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4.59 KB
- 2021-08-31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课时规范练28 苏联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一、选择题
1.(2018河南洛阳期中,23)1918年11月,苏俄人民委员会颁布法令规定:一切食品、个人消费品和家用物品均由国营商业和合作社供应,禁止私人自由贸易。这一规定( )
A.促使苏俄开始所有制变革
B.严重脱离了当时俄国的国情
C.巩固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D.具有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性质
答案C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取消商品贸易,实行供应制,并未涉及所有制的变革,故A项错误;当时苏俄处于战时状态,需要集中一切人力、物力应对前线的胜利,因此不是脱离当时的国情,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措施有利于保障战争的胜利,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故C项正确;材料中的措施是社会主义政策的体现,故D项错误。
2.(2018吉林二模,22)列宁在1921年4月21日发表的《论粮食税(新政策的意义及其条件)》中,反复论证了苏俄小农经济大量存在的客观必然性。列宁的这一论述( )
A.成为苏俄改变农业政策的理论依据
B.加速了苏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进程
C.明确了加快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目标
D.指出了苏俄快速实现工业化的必要性
答案A
解析材料中列宁论述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的必然性,成为苏俄改变农业政策的理论依据,故A项正确;苏俄(联)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是指农业集体化,其发生在斯大林执政时期,故B项错误;以新经济政策代替“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是加快而是迂回向社会主义过渡,故C项错误;以牺牲农业来加快工业化的速度,发生在斯大林执政时期,故D项错误。
3.(2018安徽皖江名校联盟联考,22)苏俄(联)新经济政策实施后,相对于租让企业,租借企业比较多,仅1924年就由国家租出6 488个。但是,它们多是磨粉厂、碾米厂、榨油厂、制革厂甚至是一些小作坊,承租人多是原来的业主,另外大约有1/4的承租人是合作社。这表明当时苏俄(联)( )
A.借助本国资本建立工业体系
B.准备对社会主义制度进行改革
C.利用国家资本主义发展经济
D.举借内债来解决民生方面问题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信息“苏俄(联)新经济政策实施后”和“租借企业比较多,仅1924年就由国家租出6 488个”,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信息所处时代特征是苏俄(联)实施新经济政策,利用国家资本主义(国家控制下的私人资本主义,可以是本国资本家,也可以是外国资本家)发展经济,故选C项。苏俄(联)实施新经济政策是为了恢复发展经济,并向社会主义过渡,而非借助本国资本建立工业体系,故排除A项;当时苏俄(联)的社会主义制度还没有建立,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举借内债来解决民主方面问题,故排除D项。
4.(2018河北石家庄一模,33)1932年底,苏联开始实行身份证制度,身份证只发给城市居民,市镇、中心区、新建筑工地、国营农场等地的工人,农村的居民(集体农庄庄员)则拿不到身份证,而没有身份证连一张火车票都买不到,农民被牢牢束缚在土地上。据此推知,当时苏联( )
A.工人阶级成为领导阶级
B.实物配给制损害了农民利益
C.行政命令代替计划经济
D.农民为国家工业化做出奉献
答案D
解析十月革命后建立了工人阶级领导的苏维埃政权,故A项错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期实行实物配给制,故B项错误;计划经济就是执行政府的行政命令,故C项错误;由材料“1932年底”时间信息可知“斯大林模式”逐渐形成,结合材料中“身份证只发给城市居民”“农民被牢牢束缚在土地上”可知“斯大林模式”以牺牲农业发展为代价片面发展重工业,农民为国家工业化做出奉献,故D项正确。
5.(2018河南名校联盟第一次段考,23)赫鲁晓夫提出“全面展开共产主义建设”的口号,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代之以“发达社会主义”的提法,1967年宣称苏联已建成“发达的社会主义社会”。这两个口号都( )
A.具有开创性、探索性、创新性的特征
B.与美苏争霸中苏联居于优势密切相关
C.是“加速发展战略”在改革中的运用
D.体现了苏联领导人对国情的片面认识
答案D
解析建设社会主义的口号在此之前已经提出,因此不具有开创性,故A项错误;赫鲁晓夫时期美苏争霸苏联处于守势,故B项错误;“加速发展战略”是在戈尔巴乔夫改革时期提出的,故C项错误;材料中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的口号说明当时对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认识不充分,故D项正确。
6.(2018陕西榆林一模,22)俄国历史学家德米特连科评述道:“这样,到20世纪80年代初,苏联的极权体制事实上在社会上失去了支持,不再有合法性。它的崩溃只是时间问题。”据此可得出( )
A.赫鲁晓夫的改革没有实现理论上的突破
B.勃列日涅夫改革没有突破原有体制框架
C.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具有历史必然性
D.“斯大林模式”是苏联解体的直接因素
答案C
解析赫鲁晓夫的改革在1964年结束,A项与材料时间不符,故错误;材料反映的是20世纪80年代苏联极权体制丧失了民众支持,勃列日涅夫的改革没有突破原有经济体制的框架不能全面体现勃列日涅夫的改革对苏联极权体制的影响,故B项错误;从材料中20世纪80年代苏联极权体制衰落,可知在20世纪80年代苏联进行改革势在必行,故C项正确;“斯大林模式”长期得不到纠正是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
7.(2018内蒙古呼和浩特调研,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28年,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实施时,工业领域的所有制改造已经基本完成,所以,五年计划期间,所有制改造的重点在农业领域。在中央的推动下和压力下,苏联农村出现了“大跃进”式的集体化浪潮。到1933年,富农首当其冲被消灭,分散的个体小农经济纳入到了社会主义大农业中,苏联从小农国家变成了拥有规模最大农业的国家。农业集体化运动用强制的手段和“阶级斗争”的方式完成生产关系的变革,使苏联建构起完整的计划经济体制。从此,国家对农民有了强制征粮的稳定机制,以农民“贡税”满足高速工业化的资金需求。
——摘编自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
材料二 我们要发展工业,但绝不能够减轻农业发展的意义,特别要保证粮食生产的增加。为克服分散的个体经济的落后性,提高农业生产,必须积极地和有步骤地在自愿互利原则的基础上把贫农和中农联合起来,发展农业合作化。农业机械化五年内只能在局部范围内试办,到1957年参加现有初级形式的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农户将占全国农户总数的三分之一左右,这个农业合作计划对于促进农业发展和保证全部经济计划的实现将是很重要的,对于限制和逐步地消灭富农经济有决定意义。
——摘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国民经济的
第一个五年计划》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联实施农业集体化运动的目的和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苏联农业集体化给我国制定“一五”农业合作计划的启示,并简述实施农业合作计划的意义。
参考答案(1)目的:为工业化服务。(对农业进行所有制改造)
特点:由中央强制推行;规模和速度“大跃进”;全面地将农民纳入集体的计划体制之下;注重积累牺牲农民利益。
(2)启示:工业农业协调发展;积极推进与自愿结合;实施有计划地发展经济;限制和逐步消灭富农经济;以确保农业发展为目标。(答出四条即可)
意义:减少了进行农业改造的阻力,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提高了农民生活水平;为工业化建设积累了资金和提供了市场;同时开创了新的社会主义改造的方式和途径。
相关文档
- 2020高考历史复习高频考点:两极格局2021-08-3131页
- 广西2020版高考历史复习考点规范练2021-08-302页
- 山东2020高考历史复习课时规范练 2021-08-307页
- 广西2020版高考历史复习考点规范练2021-08-303页
- 山东2020高考历史复习课时规范练 2021-08-3012页
- 山东2020高考历史复习课时规范练 2021-08-307页
- 高考历史复习-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2021-08-3026页
- 山东2020高考历史复习课时规范练 2021-08-307页
- 山东2020高考历史复习课时规范练 2021-08-307页
- 广西2020版高考历史复习考点规范练2021-08-30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