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81.00 KB
- 2021-08-30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19最新】精选高二历史9月月考试题(含解析)
一选择题(共52小题,每题1分)
1. 有学者评论战国时期某学派说:“他们都是些注重实践的政治家……他们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他们把商人和学者看作是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这一学派是
A. 儒家
B. 道家
C. 墨家
D. 法家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
通过材料中“注重实践的政治家”“把商人和学者看做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可知这一学派注重实践、重农抑商和反对儒家,这与法家思想一致,故选D。儒家重视学者,A不正确;道家消极避世,不是注重实践的政治家,B不正确;墨家代表的是小生产者的利益,重视商人,C不正确。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诸子百家
2. 儒家经典强调:“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这段话体现的是
A. 民本思想
- 39 - / 39
B. 仁政思想
C. 礼法并重
D. 礼治为先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材料信息“礼”“义”“信”体现了儒家的仁政思想,即指统治者施以恩惠,采取有利于取得民心的政治方略。儒家仁政思想强调统治者用礼、义、信来治理民众,获取民心,故答案为B。A项民本思想是指以民为本,从百姓角度出发,与材料不符,排除;C、D两项不能全面反映题干内涵,排除。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儒家思想的形成·仁政思想
3. “国弱民强,民强国弱。故有道之国,务在弱民。……民,辱则贵爵,弱则尊官,贫则重赏。”上述言论体现的是
A. 君民对立、加强统治的法家思想
B. 实行仁政、缓和矛盾的儒家思想
C. 消除等级、主张兼爱的墨家思想
D. 憎恶权术、无为而治的道家思想
【答案】A
- 39 - / 39
【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国弱民强,民强国弱。故有道之国,务在弱民。……民,辱则贵爵,弱则尊官,贫则重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法家思想主张君民对立、加强统治,故A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实行仁政、缓和矛盾的儒家思想,故B排除。材料也不能说明消除等级、主张兼爱的墨家思想,故C排除。材料也没有反映憎恶权术、无为而治的道家思想,故D排除。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法家
4. 以下几种主张,哪一种是老子的思想
A. 历史是向前发展的,后代总是胜过前代
B. 主张”春秋无义战“
C. 各种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能相互转化
D. 提出”仁“的学说
【答案】C
【解析】老子主张无为,并有辩证法的思想,“各种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能相互转化
”属于辩证法思想,故C项正确;A是法家韩非子思想;B是儒家孟子思想;D是孔子思想。
5. 在诸子百家的某经典著作中所体现的“热词”(即出现频率较高词汇)有“省刑罚”“薄税敛”“民为贵”“恻隐之心”。据此你认为下列哪句引言很有可能出自该部经典著作
A.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
B.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C.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D. “人之生固小人,无师无法则唯利之见耳”
【答案】C
- 39 - / 39
【解析】材料中“民为贵”论述的是儒家孟子的思想,应该出自孟子的著作,“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是孟子治国思想,故C正确;A是老子思想;B是法家韩非思想;D是荀子性恶论思想。
6. 儒家学说提倡“为仁由己”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这强调的是
①人人都可以达到“仁”的境界
②知识、美、善的修养都要靠“己”
③由个体到群体去建立和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
④个人的社会责任感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答案】D
【解析】“为仁由己”是说“为仁”靠的是自己的追求,并不是说人人都可以达到“仁”的境界,故①错误,其他三项均符合题意,故D项正确。
7. 孟子曾批判某家学说:“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司马迁也说它:“使天下法若此,则尊卑无别也。”他们批判的是
A. 儒家的“仁政”思想
B. 墨家的“兼爱”思想
C. 法家的“刑不避大夫”思想
- 39 - / 39
D. 荀子的“性恶论”思想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使天下法若此,则尊卑无别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对墨家的“兼爱”思想的批判,故B正确。儒家的“仁政”思想,没有主张兼爱、平等,故A排除。法家的“刑不避大夫”思想,也不符合材料主旨,故C排除。荀子的 “性恶论”思想也未涉及平等思想,故D排除。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墨家思想
8. 韩非在《扬权》篇里说:“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他主张
A. 按照现实需要进行改革
B. 人无贵贱,一律受法律约束
C. 结束分裂,建立统一的国家
D. 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答案】D
【解析】韩非子是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由材料“要在中央”可知主张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故D项正确;A是改革的思想;B是法制思想;C不符合题意。
9.
- 39 - / 39
荀况在《荀子·议兵》中写到:“凡兼人者三术:有以德兼人者,有以力兼人者,有以富兼人者。……故曰:以德兼人者王,以力兼人者弱,以富兼人者贫,古今一也。”材料反映的荀子的思想主张是
A. 主张“以德服人”
B. 主张“性恶论”
C. 主张“施仁政于民”
D. 主张“性善论”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以德兼人者王,以力兼人者弱,以富兼人者贫,古今一也。”说明“以德兼人”较之“以力兼人”和“以富兼人”具有明显优势,由此可以推知荀子赞成“以德兼人”,即主张主张“以德服人”和“以德治国”,所以答案选A,B、C、D三项与上述材料含义不符。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荀子的思想
10. 西方学者认为,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人类首次觉醒,理性思维所创造的精神文化决定着其后诸民族的文化走向,在当时的中国最具典型意义的现象是
A. 诸子并立、百家争鸣
B. 以法为教、焚书坑儒
C.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 崇儒尚佛,兼收并蓄
【答案】A
- 39 - / 39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的关键是根据时间“公元前600年至前300年”做出判断。“诸子并立、百家争鸣”发生于春秋战国时期,时间是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21年。“以法为教、焚书坑儒”发生于秦朝,秦朝存在的时期是公元前221年至公元前207年。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发生于汉武帝时期,西汉建立的时间是公元前202年。崇儒尚佛、兼收并蓄发生于唐朝,唐朝建立的时间是公元618年。故符合题干时期的是春秋战国时期。故选A项。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百家争鸣•背景
11. 三国时期的佛事活动,仍以译经为主。这个时期最著名的佛经翻译家是支谦和康僧会。康僧会在他编译的《六度集经》中大讲“恻隐心”、“仁义心”,而且还极力主张“治国以仁”,认为“为天牧民,当以仁道”。除了这些治国牧民之道以外,经中还大力提倡“孝顺父母”,歌颂“至孝之行”。康僧会明显受到
A. 道家思想的影响
B. 儒家思想的影响
C. 法家思想的影响
D. 墨家思想的影响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中“仁义心”、“治国以仁”、“为天牧民,当以仁道”、“孝顺父母”、 “至 孝之行”等信息,可以了解到康僧会提倡仁、礼等思想,明显受到了儒家思想的影响。道家主张无为而治,法家主张法制,墨家代表中小生产者利益,主张兼爱非攻。故选B
- 39 - / 39
考点:儒家思想
点评:本题难度在材料的运用和理解,难度较小。儒家思想还可考查佛教对儒学的冲击等。
12. 儒家“尊王”、“忠君”及“三纲”思想的精神实质,从来都不是让人们无条件地服从君权,或无止境地强化王室权威,而是敏感于地方势力的膨胀,以及诸侯兴起、地方权力过大破坏天下安宁的教训。从儒家思想演变的进程看,最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A. 孔子提出“仁者爱人”、“克己复礼”
B. 孟子主张“民贵君轻”
C. 董仲舒倡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 荀子提出“人之性恶”
【答案】C
【解析】从题干中“敏感于地方势力的膨胀”“地方权力过大”等信息可以看出,这里的儒家思想意在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大一统。儒学经董仲舒改造,适应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故C项正确;A和B均不符合国家战争和统一的思想需要;D属于人性论。
13. 自汉至唐,儒学被奉为“周(公)孔之道”,宋代以后儒学多被称作“孔孟之道”。促成这一变化的是
A. 宗法血缘制度逐渐瓦解
B. 仁政理念深入人心
C. 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
D. 陆王心学日益兴起
- 39 - / 39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中“自汉至唐,儒学被奉为“周(公)孔之道”,宋代以后儒学多被称作“孔孟之道”说明孟子地位迅速崛起,这与宋代朱熹将《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合称四书并为此作注解有密切关系,随着程朱理学成为官方学说,四书五经成为科举考试的必考书目,孟子的地位也迅速上升,所以答案选D,ABC三项与上述题意特征并未直接关系。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儒学新发展·朱熹的思想
14. 朱熹在《漳州劝农文》中说:“请诸父老,常为解说,使后生弟子,知所遵守,去恶从善,取是舍非,爱惜体肤,保守家业”。在此,朱熹
A. 教诲后生弟子遵从“三纲五常”
B. 告诫乡亲去恶从善以“慎思明辨”
C. 灌输以农兴业思想以存“天理”
D. 劝导百姓遵循一种“理性”的生活秩序
【答案】D
- 39 - / 39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程朱理学知识点,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父老”在古代指的是职掌管理乡里事务的年长者。朱熹在这段话中对父老提出了三点期望:一是希望他们教导年轻人遵守伦理道德规范。二是要求年轻人明辨是非,去恶从善。三是要安心于农业生产。这三层意思综合在一起,就是在劝导百姓能够遵循现有秩序来生活,D项符合材料主旨和题意,正确;A项仅仅提及了材料的一个方面,不符合材料总体主旨,排除;B项仅仅提及了材料的一个方面,不符合材料总体主旨,排除;C项仅仅提及了材料的一个方面,不符合材料总体主旨,排除。故选D。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程朱理学·朱熹的思想主张
【名师点睛】关于“程朱理学”的积极意义与消极影响:(1)积极意义: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奋发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人性的尊严,对塑造中华民族的兴起起了积极作用。(2)消极影响: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了人们的自然欲求。
15. 理学家王阳明说:“士以修治,农以具养,工以利器,商以通货,各就其资之所近,力之所及者而业焉,以求尽其心,其归要在于有益生人(民)之道,则一而已……四民异业而同道。”在此,王阳明
A. 重申传统的“四民”秩序
B. 主张重新整合社会阶层
C. 关注的核心问题是百姓生计
D. 阐发的根本问题是正心诚意
【答案】D
- 39 - / 39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宋明理学——陆王心学。由材料关键信息“王阳明”“以求尽其心”“四民异业而同道”等,材料涉及的是王阳明的心学,D项符合题意。A项的“四民”“秩序”,B项的“整合社会阶层”,C项的“百姓生计”,材料均没有涉及。综上,本题正确答案选D。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陆王心学
【名师点睛】关于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联系与区别。第一,二者都是理学,宋明理学分为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第二,两者都认为“理”是世界的本原,在世界观上都是唯心主义。第三,程朱理学是客观唯心主义,陆王心学是主观唯心主义。第四,得到理的方法不同,程朱理学 “格物致知”,通过外部事物得到理;陆王心学 “发明本心”、“致良知”,通过内心得到理,“内心即理也”。
16. 某史书评:“终明之世,文臣用兵制胜,未有如守仁者。”日本三岛毅博士一句诗云:“龙岗山上一轮月,仰见良知千古光。”以上材料所称颂的思想家是
A. 董仲舒
B. 王阳明
C. 陆九渊
D. 朱熹
【答案】B
【解析】王阳明是明代心学家,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学说。从材料中“仰见良知千古光”,可知是王阳明思想,故B项正确;A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C主张“发明本心”;D是理学家。
17.
- 39 - / 39
长期以来,儒学是一种士大夫之学。明代思想家李贽则提出要正视“世间惟下下人最多”的现实,强调“我为下下人说,不为上上人说”。这说明李贽
A. 反对儒家的正统思想
B. 倡导只为下下人说
C. 批判地发展传统儒学
D. 抨击君主专制制度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李贽则提出要正视“世间惟下下人最多”的现实,强调“ 我为下下人说,不为上上人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 明李贽朴素的民本思想,属于批判地发展传统儒学,故C正确。反对儒家的正统思想,过于笼统,没有突出批判地发展传统儒学,故A错误。倡导只为下下人说,过于绝对和片面,故B错误。材料无法体现抨击君主专制制度,故D错误。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李贽
【名师点睛】明清时期,在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下,出现了一股要求个性发展、反对宋明理学为主要内容的新的思想。主要代表人物有明代的李贽、明末清初的三大思想家和清代戴震等。他们反对宋明理学对人的束缚,主张个性的自由等。
18. 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在清代被列为禁书,其主要原因是该书
A. 将人性与天理对立起来
- 39 - / 39
B. 质疑孔子的权威性
C. 主张儒、佛、道三教合一
D. 抨击君主专制制度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根据题意和所学知识可知,明末清初思想界出现了以黄宗羲等为代表的鼓吹早期民主,反对封建君主专制的思想家,给后世民众以深刻的启迪,所以统治者之所以查禁此书在于此书与清代加强专制主义的要求不符,D正确;A项将人性与天理对立起来不是主要原因;B项质疑孔子的权威性是李贽的思想;C项主张儒、佛、道三教合一是隋唐时期儒家学者主张。所以选D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黄宗羲
19. 《民本的极限——黄宗羲政治思想新论》的作者张帅伟认为,黄宗羲是传统社会一心一意专事“补天”的“抱道君子”,而不是传统政治体系的所谓“掘墓人”。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有
①黄宗羲并没有从根本上否定儒家学说的统治地位
②黄宗羲的政治哲学仍然是服务于传统王权的儒家政治哲学
③黄宗羲并不反对君主专制制度
④黄宗羲的思想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变革作用有限
A. ①②③④
B. ①②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 39 - / 39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以及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材料信息“黄宗羲是传统社会一心一意专事‘补天’的‘抱道君子’,而不是传统政治体系的所谓‘掘墓人’”体现了作者①、②、④的观点;③不符合史实。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D项。
考点:古代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儒学•黄宗羲
20. 台湾作家柏杨认为:中国文化似一条壮观伟大的河流,但是到了14世纪,“它终于淤塞成一个酱缸,构成一个庞大而可哀的时代”。形成“酱缸”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专制制度
B. “罢黜百家”
C. “三教合一”
D. 程朱理学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运用已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酱缸”的理解,特别是“酱缸”出现的社会背景,依据已学知识可知,成为南宋以后由于程朱理学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备受推崇,成为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哲学,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而程朱理学中纲常名教的内容,把人束缚得更紧,阻碍自由思想的流动,把中国文化长河变成了一潭死水,一个发酸发臭的“酱缸”。故选D。
- 39 - / 39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宋明理学对社会的影响
21. 王阳明的门人在夜间房内捉得一贼,他对贼讲一番良知的道理,贼大笑说:“请告诉我,我的良知在哪里?”当时是热天,门人让贼脱光衣服,贼犹豫说:“这,好像不好吧。”门人向贼大喝:“这就是你的良知!”在门人看来,这里的“良知”是指
A. 纲常
B. 羞恶
C. 真理
D. 私欲
【答案】B
【解析】材料中用贼人不敢脱光衣服,说明贼人有羞耻之心,这就是“良知”,故B项正确;其他三项不符合材料主旨。
22. “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这句话应该出自
A. 朱熹
B. 王阳明
C. 黄宗羲
D. 顾炎武
【答案】B
【解析】材料中用贼人不敢脱光衣服,说明贼人有羞耻之心,这就是“良知”,故B项正确;其他三项不符合材料主旨。
- 39 - / 39
23. “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该言论反映的是
A. 孔子的“为政以德”
B. 董仲舒的“独尊儒术”
C. 朱熹的“格物致知”
D. 黄宗羲的“工商皆本”
【答案】C
【解析】材料中“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说明朱熹主张通过“格物致知”的方式寻求天理,故C项正确;其他三项不符合材料主旨。
24. “自宋以降,仗义死节之士远轶前古,论者以为程朱讲学之效。”材料表明程朱理学对宋代以后中国社会影响的突出表现为
A. 促进文化教育普及
B. 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
C. 压抑了人的个性发展
D. 重建了人们的价值信仰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自宋以降,仗义死节之士远轶前古,论者以为程朱讲学之效”体现了程朱理学的社会责任感,与文化普及无关,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维护封建统治和压抑人的个性发展,B、C两项错误;“仗义死节之士远轶前古”说明程朱理学使人们的价值观得到重建,D项正确。所以选D
- 39 - / 39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宋明理学的历史影响
25. “宗教神秘主义的面纱和覆盖真相的无知之幕被理性之手掀开一角,传统的权威受到撼动,人类第一次从对自然恐惧的阴影下走出来,重新审视自身的价值和能力。”材料所描述的历史事件是
A. 新航路开辟
B. 文艺复兴
C. 宗教改革
D. 启蒙运动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艺复兴。解答此题要抓住题干材料中的关键词句“宗教神秘主义、人类第一次、自身的价值和能力”,结合所学,反映的正是文艺复兴的内容。分析选项,A项不合题意;C、D都在文艺复兴之后,不合题意“第一次”。所以应选B。
考点:从人文精神之源到科学理性时代·文艺复兴·文艺复兴的核心
26. 中国明末清初的早期启蒙思想没有发展成为改造社会的强大思想武器,而西方启蒙思想则成为“近代社会的宣言书”。与中国的启蒙思想相比,西方启蒙思想所独有的特点是
①描绘了未来社会的蓝图
②批判了专制制度
③宣扬民主法制
④倡导民主共和
- 39 - / 39
A. ①②④
B. ①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②③④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中国明末清初的早期启蒙思想与欧洲启蒙思想的差异。两者都批判君主专制制度,排除含②的选项即可得出答案。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明清批判思潮
27. 希腊智者学派代表安提丰对待法律的方式是:众目睽睽下,应尊重法律;无人在场时,随本性驱动行事。这主要表明智者学派
A. 没有法制观念
B. 反对法律对人的束缚
C. 忽视道德建设
D. 处事灵活且实事求是
【答案】C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智者学派•智者学派主张的局限性
28. 古希腊人崇尚人体美,无论是雕刻作品还是建筑,他们都认为人体的比例是最完美的,干什么都必须按照人体各部分的式样制定严格比例。这充分体现了古希腊人强调
A. 数的对称是艺术的价值取向
- 39 - / 39
B. 万事不以神的尺度为标准
C. 以人的尺度来衡量世间万物
D. 外在的美胜于内在的美德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古希腊人“干什么都必须按照人体各部分的式样制定严格比例”说明了古希腊人注重以人为本,以人的尺度来衡量世间万物,具有人文精神的特点,C正确;数的对称是艺术的价值取向与材料无关,排除A;万事不以神的尺度为标准与材料无关,排除B;外在的美胜于内在的美德与材料无关,排除D。所以选C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智者学派·人事万物的尺度
29. 伊拉斯谟借“愚人”之口说道:“如果你把生活中的快乐去掉,那么生活成了什么?它还配得上称作生活吗?”根据这句话,伊拉斯谟本意是要
A. 抨击愚昧
B. 倡导平等
C. 讽刺贪淫
D. 推崇人性
【答案】D
【解析】试题解析:此题考查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人物。结合所学知识,伊拉斯谟是文艺复兴时斯的代表人物,“如果你把生活中的快乐去掉,那么生活成了什么”反映了追求现实生活的幸福的思想,体现了人文主义精神,A项正确。BCD项不符题意
- 39 - / 39
30. 中国一位历史学家曾说,“我们不妨把文艺复兴运动看作是中世纪晚期悲观、死亡、灾变、迷信和冷漠心情的结束”,因为这场运动
A. 强调自由,主张“因信称义”
B. 推动人们去追求自身的发展与现实幸福
C. 挑战王权,提高了资产阶级的社会地位
D. 促进人们运用理性作为衡量一切的尺度
【答案】B
【解析】中世纪在宗教神学的统治下,人们的思想受宗教束缚,处于悲观、迷信、冷漠等状态,而文艺复兴提倡人性,主张现世的幸福,故B项正确。A是宗教改革的主张;C、D两项均是启蒙运动的思想及影响。
31. 古希腊某哲学家认为,“万物的存在与否,事物的形态性质,全在于人的感受。”这种观点不具备下列哪一项作用
A. 强调了人的主体作用
B. 忽视了事物的客观性
C. 冲击了神学精神禁锢
D. 遏制了个人主义思想
【答案】D
- 39 - / 39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智者学派主张“人是万物的尺度”。这是在原始宗教和自然统治之下人类自我意识的第一次觉醒。智者学派的言论完全从个人的角度和利益出发,倾向于相对主义和主观主义。因此,其对个人主义思潮不起遏制作用,而起促进作用。故D项符合题意。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智者学派·人是万物的尺度
32. 但丁在《神曲》中强调人所具有的“自由意志”是“上帝最伟大的主张”,他被称为“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对其所处时代的准确理解是
A. 宗教改革运动兴起
B. 资产阶级革命与掌权
C. 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D. 思想启蒙的理性时代
【答案】C
【解析】但丁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人物,背景是资本主义萌芽出现,资产阶级要求打破宗教神学的束缚,故C项正确;ABD三项都是在文艺复兴之后出现,排除。
33. 马丁·路德说:“所有信奉上帝的俗人都有资格出现在上帝面前,为他人做祈祷,相互传授有关上帝的道理。”路德的观点
A. 宣扬了人人平等的观念
B. 打破了人们对宗教的迷信
C. 主张世俗权力高于教权
D. 反对罗马教会垄断教义的解释
【答案】D
- 39 - / 39
【解析】试题解析:材料反映了路德反对教会传教的作用,D符合此信息,故选D。A从题中无法体现。B表述错误,宗教改革并没有否定宗教信仰。C从从题中无法体现。
34. 欧洲启蒙思想家大多认为:国家是“必不可少的恶”,是人们不得已而为之的一种强制工具。为此,他们都主张
A. 推翻君主制,建立共和制
B. 消灭私有制,实现社会平等
C. 建立有效机制,实现权力制衡
D. 取消国家机构,实现公民自治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国家是“必不可少的恶”,是人们不得已而为之的一种强制工具。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此,启蒙思想家都主张建立有效机制,实现权力制衡,故C正确。不是所有启蒙思想家都主张推翻君主制,建立共和制,故A排除。启蒙思想没有主张消灭私有制,故B排除。启蒙思想没有主张取消国家机构,实现公民自治,故D排除。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启蒙运动·内容
35. “较为保守的人士徒劳无益地抱怨说,没有什么是神圣的了,上帝自己也受到审查了,《圣经》被要求在理性的法庭上提交自己的证明材料。”直接导致这种质疑一切局面出现的人物可能是
A. 古希腊时期的智者学派
B.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
C. 宗教改革时期的新教倡导者
D. 启蒙运动时期的启蒙思想家
- 39 - / 39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上帝自己也受到审查了,《圣经》被要求在理性的法庭上提交自己的证明材料。”可知批判神权,倡导理性和法治,结合所学的知识能够判断出这是启蒙运动时期的主张,所以本题选D,A、B、C与材料不符。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和发展•人文主义的成熟•启蒙运动。
36. 1517年,德意志维登堡大教堂门口张贴出“九十五条论纲”,引发了一场激烈的思想辩论。这场辩论的主题是
A. 宗教的虚伪
B. 灵魂得救的途径
C. 权力的产生
D. 生命的起源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九十五条论纲》是在罗马教皇在德意志地区兜售“赎罪券”进行搜刮的背景下,由马丁路德写出来的,它主张“信仰耶稣即可得救”,即所谓的“因信称义”,以此来反对天主教会的“因行称义”的说教,故选B。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宗教改革
37. 孟德斯鸠说:“自由是做法律所许可的一切事情的权利;如果一个公民能够做法律所禁止的事情,他就不再有自由了。因为其他的人也同样会有这个权利。”这一观点体现的主要思想主张是
- 39 - / 39
A. 三权分立思想
B. 法律应当是理性的体现
C. 天赋人权思想
D. 社会契约思想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自由是做法律所许可的一切事情的权利”可知体现了孟德斯鸠的法治思想。A属于孟德斯鸠的重要思想,但与题干无关;C在材料中也无从体现;D属于卢梭的重要思想。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启蒙运动•影响。
【名师点睛】
38. 欧阳修上疏说:“京城近有雕印文集二十卷,名为《宋文》者,多是当今议论时政之言……详其语言,不可流布,而雕印之人,不知事体,窃恐流布渐广,传之虏中,大于朝廷不便……(请)今后如有不经官司详令,妄行雕印文集,并不得货卖。”这反映了
A. 宋代活字印刷开始普及
B. 书籍出版业受到政府的有效管理
C. 北宋与契丹间关系紧张
D. 文化传播方式变化影响政府管理
【答案】D
- 39 - / 39
【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欧阳修上书的大义是京城近有雕印文集二十卷多为议论时政的内容,如果传到“虏中”,恐于朝廷不便,所以建议政府加强对书籍出版业的管理,D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宋代活字印刷开始普及、书籍出版受到政府的有效管理和北宋与契丹关系紧张,排除ABC。所以选D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科技成就·宋代科技
39. 我国古代有许多生产生活上的发明创造,结合生活常识和所学知识,下图所列各项的产生,最有可能与道教活动有关的是
A.
B.
C.
D.
- 39 - / 39
【答案】A
【解析】传说古代道士炼丹时发现的火药,故A项正确;司南出现于战国,在道教之前,故B错误;.纸出现于西汉前期,在道教之前,故C项错误;简仪是元朝郭守敬研制,虽在道教之后,但是属于天文研究的仪器,故D错误。
40. “自楚骚、唐律争妍竞畅,而民间性情之响,遂不得列于诗坛,于是别之曰‘山歌’,言田夫野竖矢口寄兴之所为,荐绅学士家不道也。……山歌虽俚甚矣,独非《郑》、《卫》(国风之篇)之遗欤?”据明代冯梦龙的这段话,与山歌相似、能体现“民间性情之响”的是
A. 《诗经》
B. 楚辞
C. 汉赋
D. 唐诗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文学。解答此题要注意材料中的关键词句,如“山歌虽俚甚矣,独非《郑》、《卫》(国风之篇)之遗欤”体现的是:山歌虽俗,依然是是《郑》、《卫》等国风之篇的遗韵。这说明“民间性情之响”与国风一脉相承的。所以应选A。
考点:古代中国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文学艺术•文学
41. 书法以自由多样的线条艺术表现情感和意境。下列作品中把书法的写意性发挥到极致的是
- 39 - / 39
A.
B.
C.
D.
【答案】D
【解析】根据中国古代书法艺术的相关知识,A项为行书,B项为隶书,C项为小篆,D项为草书,只有D项草书符合“书法写意性发挥到极致”的标准。故答案选D。
42. “蓝脸的窦尔敦盗御马,红脸的关公战长沙,黄脸的典韦白脸的曹操,黑脸的张飞叫喳喳。”京剧艺术中人物的脸谱
- 39 - / 39
A. 真实再现了客观历史
B. 固化了大众的历史认知
C. 正确评价了历史人物
D. 提升了历史人物的价值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戏曲艺术——京剧及其特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京剧艺术把人物脸谱化,显然没有真实再现历史、正确评断历史人物,A、C两项错误,排除。D项表述具有片面性,脸谱化的结果可能提升也可能贬低历史人物的价值,排除。B项表述准确,本题正确答案选B。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戏曲艺术·京剧及其特征
【名师点睛】关于京剧要注意把握京剧形成的的阶段。第一,乾隆末年,安徽的徽剧戏班进京演出,风行一时,京剧初步形成。第二,道光年间,“徽汉合流”,即湖北汉剧艺人进京参加徽班演出,经徽戏、秦腔、汉调的合流,京剧正式形成。京剧由南方剧种(徽戏等)演变而来,由北京走向各地,成为全国广为流行的剧种,被称为“国剧”,与中医、国画并称为中国“国粹”。
43. 某中学研究性学习小组拟出一组题为“走进京剧”的墙报。同学们就栏目标题提出四组方案,其中准确的是
A. 乾嘉落户同光扬名民族瑰宝
B. 戏曲之祖生旦净丑曲苑奇葩
C. 元末初创京城献戏声名鹊起
- 39 - / 39
D. 四大徽班康乾京化独领风骚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的是对中国国粹京剧发展沿革历程的理解。京剧北京化应该是在乾隆年间,嘉庆、道光年间又和进京的汉调艺人合作,使西皮、二簧两种声腔合流,逐渐形成相当完整的艺术风格和表演体系。同治、光绪年间,京剧已经被××市民承认,成为人民最喜爱的舞台艺术,并很快风靡全国,A说法正确。昆曲是戏曲之祖,京剧取各种戏剧之长而成,京剧不是“戏剧之祖”,排除B项。京剧的形成是在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徽班进京后,并非是元末初创,也非在康乾鼎盛,故排除CD两项。故答案选A。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京剧等剧种的产生和发展·京剧等剧种的展发与地位
【名师点睛】京剧的艺术特点:
(1)主要内容以表演历史故事为主。
(2)角色划分为生、旦、净、丑四大行当。各个行当的化装都有一定的谱式。
(3)表演艺术上发扬象征虚拟、歌舞并重的传统。
(4)综合运用唱、念、做、打等艺术手段。
(5)演奏器乐上用锣鼓、二胡、笛子等管弦控制节奏、渲染气氛。
(6)“字正腔圆”的唱腔、念白中渗透着诗、词的文学情韵,亮相和定型给人以雕塑的美感。
(7)兼容并蓄、融会贯通、不断融合。
- 39 - / 39
(8)逐渐程式化、大众化、世界化。
44. 在楚汉之争中,有这样一个故事:韩信投靠刘邦后,被派去管理杂乱无章的粮仓,但很快韩信就把新谷、陈粮分开,而且新谷、陈粮的多少统计得非常清楚。他的这些智慧最可能记载于
A. 《石氏星表》
B. 《九章算术》
C. 《齐民要术》
D. 《黄帝内经》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材料提到,韩信投靠刘邦后,被派去管理杂乱无章的粮仓。但很快韩信就把新谷、陈粮分开,而且新谷、陈粮的多少统计的非常清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算术的应用,最可能记载于《九章算术》,BCD都不符合所学知识,排除。因此选A。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数学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九章算术》的相关知识,高考也有涉及。它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数学专著,该书内容十分丰富,系统总结了战国、秦、汉时期的数学成就。同时,《九章算术》在数学上还有其独到的成就,不仅最早提到分数问题,也首先记录了盈不足等问题,《方程》章还在世界数学史上首次阐述了负数及其加减运算法则。它是一本综合性的历史著作,是当时世界上最简练有效的应用数学,它的出现标志中国古代数学形成了完整的体系。
- 39 - / 39
45. 《齐民要术》的序言中写道:“舍本逐末,贤者所非。日富岁贫,饥寒之渐,故商贾之事,阙(同“缺”)而不录。”这说明该书
A. 重视商业发展
B. 推动了南方农业生产
C. 体现了以农为本的思想
D. 反映了民族融合的趋势
【答案】C
................................................
46. 南宋后期的诗论家严诩在《沧浪诗话·诗评》中说:“或问唐诗何以胜我朝?唐以诗取士,故多专门之学,我朝之诗所以不及也。”严诩以为唐朝诗歌繁荣的原因是唐朝
A. 经济繁荣,国力强盛
B. 科举制度,考查诗赋
C. 知识分子队伍空前强大
D. 士人群体的刻苦钻研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材料中对宋代诗歌发展落后于唐代的原因总结为“唐以诗取士,故多专门之学”,也就是说科举考试考查的是诗赋,所以有更多的好诗歌出现,因此本题选择B选项。
- 39 - / 39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文学成就·诗歌的发展
47. 鲁迅先生曾说,中国文字“具有三美: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从汉字“龙”的四种书体的演变过程中,可以看出汉字
①演变的总趋势是由繁到简
②由象形文字逐渐符号化,成为表音文字
③与书法相伴而生
④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
A. ①②
B. ①③
C. ③④
D. ②④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联系所学知识,②由象形文字逐渐符号化,成为表音文字,说法错误,汉字是表意文字;④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说法错误,是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故此题应选B项
考点:汉字与书法
点评:汉字演变:汉字按照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的脉络演变发展,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古文字阶段:甲骨文(商代)—金文—篆书—秦隶。隶楷阶段:隶书—楷书。隶书和楷书的辅助书体:草书和行书。隶书:盛行于汉代;楷书:盛行于隋唐
48.
- 39 - / 39
高劳在《东方杂志·农村之娱乐》卷十四中论述戏曲:“豆棚茅舍,邻里聚谈,父诫其子,兄勉其弟,多举戏曲上之言词事实,以为资料,与文人学子引证格言、历史无异。”从这段材料中得出戏曲的主要社会功能是
A. 休闲娱乐功能
B. 社会教化功能
C. 节庆祭祀功能
D. 审美功能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父诫其子,兄勉其弟,多举戏曲上之言词事实”,列举戏曲故事教育子弟,说明戏曲具有社会教化功能。故选C。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京剧等剧种的产生和发展·社会教化功能
49. 利普斯(德)在《事物的起源》一书中写道:“中国人……造纸的知识随着阿拉伯人传入欧洲,……这就为‘知识普及’口号打开道路,标志着我们心目中所谓书籍的开端。”这段材料表明造纸术的西传
A. 改变了欧洲人的阅读方式
B. 促成了近代欧洲科学兴起
C. 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
D. 消除了人们对宗教的迷信
【答案】C
- 39 - / 39
【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知识普及”,其反映的是造纸术传播到西方,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故C正确。A项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反映的是印刷术西传的影响;D项“消除”说法错误,排除;所以选C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科技成就·造纸术的影响
50. “一个奇怪的事实就是,源于中国的技艺似乎需要经过移植才能够获得高度的发展。见证一下火药、印刷术和航海罗盘在应用上所取得的巨大改进就可以证明这一点。”关于这段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 中国人创造了四大发明,但它们未在本国充分发挥作用
B. 中国经济停滞、倒退决定了四大发明必须移植才能继续传播
C. 欧洲人吸收和借鉴了中国的科技成就并有所创新
D. 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促进了欧洲社会发展
【答案】B
【解析】并不是四大发明移植到国外才发挥作用,主要是中国的环境没有促使四大发明真正的发挥作用,故B项说法错误;其他三项关于四大发明说法均是正确,不符合题意。
51. 司马迁在《史记》中说:“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适长沙,过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这说明
A. 楚辞体作品缺乏志向追求
B. 作者为屈原遗作中爱国志向所感叹
C. 屈原应该投身于文学创作
D. 作者认为屈原的遭遇和结局不值得
- 39 - / 39
【答案】B
【解析】屈原作品具有浓烈的爱国情怀,司马迁“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应当是感叹屈原的爱国志向。故答案为B项。AD两项的表述与题目中的信息“悲其志”不符,C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
52. 某中学生参加电视节目的知识竞赛,有一道关于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题,他很难确定其中表述正确的选项,向你电话求助。你应帮他选择
A. “司南”最早出现于春秋时期
B. “蔡侯纸”是中国古代最早的纸
C. 火药在唐代开始应用于军事
D. 活字印刷书籍的出现始于元朝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掌握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相关知识。战国时期,人们利用磁石指示南北的特性发明了指南仪器——司南,因此排除A项。在西汉时已发明植物纤维纸,但纸质比较粗糙;到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制成了便于书写的纸,因此排除B项。北宋时期,平民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因此排除D项。唐朝末年火药开始应用于战争,因此答案为C项。
考点:古代中国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古代科技·四大发明。
二非选择题(共3小题,每题16分)
5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 39 - / 39
材料一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也。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论语·为政》
材料二仲舒复对曰:“……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无)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僻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对既毕,天子以仲舒为江都相
——《汉书·董仲舒传》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概括孔子和董仲舒的思想主张。
(2)结合所学指出两种主张在当时起到的作用及原因。
【答案】(1)孔子:“以德治民”;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行大一统。
(2)孔子的主张在当时不被重视,未产生实践效果。因为在当时诸侯争霸、社会动荡的情况下无法实施。董仲舒的主张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巩固了国家统一,使儒家思想获得“独尊”的地位。因为适应了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需要,被汉武帝采纳。
【解析】依据材料一“子为政,焉用杀”归纳出孔子的“德治”思想,依据材料二“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归纳出董仲舒思想。
- 39 - / 39
第一小问结合孔子思想不能适应当时社会需要,而董仲舒思想为当时统治者所急需回答;第二小问原因从两人生活的时代对于思想统治需要角度回答。
54. 西方人文精神的产生与发展推动了社会的进步。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如果知识包括了一切的善,那么我们认为美德即知识就将是对的。”
——苏格拉底
材料二我们人类的骨肉都是用同样的物质造成的,我们的灵魂都是天主赐给的,具备着同等的机能和一样的效用
——薄伽丘《十日谈》
材料三启蒙运动就是人类脱离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要有勇气运用你自己的理智!这就是启蒙运动的口号
——康德
材料四(启蒙思想家们)不承认任何外界的权威,不管这种权威是什么样的。宗教、自然观、社会、国家制度,一切都受到了最无情的批判……从今以后,迷信、偏私、特权和压迫,必将为永恒的真理、为永恒的正义、为基于自然的平等和不可剥夺的人权所排挤
——恩格斯
请回答:
(1)概括材料一、二的核心观点
(2)据材料三、四,概括启蒙运动时期人文精神的含义,与材料二作者所处时代的人文主义思想相比,有何新发展。
- 39 - / 39
【答案】(1)核心观点:美德即知识。人生而平等。
(2)含义:独立思考、理性判断;抨击天主教会、反对专制;提倡真理、正义、自由、平等、天赋人权等。
新发展:从提倡人性到倡导理性,从批判基督教神权统治到直接批判封建专制制度。
【解析】依据材料一“美德即知识就将是对的”归纳答案;依据材料二“具备着同等的机能和一样的效用。”归纳出人生而平等的答案。
第一小问“含义”依据材料三“要有勇气运用你自己的理智。”以及材料四中“宗教、自然观、社会、国家制度,一切都受到了最无情的批判”“自然的平等和不可剥夺的人权所排挤。”来归纳答案;第二小问结合启蒙运动时期人文主义和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不同来回答。
55.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明清时期,诗、词、散文等传统文学体裁渐趋衰落,通俗文学勃兴,小说、戏曲等大众化形式成为文学艺术的主流。
——《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明清时期,文人画成就突出。
回答:
(1)据材料一说明明清时期文学艺术发展的新特点。
(2)从形式和艺术追求方面说明文人画所具有的鲜明特征
(3)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思想文化领域出现新变化的时代背景。
- 39 - / 39
【答案】(1)特点:大众化(或:平民化、通俗化)
(2)特征:集文学、书法、篆刻、绘画艺术为一体;强调个性、讲究借物抒情、追求神韵意趣
(3)背景:君主专制强化(或封建制度衰落);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扩大。
【解析】依据材料一中“通俗文学勃兴,小说、戏曲等大众化形式。”信息归纳出答案。
结合材料二中图片以及所学文人画特点来归纳回答即可。
背景结合所学明清时期社会史实可从政治、经济、社会阶层等方面的变化分析作答。
- 39 - / 39
相关文档
- 河南省部分重点高中2020届高三上学2021-08-3022页
- 2020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跟踪检2021-08-307页
- 高中历史第七单元复杂多样的当代世2021-08-305页
- 【历史】上海市嘉定区封浜高中20192021-08-309页
- 【历史】河南省鹤壁市山城区综合高2021-08-3013页
- 2020_2021学年高中历史第四单元近2021-08-303页
- 2020_2021学年高中历史单元评估第2021-08-309页
- 湖北省孝感市云梦县2019-2020学年2021-08-3011页
- 【历史】辽宁省朝阳市柳城高中20192021-08-3013页
- 2019-2020学年安徽省省级示范高中2021-08-30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