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3.01 KB
- 2021-08-30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通辽市2020届高三增分训练(一)
文科综合历史试卷
1.清代乾隆年间出土了一件西周晚期的青铜器一一散氏盘,盘中铭文记载了西周晚期夨国偷袭散国,两国议和后,夨国割让土地给散国,以赔偿其损失。两国进行土地划界时,相关程序必须经周王核准,以及大臣协助勘察和认定。据此可知当时
A. “溥天之下,莫非王土”根深蒂固
B. 周王室对各诸侯国拥有绝对控制权
C. 诸候国间的战争致使“王土”流失
D. 诸候国间的土地变更经周王认可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散氏盘记载了散国和夨国交换土地时,须经周王核准、认定等程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当时诸侯国间的土地变更须经周王认可方有效,D选项正确;仅此一事不能充分说明“莫非王土”观念的根深蒂固,A选项错误;周王室对诸侯国拥有“绝对”控制权的说法,不符合分封制的史实,B选项错误;土地变更经过了王室认可,王土“流失”的说法不符合题意,C项错误。
2.元世祖时期,政府将北方一些农户为生产互助而自发组成的“锄社”加以推广,并规定:凡民户五十家为一社,社长由“高年晓农事者”担任;一边立本牌,上书某社某人,“社长以时点视劝诫”;社中疾病凶丧之家,由众人合力相助;一社内如受灾民户较多,则“两社助之”。这说明“锄社”
A. 兼具生产和生活的管理职能
B. 体现了游牧和农耕经济的结合
C. 冲击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D. 是在全国设立村民自治组织
【答案】A
【解析】
【详解】
由材料“自发组成的”“凡民户五十家为一社”、“社中疾病凶丧之家,由众人合力相助;一社内如受灾民户较多,则‘两社助之’”可知,锄社是北方农民自发的耕作互助组织,具有生产和生活的管理职能,故选A项;锄社是农民自发的耕作互助组织,是农耕经济的表现,排除B项;锄社强化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北方地区而非全国,排除D项。
3.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先秦社会思潮的历史叙述。据此能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相关记载
文献出处
“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先罚而后赏”
《礼记·表记》
“以天为尊,以德为本”
《庄子·天下》
“昊天不惠”“昊天不平”“浩浩昊天,不骏其德”
《诗经》
“夫民,神之主也。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
《左传》
A. 周礼文化与儒家思想决定社会习俗
B. 先秦王权专制的倾向在不断加强
C. 神权政治式微,世俗政治不断加强
D. 先秦重礼轻法中央集权逐步形成
【答案】C
【解析】
材料反映了最先强调“神”、“天”的作用,后来又变为重视民的作用,这体现的是世俗政治不断加强,但需要注意的是先秦时期儒家思想尚未独尊,还不能决定社会习俗,先秦时中央权力尚未集中,王权专制尚未出现,中央集权也未逐步形成,均是不合史实的,所以只有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搞清备选项的内涵与题干的关系,找出符合题目要求和历史史实的备选项。
4.甲午战争对近代中国发展具有深远影响,当时也备受西方瞩目。下图是1894年刊登于《伦敦新闻画报》的漫画作品《日本小武士挑战中国巨人》。画面中,日本武士矮小、机警,正挑战强悍勇武的中国巨人,西方人则站在梯子上远远观望。以下理解不正确的是
A. 它是研究英国漫画史的原始史料
B. 它全面客观反映了当时中日两国实力对比
C. 它侧面揭示了战争爆发时西方国家的立场
D. 它真实反映了当时作者对战争形势的理解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题干漫画可知,一个小矮子日本武士挑战全身披挂凶神恶煞的中国巨人,而西方人则站于木板后,坐山观虎斗,说明西方对于日本发动战争采取默许纵容的态度中强调可以看出,中国好像实力比日本要强大,但并不客观。B项表述不符合史实,但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项。ACD项,用漫画的形式来描述历史事实,是研究英国漫画史的资料;从材料中,英国站得很远,拿着梯子观望,可以看出列强的立场;材料反映了英国人对这场战争的一种理解。此三项表述都符合史实,但不符合题意,排除。
5.下表为1871—1910年间中国棉布和棉纱进口量统计表。从材料可知
年代
棉纱(千担)
价值(千海关两)
棉布(千匹)
价值(千海关两)
1870年代
70
1877
14439
24877
1880年代
152
3648
13561
19735
1890年代
1081
19392
16561
25629
1900年代
1488
30187
15964
45419
1910年代
2282
62831
17013
67852
A. 《马关条约》的签订推动了棉纱棉布进口量的增加
B. 棉布进口量的相对稳定反映了中国贸易地位的改善
C. 这一阶段帝国主义列强的经济侵略以商品倾销为主
D. 二者进口量折射出近代民族织布业发展变化的特征
【答案】D
【解析】
从表格信息来看,中国进口棉布的数量大体上是稳中略有提高,而棉纱的进口量是迅速提高。根据所学可知,棉布是工业制成品,而棉纱是工业生产的原料,可以看出我国民族织布业所需原料在不断增加,对外国棉布的依赖程度在降低,故答案为D项。题干所反映的时间是1870-1910年间的情况,《马关条约》的签订对棉纱棉布进口量的增加没有特殊影响,排除A项;B项材料信息不能反映,排除;在这一时间段内,列强对华的经济侵略逐渐由以商品倾销为主到以资本输出为主,排除C项。
6.2017年初,习近平在联合国总部演讲中说:“中国将积极同美国发展新型大国关系,同俄罗斯发展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同欧洲发展和平、增长、改革、文明伙伴关系,同金砖国家发展团结合作的伙伴关系。”材料表明,当今中国( )
A. 坚持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B. 努力构建稳定均衡的国际关系框架
C. 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外交活动 D. 不断完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答案】B
【解析】
根据题干信息可知,中国根据不同国家发展不同类型的国家关系,表明中国努力构建稳定均衡的国际关系框架,B正确;A材料无法体现,排除;C不能全面反映材料,排除;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是一贯的外交方针,并且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
7.对下列图表中农业总产值增长率变化原因的解读,正确的是
1953~1980年我国农业总产值平均增长率
A. ①个体农业经营落后 B. ②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C. ④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D. ③自然灾害的影响
【答案】C
【解析】
1958—1962年间三大改造已经结束,所有制形式为公有制,排除A;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发生在1958至1960年间,排除B;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改革开放伟大决策,对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农业生产获得较快发展,C正确;1966至1970年间,我国农业总产值下降是因为文化大革命的影响,排除D。
点睛:对于中国近现代史,重点考查学生对时空观的把握,学生要牢记每一时期的阶段特征。
8.近代欧洲曾出现“罗马法复兴”的现象。如14世纪,在意大利兴起“评论法学派”,注重罗马法与现实社会的关系;l7世纪,在荷兰以格劳秀斯为代表的“理性法学派”主张从人类理性出发研究罗马法;19世纪,在德国以萨维尼为代表的“历史法学派”则主张在民族法学中复兴罗马法传统。这一现象说明罗马法
A. 基本内容仍有其生命力
B. 适用于不同国家和地区
C. 某些原则仍具借鉴意义
D. 成为史学研究理论指导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材料中“重岁马法与现实社会的关系”“人类理性出发研究岁马法”“民族法学中复兴岁马法传统”,说明罗马法中的某些原则仍然对今天具有借鉴意义,故C项正确。AB项夸大了罗马法的作用,题干不能充分体现。D项也不妥,题干中仅提到“在德国以萨维尼为代表的‘历史法学派’研究罗马法”,因此无从得知研究罗马法一定都是从史学研究的角度。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罗马法。
【名师点睛】罗马法复兴,是指世纪初,西欧各国先后出现的一个研究和采用罗马法的热潮。其出现不是偶然的,根本原因在于当时西欧的法律状况同商品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极不适应,而罗马法是资本主义社会以前调整商品生产者关系的最完备的法律,这一法律遗产可以满足当时西欧各国一般财产和契约关系的发展变化的需要。
9.下表据《西方政治制度史》编制。据该表概括英国议会制度改革的主要特点
时间
结果
1832年以前
5%成年人有选举权,绝大数是贵族
1832年
中产阶级获得选举权
1867年
城市工人有了选举权
1872年
施行秘密投票
1884年
农村工人有了选举权
1918年
男子21岁、女子30岁获得选举权
1928年
21岁以上男女公民均获得选举权
A. 民主进程呈现渐进性
B. 社会阶级结构的变化
C. 实现了选举权利平等
D. 政治经济发展的结果
【答案】A
【解析】
【详解】图表中1832——1928年间,英国享有选举权人群范围的逐渐扩大的历程反映了其民主进程渐进性的特点,故A项正确;B项无法反映1867——1928年间的阶级结构变化,故排除;表格不能说明英国实现了选举权的平等,故C排除;政治经济发展结果是原因,不是特点,故D项错误。
10.
“这一发现成为二十世纪物理学研究的基础,从那个时候起几乎完全决定了物理学的发展。要是没有这一发现,那就不可能建立起分子、原子以及支配它们变化的能量过程的有用理论。”下列有关“这一发现”的表述,错误的是
A. 有助于解释光电效应
B. 推动了现代物理学的重大发展
C. 揭示了时空的本质属性
D. 促进了人们深入认识微观世界
【答案】C
【解析】
根据材料“建立起分子、原子以及支配他们变化的能量过程的有用理论”可知,这一发现指的是量子论。爱因斯坦根据量子成功解释了光电效应,A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排除。量子论使人类对微观世界的基本认识取得革命性进步,成为20世纪最深刻、最有成就的科学理论之一,B说法正确。相对论揭示了时间和空间的本质属性,并非量子论,C说法错误,但符合题意,故选C。量子论的发现弥补了经典力学在认识微观世界方面的不足,促进人们对微观世界的深入认识,故D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排除。
点睛:量子论能很好地解释原子结构、原子光谱的规律性、化学元素的性质、光的吸收与辐射,粒子的无限可分和信息携带等;量子论使人类对微观世界的基本认识取得革命性进步;量子论的开放性和不确定性,启发人类更多的发现和创造,促进了人们深入认识微观世界。相对论的提出是物理学领域的一次重大革命,深刻揭示了时间和空间的本质属性;相对论和量子论一起,构成了现代物理学的基础。
11.以下史实和结论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史实
结论
A
17世纪,荷兰海上贸易繁荣,建立了大量商业公司,资本主义迅速发展
荷兰已成为世界工业生产的中心
B
罗斯福新政时期,美国政府颁布了《全国工业复兴法》和《社会保障法》
表明资本主义国家彻底放弃了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
C
赫鲁晓夫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成效显著
1953年苏联全部农用动力中,机械动力所占比重已达91.7%,畜力所占比重已降至8.3%
D
20世纪70年代,西欧和日本经济实力大大增强
美国世界经济霸主的地位动摇
A. A
B. B
C. C
D. D
【答案】D
【解析】
【详解】20世纪70年代,西欧和日本经济实力大大增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格局形成三足鼎立局面,美国世界经济霸主的地位动摇。故答案为D项。荷兰被称为“海上马车夫”,海上运输业和商业发达,不是世界工业生产的中心,排除A项;罗斯福新政实行国家干预经济政策,并不表明资本主义国家彻底放弃自由主义经济政策,排除B项;赫鲁晓夫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从1956年开始,排除C项。
12.俄罗斯总统普京表示:美国就是世界经济的“寄生虫”。l万亿甚至更高的巨额债务,说明美国在靠举债生活,这对于世界主要经济体之一来说是非常糟糕的。这意味着他们入不敷出并把自己问题的部分负担转嫁到全球经济头上,过着寄生虫的生活。材料表明
A. 美俄两国的意识形态有分歧 B. 全球化是“寄生虫”出现的根源
C. 二战以来美国经济持续衰退 D. 美国寄生主要依靠美元垄断地位
【答案】D
【解析】
从材料来看,普京认为美国入不敷出并把自己问题的部分负担转嫁到全球经济头上,过着寄生虫的生活。分析原因是因为美国在国际经济格局中扮演的角色,美元在国际市场中占有绝对的地位,所以本题选择D选项。A选项错在本题涉及的是经济问题,与意识形态无关;B选项强加因果;C选项不是材料的主要观点。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唐以后,整个社会资源开始了打破重组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一部分人积累了大量的财富,成为社会上的富裕阶层——“富民”阶层,而另一部分人则丧失了土地财富,成为贫苦者。宋代以后,虽然朝代鼎革,但“富民”阶层的发展一直贯穿整个历史过程,成为社会经济关系和阶级关系的核心,这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富民阶层始终是宋元明清的社会基础;国家与富民的关系是社会治理的核心问题;富民是国家乡村控制的主要依靠力量。
因此可以认为,宋元明清的中国传统社会是一个具有高度整体性的社会,即“富民社会”。
——摘编自林文勋、杨瑞璟《宋元明清的“富民”阶层与社会结构》
材料二 近代中国社会结构处于转型期,呈现出独特的二元性。社会上既存在着古老的地主阶级和佃农阶级及传统社会的自耕农、商人、手工业者阶层,也有残余的奴婢、半奴婢阶层;既有演变中的古代的阶级和等级,又产生出新兴的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阶级裂变的同时,也进行着阶级改组,知识阶层、工商阶层、军人阶层已开始成长为新型的社会集团。传统的组织不断演化,新的社会群体激增,政治团体、经济团体已登上历史舞台,并且在社会生活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二元性表现在社会区域内,是城市与农村、沿海与内地的二元格局出现并愈益明显,一方面,沿海与城市现代性日渐凸显,而另一方面,内地与农村保留着传统,踯躅不前。
——摘编自栾爽《震荡与冲突:近代中国社会结构转型探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中唐以后“富民社会”的基本特征及其形成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社会结构的变化及其历史意义,并谈谈你对古今社会结构变化的认识。
【答案】(1)特征:富民阶层是影响中国古代社会中后期诸王朝(宋元明清)经济和社会的核心因素;富民阶层是中后期诸王朝的统治基础,是王朝治乱的关键,是朝廷借以控制基层社会的力量。
形成背景:中唐以后世家大族势力的衰落(富民取代士族);科举制的实行;社会经济的发展;土地兼并导致土地和财富日益集中的趋势。
(2)变化:社会结构呈现新旧交替的二元性特征。旧的社会成分仍然存在,又出现新的社会阶级和阶层;城市与农村、沿海与内地发展呈现不平衡性。
意义:一方面推动了近代中国的社会转型;促进了近代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变化,促进中国的现代化转型。另一方面旧的社会成分又造成对现代化进程的阻碍,使中国社会变革艰难曲折。
认识:一定时期的社会结构与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发展密不可分,又反过来影响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发展。
【解析】
【详解】(1)根据材料“宋代以后,虽然朝代鼎革,但“富民”阶层的发展一直贯穿整个历史过程,成为社会经济关系和阶级关系的核心,”可知,富民阶层是影响中国古代社会中后期诸王朝(宋元明清)经济和社会的核心因素;根据材料“富民阶层始终是宋元明清的社会基础”可知,富民阶层是中后期诸王朝的统治基础。结合材料“中唐以后,整个社会资源开始了打破重组的过程”与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的实行对于富民阶层崛起有较大的影响;根据材料“在这一过程中,一部分人积累了大量的财富,成为社会上的富裕阶层——“富民”阶层”可知富民崛起的背景是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土地兼并导致土地、财富日益集中的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富民阶层属于庶族地主,庶族地主地位的上升,说明世家大族势力的衰落。
(2)根据材料“近代中国社会结构处于转型期,呈现出独特的二元性。”可知,中国近代社会结构呈现新旧交替的二元性特征;根据材料“既有演变中的古代的阶级和等级,又产生出新兴的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可知,中国近代社会结构呈现旧的社会成分仍然存在,又出现新的社会阶级和阶层的特征;根据材料“一方面,沿海与城市现代性日渐凸显,而另一方面,内地与农村保留着传统,踯躅不前。”可知,中国近代社会结构呈现城市与农村、沿海与内地发展呈现不平衡性的特征。对于中国近代社会结构的变化,需要结合变化的表现进行分析,既要看见其积极的一面,如促进中国近代化、推动社会转型、经济发展等方面,也要看见其消极的一面,如旧的社会成分又阻碍社会发展。通过上述分析可知,社会结构的变化与当时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密切相关。
14.历史概念的变迁。
“西方”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含混而不确定的概念,它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
《汉书·西域传》提及西域,包括西域都护府管辖下的今新疆地区,以及大月氏(中亚古国)安息(西亚古国)等广大地区。《后汉书·西域传》提及的范围扩展至大秦
宋代开始出现“西洋”一词。元代《中庵集》曾提到“西洋”,后人考证是指印度洋沿岸的国家。元代《冀越集记》称:“广州舶船出虎头门始入大洋……西洋差远,两岁一回”
清初,张潮的《昭代丛书》中收入了来华传教士南怀仁编写的《西方要纪》一书,称:“西洋总名为欧罗巴,在中国最西,故谓之大西”
1918年陈独秀在《今日中国之政治问题》一文中说:“无论政治学术道德文章,西洋的法子和中国的法子,绝对是两样……一切都应该采用西洋的新法子……应该尊重民权,法治,平等的精神……相信科学是发明真理的指南针”
1972年周恩来与尼克松会谈时说:“国际上都认为社会主义国家是铁板一块,西方国家也是铁板一块。现在我们知道了,情况并非如此”
阅读上述材料,对中国人“西方”概念的变迁进行解读。
【答案】示例:汉代,伴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和发展,出现了西域一词,其空间范围从今新疆地区、中亚、西亚扩展到古罗马地区,主要是陆上丝绸之路涉及区域。
宋元时期,海外贸易兴盛,出现了西洋一词,其范围远至印度洋一带,实为海上丝绸之路涉及区域。
清前期,西学东渐,出现了西方一词,并重新界定了西洋的含义,其范围专指欧洲地区,说明这一时期对西方的空间位置,有了明确的认识。
近代,新文化运动推动了思想解放,西洋一词被赋予了新的内涵——民主、科学等,西洋一词更多体现为与中国传统文化不同的近代西方文化二战后,两极格局确立,西方一词专指资本主义国家,凸显了浓厚的意识形态色彩。
综上所述,在古代,西域、西洋、西方三个词,是伴随中原王朝对外交往而不断变化的地理概念;在近现代,西方概念的变迁,是与中国社会转型和世界形势演变相联系
【解析】
【详解】
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解题的思维过程是:首先,认真阅读上述材料;然后,提炼出中国人的“西方”概念的变迁;再次,依据所学知识进行解读。“解读”,依据材料信息“《汉书·西域传》提及西域,包括……今新疆地区,以及大月氏……安息……等广大地区。《后汉书·西域传》提及的范围扩展至大秦”“元代《中庵集》曾提到‘西洋’,后人考证是指印度洋沿岸的国家”“清初……‘西洋总名为欧罗巴,在中国最西,故谓之大西’”“一切都应该采用西洋的新法子……应该尊重民权,法治,平等的精神……相信科学是发明真理的指南针”“国际上都认为社会主义国家是铁板一块,西方国家也是铁板一块”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中国人“西方”概念与中国古代王朝的外交活动、与近现代中国社会转型和世界形势演变都有密切关系等角度分析论证。
1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1913年底张謇出任农商总长,立即着手经济法制建设。他深知,想要快速顺利有效地进行经济法制建设,仅靠自己和农商部的主观努力是不够的,还必须在上获得时任大总统袁世凯和相关政府部门的支持和配合,在下取得广大工商界的参与和拥护。对于国务院,张謇尽量利用机会宣示和解释自己制定经济法规的设想和方案,以争取获得支持和同情。对于作为法律审核机构的参议院、众议院和法制局,张謇设法沟通,除了在实业政见宣言书中已表示希望两院给予支持外,还在某些重要法规交付审议时,希望参政院和法制局视情况而简化审核程序,尽速审议通过。对于工商界,张謇尽量兼顾工商业习惯,吸收他们所提出的合理意见,如不能吸收则给予解释说服。张謇在制定经济法规时较多地注意到了本国的经济状况,如《商人通例》和《公司条例》,就是根据清末资政院在全国各商会讨论和广泛的调查基础上拟订的。
《商律总则》和《公司律》草案,经农商部邀请起草员来京,复加审视,修正十余条后而制定。其他经济法规的制定,也比较广泛地征求了工商界的意见。
——摘编自虞和平《张謇与民国初年的经济体制改革》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张謇进行经济法制改革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张謇经挤法制改革的主要特征并简析其作用。
【答案】(1)背景:列强侵略,民族危机严重;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西方法律思想的传播。
(2)特征:注意协调各方力量;广泛听取意见;关注国情。
作用:有利于改善资本主义经济秩序,推动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奠定了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经济法制体系的基础,为后世经济法制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
【解析】
【详解】(1)背景:根据材料时间1913年,结合所学知识,张謇进行经济法制改革时时代背景为西方列强侵略,民族危急严重,但此时辛亥革命已经推翻了清王朝统治,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当时政府鼓励发展实业,而张謇本人也提倡实业救国;张謇的经济法制改革既结合了本国商业发展的实际,也大量吸收了西方法律思想。
(2)特征:根据材料张謇在修订经济法规时注意协调官商各方势力;其在制定经济法律条例时广泛调查,听取政府部门、商人意见,而且在制定法律时尽量根据本国商人实际需要制定,关注本国国情。作用:根据所学,张謇经济法制改革和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密不可分,而且其修订法律能照顾本国商人,符合本国国情,因此有利于改善经济秩序,推动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奠定了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经济法制体系基础,为后世经济法制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
16.材料一 对于日本在1937年发动的侵华战争,美国通过各种途径进行谴责,但这一切都停留在“口头威吓”,并没有采取阻止日本侵略的具体措施。美国对中国的确进行了物质援助,1938年12月美国通过进出银行给予中国2500万美元贷款,1939年3月美国再次给予国民党政府1280万美元的材料 贷款。但美国也同样对日本进行输出,1937年日本进口总额的33.7%,1938年的34.4%,1939年的34.4%都是来自美国,绝大部分是日本急需的废铁、工作母机、石油等物资。
材料二 1940年秋冬之间,日本为掌握更多资源,加紧向英国和荷兰施加压力,加快在东南亚地区的扩张。1941年4月,日本和苏联签署中立条约。7月26日,日本政府公布了与法属印度支那签订的共同防卫协定,29日起开始向法属印度支那南部进驻。当26日日本法属印度支那共同防卫协定一公布,美英两国立即冻结了日本资产,把菲律宾军队置于美军的指挥之下,并向中国派遣了美国的军事顾问团。到8月1日,美国宣布禁止除棉花和粮食以外包括石油在内的一切物资的对日出口。
——摘编自《太平洋战争史(第三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七七事变后美国东亚外交政策的主要意图。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对日态度转变的原因和影响。
【答案】(1)意图:希望中日互相消耗,维护美国在远东的霸权;纵容日本,希望日本北上进攻苏联;向日本表明态度,防止日本过渡扩张,危害美国在中国和太平洋地区的利益。
(2)原因:日本在东南亚地区的扩张损害了美国的利益;利用日本进攻苏联的意图失败;美英两国在共同利益的驱使下,走向合作。
影响:日本为获得资源,进一步加快对东南亚地区的侵略;中国抗日战争的压力有所减轻;美日之间的矛盾激化。最终导致太平洋战争爆发。
【解析】
【详解】(1)意图:根据材料“美国通过各种途径进行谴责,但这一切都停留在‘口头威吓’,并没有采取阻止日本侵略的具体措施”,同时美国对中国援助,但未停止对日本输出,可见美国希望中日互相消耗,维护美国在远东的霸权;根据材料“1937年日本进口总额的33.7%,1938年的34.4%,1939年的34.4%都是来自美国,绝大部分是日本急需的废铁、工作母机、石油等物资”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纵容日本,希望日本北上进攻苏联;根据材料“对于日本在1937年发动的侵华战争,美国通过各种途径进行谴责”并所学知识可知,美国向日本表明态度,防止日本过渡扩张,危害美国在中国和太平洋地区的利益。
(2)原因:根据材料“日本为掌握更多资源,加紧向英国和荷兰施加压力,加快在东南亚地区的扩张”可知,日本在东南亚地区的扩张损害了美国的利益;根据材料“1941年4月,日本和苏联签署中立条约”可知,美国利用日本进攻苏联的意图失败;根据材料“7月26日,日本政府公布了与法属印度支那签订的共同防卫协定,29日起开始向法属印度支那南部进驻”可知,美英两国在共同利益的驱使下,走向合作。
影响:根据材料“1940年秋冬之间,日本为掌握更多资源,加紧向英国和荷兰施加压力,加快在东南亚地区的扩张”和“到8月1日,美国宣布禁止除棉花和粮食以外包括石油在内的一切物资的对日出口”可知,美国对日本的制裁,迫使日本为获得资源,进一步加快对东南亚地区的侵略;根据材料“并向中国派遣了美国的军事顾问团”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日矛盾激化,中国抗日战争的压力有所减轻;根据材料二可以看出,美日之间的矛盾激化,最终导致太平洋战争爆发。
17.【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皇甫谧,生于东汉末年。家族曾有过显赫的历史,但到了皇甫谧的祖父辈,家道中落,以务农为生。皇甫谧对书籍的热爱达到了痴迷的程度,其读书用力之勤,远非一般人能想象。他终日手不释卷,带经而农,耽玩典籍,废寝忘食,浸淫书香,心无旁骛,所以当时的人们都称他为“书淫”。在奢靡浮华之风盛行的魏晋,许多文人名士随波逐流,过着醉生梦死的生活。而皇甫谧却远离政治漩涡,隐居在黄土高原上的老家过着自由、淳朴、乐观、清贫的生活,成了魏晋文人中的一个成功的另类。其不为名利所动,坚决贯彻“隐居四因、终生不仕”这一处世原则。晚年,深受疾病之苦的他决心从医书中寻找拯救自己并能解除民众疾苦的良方,以坚忍不拔的毅力精研医学经典,编撰出了我国史学上第一部针灸学专著《针灸甲乙经》,为后世什灸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因此而被誉为中国古代十大名医、世界针灸学始祖”。
——摘编自田斌《晋代名士皇甫谧的乱世自存之道》
(1)根据材料概括皇甫谧的人格特质。
(2)根提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影响皇甫谧人格特质因素
【答案】(1)人格特质勤奋好学,刻苦钻研;恬静寡欲,安贫乐道;隐居田园,终生不仕;执着探索,济世救民。
(2)因素:社会动荡不安,政治斗争激烈;家道中落;道教盛行;生存环境恶劣,医疗条件有限。
【解析】
【详解】(1)根据材料“其读书用力之勤,远非一般人能想象…..皇甫谧却远离政治漩涡,隐居在黄土高原上老家过着自由、淳朴、乐观、清贫的生活…其不为名利所动,坚决贯彻“隐居四因、终生不仕…..他决心从医书中寻找拯救自己并能解除民众疾苦的良方,以坚忍不拔的毅力精研医学经典”可知皇甫谧的人格特质。
(2)皇甫谧人格特质的形成基于各种因素,可根据材料“生于东汉末年。家族曾有过显赫的历史,但到了皇甫谧的祖父辈,家道中落,以务农为生。”结合当时的政治环境、社会环境、医疗水平及其本人家世进行分析阐述。
相关文档
- 2020届全国高三模拟考试(六) 历史试2021-08-306页
- 山东省青岛市平度第一中学2020届高2021-08-3017页
- 安徽省桐城市某中学2020届高三模拟2021-08-308页
- 陕西省咸阳市2020届高三模拟检测(三2021-08-3010页
- 湖南省长沙市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模2021-08-3013页
- 2018-2019内蒙古通辽市高一12月月2021-08-308页
- 【历史】安徽省安庆市桐城市某中学2021-08-3015页
- 【历史】内蒙古通辽市某中学2019-22021-08-3010页
- 【历史】山东省临朐县实验中学20202021-08-3010页
- 陕西省咸阳市2020届高三模拟检测(三2021-08-30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