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6.00 KB
- 2021-08-31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第11讲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对抗与牵制的世界——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主干整合·厘清史实]
一、历史背景
1.雅尔塔体制形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雅尔塔等国际会议确立了雅尔塔体制,它勾画出战后世界两极格局的基本轮廓。
2.美苏同盟关系破裂: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两国在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上的矛盾冲突日益加剧。
3.美苏实力均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美国成为世界头号资本主义强国,而苏联是唯一能与美国相抗衡的政治军事大国。
雅尔塔体制
雅尔塔体制是对1945—1991年间国际政治格局的称呼,雅尔塔体制的特点是:以美国和苏联两极为中心,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争夺霸权的冷战,但不排除局部地区由两个超级大国直接或间接参与的战争(如朝鲜战争、越南战争、阿富汗战争等)。1989年的东欧剧变和1991年的苏联解体,标志着两极格局的瓦解,也象征着雅尔塔体制最终瓦解。
二、美苏“冷战”的表现
1.序幕:1946年3月,丘吉尔在美国发表“铁幕”演说。
2.政治上
(1)美国:1947年3月,杜鲁门提出遏制苏联、称霸世界的“杜鲁门主义”,成为美苏冷战正式开始的标志。
(2)苏联:1947年9月,苏联、波兰等九国成立“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
3.经济上
(1)美国:1947年6月,美国提出马歇尔计划,利用经济手段控制西欧。
(2)苏联:1949年1月,苏联、保加利亚等六国成立了经济互助委员会,旨在建立一个社会主义世界市场。
4.军事上
(1)美国:1949年,美国、加拿大等12个国家建立了以美国为首的军事政治集团,即《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2)苏联:1955年,苏联和东欧七国建立了以苏联为首的军事政治集团,即华沙条约组织。
(3)影响:北约和华约的建立,标志着以美苏为首的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局面的形成。
美苏对峙格局的形成
三、美苏“冷战”的影响
1.导致一些国家分裂
(1)德国分裂:1949年,德国西部和东部先后成立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
(2)朝鲜分裂:1948年,朝鲜半岛南部和北部先后建立了大韩民国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
2.导致国际局势紧张
(1)1950—1953年,美国参与的朝鲜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美苏冷战为背景的第一次大规模局部战争。
(2)1962年,出现了古巴导弹危机事件。
(3)1961—1973年,美国在越南发动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持续时间最长的大规模局部战争。
3.积极影响
(1)在冷战的大环境下,美苏双方势均力敌,在近半个世纪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2)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相互借鉴经验,并用于内部的调整和改革,推动了世界的整体发展。
(3)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兴起不结盟运动,逐步发展壮大,第三世界由此崛起。
美苏争霸的阶段特征
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使美苏交替使用外交和武力威胁的心理战达到了顶点,随后双方关系进入了持续10余年的相对缓和状态。这一缓和的主要特征,在于欧洲局势渐趋正常,军备控制谈判取得显著进展……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两国关系再度重新紧张,其原因主要在于苏联在亚非两洲进行频繁的直接或间接军事干涉,连同美国在越南战争失败后扩展海外军事、政治义务的倾向重新显著抬头。
——摘编自时殷弘《美苏冷战史:机理、特征和意义》
[素养提升·融会贯通]
►探究一 杜鲁门主义与马歇尔计划
史料一 1947年3月12日,杜鲁门在国会众、参两院发表咨文,他把世界政治分为自由民主和极权主义两个对立的营垒,不指名地将苏联称为“极权政体”,并以援助希腊和土耳其为名,宣布美国将支持和帮助世界上所有抵抗“共产主义威胁”的力量。这便是人所熟知的“杜鲁门主义”的问世。杜鲁门主义是美国外交政策的转折点。
——摘编自徐蓝《试论冷战的爆发与两极格局的形成》
史料二 美国应尽力协助世界恢复至经济健全的常态,没有它,也就没有政治的安定,没有牢固的和平。我们的政策不是反对任何国家、任何主义,而是反对饥饿、贫穷、悲惨、混乱。我们的任务是唤起合理经济的再生,促使政治社会的结构容纳自由制度存在。……我们相信任何政府诚意协助复兴工作的,必会得到美国政府的全部合作。任何政府钩心斗角阻挠他国复兴工作的,必不能享用我们的援助。
——马歇尔在哈佛大学的演说
[解读]
(1)史料一为后世史学评论,反映了杜鲁门提出的遏制共产主义的方针及影响。
(2)史料二是观点性史料,反映了美国对西欧国家进行援助的经济影响和政治影响。
[思考]
(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杜鲁门主义是美国外交政策的转折点”的理解。
试答:
(2)根据史料一、二,分析马歇尔计划与杜鲁门主义的内在联系。
试答:
【提示】 (1)美国战后对外政策实现了从孤立主义向全球扩张主义的转变。
(2)马歇尔计划是以经济方式对杜鲁门主义进行的实践,在强化“冷战”和两极格局形成中起到关键作用。
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的关系
1.联系:杜鲁门主义是美国争夺世界霸权的宣言书,它标志着美国对外政策已由局部扩张转向全球扩张。马歇尔计划是杜鲁门主义的延续和扩大,是杜鲁门主义的一次大规模运用。马歇尔计划既是冷战政策在经济上的具体表现,又以经济手段为美国控制西欧铺平了道路,是更隐蔽更精巧的杜鲁门主义。
2.实质:两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为了遏制苏联等社会主义力量,稳定资本主义统治秩序,确立和巩固美国的霸权地位。
3.区别:杜鲁门主义表现为公开、赤裸裸地反共反苏,而马歇尔计划则采用隐蔽的经济手段来稳定资本主义制度,控制西欧,联合西欧各国共同反共反苏。
►探究二 美苏“冷战”的特点及影响
史料一 电影《我们热爱的家园》是美国在1950年拍摄的一部宣传马歇尔计划的名作。影片描述了一个法国小镇的战后生活。最初,在二战中被摧毁的小镇难以摆脱战争的痛苦。直到获得美国的财政援助,儿童才回到了学校,工厂才恢复了生产,小镇居民才可以正常地购买食物。
漫画“美国最新式战车”(1947年发表于苏联某杂志,图中俄文“3AEM”意为“财政贷款”)
史料二 “冷战”时期的批评家曾经指责一些军事联盟如北约组织和华约组织推动了高昂的军备竞赛,并使地区冲突一直有转变成超级大国之间核对抗的危险。“冷战”结束后,赞扬这些军事联盟具有控制冲突升级的能力却成为时尚。
——[美]杰里·本特利等《新全球史》
史料三 苏联曾经是有用的敌人。美国相信,不仅要和苏联的军事力量竞赛,还要和苏联的成就竞赛……没有苏联的空间计划,美国人就不可能登上月球……
——《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1991年9月9日)
[解读]
(1)史料一是文字史料与漫画史料,文字史料主要说明马歇尔计
划有利于欧洲经济的恢复;漫画史料折射出马歇尔计划是美国控制欧洲的工具。
(2)史料二解读时紧扣“军备竞赛”“赞扬这些军事联盟具有控制冲突升级的能力却成为时尚”等信息,从中理解美苏“冷战”对世界政治格局的影响。
(3)史料三为新闻报道时政史料,主要说明了“冷战”的消极影响和客观上的积极影响。
[思考]
根据上述史料,联系所学知识,概括学术界是怎样评价美苏“冷战”的。
试答:
【提示】 学术界力图对美苏“冷战”做出辩证评价。既强调了美苏争锋使世界长期不得安宁,国际局势紧张;又看到在近半个世纪中双方势均力敌,避免了世界大战的爆发。既认为美苏军备竞赛付出了高昂的代价,又指出“冷战”推动了科技的发展。
两极格局对战后国际关系的影响
1.积极影响
(1)有利于缓解世界紧张局势,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美苏两国长期处于均势,使双方均不敢贸然行事。这种建立在大国均势基础之上的国际秩序,虽然不能消除冲突的根源,但却使大国行事遵守一定的界限。
(2)为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科技革命的进行创造了相对稳定的国际环境。
2.消极影响
(1)打上了浓厚的大国强权政治色彩,无视弱小国家利益,导致战后超级大国推行霸权主义政策。
(2)擅划国界、分裂国家的做法,种下了不稳定的祸根,导致日后世界的纷争和不安宁。
(3)美苏两强为谋求霸权,展开长期的军备竞赛和地区争夺,导致世界局势长期紧张动荡。
(4)在两极对峙的格局下,国际经济秩序长期得不到改善,给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从家国情怀的角度,感悟冷战的发生和影响
(2019·扬州二模)冷战在当代国际关系中占有特殊地位,是战后国际关系的基本内容。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战后东西方冷战的产生是多种因素的产物。战后和平政治取代战争政治,联结美苏同盟的纽带不复存在,从而使两国之间的斗争重新表面化和尖锐化。战后动荡和混乱的国际局势,为两国插手地区冲突提供了机会。从某种程度上说,战后初期两国的激烈对抗,是当时国际环境下的产物。同时,美苏两国领导人对于对方的认识有主观、不符合事实的成分,从而导致相互不信任和猜疑。
材料二 冷战结束之后,有人不断发表有关一场新“冷战”已经或正在出现的言论。这种观点是值得商榷的。因为冷战结束后,导致冷战的基本前提条件即美苏为首的两大政治、军事集团对峙的局面不复存在。但是,目前还不能说,人类已经超越冷战了。因为冷战的影响不是短时间所能消除的。过于强调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对立、过于强调国家政治安全与军事安全以及“非友即敌”的观念等冷战思维,将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发挥作用。
——以上材料摘编自张小明《冷战及其遗产》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苏冷战形成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冷战”没有出现的原因。
(3)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冷战思维的主要表现,简析其对当今世界的影响。
[答案] (1)原因:国家利益的冲突、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异、国际环境的变化、美苏两国领导人之间的误判与猜疑。
(2)原因:两极对峙局面不复存在;冷战结束后多极化趋势加强。
(3)表现: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的对立、过于强调国家政治军事安全、“非友即敌”的观念。
影响:造成国际局势长期动荡不安;影响了全球经济的稳定和繁荣。
冷战无赢家
1.美国著名外交官、遏制政策的设计者乔治·凯南在回顾他一生最为得意的作品时,满怀伤感地写道:“没有任何国家、任何政党、任何个人赢得了冷战,提出遏制战略是我一生的错误。”的确,这场长达四十多年的斗争是“人类历史的悲剧”,两个超级大国都为此付出了高昂的代价。
2.苏联解体了,大国荣耀成为过去,
苏联和东欧地区的某些部分成为冷战后世界动乱的新热点。美国虽然赢得了冷战胜利,却夺去了国内近10万青年的生命,使美国增加了8万亿美元的国防支出;巨大的财力消耗在20世纪80年代引发了美国严重的经济萧条。在第三世界,美苏的“代理人战争”无处不在,在朝鲜、越南、中东、非洲、中美洲和阿富汗等战场上共有数以百万人因此而丧命。
3.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为了争夺更多利益,为了争取自己在世界的霸权地位,不惜劳民伤财,使自己国家陷入苦难,也给世界带来长达半个世纪的“冷和平”。我们应该回首历史,珍惜和平。
[跟踪训练·即学即用]
1.1947年4月5日,美国总统杜鲁门在演讲中宣称:“全世界都在注视着我们,要我们肩负起领导的责任。形势的发展使我们必须肩负起这个责任。”美国欲“肩负起领导责任”的真实意图是( )
A.夺取世界霸主地位 B.控制和操纵联合国
C.复兴欧洲战后经济 D.主导资本主义阵营
A [“全世界都在注视着我们,要我们肩负起领导的责任。形势的发展使我们必须肩负起这个责任”,说明美国意欲成为世界霸主,故A项正确;B、C、D三项均不是真实意图,故排除。]
2.20世纪50年代中期,美国对亚洲不结盟国家一改以往的不承认政策,“承认每个国家都有权选择自己未来的道路,并不以施加压力的方式强迫那些不愿意的国家成为盟国。……只要这些国家决心维护自己的独立,并为达到这一目标而采取积极的政策,美国就应支持和援助它们”。美国这一政策的调整主要是由于( )
A.自身实力的削弱 B.冷战对抗的需要
C.经济危机的困扰 D.不结盟国家的斗争
B [美国对外政策的调整以国家利益为出发点,结合20世纪50年代中期两极对峙格局的实际,可以判断B项符合题意。]
3.(2019·河南名校联考)杜鲁门在其回忆录中承认,“朝鲜是美国与共产主义进行思想斗争的战场,美国在亚洲能否胜利就取决于这场斗争”。这一言论表明( )
A.共产主义势力壮大威胁美国利益
B.美国发动朝鲜战争蓄谋已久
C.朝鲜战争是两大阵营对抗的产物
D.亚洲成为美苏争夺的新中心
C [A项表述与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根据材料,不能看出美国对朝鲜战争的酝酿筹划,故排除B项;根据材料“朝鲜是美国与共产主义进行思想斗争的战场,美国在亚洲能否胜利就取决于这场斗争”可知,美国把朝鲜作为美苏对抗的战场,故选C项;朝鲜战争使冷战从欧洲扩大到亚洲,但美苏争夺的中心依然在欧洲,故排除D项。]
4.1961年,赫鲁晓夫下令关闭东德同西德及西柏林的边界,支持东德建造高墙,并称“筑墙是唯一的选择”。美国谴责这是野蛮的封锁,但认为“总比战争好得多”。这说明( )
A.苏联在美苏争霸中处于守势
B.美国妥协力图缓和对苏关系
C.美苏斗争加剧欧洲紧张局势
D.美苏势均力敌无意改变现状
D [根据材料“赫鲁晓夫下令关闭东德同西德及西柏林的边界,支持东德建造高墙,并称‘筑墙是唯一的选择’”“美国谴责……认为‘总比战争好得多’”,说明美苏都愿选择“冷战”对抗,无意改变当前局面,故D项正确。]
充满变数的世界——新兴力量的崛起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主干整合·厘清史实]
一、新兴力量的崛起
(一)欧共体的形成与发展
1.背景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失去了世界政治经济中心的优势地位。
(2)两极格局下,西欧受到美国的控制和苏联的威胁。
(3)战后西欧国家经济发展,联系日益紧密。
2.进程
(1)经济一体化
(2)政治一体化
3.影响
(1)加强了成员国之间经济和政治的联系,促进了成员国经济的发展。
(2)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抗衡美国的政治控制,冲击了美国的霸权地位。
(3)冲击了两极格局,使世界政治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欧洲在走向联合的过程中,规模不断扩大,从单一的经济领域向其他领域扩展且程度不断加深;由一个经济合作为主的组织变为一个具有政治经济双重性质的组织。
(二)迅速兴起的日本
1.原因
(1)经济政策:把发展经济作为立国的主要方针,制定合乎本国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
(2)外交政策:以日美关系为基轴,依赖美国的保护。
(3)科学教育:政府加强投资发展教育,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
2.表现:20世纪60年代末,国民生产总值上升到资本主义世界第二位,1987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超过美国。
3.影响:试图摆脱雅尔塔体系的束缚,追求成为“政治大国”。
(三)中国的振兴
1.发展
(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改变了国际政治力量的对比。
(2)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使中国的国际威望空前提高。
(3)1957年“一五”计划的完成,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4)实行改革开放,综合国力迅速增长。
2.地位
(1)中国是第三世界中唯一的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国际地位日益提高。
(2)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
(四)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1.背景
(1)两极格局下,美苏冷战对抗。
(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亚非拉的新兴民族独立国家希望和平中立。
2.标志:1961年召开的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
3.主张
(1)始终奉行独立自主和非集团的宗旨和原则,支持各国人民的正义斗争。
(2)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3)主张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4.影响:标志着第三世界兴起,冲击了两极格局。
[教材拓展] 不结盟运动
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一)“别了,雅尔塔”
1.东欧剧变:在戈尔巴乔夫“新思维”的影响下,东欧剧变、新政权向西方靠拢。1991年经互会解体,华约解散。
2.苏联解体
(1)原因:根源于斯大林体制的弊端,戈尔巴乔夫改革失败(直接原因)。
(2)过程:1991年,八一九事件后国家政权性质发生了根本的改变,12月21日《阿拉木图宣言》的发表,苏联完全解体。
(3)影响:战后存在四十多年的两极格局崩溃。
(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1.表现
(1)美国:唯一的超级大国,以经济实力为后盾,以军事实力为依托,先后对伊拉克、科索沃、阿富汗发动战争,试图建立“单极世界”。
(2)欧盟:1993年欧盟正式成立,1999年欧元正式启用;努力建立欧洲独立的防务体系。
(3)日本:加快谋求政治大国和军事大国地位。
(4)俄罗斯:继承苏联政治遗产,加强改革,逐渐走出低谷。
(5)中国:综合国力提高,已成为政治大国;先加入亚太经合组织和世界贸易组织,又相继正式启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和召开亚太经合组织第二十二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2.特点:目前,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秩序变革加速推进,各国相互联系和依存日益加深,国际力量对比更趋平衡,世界多极化深入发展。
冷战结束后国际社会面临的新问题
冷战结束后,意识形态已经不再是左右各国外交的最重要因素,取而代之的是民族主义的高涨。如何处理民族国家追求本民族富强而导致的相互碰撞是国际社会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素养提升·融会贯通]
►探究一 欧洲走向联合的原因、特点
史料一 谋求欧洲统一有相当远的历史渊源。然而在千余年的发展中,欧洲的政治家和统治者们虽不惜使用最强大的武力,却都失败了。经过两次世界大战的厮杀后……欧洲政治家们清醒地认识到,如此下去,欧洲将不再是欧洲人的欧洲。
史料二 1951年,法国、联邦德国等六国签订《欧洲煤钢共同体条约》;1958年,上述国家建立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决定建立关税同盟,实施共同农业政策,组成农产品共同市场;1965年六国签订《布鲁塞尔条约》,决定将上述三个共同体的机构合并,统称欧洲共同体……1992年,法国、德国、意大利等欧洲12国签署《欧洲联盟条约》,1993年欧盟成立;1999年,欧洲单一货币欧元正式问世;2004年,欧盟成员国达到25个。
[解读]
(1)史料一中“谋求欧洲统一有相当远的历史渊源”,说明欧洲的联合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该史料反映出欧洲有走向联合的内心渴望。
(2)史料二反映了欧洲逐渐走向联合的过程、合作的领域及欧盟合作方式的变化。
[思考]
(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促进欧洲走向联合的因素。
试答:
(2)依据史料二,指出欧洲走向联合的过程中有何显著特点。
试答:
【提示】 (1)欧洲统一的历史渊源;法国与德国的和解;战后欧洲各国经济的恢复;美苏争霸的威胁。
(2)由经济领域发展到政治领域;成员国数量逐渐增多,规模不断扩大;一体化水平越来越高。
认识欧洲走向联合的特点和影响
1.特点
(1)由单一经济领域向多个领域扩展。
(2)成员国不断增加,规模不断扩大。
(3)合作从经济领域扩大到政治领域。
(4)合作方式由单纯的政府间合作到公众自下而上的参与。
2.影响
(1)促进了欧洲经济的发展,提高了西欧国家的政治地位,
促使欧洲各国长期保持合作和欧洲的和平发展。
(2)加强了同美苏抗衡的实力,促使世界格局朝多极化方向发展。
(3)加强了区域经济集团化,推动了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4)改善和加强了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关系,以获得固定的原料来源和广大的市场。
►探究二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史料一 1972年,日本外相大平正芳在记者招待会上说:“日本跟着美国脚步走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同时,日本在日美同盟前提下展开所谓的“多边自主外交”。
“要在世界政治中加强日本的发言权,增加日本不仅作为经济大国的分量,而且增加作为政治大国的分量。”
——日本前首相中曾根康弘在其家
乡群马县的演讲(1983年7月28日)
史料二 世界新秩序之所以不同于旧秩序,就是因为它不由超级大国主宰,而是有更多权力中心,每一个都独立活动。……美国仅仅是一个大国,还有可与美国匹敌的其他国家。
——原美国国务卿基辛格的一次谈话
[解读]
(1)史料一信息“跟着美国……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与开展“多边自主外交”反映了日本寻求摆脱美国的控制,谋求政治大国地位,揭示出日本的崛起有力地冲击了两极格局,成为世界多极化的推动因素。
(2)史料二中省略号前后,基辛格分两个层次阐述了新旧格局的不同,旧格局由超级大国主宰,新格局兴起了多个力量中心。
[思考]
(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自20世纪六七十年代至今美日关系发展的特征。
试答:
(2)史料二中基辛格这段谈话说明了当时世界局势有何变化?
试答:
【提示】 (1)20世纪60年代末,日本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第二号经济大国,日美经济竞争和日本反对美国控制的斗争逐渐加强;日美同盟关系依然存在,但经济竞争更加激烈,在政治、外交方面,日本并不完全和美国保持一致。
(2)反映了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有美国、欧盟、日本、俄罗斯、中国、第三世界国家等多个力量中心,呈现多元化的特点,但是世界多极化只是一种趋势,尚未完全形成。
多角度认识当今世界的多极化趋势
1.含义:世界多极化中的任何一“极”应具有强大的经济实力,或巨大的国际政治影响力。这两者通常是相辅相成的,构成了综合国力的两大方面。所以对多极化可以主要从经济实力的增强和国际影响力的提高两个侧面去理解。
2.原因:经济决定政治,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出现,根源在于世界经济力量结构的多极化发展趋势。
3.表现:当今国际政治关系中存在着美国、日本、欧盟、中国、俄罗斯五个力量中心。其相互之间存在着相互竞争、相互制约的关系,使军事霸权主义受到更多的制约和限制,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稳定。但是多极化趋势与美国单极霸权企图之间的斗争远未结束,反而愈演愈烈。
4.现状:迄今为止,多极化还只是一种趋势,没有成为一种稳定的世界格局,建立多极化国际政治新秩序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5.意义: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进程符合时代进步,符合各国人民的利益,也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安全。在建立多极化政治格局的过程中,世界各国应该遵循平等、合作、互利的原则,以建立新的国际政治秩序。
从家国情怀的角度,感悟世界多极化趋势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第八章 走向21世纪
一、历史回顾与思考
二、左右逢源的中国
三、进退维谷的日本
四、得失并存的西欧
五、矛盾重重的苏联
六、相对衰落的美国
——[美]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
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解析] 首先解读材料,结合材料“走向21世纪”“矛盾重重的苏联”“相对衰落的美国”等信息判断,这一章叙述的是20世纪后半期的世界形势,根据阶段特征得出这一时期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出现并不断加强,美苏面对着多极化的冲击,力量相对衰落;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逐渐做起政治大国的美梦;欧洲共同体力量逐渐加强并发展成欧盟;中国综合国力明显提升,外交上联美制苏。这就打开了解读材料的钥匙,找到了解题的角度和论述的方向。可以任意选取一个论题,运用20世纪后半期的史实,简要阐述即可。
[答案] 示例一 论题: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
阐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西欧经济逐渐恢复,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包括美国在内的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进入繁荣时期,到20世纪80年代,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苏联经济得到了一定发展,但受经济体制、美苏争霸等的影响,苏联经济状况日益恶化,直至苏联解体。虽然美国仍是世界第一大经济体,但其整体经济实力日益衰落。中国通过改革开放,特别是1992年确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和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经济得到快速发展,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言之成理即可)
示例二 论题:世界格局的发展趋势或世界走向多极化趋势或国际力量在国际格局中的角逐。
阐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两极格局形成,但随着西欧经济发展,特别是西欧经济、政治一体化进程推进,欧共体(欧盟)的国际影响力得到提高。随着中国综合实力的增强,中国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外交活动,对推动区域经济合作与发展、世界和平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实力的增强,日本谋求成为政治大国。世界正朝多极化趋势发展。(言之成理即可)
示例三 论题:大国兴衰的启示。
阐述:第二次世界大战使西欧和日本衰落,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苏联的实力也不断增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争霸,致使美国、苏联的经济实力削弱,而苏联最终走向解体。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通过改革开放,使经济快速发展。由此得出的重要启示是:走和平发展道路,不称霸,不侵略扩张;始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努力提升国家综合实力;要坚持对外开放,进行制度创新;善于抓住发展机遇,进行决策。(言之成理即可)
多极化趋势下中国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1.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联系和相互影响正在加深,可利用的外部机遇更多,发展空间更大。
2.世界多极化使大国关系格局进一步发生变化,中国在大国关系中的地位不断上升。
3.发展中国家合作进一步加强,推动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力量正在壮大。
4.中国按照“睦邻、友邻、富邻”的方针和“搁置争议”的原则,同周围邻国保持良好合作关系。
5.各国携手应对环境污染、跨国犯罪、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等共同面临的全球性问题的合作愿望普遍增强,通过协商对话方式解决分歧和争端成为主要趋势。
6.各国普遍看好中国的发展前景,发展对华关系、加强对华经济合作的意愿日益强烈,各国和国际组织期望我国在促进区域经济合作和多边贸易体系中发挥积极作用。
[跟踪训练·即学即用]
1.(2019·成都摸底)《大国崛起》关于“德法和解”的解说词中指出:历史给这两个持续对抗了几个世纪的国家两败俱伤的惨痛教训,也启迪了它们相逢一笑泯恩仇的政治智慧。法德两国由世仇走向和解的根本原因是( )
A.美国对欧洲的援助 B.民族意识的觉醒
C.国家利益的驱使 D.相同的社会制度
C [美国的援助属于外部原因,并非根本原因,故A项错误;民族意识的觉醒不利于法德和解,故B项错误;法德两国自身国家利益的驱使是其和解的根本原因,故C项正确;相同的社会制度为法德和解提供了可能性,
并非根本原因,故D项错误。]
2.(2019·林州调研)在不结盟运动兴起时,美国和其他一些帝国主义国家对不结盟运动进行威胁利诱,苏联鼓吹自己是不结盟运动的“天然盟友”。这表明不结盟运动( )
A.冲击着美苏霸权主义 B.得到了美苏两国支持
C.加剧了美苏间的斗争 D.推动了民族解放运动
A [根据材料“美国和其他一些帝国主义国家对不结盟运动进行威胁利诱”“苏联鼓吹自己是不结盟运动的‘天然盟友’”可知,美苏都在一定程度上争取不结盟运动,这表明不结盟运动对美苏两极格局形成了一定的冲击,故A项正确。]
3.(2019·顺德二模)有学者指出:“21世纪全球将出现‘大国群体体系’,美国支配下的北美、一体化的欧洲、日本和中国居突出地位的东亚、印度称雄的南亚等,其中北美、欧洲、东亚三大群体将起决定性作用。”该学者认为( )
A.全球化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
B.大国决定着世界格局的发展方向
C.国际体系朝着多元多体方向发展
D.世界各地发展的不均衡逐渐加大
C [本题考查多极化趋势的加强。材料主要论及全球的政治问题,没有谈到经济全球化,故A项错误;“起决定性作用”不等于“决定着世界格局的发展方向”,故B项错误;21世纪出现的“大国群体体系”对全球格局起决定性作用,说明国际政治朝着多元多体方向发展,故C项正确;材料主要表明“大国群体体系”对全球格局起决定性作用,并没有谈及发展不均衡的问题,故D项错误。]
4.(2019·青岛调研)“新兴国家”是近几年广泛流行于国际舆论和学术界的概念,在国际经济政治领域,与“新兴国家”相关的概念还有“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新兴市场”“新兴经济体”等。这些“新兴”概念表明( )
A.第三世界已占据主导地位
B.国际关系主导力量的变化
C.世界政治经济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D.世界经济一体化被所有国家认可
C [第三世界并没有占据主导地位,占据主导地位的是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故A项错误;国际关系的主导力量也没有发生变化,故B项错误;材料“国际政治经济领域”新兴力量的崛起,意味着多极化趋势的发展,故C项正确;“被所有国家认可”是绝对化表述,故D项错误。]
2015—2019年全国卷考情统计
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两极格局的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全国卷Ⅰ
2019·冷战政策的影响
2018·第三世界的发展壮大
2017·美国等国对苏联的遏制政策
—
—
全国卷Ⅱ
2016·美苏争夺中间地带
—
2015·两极格局的确立与解体
全国卷Ⅲ
—
—
—
1.从考查趋向看,主要考查对两极格局形成和国际关系变化等重要史实的理解。命题的切入点主要是美苏关系,突出国家利益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
2.从社会热点看,当今世界正处在格局转变的历史时期,当代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发展有利于维护世界的和平、稳定与可持续发展,有助于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3.从预测角度看,将会重点考查美苏两极对抗的本质和形式,体会政治格局与经济的联系,培养利用国际视野审视国家关系的能力。从经济与政治的关系的深度认识多极化趋势出现与加强的必然性,在历史情境中理解材料,并做出合理的推断。
[真题研练·感悟考法]
还原历史情景 教材主干知识常考常新
(2017·全国卷Ⅰ)下图是苏联时期的一幅漫画《又是斯大林格勒》。该漫画表明( )
A.外国对苏俄的武装干涉彻底失败
B.苏联在帝国主义包围中仍实现工业化
C.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联经济建设并未停滞
D.遏制政策未能阻止苏联经济的发展
明立意:从战后美苏对峙角度考查历史解释等学科核心素养。
抓关键:参透漫画名称《又是斯大林格勒》:何为“又是”?
理思路:注意题干隐含的信息:一、“又是斯大林格勒”,联系在斯大林格勒发生的重大事件确定漫画反映的时间;二、斯大林格勒的建设成就;三、画面上一位人物手握“弹头”说明这些人物对苏联持敌对态度。由漫画名称《又是斯大林格勒》可知,漫画反映的时间是斯大林格勒战役之后,由此可排除A、B两项;受苏德战争的影响,苏联经济建设受到严重破坏,第三个五年计划被迫中断,故C项与史实不符。
练点:美苏争霸
1.(2016·全国卷Ⅱ)20世纪50年代中期,美国一位著名黑人爵士乐演唱家,在美国新闻署的资助和安排下,多次赴非洲等地巡演,赢得了大量歌迷,很多人通过他的演唱知道了美国。美国政府机构支持该演唱家海外巡演的主要目的是( )
A.争取国内黑人选民支持 B.展示美国的经济实力
C.抵制不结盟运动的发展 D.与苏联争夺中间地带
D [材料关键信息:一是时间“20世纪50年代中期”,二是美国新闻署资助黑人爵士乐演唱家多次赴非洲等地巡演,很多人通过他的演唱知道了美国。联系这一时期美苏争霸的史实可知,这一做法是为了拉近这些国家与美国的关系,
故选D项;A项和材料中到非洲国家演唱无关,故排除;美国黑人爵士乐演唱家的非洲巡演属于文化活动与展示美国经济实力无直接关系,故排除B项;C项与不结盟运动的时间不符,不结盟运动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初,故排除。]
挖掘历史题源 学科考核目标活学活用
(2018·全国卷Ⅰ)下图反映了1945—1975年间联合国成员国的变化情况,这表明( )
A.第三世界发展壮大
B.欧共体的成员增加
C.世界贸易范围明显扩大
D.经济区域化的趋势加强
明立意:从多极化趋势出现角度考查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等学科核心素养。
抓关键:变化最大的是非洲加入联合国的国家数量,说明联合国成为第三世界新兴国家的平台。
理思路:本题材料直观,以饼状图的形式展示1945—1975年间联合国成员国的变化情况;同时材料跨越了1945年、1955年、1965年、1975年四个时间段,解题时要注意四个时期饼状图的变化以及联合国成员国分布区域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亚、非许多国家赢得独立,它们纷纷加入联合国,这些新独立的国家都属于第三世界,故选A项;根据材料无法得出B项结论;材料无法体现世界贸易,故排除C项;材料无法体现经济区域化,故排除D项。
练点:马歇尔计划的影响
2.(2016·全国卷Ⅰ)1947年,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援助欧洲复兴计划,并敦促欧洲方面首先拟定一项联合性质的计划,
要求该计划即使不能得到所有欧洲国家的同意,也应征得一部分国家的同意。马歇尔计划体现出来的美国对欧政策( )
A.有利于煤钢联营的建立
B.促成了欧美平等伙伴关系
C.导致欧洲出现对峙
D.成为德国分裂的根源
A [美国实行马歇尔计划的最终目的是要控制欧洲,进而遏制苏联。因为美国深刻认识到,没有任何一个经历过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欧洲国家能抵挡得住苏联,而美国远在美洲,故而通过马歇尔计划让欧洲国家联合起来对抗苏联,故A项正确;B项说法错误,故排除;欧洲此前已出现对峙,故排除C项;美苏“冷战”导致德国分裂,故排除D项。]
练点:冷战政策的影响
3.(2019·全国卷Ⅲ)1947—1948年,美国部分印第安人部族面临饥荒,美国政府拒绝提供救济,因为有人指控他们部族公社的生活方式是共产主义式的而不是美国式的。这反映出( )
A.三权分立体制存在重大缺陷
B.意识形态影响政府政策
C.执政者力图重塑国家精神
D.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加强
B [1947—1948年,美国全面推行遏制共产主义的冷战政策,美国政府以印第安人部族公社的生活方式是共产主义式的而不是美国式的为由,拒绝对其提供救济,体现出意识形态影响了政府的政策,故B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影响美国政府政策的因素,没有涉及美国政权运行机制、国家加强经济干预的信息,故A、D两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美国政府对共产主义生活方式的抵制,不是重塑美国的国家精神,故C项错误。]
[新题快递·自我评估]
1.(2019·安阳模拟)“冷战”时代,美苏关系有心照不宣的默契,可以说有其最低限度的共同利益——避免美苏战争,即法国大学者阿隆所说的“隐蔽的俄美非战公约”。这说明“冷战”时期美苏( )
A.共同承担世界和平任务 B.双方军力基本保持平衡
C.努力避免直接军事冲突 D.在对抗中以缓和为基调
C [根据材料“‘冷战’时代,美苏关系有心照不宣的默契,可以说有其最低限度的共同利益——避免美苏战争,即法国大学者阿隆所说的‘隐蔽的俄美非战公约’”可知,美苏“冷战”期间,双方一直在保持克制和避免直接交战,故C项正确。]
2.1964年法国宣布了即将与中国建交的决定。美国对此表示反对,认为法国的行为“损害了自由世界的安全和政治利益”。这反映了当时( )
A.资本主义阵营内部矛盾加剧
B.中法关系改善冲击两极格局
C.欧洲联合使多极化格局形成
D.中国多边外交取得较大成就
A [材料中美国反对法国与中国建交的决定,一方面说明法国挑战美国霸权,另一方面也说明法美所在的资本主义阵营内部矛盾加剧,故A项正确。]
3.(2019·武汉调研)1969年,联邦德国开始实行“缓和、谅解与合作”的“新东方政策”。20世纪80年代,英国出现了“撒切尔革命”,撒切尔采取务实、强硬、灵活的外交政策,力图通过美国来影响世界,与西欧既联合又斗争。2009年,美国推出外交“新规”,否定前总统布什提出的“不支持我们就是反对我们”的外交政策。上述现象体现出( )
A.冷战的阴影卷土重来 B.资本主义阵营开始分化
C.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 D.西方贸易保护主义失败
C [本题主要考查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联邦德国开始实行“新东方政策”、英国的“撒切尔革命”反映了德国、英国的崛起,反映了新力量的发展;美国推出外交“新规”,否定前总统布什提出的“不支持我们就是反对我们”的外交政策,反映了美国意图调整与其他国家的关系。由此可知,C项符合题意;根据“1969年”“20世纪80年代”可知,冷战尚未结束,A项中“冷战的阴影卷土重来”的说法显然错误,故排除;B项中的“开始分化”不符合史实和题干材料,故排除;题干材料没有涉及贸易保护主义,故D项错误。]
4.(2019·南昌一模)1999年,为防止亚洲金融风暴的重演,二十国集团成立。其中包括原八国集团,十一个新兴经济体(来自亚非美澳四大洲)以及欧盟。2008年,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
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在华盛顿举行首次峰会。材料反映了( )
A.全球治理成为国际共识
B.冷战思维不复存在
C.国际经济旧秩序已崩溃
D.多极化格局的形成
A [从材料信息看,二十国集团成立的初衷是防止亚洲金融风暴的重演;二十国集团领导人举行首次峰会的目的是应对全球金融危机。这说明全球治理成为国际共识,故选A项;当今时代,冷战思维依然存在,故B项错误;材料信息无法说明国际经济旧秩序已崩溃,故C项错误;当今世界,多极化格局并未形成,故D项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