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47.50 KB
- 2021-08-30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第15课 新中国的教育事业
[学习目标]
1.了解我国教育发展的史实。
2.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1.重点: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的探索。
2.难点:教育与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之间的关系。
[自 主 预 习·探 新 知]
一、奠基时期的教育事业
1.拉开序幕: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
(1)时间:1949年年底。
(2)内容
①建立人民教育事业。
②确立教育要为国家建设服务,学校要向广大工农开门,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
2.主要措施
(1)1951年颁布《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对各类学校的学制进行改革,形成了从初等教育到高等教育的新的教育系统。
(2)1957年明确教育方针: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劳动者。
(3)除兴建一批小学、中学、大学等正规学校外,还举办了形式多样的扫盲班、培训班等,收到了显著效果。
3.教育成就
(1)到1965年,初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2)为国家造就了一大批人才,基本上满足了当时各项事业发展的需要,促进了科技、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
二、“文化大革命”对教育事业的冲击
1.表现
(1)各地大中小学“停课闹革命”,“红卫兵”大串联。
(2)高考制度被废止,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教育革命”。
2.影响
(1)教育事业受到严重冲击;各行各业人才奇缺。
(2)整个民族文化素质大大下降;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拉大。
三、新时期教育事业的发展
1.背景
- 7 -
(1)“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国家对教育工作进行了拨乱反正。
(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教育事业开始进入蓬勃发展的新时期。
(3)党和政府的重视,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
①1982年,中共十二大把教育列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重点之一。
②1983年,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加快了教育改革的步伐。
③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规定:要把教育摆到战略重点的地位。
④1987年,中共十三大明确了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⑤1999年,国务院转批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促使中国教育事业迈上新的历史发展阶段。
2.成就
(1)基础教育蓬勃发展
①1986年,国家实施义务教育法。
②到2000年,中国基本实现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
(2)中国的职业技术教育得到高速发展。
(3)高等教育取得前所未有的大发展
①形成中央和地方政府两级管理、分工负责的新管理体制。
②扩大高等教育的招生规模,适应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
③实施“211工程”,取得了显著成果。
④成人教育取得巨大成就。
[名师指津]
1.理解教育对于国家发展的影响
(1)国际竞争是综合国力的竞争,表现为经济实力和科学技术的竞争。
(2)教育是科技发展的前提,科技是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
(3)国家发展离不开科技进步,科学技术发展离不开教育。
(4)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全局性的作用。
2.“科教兴国”战略的含义
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思想的指导下,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力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
[轻巧识记] “一、二、三、四”归纳现代中国的教育
一个方针: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二种制度:全日制与半工半读教育制度。
- 7 -
三个阶段:新中国成立初期形成体系;“文化大革命”时期一片混乱;新时期蓬勃发展。
四项决策:恢复高考、“三个面向”、义务教育、“科教兴国”。
知识网络(教师用书独具)
知识精要
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非常重视教育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新中国的人民教育,为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了大量人才。
2.“文化大革命”给中国的教育事业带来了严重破坏。
3.“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国家对教育工作进行拨乱反正,“三个面向”的提出和教育立法的开展,推动了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合 作 探 究·攻 重 难]
发展教育的重大意义
[史料] 我们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教育创新,深化教育改革,不断强化素质教育,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和人才保证。
——胡锦涛
[史料解读] 材料中心句是第一句;注意末句关键词“为”,理解发展教育的目的和意义。
上述史料表达了怎样的观点?教育的发展对人才的培养有什么意义?
【提示】 观点:教育是科技进步、经济发展的基础;要优先发展教育。意义:通过教育培养人才,有利于提高社会经济发展的知识含量;有利于提高劳动者素质,加快人的智力开发水平,推动社会进步;有利于培养民族创新意识,增强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综合国力。
正确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
1.从世界历史的角度看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国和日本的崛起是典型的例子。德国与日本政府,投入大量的财力首先发展教育、培养人才,为两国的崛起和振兴奠定了基础。20世纪60年代,两国的经济跃居世界前列。
2.从现在的国际、国内形势来看
- 7 -
(1)在当今世界上,综合国力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的竞争。无论就其中哪一个方面实力的增强来说,教育都具有基础性的地位。
(2)在国内,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还没有根本转变,沉重的人口负担还没有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我们的劳动力素质、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能力不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竞争能力增强的主要因素。而这一切都必须坚定不移地依靠教育来完成,只有这样,中华民族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新中国成立后教育领域出现的两次发展高潮、原因及启示
1.两次高潮
新中国成立后到“文化大革命”前、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
2.主要原因
(1)政治上,党和政府积极支持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到“文化大革命”前,成立中科院,提出“双百”方针,改造和发展教育。在“文化大革命”后,实施了“863计划”,提出重新贯彻“双百”方针,实施“211工程”计划,加大支持教育事业的力度。
(2)经济上,新中国成立之初到1966年,要求科学文化为经济建设服务,如“两弹一星”,就是为了营造一个安定的国内环境,搞好经济建设。此外,“双百”方针的提出,就是为了充分调动知识分子的积极性,更好地为经济建设服务。“文化大革命”后,由于改革开放发展经济的需要,要求我国的科技文化要进一步发展,以适应新形势,因此,党和政府大力发展科技和教育,如“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等。
3.启示
教育是现代文明的基石,为提高国民素质,必须大力发展教育;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教育必须为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
[当 堂 达 标·固 双 基]
1.新中国刚刚建立,就召开了“工农教育会议”,确定工农教育首先以识字教育为主,这表明当时中国教育事业的性质与目的主要是( )
【导学号:14322254】
A.占领教育阵地,壮大工农革命力量
B.培养国民的民主政治意识,提高工农的地位
C.开展人民教育,为国家建设服务
D.变半殖民地教育为社会主义性质的人民教育
C [新中国已经成立,革命已基本结束,从目的上来看,主要是进行建设,而不是革命,排除A项;题干强调以识字教育为主,排除B项;办教育不是根本目的,为国家建设服务才是最终目的,排除D项;故选C项。]
- 7 -
2.到1965年,中国教育事业初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取得这一成就的原因不包括( )
A.改造旧教育,确立新型教育制度
B.学校向广大工农开门
C.对高等学校的院系和课程设置进行调整
D.建立起教育法律法规体系
D [颁布一系列教育法律法规,建立起教育法律法规体系是改革开放新时期的成就,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都符合1965年之前的教育情况,排除。]
3.199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做出《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强调坚持以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这一决定的核心主张是( )
【导学号:14322255】
A.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B.教育提升国民素质
C.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D.科技转化为生产力
C [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材料中的“以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是典型的“科教兴国”思想,所以这一决定的核心主张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4.1949年12月,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明确了新中国教育工作的目的是:“为人民服务,首先为工农服务,为当前的革命斗争与建设服务”;1958年9月,提出党的教育工作方针是:“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1985年重申:“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反映出新中国的教育方针( )
【导学号:14322256】
A.长期 “左”倾冒进 B.具有时代性
C.始终坚持以人为本 D.缺乏连续性
B [1949年及1985年的教育方针并不冒进,故A项错误;1949年的教育方针是服务于当时革命形势及国家建设,1958年政治方面存在“左”倾错误,经济领域进行“大跃进”,故提出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1985年改革开放,故教育面向世界及未来,体现每个时代的不同特征,故B项正确;三个阶段教育方针中并未凸显“以人为本”的思想,故C项错误;尽管不同时代教育方针有所不同但具有连续性的是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故D项错误。]
5.据教育部的相关资料显示,2000年之后,国家开始批准建立独立学院,中国高校出现了公办、民办、公办民助(如独立学院)等多种方式并存的局面,基本实现了高等教育大众化。这种现象的出现是基于( )
A.市场经济体制对我国高等教育有重要影响
- 7 -
B.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快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C.民众对教育需求和弥补国家教育投入不足
D.办学方式的多样化和高等教育普及大众化
B [材料中高校多种办学方式是顺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而出现的,A项是材料现象出现的原因,不是材料现象的出发点,故A项错误;多种办学方式使高等教育大众化,其目的是满足经济发展对更多人才的需要,故B项正确;民众对教育需求和弥补国家教育投入不足也是材料现象出现的原因,但不是实行多种办学方式的主要目的,故C项错误;办学方式的多样化和高等教育普及大众化,是多种办学方式的影响,故D项错误。]
6.党的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指出:教育是中华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为推进教育发展采取的重大举措和取得的成就有( )
①大力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②颁布义务教育法
③国民教育体系初步形成 ④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B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③是在1965年,时间不符,排除。故选B项。]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导学号:14322257】
材料一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任务,要求我们不但必须放手使用和努力提高现有的人才,而且必须极大地提高全党对教育工作的认识……为90年代乃至下世纪初叶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大规模地准备新的能够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各级各类合格人才……要解决人才问题就必须使教育事业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有一个大的发展。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1985年)
材料二 当代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初现端倪,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全党全社会要高度重视知识创新,人才开发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重大作用,使科教兴国真正成为全民族的广泛共识和实际行动。
——江泽民在庆祝北大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材料三 在即将到来的21世纪,以高新技术为核心的知识经济将占主导地位,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将越来越取决于教育发展、科学技术和知识创新的水平,教育将始终处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在当今以及今后一个时期,缺少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创造性人才,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的主要因素……
——《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计划》(1998年)
(1)根据材料一,分析发展教育与实现现代化之间的关系。
(2)根据材料二,分析教育发展所面临的挑战。
(3)根据材料三,分析目前教育存在的问题。为此,教育应该做出怎样的改革?
- 7 -
[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一分析,注意现代化对教育的作用。第(2)问应联系国际、国内形势分析。第(3)问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分析中国教育的现状;改革措施应联系教材内容回答。
[答案] (1)大力发展教育事业,重视人才培养是加快经济建设,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不重视教育发展,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就没有智力保障;经济发展为教育发展提供坚实基础,离开经济发展谈教育发展是一句空话。
(2)现代高新技术的发展和知识经济的发展、国际上以科技和经济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竞争需要大量的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和高素质的劳动者,而人才的培养关键在于教育。
(3)存在的问题:缺少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创造性人才。改革:国家必须加快素质教育的发展,以培养大批创新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
- 7 -
相关文档
- 高中历史知识,结构框架表解(下)2021-08-306页
- 2020高中历史 第8单元第22课 多姿2021-08-307页
- 2017-2018学年辽宁省普通高中高二2021-08-3011页
- 江苏省南通市海安高中2019-2020学2021-08-3019页
- 第14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2021-08-3046页
- 高中历史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检测2021-08-309页
- 2020年云南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历史模2021-08-3013页
- 2020高中历史 专题八 当今世界经济2021-08-306页
- 2020_2021学年高中历史第八单元当2021-08-306页
- 2020年6月福建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2021-08-30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