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18.50 KB
  • 2021-09-03 发布

2018年高考二轮政治复习艺体生百日突围系列专题8文化的作用与文化发展教案

  • 21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一、熟能生巧 ‎1.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2.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文化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的影响。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3.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人们为了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 ‎4.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标志。‎ ‎5.文化塑造人生,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6.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交往方式、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文化对人影响具有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特点。‎ ‎7.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8.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9.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正确态度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10.文化传播的途径商业活动、人口迁徙、教育、聚会、旅游,各种政治、经济、文化活动等。主要手段是大众传媒。我们既要更加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又要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 ‎11.传统文化的表现传统习俗(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传统建筑(中国文化的重要标志)、传统文艺((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思想(已成为中华文化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特点是具有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传统文化如果能适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如果一成不变,传统文化也会起阻碍社会进步、妨害人的发展的消极作用。‎ ‎12.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 ‎13.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是密不可分的,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 ‎14.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2)科学技术的进步;(3)思想运动往往催生社会变革,促进文化发展;(4)教育(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15.文化创新的源泉、动力和基础是社会实践。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16.文化创新的途径 ‎(1)根本途径: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2)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3)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4)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反对“守旧主义”“封闭主义”“历史虚无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 二、点石成金 ‎1.文化有什么作用?‎ ‎(1)文化作是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2)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文化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对政治、经济以重大的影响。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3)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加强文化建设,有利于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和强大的精神动力及智力支持。有利于提高人们的政治参与能力,推动政治文明建设。‎ ‎(4)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5)文化塑造人生。加强优秀文化建设有利于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如何尊重文化的多样性?‎ ‎(1)尊重文化的多样性正确态度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 ‎(2)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3.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 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 ‎4.如何进行文化创新?‎ ‎(1)根本途径是要立足于实践。这也是文化创新的基本要求。‎ ‎(2)着眼于传统文化的继承。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3)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促进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借鉴与融合,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 ‎(4)要反对 “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坚持文化创新的正确方向。‎ ‎(5)要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刻苦钻研,锐意创新,才能创造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文化作品。‎ 三、易错易混知识点 ‎1.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的全部精神活动。文化包括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提醒: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的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文化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 ‎2.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自发形成的。(提醒:文化素养也不是后天自发形成的,而是后天努力培养的。)‎ ‎3.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是文化程度。(提醒: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 ‎4.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一经形成,就具有确定的方向性,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永久不变的影响。(提醒:不是永久不变,而是深远持久的影响。)‎ ‎5.文化是一种社会物质力量。(提醒:从本质上讲,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但是文化又能够在人们认识、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 ‎6.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着深刻的影响,所以任何文化的发展对社会的发展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提醒: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但并非任何文化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只有先进的、健康的文化才起到促进作用,反动的、腐朽没落的文化则起到重大的阻碍的作用。)‎ ‎7.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这意味着文化与经济的发展是同步的。(提醒: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但这并不意味着文化的发展始终与经济的发展同步。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相对独立性,这种传承性和相对独立性使得文化的发展先于或落后于经济的发展。)‎ ‎8.不能准确区分“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和“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提醒:“相互影响”强调的是彼此制约、相互作用;“相互交融”强调的是彼此渗透、相互融合。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主要是指经济、政治对文化具有决定作用,同时文化对经济、政治具有反作用;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主要是指文化与经济、政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9.文化是综合国力的基础。(提醒: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但综合国力的基础是经济力和科技力。)‎ ‎10.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对同一行为的评价是不同的。(提醒: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对同一行为的评价也可能相同。)‎ ‎11.不能正确理解交往方式。(提醒:交往方式分为劳动中的交往方式和日常生活中的交往方式。前者主要指劳动协作的方式,而后者又叫交际方式,包括人们之间交往的仪态(言谈举止)、交往中的程序(风俗礼仪)、交往的工具和手段等。)‎ ‎12.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因此,只要处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就一定能形成较高的文化修养。(提醒:处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有利于形成一定的文化素养,但只有参加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自觉学习、主动接受文化熏陶才能有利于形成较高的文化素养。)‎ ‎13.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消极被动、无目的地接受的。(提醒:‎ 文化对人的影响一般不是有形的、强制的,文化氛围看不见、摸不着,却无时无刻不在影响人的思想和行为。因此,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文化影响是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发生的,但也不都是消极被动、无目的地接受的,人们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影响,往往是自觉学习、主动接受文化熏陶的结果。因此,要积极参加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 ‎14.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永恒不变的。(提醒: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深远持久的特点,但这并不意味着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永恒不变的。)‎ ‎15.混淆文化对人影响的两个特点。(提醒:“潜移默化”强调的是文化对人的影响的无形性和非强制性;“深远持久”强调的是文化对人的影响的持续性和稳定性。前者强调影响的方式,后者强调影响的时间。)‎ ‎16.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醒:文化有先进和落后、健康和腐朽之分,不同性质的文化对人生发展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只有优秀、健康的文化,才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而落后、腐朽的文化活动则会腐蚀人的精神,使人精神空虚、迷茫甚至堕落。)‎ ‎17.优秀文化决定人的全面发展。(提醒:优秀文化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这种作用不是“决定”作用。)‎ ‎18.混淆优秀文化塑造人生的三个作用。(提醒:丰富人的精神世界侧重广度,强调人格的完善;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侧重力度,强调力度的加大;促进全面发展强调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从而使全面发展成为可能。)‎ ‎19.民族节日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提醒: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20.在世界文化出现全球化趋势的今天,对那些失传的古老民族文化,没有必要进行抢救和保护,应当顺其自然地让它们被历史淘汰。(提醒:独特文化传统的文化保持,是“和而不同”的基础,文化遗产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见证,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载体,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21.保护文化遗产根本上在于发掘其经济价值。(提醒:保护文化遗产实质在于保护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血脉。)‎ ‎22.文化的多样性就是指文化的多元化。(提醒:文化的多样性主要是从文化的表现形式来说的,主要是指人类文化的表现形式丰富多彩。文化的多元性则主要是从文化的来源和性质来说的。我们倡导文化的多样性,反对文化的多元性。文化的多元性是文化的多样性的一种表现,但不是文化多样性的发展方向。)‎ ‎23.世界文化全球化趋势的出现,必然弱化民族文化的多样性。(提醒:没有民族的文化就无所谓世界文化。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使世界更加丰富多彩,充满生机与活力。)‎ ‎24.认同本民族文化,就是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提醒:对待文化的多样性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承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必须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25.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就是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提醒:对待文化多样性的正确态度是: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26.文化是民族的,所以世界各国、各民族文化完全不同。(提醒:由于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有普遍的规律,所以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 ‎27.各国之间互派留学生和访问学者,是一种更为直接的文化传播手段。(提醒: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商贸、人口迁徙、教育,现代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大众传媒。)‎ ‎28.混淆文化传播的途径和手段。(提醒:文化传播的途径指的是与人们文化传播相关联的社会交往活动,主要强调的是文化怎样传播的问题。文化传播的手段是指文化传播所借助的媒介,主要强调的是文化靠什么传播的问题。)‎ ‎29.大众传媒的发展将会促使旧的传媒的消失。(提醒:大众传媒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新的传媒的出现,并不意味着旧的传媒的消失。)‎ ‎30.历史上存在的文化就是传统文化。(提醒:传统文化不仅仅存在于历史中,而且存在于现实中,渗透在现实生活中的各个领域,历史上产生的文化如果没有被人类传承下来,那就不是传统文化。)‎ ‎31.传统思想,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持久的影响,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提醒:传统习俗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持久的影响,是基本形式之一;传统思想对人们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发展道路,具有深刻影响。)‎ ‎32.传统文艺被称为凝固的艺术。(提醒:传统建筑被称为凝固的艺术,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传统文艺,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33.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是一成不变的。(提醒: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的相对稳定性,它在世代相传中保留基本特征,但具体内涵又能因时而变。)‎ ‎34.传统文化具有多样性和鲜明的民族性。(提醒: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 ‎35.混淆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性与鲜明的民族性。(提醒:相对稳定性是从纵向的角度及历史的角度来说的,是指一个民族的文化由过去到现在具有历史继承性;鲜明的民族性是从横向角度来说的,是指一个民族文化区别于其他民族文化的不同之处。二者的侧重点不同。)‎ ‎36.传统文化对社会发展起着积极作用。(提醒:传统文化具有双重性,传统文化中有精华也有糟粕,只有优秀的传统文化才可以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传统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37.必须尊重和认同传统文化。(提醒:传统文化中有糟粕,不能一味认同。)‎ ‎38.发展是继承的必要前提,继承是发展的必然要求。(提醒: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 ‎39.对待传统文化,首先是继承,其次是发展。(提醒: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继承和发展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而不是先后两个过程。对待传统文化既要继承,又要发展,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 ‎40.文化传承就是文化继承。(提醒:文化传承是指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 ‎41.就文化自身的传承而言,社会制度的更替、科学技术和思想运动,都会对文化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提醒:社会制度的更替是影响文化发展的最重要因素,但不是文化自身的因素。)‎ ‎42.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提醒:教育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大众传媒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 ‎43.漠视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就失去了文化创新的动力。(提醒: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44.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是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提醒: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但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是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45.文化创新来自作者的灵感、想像力、创造力,主要靠文化创作者的聪明才智,文化工作者是文化创造的主体。(提醒: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基础是社会实践,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造的主体,文化工作者必须坚定走与人民群众实践相结合的道路。)‎ ‎46.不能正确区分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和基本途径的不同。(提醒:‎ 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只能是社会实践,这也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有两条:一是从继承与创新的关系角度讲,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二是从文化交流和传播的角度讲,要吸收、借鉴与融合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47.文化创新就是抛弃传统文化,建立新文化。(提醒:我们不能离开传统,空谈文化创新。对于一个民族和国家来说,如果漠视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其民族文化的创新,就会失去根基。)‎ ‎48.混淆文化创新的源泉、根基和主体。(提醒:文化创新的源泉是社会实践,根基是传统文化,文化创新的主体是人民群众。)‎ ‎49.不能正确分清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提醒:所谓传统文化,是指中国流传下来的文化遗产;所谓外来文化,是指从异域传入的外国文化。其实,传统文化中有外来文化,外来文化中有传统文化,随着时间的推移,外来文化也会逐渐变成传统文化,也就是说,消化了外来文化就变成了传统文化。)‎ ‎50.不能正确处理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提醒:对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都要做一分为二的分析,“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四、高考真题再现 ‎1.(2017年全国高考全国2卷19)近年来,大批中国游客到俄罗斯参观“阿芙乐尔”号巡洋舰、斯莫尔尼宫、列宁墓等,感受俄罗斯红色文化的魅力。同时,毛泽东故居等中国红色旅游项目越来越受到俄罗斯人的喜爱。中俄两国之间红色旅游发展得益于两国的红色文化 ‎①是推动两国文化发展的主导因素 ②是满足两国民众文化需求的重要资源 ‎③既具有共同的精神内涵又具有鲜明特色 ④规定着各民族文化内容和形式的多样性 A. ① 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 ④‎ ‎【答案】C ‎【解析】两国的红色文化并不是推动两国文化发展的主导因素,推动文化发展的主导因素应是社会实践的发展,①不选;两国红色文化是满足两国民众文化需求的重要资源,因而推动了两国之间红色旅游的发展,②正确;两国红色文化既具有共同的精神内涵又具有鲜明特色,因而能吸引两国游客,推动红色旅游的发展,③正确;两国红色文化本身并不能规定各民族文化内容和形式的多样性,④错误,故本题答案选择C。‎ ‎2.(2017年全国高考江苏卷20)‎2016 年 11 月 30 日,我国的“二十四节气”获批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对此有人认为,“二十四节气在今天的作用已经微乎其微,意义不大”。如果请你反驳这种观点,下列可能用到的关键词最合适的一组是 A.文化平等 文化差异 文化交融 B.文化影响 文化传承 文化自信 C.文化借鉴 文化包容 文化繁荣 D.文化传播 文化市场 文化自觉 ‎【答案】B ‎3.(2017年全国高考全国3卷19)80多年来,红军长征这一人类历史上最壮丽的远征吸引了国外许多作家和记者,诞生了许多优秀的作品。埃德加•斯诺著《红星照耀中国》,哈里森•索尔兹伯里写《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向全世界展现了长征这部壮丽的史诗,引起强烈反响。这表明 ①革命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②革命文化具有历久弥新的精神价值 ③革命文化的内涵是在交流过程中确定的 ④革命文化通过大众传媒的传播而具有价值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A ‎ ‎【解析】红军长征这一人类史上最壮丽的远征吸引了国外许多作家和记者,诞生了许多优秀作品,体现了革命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故①项正确;长征这一人类历史最壮丽的远征吸引了国外许多作家和记者,其作品引起强烈反响,吸引了全世界的人们,体现了革命文化具有历久弥新的精神价值。②项正确;革命文化的内涵是在革命实践中形成的,并不是在文化交流过程中确定的,故③项错误;革命文化本身的价值并不是通过大众传媒才具有,④项错误;正确选项为A。‎ ‎4.(2017年全国高考全国2卷20)2016年9月,中国歌剧舞剧院复排的民族歌剧《小二黑结婚》在北京上演。该剧既保留了原汁原味的地域性音乐风格,又融入了时尚元素,洋溢着青春气息,在表演样式,舞美设计、服装造型等方面进行了新的探索,演出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受到观众热烈欢迎。这表明 ‎①优秀传统文化具有超越时空的艺术价值 ‎②只有赢得市场,优秀传统文化才有价值 ‎③只要引入流行元素,优秀传统文化就能很好地传承 ‎④善于推陈出新,优秀传统文化才能满足人们的新需求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B ‎【解析】该剧保留了原汁原味的地域性音乐风格,在今天的舞台上大放光彩,这说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超越时空的艺术价值,①正确;文化的价值与赢不赢得市场没有必然关联,②错误;③说法过于绝对,不选;该剧融入了时尚元素,在表演样式,舞美设计、服装造型等方面进行了新的探索,这说明善于推陈出新,优秀传统文化才能满足人们的新需求,④正确,故本题答案选择B。‎ ‎5.(2017年全国高考天津卷7)静止的时候,凝固着威严和庄重;走动的时候,流露出飘逸和洒脱。作为汉民族传统服饰,汉服交领右衽、系带宽袖,明显区别于其他民族的传统服饰,从黄帝到明末清初,一直保持着相对一致的风格和形制,被誉为“穿在身上的诗书礼乐”。透过汉服文化可以感悟到 ‎①一方水土养育一方文化 ②一个民族特有的审美情趣和价值观 ‎③文化对人们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的影响 ④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相对稳定性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答案】B ‎6.(2017年全国高考全国1卷19)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大力推进科技创新,世界一流科技成果不断涌现。世界第一颗量子通讯卫星“墨子号”遨游太空,‎5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世界领先,“蛟龙号”创造了作业类载人潜水器下潜深度新的世界纪录,超级计算机排名稳居世界第一……大力推进科技创新的文化意义在于 ‎①凸显了科学素养在文化素养中的核心地位 ②为文化发展提供强大的物质技术手段 ‎③强化文化的统一性、缩小文化的差异性 ④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自信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C ‎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科技创新在文化发展中作用。文化素养的核心地位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而不是科学素养,①错误;文化具有多样性,不能强行让各种文化统一,也不能人为的消除文化的差异性,③错误。②④说法正确,符合题意。‎ ‎7.(2017年高考江苏卷21)在一些旅游景区,国内外的许多标志性建筑如天坛、鸟巢、兵马俑、埃菲尔铁塔、悉尼歌剧院等,经常被照搬、模仿或抄袭,山寨景观多次出现。对此类现象认识正确的是 A.满足了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 B.促进了中西方文化的融合 C.发展了国家倡导的大众文化 D.需要通过文化创新去改变 ‎【答案】D ‎8.(2017年高考江苏卷21)在每一个历史时期,中华民族都留下了无数不朽作品。从诗经、楚辞、汉赋,到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都是那个时代社会生活和精神的写照,都具有时代的烙印和特征。今天要创作出在人民中传之久远的精品力作,就要 A.超越生活、改变社会 B.立足实践、扎根生活 C.继承传统、满足大众 D.博采众长、海纳百川 ‎【答案】B ‎【解析】超越生活观点错误,A项不选;文艺创作只有立足实践,扎根生活才能有持久的生命力,这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B项正确;继承传统,博采众长是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不是根本途径,故C、D项不选,故本题答案选择B。‎ 五、一试身手 ‎1.著名作家、文化部原部长王蒙在《王蒙谈文化自信》的后记中写道:“我深爱深敬孔子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警告,并别出心裁地解为,学而不思最多是个‘网虫’,思而不学就会‘因作(zuo)而die’。”这段材料主要表明 ‎①文化影响着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②文化影响着人们的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③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 ‎④文化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转化为物质力量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这段材料主要表明文化影响着人们的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且具有深远持久的特点,②③项符合题意;材料不体现文化影响着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①项与题意不符;④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正确选项为C。‎ ‎2.今天,长征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不屈精神的象征和符号,一批又一批的人愿意身临其境重走长征路、感悟长征,其中不乏有耄耋之年的老年人、致力于修史立著的专家学者、追寻父辈足迹的红军后代,汲取创作灵感的文艺工作者、接受教育锤炼的青年学生……重走长征路的举动旨在 ‎①感悟长征精神提升知识水平与科学文化修养 ‎②把抽象的民族精神丰富、完善并发展为具体的长征精神 ‎③主动接受长征精神的鼓舞以净化和洗礼人的精神世界 ‎④通过体验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培养健全人格 A. ①② B. ②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D ‎3.2017年的中国国产电影厚积薄发,主旋律影片表现抢眼,多题材多类型影片收获可喜突破,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由此可见 ‎①文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 ②应大力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 ‎③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 ④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和思维方式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发展大众文化。2017年的中国国产电影厚积薄发,主旋律影片表现抢眼,多题材多类型影片收获可喜突破,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这表明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启示我们应大力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②③正确且符合题意;经济是文化发展的基础,①说法错误;④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应排除;故本题答案选C。‎ ‎4.有人说:“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故乡的面容却是一种模糊的惆怅,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别离后,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远不老去。”从《文化生活》角度看,下列诗句与之蕴含的道理一致的是 ‎①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不改髯毛衰 ‎②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③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 ‎④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A. ①④ B. ①② C. ③④ D. ③④‎ ‎【答案】A ‎【解析】“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远不老去”体现了文化影响人的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体现了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深远持久的特点。“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不改髯毛衰”体现了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深远持久的特点,①应选;“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均没有体现文化对人的影响,②③不选;“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体现了文化影响人的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④应选,故本题答案应为A。‎ ‎5.‎2017年3月13日“百万大学生看武汉”活动启动,百万大学生将有机会免费参观、游览武汉多个著名景点。参加该活动,一方面可以了解更多人文历史,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审美情趣。这表明 ‎①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特定的文化环境和文化活动 ‎②参加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对人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③参加文化活动,不仅能够使人获得一定的知识,而且能够提高人的审美水平 ④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深远持久的特点 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③ D. ③④‎ ‎【答案】A ‎6.文化创造美好,美好需要文化,文化与美最相关、最契合。只要有空地,就会有广场舞的身影;读书、看戏、听讲座,人们乐于用文化活动填补闲暇时间;插花、茶艺、琴艺等更为精致的“雅生活”正在普通百姓中悄然兴起。文化味儿,正成为时下国人日常生活中散发的新气息。这折射出 ‎①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 ‎②追求“雅生活”有利于消除生活方式的差异 ‎③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 ‎④当代中国人的精神文化生活不断丰富 A. ①④ B. ②③ C. ①③ D. ②④‎ ‎【答案】A ‎【解析】文化味儿,正成为时下国人日常生活中散发的新气息。这折射出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特定的文化环境和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当代中国人的精神文化生活不断丰富,①④项符合题意;追求“雅生活”并不能消除生活方式的差异,②项说法错误;材料不体现文化对人影响的深远持久特点,③项与题意不符;正确选项为A。‎ ‎7.农村是我国传统文明的发源地,乡土文化的根,人们乡愁的寄托。推进城镇化要尊重农耕文明,推进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这样做的依据是 ‎①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②传统村落承载的乡土栖居方式已成为多数人的选择 ‎③乡土文化是优秀文化的集中表现 ④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答案】C ‎8.一支笔、一把刀、一张牛皮、几种颜料、伏案一番精工细雕后,一位绝世美人便跃然形成,这就是中国的皮影艺术。艺术大师陈玉玲改变传统皮影雕刻人物面部呆板和千篇一律的风格,结合现代人的审美习惯大胆创造出更加鲜活的人物造型,深受观众喜爱。这表明 ‎①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推动着皮影艺术的创新 ‎②文化传播载体的变革,推动了文化产品创新 ‎③继承传统推陈出新,使皮影艺术焕发了活力 ‎④文化创新要适应人民群众文化需求新变化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④ D. ①③‎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文化创新的途径。艺术大师陈玉玲改变传统皮影雕刻人物面部呆板和千篇一律的风格,结合现代人的审美习惯大胆创造出更加鲜活的人物造型,深受观众喜爱,这表明文化创新要适应人民群众文化需求新变化,皮影艺术应继承传统推陈出新,使皮影艺术焕发了活力,③④正确且符合题意;①②在材料中未体现,应排除;故本题答案选B。‎ ‎9.‎2017年10月5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将2017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日裔英国作家石黑一雄。他以一个国际主义的作家自居,其小说题材繁杂多样,所设置的场景,人物横跨欧亚文明。这说明 ‎①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 ‎②博采众长是文艺创作的重要途径 ‎③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④文化可以跨越国界、种族、信仰等 A. ①② B. ②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B ‎10.热播影视剧《那年花开月正圆》,以陕西省泾阳县安吴堡吴氏家族的史实为背景,讲述了清末出身民间的陕西女首富周莹跌宕起伏的人生故事。作品以其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的有机统一得到了广大观众的认可。这告诉我们 ‎①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基础 ‎②面向世界是文化创新重要途径 ‎③优秀的文艺作品能转化成物质力量 ‎④优秀的文艺作品能满足人民的精神需求 A. ①③ B. ②④ C. ②③ D. ①④‎ ‎【答案】D ‎【解析】材料告诉我们,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基础,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在社会实践中创作的优秀的文艺作品能满足人民的精神需求,得到广大观众的认可,①④项符合题意;材料不体现面向世界问题,②项与题意不符;材料不体现优秀的文艺作品转化成物质力量的内容,③项与题意不符;正确选项为D。‎ ‎11.一档名为《中国茶时间》的电视节目,从2017年2月起,以每月一期的频率在德国亚历克斯电视频道播出。每期节目都会围绕一个特定的中国主题展开,从德国观众身边的中国元素开始,用参与和对比的方式叙事,发现中国文化的亮点,从而更新了观众对中国形象刻板的认知。这体现了 A. 不同民族文化之间可以取长补短 B. 中华文化的包容性能增强文化认同感 C. 文化传播能加深不同民族文化间的理解 D. 大众传媒能消除不同民族文化间的隔阂 ‎【答案】C ‎【解析】《中国茶时间》的电视节目从德国观众身边的中国元素开始,用参与和对比的方式叙事,发现中国文化的亮点,从而更新了观众对中国形象刻板的认知。这体现了文化传播能加深不同民族文化间的理解和包容,C项符合题意;材料强调文化之间的交流与传播,不体现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取长补短,A项与题意不符;材料强调的是用一种创新的方式传播中华文化,不体现中华文化的包容性,B项说法错误;大众传媒能够跨越时空,是传播文化的重要手段,但不能消除不同民族文化间的隔阂,D项说法错误;正确选项为C。‎ ‎12.‎2017年10月30日,中国申报的甲骨文项目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记忆名录”。甲骨文是汉字的早期形式,是中国最古老的一种成熟文字,现在的汉字由其一脉相承发展而来。这表明 ‎①甲骨文是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②甲骨文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 ‎③中华文化具有其特有的包容性 ④中华文化具有源远流长的特点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C ‎13.以“同根同祖同源,和平和睦和谐”为主题的癸巳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在河南新郑举行,来自海内外24‎ 个国家和地区的上万名炎黄子孙,共同祭拜人文始祖。对此,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A. 祭拜黄帝是海内外炎黄子孙对祖国先进文化的认同和坚守 B. 海内外炎黄子孙每年祭拜黄帝说明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C. 祭拜黄帝的主题体现了传统文化的包容性 D. 祭拜黄帝的主题体现了传统文化具有普世价值 ‎【答案】B ‎【解析】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传统文化祭拜黄帝,说明了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B适合题意;祭拜黄帝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但其并不属于先进文化,A错误;本题并未涉及传统文化的包容性,排除C;“传统文化具有普世价值”的说法明显错误,D排除。‎ ‎14.行酒令是筵宴上助兴取乐的饮酒游戏,最早诞生于西周,完备于隋唐。“飞花令”就是古时候人们经常玩的一种行酒令游戏。‎2017年1月29日至‎2月7日连续在央视综合频道晚8点播出的《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则让改良版的“飞花令”又火了一把。这表明:‎ ‎①中华文化因其博大精深而具有包容性 ‎②传统文化在内容与形式的创新中发展 ‎③改良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传承、创新的基本途径 ‎④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能够在中华民族中产生强烈共鸣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D ‎15.“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是《华严经》中的名句,大意是“只有坚守本心信条,才能德行圆满。”习近平总书记在多种场合,也不止一次告诫全党,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这在今天更有分量也更有意义和新意。材料说明 ‎①传统文化具有传承性和相对的稳定性 ‎②传统文化的具体内涵因时而变 ‎③对传统文化要先继承再发展 ‎④对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②④‎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传统文化的特点。“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是《华严经》中的名句,这在今天更有分量也更有意义和新意,表明传统文化具有传承性和相对的稳定性,传统文化的具体内涵因时而变,①②正确且符合题意;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同,没有先后之分,③说法错误;④说法正确但在材料中未涉及,应排除;故本题答案选A。‎ ‎16.唐代书法家李邕说:“似我者俗,学我者死。”郑板桥提出:“未画以前,不立一格;既画以后,不留一格。”这表明 ‎①是否标新立异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标准 ②文化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 ‎③文化发展的实质在于文化创新 ④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D ‎【解析】实践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标准,①错误;文化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在材料中没有体现,②不选;李邕和郑板桥的观点都表明文化发展的实质在于文化创新,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③④正确,故本题答案应为D。‎ ‎17.‎2017年7月8日厦门鼓浪屿申遗成功,成为中国第52项世界遗产项目。鼓浪屿入遗是基于 A. 保护鼓浪屿文化-世界文化的多样性—研究人类文明演进—繁荣世界文化 B. 保护鼓浪屿文化—民族情感集中表达-民族文化的传承-增强民族凝聚力 C. 保护鼓浪屿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标志—研究中国文明演进—传承民族文化 D. 保护鼓浪屿文化—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人类文明的标志—民族文化交流 ‎【答案】A ‎18.在高考中增加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这一考核内容,是因为 ‎ ‎①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血脉,是我们的精神家园 ‎②有利于增加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自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③有利于中华文化走出国门,成为普适性强的世界性文化 ‎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A. ①③ B. ②③ C. ①② D. ②④‎ ‎【答案】C ‎【解析】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传统文化是本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是中华民族的血脉,是我们的精神家园,在高考中增加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这一考核内容有利于增加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自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①②符合题意;文化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成为普适性强的世界性文化说法错误,故③错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与题目设问构不成因果关系,故④不符合题意。故本题答案为C。‎ ‎19.城镇化正在深刻地改变着中国。‎ 材料:城镇化加快了中国农村现代化的进程,今天,中国的城镇人口已经超过了农村人口,“农耕社会,乡土中国”逐渐转变为“工业社会,城市中国”。一个全新的城市文明时代正在悄然到来。在城镇化的浪潮中,随着城镇化的推进,许多村庄将逐渐消失,不少独特的、传统的乡村文化随之消亡,让人无限伤感。‎ 结合材料运用“传统文化的继承”知识说明独特的、传统乡村文化消亡让人无限伤感的理由。‎ ‎【答案】①没有文化的继承就没有文化的积累。一些乡村文化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消失不利传统文化的继承;②传统乡村文化带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民族风格,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独特的、传统的乡村文化消亡不利于增强民族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其中顺应社会变迁的传统乡村文化,还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促进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近年来,随着数字化信息技术的发展,移动设备、碎片化学习、视频学习已成为普遍趋势,特别是最近兴起的“教育云”和微课程已使课堂景观、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 许多学校都在整合公用教育资源,运用博客、微信、QQ等上传自己的教案、课件、论文,进行资源共享。打破传统学校课堂教学模式,教师可以建立“云教室”,通过“微课堂”等形式构建一种师生共同参与讨论的交互式学习过程。学生通过个性化有选择性进行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对于一些在学校课堂上没有完全掌握的问题,学生也可以在家里进入“云教室”进行“再学习”。与此同时,老师们还在“云教室”里开设了陶艺、剪纸、跳绳、魔方、标本制作等二十多门特色课程供学生选修。‎ 材料二 深化教育改革,推进教育现代化和教育强国建设,是决胜全面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的坚实基础。十九大代表、教育部部长陈宝生表示,到2020年,我国将全面建立起新的高考制度。这次高考制度改革是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规模最大、涉及面最广、难度最艰巨的一次改革,具体内容包括:一、实施把普通本科和高等职业教育入学考试分开的人才选拔方式;二、完善高中学业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引导学生学习好各门课程,克服文理偏科现象;三、部分科目实行一年多考,减轻学生高考压力;四.完善高考招生名额分配办法,清理规范升学加分政策,维护考试招生公平公正;五、加快建立多渠道升学和学习立交桥,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多次选拔机会。‎ ‎(1)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传承”的有关知识,分析说明科技进步对学校教育发展的积极作用。‎ ‎ (2)结合材料二,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说明教育改革的必要性。‎ ‎【答案】(1) ‎ ‎①科技进步是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②大众传媒能够最大程度的超越时空的局限,显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功能,是文化传播的重要手段。等现代信息技术,发挥大众传媒的作用,让教师共享教育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水平,实现自身发展;改变教学组织形式,通过“云教室”“微课堂”等形式,扩充教学内容,拓展教学课程。等现代信息技术,改进学习方式,增添学习兴趣,丰富学习内容,扩展知识视野。‎ ‎(2) ①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高考改革,就是为了更好地发挥教育的作用。②教育改革将对个人成长成才有重要影响,本科高职分开考试,取消文理分科,一年多考等, 有利于提高人的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③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教育改革有利于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建设学习型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④教育改革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培育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第二问要求结合材料二,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说明教育改革的必要性。综合考察教育的知识。学生可以联系教材中有关教育的知识进行发散思维。首先考生可以从教育是人类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的角度分析说明教育在文化发展中的作用;其次考生可以从文化对人的影响的角度分析说明教育改革对人的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再次考生可以从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教育改革有利于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角度分析说明;最后可以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角度分析说明。‎