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7.72 MB
  • 2021-08-31 发布

第14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 63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1 帝国主义与世界大战的酝酿 3 一战后的国际秩序 Contents 录 目 【课程标准】 1.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背景、过程、影响 2.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引起的国际秩序的重要变化。 2 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1 4 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第七单元 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 同学们对战争有着怎样的印象呢? 战争在收获的季节来到欧洲 …… 年轻人听到这个消息后 兴高采烈 …… 哲学家罗素评论说,英国人一般是 赞成战争的 ,法国作家阿兰 - 福尼尔指出:“ 战争是美好的、正义的和伟大的 。” 当欧洲国家政府正式宣战后,首都的人们在街头 跳舞 。当先遣队奔赴前线的时候,人们向士兵投以 鲜花 ,希望他们很快凯旋归来。 —— 里 · 本特利 《 新全球史:文明的传承与交流 》 他们为什么会有这么可怕的想法呢? 背景 一、 帝国主义与世界大战的酝酿 20 世纪初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世 界形成密切联系的整体。 (一) 帝国主义 19世纪晚期至20世纪初,随着 第二次工业革命 和 垄断组织的产生 , 主要资本主义大国 发展到 帝国主义阶段 ( 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 时间 原因 表现 20 世纪初,世界被瓜分完毕,资本主义殖民体系形成。 政治: 经济: 殖民: 一战背景 它们竞相 奉行 殖民扩张、建立庞大帝国的帝国主义 政策 ,掀起了新的 瓜分世界 的 狂潮 。 一战前 , 德国外交大臣皮洛夫说 :让别的国家分割大陆和海洋,而我们德国满足于蓝色天空的时代已经过去 ,我们也要求阳光下的地盘 。 激化了帝国主义间的矛盾。 英美德法在世界工业生产中比重的变化 (1870-1913) 其他 29% 德国 16% 法国 6% 英国 14% 美国 35 % 项 目 英 德 法 美 1870 年工业产量所占位次 1 3 2 4 1870 - 1913 年工业增速(倍数) 1.3 4.6 1.9 8.1 1913 年工业产量所占位次 3 2 4 1 1913 年殖民地面积所占位次 1 4 2 5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不同程度地走上了政治民主化的道路,但毕竟 政治民主化 的发展程度不一致,有两种不同的类型: 第一类是以英法美为代表的 ,资产阶级民主制度较为健全;第二类是以俄德日为代表的, 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的色彩较为浓厚 。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间 经济 发展不平衡 资本主义国家 政治 发展不平衡 2 、帝国主义 各国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 ,导致它们的 实力对比发生重大变化。 项 目 英 德 法 美 1870 年工业产量所占位次 1 3 2 4 1870 - 1913 年工业增速(倍数) 1.3 4.6 1.9 8.1 1913 年工业产量所占位次 3 2 4 1 1913 年殖民地面积所占位次 1 4 2 5 ⑴ 20 世纪初西方列强的经济实力和殖民地占有情况之间存在什么现象?这一现象会产生什么影响? 现象: 实力与所在殖民地面积出现 倒挂 现象 影响: 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激化,重新分割殖民地 ,争夺世界霸权 3 、 帝国主 义 列 强重新瓜分世界的争斗,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根源。 经济实力与国际政治地位不平衡 ⑵ 一战的根源? 帝国主义经济政治不平衡,要求重新瓜分世界 ⑶ 由此 ,我们推断一战的性质? 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的帝国主义战争 基本矛盾 形成与表现 实质 地位或影响 英德矛盾 ①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英德实力对比发生重大变化 ; ② 后起而强大的德国把英国视为“日益衰落的国家”,开始寻求在欧洲的乃至在世界的领导地位。 争夺欧洲和世界霸权 帝国主义之间最主要的矛盾 法德矛盾 ①普法战争后,因阿尔萨斯—洛林等领土争端积怨已久;②对北非殖民地的争夺剑拔弩张。 争夺欧洲大陆霸权和北非殖民地 欧洲大陆的主要矛盾 德俄矛盾 因不断的贸易摩擦而关系恶化     俄奥矛盾 矛盾集中在巴尔干半岛 争夺巴尔干地区 欧洲 “ 火药桶 ” 一战前欧洲列强之间的基本矛盾: 德国的目的是实现世界霸权 …… 德国还要摧垮英国的海上垄断权,夺取英、法的殖民地。奥匈帝国的目的是奴役巴尔干,使塞尔维亚沦为附属国 …… 英国的目的是保住世界霸主地位,打败最大的竞争对手德国,瓜分德国的殖民地和德国舰队 …… 法国的目的是收复阿尔萨斯和洛林,进而夺取德国的萨尔区 …… 树立法国在欧洲大陆的霸主地位。俄国的目的是摧毁德、奥在土耳其和巴尔干的势力,确立自己在这一地区的统治。 —— 吴于廑、齐世荣 《世界史 · 现代编(上册)》 法国战败: ① 法国把阿尔萨斯与洛林割让予德国; ② 规定法国付出五十亿法郎作为赔偿德国在战争所失; 法国 失去了欧洲大陆的霸主地位 国内各阶级一致要求报仇雪恨。 德国 则唯恐法国东山再起,极力扩充军备。 德国啃食世界 3 、 帝国主 义 列 强瓜分世界的争斗,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根源。 意 贸易摩擦 突尼斯问题 英 法 德 奥 俄 争夺欧洲和世界霸权 世界市场 殖民地问题 巴尔干问题 普法战争积怨和北非殖民地 1879 1904 1907 协约国 1892 同盟国 1882 1882 欧洲列强之间的矛盾 巴尔干半岛成为欧洲的火药桶 史料: 1897 年,英国杂志 《 星期六评论 》 谈到英德矛盾的尖锐化时说: 德国的商贩和英国的行商 …… 在地球上每个角落里都彼此竞争。无数小冲突会成为大战的借口,总有一天世界上会发生这种大战。 假使德国明天从地面上被消灭掉,那么,后天在世界上就找不到一个不因此而更富的英国人。 过去,各国为争夺某一城市或某种遗产而厮杀若干年,难道现在它们不应该为每年五十亿英镑的商业收入而从事战争吗? —— 周一良、吴于廑总主编,蒋相泽主编 《 世界通史资料选辑 · 近代部分 》 思考: (1) 表格内容反映了什么基本现象 ? 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取决于什么 ? (2) 根据史料一、史料二 , 分析这种局面对世界局势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提示 : (1) 现象 :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间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 取决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对第二次工业革命成果的利用程度。 (2) 影响 :英德之间的矛盾尖锐 , 以及各国发展的不平衡 , 导致列强之间矛盾日益尖锐 , 成为世界战争的根源。 1879 年 意 德 奥匈 1882 年加入德奥集团 俄 英 1892 年 1904 年 1907 年 法 三 国 同 盟 三 国协 约 4 、 20 世纪初,欧洲形成两大敌对的军事集团,国际局势日趋紧张。 欧洲最终形成两大 军事集团对峙局面。后来有 27 国参战。 欧洲开始出现两大军事集团对峙局面。后来,有 4 国参战。 竞相 扩军备战 ,制定战争计划, 制造政治危机和局部军事冲突, 国际局势日益紧张 国家 1880 1890 1900 1910 1914 沙俄 79.1 67.7 116.2 128.5 135.2 法国 53.4 54.2 71.5 76.9 91 德国 42.6 50.4 52.4 69.4 89.1 英国 36.7 42 62.4 57.1 53.2 奥匈 24.6 34.6 38.5 42.5 44.4 意大利 21.6 28.4 25.5 32.2 34.5 日本 7.1 8.4 23.4 27.1 30.6 1880-1914 年各国陆海军总人数 ( 单位 : 万人 ) 疯狂的军备竞赛的特点: ① 增军费、扩兵源; ② 重点是海军; ③ 利用科学新成就制造新式武器 。 为什么英德两国军备竞赛是海军? ① 海军是帝国主义争夺世界霸权的主要工具。 ② 德国:称霸欧洲 —— 全球霸权; ③ 英国:世界头号殖民帝国主义国家 。 德国 法国 俄国 英国 1913 年军备总支出 21 亿马克 13 亿马克 20 亿马克 15 亿马克 1913 年军备 人均负担 31.27 马克 33.5 马克 11.5 马克 32.9 马克 1905 年战列舰 16 艘 12 艘 44 艘 1914 年大小军舰 391 艘 688 艘 施利芬 ,德帝国陆军前总参谋长。于 1905 年主持制定了该计划。目标是: 避 免 两线作战 , 要先发制人,迅速决战 ,各个击破( 6 个月内击败法国 。随后调头去打败俄国)。 力争 3—4 个 月结束战争。 施利芬计划制定 1914 年 6 月,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偕夫人到新被吞并的波黑检阅军事演习,并访问其首府萨拉热窝。这次演习是以塞尔维亚做为假想敌人的,引起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极大愤怒,他们组织暗杀小组,在 6 月 28 日皇储车队经过萨拉热窝街头时,刺客普林西普冲出人群射杀了斐迪南夫妇。 5 、 1914 年 6 月 28 日萨拉热窝事件,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 有人说,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次偶然的灾难,假如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不刺杀奥匈帝国皇储夫妇,一战就不会爆发。 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 谈谈你的看法。 军国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 的泛滥 , 推动 了战争的爆发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背景: 5 . 1914 年 6 月 28 日萨拉热窝事件,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 。 4 . 20 世纪初,欧洲形成两大敌对的军事集团,国际局势日趋紧张。 3 . 帝国主 义 列 强 重新 瓜分世界 (霸权、殖民地) 的争斗,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 根源 。 1 . 19 世纪晚期至 20 世纪初, 主 要资本主义国家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列强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整个世界基本上被瓜分完毕,资本主义殖民体系形成。 2 . 帝国主 义各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它们的实力对比发生重大变化。 6.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应用于军事领域,为世界大战提供了技术基础。 知识小结: 7. 军国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的泛滥,推动了战争的爆发 1 . 爆发 导火线: 1914 年 6 月 28 日,萨拉热窝事件 奥匈 德国 俄国 奥匈拒绝和平解决和所有调停,于 7 月 26 日向塞尔维亚宣战。 德国于 8 月 1 日中午向俄国宣战。 8 月 3 日下午 6 时 1 刻才向法国宣战。 于 7 月 30 日开始总动员。 从 8 月 4 日夜 11 时起,对德国进入战争状态。 英国 法国 8 月 1 日下午 4 时 3 刻,法国宣布实行总动员 。 二、 第一次世界大战 2. 性质:列强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的 帝国主义战争 。 同盟国 协约国 参战国阵营图 在 20 世纪初的欧洲,“每个国家突然之间有了要使自己强大的感情,但都忘记了别的国家也会有同样的情绪;每个国家都想得到更多的财富,每个国家都想从别国得到点什么”,“在一九一四年 …… 最爱好和平,最心地善良的人,也像喝醉了酒似的两眼杀气腾腾”。 ——2005 年高考全国卷第 37 题 2. 性质 . 3. 进程 西线 南线 东线 德奥联军对战俄军 德国对战英法 奥军对战俄军和塞尔维亚军 决定战场 比利时、法国北和德法 边境 波罗的海南岸至罗马尼亚 巴尔干半岛 这场战争是双方综合国力的较量 战争方式 : 延绵过长的战线和 阵地战 的 ( 1 )第一阶段: 1914 年 施利芬 ,德帝国陆军前总参谋长。于 1905 年主持制定了该计划。目标是: 避 免 两线作战 , 要先发制人,迅速决战 ,各个击破( 6 个月内击败法国 。随后调头去打败俄国)。 力争 3—4 个 月结束战争。 施利芬计划 “速决战”破产 3. 进程 ② 马恩河战役 1914年9月,马恩河战役爆发,此次会战以德军失败而告终,标志 德国“速决战”的计划破产 。英法联军伤亡26.3万人,德军损失22万人。 ① 1914年 8 月 3 日,德国向法国宣战 ,德军进攻法国。 ( 1 )第一阶段: 1914 年 日本 “二十一条” 3. 进程 1914年8月 23日, 日本 正式 对德宣战 。10月6日占济南车站,占领了胶济铁路全线。11月10日,占领青岛。日本 占领德国在山东的租借地 。 1915年,提出“二十一条” 。 加入协约国参加一战。 ( 2 )第二阶段: 1915 年 东 线 南 线 3. 进程 1915——1916 年战争处于胶着状态 1915 年, 德军 把主攻方向转向东线,企图首先打败俄国,以摆脱两线作战的困境。德奥军队在东线和南线取胜,但 未能摆脱东西两线作战的困境。 1915年 5月 ,原为同盟国成员的 意大利参加 的是 协约国一方 对同盟国 作战 。一战期间,士兵伤亡65万 ( 2 )第二阶段: 1916 年 决战之年 凡尔登战役 索姆河战役 日德兰海战 纵观 整个 1916 年,战局再次有利于协约国方面,特别是德军在凡尔登进攻的失败,标志战略主动权已开始转移到协约国一方 。 3. 进程 凡尔登战役 1916 年 2 月 21 日 , 凡尔登战役 爆发。一直 延续到 12 月 19 日, 凡尔登战役是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破坏性最大,时间最长的战役 。 此次战役中, 德、法两国投入 100 多个师兵力, 双方军队死亡超过 25 万人, 50 多万人受伤,被称为 “ 凡尔登绞肉机 ” 。它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 转折点 ,标志着德国军事进攻的能力已从顶峰跌落, 战争主动权逐渐转 到协约国手里 。 凡尔登战役中一位战地记者写道 :“ 整个树林被削平得像割去谷穗的田地 , 所有覆盖物弹痕累累 …… 到处都是残骸、击破的战车、碎成一块一块的尸体、击毁的大炮,几个月都是如此。” 索姆河战役 为了减轻凡尔登方面的压力,突破德军防线 。 1916年6月24日, 索姆河战役 爆发。 至 11 月中结束,双方先后投入兵力超过 150 个师, 双方伤亡共计130万人, 是一战中 规模最大 的一次战役,是 最大 的一次 消耗战 , 也 是一战中 最惨烈 的阵地战,因其残酷性被称之为“ 索姆河地狱 ”。 联军只夺回了240平方公里的土地, 没有达到突破敌军防线的目标,但牵制了德军在凡尔登的攻势。 这片名为德尔维尔的小树林,面积仅有1.5平方千米,英军却进攻了90次,然后德军反击70次重新占领这里。在战役结束时,这里没有留下一棵树,在这片树林里,丧生的官兵人数超过了20000人。 英军占领德军阵地,在被炸毁的隐蔽所内发现大量德军的尸体。 英军正在检查丧生士兵的背包,搜寻私人信件、文件和钱,以便将它们交给死者的亲属。 埋葬尸体 一般 是不可能的。通常情况下,战斗中阵亡士兵的尸体用炮架运回来,但尸体越来越多,根本运不过来。我们面对的是成百上千的尸体,不仅有我们的,还有德国人的尸体。太阳照在被毒气毒死的士兵的尸体上,经常将肿胀的尸体变成蓝色,与海蓝色差不多。随着毒气排出,尸体像木乃伊一样干瘪,保持着死前的姿势,有坐着的,跪着的,绝大多数趴在或者躺在地上。 ——《 破碎的世界 : 一战信件、日记和回忆录 》 从战场上退下来的英国伤兵 日德兰海战 1916年5月31日,德国为打破英国的海上封锁发动了日德兰海战 (又称斯卡格拉克海战) ,它是一战期间 规模最大的海战 。 英国出动了约150艘军舰,德国出动了约100艘军舰。战斗结果:英国损失 14 艘,德国损失 11 艘,英国损失的吨位数几乎是德国的 2 倍。 但德国未能打破英国的海上封锁,英国仍牢牢的控制着制海权,没有实现预定的战略目标。 此后,双方的活动更加小心,北海水域内的战斗基本停止,双方开始把注意力集中转向 潜艇战和反潜艇战 。 英 VS 德 英 VS 德 英 VS 德 ( 2 )第三阶段: 1917 年 ① 美国对德宣战 ② 中国参加协约国作战 ③ 俄国退出一战 3. 进程 地区性战争 欧洲战争 世界大战 ① 美国对德宣战 材料一、 欧洲战争刚开始时,美国仍然采取超脱的态度,奥匈皇储的被刺事件在美国几乎没有引起太大的反应。美国庆幸自己在地理上的超然位置。一家芝加哥报纸说:“应该好好感谢哥伦布发现了美洲大陆。”美国总统威尔逊 1914 年 9 月呼吁美国人民“从思想到行动都应采取不偏不倚的态度”。 材料三、美国总统威尔逊在美国参加一战的演说中说:“我们现在接受这种敌对国的挑战 …… 没有任何自私的目的可追求。 …… 我们只是人类权利的一个捍卫者。当这种权利已经得到了保障,而各国的信义和自由可以保障这些权利时,我们就如愿足矣。”而他在 1916 年 7 月 10 日的演说中说:“我们对全世界提供相当大的款项,应当认识和了解这个世界,并且要全凭自己的知识和智慧管理这个世界。”。 材料二、所谓 " 无限制潜艇战 " 、是德国海军部于 1917 年 2 月宣布的一种潜艇作战方法,即德国潜艇可以事先不发警告,而任意击沉任何开往英国水域的商船,其目的是要对英国进行封锁。。 ( 1 )材料反映出美国对欧洲战争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 2 ) 美国参战有何影响? 中立 原因 :利用战争之机,大发战争横财。 态度: 中立 —— 参战 直接原因: 德国实施无限制潜艇战。 目的: 美国的参战不是为了捍卫人类的权利,维护世界和平,实际上是为了捞取战利品和战后争夺世界霸权。 美国参战,影响了许多其他“中立”国家; 在军事上、财政上对协约国直接援助, 加速了同盟国的失败。 根据以上三个材料,回答下面问题: 参战原因 : “一战华工以血肉之躯架起从战争通往和平的‘桥梁’,他们为欧洲的自由和重建作出了重要贡献,他们的历史功绩值得永远铭记。” —— 比利时波普林格市长克里斯托弗 · 德雅盖 ② 中国参加协约国作战 “众弟兄,大家来听,你我下欧洲,三年有零,光阴快,真似放雕翎。人人有父母弟兄、夫妻与子女,天性恩情,亲与故、乡党与宾朋,却如何外国做工 ……” —— 一战期间流传于威海卫的一首华工出洋歌 “每一位华工都是顶呱呱的多面手,能忍难忍之苦,工作风雨无阻、冷热不惧。他们善于学习,对英国远征军的各种工作需求,都能应付自如。” —— 英国记者韦克菲尔德 “华工是世界一流的工人!” —— 协约国联军总司令、法军元帅福熙 1917 年,中国用“以工代战”的形式,站在协约国一方参加战争。中国参战的意图在于战后收回日本攫取的山东主权。十几万中国劳工在欧洲战场从事各种艰苦工作,他们的技术、高效以及勇敢,常常得到协约国官兵的称赞,约有 3000 名华工在这次战争中献出了生命。在法国南部,有一个华工墓地,墓碑上大都有“勇往直前”“鞠躬尽瘁”虽死犹生”“流芳百世”等字样,默默记录着华工在一战中的牺牲。 ③ 俄国退出一战 二月革命 十月革命 世界上第一个社会 主义国家由此诞生 《 布列斯特和约 》 签订 俄国退出一战 结束 1918 年 11 月 11 日,德国宣布投降,第一次世界大战以 同盟国的失败 而告终。 福煦车厢 德法代表签订了 《 贡比涅森林停战协定 》 3. 进程 ( 2 )第三阶段: 1917 年 时间 战线与交战双方 战争阶 段与重 大战 役 1914.7-1918.11 西线 东线 南线 英法 — 德 俄 — 德奥 俄 — 奥 第一阶段 ( 1914 年) 第二阶段 ( 1915-1916 年) 第三阶段 ( 1917-1918 年) 马恩河战役 意大利加入协约国;凡尔登战役、索姆河战役、日德兰海战 美国、中国参战;俄国退出一战 同盟国战败 知识小结: 材料 大战爆发之初,各国的文官政府考虑的是如何及时应战……军方则仍然设想通过一场拿破仑式的战争或普法战争等方式的战争,即 靠一、两次大的战役便见分晓 。然而由于时代的不同,战争的进程完全走向大国决策者的愿望和主观意志的反面:他们抱着短期取胜的侥幸心理,却形成了 长期阵地战 的僵局;他们本以为是单纯的军事较量,却变成了倾注全部国力的 长期消耗的总体战 …… —— 徐蓝《国际史视野下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研究》 速 战速 决取得胜利 —— 旷日持 久损失惨重的世界大战。 4. 对一战战争过程的反思 学习聚焦 大战的进程完全走向大国决策者主观意志的反面:他们抱看短期取胜的侥幸心理,却陷入了长期阵地战的僵局,变成了双方综合国力的较量。 参战国 目的 结果 德国 取代英国的位置, 实现世界霸权,企图建立一个从北海、波罗的海到亚得里亚海的日耳曼帝国 奥匈 帝国 占领巴尔干,取得亚得里亚海、爱琴海的出口,扩大成三元帝国 英国 保住老牌帝国的地位,打败德国,夺取更多殖民地,在近东肢解奥斯曼帝国 法国 为普法战争雪耻,夺回阿尔萨斯洛林,夺取德国萨尔区的殖民地,重新成为欧洲霸主 沙俄 毁德国和土耳其在巴尔干的势力,建立“大斯拉夫帝国” 海外殖民地被瓜分,面临巨额战争赔款,国内经济崩溃,发展受到限制 帝国解体 由债权国变为债务国,战后经济长期低靡,对殖民地的控制能力大大减弱 人员、经济损失惨重,国际地位大大下降 因爆发革命退出一战,帝国被摧毁,十月革命后建立社会主义国家 争夺殖民地和世界霸权 —— 自身走向没落和毁灭。 4. 对一战战争过程的反思 速战速决赢得胜 利 —— 旷日持久旷日持久损失惨重的世界大战 。 争夺殖 民地 和世界霸权 —— 自身走向没落和毁 灭。 一 战走向了大国决策者主观意志的反 面。 战争的不可控性 4. 对一战战争过程的总结反思 三、 一战后的国际秩序 是指在一定世界格局基础上形成的国际行为规则和相应的保障机制,通常包括国际规则、国际协议、国际惯例和国际组织等。 国际秩序 巴黎和会 华盛顿会议 凡尔赛 — 华盛顿体系 ( Versailles-Washington System ) 一战结束后,战胜国在1919年和 1921—1922 年分别召 开了巴黎和会与华盛顿会议,与会各国缔结了以《凡尔赛 条约》和《九国公约》为代表的一系列国际条约,在全球 范围内建立了帝国主义的国际新秩序——凡尔赛一华盛顿 体系。 它重新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非洲、东亚以及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是一战后帝国主义国家重新瓜分世界 , 奴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体系。 ( 2 ) 缔结 条约 巴黎和会 华盛顿会议 对德 《 凡尔赛和约 》 对奥、保、匈、土等国 签订了一系列和约 《 四国条约 》 《 五国海军条约 》 《 九国公约 》 ( 3 )体系内容: 德国及其盟国承担战争罪责,战败国向战胜国割地赔款,裁减军备,德国的海外殖民地被战胜国瓜分; 承认波兰复国,承认捷克斯洛伐克和南斯拉夫等国家独立; 限制美国、英国、日本等国的海军军备; 中国收回山东主权,但日本保留了诸多特权; 列强同意将“门户开放”“机会均等”作为侵略中国的共同原则。 凡尔 赛 体系 华盛 顿 体系 《 凡尔赛和约 》 是强盗、掠夺者、高利贷者、刽子手和屠夫的和约。”“靠凡尔赛和约来维系的整个国际体系、国际秩序是 建立在火山口上的 。” —— 列宁 一定程度上减弱了军备竞赛 五四运动 它 确认 … 结束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日本独占中国的局面,使中国再次成为列强共同宰割的对象 ; 客观上维护了中国的领土完整 1922 年 2 月 6 日,与会国签订 《 九国关于中国事件适用各原则及政策之条约 》 ,通称 《 九国公约 》 。条约主要内容有 : 缔约各国尊重中国的主权与独立及领土与行政的完整 ; 维持各国在中国全境工商业机会均等的原则 ; 各国不得在中国谋取特殊权利而损害友邦人民的权利,不得鼓励有害友邦安全的举动 ; 除中国外,各国不得谋取或赞助其本国人民谋求在中国任何指定区域内获取专利或优越权。 《 九国公约 》 实质: 是确认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实行的 " 门户开放、机会均等 " 原则, 它结束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日本在中国占有的优势地位,使中国再次成为列强共同宰割的对象。 五四运动 现在日本在万国和会要求 并吞青岛,管理山东一切权利 ,就要成功了!他们的外交大胜利了,我们的外交大失败了!山东大势一去,就是破坏中国的领土!中国的领土破坏,中国就亡了!所以我们学界今天排队到各公使馆去要求各国出来维持公理,务望全国工商各界,一律起来设法开国民大会,外争主权,内除国贼,中国存亡,就在此一举了! —— 五四运动之 《 北京学界全体宣言 》 ( 4 )体系特征: 凡尔赛 — 华盛顿体系是一战以后帝国主义在宰割战败国和利益再分配暂时平衡基础上建立的世界范围内的国际关系新秩序。 ①将世界战争的责推给德国及其盟国; ②对战败国过度惩处和掠夺; ③无视弱小民族的利益; ④英法操纵国际联盟。 ( 5 )体系实质: 国际联盟 是凡尔赛 — 华盛顿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战后国际政治秩序。国联是第一个由主权国家组成的世界性国际组织,成立的宗旨是促进国际合作和实现世界和平与安全。但是,国联形成决议的“全体一致”原则,使其失去了对侵略行为采取任何有效行动的可能性,无法制止战争发生,英法则将国联作为维护自己既得利益、操纵国际事务的工具。因此,国联在制裁侵略、保卫世界和平方面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地位 宗旨 原则 评价 实质 积极: 盟约包含许多积极规定,以促进国际合作,保证国际和平为宗旨; 开创了国际合作的形式 , 顺应了世界整体发展的趋势;为后来的国际组织(联合国)提供了 经验教训 。 消极:① ② 凡尔赛 —— 华盛顿体系评价: ① 作用: 构成一战后资本主义国际新秩序,使资本主义 20 年代进入相对稳定时期 . ② 不稳定性: 没有消除大国矛盾,反而埋下更大的冲突的种子。 —— 战胜国与战败国的矛盾 —— 战胜国之间的矛盾 —— 帝国主义与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矛盾 —— 帝国主义与苏联的矛盾 宰割战败国 分赃不均 奴役弱小民族 敌视社会主义 它无法长久地维持世界和平,主要是由于它仅仅暂时地缓和了旧有的各种矛盾,实现了暂时的平衡。而它未能根除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帝国主义之间的斗争并没有停止,只不过是在新的情况下重新开始。随着新的斗争逐渐激烈,原有的平衡逐渐被打破,靠凡尔赛 — 华盛顿体系维持的国际秩序将会被颠覆,和平将不复存在。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空前规模的战争,历时四年零三个月又十天,有三十多个国家的大约15亿人口卷入这场战争,战争动员的总人数达到7351万。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极其残酷的杀戮为主要特点。 大约有900万人战死,2000 万人受伤,另有350万人成为终身残疾,1000万人因饥饿和瘟疫而死亡。交战国直接用于战争的费用为1805亿美元,间接战争费用为1516亿美元。 1 、 一战给人类社会造成了巨大的灾难 。 一战的影响 大战结束时,全世界进出口总额减少了 40% ,而 美国 却猛烈扩大。到 1919 年,协约国欠美国债务约 100 亿 美元。世界黄金储备 40% 在美国手中。 日本 趁火打劫 …… 基本上 工业国 和 债权国 。 英国 的对外贸易联系破坏了 …… 沿着盛及而衰的下坡路 跌落 下去。 法国 被德军占领了经济发达的 10 个省,工农业生产 损失严重 。沙皇 俄国 永远从帝国主义列强的名单中 勾销 了。 德国 战败,削弱比英法更甚, 陷入经济困境 。 —— 宋则行、樊亢 《 世界经济史 》 战后帝国主义力量对比的变化 a. 摧毁四大帝国:德、俄、奥斯曼、奥匈 b. 欧洲 相对 衰落 : 削弱英法意三强 , 世界中心地位动摇 c. 美日崛起 : 美日力量壮大 d. 最大特点是英国的衰落和美国实力的膨胀 2. 削弱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力量,动摇了欧洲的世界优势地位, 改变了 帝国主义力量 对比 ,开始改变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 。 一战的影响 第一次世界大战进一步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战争期间,帝国主义宗主国忙于互相撕杀,暂时放松了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控制,它们的民族工业得以乘隙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队伍也随之壮大起来,成为反对帝国主义的重要的政治力量和社会力量。 帝 国主义国家还从殖民地大量征兵,这就促使殖民地的人民熟悉了军事技术装 备和革新的机械,他们返转过来又利用学到的本领去反对殖民统治者。列宁 说:“帝国主义战争也唤醒了东方,把东方各族人民卷入了国际政治生活。” 中国的“五四”运动、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土耳其的“凯末尔革 命”等等,说明:“在当代革命中,东方各民族为了不再仅仅充当别国发财 的对象而参与决定世界命运的时期到来了。” —— 吴于廑、齐世荣 《世界史 · 现代编(上册)》 3. 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觉醒,推动了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 一战的影响 大战导致的政治经济危机,引起了人民要求和平、反对战争运动的高涨。 …… 大战造成的巨大伤亡和破坏在人们心中留下了长久的阴影,和平主义思潮盛行一时。 —— 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选修三《 20 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4. 改变人们的观念,反对战争、要求和平运动兴起 ( 和平主义思潮 ) 一战的影响 一般百姓对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巨大伤亡和破坏记忆犹新, 人心厌战 。朝野上下弥漫着 和平主义 和畏战情绪 …… —— 吴于廑、齐世荣 《 世界史 · 现代编(上册) 》 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终于取得成功 德国十一月资产阶级民主革 命 匈牙利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英、法、美等国无产阶级支持苏俄的 政治罢工 一战的影响 5. 引发社会主义革命 战争引发革命,革命制止战争! 知识总结:一战的影响 1 . 经济方面:促使政府机构改变了职能 :一战中,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几乎将整个国家经济纳入了战争的轨道,战争迫使政府建立起一整套专门机构对经济进行干预, 促使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开始萌芽。 2. 政治方面:国际 力量对比的变化, 改变了世界格局 ( 1 ) 引发社会主义革命 ,出现 一个新型的 社会主义国家 ,改变了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 ( 2 ) 削弱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力量,动摇了欧洲的世界优势地位; 改变了 帝国主义力量 对比 ,开始改变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 ① 欧洲在国际上的 世界中心地位 发生动摇,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战败瓦解,英法意等国受到重创。 ② 美日等国乘机迅速崛起。 ( 3 )战后初期,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 高涨 ; ( 4 ) 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觉醒,推动了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 3. 科技方面: 一战成为新技术发展和应用的催化剂 ( 1 )一战前,发明不久的飞艇、飞机等在战争中受到重视,一战后很快向民用方面推广。一战中汽车的机动性被人们重视,逐渐代替马车成为陆上主要交通工具。 ( 2 )战争还 推动了化工技术的发展及生产流程和管理的不断改进 . 4. 思想观念: 反对战争、要求和平(和平主义) 这场空前惨烈的战争改变了人们的观念,反对战争、要求和平的运动日益高涨( 和平主义思潮 )。 易错提醒   1. 美国参战,除了有经济方面的考虑外,还有政治方面的考虑,即当时交 战双方都筋疲力尽,美国认为此时参战有利于参与战后分赃和争夺世界霸权 。 2. 凡尔赛 — 华盛顿体系建立的根本目的是帝国主义列强凭借国家实力对 世界的重新瓜分,并非单单为了建立战后国际关系新格局。 “ 靠 《 凡尔赛和约 》 维系的国际秩序是建立在火山口上的。”“华盛顿会议为太平洋两岸的两个大国的下一场战争,埋下了第一批火种 。” —— 列宁 四、对一战的总结反思 在德国 一 军人:“我放下武器是为了赢得 体面 的 和平 ,败军不可辱。但 《 凡尔赛和约 》 侮辱 了军人的尊严,如果可能的话,我将继续战斗。” 一政府官员:“我们接受停战和进行谈判,是为了给新德国带来 和平 ,但是,实际上我们给新德国的第一个礼物竟然是一个被强加的 屈辱 和约。” 一工人:“我期待着战争的结束,我盼望着过上 和平 和 安定 的生活,但是和约 毁灭 了我的愿望,它迫使我为巨额的赔款而工作,难道这就是我为和平而必须付出的代价吗?” 四、对一战的总结反思 在中 国 四、对一战的总结反思 在美国 四、对一战的总结反思 兔子说:“我没有实际的进攻装备,我只能以我双眼的力量来震慑它。” 四、对一战的总结反思 2009 年,英国最后一名一战老兵哈里 ∙ 帕奇去世,终年111岁。 哈里 ∙ 帕奇晚年在接受采访时曾说: “ 战争是不值得的,不值得为之付出一个人的生命,更别说成千上万人的生命了。 ” 一战老兵哈里∙帕奇 四、对一战的总结反思 谈谈你对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 反思 科技 究竟应当如何合理利用才能 造福 而不是 造祸 ? 民众 究竟怎样对待民族主义才是 爱国 而不是 祸国 ? 矛盾 究竟应当如何解决才能带来 和平 而不是 战争 ? 四、对一战的总结反思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 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 的世界。” 习总书记用 五个“要” 系统阐述了怎样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即要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坚决摒弃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要坚持以对话解决争端、以协商化解分歧;要同舟共济,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 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 —— 构建 人类命运共同体 不好战,不惧战 1. [ 2019· 浙江 4 月卷]奥地利作家茨威格说:“ 1939 年的这一代人知道战争是怎么回事 …… 他们对第一次世界大战所带来的一切失望记得太清楚了。”“诚然,还有这样一种区别: 1939 年的 …… 这场战争是为了一种信念而斗争。这就使人变得坚强刚毅。而 1914 年的战争则不同,人们对于那场战争的真相一无所知 …… 所以,当年的炮灰们脖子上围着花环,钢盔上绕着橡树叶当桂冠,会像醉汉一般欢呼着向自己的葬身之地走去。” 这段话旨在说明 (  ) A. 和平与发展是人类永恒的主题 B. 两次世界大战给战争增添了新的方式与内容 C. 二战因其战争的正当性引领人们勇于献身和牺牲 D. 一战所造成的巨大伤亡和破坏在人们心中留下长久的阴影 D. 移植了本国生产方式趣 走近高考 解析: D 对,根据材料“他们对第一次世界大战所带来的一切失望记得太清楚了”“ 1914 年的战争则不同,人们对于那场战争的真相一无所知 …… 像醉汉一般欢呼着向自己的葬身之地走去”,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造成的巨大伤亡和破坏,给人们留下了长久的阴影。 A 错,表述不符合材料主旨。 B 错,材料未体现两次世界大战给战争增添了新的方式与内容。 C 错,表述不符合材料主旨。 答案: D D   2. [ 2016· 天津卷]日本军部在 1907 年上奏天皇的奏折中,把美国列为第二号假想敌; 1923 年又将其改为头号假想敌。美国军方 1913 年正式提出了以日本为敌人的“橙色作战计划”;巴黎和会后,美国对该计划给以更多的注意,并进一步考虑加强在夏威夷、关岛和菲律宾群岛的设防。这些行为说明 (  ) 一战前后美日加强各自防御 B. 日美加紧争夺亚太地区 C. 日本实施“大东亚共荣圈”计划 D. 美国推行“门户开放”政策。 解析: B 对,从材料中日本把美国作为假想敌,以及美国提出以日本为敌人的作战计划并“进一步考虑加强在夏威夷、关岛和菲律宾群岛的设防”,可知日美两国是为争夺亚太地区的主控权而敌视对方。 A 错,材料中日本把美国作为假想敌,以及美国提出以日本为敌人的作战计划并“进一步考虑加强在夏威夷、关岛和菲律宾群岛的设防”,可知不是单纯的各自防御。 C 错,表述与材料信息不符。 D 错, “门户开放”政策是美国在 19 世纪末提出的,与材料时间不符。 答案: B B 课堂练习 1 . 奥地利著名小说家茨威格在其回忆录 《 昨日的世界 —— 一个欧洲人的回忆 》 中描述了当时的欧洲人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思考:战争“是由战前 30 年的和平时期积聚起来的内在力量所造成的悲剧性后果,那种内在势力是必定要发泄出来的”。这反映了当时有人认识到 (  ) 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是一战的根源 B. 两大军事集团形成,疯狂扩军备战 C. 欧洲在一战前的 30 年内部力量迅速积聚 D. 科技的发展注定了世界大战的残酷性 2. 1898 年德国某报纸曾如此报道: “开足马力前进 …… 从陆上到印度的道路重又掌握在理应独占这条铁路的人的手中,掌握在希望战斗、喜欢劳动的德意志手中。”上述计划 (  ) A. 道出了德国对外扩张的主要方向 B. 反映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 C. 说明列强已经把世界瓜分完毕 D. 必将导致英德矛盾尖锐激化 A D 3. 凡尔登战役计划的制定者认为,无论德国人能否攻占凡尔登, “法国军队 都将血流成河,尸积如山”“将使法国人民明白,就军事方面而言,他们没 有什么可指望的”。由此可见,德国发动凡尔登战役的战略目的是 (  ) A. 企图结束西线战斗 B. 彻底瓦解协约国同盟 C. 迫使法国退出战争 D. 打开通往巴黎的门户 4.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协约国联军总司令法国元帅福煦称赞华工“是第 一流的工人,也是出色士兵的材料。他们在现代炮火下,可以忍受任何 艰难,保质保量地完成各种任务”。材料主要说明了 (  ) A. 赴法华工的表现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B. 赴法华工为协约国赢得战争胜利作出了贡献 C. 中国的参战是协约国赢得战争的主要原因 D. 中国参加了一战并收回了一些主权和利益 C B 5. 1921 年,美国向英、法、意、日、中五国发出正式邀请。邀请书指出,须有要求和平的意愿并消除国家间误会,因而在对太平洋及远东有关问题的讨论中应该遵循尊重友谊、去除争端的原则,英、法、意、中等国当即表示同意。美国发出邀请的主要意图是 (  ) 减轻巨额军费开支造成的沉重经济负担 B. 平息中国人民的反帝怒潮,充当和平使者的角色 C. 通过外交手段重新确定远东、太平洋地区统治秩序 D. 牵制日本扩张,与英国共享亚太地区领导权 6. 有学者指出: “美国虽然没有参加‘国联’,后来 1922 年在美国主导下召开的华盛顿九国会议等于替代‘国联’达成了一些重要的国际协议。”这反映出美国 (  ) A. 试图影响和领导世界 B. 占据了世界道义的制高点 C. 事实上成了世界霸主 D. 彻底摆脱“孤立主义”束缚 C A 7. 茨威格在 《 昨天的世界 —— 一个欧洲人的回忆 》 中写道: “而最糟糕的是 …… 战争的影子蔓延过我们那全部的时代,不会再从我们这里消失;战争的影子笼罩着我们日日夜夜的每一个念头。”这表明一战 (  ) A. 打击了西方列强的殖民统治 B. 导致各国人员财产损失严重 C. 造成一战后西欧的相对衰落 D. 给人们带来严重的精神创伤础 D 课堂小结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背景(根本原因、主要原因、导火索) 性质(帝国主义之战) 帝国主义与世界大战的酝酿 主要战线(西线、东线、南线) 主要过程(三个阶段) 第一次世界大战 一战后的国际秩序 凡尔赛 — 华盛顿体系的形成与内容 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