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81.20 KB
  • 2021-08-31 发布

2020高考历史冲刺提分训练:二战后的世界文明(20世纪中期以后)

  • 14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20 高考历史冲刺提分训练:二战后的世界文明(20 世纪中期以后) 一、选择题:本题共 12 个小题,每小题 4 分,共 48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 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有学者指出:“美国恪守的门户开放原则同苏联的势力范围原则是完全相对立的两种思想和 理论体系,甚至是历史上形成的两种不同的民族传统。……这两个原则的冲突不仅仅推动了冷 战的到来,而且是冷战的原动力。”该学者认为 A.国家利益分歧导致了美苏冷战 B.冷战源于美苏意识形态的冲突 C.美苏加紧在全球范围内的争夺 D.美苏争霸引起民族传统的对立 【答案】B 【解析】根据学者的分析,正是美国门户开放和苏联势力范围是两个完全对立的两种思想、理 论体系和民族传统,导致了冷战的发生和发展,B 选项符合题意。“国家利益分歧”在材料中 无从体现,A 项错误。学者分析的是冷战到来的原因和动力,不是冷战的范围,C 选项错误。 材料中民族传统的对立是冷战的原因,不是美苏争霸的结果,D 选项错误。 2.“我不相信苏联希望战争,它所希望的是得到战争的果实,以及他们的权力和主义的无限扩 张。因此趁现在还为时未晚,我们所应当考虑的是如何永久制止战争并尽快在一一切国家为自 由和民主创造条件的问题。”这段材料出自 A.《联合国家宣言》 B.丘吉尔的铁幕演说 C.马歇尔的援助计划 D.《北大西洋公约》 【答案】B 【解析】材料“苏联希望……权力和主义的无限扩张……为自由和民主创造条件的问题”,可见 主张遏制苏联,维护资本主义民主国家,这符合丘吉尔的铁幕演说的内容,故 B 符合题意;共 同战败德、意、日法西斯侵略,决不和敌国单独议和。经与苏联磋商并告知有关国家后,1942 年 1 月 1 日,26 个国家的代表在华盛顿签署了《联合国家共同宣言》,此宣言标志着国际反法 西斯联盟正式形成,故 A 不符合题意;马歇尔的援助计划是要从经济上援助西欧,稳定资本 主义秩序,故 C 不符合题意;《北大西洋公约》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缔结的针对苏联等国 的军事联盟条约,故 D 不符合题意。故选 B。 3.如图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与欧共体国民生产总值占世界国民生产中总值的比重(以 1974 年时的欧洲共同体九国作为一个整体)。这 A.反映了欧共体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B.强化了美国与欧共体之间的同盟关系 C.反映了美国与欧共体之间的贸易往来 D.有利于欧共体摆脱对美国的政治依附 【答案】D 【解析】材料表明,欧共体国民生产总值占世界国民生产中总值的比重不断增长,与美国差距 不断缩小,反映欧共体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这有利于欧共体摆脱对美国的政治依附,故 D 正确;材料只有美国与欧共体的数据,没有涉及世界其他国家的数据,无法得出欧共体成为世 界第二大经济体,排除 A;欧共体国民生产总值占世界国民生产中总值的比重不断增长,反映 欧共体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有利于欧共体摆脱美国的控制,B 排除;材料没有涉及贸易问题, 排除 C。 4.如图为 20 世纪 50~90 年代联合国安理会关于国际事务协商一致通过决议的比例变化图。 这种变化可说明 A.国际民主化趋势不断加强 B.“一超多强”的世界政治格局已经定型 C.大国之间的矛盾逐渐消弭 D.资本主义阵营在国际事务中出现分化 【答案】A 【解析】考查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图表中 20 世纪 50-90 年代,安理会关于国际事务协商 一致通过决议的比例逐渐增高的现象表明国际事务不再由少数大国单独决定,其他制约力量开 始上升,故 A 项符合题意;两极格局结束,世界多极化政治经济力量的崛起,暂时形成“一 超多强”的局面,而不是国际政治格局已经定型,故 B 项不符合题意;C 项中“消弭”的说法 过于绝对化,故 C 不符合题意;D 项从材料中无法体现,故 D 不符合题意。 5.以 20 世纪 70 年代的石油危机为契机,苏联成为世界第一大石油出口国和粮食进口国。1985 年,美国里根政府实行“逆向石油冲击”战略,向世界市场注入大量石油,导致世界油价下跌 了 129%,苏联损失惨重。这表明 A.苏联忽视国民经济结构的调整代价沉重 B.石油成为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财政基础 C.石油危机成为导致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 D.粮食问题严重动摇了苏联社会经济基础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当美国里根政府实 行“逆向石油冲击”战略时,苏联却没有进行相应的经济结构调整,一味的发展石油出口,结 果因油价下跌损失惨重,表明一国经济结构应合理,不能过度依赖于能源出口。A 项正确。B、 C 项夸大了石油的作用;D 项与材料信息无关。所以答案选 A。 6.在 1944 年至 1973 年的“布雷顿森林体系”中,各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汇率的 稳定性”得到实现,但“资本流动”受到严格限制。而 1973 年以后,“货币政策的独立性” 和“资本自由流动”得到实现,但“汇率稳定”不复存在。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爆发 B.欧洲经济的复兴和日本的崛起 C.美国经济地位下降和美元贬值 D.第三世界提高石油价格和关税 【答案】C 【解析】1973 年前后,各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汇率的稳定性”、“资本流动”出现了 变化,之所以这时出现明显的变化,是因为在战后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布雷顿森林体 系是以美元为中心的,美元在里面起了关键的作用,而 1973 年之后,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了, 美元没法再维持“双挂钩”原则,所以才出现了上述现象,故选 C;ABD 均与之相关,但不 是直接和主要的原因,故排除。 7.20 世纪六七十年代,国际贸易迅速发展,提高了贸易在世界经济中的重要性以及对外贸易 在各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下图是这一时期“各类国家在世界贸易总额中所占比例”,对其解 读正确的是 A.发达市场国家获得了更大的利益 B.计划经济国家进行深刻的改革 C.发展中国家更深地融入世界市场 D.石油输出国极大推动“南南合作” 【答案】A 【解析】依据题干图示可知,1963-1973 年工业国的世界贸易额呈增长态势,说明发达市场 国家获得了更大的利益,故 A 项正确;计划经济国家的世界贸易总额呈下降趋势,说明计划 经济国家经济发展在下降,结合所学可知,1963-1973 年计划经济国家没有进行深刻的改革, 故 B 项错误;发展中国家的世界贸易总额变化不大,因此 C 项说法错误;南南合作由发展中 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合作,故 D 项说法错误。 8.下图为 2009—2017 年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国家出台的贸易自由化措施与保护 主义措施数量统计图(单位:项) 基于此进行的推断,表述准确的是 A.经济全球化下,发达国家大力推进贸易自由化 B.经济区域集团化导致各国加大贸易保护的力度 C.新兴经济体国家在促进自由贸易方面更为主动 D.急需建立世界性经济组织以规范协调国际贸易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信息,近年来,发达国家推进贸易自由化措施在 100 个左右,新兴经 济体国家促进贸易自由化的措施远远高于发达国家的数量;特别是 2017 年以来新兴经济体国 家“贸易保护主义措施”更是大幅度减少,下降幅度高于发达国家,所以 C 项正确;根据材 料中的信息可知新兴经济体国家在促进贸易自由化上的努力是高于发达国家的,排除 A 项; 材料中提供的是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国家的贸易竞争,而不是区域集团化产生的影响,排除 B 项;1995 年成立的世界贸易组织在当今世界仍具有权威性和影响力, D 项错误。 9.有学者指出:“冷战”终结后,全球地缘政治秩序进入自发调整期,国际政治体系宛如一个 正在旋转的万花筒,充满不确定性,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毫无疑问已成为政治冲突最有效的“减 震器”。材料的主旨是 A.维护世界和平需要加强全球的治理 B.全球政治体系具有明显的单极特征 C.经济全球化加剧了各国间政治冲突 D.经济联系加强使各国共同利益增大 【答案】D 【解析】据材料“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毫无疑问已成为政治冲突最有效的减震器”并结合所学知 识可知,经济全球化形势下,各国经济联系加强使各国共同利益增大,有利于稳定国际关系, 故 D 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实行全球治理的问题,故 A 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全球政治体系具 有明显的单极特征,故 B 项错误;材料主旨不是说明经济全球化加剧各国间政治冲突,故 C 项错误。 10.谈及 WTO 的作用时,有专家指出:“一个大个子和小个子发生矛盾,大个子最喜欢两个 人面对面解决,把小个子拉到阴暗的角落里单挑,狠揍一顿。小个子则把冲突拿到人多势众的 地方去,希望有人来主持公道,请大家来评评道理。”对此理解最恰当的是 A.落后国家在国际贸易中更需要 WTO 的保护 B.在国际贸易纠纷中 WTO 偏袒贸易小国 C.WTO 的宗旨是消除贸易壁垒促进贸易自由 D.WTO 主要致力于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答案】A 【解析】根据“小个子则把冲突拿到人多势众的地方去,希望有人来主持公道,请大家来评评 道理”可知,在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落后国家在国际贸易中更需要 WTO 的保护,更希望 WTO 来主持公道,故 A 正确;B 不符合 WTO 的原则,排除;C 表述正确,但不符合材料主 旨,排除;发展中国家主要致力于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D 错误。 11.1967 年日本学者参照“工业化”一词提出了“信息化”的概念。下图与“信息化”密切 相关,该图主要表明现代信息技术 A.推动着社会众多领域的变革 B.改变了世界的政治经济结构 C.加速了世界生产的融合趋势 D.使人类社会的分工更加分散 【答案】A 【解析】该图反映了计算机诞生后,信息产业迅速发展,逐渐渗透到社会的各个层面,推动着 社会形态、生活方式、经济模式等领域的变革,故 A 项正确。图中信息无法反映信息技术对 世界政治的影响,B 项错误;图中信息虽能体现现代信息技术对生产的影响,但无法体现是否 出现融合趋势,C 项错误;现代信息技术促使人类社会分工更加精细,并不是分散,D 项错误。 12.20 世纪 60 年代美国许多年轻人以着奇装异服、留长发、蓄长须、听爵士乐、跳摇摆舞 等极端行为反抗社会,抗拒传统,并创造了“hip”这个词,这就是嬉皮士文化。关于这种文 化产生的背景分析正确的是 A.有利于新的荒诞派文学的产生 B.美国的民权运动已经取得成果 C.是文化在特定时期的自我调节 D.物质生活丰富和传统信仰缺失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了与时俱进的文学艺术。A 项属于影响,不是背景分析,故排除;题意内容 与民权运动无关,没有体现相关内容,故排除 B 项;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在意 识形态的反映,不是自我调节,故排除 C 项。根据所学内容可知,20 世纪 60 年代是美国经 济发展的黄金年代,所以物质生活丰富,根据“着奇装异服、留长发、蓄长须、听爵士乐、跳 摇摆舞等极端行为反抗社会,抗拒传统”可知传统信仰的缺失,故选 D。 二、非选择题:共 52 分。第 13-14 题为必考题,每个考生都必须作答。第 15-16 题为选考 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一)必考题:共 37 分。 13.(25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公元前后的 5 个世纪里,以陆、海“丝绸之路”为纽带,初步构建了欧亚交流网络。 除却传统的丝绸、茶叶、瓷器、药材经济贸易网络,还有众所周知的“四大发明”向西传播, 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东亚和东南亚。北方的游牧民族向南迁入中原,向 西迁至西亚、欧洲;西亚的阿拉伯人、波斯人迁入中国;中国东南沿海汉人下南洋,形成东南 亚的华人社会。西亚的小麦、南亚的棉花、美洲的玉米、甘薯和烟草,新物种的传入对中国古 代自然生态和经济繁荣产生深远影响。 ——摘编自《对丝绸之路源起、演变的再考察》 材料二 2013 年习近平主席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 战略构想。“一带一路”涵盖了欧亚大陆和大平洋、印度洋沿岸的 65 个国家和地区。“一带一 路”战略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流背景下,秉承开放包容、平等合作的精神,与参与各国 基础设施、制度规章、人员交流三位一体,在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 心相通五大领域齐头并进,最终形成全方位、立体化、网络状的大联通。这与以帮助西欧重建 为名、行巩固自身全球霸主地位之实的马歇尔计划有着本质区别。 ——摘编自许亮《从“丝绸之路”到“一带一路”》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欧亚交流网络的具体内容,并结合材料二指出古代“丝绸之路” 和“一带一路”的相同之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一带一路”战略与马歇尔计划的不同之处。 【答案】(1)具体内容:经济贸易、科技传导、宗教传播(文化传播)人口迁移、物种生态交 流。 相同之处:中国均发挥了重要作用;促进了周边地区的繁荣与发展;合作领域广;以经济文化 的和平交流方式为主。 (2)范围不同:“一带一路”地域广泛,马歇尔计划以欧洲为主。 背景不同:“一带一路”是全球化发展的产物,马歇尔计划是冷战的产物。 基础不同:“一带一路”坚持平等合作的原则,马歇尔计划由美国主导,控制西欧 目的不同:“一带一路”旨在建立互利互赢的共同体,马歇尔计划是美国意图称霸世界。 内容不同:“一带一路”合作领域广泛,马歇尔计划主要是经济援助。 【解析】(1)据材料“传统的丝绸、茶叶、瓷器、药材经济贸易网络”“‘四大发明’向西传播” “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通过丝绸之路传入”“北方的游牧民族向南迁入中原,向西迁至西 亚、欧洲”“西亚的小麦、南亚的棉花、美洲的玉米”等方面概括即可;相同之处,据材料结 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的“丝绸之路”和 21 世纪的“一带一路”中中国都发挥了重要的 作用;据材料“初步构建了欧亚交流网络”“涵盖了欧亚大陆和大平洋、印度洋沿岸”可知, 都促进了周边地区的繁荣与发展;据材料“秉承开放包容、平等合作的精神”结合所学知识可 知,都以经济文化的和平交流方式为主,并且合作领域广,都推动了本国的经济的发展。 (2)据材料“最终形成全方位、立体化、网络状的大联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范围方面“一 带一路”地域广泛,马歇尔计划以欧洲为主;据材料“秉承开放包容、平等合作的精神”结合 所学知识可知,基础方面“一带一路”坚持平等合作的原则,马歇尔计划由美国主导,控制西 欧等从范围、背景、基础、目的、内容等方面分析回答。 14.(12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表是二战后到 20 世纪 70 年代末世界政治经济发展情况。 时间 世界政治 世界经济 1946—1955 年计划 美苏冷战(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 亚洲热战:北约和华约对峙;万隆会议召 开 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关税与 贸易总协定生数;法德和解、西欧 经济复苏并开始走向联合 1956—1966 年 美苏争霸,双方互有攻守;越南战争; 古巴导弹危机;不结盟运动兴起;第三世 界登上政治舞台 日本经济高速发展;苏联社会 主义改革;西方国家加大国家干预 经济力度 1967—1979 年 美苏争霸,苏攻美守;两极格局受到 冲击,多极化趋势出现;苏联入侵阿富汗 欧洲共同体正式成立:“滞胀” 危机困扰资本主义世界;中国开始 改革开放 ——摘编之彭树智主编《世界史·当代卷》 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政治和经济信息,自拟一个具体的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 【答案】示例 论题:新兴经济力量的崛起推动了世界格局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 阐述:20 世纪 50 年代开始,法德和解,西欧经济走向联合,欧共体的成立,西欧开始摆脱美 国的控制。通过民主化改革、重视发展科技教育等举措,日本经济高速发展 20 世纪 70 年代, 资本主义世界呈现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美国的霸权受到挑战,两极格局也受到冲击。 总之,世界经济格局的多极化推动了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 论题:美苏冷战客观上促进了西欧经济走向联合。 阐述:美国为了取得对抗苏联的优势,力图通过马歇尔计划的援助控制西欧国家。马歇尔计划 客观上推动了西欧经济的复兴。美苏冷战使西欧国家深感联合的必要性,法德走向和解,以此 为基础,1951 年欧洲煤钢共同体成立。总之,美苏间的冷战在客观上促进了西欧经济的复兴, 也使西欧国家开始走向联合。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美苏冷战(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亚洲热战,北约和华约对峙” “法德和解、西欧经济复苏并开始走向联合”等信息,可以确定“美苏冷战客观上促进了西欧 经济走向联合”的论题,然后联系所学二战后美苏对抗和西欧走向联合的有关史实来论证说明。 根据材料中的“不结盟运动兴起;第三世界登上政治舞台”“日本经济高速发展”“欧洲共同体 正式成立”“两极格局受到冲击,多极化趋势出现”等信息,可以确定“新兴经济力量的崛起 推动了世界格局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的论题,然后联系所学两极格局下出现的冲击力量等有 关史实来论证说明这一过程。根据材料信息还可以确定其他论题,然后联系所学有关史实来论 证说明。解答本题首先必须根据材料信息确定一个主题,然后联系所学进行论证。论证过程要 做到史论结合,史实依据充分,逻辑清晰。 (二)选考题:共 15 分。请考生从下面任选一题作答。 15.(15 分)【历史——选修 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57 年苏联人造卫星上天,美国社会各界一致认为要同苏联竞争,关键要从教育改革 入手。以科南特为代表的要素主义者和以布鲁纳为代表的结构主义者为这次改革提出了明确的 指导思想。科南特提出的建立辅导制度、实行能力分组、开办综合中学、实施天才教育等主张, 迎合了美国公众对基础教育改革的要求。布鲁纳要求按照知识的基本结构来设计课程,把反映 各门学科最新发展水平的基本概念与基本原理作为教材的中心。在教学中,要注重启发诱导, 培养学生主动思考的能力。十二年后,美国把 1969 年阿波罗登月视为科技领先的标志和教育 改革的成果。 ——摘编自《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基础教育改革及成效》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美国教育改革的原因。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美国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及影响。 【答案】原因:①苏联体制高度集中,优先发展重工业,实力大增,冷战加剧。 ②第三次科技革命.需要大量尖端科技人才和掌握现代科技的劳动力。 ③苏联卫星上天,使美国感到落后和威胁。 ④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础。 (2)内容:①组织管理:建立辅导制度、实行能力分组、开办综合中学。 ②课程管理:把最新科技成果编入教材。 ③策略管理:实施天才教育、启发诱导、提倡主动思考。 影响:直到 1969 年,美国维持了在美苏争霸中的优势地位。 【解析】第(1)问,结合材料,抓住时间,1957 年后,联系所学知识,从国际格局和第三 次科技革命的推动入手分析;结合材料的信息,“美国社会各界一致认为要同苏联竞争”,从美 国的意愿和教育的基础意义入手分析即可。 第(2)问,第一小问,结合材料信息,“科南特提出的建立辅导制度、实行能力分组、开办综 合中学、实施天才教育等主张”,“把反映各门学科最新发展水平的基本概念与基本原理作为教 材的中心”,“要注重启发诱导,培养学生主动思考的能力”从组织管理和课程管理、策略管理 角度分析、概括即可。第二小问,结合材料信息,“美国把 1969 年阿波罗登月视为科技领先 的标志和教育改革的成果”,可见此时美国的优势来看教育改革的影响即可。 16.(15 分)【历史——选修 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59 年新加坡自治政府成立,李光耀出任第一届总理,他虽然早年接受西方教育,但 他却声称:他的内心并没有西方价值观念体系,“有的是东方的精神价值体系”,李光耀执政后, 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刺激新加坡的发展,一是加强人民行动党对政府的控制;二是在全国基层 建立市民评议委员会和社区中心;三是 1961 年出台“1961—1964 年发展计划”。这个计划 宣布将“动用政府和其他公共机构掌握的资源”以支持经济发展,但又明确表示政府和公共机 构的作用“只限于有限的领域”,“将来工业化的很多部分要靠国内外的私人企业”,它实际上 提出了现代化的“东亚模式”的基本原则,结果,新加坡的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增长率在 60 年 代和 70 年代分别达到了 8.8%和 8.5%。 ——何顺果《世界史:以文明演进为线索》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李光耀治国措施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李光耀治国措施的意义。 【答案】(1)特点:以东方价值理念为指导;加强执政党的领导;国家调控与市场调节相结合; 注重发挥基层作用。 (2)意义:推动新加坡经济发展;巩固了新加坡的独立地位;为新兴独立国家提供了新的发 展模式;扩大了东方价值观念的影响力。 【解析】(1)特点:根据“声称:他的内心并没有西方价值观念体系,‘有的是东方的精神价 值体系’”,“加强”人民行动党对政府的控制;“全国基层”建立市民评议委员会和社区中心; 出台“1961—1964 年发展计划”,明确表示政府和公共机构的作用‘只限于有限的领域’”等 信息,从政府、理念、方法、策略等方面总结出李光耀治国措施的特点。 (2)意义:从材料中的“东亚模式”,新加坡的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增长率“60 年代和 70 年 代分别达到了 8.8%和 8.5%”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政治、思想,模式等方面可得出 其治国措施的作用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