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24.31 KB
  • 2021-08-31 发布

陕西省汉中市部分高中2020-2021高二历史9月月考试题(Word版带解析)

  • 16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20—2021学年度质量检测高二历史试题(一)‎ 第I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 ‎1. 当代哲学泰斗冯友兰认为:“在中国哲学史各时期中,哲学家派别之众,其所讨论问题之多,范围之广,及其研究兴趣之浓厚,气象之蓬勃,皆以子学时代为第一。”结合所学,“子学时代”哲学繁盛的原因是 A.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建立 B. 中央集权制度最终形成 C. 政治经济及文化的变革 D. 儒家思想占据统治地位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气象之蓬勃,皆以子学时代为第一”可知这里的“子学时代”是指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百家争鸣产生的主要原因与当时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变革有很大关系,C正确;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建立和中央集权制度最终形成是秦朝统一,A和B错误。儒家思想占据统治地位是西汉时期,D错误。‎ ‎【点睛】解答此题关键从材料“其研究兴趣之浓厚,气象之蓬勃,皆以子学时代为第一”获取信息,并结合春秋战国时期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因素可知答案。‎ ‎2. 战国时期,“天下”一词成为流行词汇。孟子说:“仁者无敌于天下”;墨子说:“一同天下”;庄子也说:“一心定而王天下”;韩非说:“令行禁止于天下”。这种现象反映了 A. 诸家思想日益趋同 B. 儒学地位逐步提升 C. 统一成为诸子共识 D. 诸子认同民本思想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仁者无敌于天下”“一同天下”“一心定而王天下”“令行禁止于天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表明儒家、墨家、道家、法家的代表人物都主张统一,这反映出当时统一趋势正在形成,统一成为诸子共识。故答案为C项。A项,根据所学可知,春 秋战国时期形成的各个学派的思想虽然相互影响,彼此批判、学习和吸收,但各个学派的区别还是明显的,排除;B项,根据所学可知,战国后期,儒学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但材料不仅涉及儒家,还涉及墨家、道家、法家等多家思想,不是强调儒家思想的地位,排除;D项,材料中各家论述的是统一问题,不是重农的民本思想,排除。‎ ‎3.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世界观、人生观,为塑造中华民族性格奠定了基础。与儒家、墨家、道家、法家所崇尚的理想人格相对应的排列组合是 A. 君子、侠客、隐士、英雄 B. 英雄、侠客、隐土、君子 C. 君子、侠客、英雄、隐士 D. 英雄、隐士、侠客、君子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儒家强调“仁”、“礼”,重视道德修养,墨家主张“非攻”,反对不正义战争,道家追求超越功利,法家提倡建立功业、变法图强,四个学派崇尚的理想人格分别为君子、侠客、隐士、英雄,A项正确;英雄是主张改革的法家崇尚的理想人格,BD两项错误;侠客是的墨家崇尚的理想人格,C项错误。‎ ‎4. 《两汉三国学案》卷九记载:“夫汉家以经义断事,每有大议论、大狱讼、辙引经义以决之。”这表明 A. 儒学统治地位的已确立 B. 儒学运用于国家的政治生活 C. 汉代社会秩序较混乱 D. 儒家理念成为日常行为规范 ‎【答案】B ‎【解析】‎ 由材料“汉家以经义断事,每有大议论、大狱讼、辙引经义以决之”,说明儒学运用于国家的政治生活,故选B;材料没有体现儒学统治地位的已确立的信息,排除A;材料无关汉代社会秩序,排除C;材料没有涉及儒学与日常行为规范的关系,排除D。‎ ‎5. “王者配天,谓其道。天有四时,王有四政,四政若四时,通类也,天人所同有也。庆为春,赏为夏,罚为秋,刑为冬。庆赏罚刑之不可不具也,如春夏秋冬不可不备也。”以上反映的是 A. 春秋时期的道家思想 B. 战国时期的法家思想 C. 汉初“无为而治”的思想 D. 汉武帝时期儒家思想 ‎【答案】D ‎【解析】‎ 根据题干提供信息“王者配天,谓其道。天有四时,王有四政,四政若四时,通类也,天人所同有也。”和所学知识可以推断此言论属于“天人感应学说”,此学说体系是西汉儒学董仲舒提出成为后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基础,故D项正确;ABC项不符合题意。‎ 点睛:对材料“王者配天,谓其道。天有四时,王有四政,四政若四时,通类也,天人所同有也。”的理解是解题的关键。‎ ‎6. 有学者认为董仲舒完成了儒学形态和内容的重大转折。这种“转折”当指 A. 用法家思想来替代“仁义”学说 B. 将儒学神学化并为君权辩护 C. 以“君权神授”否定“为政以德”‎ D. 确立“天理”体系取代“黄老之学”‎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材料“董仲舒完成了儒学形态和内容的重大转折”,联系所学可知,董仲舒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宣扬“君权神授”,认为人民和诸侯都要服从天子的统治,以巩固君权,维护统治秩序。故选B;A项,董仲舒是儒家的代表人物,没有用法家思想替代“仁义”学说。A项错误;董仲舒主张“君权神授”但没有否定“为政以德”。C错误;“天理”体系形成于宋代,不是董仲舒所确立,D错误。‎ ‎7. 北宋理学家程颐认唐代“君不君,臣不臣,故藩镇不宾,权臣跋扈,陵夷有五代之乱。”作者意在强调 A. 伦理纲常有利于政权的稳定 B. 传统宗法制度受到极大破坏 C. 藩镇割据严重削弱中央集权 D. 佛道兴盛冲击儒家伦理道德 ‎【答案】A ‎【解析】‎ ‎“君不君,臣不臣”显然是违背了传统的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标准,从而导致政权的不稳定,‎ 故A正确;材料中是伦理道德破坏,不是宗法制破坏,故B错误;材料中没有提及藩镇割据威胁中央集权,故C错误;D与材料信息不符。‎ ‎8. 朱熹说:“孔子所谓‘克己复礼’,《中庸》所谓‘致中和、尊德性、道问学’,《大学》所谓‘明明德’……圣贤千言万语,只是教人明天理、灭人欲。”朱熹旨在强调 A. 儒家自古以来就讲求个人的道德修养 B. 人的正常欲望是天理,超越于此的是人欲 C. 存天理、灭人欲是儒家一以贯之的思想 D. 人要克制欲望才能发明本心符合天理 ‎【答案】C ‎【解析】‎ 根据材料“孔子所谓‘克己复礼’,《中庸》所谓‘致中和、尊德性、道问学’,《大学》所谓‘明明德’……圣贤千言万语,只是教人明天理、灭人欲。”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朱熹旨在强调存天理、灭人欲是儒家一以贯之的思想,因此选C项。ABD三项都不符合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排除。‎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程朱理学 ‎9. “真知与常知异。尝见一田夫,曾被虎伤,有人说虎伤人,众莫不惊,独田夫色动异于众。若虎能伤人,虽三尺童子莫不知之,然未尝真知。真知须如田夫乃是,故人知不善而犹为不善,是亦未尝真知,若真知,绝不为矣。”这段话体现出的思想是 A. 心外无理 B. 心即理也 C. 格物致知 D. 发明本心 ‎【答案】C ‎【解析】‎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真知和未尝真知在于是否通过实践得到,这和朱熹强调的通过实践获得真理的认知论——“格物致知”相一致,故C正确;A、B和D均属于心学家思想主张,不符合题意。‎ ‎10. 思想家王守仁说:“夫良知者,即所谓是非之心,人皆有之,不待学而有,不待虑而得者也”“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其主张 ‎①重建儒学信仰 ‎②人人都有良知 ‎③无私则无心 ‎④道德自我完善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答案】D ‎【解析】‎ 由“良知者,即所谓是非之心,人皆有之”可以得出②,由“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可以得出④;故选D;心学的出现,标志着儒家重建信仰的理论任务完成,而王阳明是心学的集大成者,故①与题意不符;“无私则无心”是指人都是自私的,私心是客观存在的,是对心学的否定,故③也与题意不一致。‎ 点睛:这一题属于组合型选择题。这类题型在全国卷高考试题中相对出现较少,但是这类题目属于以前多项选择题的变种,因为能够在一个题里考查到更多的知识点,所以在模拟试题或者平时的考试题中多有出现。这类题要想做对,还是有技巧的。如果知识点掌握比较熟练的话,可以不看选项,根据自己的知识储备直接选择,然后将自己做出的答案与选项对照,只要是能找到一致的,一般情况就能保证正确了。如果有些知识点不是很熟悉,可以采用“选基法”,即将自己最有把握认为对的和错的选项找出来,然后对比选项中是否有自己有把握的那些,一般就能依据这一技巧做对答案。‎ ‎11. 有学者认为:“明清之际……一些思想家以前所未有的犀利笔锋对以往正统宋明理学作出了总结性批判,从儒学内部逐渐发展出一个脱离程朱理学藩篱的、异质的新思想系统。”材料中所说的“异质”(  )‎ A. 没有突破先秦儒家思想的范畴 B. 体现了新兴市民阶层的诉求 C. 是封建社会晚期“西学东渐”的产物 D. 对当时中国的社会转型影响巨大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明末清初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可知,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的诉求是其产生的时代背景,故B项符合题意; A项不能体现明清之际进步思潮的“异质”性,故A项不符合题意;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虽然受到了西方学说的影响,但它归根结底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产物,故C 项不符合题意;结合所学可知,明清之际并不是中国社会的转型时期,故D项不符合题意。‎ ‎12. 李贽承认个人私欲,“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天尽世道以交”,认为人与人之间的交换关系、商业交易合乎天理。这从根本上反映了 A. 李贽代表资产阶级的利益 B. 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C. 封建专制统治己走向衰落 D. 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萌发 ‎【答案】B ‎【解析】‎ ‎【分析】‎ ‎ 【详解】该思想的产生是明清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B正确;李贽代表的是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A排除; C是从政治角度说的,不是根本原因;其思想未突破儒学的范畴,D排除.故选B.‎ ‎13. 顾炎武说:“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材,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凡四百六十余人也。”以下解释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 顾炎武认为八股取士的危害甚于焚书坑儒 B. 顾炎武强烈抨击八股取士制度带来的脱离实际的学风 C. 顾炎武对八股取士制度带有偏见 D. 明朝后期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材,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凡四百六十余人也”体现的是顾炎武认为八股取士的危害甚于焚书坑儒,是一种隐蔽手段的思想专制,A正确;BCD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A。‎ ‎14. 明末清初,王夫之主张“有其力者治其地”,黄宗羲提出“授民以田”“田土均之”,顾炎武力主“均田”,这些主张( )‎ A. 具有浓厚的复古色彩 B. 目的是维护清朝统治 C. 体现了重农抑商思想 D. 表达对个体小农的关注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归纳、概括,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运用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有其力者治其地”、“授民以田”、“均田”等,题干材料的核心,即在强调对农业的关注。据此,分析、判断选项,可知:AB两项明显属于无关项,排除;C项属于误选项,但“抑商”,无从体现。D项表述客观,符合题意。本题正确答案选D。‎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学批判思潮·对个体小农的关注 ‎15. 古人写字用黄纸,写错了就用黄色的矿物颜料“雌黄”涂抹后重写。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书证》篇有“以雌黄改‘宵’为‘苜’”的记载。后人把那些不问事实,妄论一番,轻易下结论的情况,称为“信口雌黄”“口中雌黄”。这一现象说明 A. 纸的应用带动了相关技术及文化发展 B. 古代科学与技术之间开始走向结合 C. 古人重视科学技术的传承与创新 D. 印刷术的发明促进了文化的传播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题考查学生对中国古代纸的应用带来的影响的理解能力。从材料中“古人写字用黄纸,写错了就用黄色的矿物颜料‘雌黄’涂抹后重写““以雌黄改‘宵’为‘苜’”的记载被后人发明了成语“信口雌黄”、“口中雌黄”,由此可见文化的发展与纸的应用有关。故选A。B错在“开始走向结合”,C错在“科学技术的传承与创新”在题干中无从体现,D错在题干论及的是造纸术而非印刷术。‎ 考点:古代中国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四大发明·四大发明。‎ ‎16.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薪火相传,生生不息。文明传承不仅从未中断,而且内涵丰富。下表所列信息,按时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 转轮排字盘;《感天动地窦娥冤》;王祯《农书》‎ ‎②‎ 定窑孩儿枕;《萍洲可谈》;“气学”‎ ‎③‎ 天水放马滩纸质地图;《说文解字》;“井渠”‎ ‎④‎ 架火战车;谢环《杏园雅集图》;《天工开物》‎ A. ②③①④ B. ②④③①‎ C. ③②①④ D. ④②①③‎ ‎【答案】C ‎【解析】‎ ‎“转轮排字盘;《感天动地窦娥冤》;王祯《农书》”应该是元朝的成就,“定窑孩儿枕;《萍洲可谈》;‘气学’”指的是北宋的成就, “天水放马滩纸质地图;《说文解字》;‘井渠’”指的是汉代的成就,“架火战车;谢环《杏园雅集图》;《天工开物》”指的是明朝的成就,据此可以判断C符合史实,故选C;其它选项与史实不符,所以排除。‎ 点睛:时间和空间是历史学习中面临的重要历史要素。任何历史事件都发生在一定的时间(年代)和一定的空间(地点或者区域),学习历史,如果没有时间和空间观念,则无从分析各个历史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也无从掌握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因此,标志历史发展的重要年代(包括朝代)以及空间(或者地图)是需要重点关注的,而这恰恰是目前模块学习中同学们不容易掌握的薄弱之处,这一题提醒大家,要关注历史事件发生的时空因素。‎ ‎17. 李约瑟说:“在整个中国历史上,儒家反对对自然进行科学的探索,并反对对技术做科学的解释与推广。”这道出了阻碍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推广的因素是 A. 儒家缺乏研究学习的精神 B. 儒家注重仁爱的道德观念 C. 儒家重道轻器的传统观念 D. 儒家重学轻思的传统观念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中“儒家反对对自然进行科学的探索,并反对对技术做科学的解释与推广”说明传统的儒家思想中道轻视自然科学,不利于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和推广,故C正确;儒家知识分子比较注重研究学习,只是不注重自然科学的探究,故A不正确;注重仁爱的道德观念与科技发展无关,故B不正确;儒家知识分子比较注重思考,故D不正确。‎ ‎18. 南朝著名的书法家和书法理论家王僧虔在《笔意赞》中说:“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这表明他强调书法创作应该( )‎ A. 效法道家 B. 形神兼备 C. 有意无法 D. 超越古人 ‎【答案】B ‎【解析】‎ ‎【分析】‎ ‎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的书法艺术。题干材料 “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强调以形写神,形神兼备。分析选项,B项符合题意,A、C、D均不合题意。故应选B。‎ ‎19. 绘画是人们历史生活的反映。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绘画往往带有宗教色彩,隋唐时期的绘画,山水、花鸟成为主题,更多的宣传享受和娱乐;宋朝绘画中,表现人民生活的世俗场景大量出现。这些绘画共同之处是:‎ A. 佛教开始传入我国 B. 艺术形式的多样化 C. 古代绘画博大精深 D. 艺术内容的时代性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问题分析能力,审题关键在“变化说明了”。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绘画反映社会动荡人们寻找精神寄托;隋唐时期的绘画突出享受和娱乐,反映的是隋唐盛世的生活特色;宋朝绘画世俗场景反映了经济发达状况下市民生活特点。A本身错误,是汉代传入的;B是艺术表象;C是综合特点。 故选D。‎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艺术内容的时代性 ‎【名师点睛】中国古代的绘画艺术是我国艺术殿堂里的瑰宝。具有浓郁的时代性。中国的绘画宋以前主要是文人画,强调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宋代由于理学的兴起,绘画注重意境。宋以后,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兴起,民间风情画大量出现。‎ ‎20. 宋代之前,音乐的功能主要表现为教化,庄严、正经的宫廷音乐占据着绝对的统治地位;到了 宋代,以娱乐为目的的市井音乐(类似于流行音乐)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宫廷音乐则逐渐衰 落,让位于市井音乐。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市民社会的形成 B. 世俗教育的发达 C. 宋代理学的兴起 D. 频繁的对外贸易 ‎【答案】A ‎【解析】‎ ‎【详解】宋朝随着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队伍壮大,适应市民需要的文化艺术随之兴起,宫廷音乐让位于市井音乐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A正确;BCD与“宫廷音乐则逐渐衰落,让位于市井音乐”无关,排除。故选:A。‎ ‎21. 昆曲作为我国古典词曲艺术仅存的活化石,其蕴含的抄写文化底蕴与艺术价值是其他任何剧种都无法匹敌的。但是被尊为“雅部”的昆曲在国家养、文人捧、皇上听的情况下,却在晚清被京剧取代了主流戏曲的地位。这主要是因为京剧 A. 蕴含更高艺术价值 B. 得到西方人的认可 C. 符合晚清政治需要 D. 迎合民众文化需求 ‎【答案】D ‎【解析】‎ ‎【分析】‎ 京剧之所以成为主流戏曲,主要是表现形式迎合民众文化需求,故D正确;A不符合京剧的特点;B项西方人说法错误;C中政治需要不符合京剧的特点。‎ ‎【详解】请在此输入详解!‎ ‎22. 文人高续增在《〈诗经〉为证,我们曾经浪漫过》中写道:“《诗经》不是按照‘上头’的尊意做出来的赞美诗,它是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那时的华夏先民们灵魂还未被奴化,君主们包括天子也能认真地听取来自民间的呼声。”这可以看出 A. 《诗经》反映了中国古代民主平等的政治制度 B. 《诗经》是先秦时代社会现实的文化反映 C. 《诗经》开创了中国古典浪漫主义文学的先河 D. 《诗经》反映了宏大进取的大一统时代风貌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题干材料展现的是《诗经》“不为尊”、“是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天子也能认真地听取来自民间的呼声”,这是先秦时代社会现实的文化反映,故选B项;A项错在“民主平等”,C项错在“浪漫主义”,D项错在“大一统”,皆排除。‎ ‎23. 苏轼说:“故诗至于杜子美,文至于韩退之,书至于颜鲁公,画至于吴道子,而古今之变,天下之能事毕矣”。这段话说明了 A. 宋元时期文学艺术的全面繁荣 B. 大唐盛世政治经济的繁荣 C. 盛唐时期文学艺术的全面繁荣 D. 唐朝是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最高峰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材料中苏轼的意思是说:诗歌到了杜甫,散文到了韩愈,书画到了吴道子,书法到了颜真卿,那么可以说,古往今来艺术上的变通都已经穷尽了。所以应该选择C。 ‎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文学艺术•唐代文艺的繁荣。‎ ‎24. 汤显祖《牡丹亭》题词中写道;“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情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下列对这段话的解读,正确的是 A. 表明文学开始与现实相结合 B. 是对当时的官方哲学的否定 C. 标志着世俗文学的诞生 D. 是早期民主思想产生的体现 ‎【答案】B ‎【解析】‎ ‎【详解】汤显祖借《牡丹亭》歌颂了伟大的爱情,这是对“存天理,灭人欲”的否定,即否定了当时的官方哲学——宋明理学,故B项正确;文学开始与现实相结合开始于《诗经》,故A项错误;宋代世俗文学诞生,故C项错误;早期民主思想的主要特征是反专制,材料无法体现,故D项错误。‎ ‎25.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成果丰富。在五千多年的发展过程中,我国人民创造出了先秦诗歌、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诸多文学体裁。以下是关于上述文学体裁的表述,其中不正确的是 A. 《诗经》深刻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体现了下层人民的呼声 B. 唐诗风格各不相同,可分为山水田园诗、边塞战争诗等 C. 宋词的出现反映了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兴起 D. 明清小说主要以小说这种文学体裁表达了当时社会的繁荣与人们的自豪感 ‎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的小说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人民群众认识社会和文娱生活的主要文学样式,并非是表达了当时社会的繁荣与人们的自豪感,因此D错误,符合题意;ABC表述均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D。‎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 ‎26.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是以赏莫如厚而信,使民利之;罚莫如重而必,使民畏之;法莫如一而固,使民知之。故主施赏不迁,行诛无赦,誉辅其赏,毁随其罚,则贤不肖俱尽其力矣。‎ ‎——《韩非子》‎ 材料二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董仲舒《春秋繁露》‎ 材料三 凡天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是以其未得之也,荼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曰:我固为子孙创业也。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请回答:‎ ‎(1)三段材料的三位思想家各处于什么时代?指出其时代特点。‎ ‎(2)三段材料反映的政治观点有何不同?分别产生了什么影响?‎ ‎(3)材料一、材料二和材料三有什么本质上的差别?为什么会有这种差别?‎ ‎【答案】(1)战国、西汉、明末清初。战国时期是奴隶制度进一步崩溃、封建制度逐步地形成的时期;西汉时期是封建社会初步发展的时期;明清时期是封建制度的衰落时期。‎ ‎(2)韩非子主张法治。他的思想有利于君主专制统治的建立。董仲舒提出大一统思想,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他的思想有利于君主专制统治的巩固。黄宗羲反对君主专制。他的思想对以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产生过一定的影响。‎ ‎(3)韩非子、董仲舒的思想是为封建君主专制服务的;黄宗羲的思想体现了反封建的民主思想。主要是由于前者处于封建社会的形成和发展时期,后者处于封建社会的衰落时期 ‎【解析】‎ 试题分析:(1)本题主要考察的是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根据材料“《韩非子》”“董仲舒《春秋繁露》”“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位思想家分别是韩非、董仲舒和黄宗羲,他们分别生活在战国、西汉、明末清初。‎ ‎(2)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韩非主张法治,加强君主专制统治,治国用法思想;董仲舒发展了儒学,使儒学逐渐成为正统思想;黄宗羲则是反对君主专制统治,出现了早期的民主思潮。‎ ‎(3)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韩非子、董仲舒的思想是为君主专制服务的;黄宗羲反对君主专制,他的思想对以后反专制斗争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三者思想不同的原因主要是生活在不同的时代。‎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儒家思想·儒家思想的发展 ‎27.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哲学家们在晚周(注:春秋战国)时期大动乱的形势下,力图提出稳定社会安抚人心的原则。‎ ‎——[美]泊恩斯等《世界文明史》材料二 其实儒家思想取得胜利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两汉400余年,它渐渐由孔孟时期的原始儒学衍化为掺杂了诸子思想和古代迷信的庞杂思想体系,……与其说儒家思想征服了汉代学者,不如讲是汉代学者改造了儒家思想。‎ ‎——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材料三 三大思想家的政治思想在本质上仍是儒家的模式,但是在这一模式内部注入了时代的气息,是传统与时代、先验与经验的结合。‎ ‎——黄晓军《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的政治思想》‎ ‎(1)依据所学知识,指出晚周时期儒家学者提出了哪些“稳定社会和安抚人心的原则”?‎ ‎(2)如何理解“儒家思想取得胜利”?汉代学者是怎样改造儒家思想的?‎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三大思想家为儒学注入了怎样的时代信息?分析这些“时代信息”出现的背景。‎ ‎(4)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历经2000多年,虽多次经受冲击,但仍流传至今。根据你所学知识,试分析其原因。‎ ‎【答案】(l)孔子:仁和礼;为政以德。孟子:仁政;民贵君轻;荀子:仁义、王道;君舟民水。‎ ‎(2)理解: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奠定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改造:董仲舒融合阴阳五行家、道家、法家思想改造儒学,提出“大一统”、“天人感应”、“三纲五常”。‎ ‎(3)时代信息:抨击君主专制;倡导经世致用;提出工商皆本。背景: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政治腐败。‎ ‎(4)原因:儒家思想自身与时俱进,不断适应时代的要求;历代统治阶级的重视;历代儒学家的努力。‎ ‎【解析】‎ 试题分析:(1)要注意时间限制条件是晚期时期。材料中“稳定社会和安抚人心的原则”是指春秋战国时期儒家的政治主张,结合所学史实可直接归纳。‎ ‎(2)主要结合西汉时期董仲舒的新儒学回答即可。‎ ‎(3)主要考查明末清初三大著名思想家的思想内容及时代背景。‎ ‎(4)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历经2000多年,虽多次经受冲击,但仍流传至今说明儒家思想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也足以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结合所学可知其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原因是:儒家思想自身与时俱进,不断适应时代的要求;历代统治阶级的重视;历代儒学家的努力。‎ 考点: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28.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见下图。‎ 材料二 见下图。‎ 材料三 宋代时,一个以拥有土地为特征的地主阶级——特别是中小地主阶层发展壮大起来,这些人经济地位高,物质生活优裕,对文化的要求高……由于土地制度的变化,宋元时期的文化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整个社会的文化素质提高了。‎ 宋元商业的发展,推动了城市经济的发展。从《东京梦华录》中可以看到这一时期城市繁荣的梗概。它使宋元社会的许多方面增加了新因素。‎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说明宋元科技在中国古代科技发展史上的地位。‎ ‎(2)材料二的两幅图片分别反映了宋代什么绘画风格?‎ ‎(3)依据《清明上河图》和材料三,概述宋元时期城市经济发展的状况。‎ ‎(4)依据材料三分析宋元文化繁荣的原因。据此,你得出什么认识?‎ ‎【答案】(1)宋元时期是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高峰期,中国古代三大发明最终完成于宋元时期。‎ ‎(2)风俗画,文人画。‎ ‎(3)商业活动突破时间、空间限制,商业活动不再受政府直接监管。‎ ‎(4)原因:土地制度的变化,中小地主阶层发展壮大;商业的发展,推动了城市经济的发展。认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解析】‎ ‎【详解】(1)结合图片信息可以得出,图片反映的是活字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分别得出宋元时期是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高峰期,中国古代三大发明最终完成于宋元时期。‎ ‎(2)观察绘画内容得出其风格;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是风俗画;而苏轼的《枯木怪石图》是文人画。‎ ‎(3)根据《清明上河图》反映的经济繁荣等信息可以从时间、空间、政府的监管等方面分析出宋元时期城市经济发展的状况。‎ ‎(4)“原因”依据经济的发展变化对文学艺术的影响来分析,“认识”可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角度分析。‎ ‎29.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图1中的书法属于什么书体?当时,我国书法发展的主流趋势是什么?‎ ‎(2)图2中的绘画属于什么画种?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画种的主要特点有哪些?‎ ‎(3)结合图3和所学知识指出,《红楼梦》属于哪一文学体裁?这一作品问世的社会背景有哪些?‎ ‎(4)某一研究小组围绕上述图片和问题进行研究性学习,请你为其设计一个最为恰当的题目。‎ ‎【答案】(1)书体:楷书。主流趋势:更加强调个性化创造。‎ ‎(2)画种:年画。特点:内容为百姓喜闻乐见;以民间风情为主,具有生活上的实用性。‎ ‎(3)体裁:(长篇章回体裁)小说。背景: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壮大;通俗文学蓬勃发展;君主专制空前加强;社会矛盾逐渐加深。‎ ‎(4)题目:明清时期中国古代文艺长廊的发展状况及其原因;浓缩人生精华的明清文艺等等。‎ ‎【解析】‎ ‎【详解】(1)书体: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楷书字体方正、规整,因此图1是楷书。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我国的书法发展趋势是更加强调个性化创造。‎ ‎(2)画种及特征:年画的特征是中国特有的一种绘画体裁,也是中国农村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大都用于新年时张贴,装饰环境,含有祝福新年吉祥喜庆之意。因此图2是年画。‎ ‎(3)题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红楼梦》是长篇章回体裁小说。背景:可从当时政治、经济、阶层关系及通俗文学的发展等角度进行分析即可。‎ ‎(4)题目:结合上述分析可归纳出题目是明清时期的文学艺术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