,治之所从出也。宗伯典礼,司马主兵,司寇掌禁,司空掌土,皆听于冢宰者也。冢宰,治之本,天下之大政宜见于冢宰。”这反映了方孝孺主张复立宰相,因此选B。
8.
【答案】
C
【考点】
清朝的军机处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此题暂无解答
9.
【答案】
C
【考点】
古代希腊的政治制度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此题暂无解答
10.
【答案】
D
【考点】
罗马法的作用与影响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此题暂无解答
11.
【答案】
B
【考点】
雅典民主政治的特征和实质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本题材料的关键信息是“希腊人受着法律的统治,对法律的畏惧甚于你的臣民对你的畏惧。”说明了法律的作用,强调民主是建立在法制基础之上的。故答案选D。ABC项均未体现出法治的内容,因此错误。
12.
【答案】
B
【考点】
雅典民主机构
【解析】
本题考查雅典民主政治。
【解答】
根据题干“陪审法庭举行审理的时候,吕锡马库斯被判处罪名不成立,得以免罪”可知涉及司法的职能,B选项正确。
A、D选项不对,最高权力机关和立法机关是公民大会。公民大会每月召开3至4次,决定内政和外交大事,通过的议案经批准即成国家法律。
C选项不对,最高的行政机关是500人议事会,专事公民大会的准备、召开和主持以及执行大会决议。
故选B。
13.
【答案】
A
【考点】
英国《权利法案》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此题暂无解答
14.
【答案】
D
【考点】
美国1787年宪法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此题暂无解答
15.
【答案】
C
【考点】
德意志君主立宪制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此题暂无解答
16.
【答案】
C
【考点】
英国君主立宪制
德意志君主立宪制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第21页 共22页 ◎ 第22页 共22页
【解答】
试题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的能力以及对材料的解读能力。英国的责任内阁制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到18世纪中期(三个惯例)才最终形成;首相对议会负责是英国的情况,德国首相对皇帝负责,排除A;确立君主至高无上的地位是德国,英国国王权利受到了限制,排除D;两个法律都规定实行君主立宪制,但君主立宪形成需要长期的过程,所以说为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奠定基础,故选C;都没有清除了封建残余,排除B。
17.
【答案】
B
【考点】
鸦片战争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分析题干材料,这里所说的“大势”即鸦片战争时期的西方发展趋势,也就是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和崛起,要求对外商品倾销和掠夺原材料。英国发动对中国的鸦片战争的根本目的是打开中国的市场,这是工业革命的需要,故B项正确。ACD三项也是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但不符合题干“世界大势论”的要求。
18.
【答案】
B
【考点】
沙俄侵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
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与《北京条约》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此题暂无解答
19.
【答案】
D
【考点】
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太平天国运动,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正确理解题干材料的中心意思。
【解答】
马克思期望的“中华共和国”“自由,平等,博爱”实际上是共产主义的社会形态,这与当时中国落后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不符,故D项正确;
定都天京并没有建立期望中的“中华共和国”,故A项错误;
《天朝田亩制度》没有真正实施,故B项错误;
《资政新篇》是要发展资本主义,故C项错误。
20.
【答案】
B
【考点】
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太平天国的纲领,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关键信息是“适应了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
【解答】
本题考查的是天平天国中的纲领,其中可以排除CD项,不是该运动中颁布的;
A的作用是适应了太平天国革命的需要,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
B项中提出了发展资本主义的方针,顺应历史发展潮流。
21.
【答案】
B
【考点】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辛丑条约》
甲午中日战争和《马关条约》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中枢之权”“私顾封疆”综合起来考虑是关键。题干并没有直接表明海军与陆军之间的关系,故排除ACD,选B。
22.
【答案】
C
【考点】
甲午中日战争和《马关条约》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由“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可以判断出,日本取得了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的特权,属于《马关条约》的内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此条约还包括“割辽东半岛、台湾及澎湖列岛给日本”,故C正确;“拆毁北京至大沽的炮台”“赔偿白银4.5亿两”“惩办参加反帝斗争的官员”是《辛丑条约》的内容,材料属于《马关条约》,故排除ABD。
23.
【答案】
B
【考点】
辛亥革命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辛亥革命,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正确理解题干材料的中心意思。
【解答】
根据题干材料“并没有准备好一个周密详尽的计划”“武昌起义”可以看出材料强调的是辛亥革命的偶然性,故B项符合题意;
A项与题意无关;
辛亥革命属于旧民主主义革命的范畴,故C项表述错误;
D项国民大革命的时间是1924年﹣1927年,与题意无关。
24.
第21页 共22页 ◎ 第22页 共22页
【答案】
C
【考点】
新民主主义革命
解放战争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经辨析可知;A、B、D三项在鸦片战争失败后就发生了变化;C项“中国革命领导阶级的变化”是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的关键.
25.
【答案】
A
【考点】
毛泽东思想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此题暂无解答
26.
【答案】
C
【考点】
抗日战争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抗日战争,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抓住题干材料关键词“1940年”。
【解答】
洛川会议的时间是1937年;
淞沪会战的时间是1937年;
百团大战的时间是1940年下半年;
局部反攻的时间是1945年。
27.
【答案】
D
【考点】
抗日战争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D据材料“双方虽经多次激烈斗争,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终究没有倒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首要因素是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中日民族矛盾使主要矛盾,故D项正确。
A民主人士的从中斡旋不是主要原因,故A项排除。
B共产党的努力工作也只是一方面的原因,故B项排除。
C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也是由民族危机决定的,故C项排除。
所以答案是D。
28.
【答案】
B
【考点】
国统区的民主斗争
【解析】
本题考查抗战胜利后国统区民主斗争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解答】
依据材料中的“胜利到来”、“实现小康时代”、“胜利的欢呼闪电似的过去”、“幻灭的太快”,依据所学知识可以判断,抗日战争胜利后,全国人民要和平和民主,而随后的解放战争的爆发打破了全国人民的愿望。故B正确。
A是国共十年对峙时期;C是抗日战争时期;D是北伐战争的口号。故排除。
29.
【答案】
A
【考点】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马克思主义,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答】
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在本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傅立叶倡导以宣传和示范的方法建立一个符合理性和正义要求的新社会,是典型的空想社会主义的主张,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均不再是空想社会主义者,而是无产阶级革命家,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A。
30.
【答案】
C
【考点】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本题主要考查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旨在考查正确解读材料的能力。A项代表资产阶级的利益,与题目中的信息“展示了无产者的前程”不符,故排除;B项与题目中的信息“抛弃了空想的成分”不符,故排除;D项属于自然科学理论,与题目中的信息“平等自由的引领者”、“新型社会的预言者”不符,故排除;C项属于科学社会主义,代表了无产阶级的利益,主张建立社会主义社会,即“是另一种新型社会的预言者”、“抛弃了空想的成分”、“展示了无产者的前程”,故本题应选C项。
31.
【答案】
C
【考点】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意义
第21页 共22页 ◎ 第22页 共22页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此题暂无解答
32.
【答案】
A
【考点】
俄国十月革命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A根据材料可知,孙中山“已经取得的成就”是指推翻君主专制制度,1912年,高尔基希望“争取到你们已经取得的成就”是指推翻沙皇专制统治,正确;
B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未建立, 错误;
C俄国属于帝国主义国家,不存在争取民族独立的说法,错误;
D建立社会主义国家与材料主旨推翻君主专制制度不符,排除。
所以答案是A。
33.
【答案】
B
【考点】
俄国十月革命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四月提纲》,旨在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来解答具体问题的能力。
【解答】
根据所学知识,二月革命后,列宁回到俄国,于1917年4月在彼得格勒发表了著名的《四月提纲》,指出俄国革命应从第一阶段过渡到第二阶段,即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转向社会主义革命,并争取以和平方式取得政权,故选B;ACD都发表于1917年的十月革命胜利后,均可排除。
故选:B。
34.
【答案】
A
【考点】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从新政协会议代表人数统计图中看出,代表来自不同的党派、区域、团体等,来源具有广泛性,故A项正确;题中数据未列举中共代表的人数及地位,故B项错误;《共同纲领》规定,新政协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能,新政协会议的召开初步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但不能从材料中直接得出,故C、D两项错误。
35.
【答案】
B
【考点】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第一届中央人民政府主席一共七人,其中包括三名民主党派人士,这说明中央人民政府是真正的民主联合政府,故B项正确;三名民主党派人士不能简单地等同资产阶级,故A项错误;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多党合作政治协商的政治制度,各民主党派参政议政,不是和共产党轮流执政,也不是多党制,故CD项错误。
36.
【答案】
D
【考点】
第一届全国人大和1954年宪法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此题暂无解答
37.
【答案】
A
【考点】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新中国第一部宪法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此题暂无解答
38.
【答案】
C
【考点】
香港、澳门的回归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此题暂无解答
39.
【答案】
D
【考点】
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解析】
本题考查海峡两岸关系的演变情况。
【解答】
“一国两制”在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提出,故排除A;
B出现在2005年,故排除;
第21页 共22页 ◎ 第22页 共22页
C说法片面,故排除;
依据材料“它归还祖国,那么台湾的社会制度也可以留待以后谈。我们容许台湾保持原来的社会制度,等台湾人民自己来解决这个问题”可知D正确。
故选D。
40.
【答案】
D
【考点】
空想社会主义
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活动
马克思主义的影响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此题暂无解答
材料分析题
【答案】
【考点】
抗日战争
甲午中日战争和《马关条约》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D据材料“双方虽经多次激烈斗争,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终究没有倒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首要因素是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中日民族矛盾使主要矛盾,故D项正确。
A民主人士的从中斡旋不是主要原因,故A项排除。
B共产党的努力工作也只是一方面的原因,故B项排除。
C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也是由民族危机决定的,故C项排除。
所以答案是D。
【答案】
【考点】
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第一届全国人大和1954年宪法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D据材料“双方虽经多次激烈斗争,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终究没有倒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首要因素是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中日民族矛盾使主要矛盾,故D项正确。
A民主人士的从中斡旋不是主要原因,故A项排除。
B共产党的努力工作也只是一方面的原因,故B项排除。
C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也是由民族危机决定的,故C项排除。
所以答案是D。
第21页 共22页 ◎ 第22页 共22页
相关文档
- 【历史】上海市嘉定区封浜高中20192021-08-309页
- 【历史】河南省鹤壁市山城区综合高2021-08-3013页
- 2020_2021学年高中历史第四单元近2021-08-303页
- 2020_2021学年高中历史单元评估第2021-08-309页
- 湖北省孝感市云梦县2019-2020学年2021-08-3011页
- 【历史】辽宁省朝阳市柳城高中20192021-08-3013页
- 2019-2020学年安徽省省级示范高中2021-08-3013页
- 2019—2020学年人教新课标版高中历2021-08-303页
- 湖北省鄂州市泽林高中2019-2020学2021-08-3011页
-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2021-08-30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