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56.00 KB
- 2021-08-31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11
专题三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马克思说,“推动了这次大爆炸(指太平天国运动)的毫无疑问是英国的大炮”,“太平天国运动是鸦片战争炮声的回声”。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B )
A.太平军积极参加抗英斗争 B.鸦片战争激化了国内矛盾
C.太平天国以反侵略为主旨 D.鸦片战争是近代化的开端
解析:题干表达的是太平天国运动与鸦片战争之间的关系,可以说鸦片战争对中国的侵略使得中国原有的阶级矛盾进一步激化,由此导致了太平天国运动,故选B,排除A;太平天国运动以反清为主旨,故C不符合史实;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故D也不符合史实。
2.太平天国东王杨秀清曾作诗道:“我们弟妹果然忠,胜比常山赵子龙。起义破关千百万,直到天京最英雄。”从诗中可以看出太平天国运动( B )
A.实现了男女地位平等 B.妇女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C.带有浓厚的迷信色彩 D.定都天京即达到顶峰
解析:太平天国虽提倡男女平等,但并未最终实现,故A项错误。题干中杨秀清认为“弟妹”的忠勇胜过了赵子龙,在天京是最大的英雄。据此可知,他肯定太平天国运动中妇女做出的贡献,故B项正确。题干肯定妇女对太平天国运动做出的贡献,与封建迷信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强调了妇女的突出贡献,不能体现太平天国运动达到顶峰,故D项错误。
3.太平天国对旧的文风加以改革,要求“要实叙其事”,“语文确凿”,一切奏章文谕“更当朴实明晓”,反对拘泥于“八股六韵”和“空言无补”的时文;提倡“文以纪实,浮文所在必删;言贵从心,巧言由来当禁”的朴实通俗的新文风。据此推断太平天国时期( B )
A.维护拜上帝会的教义教规 B.实为提倡白话文的先声
C.仍然采用森严的等级制度 D.彻底否定传统儒家学说
解析:从材料“对旧的文风加以改革”“反对拘泥于‘八股六韵’”“朴实通俗的新文风”中可以看出,太平天国时期,反对旧的文风,提倡新的文风,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到拜上帝会的教义、等级制度,故A、C项排除;D项是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排除。
4.1853年太平天国正式开科取士,规定:“人人都可考,凡应试者皆及第”,考试内容为拜上帝会的教义,考试还打造出科举历史上唯一的女状元。据此判断太平天国的科举考试( D )
A.实现了男女平等的主张 B.向民众普及了天主教教义
C.争取到士人的广泛支持 D.表达了对封建正统的反叛
解析:虽然太平天国的科举考试打造出了唯一的女状元,但不能据此说明太平天国实现了男女平等,故排除A项;太平天国的科举考试内容为拜上帝会的教义,不是普及天主教教义,故排除B项;题意中无从反映士人对太平天国的广泛支持,故排除C项;科举考试内容为拜上帝会教义,打造出唯一的女状元,都体现了对封建正统的反叛,故选D项。
11
5.有专家认为太平天国运动并不具有反封建的革命性,洪秀全等人追求的目标不过就是改朝换代。下列选项最能印证这一结论的是( D )
A.《天朝天亩制度》没有得到认真实施
B.以拜上帝会为指导思想
C.《资政新篇》中主张向西方学习
D.永安封王与天京变乱
解析:根据材料“洪秀全等人追求的目标不过就是改朝换代”并结合所学可知,永安封王与天京变乱说明太平天国运动领导人带有根深蒂固的封建帝王思想,故D项正确。《天朝田亩制度》具有反封建的革命性,故A项错误。太平天国运动以拜上帝会为指导思想、《资政新篇》中主张向西方学习与题干“不具有反封建的革命性”无关,故B、C项错误。
6.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废除买卖婚姻,规定“凡天下婚姻不论财”;平分田地,“照人口,不论男妇”等。这从本质上反映出太平天国运动( D )
A.真正实现了男女平等 B.彻底抛弃了传统文化
C.创造了新的发展模式 D.具有一定的反封建精神
解析:材料“废除买卖婚姻”“凡天下婚姻不论财”表明太平天国运动在一定程度是反封建的,故D项正确;太平天国运动没有摆脱封建思想的影响,没有实现男女平等,也没有抛弃传统文化,故A、B项错误;《天朝田亩制度》是农民阶级斗争的产物,不是新的发展模式,故C项错误。
7.《资政新篇》是近代中国的先进人士最早提出的发展资本主义的近代化纲领,集中反映了当时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寻找真理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其方案中最能体现这一特点的是( A )
A.鼓励发展工商业 B.实行圣库制度
C.平均分配土地 D.设立福利机构
解析:《资政新篇》是中国近代第一部带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施政方案,鼓励在中国发展工商业,迎合了当时的发展潮流,故选A项;实行圣库制度和平均分配土地是《天朝田亩制度》的内容,故排除B、C项;《资政新篇》中并没有体现建立福利机构的内容,故排除D项。
8.武昌起义爆发后,“那时帝国的最大官僚一个接着一个地开始转到共和国方面。对自己政府的普遍背叛开始了,纷纷抹去自己衙门上的‘大清’字样”。这一现象( B )
A.减缓了革命成功的进程 B.客观上减少了革命阻力
C.瓦解了封建统治的根基 D.消除了与革命派的分歧
解析:面对革命的蓬勃发展,清廷官吏采取附和态度,顺应革命形势,混进革命队伍,客观上加速了清王朝的崩溃,减少了革命阻力,故B项正确,A项错误,材料现象只是导致清政府众叛亲离,瓦解封建根基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消除分歧说法绝对,排除D项。
9.观察下面邮票,画面中的军人属于( C )
11
A.北洋军
B.北伐军
C.湖北新军
D.工农红军
解析:根据图片可知,此图为辛亥革命一百年纪念邮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11年湖北新军发动武昌起义,辛亥革命由此爆发,故C项正确。北洋军为1912~1928年北洋政府统治时期的封建性军阀部队,北伐军为1926年国民大革命时期的革命军队,工农红军为1928年土地革命时期的革命根据地队伍,故A、B、D均不符合题意,故排除。
10.《临时约法》没有赋予总统解散国会的权力,但规定了临时参议院对总统、内阁有质问、弹劾的权力。这样国会处于绝对安全的地位,而总统、内阁的地位极不稳固。这说明《临时约法》( B )
A.确立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B.行政权和立法权之间缺乏有效的制衡
C.实践了主权在民的政治思想
D.制定的根本目的是限制袁世凯的权力
解析:题干的大意是:《临时约法》给了国会对总统和内阁的制约权力,但是没有给总统对国会的制约权力,所以国会代表的立法权与总统和内阁代表的行政权之间没有形成互相制约的关系,故B符合题意;题干只提到了行政权和立法权之间的关系,不能体现三权分立,故A排除;C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排除;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制定《临时约法》最根本的目的是维护共和制度,直接目的是限制袁世凯的权力,故排除D。
11.近年来有学者对辛亥革命“既胜利又失败”的表述提出异议,似有自相矛盾之嫌,认为衡量辛亥革命的成败,应当主要从“破”和“立”两方面完成的情况去考察。就“破”这一任务而言,辛亥革命( B )
A.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B.推翻了清王朝统治
C.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D.传播了民主的理念
解析:辛亥革命的“破”即辛亥革命破坏旧制度,主要指推翻了清王朝统治,故B正确;A是辛亥革命失败的标志,并非辛亥革命的“破”,排除;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是辛亥革命的“立”,即建立新制度,不符合题意,排除C;传播了民主的理念是辛亥革命的“立”,排除D。
12.有学者指出:“辛亥革命是一条政治的分界线,此后,帝王、人主、天子、君父变成了人民的公敌,‘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成为一种社会政治文化心理和时代意识。”该学者认为辛亥革命( A )
A.使得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11
B.彻底消除了人们心中的封建意识
C.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D.使三权分立的政治原则得以贯彻
解析:本题考查辛亥革命的影响。依据材料“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并结合所学可知,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促进了民主共和观念的传播,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因此A项正确。B项错误,“彻底”一词表述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C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辛亥革命在思想领域的作用,并未涉及经济发展的问题;D项错误,结合所学可知,革命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之后民国处于军阀专制之下,并未使三权分立的原则得到贯彻。
13.《上海学联告同胞书》中指出:“学生罢课半月,政府不惟不理,且对待日益严厉。乃商界罢市不及一日,而北京被捕之学生释;工界罢工不及五日,而曹、章、陆去。”这段材料主要说明( B )
A.学生是五四运动的先锋力量
B.工人阶级是五四运动的主导力量
C.三罢斗争是五四运动的主要形式
D.社会各阶层是五四运动的领导力量
解析:材料显示学生运动,政府不予理睬,而工人阶级的罢工,政府立即采取措施,说明工人阶级是五四运动的主力,故B正确;A不是材料体现主旨;C中“三罢”并不是主要形式;D中“各阶层”说法错误。
14.近代中国革命运动此伏彼起,义和团运动失败后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相继发生。但辛亥革命与义和团相比已有很大不同,而五四运动则带有更新的时代烙印。五四运动所体现的“更新的时代烙印”是( D )
A.首次承担起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B.青年学生成为运动的主力军
C.由无产阶级革命政党组织领导
D.无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五四运动中工人阶级给北洋军阀以强大压力,使五四运动取得初步胜利,故D项正确;太平天国运动就开始担负起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故A项排除;B项说法错误,青年学生成为运动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是1921年诞生,而五四运动是1919年发生,故C项错误。
15.中共一大提出坚决断绝同资产阶级及其类似党派的一切联系,而中共三大则认为:当前只有国民党才能将国民革命的势力统一集中起来。这一变化说明中国共产党( A )
A.正确分析了中国的国情 B.试图摆脱共产国际的领导
C.放弃了中共一大的纲领 D.缺乏统一连贯的革命政策
解析:由材料“当前只有国民党才能将国民革命的势力统一集中起来”说明中共认识到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单靠中国共产党领导无产阶级不能取得革命的胜利,故排除D,选A;中共三大是共产国际的指示,排除B;材料没有反映中共放弃一大的纲领,排除C。
11
16.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这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下列关于中共“一大”的叙述,符合实际的是( A )
A.确定党的中心工作是领导工人运动
B.认识到建立革命武装的重要性
C.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
D.推动了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实现
解析:中共“一大”规定中共的性质是无产阶级政党,奋斗目标为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其中心工作是领导工人运动,故A项正确。
17.北伐战争期间,郭沫若在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工作时注意到一个有趣的现象:“各地方来归附的军队很多,凡是有来归附的军队,他们最先请求的便是派遣政治工作人员。”这种现象表明( B )
A.政治宣传促使各地方军队来归附
B.政治工作有助于提升军队战斗力
C.政治工作成为国民革命主要工作
D.各地军队决心接受三民主义思想
解析:材料中强调的是“派遣政治工作人员”,说明政治工作对于提升军队战斗力具有较大作用,故B项正确;A项中“各地方”说法绝对;政治工作并不是国民革命主要工作,排除C;D中“各地”说法绝对。
18.把国民革命失败的责任推给陈独秀是欠公允的;同样,把国民革命失败的责任全推给共产国际也是欠客观的。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D )
A.陈独秀的错误不是国民革命失败的主要原因
B.国民革命失败的主要责任要由共产国际来负
C.国民党右派叛变是国民革命失败的客观因素
D.陈独秀右倾错误是国民革命失败的原因之一
解析:材料认为国民革命失败有多方面的原因,不能把国民革命失败的责任推给陈独秀,也不能把国民革命失败的责任全推给共产国际,这说明陈独秀右倾错误是国民革命失败的原因之一,故D项正确,A、B两项错误;C项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
19.南昌起义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的第一次武装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但南昌起义高举的仍然是“国民革命军”的旗帜。其主要目的是( D )
A.国共关系尚未彻底破裂 B.起义主力是国民革命军
C.为了免受国民党的围剿 D.争取国民党左派的支持
解析:南昌起义时,国共关系已经彻底破裂,故A错误;起义主力是国民革命军,这并不能解释高举“国民革命军”的旗帜的主要目的,故B错误;当时起义必然会受到国民党的围剿,故C错误;国民党左派主张联共进行国民革命,高举“国民革命军”的旗帜的主要目的是争取国民党左派的支持,故D正确。
20.毛泽东说:“大家不应只看到一个广东,湖南也是很重要的。湖南民众组织比广东还要广大,所缺的是武装,现已适值暴动时期,更需要武装。”他强调湖南暴动“纵然失败,也不用去广东,而应上山”。这一思想的提出( D )
A.完善了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
B.指明了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
11
C.说明进行武装斗争的重要性
D.体现中国革命道路的新构想
解析:材料说明毛泽东发动农民暴动,如果失败可以走向山村,实际上是走与“城市暴动”相反的革命道路,故D项正确;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提出是井冈山时期,此时属于大革命时期,故A项错误;指明了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是在《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中,故B项错误;材料这还没有提及武装斗争的信息,故C项错误。
21.二万五千里长征,是一次改变中国命运的征途。毛泽东同志宣称:“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长征是以我们胜利、敌人失败的结果而告结束,它预示着中国革命新的局面的开始”。“新的局面”是指( B )
A.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
B.中共担负起中国革命的新任务
C.纠正了“左”倾冒险主义错误
D.确立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领导
解析: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标志是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二万五千里长征,是一次改变中国命运的征途”可知,充分肯定长征对中国革命的意义,结合所学可知,中共在长征途中发表了《八一宣言》,提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这意味着红军担负起了抗击日本侵略者的革命新任务,故B项正确;“纠正了‘左’倾冒险主义错误”是1935年遵义会议,故C项错误;确立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领导是1935年遵义会议,故D项错误。
22.图示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历史学习方法。下图描述了解放战争期间某一阶段的战略态势,图中的尖刀表示的是( B )
A.国民党军队进攻中原解放区
B.拉开战略反攻的序幕
C.人民解放军发起淮海战役
D.人民解放军渡江作战
解析:据材料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解放战争时期战略反攻的态势,1947年刘邓大军挺进中原,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故B项正确;国民党军队进攻中原解放区,属于解放战争初期,不符合题意,故A项错误;淮海战役属于战略决战阶段,故C项错误;百万雄师过大江,属于渡江战役,故D项错误。
23.刘伯承在参加中央政治局会议时指出,前年我们跃进式的进军是品字形的中央突破,这次是一字长蛇阵齐头并进。170万人南下作战,没有后勤,没有财政是不行的。这里的“南下作战”是指( D )
11
A.挺进大别山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解析:根据材料“这次是一字长蛇阵齐头并进。170万人南下作战,没有后勤,没有财政是不行的”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渡江战役的地点是西起湖口,东至江阴,解放军全线向国民党发动进攻,D项符合题意。挺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A项排除。淮海战役是围点打援,B项排除。平津战役是先两头,后中间,C项排除。
24.毛泽东在给前线的作战电报中提出:“为着不使蒋介石迅速决策海运平津诸敌南下,我们准备令刘伯承、邓小平……歼灭黄维兵团之后,留下杜聿明指挥……诸兵团之余部,两星期内不作最后歼灭之部署……敌向徐州、郑州、西安、绥远诸路逃跑,是没有可能或很少可能的。”据此判断,该电文的主要意图是( B )
A.指示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
B.确保平津战役的顺利开展
C.要求迅速歼灭淮海战场上的敌军
D.防止辽沈战役中东北敌军的南逃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该次作战是平津战役,时间是1948年底。1947年6月,刘伯承、邓小平大军挺进大别山,时间不符,故A错误。从材料“不使蒋介石迅速决策海运平津诸敌南下”“令刘伯承、邓小平……歼灭黄维兵团之后,留下杜聿明指挥”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8年底,中共制定这些措施,有效地确保了平津战役的顺利开展,故B正确。由材料“留下杜聿明指挥……诸兵团之余部,两星期内不作最后歼灭之部署”可知并没有要求歼灭淮海战场上的敌军,故C错误。1948年底,辽沈战役已经结束,故D项错误。
25.人民解放战争取得胜利的主要原因,即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基本经验,不包括( C )
A.有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B.有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论指导
C.走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一次完成的道路
D.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奋斗
解析:人民解放战争取得胜利的主要原因,即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基本经验,主要是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论指导以及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奋斗的统一战线,A、B、D项正确;人民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道路是分两步走,并不是一步完成,C错误,符合题意。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6题18分,第27题20分,第28题12分,共50分)
26.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其革命的一生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1
材料一:当时的清政府,正如孙中山所形容的那样,像“一座即将倒塌的房屋,整个结构已从根本彻底的腐朽了”,“全国革命的时机,现已成熟”。可见,辛亥革命的发生,是客观情势使然,而不是什么“激进主义思潮”的产物。因此,辛亥革命作为中国近代史上的伟大事件,无疑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飞跃,它推翻了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结束了在中国绵延几千年并被奉若神明的君主专制制度,破天荒地宣布了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从而扫清了中国社会前进的巨大障碍,使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其政治意义是决不能低估的。
——陈其泰《近代史上有关重大是非的两个问题的评价》
材料二:辛亥革命后,某人翻译一本书名叫《平民政治》,但现在却准备易名为《共和政治》后再出版。《国粹学报》过去一段时间销路不畅,但最近改名《共和杂志》,重新变得抢手。
——摘编自徐兆玮《棣秋馆日记》
革命后地方不同了一点,绿营制度没有改变多少……守兵当值的,到时照常上衙门听候差遣。马兵仍照旧把马养在家中。衙门前钟鼓楼每到晚上仍有三五个吹鼓手奏乐……
——沈从文《辛亥革命的一课》
材料三:若夫革命主义为吾侪所昌言,万国所同喻,前此虽屡起屡踬,外人无不鉴其用心,八月以来,义旗飚发,诸友邦对之抱和平之望,持中立之态,而报纸及舆论,尤每表其同情,邻谊之笃,良足深谢。临时政府成立后,当尽文明国应尽之义务,以期享文明国应享之权利。
——孙中山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言书》
故辛亥之役,吾人虽能推倒满洲政府,曾不须臾,帝国主义者已勾结军阀,以与国民革命为敌,务有以阻止国民革命目的之进行。十三年来,军阀本身有新陈代谢,而其性质作用,则自袁世凯以至曹锟、吴佩孚,如出一辙。……北伐之目的,不仅在推倒军阀,尤在推倒军阀所赖以生存之帝国主义。
——孙中山1924年《北上宣言》
(1)材料一是从什么角度评价辛亥革命的?据此指出辛亥革命最大的历史功绩。(6分)
(2)归纳材料二的两段材料关于辛亥革命影响的不同看法,对此应如何理解?你认为在研究历史时应该注意什么?(6分)
(3)根据材料三分析孙中山对西方列强认识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孙中山认识发生变化的因素。(6分)
答案:(1)角度:政治意义(或民主政治)。
功绩:结束了在中国绵延几千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扫清了中国社会前进的巨大障碍,使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
(2)不同看法:第一段材料反映出民国初期共和观念风行,反映的现象主要发生在城市里的知识分子中;第二段材料反映出辛亥革命并未带来什么变化,反映的现象主要发生在偏远县城的普通民众中。
理解:辛亥革命具有不彻底性,其影响在不同地区和不同群体中是不一样的,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是一个缓慢而渐进的过程。
注意:全方位分析材料,不能以偏概全。
(3)变化:孙中山在《大总统宣言书》中称帝国主义为“友邦”,对其抱有幻想;在《北上宣言》中孙中山认识到“帝国主义者已勾结军阀,以与国民革命为敌”,主张推倒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
因素:吸取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一再受挫的教训;目睹帝国主义勾结军阀与国民革命为敌;得到中共和苏联的帮助;自身不懈追求真理、坚持革命和与时俱进的精神。
解析:
11
第(1)问的角度需依据材料判断;其功绩需结合材料的角度迁移辛亥革命的功绩作答。第(2)问的看法需要从材料中分别指出,结合当时社会环境进行理解;其研究的角度要从看待历史的正确方法方面说明。第(3)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三并结合孙中山对列强的态度;第二小问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变化的因素。
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应运而生
90年前爆发的五四运动,也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和新文化运动……一批先进的青年知识分子,从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中,看到了马克思主义的伟大力量,看到了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希望,从而自觉接受马克思主义、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促进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这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提供了思想上和干部上的准备,并使社会主义思想成为五四运动后新文化运动的主流。……在五四运动开启的波澜壮阔的革命洪流中,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
——李长春同志在纪念五四运动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材料二:继承与超越
中国共产党成立90年来的发展,是对辛亥革命的继承、扬弃和超越。中国共产党人“都是孙中山先生革命事业的继承者”,继承了辛亥革命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大无畏革命精神,继承了孙中山等志士仁人的革命遗志和正确策略。同时,在民主革命的理论指导、政治纲领、依靠力量、阶段目标等方面,超越了辛亥革命的历史局限和资产阶级自身弊端。
——《辛亥革命100周年与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的历史昭示》
材料三:走什么路
在中国近现代史上,中国人民为“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问题进行了不断地探索,辛亥革命“走西方的路”,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又经历了一个从“走俄国人的路”发展到“走自己的路”的过程。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的条件。(4分)
(2)依据材料二,如何理解中国共产党人对辛亥革命的“继承”?如何理解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的理论指导、政治纲领、依靠力量、阶段目标等方面,超越了辛亥革命的历史局限”?(8分)
(3)材料三中,中国共产党“走俄国人的路”和“走自己的路”分别指的是什么?各自结果如何?(6分)
(4)依据材料三回答,你对中国“走什么路”的问题有何认识?(2分)
答案:(1)国际条件:十月革命的胜利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国内条件: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提供了思想上和干部上的准备。
(2)继承:继承了辛亥革命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大无畏的革命精神,继承了孙中山等志士仁人的革命遗志和正确策略。
超越:
11
(3)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走俄国人的路”指以城市为中心,在大城市进行武装起义,推翻反动政府,夺取全国的胜利。结果:失败。“走自己的路”指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政权,取得全国革命的胜利。结果: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的统治,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4)认识:中国革命和建设不管走什么路,既要借鉴学习外国的先进经验,又要立足于中国国情,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解析:第(1)问,注意提取材料有效信息“五四运动”“十月革命”“促进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第(2)问,第一小问结合材料不难作答;第二小问可结合所学知识,从材料所说的四个方面进行比较分析。第(3)问,所谓“走俄国人的路”是指向苏俄(联)学习,“走自己的路”是指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和建设道路。注意时间段,即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结果”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第(4)问,根据“走俄国人的路”指要学习外国经验;“走自己的路”则体现了从本国国情出发,实事求是。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西方文明是近代文明历史演进过程的主角,其扩张促进了非西方社会的现代化。美国学者塞缪尔·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中总结了八个西方文明的特征:宗教、语言、政教分离、法治、社会多元化、代议机构、个人主义、希腊罗马古典遗产。鸦片战争后,中国文明与来自西方的近代文明全面接触,古老的中国开始慢慢吸收融合近代文明。其中对近代中国影响最大的是“法治”“代议机构”和“个人主义”。
——据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从材料中提取中外关联的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12分)
答案:示例一:
11
论题:西方近代法治文明的传入推动了近代中国的法治进程。
阐述:中国传统文明中只有基于人治的法制建设和制度,而无基于民主的法治理念和传统。近代以来西方启蒙思想的传入,社会契约精神和法治精神对传统的专制体制和思想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清末新政中颁布的《钦定宪法大纲》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宪法性文件,这是中国近代步入民主法治时代的形式上的标志,但由于其根本目的在于维护专制主义统治秩序,因此对民权的保障和对皇权的限制都是极为有限的。辛亥革命后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立了主权在民的原则,规定了民众享有的权利,仿照西方国家实行三权分立、相互制衡的现代政治体制,是中国近代民主法治进程的里程碑,但由于其不符合国情,运行缺乏社会基础和政治基础,最终沦为一纸空文。北洋政府和南京政府时期颁布了多部宪法,尽管实践效果有限,但每届政府都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违逆民意,不得不颁行宪法为执政“依据”以顺从民意,这说明中国社会的法治精神和宪政观念在不断增强,宪法体系也在不断完善。
示例二:
论题:西方代议制民主在近代中国的发展与实践。
阐述:近代以来西方代议制民主的发展确立了资产阶级对世界的统治,中国国门洞开后,先后经历了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层次的学习过程,其中制度层面学习的主要内容就是西方资产阶级的代议制民主。早期维新思想家主张设议院、兴民权,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制度,康梁领导的维新变法迈出了实践的第一步,解放了国人的思想。清末新政时期预备立宪,代议制民主成为立宪派的共识,但由于改革落后于革命,最终清政府未能挽救自身命运。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专制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颁布资产阶级的宪法,实行资产阶级代议制,极大地推动了近代中国民主化和法治化的进程。
解析:根据材料“鸦片战争后,中国文明与来自西方的近代文明全面接触,古老的中国开始慢慢吸收融合近代文明。其中对近代中国影响最大的是‘法治’‘代议机构’和‘个人主义’”可知,本题的主旨在强调西方近代文明在世界的扩展,特别是西方的资产阶级的民主、法治的理念对中国产生的影响,因此抓住这一主旨提取出相关论题。论述时,结合所学中国近代化的内容,重点突出中国政治民主化、法治化的发展历程以及受西方影响的内容。如:可联系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民主制度的维新运动,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辛亥革命。也可阐述《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相关知识点。阐述时要条理清晰,史实充分。
相关文档
- 2020_2021学年高中历史专题六西方2021-08-315页
- 2020秋高中历史专题七俄国农奴制改2021-08-3125页
- 【历史】江苏省普通高中2019-20202021-08-3118页
- 2020_2021学年高中历史第四单元近2021-08-316页
- 2020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17-18世纪2021-08-316页
- 2017-2018学年安徽省滁州市民办高2021-08-3016页
- 2020版高中历史 第5章 中国著名的2021-08-309页
- 2020学年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第3课2021-08-3012页
- 2020高中历史 第3单元课时分层作业2021-08-305页
- 2020高中历史 第8单元第27课 世纪2021-08-30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