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31.96 KB
  • 2021-08-31 发布

2020高考历史复习高频考点:汉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 21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汉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1.(2019 全国 I 卷,25)汉武帝时,朝廷制作出许多一尺见方的白鹿皮,称为“皮币”,定价 为 40 万钱一张。诸侯王参加献礼时,必须购皮币用来置放礼物,而当时一个“千户侯”一年 的租税收入约为 20 万钱。朝廷这种做法( ) A.加强了货币管理 B.确立了思想上的统一 C.削弱了诸侯实力 D.实现了对地方的控制 【答案】C 【解析】据材料“定价为 40 万钱一张。诸侯王参加献礼时,必须购皮币用来置放礼物”可知 对诸侯王在经济上进行限制,进而削弱诸侯实力,故选 C 项;材料“称为‘皮币’”,而且有 定价的,说明不是货币,排除 A 项;材料仅涉及经济方面,不是思想上的统一,排除 B 项; 材料“‘千户侯’一年的租税收入约为 20 万钱”说明地方仍旧享有租税权,所以没有实现对 地方的控制,应该只是加强控制而已,排除 D 项。 2.(2019 全国 II 卷,25)西汉初期,道家学说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各家学说的精髓; 后来董仲舒的儒家学说也吸收阴阳五行、法、道等各种思想。促成当时学术思想上呈现这种特 征的主要因素是( ) A.王国势力强大 B.百家争鸣局面的延续 C.现实统治需要 D.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 【答案】C 【解析】由材料“西汉初期,道家学说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各家学说的精髓;后来董仲 舒的儒家学说也吸收阴阳五行、法、道等各种思想”可知道家和董仲舒的儒家学说都兼采众家 之长以适应现实统治的需要,故选 C 项;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削弱了 诸侯国的势力,排除 A 项;秦统一六国后“焚书坑儒”,奉行法家学说,打破了百家争鸣的局 面,排除 B 项;文化政策是国家对于文化艺术等领域的制度性规定,汉武帝时期实行“罢黜百 家,独尊儒术”的文化政策,排除 D 项。 3.(2018·全国Ⅱ卷·25)西汉文景时期,粮食增产,粮价极低,国家收取的实物田租很少甚至 免除,但百姓必须把粮食换成钱币,缴纳较高税额的人头税。富商大贾趁机操纵物价,放高利 贷,加剧了土地兼并、农户流亡。这反映出当时( ) A.重农抑商政策未能实行 B.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 C.粮价低抑制了生产热情 D.富商大贾操纵税收 【答案】B 【解析】重农抑商的政策始于商鞅变法时期,封建社会基本沿用这一政策,故 A 项错误;由 材料“加剧了土地兼并、农户流亡”可知货币税收加重了富商大贾对自耕农的剥削,因而影响 自耕农经济的发展,故 B 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税收情况而非农民的生产热情,故 C 项错误; 由材料“富商大贾趁机操纵物价”可知富商大贾操纵物价而非税收,故 D 项错误。 4.(2017·全国Ⅰ卷·25) 表 1 皇帝纪年 公元纪年 郡级政区 汉高帝十二年 前 195 年 15 郡 汉文帝十六年 前 164 年 24 郡 汉景帝中六年 前 144 年 68 郡、国 汉武帝元封五年 前 106 年 108 郡、国 表 1 为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表。据此可知( ) A.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 B.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 C.朝廷解决边患的条件更加成熟 D.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 【答案】A 【解析】从材料可知,郡国的数量不断增多,结合所学知识,这应该是汉朝削弱封国设置郡县 的结果,汉武帝推行推恩令,只诸侯国的面积越来越小,诸侯国的实力也越来越小,对中央集 权的威胁日益削弱,中央与地方权力之间的矛盾逐渐缓和,A 项错误。材料反应的是地方郡国 并行制,不是中央官制,B 项错误。结合汉武帝时期的时代特征可知,当时匈奴对边境的威胁 越来越严重,汉武帝通过推恩令缓解了内部王国威胁中央集权的问题,国家综合国力明显上升, 有利于解决对外抵御匈奴侵略的问题,C 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朝汉景帝时期就开始 削弱藩国,地方王国控制的区域只可能越来越小,不会越来越大,故选 C。 5.(2017·全国Ⅲ卷·25)《史记》记载,西汉前期,从事农牧业、采矿业、手工业和商业的人, 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而致富,“大者倾郡,中者倾县,下者倾乡里者,不可胜数”。这反映了 当时( ) A.义利观发生根本改变 B.朝廷注重提高工商业者地位 C.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D.地方豪强势力控制了郡县 【答案】C 【解析】义利观是指如何看待道义与物质利益之间的关系,材料中反映了西汉时期很多人“通 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而致富”,而没有提到当时人道义理念的变化,也没有说明两者的关系, 故 A 项错误;材料主要强调工商业者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致富,而且西汉实行“重农抑商” 政策,朝廷不可能注重提高工商业者地位,故 B 项错误;根据“大者倾郡,中者倾县,下者倾 乡里者,不可胜数”可知很多人发家致富,说明当时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故 C 项正确;“大 者倾郡,中者倾县,下者倾乡里者”反映了当时人民的富有,而这些富人并非都是豪强地主, 财富多也不能说明控制了郡县,故 D 项错误。 6.(2016·全国Ⅰ卷·24)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 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却不在“五经”之中。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 A.“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 B.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 C.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 D.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 【答案】C 【解析】“五经”大多成书于儒家思想产生前,不是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故 A 项错误; 汉代儒学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儒学思想,故 B 项错误;“五经”是古老的文献,将其尊为儒家 经典,以此来论证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故 C 项正确;秦始皇焚书并没有使儒学 传统断绝,西汉初年儒家思想得到复苏,故 D 项错误。 7.(2016·全国Ⅰ卷·25)图 4 为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A.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 B.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 C.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 D.大地主田庄上的生产情形 【答案】D 【解析】此图反映的是集体劳动的场景,而非个体农户分散的生产劳作状态,故 A 项错误; 此图没有反映出耕作技术的进步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因此不能说明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 展,故 B 项错误;汉代封建土地私有制已经确立,故 C 项错误;此图反映出汉代豪强地主在 庄园内驱使农民集体生产的情形,故 D 项正确。 8.(2016·全国Ⅲ卷·25)东汉王充在《论衡》中说:“萧何入秦,收拾文书(国家档案文献), 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其意在说明,西汉成功地实现对全国的统治,是因为汉初 ( ) A.实行了崇尚儒家的政策 B.继承了秦朝的基本制度 C.未能充分发挥文书功能 D.官吏熟知秦朝典章制度 【答案】B 【解析】汉初实行“无为而治”,并不是崇尚儒家,故 A 项错误;“萧何入秦,收拾文书”使 得汉朝能够掌握秦朝的制度,所谓“汉承秦制,有所损益“,汉初在掌握秦朝制度的基础上继 承了秦朝有利于国家统治的制度,如皇帝制、三公九卿制等,故 B 项正确;根据“文书之力也” 可知充分发挥了文书功能,故 C 项错误;秦朝的典章制度并非都适用于汉初,官吏仅熟知秦 朝典章制度并不能实现对全国的统治,故 D 项错误。 9.(2015·全国Ⅰ卷·25)两汉时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例封侯;若皇帝幼小,执政大臣也 主要从他们之中选择。这被当时人视为“安宗庙,重社稷”的“汉家之制”。汉代出现外戚干 政的背景是( ) A.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权 B.“家天下”观念根深蒂固 C.母族亲属关系受到重视 D.刘氏同姓诸侯王势力强大 【答案】C 【解析】“执政大臣也主要从他们之中选择”,因此外戚也可能掌握相权,与“皇帝依靠外戚 抑制相权”信息不符,故 A 项错误;“家天下”观念强调的父系血缘关系,与外戚干政无关, 故 B 项错误;外戚属于母族亲属关系,汉代外戚干政反映出母族亲属关系受到重视,故 C 项 正确;刘氏同姓诸侯王反映的是父系血缘关系,与外戚干政无关,故 D 项错误。 10.(2015·全国Ⅱ卷·25)汉宣帝曾称:“与朕共治天下者,其唯良二千石(郡太守)乎!”后 来的帝王反复重申上述观念。这主要体现了( ) A.地方吏治是国家安定的重要因素 B.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 C.汉代地方行政制度为后代所沿用 D.历代帝王将汉宣帝作为治国榜样 【答案】A 【解析】从材料可知汉宣帝强调的是天子与称职郡守能维护天下稳定,后被历代帝王重申,可 知古代重视地方官吏的管理,故 A 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出中央和地方权力关系的变化, 故 B 项错误;“良二千石(郡太守)”意思是称职的郡守,后来帝王采用的是维护官吏清廉的 观念,而不是采用汉代的地方行政制度,故 C 项错误;D 项与“后来的帝王反复重申上述观 念”不符,故 D 项错误。 【知识点复习】 阶段特征 总 体 汉代包括西汉(前 202~9 年)、东汉(25~220 年)等王朝,是我国的“大 一统”封建社会初步发展的时期。 政 治 “大一统”的实现,汉王朝加强了对周边少数民族地区的管辖,政权基本 稳定,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得以巩固。 经 济 以农业为主导的封建经济初步发展;两汉的休养生息政策有利于经济发 展;黄河流域是当时的经济重心;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沟通了中西 方的贸易往来。 思 想 文 化 西汉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 思想;科技文化迅速发展,尤其是造纸术的发明;文学、艺术大放异彩; 佛教的传入与传播。 主干知识排查 一、政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和发展 1.中央机构:汉承秦制;形成了“中外朝制度”,君主专制得以强化。 2.地方制度:西汉初期在地方推行郡国并行制,酿成“七国之乱”,直到汉武帝实行“推恩令”, 基本解决了王国问题。 3.选官制度:察举制。按人口比例举“孝廉”,并加以考试选用,给中小地主阶级及其他社会 阶层提供了参政机会。 4.监察制度:汉武帝设刺史监察诸侯和地方高官,东汉末年刺史成为州的最高长官。 二、经济:农耕经济的发展 1.农业:牛耕逐渐普及,出现了耧车,代田法和二牛一人犁耕法;兴修漕渠、白渠等水利工程。 2.手工业:西汉开始用煤做燃料冶铁;汉代中国丝绸远销欧洲并获“丝国”称号;东汉烧制出 成熟的青瓷表明了手工业的进步。 3.商业:专供贸易的“市”出现,但受重农抑商等政策影响,政府管理严格;西汉时开通海上 和陆上丝绸之路。 三、文化:封建文化的发展 1.治国思想的演变 (1)汉初推崇黄老之学,适应了恢复发展经济、巩固统治、“无为而治”的时代需要。 (2)汉武帝时期,董仲舒融合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思想,提出君权神授、天人感应、大 一统、三纲五常主张,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一的时代之需,新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正 统思想。 2.科技文化成就 (10 造纸术:西汉初年出现,东汉蔡伦改进。 (2)数学:《九章算术》总结了先秦到汉代的数学成就。 (3)天文:张衡发明了浑天仪和地动仪。 (40 医学: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成为中医临床医学的经典,华佗发明最早的麻醉剂—— “麻沸散”。 (5)文学:汉赋以楚辞为基础形成半诗半文综合体,西汉司马相如等佳作表现出了大一统时 代的文化气度。 (6)教育:官方儒学教育体系化、制度化。 【强化练习】 1.(2018·昆明高三摸底调研测试题,25)汉武帝设刺史,负责监察地方政治,后来刺史的职权 范围扩大,逐渐享有行政权和兵权。东汉时期刺史逐渐成为地方行政长官。刺史权力变化导致 ( ) A.监察权力加强 B.中央集权削弱 C.君主专制强化 D.国家统治稳定 【答案】 B 【解析】 刺史由监察官员转化成新一级地方行政长官,说明地方权力增大,中央集权削弱, 故 B 项正确。 2.(2019·凉山一模,26)秦以郡县治东方,结果激起东方的反抗。汉初,这种区域文化的差异 与冲突又显现出来,且仍以楚、齐、赵三地最为明显。刘邦一方面必须“承秦”,另一方面又 必须尊重东方社会之习俗。这反映出( ) A.汉代中华文化尚未出现融合 B.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有合理性 C.秦由于未从俗而治导致灭亡 D.汉承秦制才是长治久安的保证 【答案】 B 【解析】 题干提及秦朝实行郡县制而东方反抗,汉朝实行郡国并行制,而封国主要是在东方, 故选 B 项;西周时期,政府通过分封制促进了民族融合,春秋战国时期是大分裂时期,也是民 族大融合时期,排除 A 项;秦朝灭亡主要原因是暴政,排除 C 项;题干中“另一方面又必须 尊重东方社会之习俗”,可知汉朝秉承秦制有一定的弹性,排除 D 项。 3.(2019·安徽示范性高中清北培优联盟高三第一次模拟)东汉末年改刺史为州牧,州牧位居郡 守之上,并且有了固定治所,权力大大超过了汉武帝时监察和考核官员的准则“六条问事”。 这一变化反映了当时( ) A.监察区域职能的转变 B.皇权专制统治的加强 C.刺史监察功能的强化 D.军阀割据局面的形成 【答案】 A 【解析】 据材料“东汉末年改刺史为州牧,州牧位居郡守之上,并且有了固定治所,权力大 大超过了汉武帝时监察和考核官员的准则‘六条问事’”得出监察区域职能的转变,故选 A 项。 4.(2019·柳州高三毕业班 11 月模拟联考,25)下表是汉高祖刘邦时期的诸侯王变化表 西汉初年 楚王韩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韩王信、赵王张耳、 燕王藏茶、长沙王吴芮 刘邦晚年 齐王刘肥、淮南王刘长、燕王刘建、赵王刘如意、梁王刘 恢、代王刘恒、淮阳王刘友、楚王刘交、吴王刘澎、长沙 王吴芮 它反映了汉高祖晚期( ) A.有效防止了割据分裂因素 B.加强了君主专制 C.剪除了异姓王消除了边疆威胁 D.皇权的潜在威胁依然存在 【答案】 D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汉高祖晚期诸侯王相比初期,多为同姓诸侯王,容易导致地方割据势 力,故 A 项错误;材料中反映的是地方诸侯王,与中央的皇权加强无关,故 B 项错误;C 项 中剪除边疆威胁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故 C 项错误;材料中同姓诸侯王势力增强,威胁到皇权 统治,故 D 项正确。 5.(2019·邹城高三期中,3)东汉时期,地方举荐的孝廉,家资丰厚、累世仕宦、研读经书、 晓习律令且通过地方吏职历练的占大多数;而来自贫寒之家,又才德兼备的,则很少。这一现 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孝廉制选人范围比较固定 B.举荐权在地方士绅手中 C.汉代选官制度是重大倒退 D.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合理 【答案】 D 【解析】 “范围比较固定”不符合史实,排除 A 项;举荐权在地方官吏而非“乡绅”,排除 B 项;汉代选官制度是历史的进步,排除 C 项;来自贫寒之家的很少是因为其拥有的教育资源 少,故选 D 项。 6.汉代的监察机关人员少而且官阶低,御史台的主管御史中丞官阶尚不及九卿,实行“位卑 权重”的原则。这种做法( ) A.有利于皇帝对官员的控制 B.阻碍了监察职能的发挥 C.有效杜绝官僚机构的腐败 D.防止了地方割据势力膨胀 【答案】 A 【解析】 据材料汉代的监察机关人员实行“位卑权重”的原则,这样做有利于皇帝对官员的 控制,故 A 项正确;材料只是说监察官员地位低但权力很大,并不妨碍他们行使监察职能, 故 B 项错误;材料中并没有提及汉代的监察制度的效果,故 C 项错误;材料说的是汉代的监 察制度,监察制度并不能起到防止地方割据势力膨胀的作用,故 D 项错误。 7.“位卑权重、位高权轻”是中国古代设置官吏的重要原则,对品级较低者委以重任便于控制。 以下符合这一原则的是( ) A.秦始皇时期的“三公” B.汉武帝时期的“中朝” C.唐太宗时期的“三省” D.宋太祖时期的“二府” 【答案】 B 【解析】 西汉时期的“中朝”指汉武帝任用自己身边的侍从担任中朝决策机构,体现了“位 卑权重”,三公九卿转变成了“外朝”执行机构,属于“位高权轻”,故 B 项正确。 8.《汉书·武帝纪》载:“元封五年,初置刺史部十三州。”《汉仪》载:“常以秋分行部,到所 部,郡国各遣一吏迎之界上,奉诏六条察州。”材料表明( ) A.汉朝的封国制与周朝分封制相比较有一定变化 B.刺史行使在地方的察举权 C.刺史出现对丞相权力有一定的牵制作用 D.造成刺史滥用职权干预地方的现象产生 【答案】 A 【解析】 题干中“常以秋分行部,到所部,郡国各遣一吏迎之界上,奉诏六条察州”说明汉 代实行的是郡国并行制,这与周朝的分封制有所不同,故 A 项正确。 9.东汉顺帝之前乡举里选,被推荐的多为“年少能报恩者”;汉顺帝时规定,被举荐者来到中 央后,需要通过政府组织的两轮考试,考试不合格的要被“黜落”。这一规定( ) A.确立了分科考试的录取方式 B.否定了重视德行的选拔标准 C.根除了察举制官士勾结弊端 D.打击了豪强把持官场的特权 【答案】 D 【解析】 隋文帝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故 A 项错误;这一规定是对被举荐 者进行再次考核,并未否定德行,故 B 项错误;这一规定可以减少官士勾结弊端,但不能根除, 故 C 项错误;这一规定可以对地方豪强举荐的人进行再次考核,改变了被举荐者直接做官的 局面,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豪强把持官场的特权,故 D 项正确。 10.汉代画像石(砖)上有大量妇女劳动的画面,如“一农妇在前播种,一农夫在后打土块”“男 子持权扬场,女子抱麦子”“一农妇连枷打场”,以及妇女采集桑叶、纺织、酿酒、饲养家禽等。 由此可知,汉朝的小农经济( ) A.提高了劳动妇女的地位 B.采用了家庭生产的形式 C.遏制了土地兼并的发展 D.摒弃了自给自足的特点 【答案】 B 【解析】 材料体现女性在家庭农业生产中发挥重要作用,与女性的社会地位提高无关,故 A 项错误;中国传统社会实行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故 B 项正确;小农经济出现是土地私有 化的表现,无法遏制土地兼并,故 C 项错误;传统小农经济的特点是自给自足,故 D 项错误。 11.汉代田庄的生产经营活动主要包括:粮食作物、蔬菜及染料作物栽培,桑蚕作业,禽兽 养殖,药材采集。此外,酒、醋、酱等产品的酿造加工,纺织手工业,农具和兵器修造,也被 列入日常生产安排之中。这从本质上反映了( ) A.农业商业的互相影响 B.田庄经济多样化经营 C.自然经济的生产模式 D.小农经济的基础作用 【答案】 C 【解析】 汉代田庄的生产经营活动是自给自足的,没有商业的影响,故 A 项错误;材料中 田庄经济确实多样化经营,但这只是表面现象,故 B 项错误;汉代田庄的生产经营活动是自给 自足的,符合自然经济的生产模式,故 C 项正确;汉代田庄的生产经营活动是相对较大规模 的,不同于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的小农经济,故 D 项错误。 12.汉武帝时,为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打击工商业者,实行盐铁由国家垄断经营,并设置行 政机构具体管理。东汉虽然设立盐铁官,但只是负责征税,实行“纵民煮铸”的政策。盐铁政 策的变化有利于( ) A.豪强地主兼并土地 B.民营手工业的发展 C.强化中央集权 D.小农经济的发展 【答案】 B 【解析】 据材料盐铁政策的变化,可以看到民间逐渐获得了盐铁的经营权,有利于民营手工 业的发展,故 B 项正确。 13.(2019·博雅闻道高三第二次联合质量测评,3)据历史记载,西汉户籍有一般平民籍、宗室 籍、商人市籍等多个类别。其中一般平民籍又分为“大家”“中家”“小家”(或“细民”)三个 等级,西汉这样划分户籍的主要目的是( ) A.为豪强地主崛起助力 B.抑制地主的土地兼并 C.为征收赋税提供依据 D.确立世家大族的地位 【答案】 C 【解析】 “西汉户前有一般平民籍、宗室籍、商人市籍等多个类别”主要为国家服务,而不 是为豪强地主,故 A 项错误;“西汉户前有一般平民籍、宗室籍、商人市籍”有利于特权阶层 土地兼并,故 B 项错误;“一般平民籍又分为‘大家’‘中家’‘小家’(或‘细民’)三个等级” 主要方便征税,故 C 项正确;西汉这种政策与“世家大族”没有直接关系,故 D 项错误。 14.(2019·广东六校第二次联考,25)下图为西汉农业分布图。图中信息反映出当时( ) A.铁犁牛耕在东北地区普遍使用 B.西南巴蜀地区的农业得到开发 C.曲辕犁推动黄河流域农业的发展 D.主要农业区分布取决于水利工程 【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中的分布图我们不难看出,西南的巴蜀地区在西汉时期是全国主要的农业 地区之一,即表明这一时期这一地区的农业得到一定程度的开发,故选 B 项;根据材料中的分 布图我们不难看出,东北仅仅在辽宁地区有一头耕牛图标而已,远远谈不上普遍使用的程度, 排除 A 项;根据所学,曲辕犁在中国出现是在唐朝时期,排除 C 项;根据常识,水利设施只 是影响农业生产的重要因素而非决定因素,排除 D 项。 15.(2019·济南高三期末,3)汉代的桑弘羊明确提出“富国何必用本农”“工不出,则农用乏; 商不出,则宝货绝;农用乏,则谷不殖;宝货绝则财用匮”的主张。在当时这一主张( ) A.动摇了汉代以农立国思想 B.为调控工商奠定思想基础 C.提高了工商业者社会地位 D.使重农抑商政策出现松动 【答案】 B 【解析】 汉代以农立国,重农抑商,工商业者受歧视,故 A、C、D 三项均可排除。桑弘羊 主张关注工商的作用,从而为政府调控工商业奠定思想基础,故选 B。 16.董仲舒曾就商鞅“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建议汉武帝“限民名田(名田,占田也)以赡不足,塞并兼之路,然后可善治也”。这说明董仲 舒( ) A.以百姓利益为出发点来出谋划策 B.认为商鞅变法导致了土地兼并 C.基于儒家民本思想反思商鞅变法 D.否定了帝王之制和商鞅变法 【答案】 C 【解析】 据材料“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限民名田(名田,占田也)以赡不足, 塞并兼之路”可知土地兼并导致贫富差距悬殊,董仲舒建议通过限田的方式缓和矛盾,是基于 儒家民本思想对商鞅变法进行反思,故 C 项正确。 17.“使原料多样化,还能化旧利废,取材方便,提高了植物纤维的质量,便于普遍推广,成 为书写的不可或缺的材料。”这种工艺带来的变革( ) A.造出中国最早的纸张 B.奠定了雕版印刷的技术基础 C.为兴办太学创造条件 D.便利科学文化的传播与推广 【答案】 D 【解析】 材料中“便于普遍推广,成为书写的不可或缺的材料”反映了造纸术的改进,成为 科学文化传播的有效载体,故 D 项正确。 18.有史学家认为,秦汉土地制度是地主土地所有制,而非国家土地所有制,因“从战国以 来,土地所有制就从封建领主的世袭所有向着新兴的封建地主阶级的个人所有转化”。由此推 知,判断秦汉土地制度的依据是( ) A.最高统治者代表的阶级利益 B.看占据社会支配地位的所有权 C.社会制度是否发生根本变化 D.土地兼并与买卖之风是否盛行 【答案】 B 【解析】 秦汉土地制度是地主土地所有制,是因为土地所有制从战国以来逐渐向地主个人转 化,使地主逐渐占据社会支配地位,所以判断秦汉土地制度的依据是看占据社会支配地位的所 有权,故 B 项正确。 19.据考证,秦汉时期维持一日两餐生活,上午用餐大致在 9 点左右。下午用餐则在 15 点左 右。直到汉末,曹操享用“一日三餐”都是尊荣。汉代以后,一日两餐逐渐变为三餐甚至四餐。 据此可知汉代以后( ) A.社会大众物质生活更为丰富 B.古人健康水平呈上升趋势 C.农民普遍贫困现象愈演愈烈 D.各地区贫富分化现象减轻 【答案】 A 【解析】 材料体现了人们的经济条件改善,物质生活更加丰富,故 A 项正确;材料提及古 人饮食习惯的变化但不能得出健康水平不断上升,故 B 项错误;日均餐饮次数增多体现了社会 整体经济条件得到提升,故 C 项错误;从材料不能看出区域间经济发展的差异,故 D 项错误。 20. 正月 命女红趣织布 二月 蚕事未起,命缝人浣冬衣,彻夜为袷 三月 清明节,治蚕室。谷雨中,蚕毕生,乃同妇子,以勤 其事 六月 命女红织缣缚 八月 凉风戒寒,趣练缣帛,染彩色,擘绵治絮,制新浣故 十月 培筑垣墙……可析麻,趣绩布缕 上表为东汉时期某农书的记载。据此可知当时( ) A.豪强地主的田庄经济兴盛 B.政府严格控制手工业发展 C.民间纺织具有一定规模 D.中央集权的经济基础稳定 【答案】 A 【解析】 提取表格信息后,我们可以得知根据季节的要求做相应的任务,从而自给自足,结 合题干的时间“东汉时期”,故 A 项正确;材料没有提及命令的主体是政府,而且材料中还有 “培筑垣墙”这一工程任务,故 B 项错误;材料中虽然提及纺织业,但无法看到形成规模,故 C 项错误;东汉时期豪强经济发达,对中央集权构成了一定威胁,故 D 项错误。 21.(2019·黑龙江哈九中模拟,24)汉初极力削弱秦代遗留下来的酷吏传统,其推崇的理想治 国者既不同于“法治”之能吏,也不同于“礼治”之君子,而是推崇“清净慈祥”的“长者”。 这说明当时理想的治国理念是( ) A.外儒内法,大一统 B.无为而无不为 C.仁为本,为政以德 D.礼法并施 【答案】 B 【解析】 题干中时间为汉初,题干中“推崇‘清净慈祥’的‘长者’”,再结合所学,汉初推 崇黄老无为思想,故 B 项正确。 22.(2019·永州二模,4)汉代经学的政治化是儒学话语在我国历史上的第一次转向,即作为先 秦诸子之学的孔子“私言”向汉帝国“官学”的转换。这一次转向( ) A.适应了统治者加强思想控制巩固国家统一的需要 B.否定了孔子“德治”和“仁政”的人文主义理想 C.体现了恢复重建西周分封制及其人伦关系的要求 D.展开了对天命心性等形而上问题广泛深入的研讨 【答案】 A 【解析】 汉代儒学适应了大一统和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故 A 项正确。 23.董仲舒《春秋繁露》载:“《春秋》之义,国有大丧者,止宗庙之祭,而不止郊祭(古代帝 王在郊外祭祀天地的典礼),不敢以父母之丧,废事天地之礼也。”该主张旨在( ) A.说明天地君权之尊贵 B.强调遵从纲常伦理 C.提升儒学的独尊地位 D.废弃郡国并行体制 【答案】 A 【解析】 材料“国有大丧者,止宗庙之祭,而不止郊祭(古代帝王在郊外祭祀天地的典礼), 不敢以父母之丧,废事天地之礼也”表明是对皇权的神化,故 A 项正确。 24.董仲舒指出,汉代自开国以来,特别是武帝登基以后,忧国情深,一心求贤,其精神可 媲美于尧舜,但却一直不能达到目的,关键在于平时没有注意养士。为此,他建议汉武帝( ) A.实行察举制 B.独尊儒术 C.颁布推恩令 D.兴办太学 【答案】 D 【解析】 察举制是汉代的选官制度,是从汉文帝开始的,他下诏要求“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 谏者”并且定下了“对策”和等第,故 A 项错误;独尊儒术目的在于推崇经过其改造之后的 儒家思想,不是“养士”,故 B 项错误;推恩令是主父偃建议汉武帝削弱诸侯王势力而采取的 措施,故 C 项错误;太学是董仲舒为了培养统治人才而建议汉武帝兴办的,故 D 项正确。 25.1900 年,瑞典人斯文·赫定在新疆楼兰发掘出 252 年、265 年、310 年等魏晋纸本文书, 大多为麻纸。1933 年,考古学家黄文弼在新疆罗布泊汉烽隧遗址首次发现一片麻纸,同时出 土者有公元前 49 年的木简。由此推知( ) A.西汉时纸已传到西域 B.造纸技术最早发明于新疆 C.汉代造纸业十分发达 D.魏晋时新疆普遍使用麻纸 【答案】 A 【解析】 根据“新疆罗布泊汉烽隧遗址首次发现一片麻纸”和“公元前 49 年”可判断西汉 时期纸已传到西域,故 A 项正确。 26.汉武帝到东汉中期,规模宏大、歌颂为主的大赋兴盛;东汉和帝后,以抒情为主的小赋 逐渐取代鸿篇巨制的大赋。这说明( ) A.皇帝喜好决定汉赋兴盛 B.士人热衷于颂扬国运 C.汉赋的风格受时代影响 D.赋是汉代的官方文学 【答案】 C 【解析】 西汉时期国力强盛,东汉时国力衰弱,反映出汉赋的风格不同,故 C 项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