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53.50 KB
- 2021-08-31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17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五单元 当今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与新
中国外交单元整合教案 新人教版
单元知识整合
(一)宏观体系构建
(二)专题知识总结
1.二战后国际关系格局的演变历程
续表
2.从多元史观的角度认识不结盟运动
(1)现代化史观:使世界政治、经济朝着公平、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方向发展。
(2)文明史观:促进了亚非拉广大发展中国家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发展,
加速了由农耕文明迈向工业文明的历史进程。
(3)整体史观:冲击了美苏两极对峙局面,壮大了世界和平及民主力量。
3.新中国的四次建交高潮
(三)中外关联
1.两极格局解体对中国的影响以及中国的应对措施
(1)对中国的影响
①意识形态的对抗相对减弱,中国也得到了相对和平的国际环境。
②有利于中国吸取前苏联的教训,使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更加健康地发展。
③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与其他政治势力之间的矛盾将进一步加深。
(2)中国的应对措施
①积极参与国际政治经济事务,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②抓住和平与发展的有利时机,加快改革开放步伐,努力提高综合国力。
③站在维护全人类共同利益的立场上,积极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④既要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又要反对恐怖主义,伸张正义,维护世界和平。
总之,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我们一定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2.不结盟运动、欧共体和日本对两极格局的冲击的比较
史学前沿 百家争鸣
1 关于“冷战”起源的史学观点
(1)美国外交史学界具有权威地位的盖迪斯在 20 世纪 90 年代发表的一系列文章,尤其
是在《我们现在知道了》一书中,将“冷战”发生的责任放到了苏联与斯大林的身上。他认
为,斯大林作为一个信奉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革命领袖,“从未放弃过关于‘世界革命’的最
终理念”,在战后苏联对外政策行为的实际发展中,这种理念又同因战争结果而大大加强的
扩展苏联国际权力地位必要性的信念结合起来,形成了苏联对外政策与安全战略的进攻性特
征。盖迪斯提出,“冷战”是同斯大林的名字联系在一起的;如果没有斯大林的存在,也许
根本就不会有“冷战”的发生。通过这样的提法,盖迪斯实际上已将“冷战”发生过程中的
领导人个性等历史偶然性因素放到了极为重要的位置。
(2)著名挪威学者伦德斯塔德却明确提出,盖迪斯关于应将“冷战”的主要责任归之于
苏联及斯大林的看法,“走得太远”,缺乏说服力。
(3)俄国学者弗拉迪斯拉夫·祖博克和康斯坦丁·普列沙科夫则认为,从后“冷战”时
期出现的大量俄方新资料来看,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斯大林面临的主要挑战是苏联的生
存与发展。因而他的初衷并不是单方面地、不受限制地推行扩张政策,而是希望避免同西方
国家发生冲突;为了建立苏联自身势力范围并解决国际事务中的争端,斯大林甚至将与西方
国家进行合作作为当务之急。因此,“冷战”并不是斯大林所希望看到的局面,更不是他的
思想的产物。相比之下,他们认为美国的积极进取政策是导致斯大林做出反应并进而促使
“冷战”形成的重要原因。
(4)另一位长期研究苏联及“冷战”时期国际关系史的著名学者马斯特尼则指出,对斯
大林及苏联领导人的政策制定造成最大影响的,是因战后苏联国内外环境中的种种“威胁性
因素”而造成的苏联领导人的“不安全感”——这正是推动苏联一步步走向“冷战”的基
本原因。
2 关于“一边倒”政策的评价
(1)未必合适说。“一边倒”未必是对中国最有利的政策:站在美苏之间,利用矛盾,
掌握主动,有什么不好呢?中国 20 世纪 80 年代以后执行的“不与任何大国或国家集团结盟
或建立战略关系”的对外政策,不就是一种介于美苏之间的“第三条道路”吗?
(2)别无选择说。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共产党除了“一边倒”以外别无选择。原
因在于:其一,美国一次又一次地与中国共产党为敌,排除了中国共产党在美苏之间走“第
三条道路”的可能;其二,从中苏关系来看,“一边倒”是获取社会主义阵营援助的必要条
件;其三,当时世界上一方面是以美国为首的执行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的帝国主义阵营,另
一方面是以社会主义国家苏联为首的和平、民族独立和社会主义力量的阵营,这其间没有中
间道路可言。
(3)双刃剑说。“一边倒”的外交政策是把双刃剑,它在保障国家利益的同时,也局限
了打破封锁的战略战术,甚至使经济建设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而在当时,却是新中国延续革
命理念和目标的最直接选择。
3 史学界关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研究状况
(1)学术成果:当前学术界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中国外交问题的研究成果中,专著只
有一本,即郑州大学赵建文教授所著的《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一书。该书主要对和平共处
五项原则的提出背景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具体内容作了详尽分析,但未对和平共处五项原
则诞生后其在中国外交中的实践历程进行阐述。有关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问题的其他研究成果
几乎全部是单篇文章,它们一般只是对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相关的某个问题进行了论述。
(2)主要不足:一是论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从半个世纪前诞生到现今全球化时代发展历
程的著述较少;二是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角度观察新中国外交发展变化以及进行经验总结
的研究成果比较少。
4 对 1972 年《中美联合公报》的不同理解
1972 年 2 月 28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美利坚合众国政府发表《中美联合公报》,
其中写道:“美国方面声明:美国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
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如何理解这里的“认识到”,
史学界存在争议。
(1)理解为“承认”。
①人民教育出版社在 1992 年以后出版的《高中世界近现代史》(下册)中都表述为“承
认”,即 1972 年《中美联合公报》中,“美国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②芮信在《是“承认”还是“认识到”》《中学历史教材为什么使用了“承认”一词?
——谈教材对“上海公报”中一个词的处理》等文章中,一方面指明了人教社历史教材在相
关部分用“承认”一词的原委,同时又论证了这样表述的好处。
③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为纪念中美上海公报发表 30 周年,2002 年 2 月底,中国国家主
席江泽民和美国总统布什互致贺电。江泽民在贺电中明确说道:“公报为处理中美关系确定
了基本指导原则。美方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这些原则在后来的两国建
交公报和‘八一七’公报中得到进一步确认和发展。”
(2)不能理解为“承认”。
①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黄安年在《是“承认”还是“认识到”——评人教社历史教
材对外交原则问题的歪曲》一文中批评人教社历史教材是对历史的歪曲。他认为,在当时,
美国还承认中华民国而没有正式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并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交的特定情况
下,如果使用“承认”“一个中国”的表述,就分不清这“一个中国”是指中华民国还是中
华民国之外的另外“一个中国”,这也就可能客观上造成“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
②同时,关于 1978 年中美建交公报中“美利坚合众国政府承认中国的立场,即只有一
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的表述,黄安年认为,美国的立场从“认识到”发展为“承
认”,是符合历史事实、切合问题本质的。
学科素养培优
——选择题之求同存异法和求异存同法
这种方法适用于解答比较型选择题。比较型选择题是把具有可比性的历史事件或同一历
史现象在不同历史阶段的表现放在一起,然后通过分析、比较,归纳出相同点或不同点。
(1)求同存异法。此种方法主要适用于解答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历史事件或现象的“共同
点”“相似点”“相似之处”等方面的选择题。解题时,我们需要对题目所述事件或现象的
各个要素(背景、原因、过程、结果、影响、意义等)进行分析、比较和归纳,以找出其共性。
(2)求异存同法。此种方法主要适用于解答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历史事件或现象的“不同
点”“最大的不同点”“最根本的不同”等方面的选择题。解题时,我们需要对题目所述事
件或现象进行分析、归纳和概括,以找出它们各自的特性。
[例 1] 近代欧美国家在承接古代希腊、罗马的公民民主与法制历史传统的基础上进一
步构建了两大政体即君主立宪制和总统共和制。其基本原则是( )
A.自由、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B.平等、天赋人权
C.民主、人民拥有普选权
D.分权制衡
[提炼信息] 近代欧美国家'两大政体'基本原则
[解析] 本题实际上考查两大政体的共同点。近代欧美国家构建的两大政体都是资产阶
级代议制政体,它强调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由不同机构行使,要求权力相互监督、相互
制约,D 项正确。A、B、C 三项都在强调人的权利,与政体没有直接关系,故排除。
[答案] D
[解后反思] 本题考查的是近代欧美资产阶级两大政体的基本原则。资产阶级代议制政
体的特点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复习备考时要引起重视。
[例 2] 阅读下表
上述两个时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共同点是( )
A.都与政府的政策和“实业救国”思潮有关
B.轻工业、重工业均得到较大发展
C.企业规模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
D.都为以后革命转型奠定了基础
[提炼信息] 1895~1911 年'1912~1918 年'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共同点
[解析] 19 世纪末,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实业救国思潮兴起,民族资本主
义得到初步发展;一战期间,中华民国奖励实业的政策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A 项正
确。B 项本身说法错误,排除。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得不出这两个时期的企业规模不断扩大,
C 项错误,排除。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的快速发展使无产阶级力量壮大并登上历史舞台,
促使旧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为新民主主义革命,而 1895~1911 年这段时间民族资本主义的发
展并没有起到促进革命转型的作用,D 项错误。故答案为 A 项。
[答案] A
[解后反思] 这道题难度不大,但确实考查了我们学习中的一个盲点。在中国民族资本
主义发展的历程中,1895~1911 年和 1912~1918 年这两个时期都是资本主义发展的上升期,
同学们容易混淆其阶段特征,复习时要引起重视。
[例 3] 标语具有战斗力,在战争年代尤其如此。下列标语与其他三个不属于同一时期
的是( )
[提炼信息] 标语'不属于同一时期
[解析] 据 A 项中的“中央红军”和“共同北上抗日”可知是国共十年对峙后期;据 B
项中的“抗战到底”可知是抗日战争时期;据 C 项中的“打倒土豪劣绅,把土地分给农
民”“工农红军”可知是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据 D 项中的“红军”和“国民党军阀”可知是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故答案为 B 项。
[答案] B
[解后反思] 当前教材体例下,课本上对历史阶段强调得不够,有些方面的内容也有缺
失。但我们在备考复习时,还是要将课标和考纲中涉及的每个历史阶段(如抗日战争时期)
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方面的内容进行整理,便于应对较综合的问题。
[例 4]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进一步加速,亚太经济合作
组织与北美自由贸易区相继问世。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都是在欧洲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的背景下建立的
B.都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组成
C.成员都具有相同的社会政治制度
D.美国是这两个经济组织的重要成员国
[提炼信息]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北美自由贸易区'说法错误
[解析] 欧洲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推动了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A 项说法正
确,不符合题意。北美自由贸易区由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三国组成,美国、加拿大是发达
国家,墨西哥是发展中国家;而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结构复杂,既有发达国家,也有发展中国
家,B 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北美自由贸易区的成员都是资本主义国家,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的成员除资本主义国家(地区)外还包括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社会制度不同,C 项错误,符
合题意。美国是这两个组织的重要成员,D 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 C 项。
[答案] C
[解后反思] 本题实际上考查的是两个经济组织的不同之处。此类题目有一种情况需要
注意,即 A 与 B 相比有什么不同之处,需要着重考虑的是 A 有什么特点,而 B 没有,这是比
较容易出错的地方。
[小结] 解答比较型选择题,要注意以下三点:一是要清楚所给概念的各个要素或所给
材料包含的要素有哪些;二是结合题干要求进行比较,明确是求同、求异还是求异同;三是
如果有两种说法合理的选项,则需要分析哪个选项反映了历史概念的本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