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23.51 KB
- 2021-08-31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20 高考历史冲刺提分训练:工业文明冲击下的中国(1840—1894)
一、选择题:本题共 12 个小题,每小题 4 分,共 48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
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鸦片战争以前,清政府的关税固定为 4%,但外商在广州卸货需给官员打点,大概会占到
英商进出口货物的 10%-40%。《南京条约》英方关于关税的约定是:“英国商民居住通商之广
州等五处,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税,均宜秉公议定则例,由部颁发晓示,以便英商按例交
纳。”这主要体现了
A.英商对华进行商品倾销 B.英国要求清政府明定关税
C.中英两国走向正常贸易 D.外商反感清政府税制腐败
【答案】B
【解析】鸦片战争前,由于清政府的腐败影响英商贸易,故英国在《南京条约》中要求明文确
定税例,故选 B。英商对华进行商品倾销是在鸦片战争《南京条约》签订后,属于鸦片战争的
影响,不符合题意,排除 A;鸦片战争后,英国控制了中国海关,两国的贸易不是正常的贸易
关系,排除 C;材料并未提及外商对清政府税制腐败的看法,排除 D。
2.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部分官员认为中外冲突的根源在于外国人的嗜利。因此,可以全免关
税,让列强放弃公使驻京、赔偿军费、长江通商等条款。这表明,当时清政府部分官员
A.缺乏近代国家主权意识 B.华夷观念正在转变
C.已具有国际法意识 D.主张自由贸易以求自强
【答案】A
【解析】材料中“可以全免关税”能很明显地看出当时部分官员对于关税主权的不在意,说明
这部分官员缺乏近代主权意识,A 正确;材料中涉及的是晚清官员对于主权意识的淡薄,不是
说明华夷观念的转变,B 项错误;材料中官员不懂得主权意思,显然不具有国际法意识,C 错
误;材料中官员认为西方列强是想通商,官员并不清楚通商的真正目的,所以主张自由贸易以
求自强不符合史实,D 项错误。
3.《资政新篇》中提出“倘有百万家财者,先将家赀契式禀报入库,然后准颁一百五十万银纸,
刻以精细花草,盖以国印图章,或银货相易,或纸银相易,皆准每两取息三厘。或三四富民共
请立,或一人请立,均无不可也。”该措施有利于
A.保护民族工业 B.完善圣库制度
C.促进商品流通 D.打击富商巨贾
【答案】C
【解析】材料的内容实际上是要设立银行,发行纸币,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商品流通,C 选
项符合题意。太平天国运动时期,民族工业没有出现,A 选项排除。材料不是完善圣库制度,
B 选项排除。材料的措施没有打击商贾,D 选项排除。
4.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奕䜣提出“外教信睦”的方针,曾国藩更是主张严格遵守条约,此后
清廷“无一事无一时不守条约”。这反映了清廷
A.天朝体系开始崩溃 B.半殖民地化的完成
C.传统夷夏观有所改变 D.谙熟国际外交规则
【答案】C
【解析】概括材料“奕䜣提出外教信睦的方针”“曾国藩更是主张严格遵守条约”可知晚清政
府受西方外交的影响,传统夷夏观有所改变,故 C 项正确。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天朝体系开
始崩溃,故 A 项错误。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故 B 项错
误。D 项中谙熟国际外交规则不符合史实,而且材料也没有体现,故排除。
5.19 世纪 70 年代,在美国减轻茶税后,安徽一个普通农家从国际茶叶贸易中获得了丰厚的
现金收入。但这个农家并没有趁机对家庭经济结构做全面调整,而是把经营的重心投向了就近
的土地开发和粮食生产,以缓解口粮不足问题。这一个案例
A.丰富了“晚清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变动复杂性”的历史认识
B.印证了“世界市场加速了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历史结论
C.反映了“当时中国农民已主动融入世界市场”的历史现象
D.支撑了“国际市场利好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的历史解释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材料中说明的是农民没有把获取的钱财投资于商
业的扩大再经营,反而从事土地开发,体现出当时农民重视土地的思想,这种经济思想显然不
利于农村自然经济的快速解体,这种案例说明近代经济变动的复杂性,故 A 项正确。材料中
的现象不利于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故 B 项错误。材料中农民思想是安土重迁,不是主动适应
世界市场的发展,故 C 项错误。材料中论述的是农民意识问题,不能论述国际市场利好有利
于商品经济发展结论,故 D 项错误。
6.鸦片战争以后,地方督抚谈到欧美国家时“必以‘船坚炮利’论之”。但 19 世纪 70 年代
以后,“西洋厂矿”、“洋人公司”日渐成为他们的谈资。由此可知:
A.开明地主对西方的认识不断加深 B.洋务运动的战略重心发生了转移
C.欧美工业革命的成果震惊了中国 D.地方督抚已成为清廷的中坚力量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最初地方督抚认为西方国家军事先进,后来认识到西方国家经济实力
强大,说明开明地主对西方的认识不断加深,A 选项符合题意。洋务运动的战略重心就是学习
西方先进技术维护自身统治,并未发生转移,B 选项错误。材料未体现欧美工业革命成果震惊
中国,C 选项不符合题意。材料未体现地方督抚成为清廷的中坚力量,D 选项不符合题意。
7.下表是中国近代第一批民族工业简表。据此可以推知
时间 创办者及身份 企业名称
1866 年 方举赞(铁匠作坊主) 上海发昌机器厂
1872 年 陈启源(华侨商人) 继昌隆缫丝厂
1878 年 朱其昂(轮船招商局会办) 天津贻来牟机器磨坊
1882 年 黄佐卿(商人) 上海公和永缫丝厂
A.洋务运动影响深远 B.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
限制
C.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D.西方工业化成果已传入
中国
【答案】D
【解析】材料反映了近代第一批民族工业产生,这说明西方工业化成果已传入中国,故 D 正
确;材料表格只反映了朱其昂是轮船招商局会办,其他人与洋务运动没有直接联系,故不能说
明洋务运动影响深远,故 A 错误;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限制是在 1895 年后,故 B 错误;
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已经开始解体,故 C 错误;故选 D。
8.鸦片战争以后,外商选中国商人代理买卖,称为买办,作为雇员领取薪金,参与买卖领取
佣金。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买办中许多人自己投资创办企业,其著名代表唐廷枢等还参与主持
了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的创办。这种情况表明买办力量
A.便利了外国资本主义插手民族工业 B.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C.使中国日益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 D.是西方资本主义经济侵略的急先锋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买办中许多人自己投资创办企业”可以看出,买办力量确实参与民族工业
的发展,但并不涉及程度的深浅,故 A 项错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买办自己投资办厂,并
参与洋务运动企业的创办,结合所学可知,此时民族工业处于产生和发展阶段,由此可知买办
力量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故 B 项正确。材料主要反映了买办力量在中国推动民
族工业发展的活动,并不能看出中国与世界资本主义市场的关系,故 C 项错误。 材料重在说
明买办自己投资创办企业,并参与了部分企业的创办,并不是为列强经济侵略进行的活动,故
D 项错误。
9.中国士人原本是以文野来区分华夷,自认居于世界文化的中心,而视洋人为野而不文的“夷
狄”。鸦片战争后,开始降节学习“夷狄”之“长技”,后来发展到倾慕“泰西”的学问,蜂拥
出洋游学。这一变化说明
A.全盘西化成为近代新思潮的主流 B.中国传统文化在中西竞争中受重挫
C.中国士人面临文化落差难以应对 D.中西文明从冲突对立转向平等对话
【答案】B
【解析】材料“学习‘夷狄’之‘长技’,后来发展到倾慕‘泰西’的学问”并未体现全盘西
化,故 A 项错误;从视洋人为野而不文的“夷狄”到倾慕“泰西”的学问,蜂拥出洋游学,
说明中国士人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不足和西方文化的长处,中国传统文化在中西竞争中受重
挫,故 B 项正确;中国士人面临文化落差降节学习“夷狄”之“长技”,说明能够应对,故 C
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平等对话”,故 D 项错误。
10.梁启超曾说,魏源所谓“以夷攻夷”、“以夷款夷”、“以夷长技以制夷”之三大主义,“由
今观之,诚幼稚可笑,然其论实支配百年来之人心,直至今日犹未脱离净尽。”其意在强调魏
源
A.抛弃了藐视西方人的传统观念 B.改变了中国传统外交观念
C.找到了反抗外国侵略正确途径 D.开启了近代学习西方先河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近代学习西方思潮。据题意可知,魏源之“攻夷”“款夷”“制夷”三大主义
皆是回答如何学习西方,这是中国近代历史的首要话题,故能“支配百年来之人心”,答案为
D 项。当时夷夏之辨仍流行,对西方仍用蔑称,故 A 项错误;中国外交近代化的标志是总理
衙门的设立,近代外交观念尚未形成,排除 B 项;魏源对西方的认识只是初步的,尚未找到反
抗外来侵略的正确途径,排除 C 项。
11.19 世纪后期,曾国藩在《奏派陈兰彬、容闳选拔幼童出洋习艺折》中专门提出:“诸幼童
肄习西学,仍兼讲中学,课以孝经、五经及国朝律例等书,随资高下,循序渐进。”可见当时
A.留学目的是学习西方近代工业 B.留学内容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主
C.留学过程注重中西文化的融合 D.留学受到中体西用思想的影响
【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肄习西学仍兼讲中学,课以孝经、小学、五经及国朝律例等书,随资高下,
循序渐进”可知,清朝幼童留学不仅要学习西方先进技术,还要学习中国的儒家经典,这体现
了中体西用的思想,因此 D 选项正确。A 选项不符合“仍兼讲中学”的内容;B 选项错误,留
学生主要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兼讲中学”;C 选项错误,材料主要体现的是中体西用思想,
不是中西文化的融合。故正确答案为 D 选项。
12.1875—1878 年的“丁戊奇荒”,造成 1000 余万人饿死,2000 余万灾民逃荒。郑观应
在上海募捐的同时提出构建符合近代中国国情的社会福利保障体系的主张,以官绅合力,以工
代赈等多元化方式筹资,设立慈善机构,对灾民实施“教养兼施”。据材料可知
A.当时中国社会备荒机制不健全 B.郑观应最早提出建立社会保障体系
C.清政府救灾与防灾措施较完备 D.清政府借鉴西方慈善文化并已施行
【答案】A
【解析】从材料“1875—1878 年的‘丁戊奇荒’,造成 1000 余万人饿死,2000 余万灾民逃
荒”中可以分析出,“丁戊奇荒”造成了社会大的灾荒,这说明当时清政府的社会备荒制度不
完善,救灾和防灾措施不完善,故 A 项正确,C 项错误;B 项说法错误,错在“最早”;D 项
说法错误,错在“已施行”。
点睛:材料“1875—1878 年的‘丁戊奇荒’,造成 1000 余万人饿死,2000 余万灾民逃荒”
是解题关键信息;从中分析出答案。
二、非选择题:共 52 分。第 13-14 题为必考题,每个考生都必须作答。第 15-16 题为选考
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一)必考题:共 37 分。
13.(25 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近代以前,清政府……中央政府除最高统治者皇帝外,还有内阁、南书房、军机处,六
部、都察院、管理皇帝宫廷事务的宗人府和内务府等。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在列强的要求下,清廷在礼部、理藩院之外设置了专门的机构办理
对外交涉,即管理五口通商事务的“五口通商大臣”。它并非专职,起初由两广总督兼任,以
后转由两江总督负责。其名义上是处理“通商事务”,但实际上是办理外交事务。
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清廷官僚体系的变化更加明显。一批现代化的官僚机构——总税务
司(官名,掌管全国关税行政及海关人员任免)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简称总理衙门,清政府专
门负责外交、通商、海关等涉外事务的机构)等陆续成立。
——摘编自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1)根据材料,简要说明 19 世纪中后期清朝涉外机构及涉外官员变迁的特点。
(2)简要评价这种变迁。
【答案】(1)涉外机构从无到有;从被动设立到逐渐推进;涉外官员从兼职到专职。
(2)清朝的政治越来越受制于列强的干预和控制,它标志着国家半殖民地化程度的加深。从
历史的发展趋势来看,这些也是清政府为融入世界所做出的努力,启动了中国社会政治的现代
化进程
【解析】(1)本题考查清代外交,考查学生阅读材料提炼信息的能力。根据材料中从理藩院处
理到设立“五口通商大臣”到“总理衙门”得出是从无到有,从被动设立到逐步推进;涉外官
员根据材料中“起初由两广总督兼任,以后转由两江总督负责”得出从涉外官员从兼职到专职。
(2)本题考查对清代外交的评价,考查学生运用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注意从积极和消极
两方面评价。一方面应看到由“五口通商大臣”到总理衙门到外务部,清朝的政治越来越受制
于列强的干预和控制,是中国半殖民地加深的结果,同时应看到这是清政府为融入世界所做出
的努力,这客观上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
14.(12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近代新思想的倡导者魏源编写的《海国图志》于 1842 年刊印发行,书名中的“海
国“的涵义是海外之国。书中征引中外古今近百种资料,系统地介绍了西方各国的地理、历史、
政治状态状况和许多先进的科学技术,如火轮船、地雷等新式武器的制造和使用。所记各国气
候、物产、交通贸易、民情风俗、文化教育、中外关系、宗教、历法、科学技术等,都超过了
《四洲志》。在百卷本的《海国图志》中,作者由原来对西方”坚船利炮“等奇技的惊叹,发
展到对西方近代资本主义民主政体的介绍。当时的中国人通过《海国图志》这一望远镜,开眼
看世界,认识到近代世界的新鲜事物。1851 年《海国图志》传到日本,迅速畅销,成为日本
官员和学者共同研读的一部“有用之书”。
——摘编自罗炳良主编《影响中国近代史的名著》
书评,即评论并介绍书籍的文章。请以《影响中国近代史的名著》中关于《海国图志》的
相关内容和评述,撰写一个简要书评。(要求:观点明确,联系背景和内容,评论准确全面,
史论结合)
【答案】观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巨著——《海国图志》(开辟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时代新风
气的巨著—《海国图志》。
背景:鸦片战争的失败,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严重;西学东渐,西方
科技文化传入中国;一些清朝爱国官员“天朝上国“的梦幻中惊醒,萌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
想。
内容:系统介绍西方各国地理历史、政治状况和先进科学技术,(明确了向西方学习的具体内
容、方法和目的),引导着人们关注世界形势。
评价:拓宽了国人的视野,对当时的思想解放有重要的启迪作用;对日本明治维新产生深远影
响。
【解析】本题要求联系背景、内容、评价等方面对《海国图志》撰写一个简要的书评,可以依
据材料“中国近代新思想的倡导者魏源编写的《海国图志》于 1842 年刊印发行”“系统地介
绍了西方各国的地理、历史、政治状态状况和许多先进的科学技术”“当时的中国人通过《海
国图志》这一望远镜,开眼看世界,认识到近代世界的新鲜事物。1851 年《海国图志》传到
日本,迅速畅销,成为日本官员和学者共同研读的一部有用之书”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即
可。
例如:观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巨著——《海国图志》(开辟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时代新风气
的巨著—《海国图志》背景:鸦片战争的失败,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
严重;西学东渐,西方科技文化传入中国;一些清朝爱国官员“天朝上国“的梦幻中惊醒,萌
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
内容:系统介绍西方各国地理历史、政治状况和先进科学技术,(明确了向西方学习的具体内
容、方法和目的),引导着人们关注世界形势。评价:拓宽了国人的视野,对当时的思想解放
有重要的启迪作用;对日本明治维新产生深远影响。
(二)选考题:共 15 分。请考生从下面任选一题作答。
15.(15 分)【历史——选修 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 19 世纪七八十年代海疆危机的刺激下,1885 年台湾正式建省。首任巡抚刘铭传不
仅是抗法功臣,还是洋务运动中比较具有时代眼光、革新思想和实干精神的杰出代表人物。在
他任职巡抚的六年中,对台湾进行了广泛而大胆的改革,这次自强新政的主要内容如下:一是
巩固海防,包括筹建海军、建兵工厂、修建沿海炮台和编练新军等内容。二是建设交通,包括
新建铁路,发展电信和建立新的邮政制度等内容。三是发展商务,包括设立商务局、招募侨资
设立轮船公司和实行樟脑专卖等内容。四是抚番和垦荒,主要有招抚番丁和福建平民扩垦、推
行番汉杂居、设置番学堂等措施。五是提倡新式教育,建立西学堂和电报学堂。培养新式人才。
六是整理财政和增设府县,主要是清理田赋和重划台湾行政区划。刘铭传顶着巨大的阻力做出
了巨大的成就。但他的继任者由于目光短浅,思想僵化,尽废其新政,使得这次有计划、有成
效的“以一岛基国之富强、以一隅之设施为全国之范”的改革就此夭折。
——据(日)稻叶君山《清朝全史》
(1)根据材料,说明刘铭传在台湾推行自强新政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刘铭传的台湾自强新政。
【答案】(1)加强海防,应对海疆危机;列强侵华加剧,民族危机严重;洋务运动影响;刘铭
传的先见卓识和革新魄力;借台湾新政推动大陆革新以图国家富强,挽救民族危亡。
(2)是一次带有洋务运动色彩的地方革新自强运动;新政涉及范围广泛,促进了台湾社会的
全面进步,推动了台湾近代化进程;在一定程度上巩固了中国的海防;促进了台湾地区的民族
团结和融合,增强了台湾对大陆的向心力;但是这次自强新政是在已经腐朽的清王朝的支配下
进行的,因而最终必将在各种势力的阻挠下夭折。(积极,任答 2 点即可,消极,任答 1 点即
可,其它言之有理也可给分)
【解析】(1)依据材料“在 19 世纪七八十年代海疆危机的刺激下”来看,这是为了加强海防,
应对海疆危机;依据材料“是洋务运动中比较具有时代眼光、革新思想和实干精神的杰出代表
人物”并结合所学可知,列强侵华加剧,民族危机严重,而且刘铭传有着先见卓识和革新魄力,
借台湾新政推动大陆革新以图国家富强,挽救民族危亡。
(2)依据刘铭传改革的内容来看,这是一次带有洋务运动色彩的地方革新自强运动,涉及范
围广泛。对台湾来说,促进了台湾社会的全面进步,推动了台湾近代化进程。对国家来说,在
一定程度上巩固了中国的海防,增强了台湾对大陆的向心力。但是这次自强新政是在已经腐朽
的清王朝的支配下进行的,因而最终必将在各种势力的阻挠下夭折。
16.(15 分)【历史——选修 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张之洞作为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 ,其在湖北主政期间,积极推进农业的发展。其认为
农业发展“须精造农具,凡取水、杀虫、耕耘、磨砻,或用风力、或用水力,各有新法利器,
可以省力而倍收,则又兼机器之学。”就可以实现“西人谓一亩之地,种植最优之利,可养三
人”土地利用效率。他还强调“西法植物学,谓土地每年宜换种一物,则其所吸之地质不同。
而其根叶坏烂入土者,其性各别,又可以补益地力,此亦简便易行者也。”为了增加农业效益,
他还认为农业发展不仅要重视經济作物的种植,还应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积极扩展对外贸
易。在具体实践活动方面,设立专门的机构推广农业种植技术,兴办农学堂和派遣留学生,培
养近代的农业人才,并且引进关国的优良棉种和种植技。
——摘编自张晓丽《张之洞农业近代化思想与实践》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张之洞的农业思想。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张之洞的农业思想及其实践成果。
【答案】(1)农业思想:引进西方先进的技术,设备和品种,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种植经济作
物,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对外贸易,提高农业效益;成立专门机构,培养农业人才,发展农业
生产。
(2)评价:张之洞的农业思想和实践是近代先进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重要表现。有利于促进
湖北地区农业生产的近代化和农业的发展;客观上有利于抵御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
【解析】(1)依据材料“须精造农具,凡取水、杀虫、耕耘、磨砻,或用风力、或用水力,各
有新法利器,可以省力而倍收,则又兼机器之学”来看,张之洞主张引进西方先进的技术,提
高农业生产效率;依据材料“农业发展不仅要重视經济作物的种植,还应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
业”来看,张之洞主张种植经济作物,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对外贸易,提高农业效益;依据材
料“设立专门的机构推广农业种植技术,兴办农学堂和派遣留学生,培养近代的农业人才,并
且引进关国的优良棉种和种植技”来看,张之洞主张成立专门机构,培养农业人才,发展农业
生产,并且引进西方品种和设备。
(2)依据张之洞的思想主张并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来看,张之洞的农业思想和实践是近代先
进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重要表现,有利于促进湖北地区农业生产的近代化和农业的发展,而且
在客观上有利于抵御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