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56.50 KB
- 2021-08-31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考点1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考纲要求 1.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的标志(b)。2.中共八大的召开(b)。3.“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b)。4.“文化大革命”对中国经济建设的破坏(b)。
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的标志——(b)
1.时间:1956年。
2.标志: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生产资料所有制从私有制转变为公有制(三大改造指对农业、__________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三大改造方式:农业、手工业引导生产合作;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公私合营)。
二、中共八大的召开——(b)
1.背景:1956年,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和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
2.内容
(1)正确分析了国内主要矛盾:先进__________与落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即人民对于建立先进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2)提出全党和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集中力量解决国内的主要矛盾,把中国尽快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________。
(3)意义:它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方面取得的初步成果,是一次成功的探索。
三、“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b)
1.开始时间:1958年。
2.原因:(根本原因)急于求成和片面强调经济建设发展速度的“左”倾思想错误影响。
(客观原因)人们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缺乏深刻的认识。
3.含义
(1)“大跃进”运动——片面追求生产力发展的__________(尤其是追求重工业发展速度,突出表现为全民大炼钢铁)。
(2)人民公社化运动——片面追求生产关系变革的高速度(人民公社特点是一大二公,一是规模大,二是公有化程度高;人民公社体制从1980年四川广汉县开始取消)。
4.危害:“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使得以高指标、__________、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严重泛滥,社会生产力受到极大破坏。同时也使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尤其是农业遭到更大程度的破坏。
5.纠正:1960年冬,中共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实行“调整、________、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
6.教训
(1)(从“大跃进”运动来看)经济发展要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正确处理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的关系。
(2)(从人民公社化运动来看)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
(3)(从总体看)一切从国情出发,实事求是。
1.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特点和实质
(1)特点
①规模大,公有化程度高,强调“一大二公”。
②实行供给制和工资制相结合的分配制度。
③组织军事化、行动战斗化、生活集体化。
④强调公社生活自给,取缔集市贸易和家庭副业。
(2)实质:企业在生产力不发达的基础上建立一个所谓平等、平均、公平合理的社会。但这只是一个超越阶段的空想,给中国社会带来重大影响。
2.“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教训
(1)“大跃进”:经济建设要有计划、按比例协调发展,不能急于求成;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2)人民公社化运动:生产关系调整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
“大跃进”涉及生产力方面,人民公社化涉及生产关系方面。二者的不同点在于:“大跃进”运动,反映了我党不顾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片面地扩大生产规模,追求生产建设的高速度;人民公社的建立反映了我党不顾生产力的实际水平,片面地变革生产关系的“左”倾错误,违背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
四、“文化大革命”对中国经济建设的破坏——(b)
1.“文化大革命”对经济建设的破坏:国民经济受到严重影响,经济工作和交通运输等一片混乱。
2.“文化大革命”时期经济建设成就
(1)1971年,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经过近两年的调整和整顿,国民经济有所恢复。
(2)1975年,邓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进行全面整顿,使国民经济________和________。
3.“文化大革命”的影响
(1)给中国的经济建设造成极其严重的破坏。
(2)中国拉大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从而失去了一次极其宝贵的发展机遇。
互动探究
探究点 “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国民经济
材料 1966~1968年的国民经济状况(部分)
工农业总产值
比上年
国家财政总收入
比上年
1966年
2534亿元
+17.3%
558.7亿元
+24.4%
1967年
2104.5亿元
-10%
419.4亿元
-25%
1968年
2015.3亿元
-4.2%
361.3亿元
-13.9%
思考
(1)材料反映出什么问题?原因是什么?
(2)针对材料所示问题,党和政府进行了哪些努力?
十年探索的经验与教训
1.(2015·9月浙江选考测试卷)下图反映的历史事件发生于( )
A.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 B.“大跃进”运动时期
C.“文化大革命”时期 D.改革开放时期
2.(2015·浙江学考)一位北大学生在日记中写道:“坐了两天一夜的火车,我们到了长沙。一切都在为钢而战。路边,土炉林立,炉火映红半边天。在一个炼铁厂门口,写着这样一首诗:天上多少星?小孩数不清。全民盖土炉,神仙数不清。”这主要反映的历史事件应是( )
A.农业合作化运动 B.土地改革运动
C.“大跃进”运动 D.“文化大革命”
3.(2017·台州新高考押题交流)“共产主义是天堂,人民公社是桥梁,顺着阳光大道走,一步一步进天堂。”此歌谣最有可能出现在( )
A.解放战争时期 B.国民经济恢复时期
C.三大改造时期 D.“大跃进”时期
4.1962年我国发展农业计划是农业总产值比上一年增长8.5%,实际结果是比上一年增长了11.6%。形成良好发展势头局面的原因是( )
A.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B.人民公社化运动
C.调整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
D.周恩来恢复调整国民经济
5.邓小平曾说:“其实,拨乱反正在1975年就开始了。那时我主持中央党政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整顿措施,每整顿一项就立即见效,非常见效。这些整顿实际上是同‘文化大革命’
唱反调。”邓小平所谓的“唱反调”的含义是( )
A.全面整顿触及“四人帮”的经济利益
B.全面整顿与当时政治、思想路线相悖
C.推行拨乱反正,形成了正确组织路线
D.直接挑战“以阶级斗争为纲”的主张
考点2 新时期的社会主义建设
考纲要求 1.伟大的历史性转折:(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内容及其作用(b)。(2)中国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及特点(b)。2.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和意义(d)。
一、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b)
(1)原因: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阻碍农业的发展。
(2)过程
①开端:1978年,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农民自发实行包产到户。
②推广:1980年,中共中央发出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文件,“包产到户”“包干到户”的责任制迅速推广,人民公社体制随之在全国逐步废除。到1983年初,全国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生产队已达93%。
(3)主要内容:①形式:______________。②不变:土地所有制形式(公有制)。③变:经营方式和分配方式(交够国家,留足集体,剩下是自己的)。④实质: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
(4)意义:是中国农村经济体制的一次重大变革,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2.中国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及特点——(b)
(1)初步形成
①设立经济特区:1980年深圳、________、汕头和________;1988年海南省的海南岛。
②设立沿海开放城市:1984年,开放大连、秦皇岛、天津、________、青岛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
③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从1985年起,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____________和环渤海地区开辟经济开放区。
④浦东的开发和开放:1990年4月,开辟__________为经济开放区,成为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重要标志。
(2)特点:20世纪90年代初,初步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
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
1.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d)
(1)邓小平南方谈话
①内容:关于党的基本路线、关于改革开放的步伐、关于判断实践的标准、关于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关系、关于社会主义的本质、关于发展问题。
②意义:对推进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2)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勾画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4)1997年中共十五大:指出____________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5)21世纪初,我国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意义——(d)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新体制的优越性会更好地发挥,有力地推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1.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质
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有计划、有步骤、有秩序地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相互联系的环节和方面,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2.正确认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质
它是在坚持土地公有制的前提下,把土地的使用权和经营权交给农民。所以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没有改变生产资料的公有制性质,只是扩大了农民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其实质是对农村生产关系的一次调整。
3.新中国所有制结构的三次变动
(1)1949~1956年底,多种经济成分并存:以社会主义国营经济为主体,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合作社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共存。土地制度方面,以土地私有向社会主义公有过渡。
(2)1956~1978年,以国营经济和集体经济为主体的单一公有制经济占统治地位;在土地社会主义公有基础上,发展合作社形式。
(3)改革开放以来,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在土地社会主义公有基础上,发展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尝试经营方式的变革。
1.(2015·10月浙江选考)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这次会议重新确立的思想路线是( )
A.“以阶级斗争为纲”
B.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C.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2015·浙江9月选考样题)1979年9月,中共中央决定:“可以在生产队统一核算和分配的前提下,包工到作业组,联系产量计算劳动报酬,实行超产奖励。不许分田单干。”这反映了( )
A.农村社会面貌得到根本改变
B.人民公社体制正式废除
C.中共中央对包工到组的肯定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全面推广
3.(2014·浙江7月学考)下图是某位同学的一份历史课堂笔记。图中空白框应填入的正确选项是( )
A.近代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B.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起步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广
D.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
4.(2015·浙江学业水平测试)中国共产党的某次会议明确提出“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次会议应是( )
A.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B.中共十四大
C.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 D.中共十五大
5.(2015·10月浙江选考)下列漫画表现了中国社会经济生活发生的巨大变化。这种变化反映了( )
光有钱买不了东西 握着钱不知买啥东西
A.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 B.“大跃进”运动的开展
C.“文化大革命”的结束 D.改革开放的成效
考点3 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考纲要求 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1)近代以来中国服饰的变化(b)。(2)近代以来中国主要社会习俗的变化(b)。2.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1)交通近代化的趋势和中国近代出现的交通工具(b)。(2)近代以来中国通信工具的发展(b)。
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1.近代以来中国服饰的变化——(b)
趋势
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向美观、适体、方便、________转变
表现
近代
男性: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女性:改良后的旗袍
现代
①新中国成立后至20世纪60年代中期:流行中山装和以列宁装、连衣裙为特征的苏式服装
②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军装和“干部服”盛行
③改革开放以后:由穿得暖向穿得好、穿得时尚、________过渡
2.近代以来中国主要社会习俗的变化——(b)
(1)影响因素: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中国的成立及改革开放等。
(2)主要表现
①婚俗:清末民初,青年男女主张__________,仿效西式婚礼。新中国成立后,恋爱自由、婚姻自主成为时尚。
②丧礼:趋于简化,出现带有西方色彩的新式丧礼。
③其他:民国后开展了__________、迫令放足等活动。公历在官方活动中得以实施。点头鞠躬取代传统的跪拜作揖,握手逐渐成为社交场合的常见礼节。
二、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
1.交通近代化的趋势和中国近代出现的交通工具——(b)
交通工具和交通运输
概况
人力
人力车
近代城镇中重要的交通工具
自行车
19世纪中后期,自行车传入中国;20世纪初,自行车出现在城市的大街小巷;20年纪50年代后,自行车制造业迅速发展,中国成为“____________”
轮船
在洋务运动的推动下,1865年,中国建成自行设计的第一艘轮船;1872年,上海轮船招商局成立,是近代中国最早的航运企业
机
械
动
力
铁路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铁路事业迅速发展;2003年,上海磁悬浮列车专线投入运营;2006年,__________全线贯通,具有里程碑意义
公共交通
1906年,第一个有轨电车交通系统在天津建成;1924年,上海开始有公共汽车;1969年,北京地铁开始运行
民航
20世纪20年代初,中国的民航事业起步;30年代中期,已形成覆盖大半个中国的航空网;新中国成立后,全国所有省份实现了飞机的运营
2.近代以来中国通信工具的发展——(b)
(1)邮政
①1866年,海关开始试办________。1896年,“大清邮政局”正式成立。
②辛亥革命后,大清邮政改称中华邮政,邮局邮路扩展。
③1949年1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成立,开创邮政和电信合一的新时代。
(2)电报
①有线电报:1877年,__________在台湾架设电报线,成为中国人自办有线电报的开端。
②无线电报:1906年,创设无线电报。
(3)电话
①________年,电话传入中国。
②截至2003年第三季度末,中国电话用户总数已超过五亿户,居世界第一位。
1.认识社会生活变迁的深层含义
社会生活包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两方面。社会生活变迁不仅是一场移风易俗的革命,而且与政治革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断发易服是反对清王朝的表现,废除缠足和提倡婚姻自由是反对封建制度的表现。
2.正确认识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不平衡性
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向西方化发展,并带有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特征。变化区域不平衡,东南沿海和城市发生重大变化,而广大农村受封建思想影响,变化不大。
3.中国近代物质生活、社会习俗演变的特点
(1)从地域看:由通商口岸城市、沿海城市推向内地和市镇。
(2)从过程看:由西方引进,有较强的殖民地色彩,且中西、新旧并存,甚至中西合璧。
(3)从水平看:断发运动迅速、彻底;不缠足运动起步早,但进展缓慢;沿海和内地水平不一。
(4)从动力看:每一次风俗等方面的变化都与当时社会运动的推动有关;上层人物的倡导起到社会示范作用。
(5)从程度看:大城市变化大,农村变化小,只有少量洋货进入部分家庭,但传统习惯仍坚如磐石。
4.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迁带来的三方面影响
(1)政治上,有利于中国反封建斗争的展开,促进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
(2)经济上,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发展。
(3)思想文化上,有利于冲破封建文化的束缚。革除弊端,既保留传统中国文化的精髓,又日趋科学合理。
1.(2016·4月浙江选考)从甲图到乙图的历史变迁,反映了( )
甲图 清末婚嫁 乙图 民国婚照
A.男女日常服饰的逐渐变化
B.先进习俗已取代落后习俗
C.近代婚姻礼俗的删繁就简
D.婚姻自主观念的普遍流行
2.(2015·10月浙江选考)20世纪末,中国的传统服饰连同印花棉布、古典丝绸又在国际时装舞台上活跃起来,掀起了一股股各具特色的“中国风”。时装“中国风”的出现反映了( )
①返璞归真的文化现象 ②经济全球化的加强 ③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 ④
服饰深受政治生活的影响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3.(2014·7月浙江学考)1902年,天津《大公报》刊登了一则征婚广告,要求女子:一不能缠足,二要通晓中西学术,三要“聘娶仪节悉照文明通例,尽除中国旧有之陋俗”。这则广告反映了( )
①开明人士推崇西式婚礼 ②反对缠足的主张已经提出③女子已普遍获得受教育权利 ④辛亥革命推动了婚俗变革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4.“稀奇稀奇真稀奇,两个轮盘当马骑”,这是鲁迅先生小时候经常念的一句童谣。它说的是近代中国出现的一种交通工具。这一新交通工具开始出现在中国城市的大街小巷是在( )
A.19世纪中期 B.20世纪初
C.新中国成立后 D.改革开放后
5.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迁。下列史实按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中国自行设计的第一艘轮船建成 ②中国第一个有轨电车交通系统在天津建成 ③上海开始有公共汽车运行
④中国人开始自办有线电报
A.①②③④ B.①④③②
C.①④②③ D.④①②③
考点4 现代中国的科技
考纲要求 1.新中国尖端科技领域和薄弱空白学科的开拓者(a)。2.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重大科学技术成就(b)。3.“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提出(b)。4.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空间技术领域与运载火箭研究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b)。
一、新中国尖端科技领域和薄弱空白学科的开拓者——(a)
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
“我在美国待了20年,20年中,前三四年是学习,后十几年是工作。所有这一切都在做准备,为了回到祖国后能为人民做点事。”——钱学森
1.新中国尖端科技领域和薄弱空白学科的开拓者钱学森——中国导弹之父;邓稼先——“两弹元勋”;李四光——地质力学;华罗庚——数学;吴阶平——泌尿外科。
2.科学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
(1)科技的进步推动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2)科学技术日益加速地转化为生产力,有力地推动着世界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社会发展的进程。
(3)科技推动了经济区域集团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4)科技发展促进教育和文化的发展。
(5)科技的进步推动当今社会组织结构和管理模式的变革。
二、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重大科学技术成就——(b)
1.国防科学技术领域(最为显著)
(1)1958年,中国第一座实验性原子反应堆建成,标志着中国开始跨入原子能时代。
(2)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3)1967年,成功爆炸第一颗氢弹。
(4)1970年,用自制“____________”运载火箭成功把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
送入预定轨道。
2.医学:______年,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3.农业科技:1973年,袁隆平培育出被誉为“______________”的籼型杂交水稻。
三、“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提出——(b)
1.提出:1988年9月,邓小平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
2.意义:这个论断反映了20世纪七八十年代科技和社会发展的鲜明特点,是对科学技术在当代生产力和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大变革作用的理论概括,成为中国实施“________”战略的理论基础。
四、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空间技术领域与运载火箭研究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b)
1.空间技术领域
(1)1984年,成功发射了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随后第一颗实用通信广播卫星升空。
(2)中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掌握了卫星回收技术和“一箭多星”技术的国家之一。
(3)1990年开始,中国进入国际卫星发射市场。
2.运载火箭研究
(1)1980年5月,中国向南太平洋海域成功发射远程运载火箭。
(2)1999年11月以来,成功运用“长征2号”系列运载火箭进行了5次“________”飞船的发射和回收试验。
(3)2003年10月,在甘肃酒泉成功发射了“__________”载人宇宙飞船,杨利伟成为中国航天史上首位进入太空的航天员。“神舟号”宇宙飞船的成功发射,标志着中国在航天技术和运载火箭技术方面已经迈入世界先进国家行列。
3.作用:对于增强中国的综合国力和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两弹一星”
“两弹一星”最初是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两弹”中的一弹是指原子弹,后来演变为原子弹和氢弹的合称;另一弹是指导弹;“一星”则是人造地球卫星。中国的“两弹一星”,是20世纪下半期中华民族创建辉煌伟业的标志性成就。
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
1970年第一颗人造地球
卫星“东方红一号”
1.(2015·浙江学考)下列科技成就中,标志着我国在改革开放时期,航天技术和运载火箭技术已经迈入世界先进国家行列的是( )
A.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首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C.成功将“东方红一号”卫星送入预定轨道
D.“神舟号”宇宙飞船的成功发射
2.(2015·浙江学考)新中国成立以来,科学技术成就突出。其中在20世纪60年代取得的是( )
A.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中国第一颗实用通信广播卫星升空
C.中国掌握卫星回收技术
D.中国成功发射远程运载火箭
3.(2014·浙江学考)20世纪70年代中国重大科技成就中,被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的是( )
A.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B.成功发射“东方红一号”人造卫星
C.培育成功籼型杂交水稻
D.研制成功“银河”巨型计算机系统
4.下图是新中国科技发展成果曲线图,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①时期:第一颗实验通信卫星成功发射、第一颗氢弹爆炸
B.③时期: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发射远程运载火箭成功
C.④时期:“东方红一号”发射、籼型杂交水稻问世
D.⑤时期:人工结晶牛胰岛素合成、“神舟五号”成功发射
5.2016年9月,“天宫二号”被送入预定轨道。下列能证明中国载人航天能力的最早事件是( )
A.1964年原子弹爆炸成功
B.1970年“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C.2003年“神舟五号”升空
D.2007年“嫦娥一号”飞临月球
答案精析
专题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与现代中国的科技
考点1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知识清单
一、2.手工业
二、2.(1)社会制度 (2)工业国
三、3.(1)高速度 4.瞎指挥 5.巩固
四、2.(2)复苏 发展
互动探究
探究点 (1)问题:工农业总产值、国家财政总收入连年大幅下降,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原因:“文化大革命”给国民经济带来了劫难。
(2)1971年周恩来恢复调整国民经济,1975年邓小平全面整顿国民经济。
冲A训练
1.A
2.C
3.D
4.C
5.B
考点2 新时期的社会主义建设
知识清单
一、1.(3)①包产到户、包干到户 2.(1)①珠海 厦门 ②烟台 ③闽东南地区 ④上海浦东
二、1.(2)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4)非公有制经济
冲A训练
1.B
2.C
3.D
4.D
5.D
考点3 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知识清单
一、1.平民化 ③穿得个性 2.(2)①婚姻自主 ③剪辫易服
二、1.自行车王国 青藏铁路 2.(1)①邮政 (2)①丁日昌 (3)①1882
冲A训练
1.C
2.A
3.A
4.B
5.C
考点4 现代中国的科技
知识清单
二、1.(4)长征一号 2.1965 3.第二次绿色革命
三、2.科教兴国
四、2.(2)神舟号 (3)神舟5号
冲A训练
1.D
2.A
3.C
4.C
5.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